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夜色經濟佔比多少
擴展閱讀
廣州拍到車牌怎麼過戶 2025-07-26 23:20:57

福州夜色經濟佔比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16 08:17:23

A. 福州是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福州以漁牧業帶動經濟。

漁牧業是福州的第一產業,2020年末,福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34.92億元,比上年增長3.8%。糧食種植面積126.44萬畝,比上年增加1.44萬畝,其中稻穀面積58.48萬畝,比上年減少1.4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1.67萬畝,增加0.8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209.81萬畝,比上年增加8.18萬畝。

福州的經濟綜述:

2020年,福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392.30億元,比上年增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6.47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830.99億元,增長7.8%。

第三產業增加值5034.84億元,增長8.3%。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第一產業為5.6%,第二產業為40.8%,第三產業為53.6%。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0879元,比上年增長6.9%。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福州

B. 政府什麼時候得出夜色經濟的

隨著大眾消費結構的調整和消費水平的升級,夜色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漸擴大,根據商務部相關報告顯示,有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從全球范圍來看,在衛星拍攝的地球各地夜景中,許多國際性大都市都是燈火璀璨,夜間燈光的亮度也成為一些經濟學家評價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之一。

針對夜色經濟紛紛出台相應的措施,成為夜色經濟繁榮的催化劑

C. 夜遊福州哪裡有好玩的

福州夜晚有多精彩!多好玩!!

福州夜遊文旅項目相當豐富,主要包括——夜溫泉、夜遊船、夜樂園、夜演出、夜公園、夜商圈等幾大類。

夜溫泉

福州源脈溫泉、貴安溫泉、溪山溫泉等各大溫泉景區都推出了夜泡溫泉的服務,營業時間持續到夜間24點,源脈溫泉今夏舉行「溫泉茉莉文化節」,每晚還推出有氧健身操推廣、古箏彈奏等互動節目。

夜遊船

福州的夜遊船項目主要是閩江遊船和晉安河遊船,閩江夜遊船7月以來進入旅遊旺季,除了每晚7點30分、8點15分、8點30分三個定期船班外,還會根據客流量適時增開;晉安河遊船全天運營,根據航程線路不同,票價30元至80元,暑期還推出遊船上的「古韻演奏會」。

夜樂園

今年暑期,各大主題公園、游樂場紛紛加大了對夜場內容的運營。貴安歡樂世界、水世界營業時間延長到晚上10點,貴安水世界舉辦大象潑水節,羅源灣海洋世界主打清涼元素推出「冰雪世界」和夜宿海洋館。

夜演出

特色文藝演出也是文化夜遊的一個熱門內容,福州三坊七巷中瑞劇坊推出的歷史文化7D情景劇《三坊七巷》,每天14點、16點、19點上演,受到旅遊團隊和市民青睞。

夜公園

福州西湖公園、晉安生態公園、牛崗山公園、鼓山鼓嶺都是觀賞榕城美麗夜色的好地方,近日剛剛亮燈的梅峰山地公園「福道」,成為夜遊新亮點,市民遊客可以漫步福道享受山間習習的微風,欣賞山、水、湖一體的福州夜景。

夜商圈

隨著福州夜色經濟的升溫,東百商圈+三坊七巷+達明路美食街、東二環泰和商圈+晉安生態公園、台江商圈+中亭街+閩江夜遊船等城市地標、中心商業街區也成為暑期夜遊的熱門選項,頗有人氣。

D. 福建現代社會經濟概況

福建現代社會經濟概況 摘要:福建省,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西寬約540千米,南北長約550千米,面積12.38萬平方千米。 全省有17個糧食生產基地縣。水田面積約佔耕地面積的81%,閩北、閩西北水田多為浸冬田型,宜種雙季稻與單季晚稻;閩東南大面積水田多為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的稻-稻-麥水旱輪作制。福建是中國發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 80年代以後,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合理利用僑資和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先後建立廈門經濟特區、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地區和台商投資區。經濟迅速起飛。鄉鎮企業穩步發展,農村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 工業以輕型為主、門類齊全,形成以福州、廈門、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邵武、永安、龍岩、漳州等為中心的工業區,以輕工、電子、食品、水產加工為骨乾的沿海工業和以原材料、紡織、森工、化工為骨乾的內地鐵路沿線工業配置的格局。 國家統計局網站公布了全國各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福建排行第六,位居上海(7650.76)、浙江(7458.89)、北京(6490.24)、廣東(5745.41)、江蘇(5553.8)之後。 福建經濟呈現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開放以來,福建不斷探索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所有制結構,鼓勵國有、集體、私營、外資一齊上,並從重點戰略上調整了國有經濟的布局,使福建經濟格局發生變化。 近年來,利用外資已成為福建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重要牽動力量。每年實際利用外資相當於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0%左右,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產值占當年全省工業產值 60%左右,出口佔全省出口總值的比重在2000年達59%,涉外稅收佔全省稅收的25%,安排就業人數約為全省就業人數的1/4。外商投資促進了福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別是電子行業2/3就是通過利用外資改造發展起來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密集型產品也是通過利用外資逐步成長起來的。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產業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產業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國民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化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有力地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200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達1110億元。全社會科技投入的新格局已逐步形成,非政府投入資金比重超過3/4。 閩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預警報系統建成,中尺度災害天氣預警系統二期工程基本建成。順利完成一批國家和省儲備糧庫。「九五」期間新增鐵路369公里,新增公路2482公里。「兩縱三橫」的公路交通主骨架已基本改造建成,廈漳、福廈高速公路已開通,福州至福鼎、漳州至詔安、漳州至龍岩、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福建段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至2000年底,福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45公里。橫南鐵路、漳泉肖鐵路建成通車,福建第三條鐵路出省通道--龍岩坎市至廣東梅縣的鐵路全線貫通,廈門海滄大橋建成通車;廈門嵩嶼火電廠、福州華能火電廠、水口水電站等大型電廠先後投產,電力已不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個港口樞紐的海上運輸網路初步形成,廈門、福州躋身全國吞吐量超千萬噸和集裝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福州、廈門、武夷山、泉州機場已開辟國內、國際航線一百餘條。郵電通訊發展迅速,2000年全省城鄉電話裝機容量突破600萬門。 福建省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准設立的各類開發區共有65個,其從地域分布看,開發區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及莆田。 (1)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福建省最早出現的一類開發區。目前全省已有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三個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它們可以比照經濟特區享受某些優惠政策。其中的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福建省以台商投資密集型為特色的,成立最早、取得成效最大的一個開發區。 (2)保稅區。在全國現有的15個保稅區中,福建省有福州保稅區和廈門象嶼保稅區,二者均於1992年成立。自保稅區開關運作以來,國際貿易、出口加工、倉儲展示等保稅區的三大功能得到了一定拓展。區內生產資料交易活躍,已成為福建省及東南沿海「三資企業」免稅物資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同時,各類外商投資企業,一些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及兄弟省市的獨資合資企業也紛紛到保稅區落戶。 (3)台商投資區。福建省目前共有馬尾台商投資區、海滄台商投資區、集美台商投資區、杏林台商投資區等4個經國家批準的台商投資區。投資區發展勢頭良好,到1999年上半年為止,4個台商投資區共批台資項目569個,合同利用台資五十億美元,接近全省合同利用台資總額的一半。 (4)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高科技園區、廈門火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兩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泉州、莆田、南平、永安等4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5)農業綜合開發區。目前福建省有福州(閩侯)農業科技園區、寧德寶洋農業綜合開發區、泉州馬甲農業綜合實驗區、建陽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園等幾個省級農業開發區。1997年,國家還批准在福州、漳州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 (6)旅遊度假區。福建省有武夷山、湄洲島兩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以及石獅黃金海岸旅遊經濟開發區、東山旅遊經濟開發區、武夷山旅遊經濟開發區、泰寧金湖旅遊經濟開發區、永安桃源洞—石林旅遊經濟開發區等5個省級開發區。這些開發區為一些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找到了經濟突破口。 (7)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開發區。成片土地開發區是福建省利用外資的一大特色,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等地。外商成片土地開發區不斷發展,成為當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龍頭,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各類開發區成為福建省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區內已動工投產項目兩千餘個,1998年實現工業產值623多億元,出口33.4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外資企業的16%、51%和全省出口總數的25.6%。 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258.37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2.40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904.21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76億元,增長9.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長7.0%。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比重持平。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調整為15.3 %、44.7%和40.0%。所有制結構繼續調整,非公有制經濟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全年全社會勞動生產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長7.5%。 市場物價略有下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3%,其中,消費品價格下降2.3%,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7%。分類看,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上漲2.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0.6%、煙酒及用品上漲0.5%,食品、衣著、交通和通訊等價格有所下降。工業品價格穩中趨降,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1.9%,能源、原材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3.3%。 勞動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年末全省從業人員1676.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419.00萬人,增加2.93萬人。年末全省私營企業從業人員76.8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86萬人;個體從業人員94.89萬人,減少0.97萬人。在全部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771.00萬人,下降0.7 %;第二產業從業人員410.00萬人,增長0.7%;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96.30萬人,增長4.1%。2001年1月起,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不進再就業中心。年末全省國有企業再就業中心還有下崗職工0.3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72萬人。全年通過各種途徑使5.56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再就業率為65.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結構仍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投資軟環境仍需改善;企業適應市場能力還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民收入增長較慢,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社會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保障體系仍需完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