當前位置:首頁 » 北京知識 » 北京龍興之地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福州市輪胎市場在哪裡 2025-05-17 13:58:26
深圳市委和市政府指什麼 2025-05-17 13:58:26

北京龍興之地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5-27 10:26:22

❶ 朱棣為什麼要在北京建立都城呢

一、完成父親遺願

南京舊有的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根深蒂固,而朱棣的根基在北京,要在南京扶持自己的親信,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從不論是從個人安全方面考慮,還是從皇位的鞏固上來看,遷都都是最佳的選擇。

❷ 朱棣遷都北京從長遠看是對還是錯

我認為朱棣遷都北平長遠來看是正確的。如果是錯誤的話,那明朝滅亡以後,如果不適合作為都城的話,清軍入關再選擇都城的時候會換個位置的,既然沒有換肯定有他的道理。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講朱棣遷都北平的一些原因:

第三個方面是加強中央集權。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傳位給孫子朱允炆,而朱棣是發動「靖難之役」這樣上位的,並不是個名正言順的一國之君。所以他如果留在舊都的話,難免會遭人非議,還好凳不如帶到自己的地盤。去了人生地不熟的位置,新的地方沒有舊都盤根錯節的關系和基礎,對於這些大臣來說,方方面面都需要重新開始,削弱他們的力量,從而加強中央集權。

以上就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望採納,謝謝。

❸ 清朝的「龍興之地」為何被沙俄輕易佔領

值得一提的是,為何沙俄能夠輕易侵佔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北方大片領土呢?原因很簡單,東北是滿清龍興之地、後路之地,所以不準漢人染指和進入,屬於漢人的禁地;另一方面,滿人又不願待在苦寒之地,征服了中原地區,自然要去享福,導致北方千里無人煙,所以沙俄經常幾百人就能侵佔大片領土。

雅克薩之戰,已經揭開了這一問題,但康熙卻毫無知覺,依然抱殘守缺不願移民實邊,可見康熙眼光真不咋地!

❹ 太原在古時為什麼會被稱作「龍興之地」

太原市稱為「皇城」好像並沒有一切古時候參考文獻直接證據的適用,太原龍城說實際上 很有可能是太原市建城2500年時(2003年)的一系列城市文化宣傳策劃全過程中「造偽」出去的一個叫法,遠並不像遼寧朝陽市那樣的確古代歷史被稱作「皇城」。因此,題目里邊說「古時候說龍城太原是龍興之地」實際上 只正確了一半,太原市的確是古代中國皇朝的龍興之地之一,但不一定被古代人稱之為「皇城」。

太原市自古就有時間皇城的頭銜,實際上 並不是由於太原市有過是多少皇上的緣故,只是由於傳說故事太原市的城地底有一條龍,因此稱作皇城,而太原內基本上全部的街道社區也全是十字型便是為了更好地可以鎮壓太原市城外的龍,數年,太原市從古到今也真的是出了許多的優秀人才。古時候的君王一般也是較為封建迷信的,因此以前在宋朝的情況下開展垃焚城,隨後在避開原址的地區又再次從建了太原市城,因此這也是皇城的來源於了。

太原市從古至今就人才濟濟。說起太原市有過的優秀人才,也真的是數也數不回來,而在其中較為知名的便是太原市農民起義的太原市王唐太宗。這是一個傑出的君王,被稱作天可汗,備受那時候人么的擁戴,而他從太原市農民起義後的取得成功也讓太原市在之後的歲月里邊數次做為了陪都。真的是十分的了不起。

小小三百年,從太原市走出來四個時期,一個帝國,一舉出名於全國各地,逐漸被後人傳為皇城。實際上 還有一件事更能說明為何太原市叫皇城。五代十國中北漢這一我國創建者叫劉崇。他是後漢開國帝王劉知遠的族弟,後漢被郭威滅掉後。劉崇不服氣郭威的執政,便以晉陽(太原市)為國都,軍閥混戰河東創建北漢。

之後宋太祖趙匡胤代周建宋,逐漸逐一解決周邊軍閥混戰政黨,統一我國。但是最終就剩一個北漢則是好歹打不出來。一直到趙光義稱帝多年後,北漢才最後被滅。宋代消滅北漢後。由於晉陽城屢出君王。因此趙光義便命人將晉陽城拆除,開店選址另建。

❺ 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修建紫禁城他是什麼時候開始修建的

明成祖朱棣下令修建紫禁城其實是為了給遷都北京這一事做准備,而這紫禁城是在1417年正式開始建造的。藩王時期,身為燕王的朱棣一直就藩於碧圓北平,具體時間為1380年至1402年。其中在1399年時朱棣以為國「靖難」為名發動兵變,期間與朝廷之間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戰爭,最後於1402年戰勝朝廷。獲得勝利的朱棣於這一年在都城南京稱帝即位,是為明成祖。

第二年,北京宮殿的營建工作正式啟動。這座宮殿以當時現有的南京皇宮為藍本,除了主體皇宮敏慧肆的建造之外還修建了外部城垣。這座耗時四年建造完成的北京宮殿便就是紫禁城,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故宮。

❻ 北京故宮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現狀結構簡介

1、名稱考義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念輪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2、營建原則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
3、建造過程
北京本來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
4、明朝時期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行粗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6)北京龍興之地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故宮的建築布局:
整體格局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北京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檔高鎮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 。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
故宮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故宮
6 35
更多回答(18)

❼ 清朝的龍興之地應該在什麼地方大清的龍脈應該在那裡

沈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是滿清入關挪位置之前的皇宮,也是愛新覺羅氏的龍興之地。380年前,清朝的開創者就是在這里,邁出了他們入主中原的最後一步。

380年後的今天,國內一批知名余枝學者為紀念沈陽故宮的創建,近日舉行了學術研討。由於史料缺失,沈陽故宮仍然有許多待解謎團。為此,專家們各持己見,眾說紛紜。謎團之一,罕王倉促遷都只為保江山龍脈?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以銳不可擋之勢挺進遼東,並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至遼東重鎮遼陽,大興土木,修築宮室。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時,努爾哈赤突然召集眾臣和貝勒議事,提出要遷都盛京(今沈陽),諸親王、臣子當即強烈反對,但努爾哈赤堅持自己的主張。

努爾哈赤為何如此「倉促遷都」?民間一直流傳:努爾哈赤深信「傳統風水」,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他在當時的東京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廟;在東門里修建彌陀寺;在風嶺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三座廟把神龍壓住,以保龍脈王氣。

但是,三座廟宇只壓住了龍頭、龍爪和龍尾,城裡的龍脊樑並沒被壓住。於是龍一拱腰,就要飛騰而去,一直向北飛到渾河北岸。罕王以為龍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龍潛之地再修造城池,於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並將此命名為「奉天」。又因為渾河古稱瀋水,而河的北岸為陽(風水中有關陰陽的規定為: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所以又稱「沈陽」。

當然,傳畢春說似乎過於神奇,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和沈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悅表示,歷來建都建城,風水都是放首位的。沈陽在渾河之陽,上通遼河,遼河又通大海,可謂是一塊「風水寶地」。

但是兩位專家同時又指出,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更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出於戰略進取上的考慮。首先豎數敏,沈陽乃四通八達之處,其地理位置對當時的滿族而言非常有利,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進退自如。其次,原先的都城遼陽滿漢民族矛盾沖突嚴重,而沈陽當時還只是個中等城市,人口少,便於管理,這樣可以避免滿漢矛盾的激化。

❽ 天子守國門,為什麼朱棣要把首都遷到北京

公元1403年朱棣正式遷都北平,並且將北平改為北京,就此北京成為明清兩代王朝的都城。朱棣遷都北京的結果是有利有弊。但他遷都的目的主要由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南京作為都城本身就不合適。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多次派太子朱標前往西安,洛陽去查看是否可以遷都。但由於西安和洛陽過於破敗而作罷。可見,朱元璋也知道南京作為都城並不適合。這是朱棣遷都的原因之一。

第二點就是朱棣得位不正。由於朱棣是篡位登基。而南京是朱允文所在之地,朱元璋的孝陵也在南京,朱棣的心理難免有些『』忐忑『』和『』懼怕『『
所以希望遷都到自己的潛邸。龍興之地。也就是說,朱棣遷都就是要鞏固自己的帝王之位。當然,南京的氣候和生活氣息朱棣也不適應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三點是朱棣遷都的主要原因,但遷都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每年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過漕運將南方的物產運往北京。造成巨大的浪費,而北方的經濟始終沒有發展起來。都需要南方接濟。

再就是北京地處『』邊境『』有一個朱棣這樣的強勢皇帝固然是好。但後世的皇帝未必都是朱棣。從明英宗開始,瓦喇幾乎年年犯邊境。導致後來北京戒嚴。到崇禎年間,九邊防護破壞殆盡。北京幾乎就是不設防的都城。這也是大明亡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