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宋代詞人知多少
擴展閱讀
普寧快遞到廣州需要多久 2024-04-25 19:02:46
福州央景樓座在哪裡 2024-04-25 18:55:15
天津有哪些墓園 2024-04-25 18:38:04

福州宋代詞人知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27 16:45:11

❶ 福州古代文人有哪些

唐代詩文家歐陽詹,泉州人,於唐貞元八年(792年)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等同時進士及第,時稱「龍虎榜」。唐代泉州籍的進士13人,歐陽詹是開泉州府登科第之先河,他對閩南文化乃至福建文化事業,在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死時,韓愈作《歐陽生哀辭》以悼念。
唐末文學家陳黯,泉州南安人。10歲能詩,聲名振於鄉里;17歲作《蘇武謁漢武帝陵廟賦》,深得時人稱許。他屢舉進士不第,後隱居同安,終生潦倒。他的詩作多佚,今存文章系諷刺小品,譏刺權貴,針砭時弊。《全唐文》錄存陳黯文10篇。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科學家蘇頌,泉州南安人。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朗。宋徽宗即位時,進太子太保,被封為趙郡公。1101年,蘇頌逝世,謚為魏國公。
宋代文學家陳從易,晉江人。任太常博士時,參與編纂《冊府元龜》;晚年任湖南轉運使,後又從荊南、廣州,入為左司朗中,知制誥兼史館修撰,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直學士。
南宋中葉時人徐璣,晉江人。父徐定任潮州大守,舉家遷居永嘉(今浙江溫州)。徐璣以門蔭入仕,歷任建安主簿,永州司理等職。
南宋後期的劉克庄(莆田人),是江湖派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詞,多是感慨時事之作,渴望收復北方土地,反對南宋政權的苟安。
宋代文學家兼理學家陳淳,號北溪,漳州龍溪人,於朱門弟子中最為篤實。傳說朱熹來到漳州時,他從游問學。朱熹稱他「無書不讀,無物不格」,並對他人誇贊道:「南來,吾道喜得陳淳。」他的著作《北溪大全集》50卷,被編入《四庫全書》,經學成就斐然。
宋代學者曾?,自號至游居士,晉江人,在文學史料建設上有突出的貢獻。他編纂的《樂府雅詞》3卷,選錄宋代詞人34家,是研究唐宋歌舞曲的重要史料。
福建是南宋朱子學的發祥地,閩南又是「朱子過化」的地區。據《閩書》、《福建通志》等文獻記載,明代泉州、漳州兩地分別有9所、25所書院,77所、100所學社。書院和學社的數量比同時期省會福州要多。這些教育機關與團體以講授四書、五經的朱子註解為主要內容,造就了一大批科舉人才。明代福建共有進士2495人,閩南地區就有892人(泉州586人,漳州306人),占總數的35?75%;全閩舉人總數2692人,泉、漳兩地的總和占總數的32?34%。甚至在明嘉靖以後,程朱理學漸為王陽明學說所取代,閩南文化仍然閃耀著朱熹義理之學的幽光。諸多閩南文人於明、清兩代也顯示了他們獨異的風采。
明初詩文作家林弼,漳州龍溪人,官至登州知府。著有《登州集》23卷。
明王朝走向衰亡之際,閩南地區出現了一批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如民族英雄鄭成功,南安人。其父鄭芝龍能詩善文,懂日語、荷蘭語,敢於違背傳統理學名節、夷夏之防的觀念,娶夷婦為妻。鄭成功7歲自日本歸來後,接受朱子學的儒學教育。龍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
明末文學家、理學家黃道周,漳州人。官至禮部尚書。1646年率師至江西婺源抗清,兵敗,不屈死。著有《漳浦集》50卷。
明代文學家、哲學家李贄(卓吾),泉州人。他做過24年小官,後來從事著述與講學,哲學觀點深受王陽明和禪學的影響。
明代詩文作家王慎中,晉江人,也是顯赫一時的人物,他18歲授戶部主事,官至河南參政,時人有「嘉靖八才子」之譽。他的散文多揭露官府的黑暗腐敗,歌頌義士們抗擊倭寇的英雄業跡,或慷慨陳詞,或蒼勁悲涼。
此外,閩南籍明代著名詩人、學者、畫家,還有黃克晦、張?、林?、蔣德?、林一柱、黃汝良、張瑞圖等。他們曾是文壇或政界叱吒風雲的人物。
清代詩人丁煒,晉江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參加定遠大將軍濟度幕下考試,名列第一,授職漳平教諭,官至潮廣按察使。他的詩力摹唐人風格,既重風調,又講法度。
清代著名經濟學家蔡世遠,漳州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改庶吉士。經李光地推薦,分修《性理精義》。書成後回原籍掌教鰲峰書院。雍正初年復征至京師,官至禮部侍郎。
清代詩人黃虞稷(晉江人),是著名的藏書家,家中藏書達8萬余卷。他撰述的《千頃堂書目》,為《明史·藝文志》所本。
清代詩人施世綸(晉江人)(官至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有「天下第一清官」的美稱,他的事跡曾被演繹為長篇小說《施公案》。
20世紀海內外閩南籍文人更是群英薈萃,在眾多文化名人中,就有愛國僑領、熱心於辦學的教育家陳嘉庚(同安人),他自1913年先後創辦集美小學、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業、農林,新加坡華僑中學,廈門大學。
近代詩人與台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或去台灣任職,或遷居台灣,帶去閩南文化,參與了台灣經濟、文化的建設。如晚清詩人林鶴年,安溪人。
近代詩人王松,祖籍晉江,遷居台灣新會。他厭棄科舉仕途,常以詩酒、遠游自樂。他的詩骨力清健,甲午戰後之詩尤含憂國憂民之情。著有《台陽詩話》、詩集《滄海遺民剩稿》。
還有近代詩人洪?,祖籍南安,移家台灣鹿港。他三次鄉試不第,於是絕意仕進,而留心經濟實用之學。1895年,憤台灣被割,杜門劍跡,潛心著述,成《瀛海偕亡記》
當今讀者熟悉的散文家、翻譯家林語堂,龍溪人。1932年曾參加宋慶齡、蔡元培等人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66年定居台灣。他的散文作品《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幽默小品集》及長篇小說《京華雲煙》。

❷ 請問唐朝或宋朝有哪些詩人或詞人籍貫是福州的

蕭德藻 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岩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

❸ 宋代詩人有哪些

宋代詩人大全(總共7868位)[1].是李清照、辛棄疾、蘇軾、王禹、范仲淹、范成大、晏殊等人的作品集合。向我們展示宋代詩詞的繁榮和詩人的奇思妙想。下面是我帶來的宋代詩人有哪些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游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後,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於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後,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後,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鬱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後世影響深遠。陸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書》,「簡核有法」,史評色彩鮮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登進士第,歷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奉新縣、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

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黃庭堅引鶴銘入草,雄強逸盪,境界一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朴,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❹ 請問宋代詞人有哪些

辛棄疾 1104~1207年,南宋詩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人。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餘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歐陽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天聖進士。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周邦彥 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後人改名為《片玉集》。
吳文英 1212~1272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人。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時顯貴,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其詞典麗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諧。今傳有《夢窗詞》。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反映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於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詞調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性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史達祖 1163~1220?年,字邦卿,號梅溪,汴(河南)人。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於貧困中。今傳有《梅溪詞》。其詞工於詠物。
王安石 1021~1086年,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人。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王沂孫 ?~約1290年,南宋詞人。字聖與,號碧山,又號中仙,會稽人。宋亡,歸隱,在西湖結社唱和。有《花外集》、一名《碧山樂府》。碧山詞多詠物,寄託遙深,哀婉動人。
晏幾道 約1040~1112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歷任穎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有《小山詞》。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性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原有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類書《類要》,今存殘本。後人稱之為「詞人宰相」。
柳永 ?~約1053年,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宗安(今福建)人。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死時靠妓女捐錢安葬。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姜夔 1155~1121?年,字堯章,鄱陽人。號白石道人,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秦觀 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商郵(今江蘇)人。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坐元佑黨籍。紹聖後累遭貶調。文辭為蘇試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詞詩,詞多寫男女情愛,傷感身世之作,是婉約詞人中一大家。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長短句》。
賀鑄 1052~1125年,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州(今河南輝縣)人。孝惠皇後族孫。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後退居吳下。其詞題材較豐富,風格也多所變化,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善於融化前人成句。守格律、重用韻。今傳《東山詞》一卷、《賀方回詞》二卷。
由於回答字數受限一下只提人名:
張先今傳《安陸詞》、又名《張子野詞》。 張炎 《山中白雲》、 陸游《放翁詞》、李煜 :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黃庭堅《山谷詞》。朱淑真:《斷腸詞》。朱敦儒:《樵歌》。 周密 :詞集名《頻洲漁笛譜》、《草窗詞》。范成大 :《石湖集》。趙佶:《宋徽宗詞》。萬俟詠:《長相思》,《訴衷情》等詞皆有名. 呂本中 :《採桑子》《減字木蘭花》.王觀;:《冠柳集》.周紫芝:《竹坡詞》.
還有很多著名的詞人,他們寫下了流芳千古的好詞,至今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❺ 宋代詞人有哪些

宋代詞人列表:
李清照、辛棄疾最有名。他們的詞最有名
蘇軾
王禹
蘇易簡
寇 准
錢惟演
范仲淹
張 先
晏 殊
李清照
辛棄疾
柳 永
岳 飛
司馬光
歐陽修
陸 游
王安石
王安國
韓 縝
宋 祁
黃庭堅
晁端禮
趙令
晁補之
晁沖之
朱 服
毛 滂
陳 克
時 彥
李之儀
周邦彥
賀 鑄
晏幾道
王 觀
李 冠
林 逋
秦 觀
米 芾
朱敦儒
趙 佶
張舜民
魏夫人
王 詵
黃 裳
葉夢得
宋 江
蔣興祖女
洪 皓
蔡 伸
呂渭老
楊無咎
李彌遜
汪 藻
曹 組
樂 婉
范成大
蔡幼學
周紫芝
楊萬里
嚴 蕊
呂本中
陳與義
胡 銓
陳 亮
張孝祥
石孝友
王 炎
朱淑真
蜀 妓
張元干
李 邴
章良能
劉 過
戴復古
康與之
紹興太學生
嚴 仁
俞國寶
張 
盧祖皋
魏了翁
周文璞
岳 珂
史達祖
黃 機
劉克庄
吳文英
嚴 羽
李好古
淮上女
蕭泰來
文天祥
李 綱
陳 郁
文及翁
劉辰翁
周 密
王沂孫
張 炎
姜 夔
蔣 捷

❻ 請問中國古代有哪些福建籍的詩人或詞人還有哪些詩詞是關於福建的,或是於福建所作

北宋柳永,崇安人(福建武夷山);南宋葉紹翁,建安人(福建建甌)……

❼ 福建從古至今在國內出了多少名人(有一點名都可以)你知道的都有誰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http://..com/question/27945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