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閩侯縣的歷史沿革
196年(漢建安元年)置侯官縣, 屬會稽郡南部都尉。
三國吳時,隸屬建安郡。
282年(晉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豐縣、溫麻縣,三縣同屬晉安郡。
502—519年(南朝梁天監中年間)侯官、原豐合並為東侯官。
589年(隋開皇九年)復名原豐。
592年(隋開皇十二年)改名閩縣,屬建安郡。
623年(唐武德六年)閩縣析置侯官、長溪、新寧(長樂)、溫麻(連江)縣。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侯官又並入閩縣。
702年(武周長安二年)復置侯官縣。
766年(永泰二年)劃侯官西部地置永泰縣。
785年(貞元元年)劃北部地州派置梅溪場(後為閩清縣)。
808年(元和三年)侯官並入福唐縣,810年(元和五年)復置侯官縣,閩縣和侯官縣同屬福州。
閩國年間 (933年)改閩縣為長樂縣,侯官縣為閩興縣。
935年,長樂、閩興復名閩縣、侯官縣。
941年,閩縣再改稱長樂縣,翌年又恢復原名,此時兩縣皆隸於長樂府。
981年(宋太平興國六年)閩縣析置懷安縣,侯官、閩縣、懷安三縣同屬福州。
元屬福州路。
公元1580年(明萬曆八年)懷安縣並冊派賀入侯官縣,自此閩縣、侯官兩縣並立,同屬福建 寧福道福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政區仍沿襲清末區劃。
5月5日,閩縣、侯官縣裁撤歸並,稱閩侯府, 原兩縣一切事務均歸閩侯府接收管理。
閩侯府印信於12日啟用,福州府印信於同日作廢。
同年11月,閩縣、侯官縣印又重新啟用。
民國2年3月廢府,閩縣、侯官縣再次合並為閩侯縣,轄地范圍不變。
取兩縣原名首字定名為閩侯縣,羨前閩侯由此而得名。
1946年,民國35年,析縣治部分區域設福州市政籌備處,從此縣市分治。
1944年改名林森縣。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1950年復名閩侯縣,屬閩侯專區。
1956年3月直屬福建省轄,8月改屬福州市(或說,1958年屬福州市)。
1959年復屬閩侯專區, 閩侯又歸其管轄,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稱莆田地區。
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73年6月5日至今,閩侯縣劃到福州。
民國23年9月,閩侯縣營前等的六里的光裕、高詳、欽仁、江左、紹惠、至德劃到 長樂縣。
民國25年, 閩侯縣琯頭8鄉及川石、壺江2鄉劃到連江縣。
民國29年,小箬、大箬、安仁溪、大溪、北溪、馬洋、樟洋、石鄭劃到閩清縣。
民國32年,小箬又劃回閩侯縣。
民國35年1月劃縣城區設福州市。
縣治先後設於福州西澗、閩侯義序、尚干、螺洲,1970年縣人民 *** 駐地由螺洲鎮遷至甘蔗鎮。
閩侯原閩縣部分宋時分為12都,元、明兩代分為鳳池西、鳳池東、晉安東、晉安西、高蓋南、高蓋北、崇善東、崇善西、開化東、開化西、贊賢、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舊;侯官縣部分宋、元、明、清均為桂枝、東孝悌、西孝悌、勝業、修仁、永安、東太平、西太平、石門、五芝10鄉;懷安縣部分宋時分為感應、崇業、靈山、八座、承平、移風、積德、侯官、同樂東、同樂西10鄉,元代仍沿其舊。
民國24年並為鼓山、南港、鳳山、大湖4區。
民國34年區署撤銷,轄27個鄉(鎮)。
1949年劃為開閩、馬江、閩亭、扈嶼、尚干、南港、南嶼、侯官8鎮和松鼓、雙岳、平遠、西豹、凈屏、金山、鳳岡、小南、穆源、桐口、九鳳、關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雙大、雙湖、義序、螺洲、四維、城門、永臚、嘉登、鳳港、江濱、竹岐、東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鄉。
1949年9月隸屬福建省第四專區
1949年12月,從福建省 第四專區 閩侯縣 劃西豹、凈屏、雙岳、松鼓、江南、江北,白湖、雙湖、平遠、開閩等鄉劃到福州。
1952年12月,從第四專區 閩侯縣劃出鼓山、洪山、蓋山、新店等到福州,隸屬福州市人民 *** 郊區行政辦事處。
此時今郊區所轄的建新、琅歧、亭江、城門和嶺頭、宦溪、紅寮等鄉鎮仍隸屬於閩侯專區 閩侯縣。
1956年劃為城門、馬尾、南嶼、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個區。
1957年11月撤銷郊區行政辦事處,原所轄的18個鄉鎮調整為10個鄉鎮,屬福州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9月,恢復建制,稱福州市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59年7月改為福州市人民委員會郊區行政辦事處,其隸屬不變。
1960年3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鼓山、新店分別成立區人民委員會,隸屬福州市。
洪山公社分解劃屬鼓樓區和台江區,蓋山公社劃屬倉山區。
1962年1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恢復後,上述區、社歸其管轄。
此後,在今郊區轄區內曾先後設立過郊區革命委員會、北峰區革命委員會、蔬菜區革命委員會(後改名為環城區人民 *** )、郊區人民 *** ,均隸屬於福州。
1955年5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義序、吳山,盤嶼、陽岐劃到福州。
1956年6月,縣石牌區貴洋鄉丹洋村劃到福州。
1958年4月,永泰縣葉洋鄉劃 到閩侯縣。
1956年3月,閩侯專區撤銷,閩侯縣直屬福建省。
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管轄。
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劃為18個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閩侯專區恢復,閩侯又歸其管轄。
1970年,閩侯縣改隸莆田地區。
1973年6月5日至今,閩侯縣改隸福州市。
1960年1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縣馬尾公社 到福州。
1961年11月,從閩侯專區 閩侯縣劃 縣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個公社劃到福州郊區。
1970年改專區為地區,同年6月,閩侯地區移駐莆田,改為莆田地區。
1970年6月,從莆田專區 閩侯縣劃城門公社到福州市朝陽區(即倉山區,原郊區1970年2月撤銷)。
1983年劃為14個人民公社1個鎮。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各公社分別改為鄉(鎮),共設4個鎮11個鄉,後又增設小箬鄉,並陸續將5個鄉改鎮。
2000年,閩江鄉劃出公婆、勝利、建星、閩亭、建亭5村歸馬尾區。
閩侯縣轄甘蔗、白沙、荊溪、上街、南嶼、南通、祥謙、尚干、青口9個鎮,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鴻尾、竹岐、閩江7個鄉,設7個居委會、311個村委會。
2003年,閩侯縣轄9個鎮、7個鄉:甘蔗鎮、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閩江鄉、小箬鄉。
2004年,全縣轄9鎮7鄉,323個村(居),總人口61.5萬。
2005年2月5日,撤銷閩江鄉,閩江鄉並入祥謙鎮。
合並後的祥謙鎮轄泮洋、蘭圃、枕峰、鳳港、琯前、雙龍、洋下、岐尾、瀾澄、山後、輔翼、卜洲、三溪口、門口、蕭家道、祿家、中院、江中、峽南、新建20個村委會,鎮人民 *** 駐地不變。
9月27日,撤銷閩侯縣甘蔗鎮建制,設立甘蔗街道辦事處,原甘蔗鎮的行政區域為甘蔗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域,甘蔗街道辦事處駐原甘蔗鎮 *** 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閩侯縣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甘蔗街道、白沙鎮、南嶼鎮、尚干鎮、祥謙鎮、青口鎮、南通鎮、上街鎮、荊溪鎮、竹岐鄉、鴻尾鄉、洋里鄉、大湖鄉、廷坪鄉、小箬鄉。
2.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祥謙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祥謙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峽南社區、新建社區、蘭圃村委會、枕峰村委會、泮洋村委會、鳳港村委會、洋下村委會、雙龍村委會、_前村委會、岐尾村委會、瀾澄村委會、虎山村委會、卜洲村委會、輔翼村委會、三溪口村委會、中院村委會、門口村委會、肖家道村會、祿家村委會、江中村委會。
3. 福州海峽具體地址
福州海峽的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青口汽車城·瀋海高速蘭圃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