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建從古至今在國內出了多少名人(有一點名都可以)你知道的都有誰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http://..com/question/27945829.html
❷ 形容人長得漂亮的詞語,越多越好,最多的加分
劍眉星眸 清新俊逸 挺鼻薄唇 風流倜儻 瀟灑英俊 古雕刻畫 淡定優雅 飄逸寧人
探扇淺笑 俊美無濤 氣宇軒昂 風度翩翩 儀表堂堂 貌若潘安 威風凜凜 落落大方
眉清目秀 相貌堂堂 明眸皓齒 英俊瀟灑 一表人才 威風凜凜 眉清目秀 相貌堂堂
風度翩翩 衣冠楚楚 城北徐公 明眸皓齒 擲果潘安 濃眉大眼 玉質金相 神采奕奕
英俊瀟灑 文質彬彬 衣冠楚楚 風華月貌 玉樹臨風 面如冠玉 才貌雙全 逸群之才
溫文爾雅 淑人君子 品貌非凡 才貌雙絕 驚才風逸 風流才子 雅人深致
❸ 買上海虹橋高鐵站的火車票,在劉行和顧村周圍有代售點嗎
菊太路客票代售點
上海市寶山區菊太路325弄1號樓1002號
電台路客票代售點
上海市寶山區電台路530號
❹ 畫聖吳道子是那朝的
至盛唐,國勢強,東西京,聚群芳;
吳道子,喜誇張,剛柔濟,韻味長。
揮筆畫,若旋風,衣紋飄,凹凸層;
勢飄舉,變無窮,杜工部,贊畫聖。
興善寺,作表演,上千人,齊圍觀;
觀吳畫,眾驚嘆,筆生風,齊呼喧。
代表作,送子圖,佛祖生,共祝福;
人服飾,漢基礎,取域外,自豐富。
天空年,派入川,觀蜀水,察蜀山;
留腹稿,藏胸間,大同殿,神通顯。
墨水畫,淋漓精,如暴雨,如驟風;
嘉陵江,水波清,山連山,峰連峰。
怪石立,灘縱橫,三百里,一日成;
墨疏體,新畫種,大畫師,一代宗。
吳道子是河南陽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約生於唐高宗朝(約685年左右),卒於肅宗朝(約758年左右)。少孤,相傳曾學書於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曾在韋嗣立幕中當大吏,做過兗州暇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漫遊洛陽時,玄宗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官,並官至寧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宮廷作畫。吳道子活動的時代,正是唐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文化藝術飛躍發展的時代。唐代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更是全國文化中心。畫家們上承閻立本、尉遲乙僧,如群星璀璨。《歷代名畫記》說:「聖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羅,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如吳道子、王維、張璪、李思訓、曹霸、陳閎、楊庭光、盧楞枷、項容、梁令瓚、張萱、楊惠之、韋無黍,皇甫軫等人,都是當時的大畫家。這么多的名家和數以千計的民間畫工,爭強斗勝,群芳匯集,各顯神通,繪畫之盛,蔚為大觀。
吳道子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以傑出的天才,迅速成長起來。吳道子的出現,是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光輝一頁。他吸收民間和外來畫風,確立了新的民族風格,即世人所稱的「吳家祥」。就人物畫來說,「吳裝」畫體以新的民族風格,照耀於畫壇之上。「詩聖」杜甫稱他為「畫聖」。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愈),書至顏魯公(真卿),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聖」。在歷代從事油漆彩繪與塑作專業的工匠行會中均奉吳道子為祖師。由此可見,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教壁畫四百餘堵,情狀各不相同;落筆或自臂起,或從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或彎弓挺刃,不用圓規矩尺,一筆揮就。他用狀如蘭葉,或狀如蒓菜的筆法來表現衣褶,有飄動之勢,人稱「吳帶當風」。他在長安興善寺當眾表演畫畫,長安市民,扶者攜幼,蜂擁圍觀,當看到吳氏「立筆揮掃,勢若旋風」,一揮而就時,無不驚嘆,發出喧呼。
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這幅畫的內容是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他的父親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
天王送子圖
天王圖(後人臨摹)
畫中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是我國民族繪畫中常見的貴族階層的人物形象,武將的臉形構造和唐代武士俑的精神完全一致,文紋用銳利的蘭葉描法,筆跡恢宏磊落,充分表現了「吳家祥」的特點。
吳道子的一生,主要是從事宗教壁畫的創作,題付很豐富,有宣傳教義的,有《梁武帝》、《郗後》等人物。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畫里,把菩薩像畫成自己的樣子,這同以後的韓干在宗教壁畫《妓小小寫貞》和《一行大師》一樣,對於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義的約束,自由地加工。他不願意以神的「供養人」的地位,站在佛國的一角,而樂於以普通畫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達官貴人拉入《地獄》中來,可見他對宗教神權是蔑視的。吳道子的山水畫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來作畫。但他從蜀地考察歸來,連一張草稿也沒有。玄宗責怪之,他從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畫蜀山蜀水,怪石崩灘,揮筆如暴風驟雨,嘉陵山水,縱橫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贊賞。其「疏體」畫法,為後代之宗。
一、吳道子的時代和生平
吳道子是古代畫家中最享盛名的一個,一千年來他被奉為「畫聖」,被奉為民間畫工的「祖師」,而為廣大群眾所周知。
產生吳道子的時代正是封建社會的盛期,唐太宗、武則天以來唐代社會日益向上發展,是一個充滿信心、希望與熱情的時代,也是一個深深地蘊藏著矛盾和沖突的時代。佛教及佛教藝術在這時候已完全中國化,得到廣泛發展並與人民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同時,繪畫及雕塑藝術本身也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無論寫實技法及吸取生活形象等方面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由此可見,盛唐時代是具備了出現偉大的藝術家的條件,吳道子便是這時期涌現的眾多的傑出藝術家之一,而成為這一歷史時代在藝術方面的偉大的代表者。 武則天時代修建的洛陽龍門奉先寺,中宗李哲為了紀念高宗和武後在洛陽修建的大敬愛寺(公元七○五—七○九年)集中了當時繪畫和雕塑的名手(何長壽、劉行臣、竇弘果等),這些規模巨大的活動是吳道子及其畫派出現的前奏。
吳道子的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但可知他一生的主要時期是在開元、天寶年間(公元七一三—七五五年)。他是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年幼時喪失父母,生活貧寒,曾去洛陽追隨當時擅長縱放的草書的著名書法家張旭、賀知章學書法。吳道子學書法沒有顯著的成績,乃改而學畫,未及二十歲就顯露出了天才。他出任過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地方的縣尉,又曾經在逍遙公韋嗣立幕下任卑微官職。他的長於繪畫的名聲後來為唐玄宗李隆基所知,被召入宮廷中,授以「內教博士」的官職,並為之改名「道玄」,同時禁止他私自作畫。他後來任職為「寧王友」(寧王是李隆基的長兄,「友」的官職是陪伴他,並且從作人處世方面幫助他,是一種閑散而清高的職位,往往都是有才學的人擔任)。 吳道子的繪畫是由張僧繇發展而來,但在多樣地富有變化地反映了現實生活這一方面則超過了張僧繇:「至其變態縱橫與造化相上下,則僧繇不能及也。」
二、吳道子的作品
吳道子的作品數量很大,據說一生曾畫制了佛教及道教的題材的壁畫三百多幅,他的作品在北宋初年已經比較罕見,北宋末年,《宣和畫譜》一書著錄皇家的收藏品中有他畫的佛、菩薩、天王像以及道教的神像九十二幅。但是現在可知他生前所作宗教繪畫不只是仙佛像,而且有很多大幅構圖,其中有發揮了高度的想像力的各種變相,他的筆下出現的各種仙佛形象,據說也是千變萬化,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創造的。
目前流傳的被認為是吳道子的作品,例如:《送子天王圖卷》、曲陽北嶽廟的鬼伯、孔子像、觀音菩薩像等,都很值得研究。 《送子天王圖卷》(宋代的臨本)是否傳自吳道子尚缺乏證明,然而是一幅優秀的古代作品。圖卷最後一段取材《瑞應本起經》中凈飯王抱了初生的釋迦牟尼到神廟中,諸神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凈飯王捧著嬰兒,以一種小心翼翼的動作,充分透露出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時,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單純的跪拜,而是張皇失措、惶恐萬狀的神態,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凈飯王和天神的這兩個有充分的心理根據的動作便烘托出還在襁褓中的,在畫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跡象來的小小嬰兒的不平凡和無上威嚴。這樣的表現是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內心的聯系以闡明主題,所以在繪畫藝術技巧的發展上有創新的意義(圖204)。
曲陽北嶽廟的鬼伯的形象非常強健有力,是摹刻唐代蒲州刺史劉伯榮所畫的壁畫。曲阜孔子像是宋代紹聖二年的刻石。觀音像石刻在全國各地輾轉摹刻,極為常見。這些作品,無論是鬼伯的誇張的激動的表情,孔子群像的構圖,觀音的姿態,都明顯的具有唐代的風格,而且這些作品運用的線紋都是所謂的「蒪菜條」——是歷代公認吳道子的特長。
今天已不可能直接見到吳道子的作品,也不能確定那些古代畫跡與吳道子有較密切的關系,關於吳道子的藝術成就,我們主要的是從文字記載中加以探討。
三、吳道子的貢獻
根據歷代文字記載可知吳道子藝術上有如下特點。
一、巨大的創作熱情——吳道子一生曾作壁畫三百餘堵,《宣和畫譜》猶著錄九十二幅卷軸畫,可見他一生作品數量是很大的,這就說明吳道子的過人的旺盛精力和不平凡的創作熱情。
二、真實的描寫——長安菩提寺佛殿內有吳道子畫維摩變,其中舍利佛描繪出轉目視人的效果。趙景公寺畫的執爐天女,竊眸欲語有動人的表情。這都說明吳道子的宗教畫很有生活的真實感。而且有記載,他在長安千福寺西塔院畫的菩薩就是畫了自己的形貌。由此可知他的藝術創造是有生活基礎的。
三、大膽的想像能力——吳道子畫的變相數量既大,變化也多,如:凈土變、地獄變、降魔變、維摩變等,具有各種不同的情境和氣氛。變相中的人物,據說是「奇蹤異狀,無一同者」。吳道子不僅描繪出各種不同的情景,而且創造了豐富的充沛著力量的人物形象,被譽為「奇蹤異狀」,他畫的人物又被描寫為「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巨壯詭怪,膚脈連結」,可知是激動的,充滿了力量的形象。
吳道子的變相圖畫中最有名的是地獄變相。地獄變相原為張孝師所創,吳道子用了同一題材,而進行了自己的創造。他的地獄變相「圖中一無所謂劍林、獄府、牛頭、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種陰氣襲人而來,觀者不寒而慄。」圖中並未描寫任何恐怖的事物,然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緒上受到震動。據說他在長安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因而屠夫和漁夫都為之改業,怕因為殺害了生命,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制裁。這一地獄變相的畫面我們知道得雖不具體,但是從這些描寫和記述中可以知道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發揮了巨大的想像能力的。
吳道子的地獄變相是宣傳佛教的,然而其中表現了「或以金胄雜於桎梏」的景象。這就是不承認現實生活中的高官顯宦有權利作壞事,而是認為他們作了壞事同樣也是有罪的,他們在最後的道德的審判之前應是和任何人一樣受到懲處的。
四、默畫及解剖知識的諳熟——吳道子大都是在興奮的時候對壁揮毫,技術熟練而造型生動,人們認為他一定有「口訣」,即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沒有人知道那口訣如何,也就是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能夠那樣自由的揮灑。例如他畫丈余的大像,可以從手臂開始,也可以從足部開始,而都能創造出很有表現力的形象,可見他的默畫的高超能力和對於人體解剖知識的諳熟。據說吳道子畫直線和曲線不利用工具,「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完全是空手描出。又有記載說他作佛像,最後畫圓光的時候,「轉背渾墨,一筆而成」,「立筆揮掃,勢若風旋」,而引起觀眾的喧呼,甚至驚動了幾條街道。
五、技法特點——吳道子在筆墨技法上的特點主要的有三點。他描繪物象不是很工緻的,所謂「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人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很絢爛的,所謂「淺深暈成」,「敷粉簡淡」,而被稱為「吳裝」,甚至有不著色的「白畫」(景公寺的地獄變相)。他在早年作畫線紋較細,但後來所用的線條是「蒪菜條」,可以表現「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是以表現對象的細微的透視變化高、側、深、斜為目的的,帶有立體感的線條。這種線條比鐵線描(顧愷之等人所擅長的)能更敏銳地表現出客觀事物的立體造型,和書法中的草書更接近。
六、線紋的激壯的律動的表現——吳道子用以組成形象的線紋一向以富於運動感和富於強烈的節奏感而引起評論家的特別注意。他的線紋的表現或被描寫為「磊落逸勢」(唐·李嗣真),「筆跡遒勁」,「筆力勁怒」(唐·段成式)或被描寫為「落筆雄勁」(宋·郭若虛),「氣韻雄狀」,「筆跡磊落」(唐·張彥遠)。線紋是表現手段,而其本身所產生的效果也有助於形成吳道子作為一個偉大的畫家所特有的風格。這種線紋本身所產生效果,不應該強調成繪畫藝術的唯一的表現目的,然而予以適當的注意也會加強藝術的感染力量。吳道子就是結合著內容的表現和形象的創造,在運用線紋上也滲透著強烈的情感,而大大提高了繪畫藝術中諸表現因素的統一性。
由以上所引述的各點,可以知道吳道子在作品中有著一種強烈的和極度緊張的感情的力量。
吳道子在進行創作時陷入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的狀態。傳說吳道子嗜酒,往往是在酣飲之後動筆。從吳道子觀裴■舞劍的故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開元年間將軍裴■死了母親,邀請吳道子在洛陽天宮寺畫幾幅壁畫為其母祈福。吳道子要求他表演舞劍作為報酬,於是裴■脫去了喪服,換上平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揮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而後舉起了劍鞘,劍直落入鞘中。據說觀者有數千人,都為之驚栗。於是吳道子「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吳道子從裴■舞劍中得到了靈感,而激發起創作沖動,這就說明吳道子在進行創造前是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吳道子的弟子及畫風的流傳
吳道子有一些弟子為他作壁畫時充當助手,吳道子自己描線,他的弟子或其他工人替他著色。翟琰和張藏都是經常為吳道子畫著色,而色彩濃淡效果良好。吳道子的壁畫,據記載也有經過不甚高明的工匠著色而受損的。
吳道子和他弟子的關系也不只是簡單的合作。弟子們也獨立的作畫,如弟子中最有名的盧棱伽就善於學習吳道子,吳道子並曾授以「手訣」。這些弟子學習吳道子也有些變化,例如楊庭光下筆較細,但也是吳道子門下的高手,他曾把吳道子的肖像畫在壁畫中間,而引起吳道子的嘆服。
吳道子把「手訣」傳授給弟子,而且在繪制壁畫的實踐工作中以合作的方式使弟子受到訓練,吳道子又以各種個人獨創的圖像樣式吸引著周圍的畫手,所以吳道子在唐代宗教畫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唐代,吳道子獨創的佛教圖像的樣式,被稱為「吳家樣」,是張僧繇的「張家樣」以後的一種更成熟的中國佛教美術的樣式。「吳家樣」也突破了北齊曹仲達以來的「曹家樣」的影響的支配,而成為與之對立的樣式。」吳家樣」與「曹家樣」的顯著的區別,被宋代評論家用「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一語所概括。這兩句話指出了兩者在服裝上的不同(前者是寬而松的衣服,後者緊緊貼在身上),也指出線紋表現的不同(前者是運動立體感較強的蒪菜條,後者是傳統的鐵線描)。曹家樣和吳家樣的分野也在雕塑藝術中存在。
吳道子自己也擅長塑像。和他一同學習張僧繇而在雕塑方面發展起來的楊惠之是古代最享盛名的雕塑家。吳道子的弟子中也有雕塑家,如王耐兒,張愛兒。
吳道子的影響不限於唐代的繪畫和雕塑。他的畫風在宋代仍為很多畫家所追摹嚮往。北宋初年的宗教畫家如王瓘、孫夢卿、侯翼、高益、高文進、武宗元等人都沒有完全超出吳道子的范圍。而在繪畫史的發展上,宗教畫自宋代以來,就沒有出現重大的改變。可以說中國風格的佛教繪畫在吳道子的手中是最後的形成了,直到近代民間畫工仍舊奉他為祖師,而且保存著繪塑不分的傳統,都不是偶然的。
盧稜伽是吳道子的弟子中最有成就者,但據說只能勉強達到吳道子的水平,而就力竭而死了。他的作品比較細致,現存的《盧稜伽羅漢圖》,只殘存三幅。其中降龍的一幅,羅漢端坐石上,雙手握杖,置在膝上,全身力量集中在雙臂,雖無大幅度動作,但有無窮的鎮懾的力量。這是借描寫神態,從內在的精神的力量中表現出強大的威力。
梁令瓚的《五星二十八宿圖》是至今流傳的一幅重要的唐代繪畫,梁令瓚是精通天文學的道教徒,他的作品據宋代李公麟說很象吳道子。這一幅畫是想像中的諸星辰神只的形象,有的是動物的形象的人格化的變形(圖205)。
五、山水畫的興起和同時的其他畫家
山水的景物在壁畫中當作背景,甚至被當作與表達主題有密切關系的背景而加以處理(如:敦煌二四九窟《狩獵圖》、二八五窟《苦修圖》和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所述)是南北朝以來就已流行的。但唐朝張彥遠認為山水樹石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唐朝初年的閻立本兄弟雖已大有進步,然而還是風格化的表現:「狀石則務於雕透如冰澌斧刃。繪樹則刷脈鏤葉,多棲梧菀柳。功倍愈拙,不勝其色。」張彥遠認為山水畫的趨向成熟是始於吳道子與李思訓父子。
吳道子在寺廟壁上常畫山水,而最有名的是他在玄宗李隆基的大同殿壁上畫嘉陵江三百里風景的故事。據記載,吳道子奉李隆基之命去嘉陵江觀察以後,回來報命說自己沒有粉本,都將景物記在心中。僅用一天就畫完嘉陵江的巨幅壁畫。而另外一個畫家李思訓以前也曾在大同殿畫嘉陵江山水,則用了很長的時間。當時認為「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 李思訓是唐朝的宗室,擅長於山水畫,因為曾任左武衛大將軍之職,所以稱他為「大李將軍」。他全家有五個著名的畫家:其弟李思誨、思誨的兒子李林甫、李林甫之侄李湊和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李昭道始創描寫海的圖畫,因他父親的名聲而被稱為「小李將軍」。
李思訓的山水運用了金碧輝映的色彩,不僅特具風格,而且成為傳統的山水畫的一種重要的樣式,稱為「金碧山水」或「青綠山水」。這種山水畫是以描寫春天的景物為主的(圖208),展子虔《游春圖》也是這一體的山水畫中早期的重要代表作。
唐代山水畫的重要發展是吳道子李思訓以後的「潑墨」一體的出現。
潑墨山水的重要代表畫家是韋偃(他也擅長人物及鞍馬)、張璪(他的兩句有名的話:「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總括古代繪畫創作方面最根本的原則)、項容、王默等人。
王維也是當時著名的畫家之一。他是貴胄子弟、又擅於詩歌和音樂,所以是一引人矚目的人物。宋代已經有很多人把五代時西蜀及南唐人畫的雪景作為王維的作品。王維畫的《輞川圖》描寫生活的環境,表現了恬淡閑居的生活理想。這幅畫歷來被當作可以說明王維的繪畫藝術的作品,現在只存翻摹石刻的拓本。王維《雪溪圖》是一幅風格古樸的小幀風景(圖209)。號稱為王維的《濟南伏生像》成功地表現了一個古代儒者的形象。
盛唐時期出現了畫馬的名家:曹霸和他的弟子韓干。
馬的藝術在漢唐都很流行,以前已曾多次提到過。
曹霸畫人物和馬曾得到詩人杜甫的贊誦。杜甫在《丹青引》一詩中談到曹霸畫出了良相、猛將的威儀,也畫出了天馬的「迥立閶闔生長風」的英姿,一種在皇帝的威嚴前毫無所懼的自由灑脫的神態。 韓干也是一個多方面的畫家,尤以畫了很多皇帝及貴族的良馬而出名。他少時家貧,曾為賣酒家送酒,因而結識了王維兄弟,得到他們的金錢資助,才有機會學畫十餘年,而成了名手。
韓乾的《照夜白圖卷》畫的是玄宗李隆基的御馬。畫中所描繪的馬的形象,不是表面的形似,而是踴騰有力的神態(圖207)。韓干《牧馬圖》在技術上比《照夜白圖卷》一圖要更成熟。這幅畫中的兩匹馬都給人以極其真實的印象,准確地表現了駿騎的身形、體態和精神,騎馬人的形象也是有性格的(圖206)。
盛唐時期人物肖像畫的畫家,如陳閎、張萱、楊升、楊寧(三人都是開元年間史館畫直)、車道政、錢國養等人都是比較有名的,代表了當時宗教畫以外的一部分人物畫,特別是肖像的繁榮。這些畫家都是隸屬於宮廷的。他們的作品有很多就是直接描寫宮廷的,如武後、明皇、楊貴妃、虢國夫人等人的各種活動。這一類作品中規模較大者是《金橋圖》,描繪唐明皇封泰山回來,車駕過上黨金橋時,數十里間旗幟鮮華羽衛齊肅的景象,由陳閎畫明皇的肖像及所乘的照夜白馬,吳道子畫橋梁、山水、車輿、人物、草木、鷙鳥、器仗、帷幕,韋無忝畫狗、馬、驢、螺、牛、羊、橐駝、猴、兔、豬、■等。這幅由三位名家集體創作的圖畫,唐時被譽為「三絕」而得到特別重視。
❺ 郵政儲蓄銀行劉行星期六營業嗎
銀行正常的上班時間表如下:
全年365天,天天營業。營業時間是
周一到周五:上午8點半到下午5點,中午業務量少會減少營業窗口。
周六周日、法定假日:上午9點半到下午4點,不提供對公業務辦理。
❻ 當代學生2009第八屆初中文言文閱讀訓練20至70篇翻譯
非常榮幸我愛數學029可以為您解答疑難,如果您需要此類解答,請酌情考慮選擇此答案為最佳答案,不勝感激。
25.勉諭兒輩
由節儉變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進入節儉卻困難了。如果思考得到(這些東西)的艱難,(就)不敢輕易的浪費使用(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做幾天的粗茶淡飯;一匹綢緞,可以置辦幾件平常的衣服.不餓不冷就夠了,何必貪圖吃好穿好呢?經常在有好東西的時候想著吃不上飯的時候,不要等到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來想有好東西吃的時候,那麼子子孫孫就會常常享受溫飽了。
26.柳慶問飲
後周柳慶,起初在後魏做官,充任雍州別駕。有個商人攜帶黃金二十斤,前往京都長安進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每有出行,都是自己掌管著鑰匙。沒多久,房門關鎖如常,而金子卻全部丟失了。商人以為是房主人偷的,遂報官,房主人被送到縣衙審訊逼問,遂自誣承認。柳慶知道後覺得可疑,便召商人訊問:「你的鑰匙常放在什麼地方?」回答說:「常自己帶著。」柳慶又問道:「曾經與人同夜過嗎?」回答說:「沒有。」又問道:「曾經與人一同喝過酒嗎?」回答說:「前些時曾於一個僧人兩度歡聚暢飲,酒醉而白晝昏睡。」柳慶說:「房主人只是因為拷打而自誣的,並不是盜。那個僧人才是真盜哩!」便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經攜金逃跑了。後來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如數追回。
27.勾踐困於會稽
勾踐固守在會稽的時候,悵然感嘆道:「難道我就這樣固守在這里一輩子嗎?」吳王夫差赦免越國以後,越王勾踐回到越國,於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著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抬頭就能看見苦膽,吃時也親口嘗嘗苦膽。勾踐還常常自言自語地說:」你忘記了吳越在會稽這一仗的恥辱了嗎?「越王勾踐親自參加田間勞動,他的夫人親自織布,吃飯時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種顏色的華美衣服,屈己禮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來訪的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家屬,與老百姓同甘共苦。
28.孔子過而不式
楚國討伐陳國,陳國的西門被打壞,楚人就讓投降的陳國百姓來修繕。孔子經過這里沒有對人們行式禮(軾禮:在車上對車下的人行的一種禮節)。子貢手持轡頭問孔子說:「《禮》上說,遇到三人就應該下車,遇到兩人就應該行式禮。現在陳國修城門的人很多,您卻不行式禮,為什麼呢?」孔子說:「自己的國家滅亡了都不知道,這是不聰明;知道了卻不反抗,這是不忠於國家;國家滅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說明他們沒有勇氣。修城門的人雖然多,卻沒有一個能做到我說的其中一點的,所以我不對他們行式禮。」《詩》說:「憂心悄悄,慍於群小。」這里小人成群,憑什麼受我的行禮呢!」
29.汗不敢出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30.吳郡陳遺
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遺靠鍋巴活了下來。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對他純厚的孝心的報應。
31.仲尼相魯
孔子擔任魯國宰相,景公認為這是齊國的憂患。對晏子說:「鄰國有聖人,就是敵對國家的憂患。現在孔子當了魯國的宰相可怎麼辦?」晏子回答說:「君主用不用憂愁。拿魯國的國君,是個昏庸軟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眾的宰相。國君不如暗地裡表示欽慕孔子的才能,假說許他做齊國的宰相。孔子竭力勸諫而魯君不聽從,孔子一定會認為魯君驕傲而來到齊國。國君不要接納他。這樣,他將自然和魯國斷絕關系,又不能被任用齊國。孔子就窘迫了。」過了一年,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景公不接納,所以孔子被困在陳、蔡兩國之間。
32.饒州神童
饒州從元豐末年時,有個叫朱天錫的小孩兒憑借神童得到了一個官位,民間的百姓都很羨慕他。小孩不論怎麼樣,大概能念書時,從五、六歲,就分次教他們讀《五經》,把竹籃吊在樹梢上讓他們坐在裡面,斷絕他們與外界的交流(讓他們專心讀書)。教書的人預先就商量好價錢,教完一種經書,就給他們一些錢,白天黑夜(讓這些小孩)苦讀。在這期間,神童科被廢除了好長時間,政治和諧後又重新逐漸恢復,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間就流傳饒州出神童。然而許多小孩不是讀書的料,苦讀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33.燭鄒亡鳥
齊景公喜歡射鳥,派燭鄒管養鳥卻讓鳥飛跑了。景公非常生氣,命令官吏要殺掉燭鄒。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列舉出他的罪狀之後再殺掉他。」景公說:「可以。」於是把燭鄒叫來在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過,晏子說:「燭鄒,你替我們的君主掌管養鳥卻讓鳥飛跑了,這是第一條罪狀;讓我們國君因為鳥的緣故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讓諸侯聽到了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國君重視鳥卻輕視人才,這是第三條罪狀。我已經列舉完了燭鄒的罪狀,請景公殺掉他。」景公說:「不殺了,我已經接受你的教育了。」
34.東野稷敗馬
東野稷憑駕駛馬車的技術向庄公自薦,(他駕駛馬車)前進、後退時(車輪壓出的痕跡)都符合筆直的墨繩,左右拐彎(的車痕)都符合圓規劃出來的圓。庄公覺得造父都不會超過他的技藝,就讓他駕車連續轉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顏闔碰見東野稷正在駕駛,就進見庄公說道:「東野稷的馬將會翻倒的。」庄公沉默,沒有回答。不久,東野稷果然翻車了。庄公問顏闔說:「您怎麼知道他會失敗?」(顏闔)說:「他的馬力氣用盡了,卻還強迫它奔跑,所以說會翻車的。」
35.多言何益
子禽問老師:「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疲,可是沒有人去聽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振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只有在切合時機的情況下說話才有用」
36.校人欺子產
從前有人送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養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魚做熟了,回來說:「剛開始放入池中,那些魚顯得疲弱而游得不太靈活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就靈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動看不見了。」子產說:「算是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到的地方啊!」
管理池沼的小吏出來就說:「誰說子產有智慧?我已經把魚做熟了吃掉,他還說:「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找到了應該去的地方」
所以對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來欺騙他,但很難用不合情理的事情來欺騙他。
37.陳述古辨盜
陳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縣。有家富戶丟失了一些財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幾個人,但不知道誰是真正的小偷。陳述古就欺騙他們說:「某寺里有一口鍾,極其靈驗,它能把真正的盜賊辨認出來。」於是,陳述古就派人把這口鍾迎到縣府衙門放到後閣供奉著。接著,他把囚犯們引來站在鍾的前面,當面告訴他們說:「沒有做小偷的摸這鍾就沒有聲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會發出聲音。」陳述古親自率領同事們向鍾禱告,態度非常嚴肅,祭祀完畢後用布幕把鍾圍起來。然後暗中派人用墨汁塗鍾。很長時間之後,帶著那些囚犯一個個地把手伸進那布幕里去摸鍾。他們把手從布里伸出時,陳述古就檢驗他們的手,只見他們的手上都有墨跡,獨有一個人的手上沒有,於是真正的小偷顯露出來了——他是擔心摸了鍾會發出聲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經過審訊,這個人就承認了。
38.更渡一遭
從前有一個人得到一隻甲魚,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擔當殺生的名聲,於是把爐火燒得很旺,讓鍋里的水鼎沸,(在鍋上)橫架一根細竹子作為橋,與甲魚約定說:「你能夠渡過這橋,我就讓你活下去。」甲魚知道主人用計謀來奪取它,它就努力爬行,只能爬過一次。主人說:「你能渡過橋,太好了!再為(我)渡過一次,我想要觀賞它。」
39.害群之馬
黃帝要去具茨山拜見大隗,恰好遇到一個放馬的孩子,黃帝就向他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小孩兒說:「是的。」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嗎?」小孩兒說:「是的。」黃帝說:「這孩子真與眾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請問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兒拒絕回答。黃帝又問,小孩兒才說道:「治理天下,和牧馬有什麼不同呢?也不過是除掉害群之馬罷了。」黃帝(聽了後)拜了兩拜,又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
40.李陵答蘇武書
自從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處窮困之中,獨自坐著憂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麼,只見到外族的人。他們穿著皮製臂套、住著氈帳,來抵禦風雨,吃著帶臊味的肉、喝著乳漿,來充飢解渴。抬眼想說說笑笑,誰能和我共同歡樂?邊地冰層發黑,土地凍裂得十分厲害,只聽見使人悲哀的北風發出蕭條的聲響。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裡睡不著覺,側耳遠聽,胡笳相互響著,牧馬悲叫,長吟悲嘯,野獸成群,邊地各種聲音四處響起。早晨坐著聽到這些聲音,不知不覺眼淚都流出來了。唉呀子卿!我李陵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心,我能不傷心嗎?
我和你分別以後,更加覺得無聊,想到上有我的母親,到了老年卻被殺;妻子兒女沒有罪過,也都被殺了。我自己辜負了國家的恩惠,被世上的人所哀憐。你回國得到榮耀,我留在匈奴遭受恥辱,這是命呀,叫人怎麼辦啊!我生於奉行禮義的國家,而來到愚味無知的地方,背棄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長期生活在蠻夷國內,真叫人傷心啊!
41.魯國之法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中做奴隸,有能把他們贖出來的人,可以到國庫中領取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一個諸侯國中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收下國家給他的贖金。孔子說:「賜(子貢的名)呀,你採取的不是好辦法。聖人所做之事,可以改變風俗習慣,影響老百姓的行為,不只是個人的事情。現今,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你收回國家的贖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贖金,(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樣魯國人一定會有許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42.王旦與寇準
宋朝太尉王旦曾經推薦寇準擔任宰相之職,寇準多次在皇帝面前說王旦的缺點,而王旦卻專門誇贊寇準的長處。有一天皇帝對王旦說:「您雖然稱贊寇準的優點,他卻專門說您的缺點。」王旦說:「本來應該這樣。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時間很久,在處理政事時失誤一定很多。寇準對您不隱瞞我的缺點,更加顯示出他的忠誠正直,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器重王旦賢明。
43.寇準讀書
當初,張詠在成都做官,聽說寇準做了丞相,就對自己的僚屬說:「寇準是少見的人材,只可惜他處世方法不足。」等到寇準出任陝的職位時,恰好張詠從成都被罷官回來,寇準隆重設宴,款待張詠。張詠要走的時候,寇準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準問他:「您有什麼話要教導我的呢?」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不能不看啊。」寇準沒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後拿出《霍光傳》來看,看到裡面有「不學無術」這句話的時候,(才明白過來)。笑著說:「這是張公在說我啊!」
44.金壺丹書
景公在紀國游歷時,發現一個金壺,就打開看,裡面有一幅用紅筆書寫的帛書,上面寫著:「吃魚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馬。」景公說:「好啊,向你這么說真有道理!吃魚不要翻面,是討厭它的魚腥味;不要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晏子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吃魚不要翻面,是讓國君不要用盡百姓的力氣!不要乘坐劣馬,是讓國君不要把沒有才能的人放在身邊使用啊!」景公說:「既然紀國有這樣好的治國箴言,它又為什麼會亡國呢?」晏子回答說:「有這樣的治國箴言還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良策,卻把它懸掛在大街上讓人人都知道;紀國有這樣的箴言,裝進壺里,不亡國還等什麼呢?
45.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惟演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很少有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只愛好讀書,坐著時讀經書、史書,睡著時讀儒家經典著作,上廁所時就讀小詞。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希深曾經也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背誦的聲音,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他好學竟到了這種地步。」我因此對謝希深說:「我平生所寫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罷了。」
46.嘔心瀝血
李賀字長吉……長得纖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每天清晨太陽剛出來時,他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驢子,帶著一個小書童,背著一個又古又破的絲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絲囊中。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別人按題目牽強附會寫作那樣。等到晚上回來,就補充寫成一首詩。如果不是大醉或吊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過後也不怎麼醒悟這樣做對身體的傷害。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嗔怪地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來才算完啊!」
47.工之僑為琴
工之僑得到了一段很好的桐木,經過砍削後做成了一架琴,裝上弦彈了一下,它的發聲和共鳴好極了,像金玉的聲音一樣清亮動聽。工之僑自認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獻給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讓最優秀的樂師來鑒定,大家都說:「這不是古琴。」把琴退給了工之僑。工之僑帶著琴回到了家,請漆工幫著出主意,在琴面繪制了斷裂的紋理;又請刻篆字的工匠幫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識,然後把琴裝在匣子里埋起來。過了一年把它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去賣。恰好一個大官從集市路過看見了這架琴,用一百金買了下來,並把它獻給朝廷。樂官們傳遞著看了以後,都說:「這可是世上稀有的珍品啊。」工之僑聽到了,慨嘆地說:「這樣的世道真可悲啊!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世上的事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 於是離去,進入到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48.曾子不受邑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贈給他一座城,說:「請用這座城的收入,改善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派來的人說:「這又不是先生向國君要的,是國君自己贈給你的,為什麼不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別人贈送的東西就害怕別人;給別人東西的人就驕橫地看待別人。』縱然魯君贈給我一座城,沒有驕橫地對待我,我就能不害怕他嗎?」曾子最終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夠用來保全他的氣節了。」
49.呂僧珍無私
呂僧珍當官,不徇私情。他的侄子把販賣蔥當作謀生的手段,在呂僧珍回到故鄉做官時,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里做官。呂僧珍說:「我承受國家重大的任務,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報效的。你們本來有正當的職業,怎麼可以胡亂請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呢?你只應當趕快回到蔥店裡。」呂僧珍老家住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是官府的房子,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里,怎麼可以遷走它來擴大我私人的住宅呢?」
50.劉行本進諫
隋朝皇帝曾經責備一個官員,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諫議大夫劉行本上奏說:「這個人一向清廉,這次他的過錯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寬恕他。」皇帝不理睬他。劉行本在這個時候站在皇帝面前說:「陛下您不因為我沒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邊,我說得如果對,陛下你怎麼能不聽呢?我說得如果錯,應該把我送到大理寺處置我。怎麼能輕視我而不理睬我呢?」於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後退下。皇帝收斂了容顏向他道歉,於是原諒了那個被鞭打的官員。
51.李生論善學者
王生愛好學習而沒有掌握方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因此而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憑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火,不對李生的話做任何應答,轉身就走了。過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學習,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難道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嗎?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沒有超過自己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虛度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現在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52.子產論政寬猛
鄭國子產得了病。(他)對子太叔說:「我死(以後),您必定執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厚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嚴厲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眾望見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眾親近它並和它嬉戲,就會有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寬厚的政策很難實施。」子產病了幾個月後就死去了。太叔執政,不忍心採用嚴厲的政策而用寬厚的政策。鄭國於是出現很多盜寇,他們在萑苻湖畔招集人手。太叔後悔了,說:「我早聽從夫子的話,不會到這種地步。」於是發步兵去攻擊萑苻的盜寇,將他們全部殺滅,盜寇才稍微被遏止。孔子說:「好啊!政策寬厚民眾就怠慢,民眾怠慢就用嚴厲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嚴厲民眾就會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用寬厚的政策來調和嚴厲的政策,又用嚴厲的政策來補充寬厚的政策,政事因此而調和。
53.劉崇龜換刀
唐朝劉崇龜鎮守南海。有個富商子停船在江岸邊,看見岸上一所高門大戶里有個美貌的女子,一點也不迴避人,於是調戲她說:「今夜我要到你的屋裡去。」女子聽了,也沒有顯露出為難的樣子。到了夜裡,果然敞開門戶等待著富商子的到來。忽然,有個強盜闖入女子的房間,女子以為是富商子來了,立刻欣喜地迎了上去,而盜賊認為女人是來抓自己,便用刀割斷了女子的咽喉,逃走了。富商子隨即來到,一腳踩在血泊中滑倒,聽見頸血涌流之聲不止,這才發覺有人倒卧在地,徑直跑回船上,連夜解開纜繩逃去。女子之家循著血跡追蹤到江岸,便向官府提出控告。官府派人追捕,抓到富商子投進監獄,拷打審訊。富商子招認了全部經過情況,只是不承認殺過人。劉崇龜查看兇手遺落的殺人刀,原來是把屠刀,於是下令說:「某日要大宴,全境的屠夫都要集中在球場,等候分配宰殺任務。」集合起來不久,又宣布解散,命令屠夫們各自留下屠刀,第二天再來。等屠夫們散後,劉崇龜便讓人用殺人刀換下一口刀來。第二天,眾屠夫紛紛認領了自己的刀走了,只有一個站著不動,說:「剩下的這口刀不是我的刀。」問他是誰的刀,回答說:「是某人的刀。」劉崇龜急忙命人前往捕捉,結果該人早已潛逃。於是便用另外一名應當處死的囚犯假充是富商子,在天將黑時予以處決。潛逃的罪犯聽到這個消息,返回家中,當即被捕獲正法。富商子犯了夜入人家之罪,僅被判處杖刑罷了。
54.苻融驗走
前秦的苻融擔任冀州牧時,有個老婦人在路上遇到了劫盜,大聲呼喊捉賊。一個過路人追上去,替她抓住了賊,可是賊卻反誣過路人是賊。當時天色已經昏黑,無法辨認他們誰是賊,只好一並送到官府。苻融見了笑著說:「這是容易查清的。可以讓他們二人一起跑,先跑出鳳陽門的就不是賊。」過了一會兒兩人跑完了回來,苻融嚴厲地對後跑出鳳陽門的人說:「你是真正的賊,為什麼要冤枉好人呢!」賊於是服罪。原來這是因為這個賊如果善於奔跑,決不會被人抓住,所以就知道不善跑的人是賊。
大概辨明誣陷的方法,只有見聞廣博,觀察深刻,不被欺騙迷惑,才能夠精通。苻融檢驗賽跑而查清了事實,可以說是觀察深刻,辨析明白了。
55.申包胥如秦乞師
當初,伍員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員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申包晉說:「努力吧!您能顛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到了楚昭王在隨國避難的時候,申包胥到秦國去請求出兵,他說:「吳國是頭大野豬,是條長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國,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來告急求救說:『吳國人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成為您的鄰國,那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人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憑借君王的威靈來安撫楚國,楚國將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謝絕說:「我聽說了你們的請求。您暫且住進客館休息,我們考慮好了再告訴您。」申包胥回答說:「我們國君還流亡在荒草野林之中,沒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裡敢就這樣去客館休息呢?」申包胥站起來,靠著院牆痛哭,哭聲日夜不停,連續七天沒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為申包胥作了《無衣》這首詩。申包胥連著叩了九個頭,然後才坐下。於是秦國出兵了。
56.臣聞地廣者粟多
我聽說土地廣糧食就充足,國家大人口就多,軍隊強盛兵士就勇猛。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遠;君王不拒絕臣民,所以能顯示他的德行。因此,地域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本邦,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也來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現在竟然拋棄百姓來資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成就其他諸侯的霸業,使天下的賢士退避而不敢往西來,停住腳步不敢入秦,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57.懸賞納諫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於是向全軍發布號令說:「不論是我的父輩兄弟或我國君的同姓的人,只要能夠幫助我出謀獻計擊退吳國的人,我就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諫說:「我聽說,商人在夏天就要儲備皮貨,冬天就要儲備細葛布,旱時就要准備好船隻,澇時就准備好車輛,用來等待缺乏時使用。一個國家即使沒有四鄰各國進犯的憂慮,但是有謀略的大臣和勇敢的將士不能不培養,以備選擇錄用。這就像蓑衣斗笠這種雨具,天一下雨,人們一定要用它。現在您大王退守到了會稽山,然後才尋求有謀略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踐回答說:「只要能聽到大夫您的這番話,怎麼會太遲呢?」說罷,就握著大夫文種的手和他一起商量滅吳之事。
58.扁鵲治病
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兩人有病,一起去找名醫扁鵲,求他給他們治療。扁鵲就給他們治療。兩個人的病痊癒了以後,扁鵲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先前的病從外侵入內臟,本來葯物和針石就可以治癒的。你們現在有與生俱來的病,它和身體一起長;現在我給你們治療,怎麼樣呢?」兩個人說:「希望先聽聽我們的病症。」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心志剛強而性格柔弱,計謀雖多,卻缺乏決斷;齊嬰心志柔弱而性格堅強,缺乏計謀且又過於專斷。如果對換你們的心,你們都能好了。」扁鵲就給他們兩個喝了毒酒,讓他們昏迷了三天,接著剖開他們的胸膛,取出他們的心臟,再給他們對換了過來,並喂給他們奇葯,兩人就醒了,和從前一樣健康,於是二人告別扁鵲回去了。於是公扈回到了齊嬰的家,並擁有他的妻子兒女,妻子兒女卻不認識他。齊嬰也回到了公扈的家,佔有他的妻子兒女,妻子兒女也不認識他。兩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扁鵲來分辨緣由。扁鵲說明了此事發生的原因,官司才解決。
59.狄梁公與婁師德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擔任相國。狄仁傑排斥婁師德不止一天了,武則天問狄仁傑說:「朕重用你,你知道什麼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做官,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兒,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並不了解你,你做官,實際是婁師德的提拔之力啊。」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這是婁公在包容我!」而婁公從來沒有自誇的表現。
60.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會用盛宴招待他。過了中午,他覺得很餓,可是又不敢就這樣離開。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餚都沒准備。蕭公子心裡覺得很奇怪。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餅拿過來自己吃了,那個蕭公子很慚愧地告辭了。
字數不夠,就25-60,否則超了。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47722175_10_1.html有1-65
❼ 劉行本進諫文言文翻譯
在學習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劉行本進諫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上嘗怒一郎,於殿前笞之。行本(劉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少寬之。」上不顧。行本於是正當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若非,當致之於理。豈得輕臣而不顧也?」因置笏(hù)於地而退。上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
譯文:
隋朝皇帝曾經責備一位官員,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諫議大夫劉行本上奏說:「這個人一向清廉,這次他的過失又很小,希望稍微寬恕他一點。」皇帝不理睬。劉行本在這個時候站在皇帝面前說:「陛下您不嫌棄我無能,把我放在您身邊,我說得如果對,陛下你怎麼能不聽,如果是錯的',應當把我送到大理寺處置我。怎麼能輕視我不看我一眼呢?」隨即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後退下。皇帝收斂了容顏向他道歉,隨後原諒了所鞭打的人。
註解:
1、怒:責備。
2、一郎:一位官員。
3、笞:鞭打。
4、置:放。
5、少,稍微。
6、笏:笏板,古代官員上朝時捧在面前的長條板,用於記錄向皇上上奏的內容。
7、安得:怎麼可能。
劉行本人物簡介
每以諷讀為事,精力忘疲,雖衣食乏絕,晏如也。性剛烈,有不可奪之志。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府記室。武帝親總萬機,轉御正中士,兼領起居注。累遷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臨軒,掌朝典筆硯,持至御坐,則承御大夫取以進之。及行本為掌朝,將進筆於帝,承御復欲取之。行本抗聲謂承御曰:「筆不可得。」帝驚視問之,行本言於帝曰:「臣聞設官分職,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筆。」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職。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諫忤旨,出為河內太守。
高祖為丞相,尉迥作亂,進攻懷州。行本率吏民拒之,拜儀同,賜爵文安縣子。及踐阼,征拜諫議大夫,檢校治書侍御史。未幾,遷黃門侍郎。上嘗怒一郎,於殿前笞之。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陛下少寬假之。」上不顧。行本於是正當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臣言若非,當致之於理,以明國法,豈得輕臣而不顧也!臣所言非私。」因置笏於地而退,上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於時天下大同,四夷內附,行本以黨項羌密邇封域,最為後服,上表劾其使者曰:「臣聞南蠻遵校尉之統,西域仰都護之威。比見西羌鼠竊狗盜,不父不子,無君無臣,異類殊方,於斯為下。不悟羈縻之惠,詎知含養之恩,狼戾為心,獨乖正朔。使人近至,請付推科。」上奇其志焉。雍州別駕元肇言於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饋錢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車之始,與其為約。此吏故違,請加徒一年。」行本駁之曰:「律令之行,並發明詔,與民約束。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輕忽*章。欲申己言之必行,忘朝廷之大信,虧法取威,非人臣之禮。」上嘉之,賜絹百匹。在職數年,拜太子左庶子,領治書如故。皇太子虛襟敬憚。時唐令則亦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內人。行本責之曰:「庶子當匡太子以正道,何有嬖昵房帷之間哉!」令則甚慚而不能改。時沛國劉臻、平原明克讓、魏郡陸爽並以文學為太子所親。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卿等正解讀書耳。」時左衛率長史夏侯福為太子所昵,嘗於閣內與太子戲。福大笑,聲聞於外。行本時在閣下聞之,待其出,行本數之曰:「殿下寬容,賜汝顏色。汝何物小人,敢為褻慢!」因付執法者治之。數日,太子為福致請,乃釋之。太子嘗得良馬,令福乘而觀之。太子甚悅,因欲令行本復乘之。行本不從,正色而進曰:「至尊置臣於庶子之位者,欲令輔導殿下以正道,非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慚而止。復以本官領大興令,權貴憚其方直,無敢至門者。由是請托路絕,法令清簡,吏民懷之。未幾,卒官,上甚傷惜之。及太子廢,上曰:「嗟乎!若使劉行本在,勇當不及於此。」無子。
拓展閱讀: 《劉行本進諫》閱讀試題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12分)
隋主嘗怒①一郎②,於殿前笞之。諫議大夫③劉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少寬之。」帝不顧。行本於是正當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若非,當致之於理。豈得輕臣而不顧也?」因置笏④於地而退。帝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
【注釋】①怒:責備。②一郎:一位官員。③諫議大夫:官職名稱。④笏(hù):笏板,古代官員上朝時捧在前面,用於記錄向皇上上奏的有關內容。
【小題1】.解釋上文中劃線字。(4分)
(1)此人素清:素()
(2)豈得輕臣而不顧也:得()
【小題2】.對文中畫線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皇帝收斂了怒容感謝他,隨後恢復了所鞭打的人的職位。
B.皇帝收斂了怒容感謝他,隨後原諒了所鞭打的那個人。
C.皇帝收斂了怒容向他道歉,隨後原諒了所鞭打的那個人。
D.皇帝收斂了怒容向他道歉,隨後恢復了所鞭打的人的職位。
【小題3】.從文中看,劉行本要求隋主寬容部下的直接原因是(2分)(用原文語句回答)
【小題4】.從劉行本進諫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是個()的人。(3分)
答案
【小題1】(4分)(l)向來(一向)(2分)(2)能夠(可能)(可以)
【小題1】(3分)C
【小題1】(2分)此人素清,其過又小。
【小題1】(3分)耿直明理(敢於直言勸諫)
❽ 以筆為諫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翻譯:
隋朝皇帝曾經責備一個官員,在大殿之上鞭打他。諫議大夫劉行本上奏說:「這個人一向清廉,這次他的過錯又很小,希望您能稍微寬恕他。」皇帝不理睬他。
劉行本在這個時候站在皇帝面前說:「陛下您不因為我沒有才能,而把我放在在您的身邊,我說得如果對,陛下你怎麼能不聽呢?我說得如果錯,應該把我送到大理寺處置我。怎麼能輕視我而不理睬我呢?」於是把笏板扔在地上然後退下。皇帝收斂了容顏向他道歉,於是原諒了那個被鞭打的官員。
原文:
隋主嘗怒一郎,於廷前笞之。諫議大夫劉行本進曰:「此人素清,其過又小,願少寬之。」帝不顧。行本於是正當帝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臣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聽?若非,當致之於理。豈得輕臣而不顧也?」因置笏於地而退。帝斂容謝之,遂原所笞者。
此文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創作背景:
劉行本,沛人也。父瑰,仕梁,歷職清顯。行本起家武陵國常侍。遇蕭修以梁州北附,遂與叔父璠同歸於周,寓居京兆之新豐。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❾ 寶山的郵政編碼是多少急!!!
上海市上海下列地區使用郵政編碼(郵編)201900
鐵峰路 暫無號 徐家宅 寶山 水山新村 寶山 克東路
緯二東路 寶山 海江五路 友誼支路 寶山 顧家宅 寶山
海江路 單全 樟嶺路 寶山 二街坊 (寶山) 漠河路 寶山
陸家弄 寶山 海江二路 暫無號 牡丹錦苑 寶山 娘娘廟 寶山
水上新村 寶山 新石洞(寶山區) 恆鑫公寓 東門街 寶山
韭菜地 寶山 經六路 寶山 鐵力路 單373-2501 � 除1011 張家弄 吳淞鄉
臨江1-4村 寶山 盤古路 寶山 丁家橋 (寶山) 景都新園 寶山
吳淞鄉 城中,張家弄,� 楊東弄,八字橋,泗塘� 縣前街 寶山 錦富路 寶月路改 � 單1-1119,雙2-924,� 特1586 後河治 寶山
王家宅 寶山 濮家宅 寶山 友誼西路 寶山 獅子橋 寶山
團結路 寶山 縣佑街 寶山 臨江公寓 寶山 何家宅 寶山
海江四路 蔣家宅 寶山 朱家橋 寶山 聯豐路 寶山
海江一路 暫無號 金頭弄 寶山 金浜橋 寶山 富錦路 寶月路 � 單1-1119.雙2-924�
泗塘 吳淞鄉 一街坊 (寶山) 建宇公寓 同濟北路 寶山
東門後街 寶山 金家弄 寶山 密山路 寶山 楊東弄 吳淞鄉
陶家宅 寶山 五街坊 寶山 牡丹江路 單1-1253,� 單1255-完,雙1298-完� 西門街 寶山
東河治 寶山 七街坊 (寶山) 小金家宅 寶山 蘇家宅 寶山
楊家弄 寶山 邵家宅 寶山 盤古西路 寶山 密山1-3村 寶山
鐵力路 雙500-2510 � 除1000.1050 范家宅 寶山 石皮街 寶山 富錦路 寶月路 � 特1141,1288,1500,� 1586,1588
東林路 寶山 寶震海景苑 寶山 金浜 寶山 四街坊 寶山
王家浜 寶山 淞寶路 單1-1213,� 單1301-完,雙1100-完� 新鎮 同濟公寓
寶山9-10村 寶山 楊家宅 寶山 三街坊 寶山 同濟路 單1083-完,� 雙1200-完
密山東路 寶山 克山路 寶山 寶林新苑 寶山 寶宸海景苑
寶羅路 潘橋東-寶山� 新街 寶山 城中村 吳淞鄉 碧水路 單1-353,� 單355-完,雙380-完�
鐵山路 暫無號 八字橋 (吳淞鄉) 新寶山大廈 寶山 臨江佳園
湄浦路 暫無號 經五路 寶山 泗塘橋 寶山 江楊北路 單1085,1089�
白玉蘭花園 寶山 永清路 單621-完,� 雙702-完 陸家宅 寶山 寶楊路 單1-2747.� 雙2-2498,特3000�
五聖堂 寶山 北二路 寶山 六街坊 寶山 壽家宅 寶山
薛橋 寶山 南門街 寶山 興景佳苑 草鞋浜 寶山
經五支路 寶山 寶中新村 寶山 北門街 寶山 寶城新村
西河治 寶山 馬家宅 寶山 寶東路 單91-完,雙600-完� 寶楊橋 寶山
南興村 寶山 友誼路 寶山 寶楊支路 白玉蘭廣場 寶山
寶林新村 1-9村 寶山� 漠河西路 寶山 寶鋼1-11村 盤古路� 鮑家弄(寶山)
八街坊 (寶山) 華能城市花園 寶山
上海市上海下列地區使用郵政編碼(郵編)200441
淞明路 錢張宅 淞南 淞南1-6村 西張華浜 淞南
蘊藻南路 逸興家園 錢家宅 淞南 通南路 單5-323
張行宅 淞南 凇發路 劉家浜 淞南 凇肇路
新四村 鬱江巷東西村 華浜村 華浜二村
佳嘉新苑 侯家木橋 淞南 殷家浜 淞南 華浜新村 長江路
姚家頭 蒿家宅 淞南 季家橋 長江西路 淞良路
華浜新宅 華浜沈家宅 淞南 候家巷 淞南 丁家橋 (寶山凇南)…
東塘橋 淞南 長逸路 東北沈 逸仙路 雙2548-3508�
長江路 單雙全部� 除45號 衛生科路 淞南路 長江南路� 單1-完,雙900-完�
大昌鵬程花苑 北徐家灣 淞南 曹家宅 淞南
上海市上海下列地區使用郵政編碼(郵編)201906
佳龍路 顧村 泰和新村 顧村 富聯路 顧村 顧南路 顧村
共富路 顧村 顧村鎮街 顧村 星星村 顧村鄉 新泰路 顧村
聯誼路 原名:聯誼西路,� 砼七路 富勝路 顧村 泰和公寓 顧村 顧陳路 單1-319,雙2-318�
富聯三路 顧村 聯誼路 單1-253,� 單255-539,� 雙228-1000 共富新村 顧村 潘涇路 單1301-3801,� 單1-901,雙2-308�
湄星路 特958 顧北支路 顧村 顧村鄉各村 胡庄鎮 顧村
顧村鎮 顧村 富聯一路 顧村 羌宅 顧村 共富鑫鑫花園
顧村西街 顧村 富貴園 盛宅村 顧村鄉 富聯二路 顧村
顧村中街 顧村 富隆苑 顧新路 顧村 泰和西路 顧村
電台路 顧村 顧北路 顧村 教育路 顧村 顧村東街 顧村
顧太路 顧村 富華苑 顧村 顧村 顧村鄉 聯泰路 顧村
朱家弄村 顧村鄉 富寧路 顧村 共富欣苑 電台南路 顧村
長浜村 顧村鄉 頤河苑 大唐人家 顧村 荻涇花園
獲涇花園 顧村 菊泉新村 (寶山顧村)� 譚楊村 顧村鄉 羌家村(顧村鄉)
蘊川路 單1-489.� 雙2-518 天極盛宅新村 顧村 滬太路 單4301-4517,� 雙4302-4400,� 特3717弄 聯牧路 顧村
楊木橋村 顧村鄉 寶安公路 單1317-2289,� 單325-1101,� 雙328-1230 新貿路 顧村 白楊村 顧村鄉
上海市上海下列地區使用郵政編碼(郵編)201907
王小橋宅 劉行 袁家弄 劉行 河東宅 劉行 富家宅 劉行
廣福鎮 廣福橋 劉行 萬年宅 (劉行) 廣福街 劉行
朱家宅 劉行 孟家宅 劉行 羌家宅 劉行 新造屋 劉行
歸王村 劉行鎮 獲家宅 劉行 塘南宅 劉行 陶家橋 劉行
六圖宅 劉行 劉行北街 劉行 正義村 劉行鎮 郭家橋宅 劉行
葛家頭 劉行 莊家宅 劉行 中陳宅 劉行 盛家宅 劉行
廣福南街 劉行 孔家頭 劉行 歸王宅 劉行 滬聯路 劉行
七房宅 劉行 廣福村 劉行鎮 老盧宅 劉行 滬太路 單4837-5589,� 雙4970-5860
廣福中街 劉行 廣福東街 劉行 管家弄 劉行 歸家宅 劉行
胡家宅 劉行 老安宅橋 劉行 嚴家宅 劉行 南滿房 劉行
顧陳路 單557-完,雙700-完� 李家宅 劉行 中毛宅 劉行 特號588弄(祁連山路)�
毅翔村 劉行鎮 周家浜 劉行 東馬家橋 劉行 楊家宅 劉行
蕭家橋宅 (寶山劉行)� 周巷宅 劉行 須家宅 劉行 劉行南街 劉行
大陸家宅 劉行 孟家角 劉行 菊泉街 (寶山劉行)… 侯巷宅 劉行
祁連山路 特588弄 聯楊路 劉行 單1-997,� 雙2-998 朱三房 劉行 徐家橋宅 劉行
張家灣 劉行 南陸宅 劉行 陸翔路 徐家場 劉行
菊太路 劉行 田堵宅 劉行 新街 劉行 小顧宅 劉行
鯉魚溝宅 劉行 戴家宅 劉行 沈家宅 劉行 籬笆圈 劉行
大沙宅 劉行 石駁岸宅 劉行 塘橋頭 嚴三房 劉行
釣船頭 劉行 陳廣路 倉庫宅 劉行 張家宅 劉行
周家宅 劉行 左家行 劉行 劉行中街 劉行 蔡家塘 劉行
相家橋 劉行 小徐宅 劉行 凌家宅 劉行 水圈兜 劉行
北陸橋 劉行 沈宅村 劉行鎮 騰家宅 劉行 陳行村 真陳路
新俞宅 劉行 荻家宅 徐家宅 劉行 三家村 劉行
陳家行村 劉行鎮 彭家宅 劉行 柴塘宅 劉行 老安村 劉行鎮
清水軒 劉行 正義房 劉行 西袁宅 劉行 劉行鎮 劉行
唐浜宅 劉行 趙家宅 劉行 北陸梢 劉行 老安宅 劉行
周家姓 劉行 菊泉居村 劉行鎮 北毛宅 劉行 長浜宅 劉行
池塘橋 劉行 真陳路 編號未定 廟頭宅 劉行 北蘇宅 劉行
殷家堂 劉行 池橋宅 劉行 張家橋宅 劉行 新盧宅 劉行
小陳家宅 劉行 老安北街 劉行 王宅村 劉行鎮 連家宅 劉行
陳家宅 劉行 橋亭宅 劉行 太平橋宅 劉行 北陸宅 劉行
唐家宅 九房宅 劉行 登基宅 劉行 劉行鄉各村
六房產 劉行 劉廣路 劉行 南陳行鎮 劉行 龐家灣 劉行
廟塘南 劉行 櫓浜灣 劉行 沈巷宅 劉行 沙浦橋 劉行
顧家橋 劉行 相家宅 潘廣路 編號未定 唐橋頭 劉行
大陸村 劉行鎮 沈陽村 祁連山路 陳富路 劉行 北陳宅 劉行
沈楊村 劉行鎮 西袁宅橋 劉行 南新宅 劉行 寶安公路 單1317-2289,� 雙1328-2288
陳巷宅 劉行 樓下宅 劉行 北戴宅 劉行 陸家橋宅 劉行
花家橋宅 劉行 硯池宅 劉行 祁家宅 劉行 寶潘路 劉行
柏家宅 劉行 劉行老街 劉行
上海市上海下列地區使用郵政編碼(郵編)201901
錦富路 楊行 江楊北路 單暫無號,� 雙2-1860 尹家灣 楊行 孫江巷 楊行
徐巷 楊行 聯誼路 單1-253,� 雙2-226 朱家宅 楊行 金家宅 楊行
牛角尖 楊行 西街村 楊行 月城路 泰和路 單1175-2121 � 除1187.1191
光榮村 楊行 錦樂路 楊行 水產西路 楊行 鎮新路 楊行
胡庄 楊行 南潘 楊行 共祥路 楊行 東朱家宅 楊行
馮江巷 楊行 湄浦村 楊行鄉 南王 楊行 鐵崗路
鏡泊湖路 孫蔡 楊行 月楊路 暫無門號 印家宅 楊行
東浜 楊行 孫巷 楊行 富錦路 寶月路 � 雙1308-2018,� 除1500,1586,1588,� 特1889,3159 四季花城
牌樓 楊行 蘇家埝 楊行 顧家埝 楊行 共悅路 楊行
李家村 楊行 瞿家浜 楊行 影園路 楊行 中宅 楊行
塘南 楊行 楊福路 楊行 西朱家宅 楊行 錢灣梅宅 楊行
城西1-2村 楊行鄉 … 新宅 楊行 顧宅 楊行 馬涇橋 楊行
大黃村 楊行鄉 奚家宅 楊行 楊盛路 楊行 方橋 楊行
張宅 楊行 羌港 楊行 杜宅 楊行 東方麗都
東沈 楊行 龔家 楊行 萬家宅 (寶山楊行)… 東街村 楊行鄉
小掛許 楊行 劉家橋 楊行 李家宅 楊行 楊月路
富楊路 楊行 西浜 楊行 須宅 楊行 塘宅 楊行
季家橋 楊行 竹韻路 蓮花山路 王泥灣 楊行
南周 楊行 東宅 楊行 蘇家村 楊行鄉 胡浜 楊行
泰和路 雙1304-2116� 李家橋 楊行 中潘 楊行 楊北路 楊行
顏家 楊行 楊宗路 楊行 姜家浜 楊行 枉家木村 楊行鄉
康家宅 楊行 盟家 (寶山楊行) 張家弄 楊行 鐵溪路
梅園 楊行 楊南路 楊行 湯巷 楊行 義學弄 楊行
楊行鄉各村 徐家村 楊行 湄星路 特26,28 梅林路
唐家宅 楊行 北庄 楊行 馬橋 楊行 新建 楊行
門前宅 楊行 大陳巷 楊行 翠崗路 翠竹路
世華佳苑 王家橋 楊行 西王 楊行 北宋村 楊行鄉
楊北村 楊行鄉 錦宏路 楊行 鎮泰路 楊行 土石方 楊行
星火村 楊行鄉 千宅 楊行 曹宅 楊行 楊行鎮
楊家宅 楊行 野蒼 楊行 嚴家巷 楊行 寶山綠洲城
西沈 楊行 松蘭路 竹藝路 童家弄 楊行
楊泰路 楊行 鎮東路 楊行 沈橋 楊行 寶啟公寓
周家 楊行 徐家 楊行 錢星路 楊行 楊文路 楊行
田都 楊行 北周 楊行 胡家灣 楊行 泰和支路
寶楊路 單1-2747.� 單2749-完.雙2500-完,� 除3000 吳宅 楊行 紅光 楊行 楊桃路 楊行
太聯路 楊行 楊鑫路 楊行 塘北 楊行 天馨花園
北宗 楊行 錢灣村 楊行鄉 寶啟花園 寶安公路 單1317-2289,� 單1-323,雙2-326�
蘊川路 單1-489.� 單689-2369.� 雙690-2828
❿ 畫聖吳道子的生平及畫作
畫聖吳道子的生平及畫作
吳道子是古代畫家中最享盛名的一個,一千年來他被奉為“畫聖”,被奉為民間畫工的“祖師”,而為廣大群眾所周知。
一、吳道子的時代和生平
產生吳道子的時代正是封建社會的盛期,唐太宗、武則天以來唐代社會日益向上發展,是一個充滿信心、希望與熱情的時代,也是一個深深地蘊藏著矛盾和沖突的時代。佛教及佛教藝術在這時候已完全中國化,得到廣泛發展並與人民群眾有密切的聯系。同時,繪畫及雕塑藝術本身也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無論寫實技法及吸取生活形象等方面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由此可見,盛唐時代是具備了出現偉大的藝術家的條件,吳道子便是這時期涌現的眾多的傑出藝術家之一,而成為這一歷史時代在藝術方面的偉大的代表者。 武則天時代修建的洛陽龍門奉先寺,中宗李哲為了紀念高宗和武後在洛陽修建的大敬愛寺(公元七○五—七○九年)集中了當時繪畫和雕塑的名手(何長壽、劉行臣、竇弘果等),這些規模巨大的活動是吳道子及其畫派出現的前奏。
吳道子的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但可知他一生的主要時期是在開元、天寶年間(公元七一三—七五五年)。他是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年幼時喪失父母,生活貧寒,曾去洛陽追隨當時擅長縱放的草書的著名書法家張旭、賀知章學書法。吳道子學書法沒有顯著的成績,乃改而學畫,未及二十歲就顯露出了天才。他出任過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地方的縣尉,又曾經在逍遙公韋嗣立幕下任卑微官職。他的長於繪畫的名聲後來為唐玄宗李隆基所知,被召入宮廷中,授以“內教博士”的官職,並為之改名“道玄”,同時禁止他私自作畫。他後來任職為“寧王友”(寧王是李隆基的長兄,“友”的官職是陪伴他,並且從作人處世方面幫助他,是一種閑散而清高的職位,往往都是有才學的人擔任)。 吳道子的繪畫是由張僧繇發展而來,但在多樣地富有變化地反映了現實生活這一方面則超過了張僧繇:“至其變態縱橫與造化相上下,則僧繇不能及也。”
二、吳道子的作品
吳道子的作品數量很大,據說一生曾畫制了佛教及道教的題材的壁畫三百多幅,他的作品在北宋初年已經比較罕見,北宋末年,《宣和畫譜》一書著錄皇家的收藏品中有他畫的佛、菩薩、天王像以及道教的神像九十二幅。但是現在可知他生前所作宗教繪畫不只是仙佛像,而且有很多大幅構圖,其中有發揮了高度的想像力的各種變相,他的筆下出現的各種仙佛形象,據說也是千變萬化,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創造的。
目前流傳的被認為是吳道子的作品,例如:《送子天王圖卷》、曲陽北嶽廟的鬼伯、孔子像、觀音菩薩像等,都很值得研究。 《送子天王圖卷》(宋代的臨本)是否傳自吳道子尚缺乏證明,然而是一幅優秀的古代作品。圖卷最後一段取材《瑞應本起經》中凈飯王抱了初生的釋迦牟尼到神廟中,諸神為之慌忙匍伏下拜的故事。凈飯王捧著嬰兒,以一種小心翼翼的動作,充分透露出這一抱持者的崇敬心情;同時,那一跪拜在地的孔武有力的天神,更不是單純的跪拜,而是張皇失措、惶恐萬狀的神態,是精神上完全降服了的表情。凈飯王和天神的這兩個有充分的心理根據的動作便烘托出還在襁褓中的,在畫面上看不出任何直接的跡象來的小小嬰兒的不平凡和無上威嚴。這樣的表現是通過人物的表情和內心的聯系以闡明主題,所以在繪畫藝術技巧的發展上有創新的意義。
曲陽北嶽廟的鬼伯的形象非常強健有力,是摹刻唐代蒲州刺史劉伯榮所畫的壁畫。曲阜孔子像是宋代紹聖二年的刻石。觀音像石刻在全國各地輾轉摹刻,極為常見。這些作品,無論是鬼伯的誇張的激動的表情,孔子群像的構圖,觀音的姿態,都明顯的具有唐代的風格,而且這些作品運用的線紋都是所謂的“蒪菜條”——是歷代公認吳道子的特長。
今天已不可能直接見到吳道子的作品,也不能確定那些古代畫跡與吳道子有較密切的關系,關於吳道子的藝術成就,我們主要的是從文字記載中加以探討。
三、吳道子的貢獻
根據歷代文字記載可知吳道子藝術上有如下特點。
1、巨大的創作熱情——吳道子一生曾作壁畫三百餘堵,《宣和畫譜》猶著錄九十二幅卷軸畫,可見他一生作品數量是很大的,這就說明吳道子的過人的旺盛精力和不平凡的創作熱情。
2、真實的描寫——長安菩提寺佛殿內有吳道子畫維摩變,其中舍利佛描繪出轉目視人的效果。趙景公寺畫的執爐天女,竊眸欲語有動人的表情。這都說明吳道子的宗教畫很有生活的真實感。而且有記載,他在長安千福寺西塔院畫的菩薩就是畫了自己的形貌。由此可知他的藝術創造是有生活基礎的。
3、大膽的想像能力——吳道子畫的變相數量既大,變化也多,如:凈土變、地獄變、降魔變、維摩變等,具有各種不同的情境和氣氛。變相中的人物,據說是“奇蹤異狀,無一同者”。吳道子不僅描繪出各種不同的情景,而且創造了豐富的充沛著力量的人物形象,被譽為“奇蹤異狀”,他畫的人物又被描寫為“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巨壯詭怪,膚脈連結”,可知是激動的,充滿了力量的形象。
吳道子的變相圖畫中最有名的是地獄變相。地獄變相原為張孝師所創,吳道子用了同一題材,而進行了自己的創造。他的地獄變相“圖中一無所謂劍林、獄府、牛頭、馬面、青鬼、赤者,尚有一種陰氣襲人而來,觀者不寒而慄。”圖中並未描寫任何恐怖的事物,然而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使人在情緒上受到震動。據說他在長安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因而屠夫和漁夫都為之改業,怕因為殺害了生命,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制裁。這一地獄變相的畫面我們知道得雖不具體,但是從這些描寫和記述中可以知道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發揮了巨大的想像能力的。
吳道子的地獄變相是宣傳佛教的,然而其中表現了“或以金胄雜於桎梏”的景象。這就是不承認現實生活中的高官顯宦有權利作壞事,而是認為他們作了壞事同樣也是有罪的,他們在最後的道德的審判之前應是和任何人一樣受到懲處的。
4、默畫及解剖知識的諳熟——吳道子大都是在興奮的時候對壁揮毫,技術熟練而造型生動,人們認為他一定有“口訣”,即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沒有人知道那口訣如何,也就是沒有人知道他為什麼能夠那樣自由的揮灑。例如他畫丈余的大像,可以從手臂開始,也可以從足部開始,而都能創造出很有表現力的形象,可見他的默畫的高超能力和對於人體解剖知識的諳熟。據說吳道子畫直線和曲線不利用工具,“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完全是空手描出。又有記載說他作佛像,最後畫圓光的時候,“轉背渾墨,一筆而成”,“立筆揮掃,勢若風旋”,而引起觀眾的喧呼,甚至驚動了幾條街道。
5、技法特點——吳道子在筆墨技法上的特點主要的有三點。他描繪物象不是很工緻的,所謂“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人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他的作品的色彩不是很絢爛的,所謂“淺深暈成”,“敷粉簡淡”,而被稱為“吳裝”,甚至有不著色的“白畫”(景公寺的地獄變相)。他在早年作畫線紋較細,但後來所用的線條是“蒪菜條”,可以表現“高側深斜,卷褶飄帶之勢”,是以表現對象的細微的透視變化高、側、深、斜為目的的,帶有立體感的線條。這種線條比鐵線描(顧愷之等人所擅長的)能更敏銳地表現出客觀事物的立體造型,和書法中的草書更接近。
6、線紋的激壯的律動的表現——吳道子用以組成形象的線紋一向以富於運動感和富於強烈的節奏感而引起評論家的特別注意。他的線紋的表現或被描寫為“磊落逸勢”(唐·李嗣真),“筆跡遒勁”,“筆力勁怒”(唐·段成式)或被描寫為“落筆雄勁”(宋·郭若虛),“氣韻雄狀”,“筆跡磊落”(唐·張彥遠)。線紋是表現手段,而其本身所產生的效果也有助於形成吳道子作為一個偉大的畫家所特有的風格。這種線紋本身所產生效果,不應該強調成繪畫藝術的唯一的表現目的,然而予以適當的注意也會加強藝術的感染力量。吳道子就是結合著內容的表現和形象的創造,在運用線紋上也滲透著強烈的情感,而大大提高了繪畫藝術中諸表現因素的統一性。
由以上所引述的各點,可以知道吳道子在作品中有著一種強烈的和極度緊張的感情的力量。
吳道子在進行創作時陷入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的狀態。傳說吳道子嗜酒,往往是在酣飲之後動筆。從吳道子觀裴旻舞劍的故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開元年間將軍裴旻死了母親,邀請吳道子在洛陽天宮寺畫幾幅壁畫為其母祈福。吳道子要求他表演舞劍作為報酬,於是裴旻脫去了喪服,換上平時裝束,“走馬如飛,左旋右轉,揮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而後舉起了劍鞘,劍直落入鞘中。據說觀者有數千人,都為之驚栗。於是吳道子“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吳道子從裴旻舞劍中得到了靈感,而激發起創作沖動,這就說明吳道子在進行創造前是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思想感情。
四、吳道子的弟子及畫風的流傳
吳道子有一些弟子為他作壁畫時充當助手,吳道子自己描線,他的弟子或其他工人替他著色。翟琰和張藏都是經常為吳道子畫著色,而色彩濃淡效果良好。吳道子的壁畫,據記載也有經過不甚高明的工匠著色而受損的。
吳道子和他弟子的關系也不只是簡單的合作。弟子們也獨立的作畫,如弟子中最有名的盧棱伽就善於學習吳道子,吳道子並曾授以“手訣”。這些弟子學習吳道子也有些變化,例如楊庭光下筆較細,但也是吳道子門下的高手,他曾把吳道子的肖像畫在壁畫中間,而引起吳道子的嘆服。
吳道子把“手訣”傳授給弟子,而且在繪制壁畫的實踐工作中以合作的方式使弟子受到訓練,吳道子又以各種個人獨創的圖像樣式吸引著周圍的畫手,所以吳道子在唐代宗教畫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唐代,吳道子獨創的佛教圖像的樣式,被稱為“吳家樣”,是張僧繇的“張家樣”以後的一種更成熟的中國佛教美術的樣式。“吳家樣”也突破了北齊曹仲達以來的“曹家樣”的`影響的支配,而成為與之對立的樣式。”吳家樣”與“曹家樣”的顯著的區別,被宋代評論家用“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一語所概括。這兩句話指出了兩者在服裝上的不同(前者是寬而松的衣服,後者緊緊貼在身上),也指出線紋表現的不同(前者是運動立體感較強的蒪菜條,後者是傳統的鐵線描)。曹家樣和吳家樣的分野也在雕塑藝術中存在。
吳道子自己也擅長塑像。和他一同學習張僧繇而在雕塑方面發展起來的楊惠之是古代最享盛名的雕塑家。吳道子的弟子中也有雕塑家,如王耐兒,張愛兒。
吳道子的影響不限於唐代的繪畫和雕塑。他的畫風在宋代仍為很多畫家所追摹嚮往。北宋初年的宗教畫家如王瓘、孫夢卿、侯翼、高益、高文進、武宗元等人都沒有完全超出吳道子的范圍。而在繪畫史的發展上,宗教畫自宋代以來,就沒有出現重大的改變。可以說中國風格的佛教繪畫在吳道子的手中是最後的形成了,直到近代民間畫工仍舊奉他為祖師,而且保存著繪塑不分的傳統,都不是偶然的。
盧稜伽是吳道子的弟子中最有成就者,但據說只能勉強達到吳道子的水平,而就力竭而死了。他的作品比較細致,現存的《盧稜伽羅漢圖》,只殘存三幅。其中降龍的一幅,羅漢端坐石上,雙手握杖,置在膝上,全身力量集中在雙臂,雖無大幅度動作,但有無窮的鎮懾的力量。這是借描寫神態,從內在的精神的力量中表現出強大的威力。
梁令瓚的《五星二十八宿圖》是至今流傳的一幅重要的唐代繪畫,梁令瓚是精通天文學的道教徒,他的作品據宋代李公麟說很象吳道子。這一幅畫是想像中的諸星辰神祇的形象,有的是動物的形象的人格化的變形。
五、山水畫的興起和同時的其他畫家
山水的景物在壁畫中當作背景,甚至被當作與表達主題有密切關系的背景而加以處理(如:敦煌二四九窟《狩獵圖》、二八五窟《苦修圖》和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所述)是南北朝以來就已流行的。但唐朝張彥遠認為山水樹石等自然景物的描寫,唐朝初年的閻立本兄弟雖已大有進步,然而還是風格化的表現:“狀石則務於雕透如冰澌斧刃。繪樹則刷脈鏤葉,多棲梧菀柳。功倍愈拙,不勝其色。”張彥遠認為山水畫的趨向成熟是始於吳道子與李思訓父子。
吳道子在寺廟壁上常畫山水,而最有名的是他在玄宗李隆基的大同殿壁上畫嘉陵江三百里風景的故事。據記載,吳道子奉李隆基之命去嘉陵江觀察以後,回來報命說自己沒有粉本,都將景物記在心中。僅用一天就畫完嘉陵江的巨幅壁畫。而另外一個畫家李思訓以前也曾在大同殿畫嘉陵江山水,則用了很長的時間。當時認為“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
送子天王圖
《送子天王圖》 ( 一稱《釋迦降生圖》) ,這幅畫的內容是描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為悉達王子後,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此圖寫異域故事,而畫中的人、鬼、神、獸等卻完全加以中國化,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變化至唐日趨融合之勢所致。此圖意象繁富,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技藝高超,想像奇特,令人神馳目眩。圖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視奔來的神獸,一個衛士拚命牽住獸的韁索,另一衛土拔劍相向,共同將其制服。天王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這是一部分內容。凈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王後拱手相隨,侍者肩扇在後,這是又一部分內容。就這兩部分來看,激烈與平和,怪異與常態,天上與人間,高貴與卑微,疏與密,動與靜,喜與怒,愛與恨,構成比照映襯又處處交融相合。天女捧爐、鬼怪玩蛇、神獸伏拜的另一部分內容,則將故事的發展表現出了層次,通過外物的映襯將主要人物的內在心態很好地表現出來。畫卷中人物神情動作、鬼怪、神龍、獅象等都描繪得極富神韻,略具誇張意味的造型更顯出作者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的藝術追求和藝術趣味。在這幅畫,吳道子打破了長期以來沿襲的顧愷之等人“緊勁聯綿,如春蠶吐絲”那種游絲描法,開創了蘭葉描,“行筆磊落,揮霍如蒓萊條,圓間折算,方圓凹凸”。技法首重線條和用筆,筆勢夭矯,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故線條流轉隨心,輕重頓挫合於節奏,以動勢表現生氣,表現了內在的精神力量。同時,他敷色比較簡淡,甚至不著色。他在創作的時候,處於一種高度興奮與緊張狀態,很有點表現主義的味道。這些,似乎都透出了後來疏筆水墨畫的先聲。
《送子天王圖》構思獨到,氣勢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紛繁,給日後的宗教題材繪畫尤其是佛道壁畫帶來深刻的影響。吳道子壁畫原作已不可見,現存紙本是後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頗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