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白馬河水位多少
擴展閱讀
天津麻花糖怎麼放 2024-03-29 18:52:34
上海青浦哪個種牙醫院好 2024-03-29 18:51:19

福州白馬河水位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1-29 19:04:05

Ⅰ 白馬河的簡介

白馬河是福州的一條內河 ,曾是福州的護城河,流經福州市西部。白馬河起始於福州西湖,沿途流過福州老城區西部,支流不多,在台江區西部流入閩江。白馬河與晉安河之間有內河東西河相連。白馬河沿岸有白馬河公園,沿河而建的白馬路橫貫福州市區南北,是福州交通主幹道之一。

Ⅱ 福州有幾條內河

福州內河
(一)閩 江
閩江系福建省第一大河。發源於武夷山脈東側建寧縣均口鄉台田村嚴峰山西南坡,流經三明、南平兩市和寧德地區古田縣後,由水口鎮入福州市境,流經閩清縣、閩侯縣,在侯官附近因受南台島之阻,分為南、北兩港,南港稱烏龍江;北港稱閩江,亦稱台江或白龍江。北港繞過南台島北側,穿過福州市區至馬尾港區,一般河寬300~600米,從淮安至羅星塔長28.5公里,河槽相對窄深,為航運通道。南港繞南台島南側,在江口處接納大樟溪,江面寬闊,達3000~4000米,至峽兜縮小為500米,南港自淮安至羅星塔長40.2公里,河槽寬淺,為泄洪貯沙河段。南、北港於馬尾港域匯合後折向東北進入通海河段,經青洲、閩安峽谷(河寬由1700米縮小為600米)至亭江長約12公里。在亭江附近受琅岐島之阻,閩江復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梅花水道)繞過琅岐島南側,經浮岐、潭頭至梅花入東海,長18公里,河道寬淺;北支為閩江入海主汊,繞過琅岐島的北側經英嶼、長安至琯頭長門口,稱長門水道,寬約1500米,深9~10米,長門峽谷寬僅380米,深達34米;出長門口後又被粗蘆、川石、壺江諸島分成烏豬水道、熨斗水道、壺江水道和川石水道分別入海,其中川石水道為主航道。
閩江中上遊河床比降大,進入本區後比降逐漸減少。南平至水口水電站98.4公里,平均坡降為5‰,江面寬約400米;水口水電站到白沙長39公里,平均坡降為1‰,河道逐漸開闊,水面寬約600~700米;白沙以下進入平原地帶,平均坡降只有0.86‰,江面寬達2000~3000米。閩江下游為感潮河段,隨著河床泥沙的淤積,潮區界也在不斷變化。據地方誌記載,宋淳熙十年(1183年)漲潮流上溯到下濮電站壩址下5公里的大箬附近;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大潮時潮流仍可達竹岐附近。由於三角洲平原汊道逐漸淤廢和三角洲向海伸展,導致河口區進潮量減少和徑流作用相對增強,潮汐和潮流影響的上界也隨之不斷下移。現在枯水期大潮時潮區界在侯官附近(距口門68公里),潮流界可達觀音亭;平水期潮流界在魁岐—馬江之間;洪水期小潮進潮區界在江南橋附近,潮流界在馬尾一帶;當竹岐站洪峰流量為13000立方米秒時,羅星塔斷面無漲潮流。由於閩江下游段河床坡坡降低,流速轉緩,加以有潮水頂托作用,一旦上游來水量增加,洪水下泄不暢,水位增加,便很容易釀成洪澇災害。
閩江徑流十分豐富。竹岐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54500平方公里,1934~1989年平均徑流量54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842億立方米(1937年),最小年徑流量268億立方米。大樟溪永泰站控制流域面積4032平方公里,1956~1986年均年徑流量54.6億立方米;另外閩江口未控區面積2460平方公里,平均年徑流量約為11億立方米。因此,閩江口多年平均徑流量約為629億立方米。
閩江徑流年內分配不均,一月最小,平均流量為619立方米秒,而後逐月增大,6月最大,達4706立方米秒,7月開始逐月下降。汛期4~9月徑流量占年來水量的74.4%,其中5月佔17%,6月佔22%。枯水期10月至次年2月徑流量占年來水量的17.5%,其中1月僅佔3%。

閩江的含沙量和輸沙量與全國各大河流比較是比較小的。根據竹岐站1951~1989年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4kg/m3,最大年(1962年)為0.26kg/m3,最小年(1957年)為0.069kg/m3。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715萬噸,最大年懸移質輸沙量為2000萬噸(1962年),最小年為272萬噸(1971年)。長系列月輸沙率11月最小,為11.5kg/s,而後逐月增加,6月最大達1009kg/s。懸移質輸沙集中在汛期4~9月間,輸沙量為639萬噸,佔平均年輸沙量的89.4%,其中5月佔23.9%,6月佔36.6%,枯水期10月至次年2月,懸移質輸沙量僅30萬噸,佔平均年輸沙量的4.2%。懸沙中值粒徑為0.07mm。至於推移質輸沙量,至今尚無實測資料。
閩江水質污染比較嚴重。區內閩江每年接納中上游(主要是上游)廢水約4億多噸,其中工業廢水佔90.7%;加上福州市排入閩江2億噸廢水(其中工業水佔37.98%),閩江水質已受到嚴重污染,不少河段石油、有機物和某些重金屬超標,已難以達到地面水三類水標准。閩江流域佔有全省一半面積,工業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5%,農業產值佔全省農業總產值的36%,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閩江水質繼續惡化,後果不堪設想。為此,政府決心閩江流域水環境整治,提出近、中遠期整目標,要求一年有重大突破,三年大見成效,五年基本完成。同時,福州也正在開辟第二水源(引鰲江水)。
福州市境內閩江的主要支流有大樟溪和梅溪,此外還有安仁溪、大目溪、尚干陶江、新店溪和營前溪等。閩江水力資源豐富,已在閩清縣下濮建成裝機容量為140萬千瓦的水口水電站。閩江有航運之利,電站興建前,自福州至南平,可通60噸級輪船;電站建成形成水庫後,航運條件大為改善,已可通行500噸級船舶。台江至馬尾港可通行千噸級輪船,馬尾港至閩江口可通行萬噸級輪船。
(二)大樟溪
閩江下游最大支流。發源於德化縣戴雲山脈,源頭稱國寶溪、瀘溪,德化縣南埕以下始稱大樟溪。流經德化、永泰、閩侯3縣,於江口注入閩江南港(烏龍江),全長234公里,流域面積4843平方公里。
永泰縣多山,全市地勢最高,山地中又分布著洑口、嵩口、梧桐、赤錫、富泉、城關、台口、葛嶺、塘前等盆地,大樟溪在永泰縣境內121公里,流經山地和盆地,形成了典型的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大樟溪是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比降在4‰以上,峽谷地段坡降更大,可達1%甚至1%以上。大樟溪支流眾多,縱橫交錯,集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洑口溪、下漈溪、梧桐溪、富泉溪和清涼溪;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6條。這些支流的河床比降都很大,有的達到10%以上,如七洑溪、芭蕉溪和漁溪等。
大樟溪處於閩中多雨地帶,徑流十分豐富。根據永泰站1951~1980年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0.3億立方米,1975年最大,達62.68億立方米;1967年最小,為23.51億立方米,年際變化不大,為1∶2.7。但年內變幅較大,6月徑流最大,月均流量為332.4立方米/秒,12月最小,為29.3立方米秒,相差10.34倍。汛期(4~9月)徑流量為32.64億立方米,占年均徑流總量的81%;其餘月份佔20%,為枯水期。
大樟溪流域內森林植被良好,河床多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流域內土壤侵蝕較輕,故含沙量較少,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4kg/m3,年輸沙量42萬噸,其中97%輸沙量集中在4~9月的雨季。
大樟溪水量豐沛,河床比降大,蘊藏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可利用水能達38.86萬千瓦;塘前至新岐河段可通航30噸級船隻。
(三)梅 溪
閩江支流之一,閩清縣最長的河流。因繞縣城地段遍植梅樹,故縣城稱梅城,溪稱梅溪。發源於南部省璜鄉蓮花山,向北流經省璜、塔庄、坂東、白中、白樟、梅溪、梅城等7個鄉鎮的56個村,沿途納嶺寨溪、濂溪、文定溪、金砂溪、下瀘溪、曇溪等支流,繞縣城出溪口匯入閩江,全長78.6公里,流域面積956平方公里。
梅溪流經山地、丘陵和盆地,形成了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峽谷河段以沖刷作用為主,盆谷地段以堆積作用為主,坂東平原是梅溪流域最大的河谷平原。坂東昔稱六都,故為「大大六都洋,小小閩清縣(指城關)」之說。梅溪兩條較大支流芝溪和金砂溪均分布在梅溪左側。芝溪發源於後佳,長40公里,流域面積229.4平方公里;金砂溪發源於閩清與尤溪縣交界處的寶坑山,長37.6公里,流域面積180.4平方公里。
梅溪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1億立方米,最大年份(1975年)為13億立方米,最小年份(1982年)為3.69億立方米,相差2.5倍。
梅溪幹流下游和芝溪下游段水質較差,特別是潭口至溪口的7公里長的河段,兩岸工廠林立,人煙稠密,年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達665.83萬噸,其中66.5%廢水未經處理,有機污染嚴重。
(四)起步溪
羅溪縣最長的河流。發源於羅源縣北部飛仙岩山,由西向東流經洪洋、起步、鳳山注入羅源灣,全長28.6公里,流域面積222.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護國溪和南門溪。上游流經山地、丘陵,落差大,水流急,水能儲藏量達2.67萬千瓦;下游流經起步河谷平原和城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羅源縣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
(五)鰲 江
連江縣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古田縣東北部鷲峰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流經羅源縣西部進入連江縣,經小滄、潘渡、鰲江、鳳城、浦口、東岱等鄉鎮,於百勝注入東海,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2665.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牛溪和財溪,均位於鰲江左側,其流向基本與幹流平行,次一級支流流向北東,構成格狀水系。
鰲江為山地性河流,小滄以上的峽谷為主,江面窄,坡降大,水流急;小滄以下,流經貴安、潘渡等盆地,形成串珠狀河谷,峽谷與盆谷相間排列。
鰲江徑流較豐富,年均流量60.5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7.67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較豐富,可利用水能8.3萬千瓦,已建成山仔水電站。水質優良,山仔水庫將成為福州市第二飲用水水源。下游便於灌溉和航運,是連江縣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潘渡一帶山青水秀,又有貴安溫泉,宜於發展旅遊業。
(六)三 溪
閩江口以南獨流入海的水系,長樂市東部主要河流。發源於福清市北部大山□,向北流經江田丘陵區,一支流入文武砂水庫注入東海;另一支流入長樂濱海平原的南洋水網。三溪在水網以上長12.4公里,流域面積41.4平方公里。在上游三溪村潘寺嶺建有三溪水庫,總庫容107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866.7公頃。
(七)龍 江
福州市東部獨流入海的水系,福清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莆田縣大洋鄉瑞雲山,自西向東流經東張、宏路、融城,於海口注入福清灣,有太城溪、可路溪、太北溪等支流,全長62公里(福清市境內35.51公里),其中天寶陂至海口長19.75公里,屬感潮河段,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天寶陂系唐玄宗天寶年間所建,為攔水工程。1958年上游建東張水庫,總庫容1.99億立方米,為福清市工農業和人民生活主要水源。下游水質受海潮影響鹹淡交流,多為航運之用,但不宜灌溉。由於氣候地形因素,降水量在年際及年內分布不均。汛期在4~9月份,佔全年降水量75%,年均徑流量約4億立方米,豐枯年相差量為4.8~3.2億立方米。洪水主要由台風暴雨造成,最大日降水量達450毫米。
太城溪,又稱石塍溪,是龍江最大支流;發源於五子岩西麓,向南流經鏡洋、宏路注入龍江,長18公里,流域面積81.1平方公里。

Ⅲ 福州有哪些公園

最出名的就是西湖公園,然後西湖公園的旁邊有個左海公園,左海主要是玩的,還有個比較出名的水族館。森林公園,看櫻花、桃花、梅花什麼的,風景挺好的。
江濱公園,北江濱在金牛山公園(這里又有一個公園)對面,一般都是小孩在玩沙子、放風箏什麼的,夏天可以去游泳,北江濱旁邊就有個閩江公園,跟北江濱一個性質,一條線走下去。
然後北江濱對面(隔著條閩江)就是南江濱公園,南江濱的花花草草比較多,這兩年有很出名的花展,比如向日葵啊、油菜花啊、鬱金香啊什麼的,季節不同花也不同,南江濱比北江濱大,但去的人相對少一些,設計偏歐式,還蠻有意境的,有時候還會碰上有人放孔明燈。
市中心有一個白馬河公園,還有一個溫泉公園,晉安河公園。白馬河公園沒去過,以前有開發過白馬河遊船的項目,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溫泉公園挺不錯的,也蠻出名的,在五四路那邊,完全的鬧中取靜,而且環境挺好的,花花草草很多,風景也很贊,晚上還有福州很出名的那個老年人合唱團排練。晉安河公園性質跟白馬河公園有點類似,都是依一條內河而建。
茶亭公園,剛建成沒多久,初夏可以去看荷花。屏山公園,最牛逼的就是福州的鎮海樓在那邊。
還有其他的公園,比如金雞山公園,南公園什麼的,差不多叫得出名字的就這些了吧。

Ⅳ 福州福船游在哪坐

福船在去年10月開始在白馬河運營,僅兩周時間,由於水位原因被迫停航,至今尚未復航。近日,白馬河福船游運營方福州聚春園文化旅遊公司透露今年年內可以復航。
去年的運行路線:起點西關水閘碼頭,終點烏山路碼頭,單程航行,長約1.48公里。

Ⅳ 福州內河——白馬河的介紹

我從小就住在白馬河附近,看到你的問題挺有興致的,幫忙找了資料,白馬河公園現在重新修建過了,兩岸建好了步行道,河水也比以前潔凈了不少,有空去走走吧,下面是福州內河——白馬河的介紹:

【繁榮前生】

著名木材貯運場

和歷史文明相伴而生的白馬河具體有多久的歷史,很難考證。但是,這條河作為歷史上有名的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讓人印象深刻。

據歷史記載:「清朝年間,閩江流域各縣的木材,都是通過閩江水運,用『木排』漂流到福州集中,然後再由福州販賣到全國各地。而白馬橋下,就是當時全國著名的木材貯運場。」

曾經的白馬河擁有開闊的水面,雲集了很多運輸木材的木排。停在一起的木排甚至能組成一道「橋」,工人從上面可以走到對岸。古時,白馬河畔的商業氣氛就很濃厚,「沿河的一排木頭房子滿是米店、肉鋪、菜攤、醬園、餅店、酒館……」這使得白馬橋兩岸熱鬧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白馬河還有聞名於世的「白馬觀潮」。每逢漲潮,與西湖相連接的白馬河,水勢奔騰,形成的潮湧奇觀,引得眾人駐足觀看。這在明代也成為了「南台十景」之一。

在福州老一輩人的童年印象中,白馬河邊是兒時嬉戲的天然「游樂場」。很久前的白馬河圍著石砌的駁岸,清清的河裡有成群的魚蝦。在夏天,又涼快又好玩。端午時候,白馬河內還展開龍舟競渡。聲聲鑼鼓中,摻著岸邊圍觀人群不絕於耳的吶喊聲,一派熱鬧的景象。

【今朝重塑】

再現原生態景觀

隨著城市發展,白馬河一度成為污水排放地,臟臭襲身。今年,福州綜合整治白馬河及其10條支河,對百來個排污口進行改造,斬斷污染源頭。之後,修建近5公里的濱水步行道,讓遊人可從西湖步行至閩江公園,現已基本貫通。

清流淙淙,綠色環繞的木棧道吸引了許多市民「嘗鮮」漫步,感受著整治一新的原生態白馬河。在白馬河公園內,還新建了不少廊道、小亭子,供遊人休息。早晚時分,不少老人在公園的空曠處鍛煉身體,票友聚會唱上幾曲。

通過改造,白馬河這顆曾被蒙塵的「珍珠」重新散發光澤,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不過,它的能量還尚未開采完畢。記者從建設部門了解到,現已完成的截污和修建步行道僅僅是白馬河綜合整治的第一期工程。接下來,白馬河及其周邊還有一系列改造措施。

據了解,2011年,我市還計劃拆除白馬河沿河舊屋區;對河上橋梁或進行保護性修復,或重新裝飾,有些受損嚴重的橋梁將拆除重建。在景觀改造方面,將因地制宜結合文化特色打造節點景觀。比如在楊橋路和白馬路交叉口處的三友制衣地塊,計劃拆除舊房改建廣場。

【沿途拾慧】

「有故事」的橋和亭

在白馬河上共有大大小小橋梁24座,沿河還有不少人文古跡。這些誕生於不同年代的建築,見證了白馬河乃至城市興衰榮辱的歷史。最具代表的莫過於彬德橋、白馬橋這兩座古跡橋梁以及洪武亭。

彬德橋

位於福州三保地段白馬河出口處的彬德橋古橋,是完全用石頭修建的,有一個橋墩兩個孔。一個孔是橢圓形的,較高,可以通行船隻;另一個孔是方形,稍矮,主要起到泄洪的作用。

橋面是由整塊整塊大石板鋪成的,石板上又被劃成小格子,看上去很美。橋上有石階,主要靠步行通過。石頭建的欄桿齊腰,人走在橋上正好可以看到兩側用紅綠油漆刷過的欄桿。

彬德橋從明代修建以來,已經歷3次修建,橋石柱上有明確記載。1992年11月,該橋被相關部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橋

白馬橋位於白馬河義洲街道段,很少有人發現,記者尋覓很久,在附近的石碑上才看到模糊的「白馬河」3個字。橋面是由相對的兩塊石板拼成,路面很平整。但是橋欄桿損壞較嚴重,有一小段石欄桿已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紅色鐵欄桿。

據了解,清朝同治年間,福州木幫商會集資建築了白馬橋。這座橋為石構平梁橋,3墩4孔,跨度不等,現留下3孔。橋全長71米,寬3.1米,東西引橋各12米。橋面較平整,可以騎車通過。白馬橋在古時是一處非常關鍵的交通要道。

洪武亭

白馬河閩江入口處至福州西湖這段河道,沿線還有龍潭、陳靖姑廟、閩清會館、洪武亭等人文古跡。據清乾隆間的《竹葉亭雜記》記載,河邊的洪武道,據傳是朱元璋手下湯和將軍帶兵打敗元軍,攻取福州時的登岸處。又由於許多文武官員在此入城上任,故在洪武道畔建一接官亭,後改名「洪武亭」。

Ⅵ 潘陽湖在哪個省

潘陽湖


江西省

(「鄱」,拼音:pó)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位於江西省北部、

潘陽湖
長江南岸,介於北緯28度22分~29度45分,東經115度47分~116度45分,跨南昌、新建、進賢、余干、波陽、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縣。

湖體特徵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時湖面面積328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蓄水量約276億立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潘陽湖
湖面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寬廣,為主湖區,長133公里,最寬74公里,湖水較淺;北部狹長,為入江水道,長40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湖水較深;

湖水補給主要包括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博陽河和西河等河道,經調蓄後,向北由湖口注入長江。流入長江的水量多年平均1460億立方米,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km2,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鄱陽湖是一個季節性變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與枯水期面積、蓄水量差異懸殊。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漲,水面迅速擴大,煙波浩渺;但到了冬季,湖水劇降,洲灘裸露,湖面僅剩幾條蜿蜒的水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景觀。

多年平均水位12.86米;最高水位22.59米出現在(1998年7月31日),面積達4070平方公里,蓄水量300億立方米;最低水位5.90米出現在(1963年2月6日),面積僅146平方公里,蓄水量4.5億立方米。

歷史變遷
鄱陽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和官亭湖。

古代彭蠡澤范圍大致包括今長江北岸的湖北東部的源湖、安徽西部的龍感湖、大官湖和泊湖等濱江湖泊區,與長江水面相連接。當時長江南岸由古贛江匯注而成的水域也與長江汊道在湖口相通,但湖面面積很小,直至秦漢之時仍僅限於罌子口(今星子縣境,東吳晉時古贛江流注彭蠡澤的交匯口)以北至湖口的狹長地帶,因罌子口旁有宮亭廟,故稱為宮亭湖。西漢後期,彭蠡澤與長江完全分離,江北水域逐漸演變成今江北諸湖,而江南水域則逐漸擴大,演化成今日的鄱陽湖。由於班固在《漢書·地理志》有「豫章郡……縣十八:……彭澤,《禹貢》彭蠡澤在西」之語,此後「彭蠡澤」遂指今鄱陽湖。

對於「彭蠡澤」名稱的變遷,學者看法各不相同,有的根據《尚書·禹貢》所載「導漾……東匯澤為彭蠡」,認為古彭蠡澤僅指江北水域,班固之說為附會之言;有的認為古彭蠡澤地跨長江兩岸,包括江南水域,今鄱陽湖是古彭蠡澤解體演化而成。

在漢代,現廣闊的鄱陽湖水域乃是湖漢水(今贛江)下游平原,漢代在此設置了陽縣,漢昌邑王封地亦在此。那時,長江主泓道在今龍感湖一帶,在廬山以北的僅是長江一汊道,當時稱為小江。大約在公元400年左右,即東晉後期,長江主泓道移至今九江-湖口一帶。江水不僅阻擋了贛江的排水,還倒灌入贛江下游平原,遂逐步形成鄱陽湖。到了盛唐時,鄱陽湖面積最大達到6000平方公里。

在鄱陽湖大舉南侵之前,低窪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鄱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淹入湖中,而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成江西大古鎮之一,因此,歷史上曾有「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之說。

Ⅶ 草海的地理環境

草海屬長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橫江的格澤河的上源湖泊。草海的水源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其次是地下水補給。草海湖集雨面積120平方千米,年匯水量約800~900萬m,水資源極為豐富,是貴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匯入草海的河流有卯家海子河、東山河、白馬河和大中河等小河流,它們大多數是發源於泉水的短小河溪,其流量隨降水的季節變化而變動。
草海湖,水域面積為46.5平方千米,正常水位2171.7m,最大水深5m。受降雨影響,草海湖水域面積因季節而發生變化。

Ⅷ 種植攀援植物和濱水植物種植需要注意的哪四點

城市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的建設與保護(論文)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福州為了改善城市園林綠化面貌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最終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在城市的濱水區域,建成大量的公共綠地。這些綠地來看各有特色,服務對象不同,已形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也不盡相同。回顧這些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現狀,頗有收益。

(1)為住宅小區居民服務的濱水供給綠地,往往緊。鄰城市住宅新村,綠地寬度小。如白馬河公園濱水綠地,寬度一般只有幾十米、二十幾米,最多也只有30~40m,沿著河岸建設,地勢平坦。建成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輔以一些景觀小品,景觀特色多小巧玲瓏;再如1990年建成的福州白馬河公園,面積5.82h㎡,緊鄰黎明新村、上海新村;1991年建成的福州晉安河公園,面積15.51h㎡,緊鄰洋下新村、浦下新村、王莊新村。這些新村與濱河公園,只隔著寬七八米馬路,使用起來非常便捷,其服務對象是新村居民。這類綠地面積83.7h㎡,約占濱水公共綠地的24.5%。

(2)城市濱河道路綠地,一般都跟隨城市道路而延伸,綠地寬窄不一,或寬不足10m,或寬40~50mk,濱水綠地環境多是城市河邊荒地、雜居地。經改建的濱水開放空間景觀,也都是以植物造景為主,且都注意使用景觀小品。例如1988年建成的福州倉前公園,面積1.5h㎡;1996~1997年建成江濱大道的公共綠地,沿路長26km,寬度8~15~20m不等,面積近28h㎡,作為街頭開放性道路公共綠地,空間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這類綠地面積60.3h㎡,約占濱水公共綠地的17.7%。

(3)濱水區域大面積拆遷危舊房,建成公園綠地。近年福州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對沿江幾萬平方米的違章搭蓋及破舊危房進行拆遷。新建成的濱水區域,如閩江公園,北岸線長5.5km,河岸綠地寬100~200m,面積47.5h㎡;南岸線長7km,河岸綠地寬150m左右,面積達6.5萬㎡,使福州濱水城市空間景觀得道改造提高,美化了城市景觀形象。

(4)利用濱水灘塗自然綠地,建成可供休閑娛樂的城市公共綠地。這類綠地的沿岸植物生長茁壯,綠化景觀良好,並能較好地保護自然生態景觀原貌。例如,現在正在建設的福州金山公園,位於福州金山新區南部,三環路一期東側,東鄰城市舊防洪堤――建新南堤,西界規劃道路。公園建設基地,自然景觀資源條件優越,大樹成蔭,物種豐富。還有很多體現福州榕城地方特色的古榕樹,白鷺紛飛。河灣水面寬闊穩定,寬達100~200m,公園景觀具有濃郁的村野濕地自然生態風貌。

(5)把濱水的采礦跡地建成濱水觀光風景游覽區。這類公共綠地沿江河兩岸透迤而下,原地貌荒涼破敗,經整治後,迅速改變了濱水區域開放空間景觀,成為優美的旅遊觀光風景名勝地。如長樂市沿閩江口金剛褪附近3km的江岸,原是採掘花崗岩石材的壇口跡地,開采了幾十年,岩壁陡峭,植被殘缺,土壤流失,自然生態被破壞。經過長樂市近兩年的整改,利用了濱水的人文景觀與自然地理資源,使濱水的人文景觀與自然地理資源,使濱水采礦壇口跡地得到再生利用,建成為優美的旅遊觀光風景名勝地。

(6)利用原有濕地地貌建成濕地保護區。例如,在閩江口,還未被人為嚴重破壞的自然濕地,就有鰻魚洲濕地、道慶洲濕地,還有在福州金山新區堤外建成的濕地公園,它們都是利用灘塗沙地植被與水濱等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形成保護自然生態景觀板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廊道。

以上6種市域濱水區域,有效地提高了濱水綠地生態空間景觀水平,改善了群眾居住、休閑、娛樂、健身等環境。

2.濱水綠地設計創意理念及形成空間景觀效果

2.1 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景觀

處在城市居民新村附近的內河濱水開放空間,規劃設計考慮為新村居民服務。這類濱水綠地的服務半徑在500m之內,要求創建優美的濱水人居環境景觀,提出「以人為本」的設計創意理念,並通過各種設計措施來達到目的。

在濱水公共綠地空間中,設計按照人體行為工程學原理,安排多種健身設施與器具,創造舒適休閑建身空間環境。游步道寬1.2~1.5m,以便兩個人相向步行,能寬松地通過在林蔭下漫步。路面鋪裝應平坦,盡量在臨水面安排鋪裝廣場,設置較舒適的坐椅,讓人近水觀賞,游賞水景。

2.2 追求園林植物群體美景觀,發揮大自然生態群落效應

園林植物群體美,是現代風景園林美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是通過相近植物與同種植物按園林藝術美的韻律節奏與比例協調關系的組合布局,表現植物群體規模,以體現景觀的氣勢雄偉,並且表現組合植物景觀美。園林植物按生態規律布局,最大限度發揮植物自然生態群落效應,改善生態環境;並為城市輸送大量氧氣,成為「城市綠肺」,最大限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如晉安河公園、光明港公園的綠化。現著重論述晉安公園植物群體景觀。晉安河公園位於晉安河兩岸,開辟出寬20~30m的帶狀濱水開放公共綠地,長約7km。公園岸邊有豐富的觀賞立面,林冠線起伏變化,色彩與季相變化豐富,最主要的是晉安河公園追求壯觀的園林植物群落,體現群體美的景觀特色,從南到北,有葵林景區,南洋杉景區(愛鄉園),椰林春月景區。

葵林景區位於晉安河公園王莊新村河岸段,沿河長200多m的濱水綠地。疏密相間,自然群植高3~8m的大蒲葵林。設計布局三五成叢,數叢成群,株間距4~8m,並安排3塊200~300㎡的林間疏林草坪。葵林邊緣及河岸邊還配置有成叢的美麗針葵、七姐妹、南迎春、扶桑、九里香球等灌木花卉,為葵林景區增添了色彩變化,豐富了層次與季相的變化。昂揚挺立的蒲葵林,令人產生奮發向上的情懷,其蔥綠茂密的蒲葵林純林之景觀,充滿了濃郁的亞熱帶南國風光。

愛鄉園景區位於福馬路北晉安河東岸200多m的河岸綠地。自然群植有92株高幾十米的南洋杉林,主要樹種是塔形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和畢氏南洋杉,形成開放式濱水公共綠地空間景觀。岸邊及綠地邊緣植有馬櫻丹、南迎春、榕樹球、扶桑及紅花羊蹄甲等植物,形成南洋杉林。柔和的水平線與南洋杉的雄偉垂直線形成鮮明對比,在水中呈現出優美的垂直倒影。

椰林春月景區,在晉安河橋北、晉安河西岸近長1km的河岸開放式綠地。設計種植棕櫚科混交林,植有蒲葵、華盛頓蒲葵、美麗針葵可、假檳榔、皇後葵、叢生魚尾葵、長穗魚尾葵、大王椰子、散尾葵、棕竹等棕櫚科植物30多種,還有黃金葉、小蠟球、紅刺林投、象腿絲蘭、南迎春等植物。大量的喬灌地被草坪植物組合,形成自然群落,成為城市生態廊道,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另外,具有濱水帶狀綠地群體美的植物景觀,還有光明港的蒲葵混交林、羊蹄甲混交林帶。

2.3 充分利用歷史人文景觀資源,展現濱水開放空間景觀特色

結合地形改造,發掘利用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歷史人文景觀。這一設計理念,是福州濱水開放綠地空間又一景觀特色。

例如,長樂閩江出海口,歷史上曾是明朝鄭和7下西洋船隊候風與補給駐泊地。長樂市為了開發建設閩江出海口風景旅遊觀光帶,建成長3km的濱水開放公共綠地空間。為了紀念鄭和7下西洋的偉大航海壯舉600周年,把其中一段以前曾是閩江船運碼頭濱水的長800m的綠地景區,開辟為「鄭和廣場」,面積近4.5h㎡。充分利用鄭和船隊7下西洋,以長樂為出發駐泊地的歷史,建成祭海誓師台、三寶亭、瞭望台、鄭和兵營、親水船平台、鄭和史跡紀念館以及鄭和雕像,配置各種樹木、花卉、草坪。對過去的採石壇口、砂石地,覆土0.50~1.00m,並清理岩壁,種植各種榕樹、芒果、棕櫚科喬木,以及垂直攀援植物和時令花卉,形成優美的濱水公共綠地。開放之後,遊人絡繹不絕。

再如,兩年前建成的閩江北園閩風園,面積5.81h㎡。在防洪堤外側,利用當地原有造船廠遺址,突出展現福州2000多年的古城歷史文化與船政文化景觀。精美的「閩都春秋」巨型浮雕,向人們述說福州的許多壯闊偉業,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長廊,並成為中外遊人的必到之處。

2.4 根據親水性的設計理念,創造各種親水景觀

親水是人類的特性;水是園林的靈魂。因此,充分展現人和水的景觀關系,是濱水開放空間的又一設計理念。

江濱公園閩水園,面積1.5h㎡。以閩江文化為主線,用抽象的藝術表現技法,表達「閩水長閩江清」的設計理念,體現人與水之間共生互利的情感關系。「閩水謠」「浮雕」,敘述了閩江兩岸風土人情和閩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水文化景觀。「閩水魂」雕塑,體現閩都兒女激流勇進的奮斗精神,升華人與水相依共存的造園思想。臨水是形成濱江水公園空間最大的特點,要把壯闊的閩江風光組織到公園臨江風景的觀賞透視中。為了最大限度地讓遊人觀賞透視中。為了最大限度的讓遊人觀賞閩江風光,並滿足群眾晨練及傍晚的休閑活動,江濱各個公園景區都安排大面積的臨水鋪裝廣場。

如台江江濱公園規劃了近8000㎡的鋪裝廣場;在倉前公園也辟有3700㎡的鋪裝廣場;在繽紛園、閩水園、閩風園等景區,都把廣場延伸到水邊,做各種標高的平台,讓遊人能與水親密接觸,滿足人們對親水性的要求。而在金沙園、西河園,則把踏步平台改為一望無垠的沙灘,讓遊人能在3萬多㎡的沙灘,盡情嬉戲,在金沙碧水之間,沐浴陽光,享受大自然賜予的閑適放飛心情。

而在福州長樂鄭和廣場,由於閩江出海口風浪較大,在其臨水船形平台,加欄桿、坐凳,讓人感受鄭和船隊萬船竟發的壯觀氣勢,也是一種絕妙的親水性做法。

2.5 利用自然地理生態資源建造濱水旅遊觀賞景觀

在濱水開放空間中,有的地段對自然地理生態資源是可資利用、充分發掘,為風景旅遊光事業服務。例如在長樂閩江出海口的金剛腿景區。金剛腿原是半山上的巨岩,延伸到閩江水岸邊,形成大條岩,形如天生的金剛大腿。腿彎之下空懸,如一座拱橋,腳如穿靴,腳尖翹起,自古以來就被俗稱為「金剛腿」。腿上方,半山岩壁,有中國海軍宿將薩鎮冰題的「金剛濯足」4字石刻。在日本《福州考》一書中,把金剛腿稱為仙人腳。金剛腿和閩江口五虎礁、南北龜、皇帝井等,並稱為「閩江口七景」。據歷年水文測定,金剛腿靴底標高4.83m,腿踝標高8.42m。而60年以來,福州馬尾平均水位標高僅2.76m,最高水位僅6.48m。歷來無論閩江大水,還是海潮大潮,都不會淹過金剛腿的腿踝。所以俗語有「大水淹不到金剛腿」。建成的金剛腿公園,專門在濱水岸邊勒石,記述金剛腿採石壇口開拓為公園的事跡簡介,以及金剛腿的歷史、自然地貌傳說。

在金剛腿景區,還有一個自然地貌景觀,即金剛腿剛好處於閩江入海口談水和海水的分界線上。故腿股內外,水有鹹淡之分。閩江上游的漂木和浮物,由於海潮頂托作用,也都在金剛腿附近水面打轉。2002年,金剛腿公園特在此闢建海水、淡水分界碑,以此體現金剛腿自然地理景觀。

上述的濱水自然地貌景觀,都是自然歷史遺留和演替形成的,經過人為加工整理、再生利用,形成著名自然地貌景觀。還有一類濱水自然地貌景觀,是大自然賦予的,要加以保護,才能永續利用——即濱水自然濕地景觀。

目前,福州市區域閩江濱水自然濕地,有多類近城濱水區域已進行開發保護。如金山濕地公園只是在清理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礎上,種植各種喬灌木,利於自然濕地的保護。

還有一類是面積較大的濕地,自然原生地貌離城稍遠,人為擾動較少。此類濕地要依法嚴加保護,嚴禁開發利用。如道慶洲自然濕地景觀,嚴禁開發利用。如道慶洲自然濕地景觀、鰻魚洲自然濕地景觀等,只有嚴加保護,才能成為永久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斑塊。這類濕地一經開發,則將對城市的生態環境產生重大的破壞作用。

道慶洲濕地面積約2.3k㎡,距離市區不足10km,是最靠近福州城區的大型濕地,位於閩江、五龍江、白龍江3條江匯合處。漲潮時幾乎看不見,退潮時才能見道洲地。

目前,道慶洲濕地自然條件好,各類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種子植物85種。附近水域有魚類39種,各種浮游生物多達110種。在寬闊的潮間帶灘塗,還有豐富的魚蝦,特別是甲殼類和雙殼貝類等,這些都是鳥類的主要食物。由於條件適宜,在不同季節還吸引了白鷺、蒼鷺為主的30多種水禽群體,到那裡棲息、覓食和繁衍,曾一度成為當地獨特的生態景觀。

道慶洲濕地景觀的再生利用、保護,目前已引起有關的再生利用、保護,目前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民間資金及組織,參與了濕地的自然生態環境。

2.6 根據規劃設計理念建設充滿寓意的濱水造型景觀

一般園林設計者,通過各種設計思維活動創立理念,運用各種園林植物、園林景觀小品和構築物,及各種規劃構圖等,建成隱含各種意念的造型景觀,即意象景觀。「九洲方圓」是為紀念第三十一回旅日福建同鄉訪華懇親團在榕舉行,而規劃設計的。位於晉安河公園中段愛鄉園內,南有南洋杉草坪,北有櫻花園,主景點是20m x 20m方圓疊加的花壇平台。底層方形平台上的花壇,種有梅花、櫻花、臘梅各9株,以及反映榕城鄉土特色的榕樹球、茉莉花;上層圓形平台中心,是高6.3m的「環球同涼熱」不銹鋼雕塑,雕塑基座呈九角形,磨光花崗岩貼面,圓形平台地面劃分9個弧形地塊,按圖案鋪及火燒板與磨光花崗岩板。精雕細琢9個梅花浮雕圖案,象徵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上下兩層平台踏步9級,「九洲方圓」,寓意中日兩國人民傳統以友誼如日中天,如梅花一樣高潔,如櫻花一樣燦爛好。

閩江公園的望龍園景區大門口,是望龍造型是全園標志性景觀,是根據福州唐末閩王王延鈞在江濱鉤白龍,飛舞上天的歷史傳說設計的。巨龍昂首遠望、騰飛起舞。

能容納2500人的露天演歌台,為繽紛園景區的主景物,圍繞演歌台,為繽紛園景區的主景物,圍繞演歌台有五彩繽紛、變幻無窮的水景,還有螺旋式、錯落式的看台和5組帆形鋼架造型,宛如江中乘風破浪的白帆,蔚為壯觀。

在長樂閩江口風景旅遊觀光區,有一個「吉祥公園」景區。根據吉祥長樂的主題,按照中國傳統吉祥寓意,進行石刻浮雕組景,其主題是「萬象更新」雕塑。在榕樹、竹林叢中,小路蜿蜒向前,設立組雕巨石景觀序列;一帆豐順、四海昇平、八卦太極、萬象更新等,表達了和平幸福、吉祥安康的美好意願。

當然,福州市域還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住宅新村緊挨內河邊,綠化帶很少;有的大江邊的灘塗沙洲濕地,正逐步被改造成生活居住地。因此,開發與保護濱水區域的矛盾還很嚴重。濱水區域開放空間的保護與再生利用,還是一項艱巨的歷史課題,有待我們去研究。
有需要建網站的,請網路HI我,或Q我.

Ⅸ 誰知道白馬河的詳細的狀況 如發源、歷史和故事

白馬河,全國各地有多處,邢台市、鄒城市、福州市、膠南市、郯城縣均有白馬河。邢台白馬河全長70公里,是山海經所記的古溹水,《山海經·北山經》記載:「敦輿之山,溹水出其陽,而東流注於泰陸(即大陸澤)之水。鄒城市全長60公里,上源為泉。郯城縣白馬河全長50公里,福州白馬河為閩江支流,膠南市白馬河是膠南市第一河流。

.微山縣白馬河
微山縣白馬河
白馬河 境內古有泉十三,十二泉皆入白馬,此二泉為白馬之源。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水盛,及衰,掘泉為池,亦難見水出。源出泉後,本西南流,至荒王陵折西北流,沿尚寨、溪湖場故道尚存。水至溪湖場存留後,繞孟母林北之亭山折西流,經鳧村,穿今104道折西南流,故道尚存,但無水。至中心鎮後屯村北入今白馬河道。太平橋以下水體漸深,始建港口,為國家五級內河航運河道,水面與南四湖平。至曹庄南,匯入第三條支流望雲河,後偏西南流,愈南,匯入石牆河支流,折西偏南流,水面闊。越鄒城郭里鎮、微山縣馬坡鎮、魯橋鎮,至九孔橋村入獨山湖。
鄒縣有古泉十三,十二泉皆注白馬,西南行後,在永濟橋匯入古泗河,補充京杭運河漕運之水,然後南行入淮。前朝各代對白馬河的治理,均圍繞漕運進行。然京杭運道伴隨黃河的數次南侵被迫東移,從而造成運河之東,山前之水無法入泗,遂在運東低窪地存留,漸成湖泊,遂成濟寧南四湖。
南四湖是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的統稱。原為古泗河沿線的一片窪地。公元前132年,黃河在濮陽西南決口,向南沖出一條新河注入古泗河,至此,黃河、泗河合流二十餘年,致使鄒、騰兩縣山前之水無法正常入泗,被迫滯蓄在泗河東岸成澤,但此時並未成湖,孔門仲子之後西遷鄒西魯橋,並在仲淺村之西設祖林。至元代,開挖濟州運河,泗河至此成為運河河道。元末,黃河在曹州決口,洪水漫過濟寧、魚台和豐縣、沛縣流入泗河運道,此時,鄒、騰兩縣山前之水已經無法入泗,遂在濟寧之南、鄒縣之西、魚台之東滯蓄,逐漸形成方圓七十六里的南陽湖,將魯橋至南陽段的泗河故道淹沒在湖中,至此,泗河僅存源頭至魯橋一段,即今之泗河。仲家祖墳亦沒入湖中。
在南陽湖之南,泗河之東滕縣山前來水亦無法入泗,遂在滕縣與沛縣之間滯蓄,終成方圓一百八十里的昭陽湖。
明朝嘉靖年間,黃河不斷侵入泗河運道,並越過泗河運道侵襲東部湖泊,運道連年不暢。1566
年,明在南陽、昭陽二湖之東開挖南陽新河,充當新的運道,如此,原來注入泗河古道的鄒縣、滕縣東來之山水,受新運河阻隔,無法入湖,遂在新運河東岸的獨山
腳下窪地滯蓄,漸城湖泊——稱獨山湖。這樣,南陽、昭陽、獨山三湖形成。
獨山湖形成的同時,昭陽湖之東,新運河河道接受東來滕縣山前之沙河、漷河、薛河之水,但新運道入河口常受三河攜帶泥沙淤墊,運道受阻,於是在皇甫、東邵一帶築壩阻絕東來之水,三河之水西無歸處,只好在微山一帶滯蓄,形成郗山、呂孟、張庄、微山等幾個相互連通的小湖。1604年,明政府又在微山夏鎮、李家口至韓庄湖口一
線開挖新運道,運河河道再次東移,將原來在運河東岸的四小湖移至運道以西,成為承接北來南陽、昭陽兩湖以及湖東各河來水的總匯。因下游排水不暢,水位抬
高,將原來形成的四小湖連成一片,逐成現今之微山湖。至此,在濟寧之南、鄒、騰之西,南四湖完全形成。即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
1950年,泗河改道,在辛閘村南、仲淺村北入湖。至此,原來白馬河由入泗再入湖改為直接獨入獨山湖,老泗河河道則成為入白馬河的一條支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白馬河從泗河水系中獨立出來,自成白馬河水系。
白馬河屬淮河流域湖東區水系,鄒縣境內河流原來均匯入泗河,南流入淮。但自元朝南四湖的形成,逐漸演變為今天的白馬河獨立水系。白馬河幹流總長60公里,總流域面積1099平方公里,流域內河流56條,包括一級支流22條,主要有大沙河、望雲河、石牆河、石里溝、七里溝等,分支33條。鄒城境內幹流長41.6公里。
主要支流的情況:
大沙河:又名南沙河。源出城東張庄鄉徐嶺村南,自東向西流經張庄、匡庄、蓄積於城東西葦水庫,後向西經城南、在北宿吳官莊村西入白馬河。全長32.61公里,流域面積172.59平方公里。
望雲河:上接龍河,源出石牆鎮望雲村東,由東向西流經石牆、唐村、在北宿曹庄村南入白馬河。長9.15公里,流域面積169.16平方公里。
石牆河:上接苗庄河,始於石牆趙樓村南,自東向西流經石牆、郭里兩鎮,在郭里鎮北卧牛大橋處入白馬河,長14.97公里,流域面積75.97平方公里。
石里溝:源起平陽寺鮑店村南,由北至南流經平陽寺、太平兩鎮,在白馬河農場西入微山境,在馬坡大橋處南入白馬河。
七里溝:又稱薄梁河。源起郭里下鎮北山西側,西流出境,在微山縣,在微山縣入白馬河。微山縣白馬河傳說相傳此河的源頭原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名曰陳州。有一日,天宮有一條龍貪圖玩耍,錯下了大雨,造成人間莊稼淹沒,房屋倒塌,屍骨漂浮,怨聲載道。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把它痛打了一頓,這龍昏沉之中,掉落陳州山崖之上。百姓們發現後,一傳十,十傳百。有的趕來燒香磕頭,有的趕來看稀奇。其中有一富翁,捻著胡須,含笑說:「難得難得!龍肉可治百病,吃了可以長生不老,這是老天爺給咱百姓的神福哇!」在場人都信以為真,在富翁的帶動下,將龍分隔而食之。
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大怒!立即派一位神仙扮成道人去陳州化緣。挨門討水觀之,皆有龍的油星漂浮
其上,唯獨一位少女端出的水沒有龍的油星。道人讓少女叫她的老人出來,叮嚀道:「明天天亮前,您娘倆一定要到城西山崖上,那裡有一匹白馬,你們騎上往西跑
去,不出十里可別回頭。」娘倆不解其意,想問個明白,但道人僅說了句「此乃天機」,就不見了。次日,天還不亮,娘倆到了山崖上,果見一匹白馬正向他們點
頭。那馬卧倒,娘倆上去,便站起身西馳而去。跑出數里,回頭一看,陳州已是一片汪洋。後人們稱之為奇湖,後訛傳為溪湖。因她們不會騎馬,韁繩拉在地上劃出
的一道深溝,變成了一條河,名白馬河。白馬河治理白馬河發源於鄒城市北白馬泉,流經曲阜、兗州、鄒城、微山4縣(市),於微山縣魯橋鎮九孔橋村入獨山湖,全長60公里,流域面積1099平方公里。較大支流有石里溝、石牆河、望雲河、大沙河等。
建國前白馬河槽寬僅8-10米,上游無堤防,三岔口以下始有小堤,堤高1米左右,頂寬0.5米。建國後上游修建攔蓄工程,中、下游浚河築堤,幹流防洪標准達二十年一遇,除澇標准達三年一遇。
1952年對白馬河進行拓寬加深,設計河槽寬度石里溝入口以下為80米,石牆河至石里溝為70米,大沙河口以
下為50米,大沙河口以上為30米。堤距石里溝口以下420米,石里溝至石牆河口300米,石牆河至大沙河口220米,大沙河口以上為100米。挖深
1.5-2.0米。治理長度52公里(從入湖口至牛廠)。由滕縣專署組織7縣民工11.3萬人,於1952年3月8日開工,4月19日完成,並建成三岔
口、太平山、北林廠3座砌石漫水橋,七里溝、淵源泉、高石、紀溝、韓村、紀溝東、廣濟橋、大馬溝、曹庄等9座涵洞,國家投資41萬元,小米139萬公斤。
1966年第二次治理白馬河,幹流從望雲河口至九孔橋挖河復堤並結合挖引河引湖灌溉,長28.6公里,湖內疏浚1.5公里。改建、新建魯橋、果庄、曹庄3座生產橋。出民工4.5萬人,於1966年11月26日開工,次年汛前完工,共做土方499萬立方米。
1972年7月6日白馬河大水,馬樓站實測洪峰568
立方米每秒,干支決口69處,15個村莊被水包圍,沖毀橋涵32座,淹地30萬畝。中共濟寧地委、行署決定對白馬河再次進行擴大治理。1974年和
1975年首先治理主要支流石里溝。挖河築堤長13.5公里,建公路橋1座,生產橋6座,涵洞10座,由鄒縣、微山兩縣施工,國家投資85萬元。
1975年中共濟寧地委組織鄒西白馬河流域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自1975年8月至1980年6月,歷時5年,治山15片,3.2萬畝,治窪22片,11.6萬畝。治理白馬河幹流60公里及石牆河、望雲河等8條支流,長75.4公里。建橋47座,涵洞28座,改
建及新建排灌站31座,河道跌水6處,出民工16.5萬人次。完成土方1894萬立方米,砌石5.8萬立方米,工日1560萬個,投資1280萬元。同時,水電部第十三工程局挖泥船3艘,疏浚湖內段長4公里。白馬河幹流治理後,防洪達二十年一遇、除澇達三年一遇標准。
白馬河上游山區建成西葦大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41座,共控制流域面積160平方公里,總庫容達1.2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編輯本段2.福州市白馬河簡介「白馬公園」,位於福州城區西側白馬河畔。沿著白馬路呈帶狀分布,遺址鼓樓、台江兩區,全長2.4千米,於1990年2月白馬路擴建和拓寬而建成,面積6.87公頃。是閩江的一條支流,流經福州市。白馬河發源於福州西湖,沿途流過福州城區西部,支流不多,在台江區西部注入閩江。白馬河與晉安河之間有人工河東西河相連。白馬河沿岸有白馬河公園,沿河而建的白馬路橫貫福州市區南北,是福州交通主幹道之一傳說民間傳說有兩個版本。
一種說法是:閩王王審知的別號是白馬三郎,當年他站在白馬橋上看白馬河流向閩江,波濤洶涌,似萬馬奔騰,所以他站的橋叫白馬橋,橋下的河叫白馬河。
另一種說法是:漢閩越王郢的兒子也叫白馬三郎,喜歡騎白馬、射箭。一次,鼓山腳
下鱔溪發洪水,身長3丈的蛟龍興風作浪,沖垮了田園房舍,禍害百姓。白馬三郎用箭射中蛟龍,但不幸被蛟龍的尾巴捲起。白馬三郎與蛟龍搏鬥,一起死了。後人
在鱔溪建了白馬王廟紀念白馬三郎。現在白馬王廟和鱔溪潭古跡還在。白馬三郎生前經常站在橋上看白馬河奔騰流向閩江,所以他站的橋就叫白馬橋,橋下的河就叫
白馬河。景觀亞熱帶園林:作為內河環繞三山鼎峙的水網,幹流形成三縱三橫的格局,而白馬河便是「三縱」之一,兩岸田園和池塘縱橫交錯。公園中種有榕、竹為主的喬木和灌木近8萬株(叢),其中直徑15厘米-20厘米的大樹600多株,突出亞熱帶特色,輔以雕塑,形成別具一格的園林。
東岸木成林:白馬河東岸,種植蒲葵、魚尾葵和美麗針葵等棕櫚科植物,拓成「葵園」。其間選栽24株大榕樹,三面襯托綠籬,中植花竹、三角梅等,形成「榕蔭廣場」。延伸的坪地,圍種芒果、南洋竹、木芙蓉、桂花、扶桑等,辟成「五福廣場」。廣場中央有一花壇,佔地457平方米,飾以吉祥安康圖案,作為五福模紋花壇,頗具地方民俗文化的風采。附近的場地寬闊,有角建成露天舞池。接著有一片荔枝樹,品種不一,自成「荔園」。為了重現古城的歷史氛圍,擇在原烏石山圖書館舊址,壘砌城堞,拱門上匾書「白馬河公園」。這條帶狀林木綠地,依靠石橋和石階接連一氣,內立5座塑像,特別是雷鋒的塑像,為青少年們所景仰。
西岸花飄香:白馬河西岸,新建的《福州晚報》大樓、省畫院等大廈高樓周邊辟有綠坪、花地和水池,水光林色,令人悅目。黎明橋南側的場地,建有「蘭桂園」,植有桂花、白玉蘭、茶花、含笑、米蘭,四時飄香;又建有一座「古榕廣場」。圍繞斗池村口一株古榕(樹齡300多年)為中心,襯以綠地和花圃。南伸便有一座「雕塑廣場」,在西新村東側,兼植參天綠木,形成濃蔭茂密的靜雅幽清的園林。內築一個門球場和一丘小阜。最近圍牆重砌,呈「半封閉」式的格局,避免車輛駛入林間甬道。
白馬觀潮:白馬河從台江幫洲路漳江入口處,經義洲白馬橋,穿越新辟的大慶路,北上注入西湖。這條河道至今仍通舟楫。如果端午時節,人們還可在河岸綠林間,觀賞往來龍舟競渡,為民間習俗文化的一大景觀。河水應江潮漲落,古有「白馬觀潮」風光。
2011年元旦前,榕城市民可沿著木棧道,從西湖一直步行到江濱公園。記者2日獲悉,白馬河綜合整治工程進展順利,西門天橋至楊橋路段基本完工,其餘路段將在元旦前全部貫通。屆時,一條長4.86公里的白馬河步行道,直接串起北端的西湖、左海與南端的江濱公園,打造成福州的「十里秦淮」。公交線路乘坐27路、92路、105路、106路、117路、121路、133路、K3路到「白馬河」下車即到。編輯本段3.膠南市白馬河簡介白馬河,山東省膠南市第一河流,源於諸城魯山,經藏馬山西側南下入海。白馬河有兩條支流,陡崖子水庫位於其中一條支流上,兩支流在膠南郝疃村附近合並,而後一路南下匯入黃海。河水清澈,河淺而寬,204國道和同三高速公路橫穿而過。目前在郝疃村附近河段正在建設攔河大壩,預計2009年到2010年完工。傳說相傳,秦王第三次巡視琅琊台,已經得到了長生不老葯——瑞荼,秦王高坐白馬,聽大臣上奏聖葯的來歷,話音未落,手中的瑞荼竟被白馬一口吞下。秦王欲殺白馬,白馬脫韁而逃,逃進西北方向的一座深山。御林軍把深山搜尋數遍,卻再也不見白馬蹤影。秦王因此郁憂成疾,死在歸途。後從深山流出一條河,河水能治百病,據說是這是吃了長生不老葯的白馬撒尿所致,此河故名白馬河,此山故稱藏馬山。史書記載:膠南縣原名藏馬縣。瑞荼現在已經成為膠南玉觀音茶廠的看家品牌——膠南玉意春。
這段歷史,有《卜運算元*藏馬山》一詞為證:
美名揚四海,茶香飄九天。
為求長生不老葯,秦王揮長鞭。
紫氣東南來,白馬藏深山。
膠南玉觀音茶園,處處留詩篇。編輯本段4. 郯城縣白馬河概述白馬河,位於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境中部,為郯城縣最大內河。發源於縣境之北分沂入沭水道南岸馬陵山區,主流在沙墩鎮前宅一帶,自東北向西南縱貫縣境,經江蘇省邳州市於楊庄附近入沂河。總流域面積552平方公里,全長50.8公里,其中縣境內流域面積442平方公里,河道總長38.8公里,河床平均寬80米,系季節性河流。縣境內主要支流有老白馬河、小白馬河、陳十排水溝、圍帶河、幸福河、顏庄排水溝、停三排水溝等。流經沙墩、廟山、泉源、歸義、十里、郯城、馬頭、高冊、港上、花園等鄉鎮。地面自北向南坡降為二千分之一到四千分之一。上游為丘陵地段,坡陡流急,中、下游為平原地段,地勢平緩低窪,每逢暴雨,山洪暴發,易於潰決,是歷史上洪澇災害多發地區。 經過治理,已經化害為利,成為集灌溉、漁業、飲水、旅遊、運輸為一體的重要河流。郯城縣白馬河的故事白馬河是魯南地區的一條小河,起源於山東郯城,流經江蘇邳州市,最後注入沂河,是沂河的支流。
河是小河,水至清,但有小魚。
其實白馬河在明朝以前只是一條無名的小溪,因河淺道窄,每年雨季,大量的雨水匯集在郯蒼平原,由於窄淺的河道無法將這些水排到沂河入海,常常造成淤洪,使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淤洪最嚴重的地方,當數郯城縣的北澇溝村和南澇溝村,此兩村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