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福州首富前十名都有誰
1、韓國龍,1955年3月出生於福建福清市三山鎮韓瑤村,新加坡僑眷。現任冠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冠城鍾表珠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⑵ 他曾是服務員,小學沒畢業,卻逆襲成福建首富,如今身家372億
外界曾評價陳發樹:
這個行事低調,不吸煙、不喝酒、不賭博的中年商人,正試圖顛覆福布斯和胡潤百富榜榜單,締造一個新的財富傳奇。
早在2009年,陳發樹就以218.5億元身家,問鼎福建首富寶座。
如今13年過去,他的財富達到了372.7億元。
但資本市場水漲船高,他卻再未有緣重回巔峰。
即便還沒能再奪第一,但陳發樹的賺錢能力,從始至終都不容小覷。
近期的一樁經典大手筆,是投資隆基股份。
陳發樹在2018年就開始布局,當時這個領域並不讓人看好。
該公司股份也一跌再跌,而他卻逆勢而行,頻頻抄底加持。
兩年時間,他合計持有股份1.44億股,成為公司第七大股東。
到2020年第二季度,回報期來臨,股價進入快速上升階段,陳發樹逐步減持股票。
至2021年,他手上的持股市值已達到119億元,股價升幅1369%。
僅此一筆,陳發樹就賺得百億利潤。
而他的光輝戰績,在這之前,已經赫赫有名。
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此具有投資眼光的陳發樹,居然連小學都沒畢業。
而且是靠倒賣木材發家,初期創業也是從跟股市毫不相關的百貨零售起步。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福建零售大王」的傳奇致富秘訣。
陳發樹,1961年出生於福建泉州的一個貧窮山村。
從村裡坐拖拉機到縣城,需要足足一天時間;
而從外面步行到村裡,則要在山中繞上一百多道彎,其閉塞落後可想而知。
陳發樹家跟村裡絕大多數農戶一樣,終年稀粥白薯飯,難得見一次葷腥。
「陳發樹」這個名字是父親給取的,希望兒子將來能發大財,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
跟《紅樓夢》中王熙鳳女兒名字的由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劉姥姥給巧姐取名時就說:「日後大了,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都從這『巧』字上來。」
恰似,陳發樹後來通過倒運樹木發家致富,正合「發樹」二字。
但不同於巧姐錦衣玉食的童年,陳發樹小時候因家境太過貧寒,上到小學四年級就被迫輟學務農。
後來家中又添了好些弟弟妹妹,身為長子的他更加不可能重返學堂,只得幹些雜活維持生計,分擔家庭重擔。
等長到可以干力氣活的年紀,陳發樹就跟著父親到附近的林場打工,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砍樹、搬木頭。
雖然累,但他很滿足,因為每周能吃上一次葷菜。
可見對大富大貴的期盼,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追求。
至少在陳發樹這里,受限於生長於山旮瘩的有限世面,他還沒有出人頭地的「妄想」。
直到21歲那年,他走出大山,開了眼界。
陳發樹坐在販送木材的貨車上,用自己廉價的勞動力跟司機達成協議:
無償把木料搬上車,就可以免費坐車到廈門觀光一圈。
他不無驕傲地說:「那個時候,雖然很窮,可我的腦子還是很好用的,第一次看到人家怎麼做生意。」
陳發樹第一次踏進花花世界,見識到都市繁華的同時,也留意到木材市場的火爆:
既然別人能把木頭拖來這里賣,我為什麼不行呢?村裡啥都沒有,就樹最多。
可是,這樹又不是自家的,哪能說賣就賣呢?進貨的錢從哪兒來?
陳發樹在興奮過後冷靜下來思考對策,他明白光有激情可幹不成事。
他在廈門木材市場流連觀察了幾天,終於有了對策:先拿訂單,再搞生產。
陳發樹找到兩家木材銷售商,一番商量交涉後,他承諾能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向他們提供木料,商家欣然同意。
為穩妥起見,大字不識幾個的陳發樹,還像模像樣地要求對方跟自己簽了份合同。
答應只要他弄來合格的木材,就全數收下。
搞定下遊客戶,他立馬回村尋找上游貨源。
還是老問題:沒錢,人家憑什麼把木材給你?
這時候,陳發樹跟銷售商按手印簽的合同就發揮重要作用了,他拿出來給林場老闆看:
都有買家了,你這賣家還不放心嗎?
就這樣,陳發樹作為中間商賒著賬,順利地把木材從家鄉運到了廈門。
憑此一趟,他凈賺1000多塊,這在80年代,相當於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
陳發樹的第一桶金,果然靠樹發了家,「名不虛傳」。
接下來4年時間,他的賺差價生意越做越大。
先是 汽車 貨運,再是火車托運,最後做成了泉州最大的木材貿易商。
25歲時,陳發樹在廈門購置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徹底擺脫了溫飽不濟的貧苦生活。
然而,有能力的人終究是不安分的。
一轉眼,陳發樹就把這套房子擔保出去,換成了一部三輪摩托車,和兩個弟弟幫一家8平米的小店拉貨。
從木材大佬變身為拉貨小工,陳發樹這是打的什麼算盤?
說起來,這次轉型頗有些理想主義色彩。
陳發樹偶然一次讀到全球零售業大王山姆·沃爾頓的傳記,被主人公從無到有創造輝煌的成就所激發:
「山姆是我的榜樣,我希望自己能成為他那樣的人。」
於是,深受偶像的鼓舞,本就在思考創業轉型的陳發樹,決定進軍百貨行業。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之前倒騰木頭,起碼還算近水樓台,有過接觸了解;
現在做百貨,一無經驗,二無人脈,三缺資金,怎麼做成零售大王呢?
陳發樹選擇的路徑就是:先當拉貨小工。
一天,他在街上轉悠,苦苦思索進入新領域的辦法。
一抬頭,看到一間百貨店在找服務員。
他於是打算就從此處基層做起,一步步熟悉。
被招進去之後,陳發樹才發現這家店只是一個小小的雜貨鋪,老闆平時太忙,就請人過來幫忙過貨。
既來之,則安之。
陳發樹和弟弟們蹬著三輪車來來往往,在這間小店忙進忙出,時不時幫忙打理店內日常事務。
也是命運垂青,不久後,這家店老闆因為賭博輸錢,要把店面便宜賣出去。
陳發樹再次得了近水樓台的便宜,果斷把店拿下,將其更名為「華都」,搖身一變成了小老闆。
此後八年,陳發樹兄弟就靠著這家小店步步做大。
他在當地開了四五家分店,成立百貨連鎖公司,實現了月均上萬的可觀盈利。
但陳發樹似乎總見不得好,日子一旦富裕點,他又開始琢磨折騰,想「出去走走」。
他在公司例會上提出:「能不能走出廈門,到福州發展一下?」
可跟著他一路走過來的兄弟們卻不認可大哥的做法,一致認為就在本地發展挺好的,也能掙到不少錢,沒必要冒險去和別人搶地盤。
但陳發樹已非井底之蛙,去意已決。
最終,在和平抽簽後,弟弟贏得「華都」本名,而陳發樹另立門戶「新華都」。
1995年,陳發樹孤勇前行,進軍福建省會福州。
他在寸土寸金的東街口商業街,開起新華都百貨有限公司,正面硬剛當時福建商界第一大商企——東街口百貨集團:
「當時很多朋友認為,我的選址離商業老大太近,是往槍口上撞。」
殊不知,這一切都在陳發樹的盤算之中。
面對大牌強手,他狠招頻出:
商場每月一天幸運日,打折降價狂歡;
推出退貨無障礙,免除消費者後顧之憂;
率先通過ISO國際質量認證,專業有保障;
開業當年即加入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成為第一個民營企業成員……
藉助街口原有的火爆人氣,以及自家的精準營銷,陳發樹的新店成功在福州百貨市場站穩腳跟。
不久後,他又在人流稀疏的福建火車站附近,開起第二家商城;
而後一發不可收拾,新店在湖裡區、五四路等地相繼開幕,逐步形成品牌商圈氣候。
1997年,不甘寂寞的陳發樹又扭轉賽道,多方觸及各個領域:
他在市中心廣場投資建起一座擁有143間客房的三星級涉外酒店。
並成立建設工程公司,進軍礦山產業。
同年,陳發樹集結成立新華都實業集團,確定了以百貨業為主。
同時涉足酒店、工程機械等行業的發展戰略。
次年,集團榮膺「福州十強私營企業」、「福建省百強商業企業」等嘉獎。
陳發樹也被授予「福建省優秀企業家」稱號。
至此,陳發樹可以說已經創業成功,光耀故里。
但離命運安排給他的「福建首富」之位,還差點火候。
助他一臂之力的,是比他大三歲的陳景河。
在組建集團時,陳發樹曾投資6000多萬購買了一批水電站設備,承接了幾個開採石方工程,這裡面,就有陳景河的業務——紫金礦業。
兩人因合作而逐漸熟識熱絡起來。
當時的紫金礦業還是一個欠債拖款的貧礦,陳發樹手裡的股權一開始就是抵債而來。
本來作為開發商,他只負責做工程就好。
但因為當時國內礦業不景氣,陳景河的礦業項目無人問津,政府便出面跟福建各大知名民營企業打招呼,讓幫忙投一點。
家大業大的陳發樹自然也在被招呼之列,抱著賭一把的「迫不得已」心態參股進去,也算給同姓家門一個面子。
誰也想不到,這個無心插柳的投資會成為他最英明的決策。
2000年,紫金改制發股時,集團出資4800萬拿到其33%的股份,成為礦業第二大股東。
同時,39歲的陳發樹還以個人名義購買其4.486億股股份,佔比14.1%。
如此一來,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陳發樹實際成為了礦業第一大自然人股東。
三年後,國際金價陡升,紫金礦業登陸港交所,首日收報5.7港元,成為港市成交額第二大股份。
上市當日,陳發樹的身家隨即飆漲十億港元。
再過4年,紫金礦業回歸A股市場,他手上的市值再次劇增超100億元。
陳發樹抱得金蛋在手,賺得盆滿缽滿。
財富要動起來才有價值,他開足馬力,借著礦業的資金供給:
先後拿下四川九寨溝草地金礦、青海省德爾尼銅礦等一系列大型承包工程;
同時盤活地產,在福州控股10萬平米的高檔樓盤,僅物業費就達1.5元/平米;
並嘗試 旅遊 業,認股武夷山 旅遊 發展項目,短短幾年獲利超5000萬元。
除了附屬行業的節節攀升外,主業起家的百貨擴張也沒有落下:
他在龍岩市一口氣吞下當地12家購物廣場,開創了當時福建省最大規模的零售業並購。
多方齊頭並進,財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勢不可擋。
2008年,陳發樹手上的百貨商超,在福建全省擁有連鎖門店113家,面積超74萬平方米。
同年7月,集團正式登陸深交所上市。
第二年,48歲的陳發樹以218.5億元身家,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11位,登上福建首富寶座。
春風得意時,陳發樹集團的第二個關鍵人物上場。
在一次私人晚宴上,陳發樹遇到了唐駿;
晚宴一結束,陳發樹就向唐駿發出加入邀約;
唐駿「只用了一分鍾,就做出了決定。」
2008年,唐駿從老東家盛大公司跳槽過來,陳發樹為其開出10億天價轉會費。
唐駿是誰,值這個價嗎?
簡單介紹一下,唐駿是著名職業經理人,有「打工皇帝」之稱。
他曾在美國微軟公司工作10年,被授予「比爾·蓋茨傑出獎」,被公司定為微軟未來領袖之一;
之後,他出任盛大網路公司總裁,帶領公司上市,並助力陳天橋成為2004年中國首富。
在真正結識唐駿之前,陳發樹就知道:「唐駿溝通能力很強,是國內第一經理人。」
聘任發布會上,兩人左右並立,共持上億聘書。
在各界媒體的閃光燈聚焦中喜笑顏開,對未來充滿期待。
唐駿豪邁宣稱:「我一定會為集團創造出超過10億元的價值。」
這似乎又是一場勝負不定的賭局,只是在陳發樹看來贏面極大。
而公司內部大部分人卻強烈抵制,甚至一度引發幾位大將辭職表態。
但木已成舟,陳發樹意志堅定,篤信己見,將唐駿親手捧上了集團總裁兼CEO的高位。
新官上任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具有「深遠」影響的雲南紅塔收購事件。
2009年,紅塔集團將其持有的六千多股雲南白葯股權轉讓,陳發樹安排唐駿執掌處理。
唐駿曾洋洋得意地親口證實:「整個收購過程,我只花十分鍾看了一下轉讓協議,覺得沒問題,就讓陳總簽了字。」
五天後,陳發樹就按照唐總操辦的收購事宜,將22.08億元巨款給對方打了過去。
然後左等右等,說好的股權卻遲遲沒交割過來。
2011年底,在既沒拿到股權,又沒要回錢款的情況下,陳發樹終於反應過來,一紙訴狀,將雲南紅塔告上法院。
當時做過一個網路民意調查,有90%的人認為陳發樹有理,但80%的人認為他打不贏官司。
整個判決流程,又花掉兩年時間。
最終中國煙草總公司認定收購不成立,陳發樹取回本金及一點利息,付出1700萬的訴訟費。
這段時間里,雲南白葯股價一路大漲,而陳發樹卻一無所獲。
如果唐駿當初看合同仔細一點,注意到那條「需要相關有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批准」的條款;
或者先付定金,等股權轉過來後再付全款。
那麼陳發樹不僅可以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損失,還能持股再賺一筆。
可偏偏沒有如果,唐駿的動作一向神速,從他用「一分鍾」決定加入陳發樹,就可以推斷出他用「十分鍾」定下22億協議的合理性。
唐 駿剛剛加入時 ,曾向陳發樹立下兩個flag:
一是讓集團旗下至少5家公司上市;
二是協助陳發樹成為「中國巴菲特」。
可直至2013年,陳發樹和唐駿默默分道揚鑣時,這兩個願望都沒實現。
陳發樹一言不發,身邊人忍不住抱屈:
「只能說唐駿是個大忽悠,他在集團的貢獻,根本不是他自己吹噓的和大家想像的那樣。」
從結果來看,唐駿在任期間,陳發樹手裡沒有一家公司掛牌敲鍾,而「中國巴菲特」卻慘變「有錢的秋菊」。
耗時三年多時間的股權追討之路,坎坷而憋屈,讓陳發樹損兵折將,元氣大傷。
還有另一樁「黑料」,也發生在2009年。
然而,在風風火火的宣布之後,數年時間除了零星的幾筆捐資助學外,這筆款項卻遲遲沒到賬,使陳發樹尷尬陷入「詐捐」風波。
陳發樹在將唐駿收入麾下之前,一向低調行事,曝光不多。
而當公關高手唐駿來了之後,他卻常常拋頭露面,動不動就上熱搜。
真應了那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013年,陳發樹用一家小公司打發走了唐駿,自己重掌集團總裁之位。
盛大的開始,落寞的結束,局外人看得很清楚:
「當時陳發樹請唐駿時太高調了,現在也不好說什麼,二人早已分家。」
媒人雖然走了,但「痴情」的陳發樹卻不打算就此放棄,他和雲南白葯的姻緣還在繼續。
2018年,雲南白葯發布公告,選舉陳發樹為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董事職務。
原來早在兩年前,趁雲南白葯集團國企混改的時候,陳發樹親手出資254億元,佔有其22%左右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
這次,合理合法合規,且沒有後顧之憂。
多年夙願,終得成真。
這之後,陳發樹的財富穩步增長,沒有再經歷此前的驚濤駭浪:
2019年,資產累積達113.8億元;
2020年,249.6億元;
2021年,372.7億元。
陳發樹集團的企業標志是一個大寫的「井」字,中間鑲著一顆心。
他對此的解釋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商人挖掘 社會 財富的同時,不能忘了政府和百姓的支持。」
有人會覺得他這個說法太過官腔,有作秀博好感之嫌。
但細想一下就知道,於公於私,這都是應該有的態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管是失意落魄還是功成名就。
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都不能忽視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成功,是多方因素的機緣結合。
除了自身努力這顆中心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有望成就不凡的功業。
作者:朱小暢&雯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