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湖南道縣有幾個鎮
湖南道縣有11個鎮,分別是梅花鎮、壽雁鎮、仙子腳鎮、清塘鎮、祥霖鋪鎮、四馬橋鎮、蚣壩鎮、白馬渡鎮、柑子園鎮、白芒鋪鎮、橋頭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梅花鎮
梅花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1°32′37″~111°39′52″,北緯25°34′50″~25°41′48″;地處道縣北部,東與白馬渡鎮、雙牌縣理家坪鄉相鄰,南與富塘鄉、東門鄉接壤,西靠壽雁鎮,北連樂福堂鄉、雙牌縣打鼓坪鄉、理家坪鄉。
2、壽雁鎮
壽雁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為道縣第一大鎮,位於東經111°23′16″~111°34′24″,北緯25°31′51″~25°39′59″。地處道縣西部,東臨梅花鎮、富塘鄉,南抵清塘鎮、營江鄉,西靠仙子腳鎮,北接橋頭鎮、樂福堂鄉。
3、清塘鎮
清塘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介於東經111°18′20″~111°32′59″,北緯25°23′55″~25°36′07″。地處道縣西部,都龐嶺山麓;東臨營江街道,南接祥霖鋪鎮、江永縣千家峒瑤族鄉,西靠廣西灌陽縣,北連仙子腳鎮、壽雁鎮。
4、四馬橋鎮
四馬橋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介於東經111°42′12″~111°51′17″,北緯25°19′15″~25°27′32″之間,位於道縣東南部,距縣城33公里。東界寧遠縣水市鎮,南靠洪塘營瑤族鄉,西臨橫嶺瑤族鄉、蚣壩鎮,北與白芒鋪鎮、寧遠縣天堂鎮毗鄰。
5、橋頭鎮
橋頭鎮隸屬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介於東經111°22′06″~111°34′49″,北緯25°38′59″~25°51′04″之間。地處道縣西北部,東鄰樂福堂鄉,南接仙子腳鎮、壽雁鎮,西靠仙子腳鎮、廣西全州縣東山鄉,北抵雙牌縣何家洞鄉。
Ⅱ 祥禾公社產權為什麼是50年
祥禾公社住宅產權是50年、標准寫字樓產權是50年,2020年11月30日交房的。
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客家土樓的故事或歷史:
土樓居民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
土樓很注重防禦要求。閩、粵、贛3省交界地區早先是一片莽荒,遲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處原始森林,蟲蛇出沒,野獸甚多。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內,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遠」,朝廷鞭長莫及,就連福州、廣州、南昌這3省都城,也因相處極端、隘堅路險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風強悍的土著襲擊外,先後遷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間也不斷發生殊死的械鬥。 惡劣的生存環境迫使家客家人極其重視防禦,他們將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難攻的設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初級火器時代,土樓使客家人獲得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間,流傳著很多在敵人久攻不下,「大樓安然無恙」的故事。
(3)福州祥禾公社一期有多少戶住宅擴展閱讀:
客家土樓的結構分類:
客家土樓主要有3種典型,就是五鳳樓、方樓、圓寨。
1、五鳳樓,從整體看,以三堂屋為中心的五鳳樓含有明確的主次卑意識,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發源地的黃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續發展,在其群體組合中,只有軸線末端的上堂屋(主廳)採用了堅厚的夯土承重牆。
2、方樓:方樓的布局同五鳳樓相近,但其堅厚土牆從上堂屋擴大到整體外圍,十分明顯的是,防禦性大大加強。
3、圓寨,在圓形建築物中,三堂屋已經隱藏,尊卑主次嚴重削弱;寨是堡壘,防禦功能上升到首位,儼然成為極有效的准軍事工程。
4、圓樓是當地土樓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築,一般以一個圓心出發,依不同的半徑,一層層向外展開,如同湖中的水波,環環相套,非常壯觀。其最中心處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為祖堂,圍廊,最外一環住人。整個土樓房間大小一致,面積約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樓梯,各家幾乎無秘密可言。
土樓結構有許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里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等也極盡華麗精巧,實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