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樓牆是幾米
以福建二宜樓為例,牆高16米。
二宜樓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圓樓直徑73.4米,底層牆厚2.53米,通高16米,全樓分十二單元,共192開間。
二宜樓前後建造30年,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直徑73.4米,是福建省內同類建築中單體最大的雙環圓形土樓。二宜樓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被譽為「中國南方壁畫博物館」。
圓樓之寶二宜樓
被譽為「圓樓之寶」「土樓之王」的華安二宜樓,通過熟練運用幾何學,將土樓進行了頗為巧妙的分割,每家都有獨立的廚房、天井、祖堂和卧室,且各家各戶的使用面積完全相等。
這種讓處女座倍感舒適的公平布局,也是宗親間和平相處的重要基礎。
2008年,48座福建土樓因「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被收錄進世界遺產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中國最安撫人心的城市,在福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宜樓
2. 福建哪座土樓:建於元末明初,有700多年歷史,至今還有人居住
福建有一座土樓:建於元末明初,有700多年歷史,至今還有人居住
每每與人聊到福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莆田、廈門這兩地,一個地方適合女性來這里買鞋,一個是旅遊最佳地,但是,今天小編講述的不是上述地方,而是福建的土樓,福建土樓也是頗為有歷史的,這裡面最具備代表性的,就是頗為有名氣的「裕昌樓。」今天,小編帶大家認識的,則就是屹立700年能不倒的一座奇樓,它的名字叫做裕昌樓。
該土樓仍然住著十幾戶人家,大家生活在一起和諧又自然,因為這座土樓已經經過近幾百年的風吹雨打,這里樓內的柱子樓梯似乎早就變成了暗金色,但是,這非但讓土樓難看,反而給我們一種古色古香這的印象,對於這樣一座土樓,有機會你會來看看嗎?
地址: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下版村寮村上節社
福建有座奇樓,始建建於元末明初,屹立700年不倒,遊客絡繹不絕
3. 夯土牆的福建土樓與夯土牆
福建土樓把中國傳統的夯土施工技術推向了頂峰,現已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對比明清時代福建土樓的夯土牆就可知道土樓人對夯土技術發展的貢獻。
以南靖縣典型土樓為例:圓樓懷遠樓,其外牆總高12.28米,底層牆壁厚1.3米;方樓和貴樓外牆總高13米,底層牆厚1.3米;高厚比達到10:1。若按宋《營造法式》的規定建造土樓,則底層牆厚要做到4.1-4.3米。福建土樓比宋時做法足足減薄了近3米,更不用說在永定縣一些五鳳樓中高四五層的主樓,其內外牆厚度不過50至60厘米。可見在明末清初,福建的夯土技術已經達到了巔峰。
福建古代工匠在土樓建造中從地基處理、夯土牆用料、牆身構造以及夯築方法諸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正因為如此,福建土樓的夯土牆才能做到這樣薄而又能達到堅固和抗震的要求。
首先是夯土牆的用料。土牆以土為材料,土質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土牆的堅固性。福建土樓所在的地區山多土多,建樓均可就地取材。一般選用黏性較好含砂質較多的黃土,如果黏性不夠,還要摻上「田岬泥」(又稱「田底泥」,即水田下層未曾耕作過的黏土)。一般凈黃土乾燥後收縮較大,夯成土牆易開裂,含砂質則可降低縮水率以減少土牆開裂,有的摻合舊牆的泥土(老牆泥)也可以減少土牆開裂。摻黏土是為了增加黏性,保證牆體的整體性與足夠的強度。由於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萬別,因此黃土、黏土及老牆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經驗確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與摻合的田底泥等反復翻鋤,敲碎調勻,而且翻鋤得越仔細、堆放的時間越長越好。這實際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質通過發酵流失(俗稱「熟化」),這樣的泥土版築成的土牆強度高且不易開裂。
閩南沿海土樓夯土的用料更為講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黃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築,有的土中還摻入紅糖和秫米漿,以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這樣的土夯成的土牆鐵釘都難以釘入,經數百年風雨仍完好無損。此外,夯築時對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證土牆質量的關鍵。含水量太少,土質黏性差,夯築的土牆質地鬆散,顯然不結實;含水量過多,土牆無法夯實,水分蒸發後牆體容易收縮開裂。通常施工中依經驗掌握,熟土捏緊能成團,拋下即散開就認為水分合適。
其次是牆身的構造處理。牆腳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牆厚從底層往上逐漸減薄,外皮略有收分,內皮分層退台遞收,一般每層減薄3至5寸(約10-17厘米),這樣在結構上更加穩定,又減輕了牆身的自重。為增加牆身的整體性,土牆內還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設置「牆骨」。通常的做法是將毛竹劈成一寸多寬(約3-4厘米)的長竹片,作為竹筋夾在夯土牆之中,牆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約10-13厘米)放一層竹筋,其水平間距約6至7寸(約20-24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牆骨的。兩枋之間配長的竹筋拉結,客家人稱之為「拖骨」,即在模板底伸出,比模板長一二尺(約33-66厘米)。由於夯築中上下枋之間在各層均錯開以避免通縫,所以加上牆骨、拖骨的拉結使牆的整體性大大增強。
在方形土樓中,外牆的轉角處還要特別布筋加固,即用較粗的杉木或長木板交叉固定成「L」型(當地稱「勾股」),埋入牆中,通常每三「版」土牆放一組「勾股」拉結,以增強牆角的整體性。
閩西的客家人在夯土牆施工中,有一套科學的夯築方法,當地稱為「舂法」,其操作要分三階段完成:首先是沿牆的厚度與長度兩個方向間隔2至3寸(約6.6-10厘米)舂一個洞,每個洞要連舂兩下,客家人稱為「重杵」;然後在每四個洞之間再舂一下,客家人稱為「層杵」,最後才舂其餘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確保舂得密實,如果無規則地亂舂,黏土擠來擠去,厚度這么大的土牆就很難夯得均勻,夯得結實。夯好之後還要用尖頭鋼釺插入土牆,通常憑經驗以鋼釺插入的深度來判斷土牆夯築的密實度,這種嚴格的檢測手段也是確保土牆質量的重要環節。
此外,福建土樓土牆的夯築是分階段有序地進行的。土樓每層的層高約3.6米,通常分兩個階段夯築:第一階段夯築八版,每版高40厘米,然後停一兩個月,第二階段待牆體乾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隨之在土牆上挖好擱置樓板龍骨的凹槽,槽的深度隨龍骨的大小有所變化,以保證樓面的水平。擱好龍骨後,不等牆體乾燥即可重復以上兩階段夯築法,夯築第二層樓的八版,如此直到頂層。這樣分階段夯築,不僅便於挖槽,使擱置樓板龍骨時牆體有足夠的強度,而且又能配合農家耕作季節,分階段地農新生空隙施工。
因為土牆高度大,又有相當的厚度,由於自重和上部荷載的作用,以及本身乾燥過程的收縮,整個牆體在施工過程中變形是比較大的,因此如何保證牆體變形之後仍能保持垂直,這是夯土牆施工的一大難點,除了施工中不斷檢測之外,客家人還從實踐中摸索出一套保持土牆垂直的經驗。由於日曬和風吹的作用,土牆的兩個面乾燥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向陽面即先乾的一面較硬,後乾的一面相對較軟,在巨大的自重壓力作用下,後乾的一面壓縮變形較大,因此土牆會倒向後乾的一側,民間把這種現象形象地稱為「太陽會推牆」。因此他們在夯築土牆時,依照常年積累的施工經驗,有意識地使土牆微微倒向朝陽的一側,這樣,待土牆築好之後會自動調整為垂直。有時剛建好的土樓還很難對夯牆質量下結論,要待一二年後,土牆干透了若還能保持垂直、穩定才算高質量。這些夯土施工經驗直到今天還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除了夯土牆身質量之外,土牆的基礎處理更是至關重要。通常用大卵石來砌築基礎。若在土質不理想的地方建樓,比如在淤泥地、稻田等軟土地基上建造,在如今也是一個難題。土樓高四五層,牆又厚、自重又大,只有保證整座樓的牆很均勻地沉降,才不致於造成牆體開裂或倒塌,客家人在實踐中摸出一套用松木墊牆基的方法。
4. 福建土樓有什麼特點
福建土樓的特點:造型獨特,規模宏大,具備抗震功能,結構布局奇巧
1、造型獨特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
2、規模宏大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
3、具備抗震功能
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厚處有的竟達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
4、結構布局奇巧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照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4)福州土樓厚度多少擴展閱讀福建土樓的文化內涵
1、家族的凝聚力
土樓的建造,一般是在家族最高大的樓體和堅固的牆基穩重存在和發揮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樓里,一樓之內乃一公之孫。樓內數十、數百人中,多代同堂,擁有共同的祖輩,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
2、道家哲學思想
在客家土樓建造中,道家哲學的運用可謂精彩絕倫,不僅土樓完全以其精髓為建樓指南,而且其他類型的土樓建造亦多用道家思想進行擇地定位。
3、濃厚的文化性
客家人重視文化教育,在中國山區農村中早已形成一種特別的風氣。尊師重教的傳統,使許多土樓內專設學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學堂,供本樓及鄰近子弟學習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福建土樓
5. 福建土樓簡介
客家土樓又稱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西南的永定、南靖和華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奇特的風格、巧妙的構築、恢宏的規模,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築的奇葩。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有30多種23000多座,形成一個個依山偎翠、錯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樓群,如:永定初溪土樓群、南靖書洋鄉田螺坑土樓群等。
樓不僅引起了建築界的注意,同時也吸引了歷史學、地理學、人類學、民俗學等中外學者專家的濃厚興趣。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靖、華安三地土樓組成的「福建土樓」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已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檢查、評估和驗收。
最大的圓樓是永定縣大竹鄉高頭村的「承啟樓」,
全樓直徑73米,三圈四層,共400個房間,住60戶人家。最小的圓樓是永定縣的「如升樓」,共12層12間房,住6戶人家。最古老的圓樓要數華安縣沙建鄉的「齊天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雲霄縣深土鄉東平村有個「八卦堡」,整個村子由五圈圓環構成,中心是完整的圓樓,外圍四圈斷斷續續按八卦陣布局,環繞四周。位於南靖縣書洋鄉下坂村的裕昌樓被稱為「東倒西歪樓」,該樓建於明成化r年間(1487年),幾乎所有看得見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據說最大的傾斜角有15度!
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帶歷經變亂,舉族南遷的客家人,幾經輾轉,來到閩西南一帶的山區,為避免外來沖擊,他們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土樓。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6. 福建客家土樓建造特點及原因
1、建造特點: 客家土樓客家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客家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大,無論從遠處還是走到跟前,土樓都以其龐大的單體式建築令人震驚,其體積之大,堪稱民居之最。在我們參觀的土樓中最普通的圓樓,其直徑大約為50餘米,三、四層樓的高度,共有百餘間住房,可住三、四十戶人家,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圓樓直徑可達七八十米,高五六層,內有四五百間住房,可住七八百人。從土樓這種民居建築方式體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
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它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風乎無秘密可言。
2、原因: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3、熱濕環境、光環境、文化內涵。
充分的經濟性
客家土樓的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這2種材料取之不盡。特別是黃土,它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壞耕地問題。舊樓若須拆除重建則牆土可以重復使用,或用於農作物肥料,不會產生象現代轉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築垃極。一般來說,由於屋架通風較暢,木構件受白蟻侵襲或潮濕潤糟朽的情形並不嚴重,舊料可以2次使用,土樓的施工技術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無須物殊設備。通常建樓時間安排在乾燥少雨的冬季,此時正當農閑,族人可以大量參與工程,大大降低建軍築費用。
良好的堅固性
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的堅固性最好。圓筒狀結構能極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同時外牆底部最厚,往上漸薄並略微內傾,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地基不均勻下陷還必須況下,土樓整體不會發生破壞性變形。而由於土牆內部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即便因暫時受力過大而產生裂縫,整體結構並無危險。
土樓最大的危險之一是水襲,但絕大多數做法是用大塊卵石築基,其高度設計在最大洪水線以上。土牆在石基以上夯築,牆頂則設出挑達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確保雨水甩出牆外。
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樓的牆體厚達1.5米左右,從而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洌風侵襲,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年降雨量多達1800毫米,並且往往驟晴驟雨,室外干濕度變化太大。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厚土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它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濕時,吸收水份,這種調節作用顯然十分益於居民健康。 今天的建築師們經常談到室內噪音的控制。的確,由於強烈的內向性,客家土樓,特別是圓寨容易產生噪音聚焦效應,對於大多數厭惡喧鬧的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大弊端,但我們應當理解,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環境中,建築內部的迥響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氣息。
突出的防禦性
客家土樓的厚牆是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中國傳統住宅內向性的極端表現。以常見的4層土樓為例,底層和二層均不辟外窗,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土牆的薄弱點是入口,加強措施是在硬木厚門上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這些全部出於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羔」的故事。
獨特的藝術性
客家土樓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在這方面,3種典型均有其特點。 五鳳樓一般選址於山腳向陽處,其立面中軸線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遞增,作為主體的上堂居於支配地位。軸線兩翼橫屋與之呼應地漸次升高,其重疊的三角形山面對峙左右,形成極工整的秩序構圖。雖不著力於細部刻繪,但那錯落有致的九脊歇山,飽含雄渾古拙的韻味。 方樓的造型特徵與五鳳樓近似,唯其下堂和橫屋的外牆另厚升高,形成更為壯觀的整體。 圓寨是3種典型中造型藝術最富魅力的一種,崇山峻嶺之間,它以渾然一體的純粹形態出現,正如茫茫大漠中的埃及金字塔那樣,極具紀念性。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隨時光流近,土牆出現無數不規則裂縫,更顯得蒼勁有力。圓寨是那樣地苦心經營,卻宛自天然,震撼人心,在當今方興未艾的土樓旅遊熱中,圓寨具有最強的吸引力。 形走馬樓系由方形樓演變而成。這種樓以2層樓為多數,一層為卧室、倉庫。其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二樓的外部以木料架設一條外伸懸空的走廊。這種土樓是永定客家人在南遷過程吸收了南方土著「干欄」式民居的優點、創造性地運用中原先進的夯土技術構築而成的,它能適應山區的復雜地形和多雨潮濕的氣候,且簡單易建、省工省料。還不一種是依山建造的一字形土樓,在樓正面及左右兩側築起轉牆,大門設於圍牆一側,全樓形似鎖頭,因而被稱為「鎖頭樓」。
7. 介紹一下福建的土樓歷史及人文風俗!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福佬人為主的漳州市,福佬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
在70年代之前,流行「客家土樓」一詞,隨後調查研究,發現土樓並非客家人獨有,閩南人的土樓比客家人土樓還要多。一些學者的研究顯示,在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福建之前,漳州的閩南人已經有土樓,土樓之根源在閩南漳州。把閩南土樓稱為客家土樓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學界轉用福建土樓一詞概括閩南土樓和客家土樓。中國國務院文物局立福建土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有關單位也是以福建土樓一詞申報世遺的。不過最著名的土樓如振成樓,承啟樓,田螺坑土樓群的住戶是客家人。
2008年7月福建土樓46處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包括初溪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華安縣大地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及懷遠樓、和貴樓。
歷史背景:以客家土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土樓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戶閩南。閩南許多圓形山頭,至今還遺留古代兵寨的遺跡。圓形的山頭自然不宜築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遺跡多呈圓形。這些圓形山寨便是圓土樓的原型。最初的圓形兵寨只有一層,後來逐漸演變為民居,為了節省耕地,便向高發展,成為多層圓土樓。客家系由中原遷移到閩南,帶來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衛需要,建立厚土牆,這便是最初最初是五鳳樓和方土樓的來源。由於圓形的土樓,可以用同樣長度的外牆,包圍著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層瞭望點的視野,比方樓寬闊,因此也被客家人紛紛採用。
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郎帶領十多人的考察組來到福建考察,回國後出版專著[5]、舉辦展覽。他報告:「在布滿梯田的谷間,圓土牆的建築物,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群山之間。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樣,環形屋頂漂浮盪漾在煙霧之中。」神秘的福建土樓於是為外界公眾所悉知。
1986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以土樓為圖案的「福建民居」特種郵票。
1999年美國蓋蒂保護所付所長 內維爾·阿格紐(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土樓。他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漂亮的與周圍環境協調的民間建築」。
2002年1月31日,中國國務院文化遺產委員會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申報,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1689 「福建土樓」。
2008年7月6日 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樓的防衛系統:土樓的外牆底層多由花崗岩石塊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連,厚度1米至2米,不怕敵人火攻;厚實的土牆,弓箭子彈不入,還可以抵擋炮彈。1934年政府軍包圍據守一座土樓的農民起義軍,曾炮轟土樓,19發炮彈只在土樓外牆留下小坑[11]。石牆部分一般向下深築2米,以防敵人挖地洞。外牆底部不開窗,十分嚴密。大門的門框由大塊花崗岩鑿成,大門用二三寸厚的木板製造,外包鐵甲。為防敵人火攻,大門頂部築有滅火水槽。土樓外牆最高層,四周設有射擊孔,土樓人家可以從射擊孔用火槍居高臨下射擊來犯的強盜或敵人。射擊孔外小內大,便於槍管左右上下移動。土樓的環形走廊,俗稱走馬廊,利於防衛隊和彈葯的調動。一些土樓如二宜樓,沒有走馬廊,代之以緊靠外牆內壁的環形通道,作為戰時兵員彈葯調度。福建西南許多村落的土樓,更聚合成土樓群,形成聯防布局,易守難攻。土樓底層倉庫儲備糧食彈葯,可以維持幾個月。在緊急情況下,土樓內還有隱秘的地道,通往鄰近土樓或田野,便於居民撤退。
建造:土樓的營建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材料
就地取材,由紅壤(生土)摻上衫木、鵝卵石、石灰、細砂、竹片、糯米粉湯、紅糖、蛋清夯造而成。因此大型的土樓需要家境殷實的人家集數代人之力才能造成。
結構
一樓為廚房,二樓貯藏糧食堆放農具,三樓卧室。
一樓、二樓不向外開窗。三樓以上才對外開窗。
有的土樓在高處建有瞭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