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三塔指什麼
福州三塔實際指的是台江三塔:華聯商廈56層、台江百貨46層、福泰商住綜合樓。它們是福州第一高樓。圖片見:http://bbs.023bm.com/read.php?tid=191099&page=e&fpage=1
Ⅱ 福州市區出名的塔有那幾個
白塔(於山)、烏塔(烏山)、報恩塔(西禪寺)、羅星塔(馬尾)、陶塔(又名千鍾塔,在鼓山湧泉寺)
Ⅲ 福州有哪些比較出名的塔呢
白塔和烏塔,前者在於山風景區內,後者在冠亞廣場內。還有西禪寺報恩塔,高15層,可以上去的呀!
Ⅳ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廣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蓮花山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
Ⅳ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1、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
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是集峽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場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旅遊景點有九天瀑布、青龍瀑布、雲天石廊、桫欏神谷景區及單獨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區(中國雲頂)。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雲山風景名勝區獲得4A級風景名勝區榮譽。
2、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名「越山吉祥禪院」。宋高宗趙構賜御書「越山、環峰」,明正統九年(1444年)賜額「華林寺」。名臣李綱、張浚等均曾寓游於此。
3、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在福州市省軍區內,交馬鞍村金獅山麓,坐北向南偏東南,面對五鳳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為三合土夯築,五層墓埕,面寬14.6米,縱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後護坡正中飾一圓形的「壽」字,直徑0.82米。封土前豎立一塊高1.08米、寬2.55米、厚0.16為的墓碑,一是御賜祭文,一是御賜碑文。
4、曇石山文化遺址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5、烏塔
塔位於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與於山白塔遙遙相對,原名 「崇妙保聖堅牢塔」。因塔身為花崗岩青石所砌呈烏黑色,故稱烏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凈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
Ⅵ 福州(298):福州最高的塔是什麼塔
羅星塔聳立在馬尾羅星山上,離福州市區21公里。1985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星山原本是江心島嶼,俗稱磨心島;經過幾百年滄海桑田,磨心島與陸地相連,成了陸上一個高阜。
羅星塔塔高31.5米,7層8角,每層都有石砌欄桿和瀉水檐。檐角上方鎮有八方佛,檐角下懸風鈴,海風吹來,叮當作響。
據《閩都記》載,羅星塔為宋朝嶺南(今廣東)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原是李氏女嫁給柳七郎。由於丈夫謫戍福建時死去,七娘聞訊變賣家產,來磨心山建此石塔,為丈夫祈求冥福。
明朝萬曆年間,羅星塔被台風摧毀。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在宋代塔座的基礎上重修。第二層有一方塔銘,是清乾隆時福州郡守李拔所撰。銘中把羅星塔的形勢和作用概括為「中流砥柱,險要絕倫,以靖海疆,以御外侮」。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中法海戰就是在羅星塔下的馬江進行的。羅星塔又是國際上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塔頂原有一小窗,就是用來供守塔人點燈導航用的。清末一次台風,把塔頂颳走了,重建時,人們特地造了一顆直徑近7米的鐵球嵌在上面。
由於外國船來福州都在羅星塔下拋錨,外國水手把羅星塔稱為「中國塔」;即使沒到過福州的海員,也知道這座古老的寶塔。羅星塔原為港口航海燈塔標志,早在明初就標繪在航海圖中,是國際上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世界郵政地名稱為「中國塔(China Tower)」。過去的幾百年中,從世界各地郵到馬尾的信函,只需寫「中國塔(China Tower)」即可寄達,這恐怕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Ⅶ 福州三山兩塔簡介
福州地標,諸景點皆在福州古城牆內,福州也因此又名三山。
三山:烏山、於山、屏山
兩塔:烏塔、白塔
Ⅷ 福州的「三山、兩塔、一街、一湖、一江」分別指什麼
福州又名三山
-----------------------------------------------------------------by 7103
九百多年前宋代,福州就遍植榕樹,故又有「榕城」之稱。福州別名「三山」,城內於山、烏石山、屏山三山鼎立,白塔、烏塔兩塔以峙,閩江橫貫城區,構成「三山兩塔一條江」的獨特城市格局。
福州三山
於山:又稱九日山,位於福州城區中心,整座山形狀如巨鰲,於是有六鰲勝跡:攬鰲亭、倚鰲軒、應鰲石、接鰲門、步鰲坡、聳鰲峰。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現在山上還有相關的古跡,有24景,如九仙洞、九仙觀、煉丹井等。於山又稱"九日山",據說是漢武帝時閩越王無諸曾於九月九日在這里宴會而得名。「文化大革命」時期曾改名紅岩山,於山名勝古跡甚多,主要景點有平遠台與戚公祠、九仙觀與天君殿、大士殿、報恩定光多寶塔(即白塔)等。山上還有自宋代以來摩崖石刻100多處。
烏山:從唐朝至今,一直是榕城聞名的風景勝地,三山之中以烏山風景最佳,被稱為三山之首。烏山名勝自東往西大致可分為烏石塔、古廟群、道山亭、石林園、石壁觀音、凌霄台等。唐朝李陽冰、曾鞏、宋朝趙汝愚、朱熹、李綱、蔡襄、元朝薩都剌及明朝葉向高等都留下字跡。 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沖天台」。相傳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地沖天飛逸,後人建「放鶴亭」。亭子後崖石上鐫有「古放鶴亭」4字,台側亦有程師孟篆書「沖天台」,道勁有力。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崖頂凌空飛越一天然條岩,稱天台橋。此橋險絕,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屏山: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其山加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福州屏山海拔62米,福州屏山面積50公頃。福州屏山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無諸曾於前麓建「冶城」,故又稱「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內屏山之麓華大路一帶,遺留下越王時期的古跡甚多。山之北面亦名「龍腰山」。後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築南北「夾城」,將屏山南段圍入城內。
福州兩塔
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建造的,於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每層的斗栱、雲楣、棟梁、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嘉靖二十七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因為外面塗上白灰層,故稱白塔。山腰有一方形的萬象亭,亭畔岩石盤立,重疊成趣。椅欄西望,烏山聳翠,古塔峭拔。南宋詞人辛棄疾在 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時,重陽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詞:「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能得幾多愁,只有黃花依舊。 」
烏塔:原名「崇妙保聖堅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所建「凈光塔」。唐乾符六年被毀。閩永隆三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塔為八角七層,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 聳立在福州市區烏山東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東面於山的"白塔"構成福州著名的"三山兩塔"中的"兩塔",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烏塔所在的烏山也是福州著名的風景區,有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塔會館、慈善堂、鄧拓故居、林枝春故居等。
福州中的"兩塔"是烏塔、白塔
一湖
俗話說"天下西湖三十六",也就是說不只杭州西湖一個,在福州也有一個西湖,而且歷史同樣非常悠久.福州西湖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是當時福州郡守嚴高建福州子城時,引西北諸山之水注此,遂成一湖,用以灌溉農田,因湖在子城之西,故稱西湖.
一江
應該是香江吧
Ⅸ 帶你了解,福州三山兩塔一條江都是什麼
三山:
屏山
屏山位於舊城正北,其形如屏,故稱屏山。又因越王故都建在山麓,故又名越王山。明朝曾於山上蓋有樣樓,是當時福州最高的建築物,又稱鎮海樓。登樓眺望,可極目閩江口。屏山高62米,東南為冶山,南麓有座建於宋代、至今保護完好的長江以南第一木構巨作華林寺。北麓有1987年新辟的屏山公園。
烏山
烏山位於福州市中心南門兜西側,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五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於山
於山在福州城內東南。面積11.9公頃,海拔58.6米。因山峰形似巨鰲,於是有六鰲勝跡:攬鰲亭、倚鰲軒、應鰲石、接鰲門、步鰲坡、叢鰲峰,另有24景,如九日台、獅子岩、集仙岩、小華峰等。還有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公祠、平遠台、醉石、蓬萊閣,有嚴復讀書處法雨堂。此外,還有不少小巧玲瓏的亭榭,如萬象亭、吸翠亭、補山精舍等。這些亭榭依崗巒起伏,隱約在松竹花卉之間,風景清幽,引人入勝。
Ⅹ 福州介紹
福州,簡稱「榕」,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下游沿岸,是福建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海西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福州於公元前202年建城,1946年設市。福州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又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宋代以來文化教育興盛,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福州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中文名稱:福州外文名稱:Fuzhou(國內普通式)、Hockchew(歷史國際式)別名:榕城、三山、東越、左海行政區類別:省會城市所屬地區:福建省下轄地區:鼓樓區、馬尾區、福清市等政府駐地:鼓樓區安泰街道烏山路24號電話區號:0591郵政區碼:350000地理位置:中國東南沿海面積:11968k㎡ 人口:7115370人(2010年)方言:閩語—閩東話—福州話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著名景點:三坊七巷、鼓山、烏石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湖公園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福州義序機場火車站:福州站、福州南站車牌代碼:閩A著名高校: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城市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市樹:榕樹市花:茉莉花 福州(閩語平話:Hok-ciu),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閩都,簡稱「榕」,是福建省的省會、第一大城市,同時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文化、政治、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全國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 位於福建省東部的閩江下游沿海地區的福州,閩越國都城,自南朝陳朝開始的1000多年大部分時間內是福建的行政中心,福州在傳統上是福州十邑(包括閩侯縣、長樂縣、連江縣、閩清縣、永泰縣、古田縣、屏南縣、福清縣、平潭縣、羅源縣)的統稱。現轄5區2縣級市5縣一試驗區,市區人口2921736人,全市總人口7115370人,是福建省最大的城市。當地居民以漢族的閩海系族群為主,通行閩東語福州方言。 鳥瞰福州[1] 福州是國務院1984年5月首批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祖國大陸離台灣省最近的省會中心城市,也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之一。福州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的健康發展,初具經濟繁榮、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宜居城市風貌,被評為中國持續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之一。 2012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4203億元[2],綜合經濟實力名列全國26個省會城市前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後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和「全國城鄉綠化先進集體」稱號,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興市先進城市」,連續四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榮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2011年12月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2年根據央視的調查,休閑時間排名前十的省會城市(十大休閑之城)福州位列第九[3]。「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4]。2012年榮獲「中國特色魅 福州高樓風光力城市」稱號。[5] 地標建築 福州全景福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祖籍福州的海外華僑、華人多達300餘萬人, 福州解放大橋(4張)分布於五大洲的102個國家和地區。福州地區的歸僑、僑眷人數多達200萬,港澳有福州鄉親近30萬。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跡。不僅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為數眾多的福州鄉親,而且在一些落後國家、小而偏僻的地區如巴貝多、馬紹爾、安地卡及巴布達、獅子山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跡。福州與台灣水相連、地相望、語相通、習相近,民間交往源遠流長,歷來關系十分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員達3萬人,現在台灣地區有27個福福州三縣洲大橋(2張)州同鄉會、60多萬福州鄉親;在福州居住的台灣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屬12萬人。 福州因市區城內有屏山、烏山、於山三山鼎立,別稱「三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兩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現轄5區、6縣(一綜合試驗福州風光(42張)區)、兩個縣級市和一個經濟區,即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5個區,閩侯縣、連江縣、羅源縣、閩清縣、永泰縣、平潭縣6縣,福清、長樂2個縣級市。全市土地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公里,全市戶籍總人口約711萬人,其中市區戶籍總人口約292.17萬人。全市設34個街道辦事處、105個鎮,48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795個村(居)委會、社區居委會。通行福州話。 閩菜常列為國宴之一,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當地的風味小吃有魚丸、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福清光餅等數十餘種。 主要游覽景點有鼓山、烏山、於山、三坊七巷、西禪寺、閩王祠、林則徐祠堂、西湖公園、江濱公園、福州商務區(14張)華林寺、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會展島)、海壇島等。名山有鼓山、旗山、青雲山、於山、烏山、屏山。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名園有福州西湖公園、溫泉公園、南公園、煙台山公園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名橋有萬壽橋、回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林則徐故居、嚴復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冰心故居、薩鎮冰故居。福州特產有橄欖、福桔、龍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壽山石雕、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牛角梳等。 福州歷史悠久,夏代屬揚州地域,殷商和春秋戰國中期前為七閩之地,戰國中期後歸越國,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祖封閩越王,閩越國都城福州,自南朝陳朝開始的1000多年時間內,大部分是福建的行政中心。南朝陳朝年間,在今福建設置閩州,後改名作為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名為泉州,大業三年泉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郡治在今天的福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年)復稱名為泉州,八年(625年)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再改名為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改為閩州。唐玄宗時設福州都督府,為出現「福州」之名之始。天寶元年(742年)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閩國開平元年,後梁承認王審知為閩王,閩國貞明年間升福州為大都督府。閩國天成年間王審知子延翰在福州建大閩國。五代十國(948年),地劃入吳越,分出尤溪、德化2縣。宋太平興國三年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年)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年)屬福建路,為治所。南宋景炎元年年間端宗在福州即帝位,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 元朝設置福建行中書省,省治在福州,稱福州路,領閩侯、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布政使司,領閩、侯官、懷、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福清10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仍為福州府,屬福建行省,領縣仍舊,清朝前期開始隸屬寧福道(下轄今天的福州地區、今天的寧德地區)。清代時,福州為閩浙總督(總督福建,浙江二處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的駐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析古田縣增置屏南縣。1912年廢府,設東路,為福建省省會。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閩海省,下轄福州、寧德。民國35年(1946年)成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