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前北京叫什麼
以前北京叫的名字有燕都、幽州、京城、南京、大都、北平、京師、京兆。具體介紹如下:
1、燕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8、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1)北京叫什麼城擴展閱讀
北京城的歷史沿革: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為1264年營建的元大都城。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將軍徐達攻陷元大都。由於元順帝不戰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壞,完整地保留了下來。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四子朱棣為燕王,就藩於北平。1379年燕王府竣工,1380年朱棣之國。
1398年,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1399年(建文元年)四月開始削藩,史稱「建文削藩」。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02年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於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1406年(永樂四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並在燕王府基址上營建西內。
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北京城建成後,曾多次面臨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成化十二年)提出在京城外加築外城的建議。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襲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但裁撤了皇城的設置,將明代皇城內的大量內廷供奉機構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的大量衙署、府第、倉庫、草廠也改為民居。同時將內城改為八旗居住區,令漢人遷往外城居住。
1911年清朝滅亡後,對北京城池進行改建,為改善交通和修築環城鐵路,先後拆除了正陽門、朝陽門、宣武門、東直門、安定門的瓮城,皇城城牆和東安門。1924年在內城城牆上新開和平門,1937年開辟啟明門(建國門)和長安門(復興門)。
1949年之後,對北京城池進行了大規模的拆除工作。朝鮮戰爭期間,為便於疏散民眾,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東四十條、小街、新街口等豁口。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拆除。皇城的中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地安門於1950年代拆除。。
❷ 北京的別稱都有什麼
北京別名:燕京、幽州、京城、南京;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2)北京叫什麼城擴展閱讀: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北緯39度56分、東經116度20分,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
北京土地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流經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北運河、拒馬河等。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❸ 北京的別稱是什麼
北京的別稱是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
北京地處華北大平原的北部,東面與天津市毗連,其餘均與河北省相鄰。北京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北京的氣候特徵。
北京屬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平原地區為11-13℃,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區為9-11℃,高寒山區在3-5℃。年極端最高氣溫一般在35-40℃之間。年極端最低氣溫一般在-14到20℃之間,1966年曾低到-27.4℃。
❹ 北京城為什麼又叫四九城
大部分的答案是錯誤的,一般是:
「老北京城以城牆劃分,大體可分為四層,即外城、內城、皇城、紫金城,所謂「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門和內城的九門。皇城四門分別是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而內城的九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城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
其實不然,北京之所以稱四九城,是因為清朝時北京被劃為十個城區,當然其中皇宮(也是一個城區)對老百姓而言是閑人免進的,所以清朝的老百姓對北京城稱「九城」。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小月對和紳說:「我跑遍了九城也沒找到我們家先生(紀曉嵐)。」
著名語言學家張清常《北京街巷名稱史話》記載。「九城」概念:在清朝時候,因為人口增多了,城市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熱鬧,大約從乾隆年開始,清政府把北京城劃為十個城區,內外城各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城個區,即京城出現了十個區。於是老北京的話里就有了句「跑遍了九城也......」。這話的意思就是「跑遍了北京城也沒怎麼著」。為什麼說九城?京城不是分了十個城區么?十個城區是沒錯,可內城的中城是皇城啊,老百姓當然不允許進皇城,否則就要被殺頭。
民國時,對北京城重新劃分,劃分為四個城區(皇宮也在四個城區內),所以北京城就被老百姓漸漸地稱為「四九城」。
我參照北京衛視2007年7月24日的《這里是北京》欄目,電視上說的該是真的吧!關於所謂「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門和內城的九門只是一種傳說,城區劃分產生「四九城」在《民國歷史》中也有記載。
所以以後當大家在看演清朝的電視劇時看到劇中有人說「四九城」時大家就應該注意了。
謝謝,希望大家看到錯誤答案時應予以改正。
❺ 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又叫做什麼
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又叫做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都城,是京師所在地
❻ 北京為什麼叫49城
北京叫49城有兩種解釋,主要體現在「4」的區別:
第一種解釋:4代表的是皇城的四個城門,即:大明門(大清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9代表的是內城的九個城門即: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哈德門),前門(正陽門),宣武門,阜城門,西直門。
第二種解釋:4代表的是北京城的四道城牆,它們呈環狀相套,由外至內分別是: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9代表的是內城的9個城門。
(6)北京叫什麼城擴展閱讀:
老北京四九城分布
中國古代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離不開城牆,修築一道城牆來環繞市區,這才成為城市。老北京城由內到外由宮城(即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道城牆構成,其中內城有九座城門,外城有七座城門,皇城有四座城門,形成了「內九外七皇城四」的嚴整格局。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老北京人稱呼北京城為「四九城」,就是用皇城四門與內城九門來指代北京城的。
外七,指的是: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永定門;
內九,說的是: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崇文門、宣武門、德勝門、安定門、前門;
皇城四,說的是:大明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❼ 四九城是什麼意思北京為什麼叫四九城
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
北京老城門有句俗話,叫「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其中「內九」與「皇城四」就是「四九城」這個名稱的來源。
北京城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個部分。「皇城四」就指的是皇城城牆設的四個門。清順治八年(1651),清世祖又下令大規模重建,將正南的「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其餘三門分別稱為「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以示外安內和。故這四個門就是「皇城四」。「內九」指的就是內城城牆的九個門,分別為: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西直門、東直門、德勝門、安定門。
❽ 北京城又被稱什麼城
故宮叫做「紫禁城」。
明清老北京一般稱「四九城」,因為老北京城牆上的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過去治安長官內城的叫做九門提督,外城叫做七門提督。
另外北京奠基於元初,當時的城門數,北二南三東西各三,被稱作哪吒城,三頭六臂雙足。
薊城、燕京、幽州、涿郡、金中都、遼南京、元大都、明清京師、民國北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