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們經常提到的「北京城」是怎麼來的
老輩人談及北京來歷的時候,總愛說這么一句話:“北京城是漂來的"建設北京城的磚石木料,亦是通過大運河運抵京城於是民間老百姓就形象地說北京城是隨水漂來的
『貳』 北京的得名是從哪個朝代開始
明朝 明朝,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遼朝在北京建都,這是北京成為首都的開始。雖然西周時期燕國曾以北京為首都,但燕國只是諸侯國之一,不能稱為朝代。
北京是從明朝的時候開始叫北京的。明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立北京城,這是"北京"地名的開始。
南非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三個首都的國家,行政首都在茨瓦內,立法首都在開普敦,司法首都在布隆方丹。
其實這並不稀奇,在我國古代,兩京制很普遍,還曾出現過五京並存的時期。
五京制出現在唐朝,五京即東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唐朝初年只有兩個都城,一個是朝廷所在的京兆長安,另一個是陪都——東都洛陽。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把兒子李旦拉下皇位,乾脆自己做起了皇帝,因為自己的娘家在並州(今屬山西太原),因此以並州為北都。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執政的時候,天寶元年(742年),京師之地改為西京,東都洛陽改為東京,北都改為北京,不廢除並州京都地位的原因在於,這里不僅僅是武氏故里,也是李唐起家的龍興之地。
李隆基的兒子唐肅宗在至德二年(757年),又增設了鳳翔為西京,成都為南京,原來的西京長安改稱中京,正式形成了五京制。寶應元年(762年),西京鳳翔並入天興縣,罷京名。
唐朝的北京——太原,當時是第三大城市,主城由汾河西岸的晉陽縣城、汾河東岸的太原縣城、橫跨汾河的連城聯合組成,構成了規模宏大的主城。
主城之外,還有五座衛城,面積龐大,周長二十二公里的主城與衛城加在一起,面積達到四十平方公里,稱其為「北京」可謂名副其實,今天的北京那時候叫幽州。
『叄』 中國首都是怎麼選在北京的
西安十三朝古都,如果中間沒有風水的原因,不可能會有這么多朝代建都。遺憾……
『肆』 北京是怎麼來的
北京(Beijing City)——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市名,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駐地,郵政編碼:100000。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是全國政治和科學文化的中心,也是國內國際交往的中心之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亞歐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 其中心位於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雄踞華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為北京市最高峰。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6338平方公里,佔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佔61.4%。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而北京建城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初見於記載的名字為「薊」。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北京一直是中國北方重鎮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又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北京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還有八達嶺、慕田峪、司馬台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各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國家文物保護單位42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22個。北京的市樹為國槐和側柏,市花為月季和菊花。另外,北京出產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景泰藍、地毯等傳統手工藝品馳譽世界。 地質地貌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岩漿活動也很頻繁。北京地區的斷裂構造在北部山區主要有:懷柔縣長哨營至密雲縣古北口斷裂帶,在市界內東西長33公里,寬8公里;密雲縣沙廠至牆子路精被斷裂帶,市界內長約30公里,寬約20公里,破碎帶最寬達200-300米;官廳山峽地區有門頭溝區燕家台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數十公里。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如黃庄一高麗營斷裂,永樂店——馬房斷裂。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活動大斷裂帶的拐彎、分叉、兩端和交匯部位,以及有斷陷盆地的地方容易產生地震。 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縣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縣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北京地區的岩性條件比較復雜,各類岩石(土)均有出露,大體上可劃分為鬆散堆積物和堅硬岩石(基岩)兩大類。 鬆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其厚度從山前數米向東南逐漸加厚至數百米,主要為各類壤上、砂壤土、砂、卵礫石。堅硬岩石多出露在山區,主要有岩漿岩類(又稱火成岩)、變質岩類、沉積岩類。 氣候特點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市中心位於北緯39度,東經116度,四周被河北省圍著,東南和天津市相接。全市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轄12區6縣,人口1100餘萬。北京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 地方名考證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伍』 北京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北京城被稱為六朝古都,可久遠的燕國對於現在來說可以說是無跡可尋,可北京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後期的五個朝代建都之地,這五朝指的是遼(公元916——1125年)、金(公元1115——1234年)、元(公元1279——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當初遼時,只把北京作為陪都,北京只不過是遼代「五京」之二,而真正在這里建成中央都城的,不始於遼而是始於金。據《金史·海陵紀》記載說燕京就是北京在當時的名稱,金建都之後改稱中都。當時為公元1153年4月21日,即正式將燕京定為首都。 不過我以為,說到北京城,還是要從遼代的燕京聊起。遼人,即契丹人,契丹族是世代生活於遼河上游的一個游牧民族。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國,建都城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為「皇都」。隨後登基稱帝(遼太祖),改國號為「遼」。 同時期的中華大地的中原上正處在「五代十國」政權紛亂的時期。公元936年,即五代時期中的後唐清泰三年,後唐的節度使石敬瑭為篡奪政權,許諾割讓國土為條件,換取遼太宗(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發兵協助。石敬瑭篡位當上了後晉皇帝,隨之割讓北方國土幽、薊、雲、朔等十六個州(史稱「燕雲十六州」楊家將那裡面老說)送給遼國作為回報,並尊稱遼太宗為「父皇帝」,石敬瑭自己則做了現在著名的罵名千載「兒皇帝」。 當時割讓給遼國的幽州城,在今天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公元938年,遼太宗將國都「皇都」改名為「上京臨潢府」,定幽州為「南京析津府」,定遼陽(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其後於公元1006年定今內蒙古寧城為「中京大定府」,後又定雲州(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以上就是我所說的遼國的「五京」,一個國都和四個陪都。幽州被升格為遼國的陪都後,改稱為「南京析津府」,也稱「燕京」。北京城的別稱「燕京」的稱號即始於此。 後在遼國統治的塞北地區,世居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逐漸強大。公元1112年的夏天,遼國天祚帝到混同江(今日叫松花江)漁獵,按慣例女真各部落首領都要前來朝拜。在宴會上,女真族完顏部落的首領完顏阿骨打不肯屈尊獻媚,險些被處死,由此引發完顏阿骨打決意反抗遼的統治的想法。次年,完顏部落聯合其他女真部落正式起兵反遼。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創建了大金國,建都與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1123元金軍攻陷了遼國的「南京析津府」(即燕京);1125年,金兵又俘獲了遼國皇帝天祚帝,遼國正式滅亡;1126年,即靖康之恥那年(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北宋國都開封。隨後金國在燕京設立了「中書樞密院」和「行尚書省」,以便就近統治新征服的北宋領土。 公元1149年,位居金國丞相的完顏亮(金太祖之孫)發動政變,殺死金熙宗。完顏亮即位後,為了鞏固帝位和有效地統治中原,下詔遷都燕京。 定下遷都大計之後,完顏亮派官員梁漢臣、張浩、蔡松年等征調軍隊40萬人、工匠民夫80萬人去燕京,全力營建宮殿城池;另派畫工去北宋故都開封,測量和描繪北宋的宮殿園囿,依樣在燕京仿建。 公元1153年,金正式遷都燕京。完顏亮特意下詔改元,改新年號為「貞元」,升內外文武官員皆進級一等。為促使留戀故土的王公貴族們盡快搬遷,也為了防止親族中的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完顏亮又下令拆毀了會寧府的宮殿宅第以消除後患。 遷都後,完顏亮仿效遼國的「五京」制度,定燕京新都為「中都大興府」,另外定四個陪都:今內蒙古寧城西南為「北京大定府」,北宋故都開封為「南京開封府」,今遼寧省遼陽為「東京遼陽府」,今山西省大同為「西京大同府」。 遼國時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遼國「五京」之中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一個城池。中心位置在今廣安門一帶。現在北京僅存的遼代建築,也是北京城裡現有年代最古老的地上建築物,就是當年矗立在遼燕京城內的密檐式十三層八角磚塔,位於廣安門北濱河路西側的天寧寺院內,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了。 金中都城是環繞著遼燕京城擴建而成的。基本是在燕京城的基礎上全城外擴三里,外城牆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宮城完全仿照北宋都城開封皇宮的樣式,其部分建築構件和大量的珍寶陳設,也是當年從開封搜掠來的原物。完顏亮還將先帝的皇陵也遷移到金中都來。後建的皇陵在西郊大房山,至此金遷都宣告完成。金中都也正式出現在歷史舞台上。 只可惜輝煌的金中都城在歷史也只閃光了63年。 金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建立中都一直到1214年金宣宗迫於蒙古成吉思汗的威脅而遷都「開封府」,再至遷都的次年中都城被蒙古鐵騎徹底搗毀。金中都短暫的命運就此結束,在這63年中,中都還是為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今天的釣魚台、玉淵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曾經是當年金代皇家的離宮別苑。
『陸』 北京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人取的,沒什麼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