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春秋時期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是冶城人(現福州市區冶山),至今仍完整保留歐冶子煉劍的歐冶池。他奉越
1、從問題的敘述上看,在浙江龍泉遇到干將,干將為浙江龍泉的概率很大。(那時候人員流動性差,外地人少,大多都是本地人)
2、從干將的介紹上看,相傳為吳國人,也就是今天的江浙。
所以基本可以認定為浙江龍泉人。
干將是春秋末著名冶匠,相傳為吳國人,與歐冶子同師,善鑄造兵器。曾為吳王闔閭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金鐵不銷,其妻莫邪斷發剪爪,投入冶爐,於是「金鐵乃濡」,成劍兩柄,即名為干將、莫邪。《文選·七命》注引《吳越春秋》(亦見今本《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文較繁):「干將者吳人,造劍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邪。莫邪者,干將之妻也。干將曰:『吾師之作冶也,金鐵之類不銷,夫妻俱入冶爐之中』。莫邪曰:『先師親爍身以成物,妾何難也』。於是干將夫妻乃斷發揃爪,投之爐中,使童女三百,鼓橐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
龍泉寶劍
龍泉市生產的龍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也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七星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B. 區冶子是誰
五大名劍通常是指春秋時歐冶子所鑄造的五把青銅劍。
歐冶子春秋時越人。籍貫、生卒年不詳。冶金術。
歐冶子的事跡見於《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書中說,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請善於相劍之士薛■為其看劍,當看「純鈞」(寶劍名)時,越王說,有人想用「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作交易,可否?薛■答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歐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
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何足言哉!」
後人常常把湛盧、巨闕、勝邪(一作鏌邪)、魚腸、純鈞稱為五大名劍。
其實歐冶子還鑄造有三把更為鋒利的鐵劍。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是中國最早的鐵劍。
歐冶子所鑄各劍的去向:
1、湛盧劍: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戰敗,將湛盧劍作為貢品敬獻吳王闔閭,吳王視為國寶,終日佩帶在身,後飛往楚國被楚昭王所得,後傳到南宋名將岳飛手中,岳被害後,不知去向。
2、純鈞劍:吳國名將伍子胥所佩,伍曾用此劍指揮干軍萬馬歷沙場,後沉入杭州錢塘江,若干年後,伍子胥也葬身於此。
3、魚腸劍:專諸所用,公子姬光指使專諸用此劍刺死吳王僚謀奪王位,公子姬光繼位後稱闔閭,吳王做賊心虛,害怕見物思情,總覺得魚腸匕首是不祥之物,因而封藏不敢佩用。事過十八年之後,闔閭王在吳越戰爭中受傷死亡,吳太孫夫差於公元前495年嗣位,並在破楚門外的海涌山為其父做了墳墓,連同魚腸劍一同埋葬海涌山。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命人掘閻閶的墳墓,以求取魚腸劍,但「鑿山求劍無所得,洞鑿處成深洞」,現為虎邱劍池,今日蘇州風景區之一。
4、龍淵、工布二劍:越王滅吳之後,北上會齊、晉諸侯稱霸業(中原)。到公元前235年,越國被楚國消滅,公元前222年,楚國被秦國滅,秦始皇統一中國,楚王所用的「龍淵」「工布」被秦始皇繳獲成了他腰中之物。
5、干將莫 劍:吳越爭霸時沉入延平(今南平)劍溪(閩江)。
約莫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師伐吳,出征前派越臣文種為特使暗赴楚國,請楚昭王帶兵在吳國西部邊境起事,以牽制吳國兵力。楚王早聞越國盛產寶劍,垂涎欲滴,乘機提出要給他一批寶劍,做為出兵的交換條件,越王猶豫再三,但為顧全大局,只好命歐冶子再鑄一批寶劍。歐受命後,就和妻子朱氏女兒莫邪商量。他們當時一方面要鑄造大批兵器供前方使用,另一方面要為楚王鑄造寶劍,按當時的湛盧山的資源是不夠用的,要完成這項艱巨任務,必須開辟新的鑄劍場所,但要轉移到何處去呢?
時值中秋之夜,他們一家上湛雲峰飲酒賞月,歐冶子心中煩愁,連飲三杯,就睡去了。這時,只見有位白發童顏老人,站在雲間,高聲叫道:「歐冶子,你鑄劍報國,任務艱難,你可到秦溪山麓去,那裡有取之不盡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龍水;還有亮石坑發光洞的寶石供你磨劍。」歐冶子忙作揖曰:「請問仙翁,秦溪山麓在何處?」白發老人手往白雲深處一指,只見一雙白鶴飛到歐冶子身邊,白發老人道:「騎上白鶴去吧!」歐冶子騎上白鶴,像流星般飛去,最後在括州府黃鶴(今浙江龍泉)停下。歐冶子舉目眺望,四周古木參天,湖水清澈,環境幽靜,不覺大叫一聲:「好地方,好地方。」朱氏聞聲,忙把他推醒,歐冶子方知是一場美夢,於是把夢中的境況,一五一十告訴妻子。第二天早晨,歐冶予夫
婦攜女兒莫邪,挑著行李,按白發老人指點的方向出發。他們日行夜宿,翻過八十一座山,渡過六十四條溪;才找到秦溪山,這就是浙江最高峰風陽山的山麓,青山綠水,蒼松翠柏,附近無雞鳴犬吠,在兩棵千年樹下面,排列著七口井,像天上北斗星座,泉水寒冽。於是歐冶子結廬砌灶,取鐵英鑄劍。當錘打第一枚劍時;突然烏雲四起,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七條金龍從井口鑽出,沖出雲霄,爾後齊向劍坯上噴了口水就騰雲駕霧而去。這時雨過天晴,只映得那枚劍五彩繽紛。歐冶子舉劍向巨石劈去,只聽「啪」地一聲,巨石被劈成兩塊。歐冶子記得夢中白發老人指點的「亮石坑石可供你磨劍。」亮石坑在何處?後來到九姑山訪問一位采葯老翁,告訴他:「離城四十里處,有個發光洞,存亮石數以萬計,若能得石磨劍,光亮無比;只是洞邊有雙巨鷹把守,無人敢取。」歐冶子聽後回家和妻商量,朱氏說:「不用怕,三人齊心協力就能戰勝巨鷹。」於是他們各執一把湛盧寶劍,奔赴發匿光洞,果見有雙巨鷹,平時抓虎吃豹為生,力大無比,一見生人來拍動翅膀兇猛撲來,一雙利爪就攔腰把莫邪抓住,飛向天空。歐冶子夫婦執劍殺來,搏鬥幾回合。這時莫邪雖被抓,但她一邊掙扎一邊持寶劍朝巨鷹的翅膀亂刺,結果鷹傷墜地,歐冶子上前補上一劍,結果了巨鷹的性命。三人齊進匿洞取回亮石磨,果然鋒利無比,斬鐵如泥,就把這枚寶劍取匿名為「龍淵」
歐冶子等鑄了大批寶劍之後,又造了秦阿、工布兩劍,連同龍淵劍由越王獻給楚王,楚王大喜。
C. 歐冶子簡介 歐冶子怎麼死的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與湛盧劍的創始人。福州古稱冶城,市北的冶山和劍池,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盧山,浙江龍泉七星井,均有歐冶子鑄劍遺跡。
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並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為楚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歐冶子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七星龍淵(後因在龍泉處鑄劍,改名龍泉劍)、泰阿、工布。
D.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跡
【於山】
一名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傳戰國時古民族「於越」
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積11.9公頃,形如巨鱉,最高點鰲頂峰海拔58.6米。山上原有攬鰲亭、倚鰲軒、步鰲坡、接鰲門等六鰲勝跡,還有九日台、集仙岩、平遠台、獅子岩、煉丹井、九仙洞等二十四景。現存廟字有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九仙觀等。有宋至近代摩崖題刻一百多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代碑刻。
【大士殿】
一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為萬壽亭,內供「萬壽無疆」穹碑,為州城百官祝釐之所。乾隆二年(1737年)改為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以於山作為總攻陣地,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設在殿內。1911年n月9日拂曉,革命軍在此開火為號,炮打將軍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們獲將軍朴壽,殺於殿西丹井附近,殿內有乾隆「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述觀音菩薩「從男變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稱白塔。在於山西麓。磚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據碑刻記載,在辟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初為外圍環木的六層樓閣式磚木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火焚毀,二十六年(1548年)重建,把殘存磚軸內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裝在磚軸內,成為磚塔。唐代原木塔的石座尚存。塔南定光塔寺,唐天枯二年(公元905年)創建,兩年後,為祝賀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現存殿字均清代重建。
【戚公祠】
在於山白塔寺東。戚繼光(1528—1587)明代傑出軍事家。
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班師回浙時,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餞別,勒碑紀功。後人在台旁建祠,後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台,崗台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卧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岩、補山精舍諸勝。
【於山摩崖刻石】
在於山上。有宋至近代摩崖題刻一百餘處。主要集中在鱉頂峰、戚公祠、蓬萊峰、金粟台等處。其中有宋代元絳的「金粟台」篆書,明代張諱的「平遠台」行書,督舶太監尚春的詩刻,清代官府鎮壓農民起義領袖蔡牽、朱憤的紀事刻石等,都具有藝術和史料價值。
【開元寺鐵佛】
在福建福州市經院巷。寺建於梁大情二年(公元548年),初名靈山,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今名。鐵佛迭掌盤足坐於蓮台上,外披泥貼金,法相庄嚴。高5.3米,人立其肩,手摸不及頂。鑄建年代未見文獻記載,明中葉以前,曾被誤認為後唐年間王審知所鑄的三萬斤銅佛,後才發現非銅實鐵,曾異撰聯雲:「古佛由來皆鐵漢,凡夫但說是金身」。清初《榕城紀聞》雲: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鐵佛殿,在佛座下開出銀塔一座,上題:「宋元豐癸亥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劉瑾。」據此,鐵佛當鑄於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是研究古代冶煉技術的實物例證。
【烏石山】
簡稱烏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市中部,與於山東西相對,乃城內三山之一。游覽面積11.9公頃,最高點香爐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林蔭壑勝,環山寺觀櫛比,山間亭榭交錯。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為游覽勝地。其中天章台、沖天台、霹靂岩、天台橋等六處,均屬三十六奇;1955年修建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東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鞏為之作記的道山亭;居中的方亭,為紀念明代抗倭保城有功的黎鵬舉而建,名黎公亭;居內的圓亭,則紀念陳振龍從呂宋引進番薯種,名先薯亭。此外,還有沈公祠、道山觀、彌陀寺、呂祖宮等。
【烏石山摩崖題刻】
在烏石山上。岩石巉崎,洞壑清幽,摩崖題刻二百餘處,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鄰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較為密集。著名的為唐大書法家李陽冰大歷七年(公元772年)所書的篆書《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師孟、陳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元代間有用蒙文書寫的。明代多詩刻,其中太監的題刻為清人所不取,《烏石山志》均未收錄;但對研究明代太監活動,特別是督舶太監的活動,頗有史料價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市區西北隅。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嚴高鑿引西北諸山之水聚此,為農田灌溉之用。五代閩時,在湖濱建水晶宮,此後漸成為州人游樂場所。宋辛棄疾詞雲:「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因而有小西湖之稱。1914年辟為公園,當時可供游覽的陸地面積僅54.3畝,解放後幾經擴大,已達215.15畝。湖中有開化、謝坪、窯角三嶼,湖濱有荷亭和大夢山,以柳堤和玉帶、飛虹、步雲三橋通聯,構成一幅整體畫圖。園中濃蔭覆蓋,幽香陣陣,更有宛在堂、桂齋等占跡掩映其間,湖面輕舟碎影,水謝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福建省博物館設在園中。
【大夢山】
一名廉山。在福建福州市西湖之濱。廣袤2華里,高不及40米。舊時,蒼松蓊鬱,排翠崇岡,輕風徐拂,遠近聞聲。」大夢松聲」為福州西湖前八景之一。今則松竹滴翠,花木似錦。山巔有大夢山亭,東南麓有行磴引入假山洞府,盤旋而上,可登亭憑眺全湖景色。環山麓一帶地勢迂迴,西南有乎章池等古跡,系元末平章陳友定西肢園遺址,南為明代薛家池館遺址,東為明禮部侍郎薩琦祠堂,內有養龍、玉井、沙帽三池,1957年合並改建為福州動物園。園內有熊貓館、猛獸舍、水族廊、海豹池、猴山、象園等等,收羅珍禽異獸頗多。西隅有游泳池等。
【西禪寺】
原名長慶寺。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怡山。離城約3公里。怡山形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原為南朝梁煉丹士王霸所居,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建沖虛觀祀之。後廢弛。咸通八年(867年)延佛教徒居之,後兩年改名清禪,不久又改延壽。後唐長興四年(933年)改名長慶,俗稱西禪。佔地約100畝,大小建築物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微妙禪師往海外募金重建。規模雄偉,清末列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垣內寄園,花木似錦,尤擅池館之勝;垣外有古荔百餘株。寺僧年年舉辦荔枝會,吟詩作畫,「怡山啖荔」成為韻事。
【華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市區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尚割據福州,其臣下鮑脩讓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樣禪院」,明正統間賜額,改名華林寺。原有殿、法堂、環峰亭、絕學寮等,均早廢。僅存大殿,單檐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雖歷經明清兩代重修,其主要梁架、斗栱等還是初建時原物,保存唐宋建築風格,為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構建築,是研究古建築的珍貴實物資料。
【江心公園】
在福州市台江江心中。面積3公頃,形若巨舟卧於碧波上,原名三縣洲,系由泥沙沖積而成。此洲北面波濤滾滾,百舸爭流;南面則風平浪靜,水清如鏡;地處鬧市之中,而無車馬喧嘩之擾。1975年在此籌建江心公園,環洲砌以石駁岸,以原有三株老榕為中心,栽種花木五萬株,建有榕樹坪、金魚館、臨江亭、釣魚台、品茶軒、游泳場等,頗具規模。1982年正式開放。
【嚴復墓】
在福建福州市郊陽岐村。清宣統二年(1910年)嚴復生前所營建,以石構為主,形如扶臂椅,碑書「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兩側有雲龍柱一對,墓前橫屏書「惟適之安」,規模不大,結構大方。嚴復(1853—1921)字幾道,號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光緒三年(1877年)留學英國,歷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總辦、資政院議員。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校長。曾翻譯赫胥黎《天演論》等,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基礎。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翻譯家。
【張經墓】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黃店山。張經(1492—1555),明抗倭將領。字廷彝,號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負御倭全責,總督諸軍,次年在浙江王江涇大捷,稱軍興以來戰功第一,但被嚴嵩羽黨趙文華篡功誣陷,被害京師。萬曆中其孫伏闕鳴冤,始昭雪,賜祭葬於此。黃店山古稱芋坑山,地處閩江之濱,山明水秀。墓為白石結構,自麓至半山有十三層寬闊石台,深515米,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馬、獅、虎、羊等石獸,雄偉壯觀。山麓原有「東南戰功第一」石坊,民國間被軍閥拆除,台石亦被盜竊。1963年重修其主要部分。
【林陽寺】
一名林洋寺。在福建福州市北峰山區,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據宋《三山志》記載,後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閩都記》稱為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創建。明初廢,萬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為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間鼓山湧泉寺住持古月禪帥募資重建,稱林陽寺。整組建築群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殿、法堂為中軸主體建築,左右峙立鍾鼓兩樓。旁襯禪堂、僧室、客廳等,規模雄偉,為當時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陳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隱山禪師藏骨塔。
【林則徐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馬鞍村的金獅山麓,面對五鳳山。林則徐(1785—1850)是我國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士,歷任巡撫、總督。力倡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斤,在虎門當眾銷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團結軍民打退英軍進攻。由於清廷妥協求和,被革職充軍新疆。後起用任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粵,病死潮州,歸葬於此。墓為三合土結構,寬13.2米,深24.6米,為四層台,墓前有獅子一對。道光六年林則徐為其父母所營建,計六壙,他自己夫婦及弟夫婦均附葬。墓前有御賜碑文和祭文青石碑兩座。
【林則徐祠堂】
在福建福州市澳門路。祠門向東,第一道為屏牆,左右設兩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第二道為牌樓形牆,設一大門,額橫書「林文忠公祠堂」,進門為一條石鋪通道,左右分列青石文武翁仲及馬、羊、虎等。道半跨有三楹儀廳,廳後通道直達碑亭。碑亭為正方形,內立三座青石碑,成品字形。一為聖旨,一為御賜祭文,一為御賜碑文,均林則徐卒時所賜,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時補鐫。詞廳在碑亭北側,外有圍牆,廳正中把林則徐遺像,楣上掛道光帝御書「福壽」匾額等。亭後有兩座三間排平屋,東西相對,中隔一堵花牆,均作客廳用,再後為一列曲尺形雙層樓房,北樓計九間排,西樓三間排原供家族子弟攻讀之用,內有「豐井」古跡。1982年冬辟為林則徐紀念館。
【歐冶池】
又名劍池。在福建福州市區北部鼓屏路東。相傳春秋時歐冶子鑄劍於此,故名。據宋《三山志》記載:「唐元和中僧惟斡浚池,得銅劍、刀環數枚,送武庫。當時,冶灶猶有在竹林間者。」古時,池周回數里,池畔有冶山、利澤廟、劍池院、五龍堂、歐冶亭等,均廢。宋黃裳《歐冶池》寺雲:「惟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明張時徹《劍池燕集》詩雲:「岩畔紫芝開幾許,與君今夜泛瀛洲。」現在池面僅存數畝,1983年重浚,並恢復部份亭榭。
【羅星塔】
俗稱磨心塔。在福建福州市東南21公里處馬尾港的羅星山宋柳七娘建。據《閩部記》載:七娘嶺內李氏女,育色,里豪謀奪之,抵其夫於法,謫死閩南,七娘斥賣其產入閩,捐資造塔,以資冥福。」明萬曆間塔毀,天啟間(1621—1627)徐■倡議修復,重建為七層八角石塔,高31.5米,聳立港口。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兩軍即齊塔下開火。當時馬江兩岸十三鄉人民。展開了反侵略斗爭。1964年經過大規模修繕,羅星山也辟為公園。
【金剛腿】
在福建福州市閩江下游閩它鎮對岸(長樂縣地),距市區30公里,處在兩岸山岩裸露、江流曲折、河道深窄的地段。金剛腿是一條形如巨人腿腳的大石條,從山麓一直伸劍江面。腿卜中空如橋梁,腿部翹起,靴底懸空,靴長約1米,滿生青苔,極其逼肖壯觀,為閩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還有古代石刻「金風濯足」四字。乘船出入閩江的人。部為這天然巨石所吸引。據傳金剛腿原有一對,另一隻已被開采建造肆萬壽橋。金剛腿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處,每當溪洪與海潮相遇時,浪濤沖擊,更是奇觀。
【南公園】
在福建福州市區東南。佔地20.000平方米。清初為靖南王耿精忠別墅。湖塘台榭,擅林泉之勝。光緒間辟出部分地建左宗棠詞堂,1912年改為公園。有桑柘館、荔枝亭、藤花軒。望海樓諸勝。近年又依其曲折湖塘壘砌堤岸,圍以欄桿,井在湖上修造兩座石拱橋,其中一座從湖畔假山石洞接通湖心小島的涼亭,成為游覽中心。臨湖建雙層樓船,登船台憑眺,全園景色盡收眼底。園旁影劇場也是公園舊地。
【馬江昭忠祠】
在福建福州市馬尾港的馬限山麓,依山傍水,面對羅星古塔。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紀念中法戰爭馬江海戰陣亡烈士而建。前後兩進,正廳及兩院祀殉難官兵796人,前廳有石碑一方,記海戰經過。祠西為墓園。1920年重修,將墓園的九壟合為一丘,重立墓碑,上書:「光緒十年七月初三日馬江諸戰上埋骨處」。伺前有老榕兩株,清幽肅穆。一九八三年重修,墓園增設池館亭榭,詞內陳列馬江海戰文物。
【閩江金山塔】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8公里閩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拔尋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勢。宋元年間建一座七層八面的實心石塔,高不及10米。塔周環構庵堂,古人以其比擬鎮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稱。後庵堂被山洪沖毀,或改建為文昌祠,或改建為塔江樓,歷代更迭不常。現存的金山塔寺為1934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後有一層樓,左右各有一間斗室。所有樓閣均四面開窗,佔地雖小,有外景可惜,環境頗為清幽。一水奔流,九山環抱,向為游覽勝地。明代抗倭名將張經,少時曾在此讀書,明莆田學者林兆恩(龍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攏映綠波,金山事跡見詩歌」,彈丸之地,卻流傳不少名人韻事。
【閩王德政碑】
在福建福州市慶城寺(路)閩王祠內。閩王王審知(862—925),唐末割據福建,五代時封閩王。治閩三十九年,對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頗有功績。後世譽稱「開閩王」。此地原為他的故宅,閩亡,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改為廟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來詞取土捏制春牛,發動春耕。碑全稱《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高4.9米,寬1.87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於兢撰,王倜書。碑文記述審知家世及其治閩前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貿易情況,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資料。祠內還有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廟碑銘》、《乞土勝地》等碑。
【閩王王審知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戰坂鄉蓮花峰的斗頂山。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唐末,從其兄王潮起兵,入據福建,封閩王。他治閩三十九年,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墓原在鳳池山,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遷葬於此。蓮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對五虎,氣勢宏偉。陵園內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蓮花、永興兩院(寺),閩亡,均廢。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軍盜掘,今僅存三層墳台及翁仲、石獸等。台上有兩座並列的長方形磚墩,1981年重修,發現墩下為墓室,左室有閩王墓誌銘,右室有夫人任氏墓誌銘,均翁承贊撰。墩後圍有墳壁,上為封土,封頂有唐閩忠懿王墓碑,是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重修時所立。
【迥龍橋】
亦名飛蓋橋、沈公橋。在福建福州市郊閩安鎮邢港上。建於五代年間,四墩五門,花崗石砌造,長66米,寬4.8米,墩為兩頭尖船形,墩間各鋪石樑板五條。橋上護有石欄桿,欄柱36根,柱首雕刻有雄獅、海獸、蓮花等,造型古拙生動。南宋淳祐間重修後,改名為飛蓋橋: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鎮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橋。現存結構多為唐宋時期遺物。「閩中橋梁甲天下」,但五門以上唐橋尚屬罕見,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橋技術的重要實物例證。橋的兩端各有廟亭一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為玄帝亭,旁立宋觀文殿學士鄭性之所書「飛蓋橋」和清「沈公橋」石碑,東南端為聖王廟,內祀齊天大聖,重檐九脊頂,背負盤石山,拾級登山,可觀賞邢港九曲、七星獻壽等景緻。
【桂齋】
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側。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則除了父憂在籍守制,倡議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結束,利用節余在荷亭北皇華亭故址建宋李綱祠堂(今廢),並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兩株,取李綱晚年住所名稱,亦叫桂齋。咸豐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遵林遺囑奉其像祀於此。民國間在齋旁建室一間,稱「林文忠公讀書處」,並新建一座禁煙亭。
【煙台山】
在福建福州市區閩江南岸,梅塢與麥園頂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設有煙墩以為報警之用,故名。1962年建為公園。園內有長廊、茶室、閱覽廳、游泳池等。穿插種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貴樹種。由於一阜臨江,地勢較為高峻,視野開闊,能縱覽榕城全貌。北望三山兩塔雄峙;俯瞰閩江航運繁忙;更有萬壽、閩江兩座大橋,宛若長虹。夏晚江風習習,遠眺萬家燈火,猶如繁星點點,是消暑勝地。山麓梅塢,古時種植萬株梅樹,有「瓊花玉島」之稱。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毀於戰火,現在已是市肆林立。
【崇福寺】
在福建福州市北嶺下,距城約8公里。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院,後廢。明末清初重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具規模,後逐漸發展,梵宮林立,殿宇巍峨,至清末成為福州五大神寺之一。寺在象峰之麓,岡巒環抱,松柏參天,有清澗一曲繞寺而過,環境十分清幽。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所重建。
【崇妙保聖堅牢塔】
俗稱「烏塔」,誤稱「凈光塔」。在福建福州市區烏石山東麓,五代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延曦為自身及眷屬、臣下祈福,在唐代凈光塔遺址上興建。原計劃造九層,未完工,延曦被殺,閩亡。現存塔為八角形,七層檐,高35米,用花崗石砌造。轉角設倚柱,每層疊澀出檐。第一層開一門,其餘各層開二門,不設門的地方都設佛龕。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造型雄偉端莊,與於山定光塔東西相對,有「榕城雙塔」之稱。清道光間塔身傾斜,1957年重修。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閩歷史與藝術的珍貴資料。塔旁「敕建貞元無垢凈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遺。
【清真寺】
在福建福州市安泰橋下。據寺碑稱,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不合史實。按此地原為五代時閩王王繼鵬的太平宮,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改為萬壽院(佛教寺),元至正間始歸伊斯蘭教,改造為清真寺。《閩都記》雲:國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禮拜」,色目人禮拜誦經於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毀於火,是年冬重建,越八年始落成。重建的寺,屬東方建築形式;大殿單檐五脊頂,深廣均五間,成正方形,為禮拜堂。前有華表,左右兩廡為茶廳、房廊、廚舍等。現存大殿為1955年重建,改為工字形。寺內有永樂聖諭、嘉靖重建清真寺記等石碑。是福州唯一的伊斯蘭教寺。
【鼓山】
別稱「石鼓」。在福建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延表數十里,有屴崱、白雲、鼓子諸峰,最高點海拔969米。以山巔有巨石如鼓,故名。山中湧泉寺是福建著名寺院。寺東靈源洞、聽水齋、白猿峽一帶,岩石嵯峨,摩崖密集,譽稱「石鼓都會」。寺西蒼松翠柏,曲徑通幽,有鼓山十八景、白雲洞諸勝。山上屴崱峰俗稱「絕頂峰」,可觀日出。寺西南為登山石板路,長3公里,石磴達二千五百餘級,沿途青松夾道,有觀瀑、半山、更衣等五亭」,1954年另闢盤山公路,自市中心有車直達寺前。1979年義建造松濤樓,接待遊客。
【鼓山十八景】
俗稱十八洞。在鼓山湧泉寺西,獅子峰下。岩壑幽奇,山徑盤曲,蒼松成蔭,攀登遠眺,福州市、郊全收眼底。宋時建望州亭,今廢。附近有岩洞,廣16米,深7米,洞內有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片石壁,占人取達摩面壁之義,名「達摩洞」。洞周有石灶、仙猿岩等勝跡。清咸豐四年(1854年)辟八仙、降虎諸岩洞,鋪設通聯的石礆、石徑,使游覽線延展2公里以上。三十來處岩洞和景物分別題有標名,達摩洞口的石壁上則綜合品題,有達摩面壁、仙猿守峽、玉筍成林、福壽合圖等富有詩意的十八佳句,「十八景」因此而得名。近年來又整修通道,增建樓閣廊亭。
【鼓山摩崖題刻】
在鼓山上。山上岩壑幽奇,鐫刻在岩壁上的摩崖題刻約有四百段,多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雲洞、十八景、靈源洞等地,尤以靈源洞一帶最為密集。明謝肇淛《鼓山志稿》說:「宇內名山銘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靈源洞里許,削壁林立,殆無寸隙。」靈源洞有摩崖題刻二百餘段,真草隸篆俱備,宛如一座書法寶庫。著名石刻有宋代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以及當代郭沫若等題刻。
【千佛陶塔】
在鼓山湧泉寺。計一對。燒造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原立任福州市南台島龍瑞寺,1972年移此,分立在天王殿前,東名「庄嚴劫千佛寶塔」,西名「賢劫千佛寶塔」。塔為陶質,上施釉,作紫銅色。仿木構八角形樓閣式,計九層,高6.83米,座徑1.2米,自下而上寬度逐層縮小。系分層燒造,然後拼合而成。塔壁共貼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檐角下懸有鈴鋒,塔頂壓寶葫蘆,塔座塑有獅子、力土和各種花卉圖案,井有題識,記燒造時間以及施捨者和工匠姓名。以陶燒造的大型寶塔,為國內罕見,是研究宋代建築藝術的珍貴資料。
【白雲洞】
在鼓山西北隅,距湧泉寺約7公里。洞在懸崖陡壁間,廣約16米,深5米。堵為佛堂、僧舍。有石為天,不施片瓦。洞外雨絲紛垂,淋不到窗欞;白雲繚繞,迷濛滿洞。從洞口俯視,危岩如削壁,長澗若深淵。古人雲:「白雲之奇,不在洞而在徑。」即指從山下登洞的沿岩險徑。登此洞需穿過三座危岩阻梗的三天門,爬越一段兩側深澗的龍脊道。沿途有化龍橋、印月潭、龍舌岩、天梯、觀瀑台、吼雷湫、時佛嶺等諸勝。
【湧泉寺】
在鼓山半山腰的白雲峰麓。海拔455米處,佔地25畝。此地原為一積水潭,五代粱開平二年(公元908年),閩王王審知填潭建寺,請名僧神晏來居。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改稱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毀於火,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現存主要建築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鍾鼓樓、白雲堂、明月樓、聖箭堂、藏經殿、回龍閣等,均清及近代重建。規模雄偉,列為清末福州五大禪寺之一。寺以藏經、藏版馳名國內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龍藏、日本續藏等,還有明清兩代本山高僧元賢、道霈等著述和其他翻刻計七千五百多冊,尚存明清經版萬余方,和苦行僧刺血書寫的佛經六百七十五冊。
E. 歐冶子鑄劍遺址在什麼地方
1、第一處:將軍廟(劍池湖遺跡),在中國浙江麗水市地級市有一個「龍泉市」。
2、第二處:冶父山,「石麗楊枝滴露團,插天雙袖沒雲空間,年年常向空王禮,耐盡西風酒十指寒。」
3、第三處:歐冶池,坐落於福州福州鼓樓冶山錦東庭園,今鼓屏路最北端東面。
F. 福建福清市歐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歐 區(ōu 歐 區)姓源出有二:
1、出自歐冶氏,與區氏同出於一個源流,以祖先名字為氏。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至漢朝時,由歐安又分出一支區氏(見下《三、歷史名人·歐安》),稱區姓。
得姓始祖:無疆。歐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氏與歐陽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為氏。而《姓氏考略》上也有記載。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姓後人尊無疆為歐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4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區、歐、歐陽三姓同宗。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據《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
三、歷史名人
歐 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歐 安:漢朝富商,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
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2、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
【歐(區)姓宗祠通用對聯】
〖歐(區)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姓啟歐冶;
望出平陽。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歐(區)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孝格禽獸;
光佩芙蓉。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平都人歐寶,性極孝,父親去世,他在墓旁廬中守孝。鄉鄰打虎,虎跑進他廬中,他用衣服蓋住虎,虎得以逃脫。後來,虎送來鹿幫他祭祀,人們認為孝能格(感化)猛獸。下聯典指春秋時冶工歐冶子,善於鑄劍,相傳曾為越王勾踐鑄五劍,稱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與干將為楚昭王鑄三劍,稱龍淵、泰阿、工布。曾拿純鈞給善於鑒別劍的薛燭看,說:「光彩耀人,像是芙蓉剛剛生出。」
菟虎供祀;
芙蓉閃光。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才高吳下;
惠被泉溪。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歐海。下聯典指宋·歐道。
-----------------------------------------------------------------
〖歐(區)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菟虎供祀第;
芙蓉閃鍔家。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歐(區)氏宗祠「八劍堂」堂聯。
-----------------------------------------------------------------
〖歐(區)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榮列廣東五才子;
師事長樂數千人。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南京工部郎中歐大任,廣東省順德人。嘉靖間歷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下聯典指明代學者歐道江,長樂人。博學洽聞,四方師事游者數千人。
-----------------------------------------------------------------
〖歐(區)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虎感念藏,卸鹿供祭;
技精冶鑄,純鉤似芙。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孝子歐寶,平都人。性至孝,義喪廬墓。里人恪虎,虎投其廬中,寶以衣覆之,虎得脫。其後虎致鹿以助寶祭。人為孝能恪猛獸雲。下聯典指戰國時鑄劍家歐冶子,越王聘之作五劍。後又於又於干將為楚王作三劍。福建省閩侯縣冶山西,有歐冶池,相傳為歐冶子鑄劍之地。
孝子廬墓,名聲傳自漢代;
義軍領首,威望肇於元朝。
——佚名撰歐(區)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孝子歐寶。下聯典指元代起義軍將領歐普祥。
============================================================
附錄:【歐姓典故、趣聞】
〖歐陽修的後裔為什麼姓歐?〗
2004年初,廣東省樂昌市有些歐姓群眾要求改姓歐陽,說是恢復原來的姓氏。原來,這些歐姓群眾都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的後裔。日前,記者在樂昌采訪時獲悉,原籍江西吉安的一代文豪歐陽修,竟然有四、五千後裔在樂昌聚居。位於樂昌黃圃鎮的歐陽氏宗祠(始建於嘉慶十二年)最近已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為樂昌市文物保護單位。一木箱「湘南粵北歐陽氏族譜」。
家住樂昌北鄉鎮的歐漢榮今年已是66歲,他是歐陽修的第35代後裔。日前,記者來到歐老漢家,得知來意,他的兒子歐陽彪抱出一個高近七八十厘米的木箱,裡面收藏有歐家12本族譜,名叫《湘南、粵北歐陽氏族譜》,記者翻開一卷細看,便見其中有「第十六傳至修(即歐陽修),履官尚書」的記載,扉頁上還有歐陽修的毛筆畫像,下面題有「宋太師允國公歐陽修(文忠)公遺像」數字。據悉,歐陽修的後裔中,過去有不少人只知道畫中像是一位先祖,但並不知道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近年來,隨著樂昌文史研究的發展,歐陽修的後裔認識到祖先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並以此為榮。歐老漢的兒子已改名叫歐陽彪,他告訴記者,後來知道先祖就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除了將「歐」姓改為「歐陽」之外,他們更覺得應該「發奮讀書」,向先祖歐陽修學習。樂昌為何有歐陽修後裔?
樂昌為什麼會有這么多歐陽修後裔呢?據樂昌文史研究專家沈陽先生介紹,原來,早在南宋年間,歐陽修第九世裔孫歐陽永隆,於南宋紹熙五年,出任韶州,始居樂昌黃圃鎮東村。從永隆公至今已經歷29代,後裔遍及樂昌及湘南等地。在清代康、乾、嘉年代,樂昌的歐陽修後裔進入繁盛時期,有做進士、舉人、貢生、增生、附生、庠生等,共二三百人。曾有縣里科舉考試,中榜者全都是姓歐者,「全榜皆歐(縣試),無一異姓,號稱歐半城,名揚樂邑」之譽(引自《歐氏族譜》)。歐陽修後裔為何會改姓歐?
歐陽修的後裔,為什麼會改姓歐呢?原來,這里還有一個典故。歐陽修玄孫歐陽光祖當年平定「金亂」有功,皇帝封其為「靈佑威顯歐王」。因此,後裔棄「陽」從「歐」。但過了兩代之後,由於朝野議論及宗族認為單姓不妥,於是又恢復原復姓「歐陽」。為什麼樂昌歐陽修後裔仍然沿用單姓呢?沈陽分析說,其一出於歷史原因所致;其二基於歷代祖業田產契約、證券不便更改;其三乃政府對戶籍、檔案、證件管理嚴格,不可隨意改動之緣故。不過,他們的祖源、譜中記載仍是歐陽氏復姓之史籍。改回歐陽復姓要去戶籍申報。
對於這個問題,樂昌市公安局一位戶籍管理人員認為,一般來說,只要沒有經濟問題等,按照更改姓名的相關規定程序,填寫有關申請表格,即可以辦理姓名更改手續,何況這些「歐」姓的歐陽修後裔本來就是姓「歐陽」。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歐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歐致富少將
歐致富(1915-1999),原名歐陽致富,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人。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團7軍供給部排長,第5師15團連長,第13團特派員,紅31軍教導隊營長,援西軍隨營學校校長,紅31軍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黃崖洞保衛戰,在這次保衛戰中,特務團抗擊了5000敵軍進攻,殲敵近千,1500的特務團僅傷亡166人,老百姓稱特務團為歐團。八路軍總部授予歐團「包圍水腰立戰功」錦旗,榮獲「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光榮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熱遼縱隊第22旅旅長,熱河軍區熱中軍分區司令員,第17旅旅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31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8軍142師師長。董存瑞就出在這個師。錦州戰役時,歐致富率31師沿長城南進百里,進攻灤河以東石門地域,一舉攻克石門車站,切斷了鐵路交通線。爾後31師包圍了北戴河,北戴河守敵大部被殲。31師和所在的11縱出擊北寧線,掃清了灤河以東至北戴河一線各據點之敵,切斷了華北敵軍的陸上交通,完成了保障東野主力南下,分割包圍錦州之敵的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長,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48軍副軍長兼師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1961年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79年參與組織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為鞏固西南邊防和捍衛祖國主權不受侵犯作出了貢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9年3月28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4歲。著有《戎馬生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