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鼓山寺廟建於多少年歷史啊
擴展閱讀
杭州買房徵信去哪裡拉 2025-07-11 01:03:34

福州鼓山寺廟建於多少年歷史啊

發布時間: 2022-10-21 02:04:27

㈠ 鼓山有幾年歷史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距離市中心區約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風景區。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勝跡眾多,林壑幽美,引人入勝。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鼓山景區以古剎湧泉寺為中心,東有回龍閣、靈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數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羅漢台、香爐峰等50多景;北有大頂峰、白雲洞等45景。這些景點主要由花崗岩經長期剝蝕、風化、崩塌、堆積而成,千姿百態,構成蟠桃林、劉海釣蟾、玉筍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觀。此外,還有歷代摩崖石刻多處。 1985年劉國才居士在原地級巢湖市政府的支持下,對本來荒無一木的鼓山進行植樹造林。1995年巢湖市政府為大力開發旅遊資源,由市政府各部門組織成立了鼓山寺管理委員會,研究鼓山的發展方向,下設鼓山寺管理處,由原市政府宗教科直接管理鼓山各項事務,並投資建設了鼓山塔及環山水泥路等基礎設施,此時鼓山已逐漸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定位的風景區。2000年,居巢區委、區政府為更好的管理鼓山、開發鼓山,正式定編成立了自收自支事業性單位「巢湖市鼓山景區管理處」,隸屬居巢區民族宗教局。 景區近年來,管理理念有了質的轉變,在致力於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同時,努力開發新的旅遊資源,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旅遊服務意識和技能,景區的軟硬體水平已達到一個新的台階,並於日前榮膺「AA級旅遊景區」的光榮稱號。

㈡ 暗香浮動古韻幽幽,福州千年古寺進入最美梅花季,這座古寺有著怎樣的歷史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的林陽寺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年)。每年二月初,這座千年古剎都會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梅花季。寺內種植梅花500餘株,品種繁多。

白梅似雪,紅梅似霞,陣陣幽香沁人心脾。紅牆碧瓦,古韻幽幽,暗香浮動,千年古剎吐露芬芳。

主要景點

林陽寺周圍有朱熹講學處等許多古跡,另有九峰、芙蓉、壽山諸景勝。群山環合,竹林松塢,風景頗佳,是人們游覽觀勝的理想場所。

明《閩都記》載,萬曆四十年(一六一二年)重建佛堂。現存的林陽寺系一九一二年鼓山湧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資重建。整座建築仿效湧泉寺,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為主體建築。左右峙立鍾鼓樓、祖師殿、伽藍殿、報恩堂、西歸堂、地藏王殿、禪堂、念佛堂、齊堂、香積廚、庫房、寮房、方丈室、古月院、大悲樓等二十多個殿堂,佔地面積一萬一千一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七千七百多平方米,規模雄偉,為福州五大禪寺之一


寺西有南朝陳永定四年(五六○年)建造的一座石構單層圓形藏骨塔,塔身鐫刻「隱山永定辛巳四月小師行津等立」十四字楷書。寺內現在共有佛塔三座,分別是「隱山塔」、「和尚塔」、「報恩塔」,其中塔內供奉佛舍利若干顆,另有碑刻三塊,一塊為興寺劉王泉功德碑,二塊為玄碑,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保管。

林陽寺周圍有朱熹講學處等許多古跡,另有九峰、芙蓉、壽山諸景勝。群山環合,竹林松塢,風景頗佳,是人們游覽觀勝的理想場所。

㈢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建成年代和特色分別是什麼

法海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山。
法海寺創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來,該寺歷經滄桑,代有興廢。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觀,稱「神霄宮」。此後不久,又恢復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至萬曆年間,才復舊觀。此後又久為俗家所侵佔。直至1928年,圓瑛法師主持雪峰崇聖寺時,才將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創辦「法海中學」,招收貧寒失學青少年,為社會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文革」中,除殿堂建築外,佛像等一切陳設悉遭破壞,房屋被工廠、機關等佔用。1976年後落實宗教政策,寺院交還佛教界,並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弘化樓、客房等。

湧泉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
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
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西禪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門外的怡山。
西禪寺建於隋以前,原名清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名長慶寺,後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東禪、南禪、北禪、西禪),將長慶寺稱為西禪寺。宋代兩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統二年(1437)、崇禎十年(1637)又兩次重修。清代幾度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時格局重建,並在法堂後新建一藏經閣。1928年又重建明遠閣一座,辟寄園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禪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炸毀。後修復。1956年又進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壞,後由愛國僑僧、居士和華僑等捐款修復。1983年,西禪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西禪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鐵塔天燈」、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方丈室、念佛堂、明遠閣、鍾樓、鼓樓、玉佛樓、報恩塔等。

林陽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該寺創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明初寺廢。萬曆四十年(1612)重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宇建築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格局。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
林陽寺主要建築有鍾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
地藏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崇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為「祝聖道場」,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後毀。明末清初重興。後復廢。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並擴建,至此乃具叢林規模。該寺為曹洞宗法脈。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市佛教協會於1957年在寺內創辦佛教安養院,並改為女眾道場。1981年,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首創當代中國尼眾學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文獻記載,日本長崎縣建有聖壽山崇福寺,俗稱福州寺,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開放後,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來此尋根認祖。
崇福寺主要建築為鍾鼓樓、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觀堂、觀音閣、庫房、香積廚、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聖寺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雪峰。
崇聖寺簡稱雪峰寺,創建於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即今址)。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雪峰崇聖寺,當時即有「南方叢林第一」之美稱。明代,該寺列為中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慶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象峰崇福寺並列為福州五大叢林。1928年圓瑛法師任住持。此外,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台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崇聖寺為佛教禪宗雲門、法眼二宗派的發源地,在佛教史上頗有影響。
崇聖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禪堂、法堂、祖師紀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萬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
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一,史乘乏載,難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亂,又遭焚毀。萬曆二十九年(1601)復興。萬曆四十二年(1614)賜「萬福禪寺」額。崇禎十年(1637),隱元禪師歸任主持,萬福寺成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剎。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近年來,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有計劃地對萬福寺進行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三十人離黃櫱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訪。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為紀念。
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廣化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鳳凰山。鳳凰山一名南山,故廣化寺又稱南山寺。
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賜額「靈岩」,並命書法家柳公權題寫,改為「靈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名為「廣化寺」。其後代有興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進行了全面修建,並將小南山和法海寺並入該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撥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眾捐資重加修建。
廣化寺建築規模宏偉,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是藏經樓)、祖堂(上是卧佛殿)、羅漢堂、戒堂、方丈室、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樓、溪聲閣等。
廣化寺有史以來,道風素著,國內外緇素莫不稱譽。寺內現設有福建省佛學院。
1983年,廣化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俗稱囊山寺。
慈壽寺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啟二年(886)擴建,賜額「慈壽禪寺」。宋代進行了全面擴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毀於火災。後重修。元末又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遭到三次破壞。清代一直衰敗。清末民初,陸續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建。1981年後,進行了全面修復。
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鍾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禪堂、藏經閣、功德堂、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
一名紫雲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據傳開元寺建於唐代,初建大悲閣及正殿,名「白蓮道場」,後易名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始名開元寺。歷五代兩宋,開元寺發展支院一百餘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將支院合成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彈寺」。元末被焚毀。明洪武、永樂年間次第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葺。
開元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拜亭、石經幢、鎮國塔、仁壽塔、大雄寶殿、藏經閣、五觀堂、功德堂、「弘一法師紀念館」(原為尊勝院)等。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蜚譽梵林。如唐代匡護、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覺、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靜,元代大圭等。民國以來有轉道、圓瑛、轉物、轉逢等。高僧弘一法師曾住錫弘法,寺內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
1983年,開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龍山寺
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的龍山之麓。
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五年又重建。千百年來,幾經興廢,屢次修葺,現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築。
龍山寺主要建築有放生池外山門、華表、照牆、鍾鼓樓、金剛殿、天壇、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等。
唐宋以來,「海上絲路」的興旺。龍山寺的香火也隨著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龍山寺、菲律賓龍山寺等。在台灣省,據傳就有龍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龍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普陀寺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7)寺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擴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因寺地處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稱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興建恢復七堂。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其後,相繼重建、增建了許多殿堂。1924年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1 937年停辦。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師又於該寺創辦了佛教養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經閣、禪堂、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普通塔、海會樓、普照樓、方丈樓、教學樓、師生宿舍等。還設有閩南佛學院和養正院。此外,在後山還新建了轉逢、會泉兩法師紀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華藏寺
華藏寺又名支提寺,位於福建省寧德縣支提山西面。
該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賜額華嚴重寺。雍熙二年(985)敕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毀,次年修復。明永樂五年(1407)賜額華藏寺。明萬曆元年(1573)敕令中興,賜額華藏萬壽禪寺。近代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大寺以外在山中還有那羅岩、甘露寺諸岩洞小寺二十多處。
1983年,華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山寺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壽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近年來又進行了全面維修。
南山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石佛閣、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㈣ 福州有哪些寺廟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以荔枝聞名。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華林寺 :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
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我國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它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

湧泉寺:
福州市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
鼓山湧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還有崇福寺雪峰寺等等。。

㈤ 福州鼓山為什麼叫祝聖萬年山

這座山有很久的歷史文化沉澱,很多人自發地到這里來祈福,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一種共識。

大家都喜歡到這里來祈禱祝福,慢慢地就形成了祝聖萬年山的名字。

㈥ 福州的寺廟

心誠自靈
福州開元寺
福州現存最古老寺院,始建於梁太清三年,距今近1500年歷史。
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著名道場。
曾為皇家寺院、宗廟。
福建省與福州市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本真言宗祖師空海大師、日本天台宗祖師圓珍大師、印度密宗高僧般若怛羅大師於唐代入華修學之地。
閩王王審知、王�父子極力護持之古剎。
宋代刊刻佛教經典大工程——《毗盧大藏經》全藏
近代創辦全國第一家規模較大的佛教醫院。
供奉有泰國佛教界捐贈的福建省首尊四面佛。
現存文物:唐或宋鑄千年特大型鐵佛——阿彌陀佛,佛身高5.92米、寬4米、重10萬斤以上;宋代七層石塔;宋代石槽;明式閣樓;清代殿堂。
現有建築:山門、葯師殿、靈源閣、鐵佛殿、毗盧藏經閣、觀音閣、四面佛閣、寶松和尚紀念樓、提潤和尚紀念樓、明暘法師圖書館、觀音苑、禪悅齋、僧寮。
辦有佛教老年安養院,免費安置贍養貧困老人50位。
以秘方配製的佛教中草葯救死扶傷。
現任方丈為中國大陸首位洋碩士方丈。
湧泉寺 門票比較貴40
西禪寺 門票10元
華林寺 .....
知道的就這幾個了

㈦ 福州鼓山湧泉寺在什麼地方,你知道嗎

湧泉寺為閩剎之冠,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佔地約1.7公頃,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初名華嚴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915年,改名為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1407年改稱湧泉寺。明代該寺曾兩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

湧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目前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間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經閣、禪堂、念佛堂、庫房、客堂、齋堂等組成,此外還有鍾樓、鼓樓、學戒堂、法界學院、東際樓、明月樓、放生池、回龍閣、歲寒樓等。

整座寺院以大雄寶殿為中心,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一錯落有序的寺院建築群。這座千年古剎佔地25畝,寺貌宏偉,殿宇輝煌,法像庄嚴,素有「閩剎之冠」的稱譽。走近湧泉寺門,首先看到的是一對「千佛陶塔」聳立在寺門兩側。東邊一座是「庄嚴劫千佛寶塔」(庄嚴劫指過去佛之意),西邊為「賢劫千佛寶塔」(賢劫即現代佛之意)。

塔高約7米,八角九層,系用陶土分層燒制,砌疊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將72尊,懸陶鈴72枚。塔座上刻有蓮瓣、舞獅、侏儒以及製造時間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為國內稀有。這兩座千佛塔建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築、制陶藝術的實物佐證。從寺門沿著石砌的台階,步入天王殿。

殿門有一副對聯:「面對爐峰,何用隔江招手;背臨屴崱,請看頑石點頭。」殿中供奉著塑金大肚彌勒佛像,佛像兩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對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樾信心時,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麼來由」

過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題刻《石鼓名山》四個大字,中間橫橋卧波。左右有兩廂樓、鍾鼓樓對峙。鍾樓上有一口鑄造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巨鍾,以銅為主,與金、銀、錫合鑄,重約兩噸。鍾聲洪亮悠揚,余聲不絕。鍾身刻有《金剛般若經》全文,共6372字。

沿長廊拾級而上,兩側是閩王祠、伽藍殿,正中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初建於五代開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毀於火災,現存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築。殿中供奉三世佛像,兩側為十八羅漢像。供桌前有一鼎銅鑄大香爐,兩旁各立一尊銅童子像。大殿後側有清康熙年間鐵鑄「三聖像」,表面貼金,重約2300斤,金光燦燦。

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繪制的各式圖案242塊,有禪龍圖129塊,丹頂鶴86塊,大象、麒麟、白馬、猴等圖案27塊,色彩鮮艷,與羊色燈相輝映,使殿內金碧輝煌,庄嚴肅穆。大雄寶殿後為法堂。東側下方為藏經樓。

【結束語】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在福州重點的佛教寺院有六所,湧泉寺就是其中之一。福州外來的宗教文化歷史也是很悠久的,自古以來就是海外貿易港口密切相關。而湧泉寺也正因為這樣,才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來參觀。

㈧ 簡要說明福州西禪寺和鼓山湧泉寺的由來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古寺距榕城中心約1.5公里,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怡山修道,隋末廢圮,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了。步入大坊前,石埕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佔地7.7公頃。放生地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址,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家應邀啖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莘田的「荔支風點佛龕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家郁達夫的《西禪啖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禪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湧泉寺居閩剎之冠,建在海拔455米的山腰處,面臨香爐峰,背枕白雲峰。相傳因寺前有羅漢泉湧出地面而得名。相傳湧泉寺所在地原是一個深水龍潭,有毒龍占據,時常出來危害百姓。唐建中四年(783年),太守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來誦華嚴經降龍,並在龍潭邊建一個小寺,名為華嚴台,不久後荒廢。至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大興土木,填潭建寺,並到閩侯雪峰寺邀請神晏法師來湧泉寺住持,取名"國師館"。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賜額"白雲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賜名"湧泉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欽筆御頒"湧泉寺"泥金匾額。

湧泉寺分別於明永樂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兩度毀於大火,明崇禎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幾次修建後,於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湧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為主體、依著山勢層層上升、構成完整的古代建築組群。

㈨ 鼓山寺的歷史

台灣彰化縣鼓山寺位於田中鎮東端山麓,最負盛名的休閑遊憩處所-鼓山風景區公園入口處。民國叄十四年創建,在日據時代為一神社,在石碑上還留有一些神社的遺跡。
民國四十六年拆除神社後建寺,寺內供奉釋迦牟尼。發起人邱在大居士信佛虔誠,發心收神社為佛寺,又感於一個人心有餘力不足,隔年敦請駐鍚於新竹青草湖靈隱寺之常圓尼師前來主持,常圓尼師一行十二人,全心全意投入寺院整頓工作,不向外募捐,以自己做的一些加工品,慢慢地積累建寺所需一切費用,逐步增建佛殿、禪房、講堂及設立幼稚園。寺院古拙簡朴、庄嚴靜謐,此寺古早以來已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每年夏季的暑假期間,鼓山寺皆會辦理中小學生夏令佛學會,吸引著許多學子報名參加。
「鼓山寺」之命名是因為所在山形巍峨壯麗,整個地理形狀似「鍾鼓」而得名。對面為彰化縣仁愛之家。靜謐的寺貌,美麗庄嚴,整潔環境,輔以古典的建築,予人安詳和諧與世無爭的感覺,是本鎮居民休閑運動的最佳去處。鼓山寺後方的田中森林公園屬八卦山山脈南麓,佔地約四十五公頃,公園內有峭壁、深谷、山峰、蝴蝶、鳥類、楓香林與相思樹林等森林植物,非常適合前往登山健行、賞景、遠眺、森林浴、休憩等生態之旅。登山步道蜿蜒而上,全長約 叄公里 ,走在高低起伏落的山稜線上,亦是富挑戰性登山路線,中心點之平台區為南投縣境內之名間台地,視野絕佳,天氣良好時能遠眺彰化平塬、濁水溪及台灣海峽!環境清幽、林蔭扶疏,有豐富的生態景觀資源。沿線更有文武廟、松柏嶺登山步道及自行車步道,設備完善,景緻秀麗,空氣清新,是值得推薦的旅遊勝地。

㈩ 福州市有哪些寺廟

西禪寺: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巍峨而壯觀。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以荔枝聞名。
西禪寺有白龜吐泉的遺址、唐代開山祖師懶安禪師塔內真心銘碑、五代慧棱法師塔、唐代七星井,還有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都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華林寺 :
被譽為國寶的華林寺,位於福州屏山南麓。它建於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等並入,華林寺規模更大了,後又增建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諸勝。清嘉道年間(1789-1850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門、廊廡、客堂、僧舍等。
華林寺大殿是中國南方古木構建築的代表,其建造方法在全國唐宋木構建築中獨具一格,華林寺大殿是我國南方遺存的、屈指可數的宋代木構建築之一。它是極其珍貴的古建築,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有著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

湧泉寺:
福州市鼓山湧泉寺為「閩剎之冠」,又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為香爐峰,後倚白雲峰,有「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奇特建築格局。相傳它的舊址為「華嚴寺」。
鼓山湧泉寺的名人題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題刻最集中的靈源洞至聽水齋沿途,布滿宋元明清題詠300多處,有相傳朱熹所書的「壽」字,高達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這些題刻,薈集篆、隸、草等書法精華,是研究鼓山歷史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還有崇福寺雪峰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