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州的城市歷史有多久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福州歷史悠久。首先,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先民已寓居於今平潭縣殼丘頭。隨後,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和青銅時期,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游沿岸的曇石山、黃土侖等地長期定居。其土著居民為"閩人"。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國所敗,王族南奔,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史稱"閩越人"。又傳七代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秦時將其降為君長。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助漢滅楚有功,復封為閩越王,建立閩越國,都東冶,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冶城",至今2200周年。經過晉代"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唐末五代"十八姓從王",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等3次中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福州經濟、文化日益發展,城池不斷擴大。晉代修"子城",唐末五代連續築"羅城"和"夾城",宋朝拓"外城",明初砌"府城"。這前後6城,奠定了福州城區"三山鼎立、兩塔對峙"的傳統格局。其次,福州從秦代設閩中郡,而後一直是福建的政治中心。自晉代起屢作郡城、州城,至元朝確立了省城的地位。特別是先後5度建過帝王都,其中古代有閩越國都,閩王王審知王都和宋末、明末的兩次臨時京都;1933年"福建事變"中,又定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國都。第三,福州從漢代起即有海外貿易。三國吳開始建立造船基地。唐朝,這里與泉州並成為國際貿易港。宋代為全國造船中心。明朝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累次在這里候風、補給、增員,然後揚帆遠航。戚繼光抗倭,在這里創下光輝業跡。近代辟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港口。
2. 兩千年前的福州叫什麼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3.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
4. 福州有多少年歷史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5. 請問福州的歷史簡介是什麼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秦置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閩越王無諸都此,稱東冶,武帝後為冶縣,屬會稽郡。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屬建安郡。晉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晉安郡,為郡治,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屬江州。
南朝宋初領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5縣,泰始四年(465)改晉平郡,齊建元二年(480)復稱晉安郡,梁天監(502-519)中分設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屬閩州,為州治。
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泉州,大業三年(607)州廢,改為建安郡,領閩、建安、南安、龍溪4縣,閩縣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建州,六年(623)復稱泉州,八年(625)又改名豐州,置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又稱泉州,屬嶺南道,景雲二年(711)改為閩州,唐開元十三年(725)始稱福州,治福州,天寶元年(742)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 (758)復稱福州,領閩、侯官、長樂、福唐、連江、長溪、古田、尤溪8縣。唐末,地為閩王氏所有。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為閩王。閩長興四年(933)閩王王延鈞稱帝,改福州為長樂府,領14縣,閩天德二年(944)號為東都,析出順昌,三年(945)閩亡,屬南唐,五代漢乾佑元年(948),地為吳越所有,稱福州威武軍,分出尤溪、德化2縣,五代周廣順元年(951)改彰武軍。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復稱福州威武軍,屬兩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閩縣分立懷安縣,雍熙二年(985)屬福建路,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於此,改福安府。
元稱福州路,領閩、侯官、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9縣及福清、福寧2州,屬福建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屬福建 布政使司,領閩、侯官
6. 可以介紹一下福州嗎
福建省會。「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一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七月平均氣溫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福州風光秀麗、名勝眾多,早在1600多年前,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右鼓,全國二絕」記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名山有鼓山、旗山、青芝山、石竹山、白岩山、方廣岩、雪峰山、瑞岩山、五虎山、碧岩、姬岩、蓮花山等。名寺有湧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崇福寺、地藏寺、法海寺、萬福寺、雲居寺等。名墓有王審知墓、李綱墓、林則徐墓、嚴復墓、陳寶琛墓等。名園有西湖、南公園、煙台山等。名塔有白塔、烏塔、羅星塔、瑞雲塔、三峰塔、金山塔、千佛陶塔等。名橋有萬壽橋、迥龍橋、龍江橋。名居有林翰尚書故居、鄭振鐸故居、陳紹寬故居、林覺民故居等。目前,福州市文物古跡屬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林則徐墓、華林寺大殿等2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鼓山摩崖石刻、瑞岩彌勒造像、林則徐祠堂、枯木庵樹腹碑、三峰寺塔、龍江橋等45處,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39處。 福州為全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是世界上久負盛譽的溫泉名城,它不僅以溫泉集中市區中心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見,且泉脈廣、水量大、溫度高、質量好而馳名遐邇。目前福州各大酒家、飯店、賓館都設有溫泉沐浴,中外遊客來到福州都以進行「溫泉浴」為快。 福州市是全國工藝美術的重點產區,數百年來福州工藝品的精美絕倫傾倒中外遊人。主要品種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金銀首飾、文房四寶、煙花鞭炮、竹木傢具、軟木畫、象牙雕、玉雕、木刻、瓷器、紙傘、花燈、角梳等。如福州壽山石中的「田黃」尤為珍貴,如乾隆帝的御印,就是福州藝人生產的,如今仍收藏在故宮,價值連城。號稱中國傳統工藝「三寶」之一的福州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齊名,從1898年至1937年39年間十六次在巴黎、柏林、東京、巴拿馬等地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福州軟木畫是我省獨創的工藝品,在國內外藝壇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福州市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福州籍海外華僑約85萬人。福州與台灣一水相連,平潭距離台灣最近處僅73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朝發夕至。目前全市有台屬15萬人,台灣島講福州方言的居民有60多萬人,他們都想回故鄉旅遊觀光、探親訪友和投資辦廠,為福州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客源。
7.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陸、空交通樞紐。三山傲首挺立,閩江穿流城區,白塔、烏塔,兩塔對峙,構成榕城獨特的「三山兩塔一條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設、山水靈秀、氣勢非凡,素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美譽。 福州,現轄五區二市六縣(鼓樓、台江、倉山、晉安、馬尾五個區,福清、長樂兩市,閩候、羅源、連江、平潭、閩清、永泰六個縣)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萬。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後裔無諸(受封為閩越王)在此築城建都,稱為「冶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稱「福州」。唐末五代時,閩王王審知擴建夾城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石山、屏山圍在城中,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別名。因王審知受封閩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定都於福州,從此,福州便有了「閩都」之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發動市民廣植榕樹後「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又得「榕城」之美稱。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著歷代英才。他們中有五代開閩的王審知,南宋愛國名相李綱,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啟蒙思想家嚴復,文學家林紓,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海軍元老薩鎮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謙等等,
8. 福州有幾年歷史了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現代金融服務業中心,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百強城市」等稱號。2016年4月25日,福州在《第一財經周刊》發布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里被定義為二線城市。
福州現轄5區2縣級市6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4.8%。全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全市常住人口為728萬人(含平潭,截止2012年),當地居民以漢族的閩海系族群為主,通行閩東語福州方言。
9. 福州歷史上建城的具體年份是什麼時候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將福州改稱為「長樂府」。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在夾城之外增築外城。南宋紹興之後,金兵猖獗,中原塗炭,福州被視為「武陵桃源」,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
10. 福州的歷史【簡練些】大約200到300字
福州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福州建城2300多年,自南朝陳朝開始的1000多年時間內,福州大部分時間是福建地方的行政中心。唐玄宗時設福州都督府,為出現「福州」之名之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無諸為閩越王,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成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 唐末,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
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中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中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