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文廟出了多少進士
擴展閱讀
廣州有哪些防爆靴 2024-04-19 12:15:30
為什麼北京沒有秋天 2024-04-19 11:57:24

福州文廟出了多少進士

發布時間: 2023-01-27 15:51:36

1. 福州三坊七巷都出過哪些名人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巷。

黃 璞(867-?)唐昭宗大順二年進士,詩人,官至崇文閣校書郎,故居現黃巷36號;
余 深(生卒不詳)宋神宗元豐五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等職,封衛國 公,曾居安民巷內,門號不詳;
陸 蘊(約1071-1120)宋宣和年間人,官至御史中丞,後任福州知州,曾居衣錦坊;
陸 藻(?-1129)宋宣和年間人,陸蘊之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曾居衣錦坊;
陳 烈(1012-1087)宋著名學者,曾任福州州學教授,故居在郎官巷內,門號不詳;
陳 襄(1017-1080)宋慶歷二年進士,理學家,曾任開封府推官、刑部郎中、提舉司天監等職。故居在塔巷內,門號不詳;
鄭 穆(1018-1092)宋皇佑五年進士甲科,曾任國子監直講、汾州通判、楊王府贊善等職。故居在文儒坊內,門號不詳;
鄭性之(1172-1255)宋嘉定元年狀元,朱熹學生,官至參知政事(副相)兼知樞密院事(最高軍事長官)。故居在吉庇巷(今吉庇路),現無存;
林 瀚(1434-1519)明成化二年進士,曾任南京兵部尚書,府第現文儒坊42號;
張 經(1492-1555)明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故居現文儒坊尚書里;
林 泮(?-約1524)明成化八年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其兄清源、弟浚淵皆進士,時稱「閩中三鳳」。曾居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廷玉(?-約1530)明成化二十年進士,官至都御史。曾在衣錦坊內居住,門號不詳;
許 友(1615-1663)清順治年間人,不仕,以諸生終。工書、善畫、能詩,時稱「三絕」。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 帙(生卒不詳)林則徐之母,故居現文儒坊19號;
林 佶(1660-?)康熙三十八年舉人,五十一年欽賜進士,書法家,官至內閣中書,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林 侗(1628-1716)清康熙年間貢生,林佶之兄,工隸書,研究金石,著作頗豐。故居在光祿坊,門號不詳;
李 馥(1662-1745)清康熙年間官至浙江巡撫,曾在內黃巷居過,門號不詳;
黃莘田(1683-1768)康熙四十一年舉人,詩人,官至廣東四會縣知縣,故居現光祿坊早題巷4號;
林枝春(1699-1762)乾隆二年榜眼及第,歷任武英殿纂修官、翰林院侍講學士、江西學政等,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甘國寶(1709-1776)清雍正十一年武進士,歷任福建提督、台灣總兵、九門提督等,故居現文儒坊51號;
沈紹安(1767-1835)福州脫胎漆器創始人。漆器店曾開在楊橋巷雙拋橋附近;
張際亮(1799-1843)道光十五年舉人,詩人。曾居郎官巷,門號不詳;
郭階三(生卒不詳)清嘉慶二十一年舉人,曾任連城、同安縣教諭,所生的五個兒子皆登科第,盛及一時,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蔭(1805-1884)清道光十二年進士,郭階三之子,歷任廣西巡撫、湖北巡撫、署理湖廣總督等職,故居現黃巷4號;
郭柏蒼(1815-1890)清道光二十一年舉人,郭階三之子,一生大都致力於福州的水利建設和研究整理地方文獻,故居現黃巷4號;
郭化若(1904-1995)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郭階三之重孫,解放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員兼政委、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一代儒將,故居現黃巷4號;
趙 新(1802-1876)清咸豐二年進士,官至陝西督糧道。故居在黃巷內,門號不詳;
林昌彝(1803-約1854)道光十九年舉人,文學家,曾在建寧、邵武、廣州等地講學,一生著作頗豐。故居在宮巷內,門號不詳;
劉齊銜(1815-1877),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長婿,官至河南巡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齊衢(1813-1860)道光二十一進士,劉齊銜兄,歷知四川興文、榮縣、江津等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劉崇佑(1877-1942)清光緒二十年舉人,劉齊銜之孫,著名律師,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偉(1878-1958)劉齊銜之孫,著名工商企業家,福州電氣公司和電話公司創始人之一,故居現宮巷14號;
劉崇傑(1880-1956)劉齊銜之孫,著名外交家,民國時期曾任外部部常務次和、駐德意志兼奧地利特命全權公使等職。故居現宮巷14號;
陳壽祺(1771-1834)清嘉慶四年進士,學者、教育家,.官至記名御史,故居現黃巷36號;
梁章鉅(1775-1849)清嘉慶七年進士,文學家,官至廣西巡撫、江蘇巡撫,故居現黃巷36號
沈葆禎(1820-1879)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林則徐次婿,曾任福建船政大臣等職,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故居現宮巷26號;
沈瑜慶(1858-1918)清光緒十一年舉人,沈葆禎之子,官至貴州巡撫。故居現宮巷26號;
沈覲壽(1907-1995)沈葆禎曾孫,著名書法家,曾任福州書畫院副院長、福建省書法協會副主席、福州市書法篆刻研究會會長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林聰彝(1824-1878)林則徐之子,歷任內閣中書、六部主事、衢州知府、浙江補用道、署浙江按察使、杭嘉湖海防兵備道等職。故居現宮巷24號;
林炳章(1875-1923)光緒二十年進士,林聰彝之孫,陳寶琛長婿,曾任福建省財政廳長、閩海關監督等職,故居為現宮巷24號;
林 翔(1881-1935)日本明治大學法學博士,林聰彝孫,歷任民國軍政府總檢察廳檢察長、特別刑事審判所所長、最高法院院長、考試院銓敘部部長等職。故居現宮巷26號;
林恩溥(1893-1933)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林聰彝孫,民國時間任福建省建設廳正兼福州務局局,主持拓寬改建鼓樓至萬壽橋主幹道(今八一七路)、在台江興建6座碼頭等。故居現宮巷26號;
梁鳴謙(1826-1877)清咸豐九年進士,被聘入福建船政局幕府,此後一直追隨沈葆禎,成為得力助手。後回福州鰲江書院任教。故居在文儒坊閩山巷,門號不詳;
陳承裘(1827-1885)清咸豐元年進士,清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陳若霖之孫,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之父,故居現文儒坊47號;
羅豐祿(1850-1901)福建船政學堂駕駛專業畢業,曾任李鴻章幕僚,從事外交翻譯工作,後出使英國並兼任駐義大利、比利時兩國大使。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嚴復(1854-1921),近代著名思想家。故居現郎官巷20號;
嚴叔夏(1897-1962)嚴復三子,解放前曾任福建協和學院(福州大學前身之一)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解放後曾任福州市副市長。故居現郎官巷20號。
藍建樞(約1856-?)福建船政學堂第三期畢業生,留學美國。清末曾任「海鎮」巡洋艦管帶、海軍管理部部長,民國初任海軍總司令部左司令(後改稱第一艦隊司令)、海軍總司令等職。故居在吉庇巷內,門號不詳;
陳衍(1856-1937),清光緒八年舉人,《福建通志》總纂,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8號;
林葆懌(1863-1927),清光緒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後赴英留學,民國7年任海軍總長。故居現衣錦坊酒庫弄,門號不詳;
鄭孝胥(1860-1938)清光緒八年舉人,曾由陳寶琛推薦任溥儀老師,後又任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大臣,故居現衣錦坊洗銀營14號;
劉冠雄(1857-?)民國海軍總長,故居現宮巷11號;
陳元凱(生卒不詳)清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粵東縣令,林覺民岳父。故居現大光里23號;
何振岱 (1867-1952)清光緒二十三年舉人,詩人,書法家,曾受聘重修《福州西湖志》,任總纂。一生詩作頗豐。故居現文儒坊大光里21號
林白水(1874-1926)近代民主革命者,報人,教育家,曾在文儒坊創辦福建省第一所具有進步色彩的中小學「福州蒙學堂」,舊址在今文儒坊36號福州第九塑料廠內;
林 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曾在郎官巷居住,門號不詳;
陳 籙(1877-1939)福建船政學堂學生,後獲巴黎法律大學法學學位,曾任國民政府外交部外交司司長、駐墨西哥特命全權公使、駐法國全權公使、外交總長、南京日偽「維新政府」外交部長等職。故居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陳季良(1883-1945)江南水師學堂駕駛班畢業,原名「陳世英」,轟動中外的中日「廟街事件」主角,民國時期曾任海軍第一艦隊司令,兼任廈門警備司令,後又任海軍陸戰隊總指揮等職。故居現文儒坊 號;
林覺民(1887-1911)),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葆璋(1865-1940)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駕駛班首屆學生,冰心之父,曾任煙台海軍練營管帶、民國海軍部次長、海道測量局少將局長等職。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謝冰心(1900-1999)著名女作家,故居現楊橋東路17號;
王冷齋(1892-1960)曾就讀福建陸軍小學堂,為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學生,民國26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與日軍正面交鋒,親歷「蘆溝橋事變」。曾居黃巷,門號不詳;
郁達夫(1896-1945)著名作家,1936年至1938年間出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公報室主任,曾客居光祿坊10-13號劉家大院內;
劉攻芸(1900-1973)英國倫敦大學經濟院畢業,獲博士學位,民國時期曾任中央銀行總裁,又任財政部部長。1948年建議蔣介石再發銀圓券,並為蔣介石秘密運送黃金去台灣。故居光祿坊10-13號,現無存。
高拜石(1901-1969)民國時曾任《福建民報》、《建國日報》總編輯,後赴台,任台灣省新聞處主任秘書。1958年起在台灣《中央日報》副刊上開設專欄,前後達十年之久。故居在楊橋巷口,今無存;
王 助(1914-1941)革命先烈,1931年入黨,曾任XXXXX福建省委委員兼宣傳部部長,1939年5月受新四軍委派,與範式人一起在安民巷53號設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
範式人(1909-1986)1932年入黨,曾任紅軍閩東獨立師政治部主任、XXXXX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等職,解放後任江西省委副書記,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副部長、郵電部副部長,XXXXX福建省委第二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等職,1939年在安民巷53號國民革命軍新編陸軍第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工作;
沈幼蘭(1890-1964)福州「蘭記」漆器店創辦者,曾是全市最大的漆器店。民國15年在美國費城建一百五十周年展覽會上,「蘭記」產品獲一等執照獎,三年後以菲律賓召開的工商業交易會上其產品又獲特等金牌獎。故居在今楊橋路,門號不詳;
陳體誠(1896-1942)工程師,畢業於美國加基鋼鐵學院橋梁工程專業,民國七年被選為首屆中國工程學會會長,後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兼財政廳長、西北公路特派員兼甘肅省建設廳廳長等職。故居在光祿坊內,門號不詳;
廬 隱.(1899-1934)著名女作家,出生於南後街,具體地址不詳。
翁良毓(1905-1926)省立福州師范學校畢業,曾在上海受到李大釗的教導,民國十四年當選為福建學生聯合會副理事長,後開設「福州書店」,銷售進步書刊,該店也成為團組織地下交通聯絡點,後被特務殺害。故居在衣錦坊雅道巷內,門號不詳。

2. 福建福州出過哪些名人

作為中國綜合實力五十強城市之一的福州,誕生了很多的名人,福州有哪些名人,那真的是太多了,所以下面我只能為大家挑選幾位簡略的介紹一下,希望讓大家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葉向高

葉向高為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萬曆、天啟年間,葉向高兩度出任內閣首輔大臣。在任期間大敗倭寇、驅趕荷蘭入侵者,粉碎了其霸佔台灣的圖謀。萬曆三十年(1602年),葉向高推薦好友沈有容出任福建水師參將,率軍平倭,取得東沙大捷。

林旭

林旭,清末維新派人士,為「戊戌六君子」之一。遺著有《晚翠軒集》。

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時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則徐之婿。

秋瑾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林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細數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發言。

3. 福建從古至今在國內出了多少名人(有一點名都可以)你知道的都有誰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http://..com/question/27945829.html

4. 福建福州好吃好玩的地方

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愛好,是喜歡自然景觀呢還是喜歡人文景觀,因為我對福州歷史比較有研究,如果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話,我給你推薦一條行程:

第一天
早晨坐車到五一廣場,國慶節的五一廣場肯定很熱鬧,看看旁邊的福建歌舞劇院,以及廣場中間的福州市標雕塑,升旗台及毛主席塑像,還是很不錯的。(免費)

五一廣場北面的於山,是福州古城的三山之一,有諸多的文化古跡及摩崖石刻,且歷史上眾多的名人皆有留下遺跡,可以上山去走一下,山也不高,海拔50米左右,其間綠茵滴翠,白塔、戚公祠、辛亥革命紀念館、獅子岩、狀元峰、九日台、九仙觀皆風景秀麗,值得一游。(免費)

於山下來後,經過協和醫院步行10分鍾即可到達福州文廟,其實這裡面供奉至聖先師孔子,也挺增長知識的,包括有福州古代進士名錄,古代教育展覽,大成殿孔子像等,體會一下儒家文化的精神吧。(免費)

出文廟後,經過省婦幼保健院,可到澳門路的林則徐紀念館,林則徐是福州近代最為著名的人物了,裡面有眾多他的生平介紹及禁毒知識的宣傳,紀念館是在原林則徐祠堂上擴建了,既有原來的古樸風貌,又加入了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多角度的反映給觀眾。(免費)

這個時候差不多中午了,向前從南後街橫穿過去,看看福州的古典風貌,一路上可以嘗一下福州的小吃,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也可以過楊橋路到老福州裡面品嘗下福州的特色小吃。(人均15-20元)

下午就近,過東街口到鼓樓旁邊的開元寺去看看,裡面有一尊宋代鑄的鐵佛非常雄偉,這尊用鐵10萬斤融化後建造而成的鐵佛坐落於鐵佛殿中,而殿門口的楹聯非常有深意,可以自己去體會。(免費)

出寺後到鼓樓車站坐19路或者54路公交車,到屏山公園西側的鉅東站下車,上屏山公園游覽,期間鎮海樓是古代福州的制高點,如果天氣好的話,現在仍然可以俯瞰福州大部分城區,高樓林立,西湖左海波的光粼粼。(門票15元/人)

第一天差不多就可以這樣安排了,之後坐車到東街口逛逛,那裡店也很多,容易找到解決晚餐的地方。

第二天
坐車到西湖公園,因西湖公園重新有修整,增加了夢山景區,裡面以雅緻的古典園林為主,有這么一句話,「天下西湖三十六,福州排行在第三」,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去劃船,也不會很貴。如果熟悉路程,可以沿湖上的木棧道走到左海公園很有意思,左海公園有一些游樂設施,可以自行選擇遊玩。(免費)

出左海公園大門,到銅盤路或者山海觀乘坐91路公交車到西禪寺,游覽福州最大的寺廟,整個西禪寺宏偉壯麗,幽深寧靜,一篇佛國祥和景象。(門票20元/人)

接著坐車到寶龍城市廣場,可以在那裡解決午餐。

午餐後,在寶龍城市廣場乘坐7路公交車到鼓山下院,游覽鼓山風景區,不過這個登山比較耗費體力,鼓山也比較高,初次攀登掌握好時間,不要太快就好。這里就要半天的時間了,如果有體力,登上山後,可以繼續登上十八景景區,湧泉寺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去了,門票又貴,而且除非宗教歷史界人士,否則天下寺廟都差不多。在市區就把水準備好,山上賣的東西略微貴一點,山上也有些買小吃的,可補充體力。(登山免費,十八景門票10元/人)

下山後,如果有精神,可以坐29路車到融僑錦江站,到江濱公園去看看夜景。(免費)

第三天
第三天集中安排到福州森林公園和福州動物園玩一下了,這兩個地方很近,在一起,而且也比較大,足夠逛一整天了。(森林公園免費,動物園門票30元/人)

差不多了,如果有細節的問題,可以在QQ上具體咨詢我,希望你們在福州玩的愉快。

5. 文廟的中國文廟

山東曲阜孔廟:曲阜孔廟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以孔子的故居為廟,按皇宮的規格而建,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南京夫子廟:南京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是中國四大文廟之一。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夫子廟一帶,素有「六朝金粉」之稱,為古代中國南方文化樞紐之地。
北京孔廟:北京孔廟與國子監始建於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吉林文廟:吉林文廟於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親下聖旨興建,與曲阜孔廟、南京夫子廟、北京孔廟並稱「中國四大孔廟」。是清朝政府在東北建立的第一座孔廟,也是東北現存最大、建築規模和等級最高的地方文廟。
天津文廟:天津文廟博物館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門里大街。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提學御史程富提出上奏,要求在天津設立衛學。天津衛指揮使朱勝將住居一所施為學宮,首建堂齋、公廨,至此天津建起了第一所官辦學校。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大成殿落成,始稱衛學,為天津地方教育官學和尊孔的廟宇。
薊縣文廟:薊縣文廟始建於隋,位於縣城西北隅,現存主體建築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泮池、登瀛橋、欞星門、名宦祠和鄉賢祠等建築。
山西平遙文廟:平遙文廟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其大成殿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築。在公元1957年地震後,平遙縣政府揭瓦維修時發現,殿脊樑下記有「維大金大定三年歲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跡。
河北正定文廟:正定縣文廟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其大成殿建於五代或宋初,是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建築。文廟現僅存照壁、戟門、東西廡和大成殿等建築,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河北定州文廟:定州文廟始建於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有著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不僅是河北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文廟,也是全國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文廟之一。據史料載,文廟是長期跟隨裴度、時在定州任上的盧簡求(唐代著名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的盧綸之子)廢天佑寺後創建的。文廟的整體布局,是中國古建的典範。
濟南府學文廟:濟南府學文廟坐落於濟南市歷下區明湖路248號,北臨大明湖,臨近芙蓉街等老城街巷。文廟創建於宋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元末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到了清代,也多次對文廟進行修整,但基本保持了明朝文廟的規模和建築布局。
蘇州文廟:蘇州文廟創建於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由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創辦。它是江浙滬地區最大的孔廟,也是全國第二大孔廟。
福州文廟:福州文廟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李椅始建學宮,五代王審知置四門學,宋太平興國間改為孔廟。有經史、御書、稽古三閣,養源、儀道、駕說三堂,以及十二齋舍等,規模百餘畝。後於宋熙寧、明洪武、清咸豐間三度大火,范圍漸次縮小。現存廟宇為咸豐元年(1851年)至咸豐四年所建。
湖南寧遠文廟:寧遠文廟始建於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是中南六省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文廟。 [8]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春文廟:長春文廟位於當時老城內二道街,始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由士紳朱琛捐資興建。據《長春縣志》記載,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和1924年 由長春知府楊同桂、長春文廟知事趙鵬第主持進行過兩次大規模維修、擴建。後於2002年由長春市人民政府出資,對文廟進行恢復重建,主營旅遊觀光,祭祀活動等。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衢州孔廟是中國僅有的兩處孔氏家廟之一。2004年,孔氏南宗家廟才恢復祭孔大典。2007年,全面修葺。
鄭州文廟:鄭州文廟始建於東漢。
哈爾濱文廟:哈爾濱文廟建於1926年,落成於1929年,是中國東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祭祀孔子的廟宇。
江西贛州文廟:贛州文廟位於贛州市厚往路東段,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知縣張照乘將縣學遷於此,因縣學又為祭孔之場所,故又稱文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和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好,是江西省現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校址。
廣東德慶孔廟:德慶學宮是中國華南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孔廟,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重建於元朝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大成殿和仰聖園被譽為孔廟的海峽兩岸大鎮廟之寶。
四川資中文廟:資中文廟在資中縣城北門外,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北宋雍熙年間(公元984-987)始建於縣城東街,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遷此重建。資中文廟佔地7035平方米,建築面積2191平方米。主體建築及布局仿山東曲阜孔廟,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排列於南北中軸線上,東西廂房、鍾樓、鼓樓、鄉賢祠、名宦祠對稱分布兩側。 他因其兩種與眾不同而知名,第一因其資中人萇弘曾為孔子師,破例雕像以記其事。故資中文廟祀有孔子全身站立石像,為國內僅有。第二因其廟內有全國文廟之中孔子最高、最大、最精緻、最奇特的一塊牌位,被譽為「中華第一牌位」。
四川德陽文廟:德陽文廟始建於南宋開僖二年(公元1206年),位於城東,明洪武年間遷建成城南今址。曾多次重修增補。現今的德陽孔廟,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建成的。
四川都江堰文廟:都江堰(原灌縣)文廟,又稱孔廟、夫子廟、文宣王廟、至聖廟,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鎮文廟街與書院街交匯處,系五代舊址,佔地47畝。背靠玉壘山,前望岷江,左鄰文筆山(又稱金龜山),右靠小擂鼓坪,是歷代奉祀孔子及儒門賢哲的祠廟,也是學宮和儒學教官衙署之所在。
上海文廟:上海文廟位於上海老城廂,黃浦區文廟路215號,具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目前,上海文廟目前成為了一個綜合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場所。
浙江杭州孔廟:杭州孔廟始建於宋高宗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原為南宋臨安府學所在地,後至科舉制度廢除前一直是杭州官學所在地,以其內藏的唐至清代各類碑刻500多石著稱,有「碑林」之美譽。
山西榆次文廟:榆次文廟建於公元999年。
上海嘉定孔廟: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為縣學。元代嘉定升州,為州學。明代嘉定復為縣,仍為縣學,直至清末廢科舉。自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至清末近700年間,或重修、或增建、或重建計達70餘次,其規模有「吳中第一」之稱。
雲南保山孔廟:保山孔廟位於雲南省保山市實驗小學內,被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 。台南孔廟:乃明鄭時期陳永華所立,入口題有「台灣首學」。此額題字者不明,但已成為台南市、甚至台灣象徵之一。每年9月28日舉行釋奠典禮,歷來都由台灣省政府主席擔任正獻官,今則改由台南市長。台南孔廟大成殿中懸掛有清代自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乃至光緒帝等清帝御匾,頗負盛名。

6.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

全國出進士最多的十個地方分別是: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江蘇常州,福建福州,浙江紹興,江西吉安,浙江寧波,福建莆田,福建泉州,安徽徽州。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6)福州文廟出了多少進士擴展閱讀:

現分唐、宋、元、明、清5個部分來查看各個朝代進士的地域分布情況:

1、唐朝

唐朝考取進士最多的10個地方為長安、洛陽、吳縣、安平、河南、宜春、華源、莆田、河東和湖州。

2、宋朝

宋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依次為莆田、閩縣、鄞縣、吳縣、侯官、晉江、永嘉、仙游、臨海、臨川等。在宋朝進士籍貫第一陣營的10個地點中,僅福建一省就占據了5個席位。同時,四川成都和江西撫州(臨川)也是兩個十分突出的進士產出高地。

3、元朝

元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為廬陵、平陽州、婺源州、哈剌火州、鄞縣、吉水州、茶陵州、豐城、上饒和天台。與宋朝相比,元朝的第一陣營又出現了一些北方的地名。不過由於元朝科舉屆數較少,給非漢人考取功名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所以元朝的統計結果與其他各朝代有較大的不同。

4、明朝

明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是莆田、餘姚、晉江、華亭、鄞縣、閩縣、安福、豐城、吉水和長洲。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取進士24536人。

5、清朝

清朝考取進士最多的地方為大興、仁和、錢塘、閩縣、宛平、侯官、武進、吳縣、臨桂和昆明。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此時,以北京為中心的京畿地區可與以蘇杭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相抗衡,一南一北兩個文化中心,遙相呼應。

7. 福州市的名勝

1、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2、金山寺。福州金山寺是閩江的一個著名景點,位於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烏龍江上。
3、福州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聖廟路。
4、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又稱「林則徐祠堂」),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為紀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邙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南後街澳門路。1982年成立。館址原為林則徐專祠,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儀門廳、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築物,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楊橋東路17號,郵編350001。該館成立於1991年11月,隸屬於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館址為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故居。坐西向東,原有二進廳堂、後花廳、北院南花廳(紫藤書屋)及樓房,居住著林覺民父輩七戶族人。
6、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7、福州十邑摩崖石刻。《福州十邑摩崖石刻》收錄資料上限至史前,下限截至公元2000年,按「生不立傳」原則,題刻作者健在的不予收錄。
8、福州華林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9、天王殿。天王殿殿前「湧泉寺「大金匾,系清康熙皇帝「御筆頒賜」。
10、湧泉寺。湧泉寺為閩剎之冠,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初名華嚴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915年,改名為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1407年改稱湧泉寺。明代該寺曾兩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
11、衣錦坊。宋初改稱棣錦坊,宣和年間,又改名祿錦坊,宋淳熙年間,進士王益詳退歸故里後,改祿錦坊為衣錦坊。
12、雪峰寺。又名崇聖寺,全名雪峰崇聖禪寺,位於閩侯縣西北雪峰鳳凰山南麓。唐咸通十一年(870)建,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重修。
13、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福州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羅星塔是國際公認的航標,是閩江門戶標志,有「中國塔」之譽。
14、楊橋巷。福州古城,坐北朝南,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歷史上能五度為都,自有其宏規氣象。而城市的擴展是與時俱進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15、福州地藏寺。坐落在福州市東門外的金雞山麓,相傳建於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8.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有多少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共有8613名。

其中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明清進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興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進士1299名。

網傳約有4000多名進士,官方史料及地方通志並未考證,地方管轄地變動造成部分數量重合,數據不詳。



(8)福州文廟出了多少進士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舉所取進士較多的地方,自隋至清,江西吉安、江蘇蘇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四川眉山等地所出的進士量乃全國之最。

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該科狀元鄭性之,榜眼孫德輿,探花黃桂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屬縣永福,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