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有幾種方言
福建省是漢語方言最復雜的省份之一。全國各大方言區中,福建占著5種。分布最廣的是閩南話,但不是所有福建人都說。福建境內的閩方言又分為5個區:
閩東方言區分布在閩江下游的福州、閩侯、長樂、福清、平潭、永泰、閩清、連江、羅源、古田、屏南等11個縣市的是為南片,以福州話為代表。
分布在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等7個縣市的是北片,以福安話為代表。
莆仙方言區分布在莆田、仙游、涵江3個縣市(區),以莆田話為代表。
閩南方言區分布在泉州、廈門、漳州3個市,包括:廈門、金門、泉州、晉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同安、大田、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以及龍岩、漳平等地,共 23個縣市。以廈門話為代表。泉州、漳州和龍岩3種口音都有些差異。
閩中方言區分布在永安、沙縣、列東、列西等4個縣市(區)。以永安話為代表。
閩北方言區分布在建甌、松溪、政和、南平、順昌(東南部)、建陽、崇安、浦城(南部),以建甌話為代表。
在福建省的中部戴雲山區,尤溪縣和鄰近的永安東部、大田中西部和沙縣南部,是介於閩南、閩中、閩北和閩東之間的過渡區。
贛方言分布在邵武、光澤、建寧、泰寧4個縣市,邵武話比較有代表性。
客家方言分布在閩西的寧化、清流、長汀、連城、上杭、永定、武平,以及閩南的平和、南靖、詔安的西沿,以長汀話為代表。
在閩、客、贛3種方言之間,明溪、將樂、順昌一帶也可以說是過渡區,因為那裡的方言兼有3種方言的特點。
浦城縣的中北部和浙江省連界,那裡說的是和浙江的處衢方言相近的吳方言。
在南平市區和西芹一帶以及長樂縣的琴江村,有兩個官話方言島。
此外,閩方言和客方言,也都有在區外相互穿插分布的。閩南話在閩中、閩北、閩東都有方言島。
客家話在閩北、閩東也有不少小方言島。在武平縣的中山鎮通行的「軍家話」是比較接近贛方言的方言島。 居住在閩東的福安、羅源、寧德等地以及閩北的建甌、建陽、昌等地,閩中的永安、漳平等地的畲族同胞所說的話是一種也還保留著一些本族語言的、和客家話比較相近,又吸收了一些當地閩方言成分的帶有混合性質的語言。通常也稱為畲語。
福建省境內的方言不但品種多,而且內部差異很大。像連城、尤溪、順昌等地,一個縣內就有幾種、十幾種不能相通的話。
語言學角度看,福建是方言最復雜的地區,不是之一。今天福建地區的方言分類,在改革開放之前,不是按現在行政區劃劃分,而是依據語言特性劃分,主要歸為4大類,即福州話,閩南話,興化話,客家話。興化即今天莆田仙游,民俗學上屬於閩南民系,語言特性上有不同。閩南人走四方,到處都有閩南後人,也在各地留下了很多小方言村鎮,又稱做方言島,如閩東,閩北,甚至與福建交界省都有。 福建的客家分數在福建境內山區,方言自成一家。有意思的是,客家人普遍通閩南話。福州話包括福建其他地方的方言,只是大歸類,現實中,閩中的東西南北相互間,方言幾乎聽不懂。如古建州地域,不僅包括今天閩北全部,還包括今天閩中的三明地區的沙縣等地,閩東的寧德地區屏南古田等地,地處南來北往通道,方言交匯,都統一歸類於福州話。今天說方言的標准,是建國之後為了統一廣播宣傳,行政硬性指定,以大都市為標准,不涉及音韻審美,如廈門話成了閩南話標准。沒有廣播宣傳需要,即沒有標准,例如閩北話,古建州的建安,清代被屠城,建安解體,民國並入歐寧,取名建甌;歐寧是從建陽、建安、浦城析地而來;閩北中心在地圖上一目瞭然,所有縣市接壤之地在建陽;原來的建安是不是跟歐寧話一樣,或者說,今天的建甌話依據什麼可以成為閩北話標准?閩北自古以來是出入福建交通要道,方言被同化的比較多,音韻上不及福州話和閩南話復雜。
福建人的「話」真多!
這是對福建語言多的調侃!
福建語言主要有:
1、以福州為代表的閩東話。
2、以建歐為代表的閩北話。
3、以永安為代表的閩中話。
4、以泉州為代表的閩南話。
5、以莆田為代表的興化話。
6、以汀州為代表的客家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人這樣區分福建話:
以閩江流域為代表的,閩東、閩北、閩中為同一語系。
以九龍江流域為代表,閩南話與興化話為同一語系,統稱河洛語系,閩西的龍岩人(新羅、漳平)歸為這語系。
以汀江流域為代表的,以古汀州府為主的客家方言。
由於福建是丘陵地貌,山勢交錯,就拿三明地區來說:閩中話為主,夾雜著閩南話、客家話、閩東話、興化話,語言上主體一樣,但交雜著原駐民與外來人的交匯,每個地方方言都有一點點變化。
我個人認為閩南話影響最大,漳州、廈門、泉州是閩南語系的主要區域,三明的大田縣、尤溪縣,龍岩的新羅區、漳平市都是閩南語系,閩南語影響到外省的主要有廣東的潮汕地區,浙江的溫州地區,海南省的文昌地區,在台灣地區閩南語可是主要語言,在東南亞地區使用閩南語的人也不在少數。
由於福建省還有許多小眾語言,只限於該村范圍之處,影響力不大,所以就沒有細評。福建語多到無法細敘,不足之處,歡迎您來補充。
福建有9個地市,講著不同的方言,有廈漳泉的閩南語,福州和寧德的閩東方言,莆田的莆仙方言,閩西的客家話,還有閩北方言…同樣是閩南語,廈漳泉又各有不同,同樣是閩東方言,福州話和寧德話又有些差別,就同樣是福州話,五區八縣又分為好幾個語調…
語言的形成和演化往往是在一系列語言「滾雪球式」的運動中實現的。在「雪球」滾動過程中,不光融掉一些表面的東西,同時又吸收或生成了更多的東西,使「雪球」越滾越大。
但做為方言的語言叫母語。是隨山脈水系而穩定,隨遷移融合而變音的。而叫什麼方言,只不過是人為地去區分並命名出來的。
首先我們得知道, 福建有9個地級市,以省會福州為基點繞一圈,其他8個地級市分別是莆田、泉州、廈門、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而也是福建機動車車牌字母的排列順序,比如福州為閩A,莆田是閩B,泉州是閩C,以此類推),分布著閩語、客家語、贛語、吳語等方言。
其中廈門、漳州、泉州以及龍岩部分地區講閩南語;福州、寧德講閩東方言;莆田講莆仙話;南平的建甌武夷山等地講的是閩北話;三明的永安沙縣則講閩中方言;而這些統屬於閩方言。
此外,還有吳方言分布在南平的蒲城;贛方言分布在南平的邵武,三明的泰寧將樂等地;而閩西的龍岩地區除新羅區、漳平市之外的其他縣則普遍講客家話。
因此,福建可謂是方言集聚,而多山的地勢又讓其產生十里不同音的現象,即使一個福建人碰上另一個福建人,可能都不一定能聽懂對方的話。 「h、f」不分,「福建」讀作「胡建」?真不是每個福建人都這樣
2. 福州話和閩南話是不是同一個祖宗發展而來的
就是樓主說的這樣 !
你既然知道了還問,樓主如果還是不太確定的話可以看下以下資料:
閩語群都同源,不管是詞彙還是語法上,比如說「人」字,所有閩語的白讀都是訓讀為「儂」,等等。
中原移民在西晉末年遷入閩南的過程中,第一站是現在的南京和鎮江(他們在南京定都),另一部分人經過浙江來到了福建,落腳點在福州和泉州(然後泉州那一支還有繼續南遷到粵東的),所以福州的閩民系的先祖當然也是來自古河洛地區。
閩南語和閩東語的分化應該是在唐代,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唐音,而閩東語主要來自十世紀唐音,所升茄亂以像撮口呼字,兩者就很容易看出區別來。而且,閩東地近吳越,語音上受到南吳語影響比閩南大一些,所以後來韻尾逐漸減少,而閩南語把唐音的六大韻尾都保留了下來。並且,由於福州是省城,又受官話影響較深,所以聲母里濁吵檔塞音納知和濁擦音都消失了,但閩南語保存了一些。 可以看出,福州話口語中的許多常用詞彙都與古代漢語息息相關,許多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上面所分析的福州話特有的詞彙表明其與《詩經》的關聯性遠超過其與《楚辭》的關聯性,顯示福州人的祖先來自河洛地域,而不是江湘地域,盡管後者更接近福州。
3. 為什麼浙江的蒼南說閩南話,而福州不說呢
哎,可悲啊,
有些小P孩不懂得歷史就算了.卻還要裝懂....
還滿口臟話..哎...
什麼閩南話原本是福州話???笑死人了..哈哈
自己不懂不要緊,但不要誤導別人哦...
那,我解釋給你聽吧,
閩南語又叫做河洛語,
也是我國古代朝廷的官語,
在明末清初,滿人統治中原,滿人為滅漢人,改官語為現在的北京話,
大量的漢人南遷到了閩南,
民族英雄鄭成功,因反清復明,被逼遷往台灣,同時也將河洛語帶到了台灣,因當時的閩南泉州港口發達,所以後來很多人也遷到了國外(新,馬,泰等),所以閩南語到現在才被保留了下來,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
這些都是史書上所記載的,但卻沒有提到福州話,
不信的話去wiki或去書店查查吧,
哦,對了,樓上這位朋友好像是福州人哦,嘿嘿,司馬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