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見過哪些恩愛老夫妻令你覺得溫暖感動
愛情是什麼?對於年已上百的老人來說,愛情就是長久的陪伴、無言的凝望、緊握的雙手和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幾對老夫妻分享他們的愛情故事,用漫長的一生,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話詮釋得淋漓盡致。
「她那時候長得漂亮呢,大眼睛、白皮膚,可好看啦。」提起妻子當年的美貌,錢榮斌還有些不好意思。他們相處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模式。雖然錢薛氏什麼都聽不到了,但是錢榮斌還是每天跟妻子聊個不停,兩人好像有說不完的話。
『貳』 李春平獲老太太70億遺產,後來患老年痴呆,他如今的生活怎樣了
李春平是第一個獲得慈善家稱號的傳奇人物,當北京職工的平均工資只有200多元時,他已經擁有三輛頂級勞斯萊斯、豪宅、司機、保姆、秘書。
李春平自1991年開始捐款,平均每天捐70000元,且一堅持就是二十幾年,據不完全統計,李春平累計捐款已超過六個億。李春平自己曾說過他沒有經營什麼事業,「就是把有些房子租給別人」。因此李春平到底有多少錢?他的錢又是從何而來?成為了人們最好奇的話題。
我本人更傾向李春平娶大他38歲好萊塢女影星,後來又繼承了巨額財產。
第一,李春平回國後的生活一直高調,他曾參加過很多電視節目講述自己的傳奇愛情,即便那個年代沒有現在的網路發達,但真相不會被輕易掩埋。如果他的財產真是不正當來源,傳奇愛情真的是他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為何這么多年沒有人拿出鐵證出來指認他呢。
第二,留言四起後,李春平怒了,曾帶著當年給自己辦出國手續的居委會大媽一同上節目澄清。大媽也聲稱見過那位好萊塢女影星。曾有記者去李春平以前居住的地方進行采訪,一些鄰居都說看過二人散步的身影。
『叄』 福建連江結婚風俗
【提親】
由媒人牽線,多數先由男家向女家提親,媒人介紹雙方家庭及男女情況,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男女適宜,就同意提親,媒人把女方「生辰八字」帶到男方,請算命先生合婚,有的還把女方「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壓在祖宗牌位或香爐下,七天內如無破碗破碟等不吉利之事發生。就算基本確定這門親事。俗稱「合婚」,後亦稱「議婚」。
【定聘】
經合婚後。男家向女家納定聘禮,俗稱「下彩禮」,後稱「訂婚」。連俗還分「上半禮」 和「下半禮」。聘禮數目各時代不同家庭大相徑庭。除送肉、面等食物給女家外,更重要的是聘金。有錢人還有金銀首飾、綢緞細軟和其他貴重物品。聘金喜用「三」數(「三」與方言「生」諧音,含早生貴子之義),如銀元33元、130元,新中國成立後有人民幣530元、830元、1330元、3330元等。女方也送男方衣物和果糖等。訂婚後雙方都向鄰居、親友分喜糖,以取得鄉鄰親友的認同。
【迎娶】
即結婚,歷來為最隆重的禮俗之一。先由男方擇定黃道吉日,提前通知女家,並把下半禮聘金送達女家。迎娶前一日,鳳城地區:女家將嫁妝送往男家,俗稱「搬佽」,嫁妝主要有客廳或卧室用品、皮箱及首飾、衣物等。舊時有錢人也有田地房產。舊時嫁妝之外,必有系紅線的雌雞1隻,謂「紅線羈腳"。親友鄉鄰觀者如潮,有的還開箱觀看嫁妝品之分量。窮娘家嫁妝壓力最重,有的甚至舉債厚備嫁妝(續弦、再嫁者除外)。男家並於此日宴請賓客,稱為「鬧廳」。黃岐地區女家也以此日宴請親戚,各親屬贈以衣布,謂「添箱」,贈銀錢渭「壓肚袋」。
迎娶之日,新郎聘花轎往女家接新娘。新娘一般由伴娘扶轎。舊社會,男尊女卑,有的地方轎一抬出門,即潑腳桶水,意謂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不能再回頭。花轎到男家,鞭炮齊放,鼓樂喧天,熱鬧非凡。新娘到男家後主要禮儀有: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夫妻交拜,然後請翁姑尊長出堂一一拜過,翁姑尊長即給「見面禮」,隨之由「龍燭」前導引入洞房。其間。新婚夫婦於席中出太平面時向賓客敬酒,並由長輩介紹有關親戚之稱謂。宴會結束新婚之夜,連俗鬧洞房氣氛特別熱烈,親朋好友聚集一堂,除唱詞、吟詩祝壩外,年青人還別出心裁,出一些小巧節目要新娘新郎表演逗趣,旁人則起鬨捧場,笑語滿堂,直至深夜方散。舊俗婚後10日新娘才第一次回娘家,謂「轉十日」。後此俗漸廢。多數在結婚第二天回鸞,新婚夫婦歸寧岳家,俗稱「回馬」,岳家設宴請客,新郎拜見岳父母及親戚長輩,行禮敬酒,並接受見面禮儀。至晚雙雙回家(有的鄉村不限第二天歸寧)。民國時期提倡改革婚俗,推行結婚登報,不辦酒宴,尤其流行集體舉行婚禮儀式,由縣長或官員主婚,但多在城鎮知識界和政府職員中實行,農村仍以舊俗為主。
【新婚俗】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公布後,結婚舊俗有很大變化,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主,鼓勵男到女家,允許寡婦再嫁,反對包辦和買賣婚姻,禁止重婚、納妾和抱養童養媳等劣俗。新娘坐花轎已近絕跡,婚事新辦一時蔚然成風,多數不收彩禮聘金,不辦酒宴,由男方或女方單位領導主持婚禮儀式,舉行座談茶會,新婚夫婦介紹戀愛過程,分喜糖給親友同事,儀式簡單儉朴。農村也有舉行集體結婚的。新中國成立後,嫁妝有手錶、縫紉機、自行車等。60年代中期,農村收彩禮聘金有所回潮。70年代提倡晚婚,婚小簡辦,境內有不少青年男女舉行集體和旅行結婚。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展,結婚花費越來越大,尤其牲辦嫁妝、裝飾新房、大開酒宴,收取禮儀,互相攀比。嫁妝日益向冰箱、電視機、洗衣機、摩托車、首飾甚至商品房發展,迎親也多用高級轎車。
【畲族婚俗】
畲族婚姻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較為普遍,俗稱「抱兒子」,其家庭地位和財產繼承權平等。婚禮儀式簡朴,多數習俗已與漢族相似。但姑娘出嫁前還流行「做表姐」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風俗。完婚之日,男方親眷送新娘至男方大廳,男方除新郎外全家躲避。婚禮先拜灶君灶婆,後拜天地。婚後10 日。新娘新郎帶禮品回娘家認親、對歌。
『肆』 福州結婚習俗
福州結婚習俗有「換帖」、「合八字」。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盡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
男方父母、媒人帶著新郎去女方家訂婚。(現可約在酒店內訂婚,後大家吃頓便飯)。女方回禮,可備一隻母雞,以便與男方訂婚送來的母雞交換下,讓男方帶回一對雞(包括對方原來送來的那隻公雞也返還)回去。
(4)福州婚禮喜歌出場費多少擴展閱讀:
結婚第一天,男方家要准備兩輛以上裝飾好的婚車來女方家接新娘與嫁妝,也叫接親。當新郎的婚車到女方家時,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後新郎方可進入女方家。新郎還要帶上新娘手捧花與上等香煙來新娘家。見到新娘時,把手捧花給新娘拿著。同時,把香煙大方地分給女方家人抽。
新人在女方家裡,拜見完祖先後,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湯料必須是雞。而且新娘要吃得慢點,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
『伍』 福州市怎麼嫁女婚嫁風俗細節請幫忙相告急!謝謝
婚 嫁
舊時,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辦,並須奉行繁瑣禮俗。
提親
男家托媒向女家提親,如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稱起帖。請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結親緣分,則男女兩家通過媒人來議親。
議聘
由媒人傳遞信息,雙方議定聘禮,擇日定聘,俗稱「下大帖」。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禮,以示女方門戶高貴,淑女美麗端莊。議定的聘金尾數必以「三」字。福州方言「三」與「生」諧音,象徵婚後多生兒女。女方嫁妝,通常是日常用品、傢具、服飾、鞋帽等。豪富女家還以田地、果園、樹木、房屋、金銀珠寶等作為嫁妝。妝奩厚薄多寡視女家貧富而定,男家不得索取或挑剔。但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則為必備妝奩。
送定
俗稱定親、訂婚。男方擇定吉日,將聘金財物的一半(俗稱上半禮)送往女家,並給女方長輩送見面禮,給祖母的謂「媽杠」,給母親的謂「奶杠」,給舅父的謂「舅杠」。女方則回送�粿,並將男方送來的禮餅、雞、肉等分送親戚長輩。受禮者要於姑娘出嫁前用衣料等送賀,俗稱「添箱」。內外要宴請姑娘一次,俗稱「起轎膠」。
送日子
男家擇定迎娶日期,寫好紅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確定婚期,並送下半禮。如有一方籌備不及可延期;有的因父母之喪,則提前在百日內完娶。
迎娶
結婚前一日,男方發花轎、金鼓班、禮書帖、「過門擔」、禮雞等到女家。女家回送禮雞一合,雞用紅繩扎腳,俗稱「紅線羈膠」。金鼓班留女家吹奏。翌晨,新娘開容,又稱「開顏」,用線將臉上汗毛捻干凈。新娘臨嫁跪拜(後改為鞠躬)父母及至親長輩,受拜者給磕頭禮,多少不拘。上轎前新娘哭泣,賴在床上不起,俗稱「賴床」,以示難舍之意。吉時將至,由喜娘催促梳妝上轎,頭蓋紅巾,胸掛銅鏡,由其父母或長兄背入花轎。有的農村還有哭唱嫁歌的習俗,其意大多是規勸、教導新娘孝敬公婆、和睦伯叔(新郎兄弟)、友待姑嫂、鄉鄰及勤儉持家等內容。路上如有轎相遇,要互換禮物、放鞭炮,以取雙方吉利。
婚禮
婚期前夕,男女兩家均張燈結綵,張貼吉慶對聯。迎娶之日新娘身著蟒袍,腰圍玉帶,鳳冠霞披,屬於明朝裝束。新郎則紅頂小帽,長衫馬褂,儼若清朝命官。傳說,當時吳三桂降清,與順治皇帝有所謂「降男不降女」的約定,故而從清代至民初,婚嫁時男穿清裝、女著明服。正日,男方親族持高照、火把、金鼓班往女家接花轎。轎接來,停廳堂,一對男孩提燈籠分立轎的左右,喜娘挽新娘下轎。隨後拜堂,先拜天地祖先,再拜公婆,後夫妻交拜。拜畢,由「福壽雙全」的一對夫婦持鳳燭引新郎新娘進入洞房。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坐床沿,名為「坐床」;飲「合歡酒」,名為「合巹」;由一父母雙全、兄弟眾多的男孩在馬桶小便稱「開桶」,取早生男孩之意。午後,親族賓客畢至,喜娘扶新郎新娘出廳,先跪拜公婆,由公婆授簪;再叩拜親人長輩。按先直系後旁系,先父系後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給新娘「見面禮」。至親長輩多贈以戒指、項鏈、手鐲等貴重禮物,此謂「見廳」。拜見畢,由喜娘扶新娘到廚房走一趟,稱為「拜灶神」;動一動廚具,名為「出灶」(農村第二日先出灶後出廳);禮畢開宴。當晚擺宴席,席間上「太平燕」(稱為「大菜」)時,由新郎父母率新婚夫婦至各酒桌向親友致謝並敬酒,對未曾叩拜的親族要補行拜禮。舊時女子出嫁,家長要找個陪伴新娘的人,叫伴房媽,俗稱「伴娘」。因為新娘初進夫家,人地生疏,多不方便,所以女家要請人隨伴。伴房媽多選婦女,以容貌端正,口齡伶俐,熟悉禮規,和氣風趣為佳。舊時,伴房媽有單伴和雙伴兩種,時間上有長伴和短伴區別。短伴幾天,長伴逾月。
伴房媽,也是一種社會職業,福州原多由水上人家的婦女承辦。從女子婚期前天請來相伴,准備「出門」,教以禮規,到娶親禮成,陪伴拜見公婆及親戚人等,常代新娘尊稱或致意,言行干凈利落,大大方方。尤其鬧房時,伴房媽要起臨事應變和巧言解圍的作用,多方力保新娘不受奚落或嘲弄。每當鬧房的親友戲弄起鬨,或發生個別親友無所不為時,伴房媽就要善於從中排解,好言相勸,盡力維護,既要鼓勵新娘隨和一些,答應若干文娛性的動作表演;又要排解個別親友發怒於人,避免「惡作劇」,也不使其「掏礱臂」(指賀新婚鬧房而笑謔不遂)。伴娘充當這一特殊環境的協調角色,定要擅長隨機答對,別出心裁。因為伴娘年歲稍大,而鬧房親友多是後生的,便呼之為「伴房媽」。
伴房媽還負有照顧新娘熟悉環境和人事的使命,同時也要照顧新娘的生活。洞房之夜還要指點新娘和新郎喝合歡酒,指導有關新婚的起居飲食的規俗禮例。往往合歡酒後,伴房媽要向新郎要紅包。新郎付給一份之後,還要求添包,「添」含添丁發甲的意思,新郎要滿足這一「添」的要求。至此,伴房媽工作結束,當夜或翌晨便可離開。
如果女家有請「回門」,即新娘新郎一齊到女家,就要伴房媽陪同走去。待到禮成,伴房媽的差事已畢,也就離去了。這時間就稍多一些,富豪人家可聘逾月。
伴房媽往往有代代相承的「出口成章」,隨著新娘進入男家之後,每個場合都有唱誦傳統的歌謠。如《新娘入門歌》:新娘進門,福壽雙全,花開四季,孩兒坐盆……《新郎揭蓋歌》:揭蓋揭得起,傢伙(家財)烘烘起;揭蓋揭得高,起厝買田抱細哥;揭蓋揭正中,四代兩公孫……《拍房門歌》:一拍房門一聲清,檐前喜鵲報佳音,鴻雁雙飛長恩愛,鴛鴦成對永相親……《合歡酒歌》:新娘食雞頭,家產做上樓;新娘食雞骹,越做越起家;新娘食雞翼,做事有意值(好兆);新娘食雞底,明年做娘奶……每當伴房媽唱歌時,唱了一句,眾人要喝彩應和:「好呀!」「是啊!」這樣互相唱和,氣氛熱烈,儀式隆重,顯示喜慶的祥瑞和歡樂。
鬧房
在婚前一夜,擇定吉時請有「福壽」的人「安床」。結婚當晚,親友不論老幼都可鬧房。鬧房前,新房門緊閉,鬧房者要在外高唱鬧房詩,直到守門人感到滿意才開。入房後,還要取預先擺在床上的物件,由鬧者結合物品內容唱贊詩,逐件取完後才能看新人,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戲謔性節目,取得皆大歡笑。鬧房可以增加新婚的歡樂、熱鬧的氣氛,是婚禮的最高潮。鬧房節目,又叫「戲出」,內容有文明與粗俗的,有高雅含蓄與情趣低俗的。常見的有「穿草心」、「姜太公釣魚」、「雙龍搶珠」、「挾泥鰍」、「水底撈月」等。「穿草心」是用兩支大小不同的空心稻草,新郎新娘嘴上各銜一支,新娘坐著,新郎站著,將嘴上的稻草穿進新娘嘴中的稻草。鬧房者在周圍起鬨。新娘口銜的稻草不停地抖動,新郎的稻草要穿進,確是頗費功夫的。「姜太公釣魚」是用一個面盆,盛半盆水,水面浮動一塊小木板,板上放塊蛋糕,上面插幾個小炮仗,新娘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提一根釣竿,下垂一支點燃的香,用這香去點燃下面的小炮仗。「水底撈月」是用面盆盛些淺水,盆底放一枚硬幣,令新娘用力吹氣,把水吹向兩邊,迅速地將硬幣銜上來。雖然新娘用盡氣力,還未來得及銜硬幣,水又復原了,常常弄得滿臉水漬,猶如梨花帶雨,煞是好看。鬧到更深夜靜,「戲出」做完,賓客散去。喜娘領了「花彩」(即紅包)退出新房,新婚夫婦始上床安寢。翌日清晨,夫婦須早起向父母拜見請安。
回門
舊稱回鸞,又叫請回門。新娘小弟乘轎到男家邀請姐姐、姐夫回家。男方要備「太平面」請郎舅,並給紅包,然後新婚夫婦乘坐女家來接的轎子回娘家。回門的禮節與新婚典禮的大體相同,要叩拜祖先、岳父母、親友長輩,並參加飲宴。新婚夫婦多在酒席結束前趕回男家。新娘要親自下廚,象徵性地燒一兩味菜(仍請廚師主廚)答謝結婚之日前來幫忙的親友,此謂「試廚
『陸』 胡彥斌最好聽的歌有哪些
胡彥斌歌曲大全在線聽免費,網路網盤下載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Rk1rj1G5GpwYpSaCiHHsSA
胡彥斌熱門歌曲曲目:《紅顏》、《月光》、《你要的全拿走》、《訣別詩》、《男人KTV》等。
『柒』 課文唯一的聽眾資料
1.課文簡說。
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先寫父親和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十分沮喪,不敢在家中練琴。接著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並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每次「我」停下練琴,她總是誇獎「真不錯」。在她的鼓勵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練琴。最後寫「我」從妹妹那兒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語言質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對林中景色的描寫,「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優美動人;對老人語言的描寫,如詩一般,打動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
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體會「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價值的問題與同學討論;三是體會課文寫作上的一些特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已經能拉小夜曲的「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更要命的是父親和妹妹只是經受了數次「折磨」之後就下了這樣定義。為此,「我」失去了在家裡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為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贊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②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為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為如此,「我」才會莊重地架好小提琴,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真實地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後沮喪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拉出好聽的琴聲,可偏偏琴技不爭氣,那聲音「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里」;不希望有人聽見自己在拉琴,卻偏偏被老人發現了。文中的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後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這是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作為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准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為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聽慣了親人對「我」白痴的評價,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贊,盡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⑤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而這恰恰來自於老人的陪伴,來自於老人的誇獎。老人並不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在她的激勵下,「我」終於敢在家裡練琴了,而且練得十分認真,十分刻苦。這句話反映了老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技在不斷地提高,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發自內心地為「我」的進步而高興。在「我」的眼裡,老人也不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平靜地望著我」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著「我」拉琴。從她的眼神里「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為「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
妹妹的話道出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表現出她對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話,也引起「我」心靈的震動,激起「我」對老人的無限敬意與感激。
⑧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聽眾……
句子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眾」,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了課題。
(2)對詞語的理解。
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動作遲鈍,輕者語言機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飲食不能自理。課文中形容「我」沒有掌握拉小提琴的技術,是對「我」的打擊。
荒唐:(思想、言行)錯誤到使人覺得奇怪的程度。
聲望:為眾人所仰望的名聲。
唯一的聽眾-作者資料
鄭振鐸
筆 名: 西諦、鄭源新、落雪
性 別: 男
生卒年月: 1898~1958
民 族: 漢族
編輯本段簡介
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原籍福建省長樂縣,生在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同時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19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翌日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著有專著《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基本建設及古文物保護工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版畫史圖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僂集》、《歐行日記》、《山中雜記》、《短劍集》、《困學集》、《海燕》、《民族文話》、《蟄居散記》,譯著《沙寧》、《血痕》、《灰色馬》、《新月集》、《飛鳥集》、《印度寓言》,《鄭振鐸文集》、《鄭振鐸選集》,編輯《中國短篇小說集》、《北平箋譜》(與魯迅合編)等。其中《貓》入選人教版初中教材。
編輯本段青年時代曾回故鄉
鄭振鐸雖然生長在溫州,後來升學到北京,從鐵路管理學校畢業後到了上海,長期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但是,他和故鄉親人卻是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回過故鄉。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啟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鐸回鄉葬祖去了」(見《茅盾書信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出版)。據研究鄭振鐸的專家陳福康博士考證,這次經福州到長樂葬祖的時間有一個多月。這里的「回鄉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長樂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長樂首占村為紀念鄭振鐸徵集有關的文物,徵集到一件珍貴的資料——首占鄭氏殘缺的「訃告」,在一張八開紙上,尚能見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緦服侄曾孫振鐸」等字樣,分析起來,這是鄭振鐸的曾伯祖或曾叔祖喪葬的「訃告」,這正印證了他有「回鄉葬祖」之行。另據首占鄭氏族親追憶,那個年代,首占「岱陽鄭氏宗祠」內懸掛有許多反映鄭氏先輩事跡的匾額和介紹,正中掛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書鄭世威(1503~1584年)親書的「世培忠厚」的祖訓……這一切,使鄭振鐸對先輩的業績和可貴的品質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故鄉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雖然長期在異鄉生活、學習、工作,但是,他卻始終是關心和熱愛故鄉的。
編輯本段與故鄉人民心連心
1919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福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福州,各校學生曾先後兩次集會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追悼被反動軍警毆打致死的北京大學閩籍學生郭欽光;在廈門,青年學生舉行集會示威遊行,後來又發展成為有各界人士參加的國民大會,憤怒聲討軍閥政府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閩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國主義者卻先後派軍艦到廈門、福州,實行武裝威脅,在福州甚至開槍逞凶。在北京的鄭振鐸聞訊,就積極參加組織旅京福建省學生抗日聯合會,成為該會領導人之一。他參加編印《閩潮》,奔走呼號,聲援故鄉的反帝愛國運動,始終和故鄉的人民心連心。原籍福建長樂的著名作家冰心,當時就讀於北京協和女子大學預科,她就是在這次聲援活動中認識鄭振鐸的。時隔60年,冰心對他的愛國愛鄉熱情和感慨激昂的發言,還有深刻的印象。
編輯本段熱情接待故鄉學子
鄭振鐸雖然長期在京滬一帶任職,但凡是故鄉有人來訪,他總是熱情接待,並仔細了解故鄉的情況。由於歷史上長樂屬福州府轄,所以從概念上說,故鄉的范圍自然是比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學青年———三山中學高中生陳洪海(「青青文藝社」社員),因為聽說暨南大學文學院在院長鄭振鐸主持下,教授陣容很強,他很想越級報考該院。經當時在福州供職的著名文學家郁達夫(1886~1945年)介紹,到上海去拜訪鄭振鐸,受到其熱情的接待。鄭振鐸看完介紹信之後,先了解郁達夫在福州的近況,接著又詳細問及:陳儀(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麼「措置」?省教育廳廳長鄭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績?因為那時正值鄭貞文進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縣立學校停換教員校長的時候,他從報紙上已看到一些報道。他認為「鄭貞文也有鄭貞文的苦衷」,他特別關切地問:日本帝國主義者在福州橫行的表現、福州的建設、文化事業進展、故鄉失業人數和群眾生活的情況怎樣?……陳洪海介紹了有關情況之後,他感慨地說:「大概民國十七八年時代,福建人最來得樂觀!」最後,鄭振鐸說,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學雜志上看到陳洪海的作品,頗為贊許。故鄉的文學青年往訪鄭振鐸,當然不止一個,黃駿霖先生在《憶西諦鄭師》(載《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談及他在燕京大學求學和上海執教期間,受到這位「大同鄉」親切接待和關懷的情況。這些事例說明,鄭振鐸當時雖然沒有到福州,但對故鄉的情況卻有所了解,並且極為關切。當然,他對故鄉情況了解的渠道也是多方面的。
編輯本段不忘故土鄉情深厚
鄭振鐸不忘自己祖輩生長的故土,還表現在他的鄉情上,他總是公開標明自己是福建長樂人,有時撰稿編書,還特意署上「長樂」二字,例如《清人雜劇初集跋》結尾時,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長樂鄭振鐸跋」他編的一本書名就是《長樂鄭氏匯印傳奇第一集》,在此書的序文後,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長樂鄭振鐸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長樂西諦」。「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直至他遇難的前十天,在「最後一次講話」中,還說「我是生長在溫州的福建人」。
鄭振鐸雖然自幼生長在溫州,但因家庭生活環境關系,卻能說福州方言,他和家裡人日常談話都是用福州話。1931年冬,鄭振鐸在《紀念幾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載清華大學《文學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頻(1903~1931年)在上海會面的一些情況時寫道:「他和我見面的時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話,常使我很感動,我雖生長在外鄉,但對本地的鄉談,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這就是說,他們二人雖然長期在外地,但是鄭振鐸的福州話,要比胡也頻說得好些。在飲食愛好方面,鄭振鐸也是保留著家鄉的特色,以富有家鄉風味的閩菜,招待文朋好友,顯然,這是鄭振鐸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請魯迅、冰心等人,席間吃的就是其母親親手烹調的福建菜。鄭振鐸還很喜歡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鄉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贈給魯迅。
編輯本段鄉情流露在作品中
從鄭振鐸的文學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感情之深。1926年,鄭振鐸到莫干山避暑期間寫的散文《月夜之話》,通過月下乘涼的絮語,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對福州民歌的喜歡和贊賞。高夢旦先生向他介紹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錄下來,並把福州方言民歌譯成普通話,加以解釋,通過自己的作品介紹給讀者,的確像《真鳥仔》這樣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鄭振鐸因為懂得福州地區方言,才能夠把原意譯出。
1927年「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工農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鄭振鐸被迫遠走歐洲。他擷取了赴歐途中的一個生活片斷,寫了《海燕》。他憑借對故鄉的了解,用工筆的手法描繪家鄉在萬物崢嶸、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來的逗人喜愛的小燕子,任情地橫掠斜飛,飛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舊巢安身。他寫道:「燕子歸來尋舊壘」,「這便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可愛活潑的小燕子。」在「離家是幾千里,離國是幾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卻見著我們的小燕子」。他從內心抒發了浪跡天涯的遊子對祖國和故鄉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
因此,鄭振鐸長期在異鄉,卻能夠鄉音不改,在生活、飲食、愛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從其家庭長輩接受了影響,還因為他和閩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務印書館工作之後,得到該館編譯所所長高夢旦的賞識,並於1923年與其小女高君箴(蘊華)結婚,感情十分融洽。高夢旦(1870~1936年),原名鳳謙,常用筆名崇有,籍貫也是福建長樂,他是26歲才離開故鄉的,老家就在與鄭氏祖居地首佔一田之隔的龍門鄉,這樣,鄭振鐸的一家仍然保持著家鄉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夢旦學識豐富,諳熟閩中民間文學、方言和風土人情,也使鄭振鐸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俗文學史》、《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基本建設及古文物保護工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版畫史圖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僂集》、《歐行日記》、《山中雜記》、《短劍集》、《困學集》、《海燕》、《民族文話》、《蟄居散記》,譯著《沙寧》、《血痕》、《灰色馬》、《新月集》、《飛鳥集》、《印度寓言》,《鄭振鐸文集》、《鄭振鐸選集》,編輯《中國短篇小說集》、《北平箋譜》(與魯迅合編)等。其中《貓》入選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聽眾》選入六年級課本
編輯本段福州之行收獲巨大
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職期間,參加「全國人民慰問人民解放軍代表團」於2月27日到達福州,慰問駐福建前線三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作為慰問總團代表之一,曾在前線某部大會上講話慰問駐軍並作過報告,以具體的事實,生動地說明了祖國在總路線照耀下四年來各方面建設的輝煌成就,給廣大指戰員以極大鼓舞;他和代表們登山越海,深入前線進行親切的慰問活動,受到指戰員的熱烈歡迎,在此期間,他還和文藝界人士舉行座談,進行了參觀活動。他對福建發展的大好形勢,有著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給友人劉哲民的信中寫道:「福州市面很繁榮,土特產不少,因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東西便無法運到外面推銷。像漆的筷子,最為精良,但運到外邊的卻不是上等貨,紙張也很好,水果極多,將來當能大大交流也。」信中還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時間寫信;但有些故事是應該寫出的,不知在什麼時候寫?回北京後,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動筆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寫道:「這一月多的慰問,收獲甚大,或將寫幾篇文章出來,正在仔細打腹稿;不知能否寫好?」的確,他此行收獲很大,故鄉的山山水水,許多生動感人的事跡,在他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然而,由於他返北京後公務繁忙,終未能及時動筆。1957年他又因公來福州,關心問及清道光年間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長篇評話《榴花夢》收集的情況。這部巨著,全書360卷,483萬字,比《紅樓夢》長4倍,他親自查閱此書,建議由福建省文化廳,福建師大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鄭振鐸雖然對故土情深,但終因身負重任,工作繁忙,對外文化交流又多,不僅在來福建慰問一個多月里,他以公務為重,未曾回過長樂首占。1957年來榕以後,也未能再回故鄉!
愛國愛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事實說明,鄭振鐸對故鄉的感情很深,但這種鄉情並非出於狹隘的家鄉觀念,他不論到哪裡,總是積極投入於當地的愛國運動。他不論是在溫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總是和當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並且積極投入反帝斗爭和抗日救亡運動。他雖然能講福州話,但與家鄉來訪的文學青年陳洪海等人談話時,卻是講「國語」(普通話)。在上世紀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張「中國之知識界應一律說國語,如知識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說他的方言,則國語永無普遍的一日。」顯然,他雖熱愛故鄉,但他總是從整體來考慮,把對祖國的愛擺在前面的。而他為祖國的早日富強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追懷!
編輯本段鄭振鐸的愛情故事
鄭振鐸,生於1898年,祖籍福建長樂。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時,他是北京鐵路學校學生領袖,1919年,與瞿秋白等人創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11月,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
戀愛
鄭振鐸的初戀並不順利,那時,他正在北京讀書,北京的福建同學組織抗日聯合會,經常聚會。他自然是每會必到,到則必慷慨陳詞。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學府——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以戰國「四公子」自許的女高師「四公子」中,就有3個是福建籍。其中,有一個叫黃世瑛,出身於有錢人家,家裡既有恆產,又代代做官,她的父親此時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這樣的小姐,居然也參加愛國活動,還擔任了校學生自治會主席,而且長得很漂亮,在愛國學生運動中,鄭振鐸對她很有好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覺得只要幾天不見黃世瑛,便彷彿定不下心來。有時,他正好有關於學生運動的事,便闖進女高師紅樓去,當時,因五四運動的沖擊,女高師當局已被迫放寬了原先如同監獄看守般的門衛制度。遺憾的是,由於黃世瑛的猶豫和她父母的反對,鄭振鐸長時間處於無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經沈雁冰介紹,鄭振鐸進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編務之外,他還到商務出資辦的神州女中兼課。這時,他的學生、商務印書館總編輯高夢旦先生的小女兒高君箴,闖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編的《兒童世界》上發表了高君箴譯述的童話《怪戒指》。她非常興奮地對他說,今後還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戀的失敗,使他變得格外謹慎。同事鄭心南與他和高夢旦都是福建老鄉,鄭心南便找高夢旦去探探底。高夢旦一聽心南的話,立即就高興地同意了,還說,只怕自己的女兒配不上他。什麼「門當戶對」,什麼親戚議論,他老先生一概不管。夢旦早就看中了鄭振鐸人品好,有才華,認為如果有這樣的東床佳婿,將是自己和女兒的幸福。高夢旦很快把君箴叫來,問了她的想法,並囑咐她多與鄭振鐸接觸,談談書,談談文學。
過了一段時間,也就是1923年4月,夢旦又讓女兒與他一起去杭州旅遊,好好談談。 結婚
經過一段時間後,鄭振鐸與高君箴的愛情成熟了,他們的婚禮定在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飯店舉行。
這時鄭振鐸的母親和祖母,已搬到上海來了,母親多麼希望她惟一的兒子早點成家啊。然而,在婚禮的前一天,鄭振鐸忽然想起母親沒有現成的圖章。這可怎麼辦?因為按照當時「文明結婚」的儀式,結婚證上必須蓋上男女雙方家長、介紹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圖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親的章是萬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馬上請人送信給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來了,帶來秋白的一張便條。打開一看,上題「秋白篆刻潤格」,內開: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屬急件,限日取件,潤格加倍;邊款不計字數,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為秋白這個「潤格」是表示實在太忙,無空刻。
怎麼辦呢?哦。對了,請雁冰刻吧,雁冰也會一手的。那時已是舉行婚禮的前夕,雁冰便連夜趕刻起來。
第二天一早,雁冰將新刻的圖章送到鄭振鐸家時,忽然秋白派人送來一封紅紙包,上面大書「賀儀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這樣重的禮呢�」鄭振鐸正在說,雁冰便將那紙包打開了。一看,哈哈,卻是三方圖章,一個是鄭振鐸母親的,另外兩個一對,是鄭振鐸與君箴的。
鄭振鐸與君箴的對章上分別刻有邊款「長」「樂」各一字。這真是巧意雙關,一是祝他們白首偕老百年長樂,二是他們兩家都是福建長樂人。雁冰和他一算:潤格加倍,邊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這個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慶氣氛。自然,雁冰便將自己刻的那方圖章「藏拙」了,因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國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上海市總工會召開市民抗議大會,鄭振鐸不但參加了聚會和遊行,還與胡愈之等人聯合寫了一封給國民黨的抗議信。在信中他們悲憤地說:「黨國大計,紛紜萬端,非弟等所願過問。惟目睹此率獸食人之慘劇,則萬難苟安緘默。弟等誠不忍見閘北數十萬居民於遭李寶章、畢庶澄殘殺之餘,復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軍隊之屠戮,望先生等鑒而諒之。」最後署名,鄭振鐸是領銜者。
此信在報紙上公開發表後,影響很大,反動當局惱羞成怒,通知浙江軍閥按名搜捕。4月28日,鄭振鐸最崇敬的李大釗先生,在北京被奉系軍閥殘酷殺害。在這種白色恐怖的形勢下,作為岳父的夢旦先生,堅決要他出國避難,妻子、母親和祖母,雖然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外飄泊,但在家實在太危險,她們竟都裝出很高興樣子,反而鼓勵他出國,要他在外讀書。
1927年5月,他離妻別子,遠赴法國。
在國外,他用自己裁製的小本本,記簡單的日記,隔一段時間,他便根據這簡單的原始日記,改寫成詳細、生動的日記,寄給妻子君箴。他後來出版的《歐行日記》就是其中保存下來的一部分,字里行間,飽含著對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還從事譯著工作。從1928年3月號起,《小說月報》開始每期連載他的《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的戀愛故事》。
分離
家庭的幸福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此後,鄭振鐸與高君箴與整個民族一起又經歷了許多風雨滄桑,終於迎來了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然而,他們沒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兩人永訣的一天。
這天,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將率一個文化代表團出訪。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時一樣,匆匆記了前一天的日記。隨後,又匆忙給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寫信,他說:「我就要動身到阿富汗去訪問。先到莫斯科,再轉塔什干,然後換機直飛喀布爾。麻煩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帶齊。雖只有三天的旅程,卻似整整地過一年…… 」
『捌』 福州結婚送日子有什麼講究
結婚送日子有什麼講究
1、結婚送日子分為要好、看好和送好三個步驟,這種也是相當的有代表性。要好就是在結婚前選一個吉日,比如說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等雙月雙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討取女方的屬相、八字。女方家就會用一紅紙條寫上「坤命×相×月×日×時生人」,然後再把它交與媒人帶回男家。男方家就會根據女方的生辰八字,請人擇定結婚的吉月利日,謂之看好。
2、看好就是要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時還要算出迎親、送親之人在屬相也是一個忌諱。舊時推算時,多有歌訣可依,如算「正、七迎雞兔,二、八虎與猴,三、九蛇共豬,四、十龍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馬六、十二。」迎親、送親人屬相忌諱歌為:「辰子申忌蛇雞牛,巳酉丑忌虎馬狗,寅午戊忌豬兔羊,亥卯未忌龍鼠猴。」吉日良辰一般選兩個,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首先要由女家選擇後再確定,目的是為了避開女方的月經期。擇定吉日後,便寫成婚書送往女家,這個就稱為送好。
3、「送好」不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這個還是給女方送聘禮的日子。聘禮多是紅衫、藍襖面、戒指、墜子、帶子等,用紅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長命百歲」之意。臨清稱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親帖」(俗又稱「上頭帖」),上書新娘衣冠、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時辰等事項。萊陽、牟平等地,送日子也稱通日,男家同時送彩幣備女家妝奩之資。「通日」必於娶前四十天的雙月行之,自此女方就不出外門,在家准備待嫁。
結婚彩禮是什麼時候談
一般都是選擇在訂婚的時候,首先要雙方家長都在場的情況下,然後會把彩禮給女方父母。如果你們選擇不訂婚直接結的話,那隻要在結婚前,方便的時候給了女方家就好了。至於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禮的多少,這個就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同時也還會參考當地風俗來定的。
『玖』 福州最好的婚禮司儀是誰價格多少
看你喜歡什麼風格的吧,高端大氣,溫馨浪漫深情的可以選擇司想者司儀聯盟,高水準司儀結合的團隊,很多人可以選,我姐當初結婚時裡面一個叫彭輝的,價格公道性價比很高。如果你喜歡熱鬧搞笑的可以選攀講的,或者婚禮時尚裡面的 愛情鳥之類的,但是我個人不喜歡,我對普通話要求較高,覺得他們風格很俗,鄉村婚禮的感覺。
『拾』 福州結婚習俗與伴娘注意事項
福州結婚習俗如下:
" c3 Z. W' |' c# {- P! l' _1 N( p(1)首先,男方要去女方家提親,男方要給女方父親禮金33000,還要給女方母親3000或者3000以上不等的肚子疼的錢,原因是女方母親生出女方來不容易;5 j5 q% l3 E8 S+ }( U, Z/ O
(2)其次,是男方買給女方買結婚的衣服里外各三套,(包括內衣、內褲、秋衣、秋褲以及外面的套裝),皮箱、皮包等,因為女方母親生了女方長那麼大了,也要給點費用給女方父母吧;9 u* P2 R9 Q8 h3 c' n. r
(3)第三,就是如果男方是福州人的話,去接新娘至新郎家還要給所有男方家的親戚,行跪拜大禮;
' |; K- o( K6 w* A' A' P(4)第四:男方去女方接親時,需要用紅傘來遮擋陽光,不能讓太陽照到女方臉上;
$ i' @ M) M$ D; n( M(5)第五,男方必須與女方商量後定好酒店,當天結婚時必須在酒店門口迎接賓客; i1 _: O+ v$ G! _. L; q
(6)第六,男方還要買洋娃娃、紅桶、紅臉盆等一些家庭用具;% H* @4 X0 m. N D; k. x
. K" ]$ Q, P' S3 j新娘入門之後,有個「下灶前」風俗。新娘到廚房,扎掛圍裙,先燒柴火,後煮雞蛋,伴房媽口唱:新人下灶前,家產層層「咸」(高)……這是一種示範性的儀式,新娘僅僅做個動作。
# [! t5 b* s3 |5 }' k B
# e8 z! }( Z5 U: C到了第二日,也有在三五日後,新娘要下廚房做飯做菜,叫「試鼎」。所謂「試鼎」,就是對新娘的煮飯、炒菜、煎湯、燉魚……烹調技藝來個「考試」。這時,母婆、嬸婆、姑婆等親戚長輩都來圍觀,可以提議這道菜怎麼煮、怎麼燜、怎麼炊等;可以從持刀切菜,剖魚削肉,到油鹽糟醬等使用,進行考察和出題做菜。一般都含有輔導性,以期煮得好,炒得香。如果有一兩位親戚長輩故意出題,新娘就應有自己主見,不能聽憑隨便說的,免出差錯。但作為新娘不便應嘴,採取「說的歸說的」,而試廚技藝要有自己的本色。要是人家查問,便說「先試試口味,下次再按你的吩咐辦」,或平和謙虛地應聲「先吃吃看,以後再依你說的做菜」,避免「頂牛」,節外生枝。 試鼎一般要試煮豆腐,佐以牡蠣、蒜。豆腐湯煮沸後,要調入稀淡的番薯粉,這一步非常關鍵。入粉太多,會把豆腐湯凝成塊狀的;入粉太少,豆腐湯不能形成羹狀。新娘應沉著試鼎,免得慌張,造成咸酸苦辣甜五味失調。農家重視豆腐,這諧音「務」(有),好兆頭;牡蠣,俗稱「蠣仔」,諧音「弟仔」(小孩子);蒜,俗稱「蒜仔」,諧音「孫仔」(孫子)等,這是喜家所欲的追求和期望。. E" D# c4 n8 e `
* x* R e0 K/ x# Z
請回門和「撮食」1 K& d# A$ l2 d0 v' v- `9 a
女子出嫁之後,有的翌日,有的第三天,女家派出新娘的弟侄一輩的人,到男家「請回門」。這時,新娘新郎便在晚輩代表引路下,偕行「回門」。如果雙方家庭相隔較遠,就要坐轎、扛兜、騎車、坐船。現在交通方便,選坐汽車。 / F# n. N! D5 K" _1 N/ H( V0 p4 x
! P% h( Y$ ^* ^3 m6 ^; F# `
請回門,古稱歸寧。只來一天,當晚便回男家的,叫「請趕燭」,定在燭明夜黑時分返回夫家;要是路遠,或女家場面熱鬧,可逗留三五天,既可會見女家的親戚朋友,又可在熱鬧場面,人們對新郎(俗稱姑爺、姐夫)進行有趣的樂和滑稽的調笑。作為新女婿定要禮貌待人,舉止文明,婉轉答對,避免被圈入合謀計算的「圈套」,弄得既要受罰,又要被人取笑。如端茶盈杯,就要平穩舉喝,不滴不漏。又如食太平面,怎麼用筷夾「太平」(鴨蛋),怎麼挑夾線面等動作都要講究,有的以象牙筷子或銀箸供新女婿使用,必須開動腦筋,沉著應對。再如酒席間怎麼酌酒、怎麼夾食、怎麼對話等都要留心,稍有差錯,都要被「處罰(罰錢)。從單項罰錢,買了禮餅等分給在場親戚朋友,叫做小」撮食「;到幾項罰錢集中起來,辦起酒宴請在場親戚朋友,叫做大」撮食「。新女婿被「撮食」,留下「傻女婿」笑柄,久久作了「話頭」。一般岳父母出面干預過重的「撮食」,只要不屬於新女婿本身智力低下或洋相百出的。
4 Y: z' a; D! D0 m1 j$ Z7 T
1 n2 g4 k1 U j; _% X5 b2 k媒人婆和伴房媽
2 @4 A0 B- b q& C- v8 x/ ?: X
) }! @8 O( j2 t" J$ D! F# K" s) Q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怎麼婚嫁呢?除了雙方父母認識,互相友好,結成姻親,或男女自幼相識,長大成親外,一般都要通過媒人撮合。充當媒人的,多是老年的婦女,人們以「媒人婆」稱呼,以示敬重。
) N/ K; X7 T' X3 j
) d6 M) Q V* w& _1 u7 W婚姻大事,依靠媒人通過定禮,有雙媒和單媒的區別。所謂雙媒,指男家信賴的男媒和女家信任的女媒協作撮合,較能順利謀成。單媒,指男家咐托到女家說親的,或女家咐托到男家說親的。媒人,也稱「介紹人」。舊時媒人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多是知識淺陋、文化不高的婦女,以說媒謀生,往往不負責任,七講八騙,單純撮成,撈取一筆「媒人錢」(今稱介紹費),以致「亂點鴛鴦譜」,受人鄙笑,因此』「媒人婆」一詞也含些貶意,與民諺「媒人嘴,犬放屁」、「媒人要吃十八頓」等等相應。當然,現今「媒人婆」在一些偏僻地區仍有,而城鄉多是親戚朋友受託充當「介紹人」,起牽線聯系和傳話作用,這種並非職業的媒人,頗受男女雙方的歡迎。因為,男女自由戀愛的,不必依賴「媒人婆」從中了解和說合。不過,許多婚姻介紹所和徵婚啟事的中介,也是替代「媒人婆」的舉措。好多互不相識,到戀愛結婚的過程,男女雙方互相了解,互相愛慕,最終還要通過中介式的介紹人傳話和撮成。伴房媽,俗稱「伴娘」,指女子出嫁,家長要找個陪伴新娘的人。因為新娘初進夫家,人地生疏,多不方便,所以女家要請人隨伴。伴房媽多選婦女,以容貌端正,口齒伶俐,熟悉禮規,和氣風趣為佳。舊時,伴房媽有單伴和雙伴兩種,時間上有長伴和短伴區別。短伴幾天,長伴逾月。
# Y m: R$ l/ N9 _( \ z# ^4 k
. `7 r6 k' s, A8 a) \伴房媽,也是一種社會職業,福州原多由水上人家的婦女承辦。從女子婚期前天請來相伴,准備「出門」,教以禮規,到娶親禮成,陪伴拜見公婆及親戚人等,常代新娘尊稱和致意,言行干凈利落,大大方方。尤其鬧房時,伴房媽要起臨事應變和巧言解圍的作用,多方力保新娘不受奚落或嘲弄。每當鬧房的親友戲弄起鬨,或發生個別親友無所不為時,伴房媽就要善於從中排解,好言相勸,盡力維護,即要鼓勵新娘隨和一些,答應若干文娛性的動作表演;又要排解個別親友發怒於人,避免「惡作劇」,也不使其「掏礱臂」(指賀新婚鬧房而笑謔不遂)。伴娘充當這一特殊環境的協調角色,定要擅長隨機答對,別出心裁。因為伴娘年歲稍大,而鬧房親友多是後生的,便呼之為「伴房媽」。
0 F, s J, M. f: L3 {. Y) f1 t4 T- T. b. Y$ t
伴房媽還負有照顧新娘熟悉環境和人事的使命,同時也要照顧新娘的生活。洞房之夜,還要指點新娘和新郎喝合歡酒,指導有關新婚的起居飲食的規俗禮例。往往合歡酒後,伴房媽要向新郎要紅包。新郎付給一份之後,還要求添包,「添」含添丁發甲的意思,新郎要滿足這一「添」的要求。至此,伴房媽工作結束,當夜或翌晨便可離開。
9 u0 V. F8 @+ |8 ]3 y/ d6 k# k0 W2 K* ~. L" W) |8 x
如果女家有請「回門」,即新娘新郎一齊到女家,就要伴房媽陪同走去。侍到禮成,伴房媽的差事已畢,也就離去了。這時間就稍多一些,富豪人家可聘逾月。
( t" r! M! A% l* W
" N; I" n# u! x, g Z/ d伴房媽往往有代代相承的「出口成章」,隨著新娘進入男家之後,每個場合都有唱誦傳統的歌謠。如《新娘入門歌》:新娘進門,福壽雙全,花開四季,孩兒坐盆……《新郎揭蓋歌》:揭蓋揭得起,傢伙(家財)烘烘起;揭蓋揭得高,起厝買田抱細哥;揭蓋揭正中,四代兩公孫……《拍房門歌》:一拍房門一聲請,檐前喜鵲報佳音,鴻雁雙飛長恩愛,鴛鴦成對永相親……《合歡酒歌》:新娘食雞頭,家產做上樓;新娘食雞[骨交],越做越起家;新娘食雞翼,做事有意值(好兆);新娘食雞底,明年做娘奶……每當伴房媽唱歌時,唱了一句,眾人要喝彩應和:「好呀!」「是啊!」這樣互相唱和,氣氛熱烈,儀式隆重,顯示喜慶的祥瑞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