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的冬天有黃鶯鳥嗎
黃鶯是雀形目黃鸝科動物。黑枕黃鸝(學名:Oriolus chinensis)為中型雀類。外形大小和金黃鸝相似,體長23-27厘米。通體金黃色,兩翅和尾黑色。頭枕部有一寬闊的黑色帶斑,並向兩側延伸和黑色貫眼紋相連,形成一條圍繞頭頂的黑帶,在金黃色的頭部甚為醒目。相似種金黃鸝枕部不為黑色,黑色貫眼紋亦不延伸到枕部,二者分布區亦不同,野外不會混淆。雌雄羽色相似但雌羽較暗淡。幼鳥具縱紋。體色艷麗。主食昆蟲,也吃果實和種子。樹棲鳥,極少在地面活動,喜集群,常成對在樹叢中穿梭。叫聲悅耳。
別名:黃鸝,黃鶯
中文學名:黑枕黃鸝
黃鸝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為留鳥。通常每年4-5月遷來中國北方繁殖,9-10月南遷。
『貳』 冬天的鳥兒有哪些
喜鵲、灰喜鵲、烏鴉、麻雀、山雀、斑鳩、啄木鳥等。
1、喜鵲:喜鵲是鳥綱鴉科鵲屬的一種鳥類。共有10個亞種。體長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頭、頸、背至尾均為黑色,並自前往後分別呈現紫色、綠藍色、綠色等光澤,雙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遠較翅長,呈楔形,嘴、腿、腳純黑色,腹面以胸為界,前黑後白,留鳥。
2、灰喜鵲:灰喜鵲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厘米。嘴、腳黑色,額至後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3、烏鴉:烏鴉是雀形目鴉科鴉屬中數種黑色鳥類的俗稱。又叫老鴰,嘴大喜歡鳴叫。為雀形目中體形最大的鳥類,體長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為烏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兩色,長喙,有的具鮮明的白色頸圈,黑羽具紫藍色金屬光澤;翅遠長於尾;嘴、腿及腳純黑色。鼻孔距前額約為嘴長的1/3,鼻須硬直,達到嘴的中部。
4、麻雀:麻雀是文鳥科麻雀屬27種小型鳥類的統稱。它們的大小、體色甚相近。一般上體呈棕、黑色的斑雜狀,因而俗稱麻雀。初級飛羽9枚,外側飛羽的淡色羽緣(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處,形稍擴大,互相駢綴,略成兩道橫斑狀,在飛翔時尤見明顯。嘴短粗而強壯,呈圓錐狀,嘴峰稍曲。除樹麻雀外,雌雄均異色。
5、山雀:山雀屬於脊椎動物,鳥綱,是山雀科各種類的通稱。小型鳴禽。樹棲,主食昆蟲及其幼蟲,為農林益鳥。常見於平原、丘陵、盆地等,在山地林區數量猶較平原地區的數量多。山雀的羽毛大多以灰褐和棕灰色為主,它們的鳴聲差異雖極顯著,但多少都帶有「仔仔黑」的音階,易於分辨。多築巢於樹洞或房洞中,又幾乎終日不停地在林間取食昆蟲,且多為害蟲,故成為農業、林業所歡迎的對象,國內外已進行的招引工作有顯著效果。
6、斑鳩:斑鳩的上體羽以褐色為主,頭頸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額部和頭頂灰色或藍灰色,後頸基兩側各有一塊具藍灰色羽緣的黑羽, 肩羽的羽緣為紅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為藍灰色;尾的端部藍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頦和喉粉紅色;下體為紅褐色。雌雄羽色相似。
7、啄木鳥:啄木鳥是著名的森林鳥,除消滅樹皮下的害蟲,其鑿木的痕跡可作為森林衛生採伐的指示劑。它們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蛾、蝽蟲等有害蟲,每天能吃掉1500條左右。由於啄木鳥食量大和活動范圍廣,在13.3公頃的森林中,若有一對啄木鳥棲息,一個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蟲90%以上。
『叄』 小鳥冬天會冷嗎它們怎樣保暖
小鳥冬天會感到冷,所以鳥類在冬季一般會選擇遷徙,飛到南方越冬,直至來年春季再返回居住地。
鳥類遷徙的主要原因是食物的供應。到了冬季,缺乏充足的食物供給,且下雪之後,昆蟲等都逐漸消失,鳥類失去能量來源。
遷徙是一種季節性運動,主要發生在北半球。除食物供應外,鳥類遷徙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適宜性。隨著天氣轉冷,鳥類需要在更溫暖的地方生活,所以產生了鳥類的群體性移動。
為了尋找適宜的生活條件,具有運動條件的野生動物都要移動。由於絕大多數鳥類能夠飛行,鳥類移動的距離相對較大。每年春、秋兩季,鳥類都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有規律的大規模的移動。
(3)北京的冬候鳥有哪些擴展閱讀:
候鳥可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兩種。
前者指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正值深秋,它們又陸續飛往南方較暖地區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飛臨這一地區繁殖。
後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次年春季飛往北方繁殖,深秋又飛臨原地區越冬。
北方的小鳥多半是夏候鳥。如灰鶴、斑鶇、燕雀等為北京的冬候鳥。
一般來講,鳥類的遷徙習性,包括遷徙路線和遷徙策略相對比較穩定,但是,不同種類之間變化較大,有時,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常常也有區別。
『肆』 北京市有多少種鳥
北京人素有愛鳥的傳統。鳥語花香,是人們對環境的美好期望。我們,作為長期生活在北京的動物學工作者,對此更是心切。
北京有多少種鳥?蔡其侃著的《北京鳥類志》統計為344種,佔全國鳥類總數的28.9%。其中,147種是在北京繁殖的留鳥或夏候鳥,197種是冬候鳥或遷徙過路的旅鳥。
在40年前,北京是鳥的樂園。市中心太廟(現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古柏上,棲息著白鷺;西直門大街旁的樹上,鴉巢一個挨一個;頤和園後湖裡,眾多的草鷺和夜鷺在嬉戲;北京大學的教學樓頂上,成群的灰喜鵲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然而,這美好的情景,令人惋惜地已成為歷史。現在,北京的孩子們所能見到的只是一群群飛翔的家鴿,一排排籠養的畫眉,以及樓群間垃圾旁的麻雀。在擁有344種鳥的北京,有多少孩子能數出其中1/10呢?恐怕把燒雞、烤鴨,炸鵪鶉全算上,他們也湊不上來吧!
北京的野鳥日趨減少,使得越來越多的鳥急需保護。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中,見於北京的鳥類就有56種,佔全國重點保護鳥類(225種)的1/4。其中,屬於一級重點保護的有白鸛、黑鸛、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大鴇和白頭鶴7種,屬於二級重點保護的有赤頸,斑嘴鵜鶘、天鵝、勺雞、白枕鶴及各種猛禽等49種。當我們想起應該保護它們的時候,真不知在北京是否還能找得到它們。我們只知道:白尾海雕曾見於1960年,白頭鶴曾見於1963年,白鸛曾見於1964年。
北京的野鳥為什麼會變得這樣少了呢?
1958年「大躍進」年代。一場殘酷的、愚昧的人鳥奪食大戰開場了。男女老幼,人人上陣,全城內外,處處鑼鼓喧天。眼見著一隻只小鳥驚恐萬狀地飛過,直至精疲力竭,墜地而死。那時節,凡鳥就是麻雀,就是「老家賊」,就必須趕盡殺絕。當「民以食為天」和「鳥為食亡」發生沖突時,為使人丁興旺再興旺,只好讓鳥兒衰亡再衰亡。
結果是,數以億計的鳥死於非命。而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卻是,麻雀在不同地區,不同季節,益害程度也不同。在城市,麻雀不是害鳥。在農村,在繁殖育雛期間,麻雀消滅害蟲,也對農林有益。
人鳥大戰雖然已告一段落,但鳥在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從此一落千丈。所以,在20年後還會在玉淵潭湖畔發生新的殺戮天鵝一案。
北京城市建設是很快的,變化巨大。但同時污染也在加劇。這意味著對鳥的一場新「戰爭」在爆發,意味著鳥的生存條件在逐漸變糟,鳥的種族滅亡在悄悄來臨。
從吃窩頭到吃麵包,從住平房到住樓房,從燒煤球到燒煤氣,從步行到乘汽車,北京人是文明了,進步了,發展了。可是鳥兒呢?它們的嘴、腳、身體結構、生活習性都已高度特化了。它們會飛,可是它們不可能在天上築巢;它們會游,但它們不會凈化污水。眼見著田間、樹上到處都噴灑了殺蟲劑,大山雀該到哪兒去為幼仔們找食呢?眼見著一片片葦塘被填死,那依賴葦叢為生的大葦鶯又該到哪兒去安家呢?
面對著人類無休止的擴張,鳥兒們眼看著自己祖輩的生活地盤被一一侵佔,它們到哪兒去告狀,找誰去評理呢?在山中無老虎,空中無飛鳥,處處都是人在「稱霸王」的地方,怎樣才能容得下其他生物也生存下去呢?北京鳥的處境何時才能得到北京人的理解呢?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北京人終於覺醒了。他們認識到:惡化環境、破壞生態,毀滅自然,最終受害的不只是鳥,而且還包括人!人要活,也要讓鳥活,不能讓鳥在我們這一代絕滅!
1980年10月,「中國鳥類學會」誕生。
1981年3月,「中日保護候鳥及其棲息環境協定」在北京簽訂。
1982年起,「愛鳥周」活動在全國展開,北京將4月第一周定為「愛鳥周」。
1983年,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的通令》。
1984年起,北京先後建立了松山(國家級)、百花山、雲蒙山等5個自然保護區。中國鳥類學會等單位舉辦了「愛鳥」徵文活動。
1985年,國家科委在植物園、玉淵潭和頤和園興建了名為「紅葉」、「火炬」和「萬壽」的三項招鳥工程。中國鳥類學會組織了鳥類學知識短訓班。
1986年4月,「北京愛鳥養鳥協會」成立。
1987年4月,「首都少年兒童愛鳥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北京市舉行了「中學生愛鳥知識競賽」。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發布《中國自然保護綱要》。
1988年,「圓明園生態保護試驗站」建立。國家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
1989年,櫻桃溝辟為自然保護試驗區。
10多年來,《中國動物志•鳥綱》第二、四、八、十一、十三卷出版了;《灰喜鵲》、《鴞》(即貓頭鷹)等以鳥為題材的電影目世了;「天鵝」、「益鳥」「朱䴉」等鳥類郵票十分暢銷;「鳥與環境」、「鳥的藝術」等展覽的觀眾如潮;鳥鳴的錄音磁帶北京人愛聽,鳥類的電視節目北京人愛看;北京人的鳥類知識越來越豐富了,北京人的愛鳥意識增強了。
夏天,牛王廟附近的居民保護著陽台頂上的燕窩,將「入侵」的麻雀「搬遷」到紙盒裡去,使這里的金腰燕逐年增多。六郎庄有對老年夫婦為了使在燈泡上搭窩的家燕能順利育雛,硬是一夏天沒開院子燈。
冬天,玉淵潭湖面上的綠頭鴨、斑頭秋沙鴨多起來了。它們與在湖中冬泳的人們已相互熟識了。在頤和園的昆明湖,赤麻鴨、鵲鴨、斑嘴鴨、綠頭鴨和普通秋沙鴨等多種水禽組成了大家庭。沿岸的告示牌醒目地寫著:這里是水禽保護區,禁止捕獵。
看到前門箭樓上雨燕在追捕蚊蟲,看到國慶遊行隊伍中放飛的治蟲能手灰喜鵲,看到北京綠地大量增加為鳥類開辟了越來越多的棲息地,我們感到了希望和欣慰。
但是,我們仍然認為,北京對鳥的愛護還只是開始,艱巨的工作還要在全民中廣泛進行。我們期望有那麼一天,中山公園里,黃鸝鳴翠柳;勞動人民文化宮內,數行白鷺上青天;立交橋邊,孔雀、錦雞和長尾雉在綠地上漫步;樓群四周,大山雀、灰喜鵲和啄木鳥在林間穿梭奔忙。我們期望,全城內外,處處都有冬季飼鳥台,樹樹都掛人工鳥巢。在野外郊遊目學生能隨口說出所見鳥的拉丁學名,鳥類愛好者們統計著各種鳥的數量,計算著它們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鳥是北京人的摯友。我們期望「愛鳥周」早日成為「愛鳥年」,北京人與北京鳥將世世代代相知相助。
『伍』 侯鳥有哪些
侯鳥有杜鵑、黃鸝、鴻雁、天鵝、游隼等。
1、杜鵑:杜鵑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為旅鳥,春季多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游動性較大,無固定的居留地;
『陸』 大天鵝等3萬余冬候鳥北京「打尖兒」是真的嗎
11月20日前後,北京迎來冬候鳥過境高峰,天鵝類、鶴類、雁鴨類,3萬余只鳥兒在北京歇腳「加油」,預計將持續到12月10日左右,之後它們將南下越冬。觀鳥愛好者們,可要抓緊時間了。
雁類中灰雁和豆雁數量比較龐大,是目前規模最大的兩個種群。豆雁有五六千隻了,灰雁已經鋪天蓋地上來了,也有五六千隻。其中還摻雜著其他種類,比如一小群一小群的白額雁。雁類喜歡在一起合群搭伴遷徙,雁群過來是一大片,非常壯觀。
『柒』 今年南下候鳥「先頭部隊」已抵京,它們是來自哪些地區的
這些候鳥來自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以及我國東北一帶。這些候鳥江一路南下,經過北京飛往越冬地區潘陽湖。受到不同程度寒流的影響,部分地區降溫比較早,導致今年的候鳥先導部隊到達北京的時間比往年提早了幾天。在這批抵達北京的候鳥群,有灰鶴,天鵝,豆雁等鳥類。
候鳥隨著季節的不同周期性的進行遷徙。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待地區進行繁殖,冬天的時候,他們則到緯度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初秋的時候,這些候鳥具有繁殖地往南遷移到越冬地區。候鳥還可以分為夏候鳥,魚鳥,冬候鳥漂鳥。這些候鳥到達北京的時候,郊區很多玉米地都已經收割,這些候鳥就會去地裡面覓食,零散的玉米粒就是他們的食物。許多的鳥類是夜間進行遷徙,有時我們建築物上的燈光或者車輛燈光容易對他們造成影響,導致他們撞上高層建築。在候鳥經過的區域,晚上我們盡量不要開太亮的射燈,保護好這些候鳥,能夠安全的遷徙。
『捌』 風頭蜂鷹是北京的冬候鳥嗎
風頭豐盈,不是東北星的冬候鳥。是從南方飛到北京的。
『玖』 鳥類根據季節變化遷移分為幾個類型
很多鳥類會根據季節的變化,遷移到不同的地方去過冬或繁殖。鳥類學家通常將它們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留鳥:終年生活在某地,不隨季節更替而遷徙的鳥。蘇南地區最常見的麻雀、灰喜鵲等都是典型的留鳥。
2.冬侯鳥:秋天飛來某地越冬,翌年春天飛往北方繁殖的鳥。丹頂鶴就是典型的冬候鳥。春天成鶴帶著幼鶴到達北方地區開始營巢、產卵繁殖;入秋後幼鶴隨親鳥又陸續南飛越冬。黑龍江省扎龍、江蘇鹽城分別是丹頂鶴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我國著名的丹頂鶴保護區。
3.夏侯鳥:春天飛來某地繁殖,秋天飛往南方越冬的鳥。家燕是江南人家最熟悉的例子。
4.旅鳥:在遷徙途中,經過某地作短暫停留,再繼續南遷或北返的鳥。豆雁、鴻雁等均屬此類。
『拾』 中國候鳥有哪些(大量)
據了解,在全球9700餘種候鳥中,我國有1332種,約佔13.6%,候鳥(houniao)有些鳥可隨著1年中季節的改變而作定時遷徙來變換棲息地,這類鳥稱為候鳥。候鳥可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兩種。前者指在春夏季飛到某一地區築巢安家、生兒育女,幼鳥長大時,正值深秋,它們又陸續飛往南方較暖地區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飛臨這一地區繁殖,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夏候鳥。如家燕等,夏季遍及我國各省市,冬季遷徙到我國雲南南部、海南島、西沙群島和台灣等地;又如杜鵑、黃鸝等也屬夏候鳥,後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次年春季飛往北方繁殖,幼鳥長大後,正值深秋,又飛臨原地區越冬,對該地區而言,這類鳥稱冬候鳥。如鴻雁、天鵝、野鴨等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即為冬候鳥。
大多數候鳥有南北遷徙的習性,飛行距離有近有遠,最遠的能跨洋過海,如游隼,可從西伯利亞經中國直達澳大利亞。此外,也有極少的候鳥可由西往東飛行,或由東向西飛行的。 在哈市,除"燕雀"、"黃雀"、"柳鶯"等常見候鳥外,近兩年"白枕鶴"、"白頭海雕"、"蒼鷺"等國家級保護鳥也開始光臨。東北林業大學的魯長虎博士說,這些不常見的候鳥多是市民在水邊、林地里撿到的受傷鳥,送到林大辨認而發現的。從市民送來的受傷鳥中還發現了過去不常見的"雀鷹"、"蠟嘴"、"大山雀"等10多種北歸鳥,它們在哈市郊區的灌木叢、天然林子里停下來繁殖,因食物、偷獵者捕殺等原因,失去了生存能力,被市民救起,得以存活。
有杜鵑、黃鸝、鴻雁、天鵝、野鴨、燕雀"、"黃雀"、"柳鶯、"白枕鶴"、"白頭海雕"、"蒼鷺、雀鷹"、"蠟嘴"、"大山雀"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