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歷史上福州狀元有多少
擴展閱讀
上海哪裡有鱷魚專賣店 2025-07-25 20:19:01
福州報牌去哪裡報 2025-07-25 20:14:36

歷史上福州狀元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12 02:45:32

❶ 福州歷代狀元有誰

1.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鴻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縣人)

2.光緒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閩縣人)

我知道的就這兩個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從唐開始我不知道了~~
在我記憶在好像是沒有,可能是我記不得了吧,幫不到你了

❷ 2009 福州中考狀元

2009福州中考狀元是福州三牧中學江川(男),總分443.5分。

2008年—2015年福州市中考狀元名單:

一、2008年

原始分狀元:福州屏東中學李毅欣(女)。

原始分狀元:福州延安中學甘嘉禾(女)。

投檔分狀元:福州三牧中學陳正穎(男)。

二、2009年

狀元:福州三牧中學江川(男)。

三、2010年

原始分狀元福州二十四中張心怡(女)。

投檔分狀元閩江學院附屬中學宋喆(女)。

四、2011年

狀元:福州楊橋中學鄭司韞(女)。

榜眼:福州時代中學林澤遠(男)。

探花:福州十四中趙曄(女)。

五、2012年

狀元:福州延安中學黃超(男)。

榜眼:福州十九中王晨(女)。

探花:福州一中吳涵卿(男)。

六、2013年

狀元:福州時代中學陳崇松(男)。

榜眼:福州延安中學何愷(男)。

探花:福州延安中學林思琪(女)。

七、2014年

狀元:福州三牧中學張啟寧(男)。

榜眼:福州三牧中學鄧謙一(男)。

探花:福州三牧中學劉暢然(男)。

八、2015年

狀元:福州屏東中學謝文博(男)。

榜眼:福州時代中學高怡丹(女)。

探花:福州時代中學蔡凌晟(男)。

(2)歷史上福州狀元有多少擴展閱讀

中考的應試技巧:

1、注意力集中

一旦開始答題要戒驕戒躁,全神貫注地開始答題,避免東張西望。一是很容易被監考老師認定為作弊,後果很嚴重,另一方面分散注意力不僅浪費考試寶貴的答題時間而且更不利於解題。考場遇到難題,可以在草稿紙上寫下一點解題思路,以免遺忘,更方便後續的思路拓展。

2、合理安排時間,避免搶答

在開始答題後,對於板塊作答上應該做到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好作答時間,力爭完美地呈現答題內容,才能盡可能地多得分。

❸ 福建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誰

從北宋起到清末止的九百餘年裡,福建省共中了三十三個狀元,平均不到三十年一個。在這三十三個狀元中,第一個就是建甌人徐奭,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殿試奪魁。

徐奭字武卿,博學能賦。據歐陽修的《歸田賦》載:「真宗好文,雖以文辭取士,然必視其器識。每御崇政賜進士及第,必召其高等三、四人並列於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賜第一人及第。或取其所試文辭有理趣者。徐奭《鑄鼎象物賦》雲:『足惟下正,詎聞公 之欹傾;弦乃上居,實取王臣之威重。』遂以第一」。徐奭後任蘇州通品稅,蘇州多水患, 疏通河道,築土石為堤九十里,建橋四十餘座,浚良田數十萬畝,恢復和發展了當地的農業,受到朝廷的褒揚。

仁宗天聖初,升奭為兩浙轉運使。後知開封府,並被封為晉寧侯。也是宋朝119個狀元中唯一被封侯的人。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專設制度。「它創自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到唐代,科舉制度更趨完善。進士之所以顯貴,因為選拔人數少,競爭激烈,而且,『由此出者終身為聞人』。」

此中,狀元如何產生?「考試一般分三級,解試,合格者為舉子,頭名叫解元;省試,合格者為進士,第一稱會元;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並親定名次,第一名即為狀元。因舉子應試前須先向禮部報名,投遞家狀(即履歷表),因此狀元也稱狀頭。所有的進士都很驕傲,自稱,我是天子門生。狀元的榮耀達到了極致。」

多年來,經過大量搜集正史和地方誌記載的福建狀元情況,盧館長做了統計,「福建文狀元到了清代光緒王仁堪,共46位,平均年齡33歲,最年輕的18歲。」

46位狀元,有一些狀元現象,很有特色。「連科三狀元,就是件稀罕事,僅福建一地方出過。南宋乾道二、五、八年,都出在永泰,當時叫永福,按現在的行政區劃,應在永泰、仙游、福清。當時有民間傳說,乾道二年,福清石竹山上有巨石飛落山腰,石刻文曰『天寶石移,狀元來期。龍爪花紅,狀元西東』。蕭國梁是年大魁天下;次舉,靠西邊六七十公里,出了個狀元鄭僑,又次舉,東邊黃定為進士第一。」當時,還有永福縣令賦詩:翀峰龜嶺與龍嶼,三處家山亦壯哉!相去未逾兩百里,七年三度狀元郎。翀峰就是青雲山,青雲山也因此得名。」

還有同一地方出了三個狀元,「在長樂文嶺鎮姚坑村,出了姚穎、姚勉、陳文龍。陳文龍雖是莆田人,但長在長樂。一千多年來,全國會元、解元、狀元三元同中的,只有14位,福建也有一位,王曾。」還有同期狀元、榜眼、探花均由福州人摘得。

以上這些都非常值得驕傲和自豪,但盧館長指出,不要迷信狀元,狀元一時榮耀,卻未必青史留名,」狀元的待遇是很低的,宋代,最低從九品。好一點的,從八品,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多數只達到知府,其他則稀鬆平常,能當上宰相的不多。」

「但福建的狀元們都有超人的悟性,加上勤奮好學。其次,絕大多數人務實、秉性耿直,不趨炎附勢。因為儒家傳統教育在他們心中紮根很深。」

莆田狀元陳文龍正是典型例子,「元軍逼近福州,端宗南走泉州,陳文龍死守興化(今莆田),『毀家紓國』,盡散家財,募集訓練兵士。為了鼓舞士氣,他巡城,還命士兵扛『身為宋臣』,『死為宋鬼』大旗為前導,手下紛紛誓與莆田共存亡,但大勢已去,最後內部叛變。底下一小卒騎著馬來,稱,太皇太後詔到,陳文龍接旨。他欲拿劍自殺,不成,則絕食。至福州,元將勸降,以刀脅跪,陳文龍大義凜然,指其腹曰,『此中皆節義文章也,狀元可相逼邪?』到臨安(今杭州)後,他要求去拜謁岳飛的墓。所以南宋時,文武全才的陳文龍的忠烈與狀元宰相文天祥齊名。」

不僅陳文龍如此,「許多狀元都在州縣以下做官,但他們也都在履行儒家思想對他們的教育,社稷為重,君為輕,民為根本。一到基層,就興修水利、興辦教育,賑濟災荒。」

46位狀元的背後,沉澱著多少故事,那些背影已經遠去。

❹ 江南歷代狀元有哪些

略微統計了一下十二個古代科舉大府的歷代進士與狀元人數。以清末的名稱為准,此十二府是:吳地的蘇州府、常州府、嘉興府;越地的杭州府、紹興府、寧波府;皖南的徽州府;江右的吉安府、撫州府;福建的福州府、泉州府、興化府(今莆田市)。

為此參閱了甚多資料,各種資料說法不一,統計標准也有出入。我一般採取其中較為可信的說法,譬如公布於政府官方網站的數據。雖然依舊不甚准確,但至少可以確保大致數量,進士數量的上下誤差當在100以內。

不少統計是基於現今地市的轄境,我不甚贊成。行政區劃亦是歷史的產物,其大小流變亦反映城市之興衰。而且,歷史上的政區認同感不應用今日之認同感替代。故本文所統計的是歷史行政區轄境內的進士與狀元人數。故海寧縣算入杭州府,餘姚縣算入紹興府,婺源縣算入徽州府,金壇縣、溧陽縣皆不算入常州府。而今日不存在之歷史行政區,則歸入今日相應的行政區,譬如太倉州歸於蘇州府、嚴州府歸於杭州府、建昌府歸於撫州府。

本文統計的進士都是文進士,狀元都是文狀元。

統計過程如下:

從唐至清,寧波共有進士2483人,狀元12人。其中餘姚進士634名,狀元5人。從唐至清,今舟山市轄境內進士共44人,無狀元。故寧波歷代進士共1893人,狀元7人。

今紹興大市境內歷代有進士1965人,加上餘姚634人、蕭山299人,共2898人,狀元19人(含餘姚5人)。

明清蘇州(含太倉)進士共2575人,加上嘉定134人,共2709人;再加上宋代進士638人,共3347人。唐、五代、元數據不詳,若全部相加,根據唐代蘇州科舉先抑後揚的大致走勢,總數應當不會少於3600,但不會多於4000。

今常州市區與武進縣從唐至清共有進士1546人,其中狀元9人。無錫縣(含清代的金匱縣)歷代進士共540人,其中狀元6人。自宋至清江陰曾先後出進士415人。從唐代起,宜興見於史籍記載的進士有385人。靖江明清時屬常州府,共出進士34名。全部相加,常州府歷代進士總人數為2920,其中共有狀元15人。這一榮譽今天當為錫常兩市共有。

嘉興地區的進士,據統計共有1947人,減去海寧366人,共1581人;共出狀元9人。

杭州地區歷代有登科進士3036人,狀元15人(含海寧)。減去蕭山299人,加上海寧366人,則有3103人。

自唐至清,福州考中進士者共4100人,其中僅宋代就有進士2303人。福州狀元共有26人。

莆田歷代進士,莆田縣有1470人,仙游縣有657人,興化縣有88人,總共2215人,其中狀元10人。

自唐至清,泉州計有進士2316人(宋代1484人,明代552人,清代254人),其中狀元11人。

吉安歷代進士共有2936人,狀元16人。

從宋至清,撫州(含原建昌府地區)進士共2450人,其中狀元5人。

徽州六縣歷代共有進士共2081人(宋代740人,明代446人,清代664人),其中狀元24人。

以上數據,多少與真實情況有所出入,僅供參考。筆者唯一有把握的是明代各府的進士人數。

下表是數據匯總:

歷代進士總數 明代進士人數 狀元人數

福州府 4100 606 26

蘇州府 近4000 872 54

杭州府 3103 461 15

吉安府 2936 817 24

紹興府 2898 828 19

常州府 2920 591 15

撫州府 2450 369 5

泉州府 2316 552 11

興化府 2215 473 10

徽州府 2081 446 24

寧波府 1893 543 7

嘉興府 1581 427 9

其實南昌府的科舉業績亦不可小覷,當與寧波、嘉興在伯仲之間,可惜缺具體的數字。

數字不一定精確,望諸公不吝雅正。不過,還是可以得出幾條結論,或者聯想:

1. 近世中國之人文淵藪,全面偏向東南半壁,大致形成吳、越、江右、閩四大人文群落,而徽州是連接吳越與江右之橋梁。

2. 並非只有經濟昌盛的地區科舉才昌盛。明清之江右、福建、皖南遠不及江南諸郡繁華富庶,讀書同樣蔚然成風。所不同者在科舉之外,江南還有發達的市民文學,此為贛、閩、徽諸郡所罕有。

3. 宋代學術最盛者,首推中原(伊洛之學),南渡後則浙東(呂祖謙、陳亮、葉適之事功之學)、江右(陸九淵心學)、閩中(朱熹理學)、湖湘(胡安國之洛學傳承)、蜀中(兼收並蓄理學各家)五分天下,三吳不能及也。宋代詩文最盛者,首推中原、蜀中、江右、南渡後則浙東,三吳亦不能及也。蒙古入侵後,湖湘、蜀中滿地膻腥,浙東人文僅余紹甬。明以降,三吳後來居上,遂執天下人文之牛耳。

❺ 封建王朝總共誕生了多名狀元,十分之三都來自什麼地方

創立與隋朝的科舉制類似於今天的高考,那時候能夠高中狀元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可是福建省在古代高中狀元與進士的人數,卻占據了總人數的十分之三。福建在古代也被稱為名副其實的“學霸省”。

另外福建狀元數量較多一方面跟王朝的統治也有一定關系,比如南宋的統治主要在南方,科舉人才也都是來自南方,福建一直都在中國正統王朝的版圖中,所以每一代每一次朝廷的科舉,福建從來沒有過缺席,這無疑就增加了福建考生的總量。而總量一定時,福建學生考取較多的好成績,也不足為怪。

❻ 福建的一個地級市,是如何做到,出了21位狀元,22位宰相的呢

狀元和宰相在中國古代社會里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們往往是讀書人和官員的最高榮譽。一般來說,這些人的分布都是比較散的,但是,福建一個普通的地級市裡,卻出了了二十多個狀元和宰相。這個地方,就叫做莆田。


而到了明清兩代,政府都執行海禁政策
,做生意很不方便,賺的錢少了,他們也就沒那麼多錢去發展教育,所以讀書人的數量也就比不上宋代。

而有名的蔡京、陳文龍等人也是出在莆田發展良好的宋代的。

所以說,一個地區如果想要發展教育,就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人們沒有錢讀書的話,學校也開不好。而如果每個人都能讀書上學,不用為了學費發愁,那麼當地的學校也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❼ 中國自從科舉考試以來總共出了多少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 士,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 (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可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 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中國古代社會,從庶民百姓到 達官顯貴,無一不堅定地認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學而優則仕」成了亘古 不變的知識分子的奮斗之路。因而,苦讀寒窗數十年,為的就 是金榜題名,為的就是以文入仕,為的就是躋身宦臣,光宗耀祖。狀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讀書人的畢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 仰頭看」的巨大殊榮。一旦殿試第一,馬上就由吏部考試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書郎,或掌修國史,或做天子侍講,從此也就步入了凶險難卜的仕 途,開始了宦海沉浮榮辱的漫漫人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老其一生,終於登上了顯赫的高位。如唐代,姓名可考的狀元147人,事跡可考者29人,其中就 有5位宰相、8位尚書一級的官員(含次官)。而清代,114名狀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書層次的達20人之多。可以說,在官場努力升職,成為狀元這一群體實 現人生價值的至上追求。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長19.26米,高0.825米,滿、漢文合壁,年月日及騎縫年押"皇帝之寶"印)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 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過「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別到了清代,考到白發滿頭仍然是個「童生」 的不乏其人。四五十歲中進士,人們並不覺得他年齡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就是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的生動寫照。如宋代共產生了118個 狀元,據《中國狀元全傳》載,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37人,佔72.5百分號,最小的18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2人。清代共 有狀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歲—30歲中狀元者19人,佔35百分號,最小的21歲。50歲以上中狀元者5人,最大的62歲。狀元之路絕不 易於巴蜀之道。
唐代,進士科考試主要是三場,其後各代基本沿用下來。 一場是貼經,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填空。主考官從諸子經書中選取一行,然後把其中的三個字貼蓋住,讓考生讀出被貼的字是哪幾個,其用意不過是考考生的背功,測 試一下考生對經書的熟練程度。第二場考詩賦,每個考生作詩一首、賦一首,這一場極為重要。如唐開元二年(714年)賦試的試題叫《旗賦》,且規定必須以 「風日雲野,軍國清肅」八字為韻。當朝狀元李昂寫了一篇27句327個字的賦,全文洋洋灑灑,文辭雄勁,用韻准確,在錄取的27名進士中,名列第一。第三 場考試策,就時務出個題目,讓考生回答自己的見解,目的是想看看考生對治國方略的獨到見解,以為國家選擇治國平天下的英才。這三場考試都實行淘汰制,每場 皆定去留。只要一場考不好,狀元夢隨之破滅。宋仁宗後,又對科考進行了修改,按策、賦、貼經、墨義的次序,讓參試者並試四場,綜合平衡後再定奪。考生考完 後,由「讀卷大臣」排出前十名,呈送皇上,最終由皇上根據個人評判圈定誰為「第一甲第一名」。所以說,能中狀元者大多都是當朝才子。他們天資聰慧,勤奮好 學,或有良好的文化氛圍,或有獨特的天賦異質,往往具有眾人稱頌的絕代才華。如明代狀元楊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 論》」,十三歲詩名滿京華,被詩壇領袖李東陽收為高足,十九歲中舉人,二十四歲中狀元,成為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郎。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大金榜局部
在這七百多位狀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輩。為數不少的人 高中狀元後,一事無成。他們性格怪僻,飲酒成癖,窮困潦倒,暮年凄慘。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狀元盧文煥,窮苦之極,連頓酒也喝不起,可謂夠可憐的 了。還有許多狀元,為官一任,了無政績,終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軍,誣陷諂媚,被史書稱為「姦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紂為虐的北宋狀元莫儔。此等狀 元,無以入史,難留清名,可稱狀元中的不肖敗類。
在狀元科考中,有時也並非全憑真才實學,有的人就是靠 走關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狀元的。唐代就有「許願狀元」牛錫庶、「自薦狀元」尹樞、「相撲狀元」王嗣宗等,從其綽號即可見其為人。狀元裴思謙則更為惡劣,唐 文宗開成二年(837年),禮部侍郎高鍇知貢舉,主持科舉考試。他標榜公正,宣言杜絕請托。裴思謙憑與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軍中尉仇士良的關系,要求高 鍇讓他當狀元。當時,文宗皇帝是個傀儡,仇士良權傾朝野,裴思謙懷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對高鍇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沉思良久,自知無力相抗,不然 馬上就會大禍臨頭,只好無可奈何地把裴思謙錄為狀元。天下動亂,皇權旁落之時,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難脫權宦重臣的掣肘,成為宮廷政治的玩偶,這不能不說是 科考狀元的悲哀。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殿試小金榜局部(長1.05米,高0.34米,滿、漢文合壁,不押印)
歷代狀元中,大多出身名門望族。他們從小就處在優裕的 家庭環境,既有重臣之後,又有名士之家。有的甚至是父子狀元、祖孫狀元、宰相子、尚書婿。父輩的榮耀和輝煌的地位為他們登上科考的頂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多人就是靠名臣的舉薦和培養,順利圓了狀元夢。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狀元出身寒門。他們全憑自己的才智成為一國學子之冠。特別是宋太祖,為了革除唐代權 貴操縱科舉、營私舞弊的沉痾,在科舉中加強對權貴子弟的監督限制,有意選拔了一批平民子弟科舉及第。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狀元呂蒙正,幼小 時就被父親趕出家門,隨母流落龍門山,棲居山間石窟中。元代雜劇名家關漢卿的《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便是以呂蒙正的貧寒生活為素材創作的戲劇。孤貧寒酸的 呂蒙正,依靠自己的天賦才智和刻苦學習,31歲大魁天下,42歲位居宰相。成為兩朝輔弼,萬眾景仰。各朝歷代,都有像呂蒙正這樣的狀元郎。他們成為庶民百 姓通過科舉之路出人頭地的幸運驕子。
科舉考試是封建統治者為國家選拔官吏的一條重要途徑。 當年,唐太宗李世民看見新科進士從考場中魚貫而出時,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一千多年來,科舉制度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有真才實學的治國安邦 人才,構成了統治集團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隊伍的中堅支柱。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歷史奇觀:狀元們以文得名,而在文學藝術上有較高成就者了無幾人,很少有人步 入大家之列。他們身為狀元,詩賦詞文,無所不通,往往都有詩書傳世,有的甚至著作等身。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自高中之後,從此潛心仕途,無意文字,熱衷 於官場得意,專注於富貴得失,已經無心無力對文學藝術加以執著探索。700多位狀元中,除楊慎、柳公權等幾位獲得較高的成就外,大多數人都文績平平,難傳 千秋。狀元難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難高中狀元。唐宋兩代265名狀元中,蘇軾等八大家,李白、杜甫等大詩人,無一人摘取狀元掛冠。這一極為獨特的歷史文 化現象,至今仍是困惑人們的古代文化之謎。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歷代狀元共計552人。

一千多年間連中三元的共有17人,如明洪武年間的許觀、正統年間的的商軺。
附歷代狀元情況: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 女科狀元傅善祥。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 丙辰科狀元翁同龠禾。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 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 、進士狀頭(狀元) 、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廣羊、楊真宀、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 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兆頁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 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睿。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 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 狀元陳安阝。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阝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 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907年)丁卯科,285 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39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 年間,共產生狀元49 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 、張正甫(弟) 等兄弟狀元19人。

★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 、張師德(子) 等父子狀元6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 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❽ 福建狀元村有哪些進士

唐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貞元七年(791年)
林簡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晉江 開成三年(838年)
林滋 閩縣 會昌三年(843年)
林勖 閩縣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長樂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長樂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長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袞 閩縣 大順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岡孫 興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興祖 福州路羅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順 興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節 福州路寧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雋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壽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鄉試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顯 長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賜 長樂
永樂九年(1411年) 林志 閩縣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時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統三年(1438年) 林僑 長樂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寧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東海 莆田
隆慶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狀元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環 興化府莆田 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長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閩縣 永樂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興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龍溪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鄉試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龍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選 同安
嘉慶九年(1804年) 林鳳翹 長樂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揚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林傳甲 侯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閩縣

乾隆元年(1736年)詔試博學宏詞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代
狀元 林鴻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閩縣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為福建方誌委員會撰

宋代福建龍溪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曼 龍溪 慶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龍溪 慶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林訏 龍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彥質 北宋徽宗崇寧五年
林觀國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龍溪 紹興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龍溪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彥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龍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復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頤 漳州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林孟肅 龍溪 慶元二年丙辰
林嶸 龍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載周 龍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龍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幾 龍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馬辛 龍溪 紹興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聖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黃中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夢翼 龍溪 隆興元年癸未
林雲 龍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諭 龍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龍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師德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龍溪 開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龍溪 嘉定元年戊辰

林蒙亨 龍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龍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慶忌 龍溪 紹定二年巳丑

元代進士表(龍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進士表(龍溪)
林(瑤)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統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順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應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萬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禎四年辛未
林夢官 崇禎七年甲戌

林時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進士表(龍溪)
林雙鯉 乾隆元年丙辰 --龍溪縣志記載

補充:

漳州府進士
林瓊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統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濟 明憲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憲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順四年
林文煥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應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紹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區籍歷代進士表
林執善城門城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

林桶蓋山吳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龍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碩亭江長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門林浦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林孔茲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順八年(1464年)

林瀚城門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於亭江長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門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纘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門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機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門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烴城門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門城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林雲銘城門林浦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

林聞譽城門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門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銓城門林浦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吳庄清嘉慶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賡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長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❾ 從古代中國一共出了多少位文狀元,武狀元

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凡1282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劉春霖。其中文狀連中三元者14人,武狀連中三元者1人。

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准,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歷代狀元中,最為後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歷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他一生兩次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皇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狀元而成為皇帝的,是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於天慶十年(1203年)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年)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是唐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狀元崔元翰。他先後考中京兆府解頭(解元)、進士狀頭(狀元)、博學宏詞科敕頭、制科三等敕頭。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代科舉考試中,考中「三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孫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楊寘(zhì,同『置』)、馮京、王岩叟等6人。

歷代狀元中,官至宰相(含相當宰相的官職,如內閣首輔、大學士等)人數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廣、商輅等17人。

歷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歷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凌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干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歷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歷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頫合稱為我國「楷書四大家」。

歷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時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復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歷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歷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種,現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歷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年(1817年)丁丑科狀元吳其浚(jùn,同『浚』)。他一生歷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耳聞目睹,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19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歷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重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之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系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系,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歷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歷代狀元中,唯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19.歷代狀元中,有據可考唯一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是唐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鄭顥。他狀元及第後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為駙馬人選推薦給唐宣宗,尚宣宗之女萬壽公主。

20.歷代狀元中,唯一在剛剛及第後即被皇帝下令處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南榜(或稱春榜)狀元陳安。因該科殿試錄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滿。明太祖朱元璋懷疑錄取有私,大為震怒,竟下令將主考官及陳安等人一並處死。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丑三年(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考試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巳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他參加科舉考試是用女真文字。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他狀元及第次年,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後即下詔停止科舉,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末科狀元。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餘人。

中國歷史上,一屆科舉考試中由同一地區包攬前三名發生在明朝建文二年,來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廣、王艮和李貫包攬了一甲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永樂二年則誕生了一個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科舉奇跡:同樣是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們包攬了此次科舉考試前七名!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9人。

註:清朝一代正宗江蘇籍狀元應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說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狀元)、王敬銘(康熙52年狀元)、秦大成(乾隆28年狀元)、徐郙(同治元年狀元)等4人嚴格說應屬上海人,而當時上海屬於江蘇;吳信中(嘉慶13年狀元)、黃思永(光緒6年狀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寧、寄籍在江蘇。就算除去這4人,江蘇的43人仍大大領先於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應為18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共有狀元24人。

中國歷史上,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3名狀元。

歷史上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張式(兄)、張正甫(弟)等兄弟狀元19人。

30.歷史上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張去華(父)、張師德(子)等父子狀元6人。

歷代兄弟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癸巳科狀元孔糹熏(兄)和唐乾符三年(876年)丙申科狀元(弟)孔緘。兄弟二人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父子狀元中,其及第時間相距最短的,是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已巳科狀元安德裕(父)和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壬申科狀元安守亮(子)。父子二個狀元及第的時間僅相隔三年。

歷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

歷代狀元中,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歲。

歷代狀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一直考到70多歲,才因一偶然機會毛遂自薦,成了狀元。嘉慶年間,杭州人王嚴,以80高齡中試,但未及殿試就死了,不然的話他也許會打破尹樞的紀錄。

歷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