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土屋在哪個區
擴展閱讀
北京921司機為什麼跳橋 2024-04-19 08:11:30
從廣州怎麼去荔波 2024-04-19 08:10:42

福州土屋在哪個區

發布時間: 2023-06-06 16:03:48

① 福建的土樓是什麼時候建的

福建土樓始於宋元時期,因為福建土樓是客家人聚族而居,並用夯土牆承重的大型群體樓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樓。

② 土樓的來歷是什麼

土樓,是利用未經焙燒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夾牆板夯築而成牆體(少數以土坯磚砌牆)、柱樑等構架全部採用木料的樓屋,簡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築牆作為承重系統的任何兩層以上的房屋。根據《現代漢浯詞典》的解釋,所謂「樓」,就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據此,一層的房子,即使以生土牆承重、以木料作為柱樑等構架,也不能稱為土樓,只能稱為土屋。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漢民族傳統民居的瑰寶。
土樓是分布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的客家地區,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築。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盪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
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築有3000餘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龍岩永定縣、福建省漳州南靖縣和華安縣,其中又以客家土樓為代表。土樓的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布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的。
土樓的產生與中原居民大南遷是有著密切關系的。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又出現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中原居民大量舉族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福建開始顯現新的生機。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為了鞏固對福建的統治,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閩,駐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紀),中原人民為避戰亂,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進入福建東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區的中原漢人,在與原住民的相互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閩南話為代表的福佬民系,並通過隨後不斷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東南亞各國數以千萬計的閩南華僑群體。
北宋末期,特別是南宋時期(1127—1279年),由於北方受金人攻打、 統治,中原民眾舉家南遷者甚多,這些南遷者多經江西贛州進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帶入中原的語言、文化,經過與當地文化的長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話為代表的客家民系,並通過隨後的繼續向南、向海外的遷徙,形成了主要分布於中國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台灣的客家人群體,以及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客家華僑群體。

考古成果表明,從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乃至中亞、東亞的廣闊區域內,就開始了以生土夯築房屋、聚落建築的歷史。從11—13世紀始,傳統的生土建築藝術在特定的歷史大遷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環境條件中,衍生並發展繁榮了「土樓」這一奇特的建築品類。福建土樓記載著這一歷史發展的全過程。
在土樓的建築形式上,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築技術已相當成熟,福州新店戰國晚期至漢代古城遺址(公元前2世紀—前1世紀)、武夷山城村閩越王城遺址(公元前1世紀)等所遺留的城牆,均為生土夯築而成。唐五代(7—8世紀)以後,福建地區出現的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其堡、寨的牆體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築。
這些生土夯築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絕大多數被當地人稱為寨,基本上已毀,或僅存殘牆斷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僅作為地名沿用至今。上世紀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縣志》,就記載了許多寨的名稱,但其中多數已盪然無存,被後來興建的土樓或磚混建築所代替,極少數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別的遺存,至多僅存殘牆斷壁。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內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龍安寨、水寨、高寨、犁頭寨、羅寨、永安寨,豐田裡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龍王寨、網崗寨、何家寨、黑雲寨、湖洋寨、銅鼓寨、地上寨、龍旗寨、廖湖寨,金豐里的太平寨、楊家寨、天德寨、蘇屋寨、曾屋寨、高頭寨、金山寨等等。這些寨均以生土夯築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衛功能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