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哪裡有賣一打三響鑼鼓架
擴展閱讀
天津這邊有什麼廠 2024-05-04 19:00:23
摘仙苑在福州哪裡 2024-05-04 19:00:09

福州哪裡有賣一打三響鑼鼓架

發布時間: 2024-04-22 05:49:47

A. 福州的習俗有那些

祭灶王

祭灶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准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綉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貼春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時間差別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在中國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實行了暴政。當時的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裡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西南雲貴川地區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區把正月初一作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B. 福州有什麼好吃的

福州吃飯地點集錦

特色小吃類

最好吃的魚丸在塔巷
魚丸好吃的應該在茶亭街和交通路的交叉口那裡!!
最好吃的魚丸是我家門前的古街的貴魚丸(linda)
東泰路上有一家專賣連江魚丸的店,味道不錯!
最好吃的魚丸在西門那個路口西北角的一家,它的餡很好吃,皮也不算差.

最好吃的元宵在橫街,橫街就在台江文化宮斜對面,怡豐布行對面...

依土撈化和同利肉燕,美食街上都有

長樂北路 岳峰村裡面有一家小店(在小學對面)的扁肉是最好吃的扁肉

最好吃的蔥肉餅也在橫街,橫街就在台江文化宮斜對面,怡豐布行對面...
最好吃的蔥肉餅在8中旁邊,往台江方向繼續走3分鍾.快到工人文化宮的對面街
想吃蔥肉餅,在利嘉城和天豐電子誠之間的小弄子里!你過去就能聞到香味了!!
蝦干餅在利嘉城去舊電子城的小巷子里
津泰路路口對面的鍋邊糊和蝦酥也棒極了
最好吃的蝦干餅在北大路十字路口旁......

最好吃的煎包在楊橋路與通湖路交界口上!
最好吃的燒賣小籠包在津泰路肯德基對面叫李卿包點店

鼓東路「五月香棕子店」很不錯

主食類(面、飯等)

省府路上的過橋米線很不錯,西洪路老福州也行
東百往西100米,楊橋路上新開的FACE2FACE面館,味道好極了!!!
FACE2FACE面館的面還不如到冠一!
粉干還是台江麥當勞後面的那家好
台江吉祥山阿胖拌粉干最好吃,福州最有名的老小吃店

粥:道山路上竹園

最好吃的餃子在鼓東路的天天過年餃子館
最好吃的餃子在華屏路6號204室

最好的荷葉飯是一個小巷子里的(津泰路麥當勞對面夜市穿過之後路口對面的---聽起來很復雜么?)的黃記

最好吃的牛雜在達道路亞細亞對面!
牛滑也是交通路有家叫「輝輝」的店做的不錯!
最好吃的牛排是在亞細亞對面的武仔牛肉店
最好的中餐牛排在廣達路,高橋路口斜對面,六建牛排館

新星牛排館是福州最早的牛排館。「新貴族音樂餐吧」是它的分店,那裡的環境要好得多
省府路那家染房的牛排很好

(地方風味菜)

最好的荔枝肉在黃巷和南街交界!

去康山中學那條路上一家目魚罐等小吃太棒了,福州最有名的老小吃店

水煮活魚滿街都是,最好吃的算是「菜根香」(六一路邦輝桑拿對面)的,連湯都能喝(不是紅油湯)
最好吃的水煮活魚在渡雞口的老重慶.....

鹵田螺!!!溫泉派出所旁邊,因還沒來得及問,具體位置不詳,但朋友吃過後一直稱好。

「菜根香」去過幾次,毛氏紅燒肉味道不錯
吃毛氏紅燒肉,去湖東路的毛家飯庄好了,人家才是正宗的

龍騰那邊的北京飯庄的北京烤鴨很好吃啊

最好吃且干凈的沙縣小吃在屏西新村裡的沙縣小吃城

四川譚魚頭火鍋,6月18號開業,在沖浪遊泳池附近,味道不錯,環境也很不錯

溫泉路溫泉澡堂對面有家 百味飯店 閩清山味菜做得很好

川菜:瑞閩對面東泰路上第二家。

湘菜:福三中對面
吃湘菜東方紅最好吃了!叫上我,統統打8折 (深呼吸)

湯、甜食等

要喝最好的珍珠奶茶,就去楊橋路「樂客茶坊」

最好吃的煲湯是廣州食府的

最好吃的花生湯在台江麥當労対面的小巷裡.那裡的芋泥也不錯

最好的咖啡在星巴客(哦?福州沒有?)

大世界的冰橄欖很有特色

津泰路鼓樓公安分局旁的破店,那兒的蹄膀香啊~~~~~~`````
還有:
■蔥肉餅:
橫街,橫街就在台江文化宮斜對面,怡豐布行對面...
8中旁邊,往台江方向繼續走3分鍾.快到工人文化宮的對面街
利嘉城和天豐電子城之間的小弄子里

■蝦干餅/鍋邊糊/蝦酥:
蝦干餅在利嘉城去舊電子城的小巷子里
津泰路路口對面的鍋邊糊和蝦酥也棒極了
蝦干餅在北大路十字路口旁......
五一中路大利嘉電子城往南公園的巷子上建歐光餅------香----好吃

來個理論的!
福州向來被譽為「有福之州」,「口福」便是這福中之福了。福州人好吃,不僅僅是本地的閩菜,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各地的名菜名點在福州都能找到一席之地;能吃,城內山水相宜,上至山珍下至海鮮,都為吃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原材料;會吃,這從聞名全國的閩菜中可窺一斑,在悠久的歷史中形成了具有南國風味的傳統技藝,而且還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位列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正是出產於福建省,而在作為省會的福州市更是諸多閩菜的集散地。閩菜素以選料精細,操作嚴謹,色調鮮艷而著稱,烹調上擅長炒、熘、爆、燉、蒸、煨。菜餚則偏重於甜、淡、酸,蝦油更是福州的特色調味品,由於味重且腥,外地人多半都無法適應。閩菜館的「大手筆」不少,大多集中於市區內最繁華的東街口和八一七路上,其中赫赫有名的便是位於福州東街口的聚春園萊館,執掌閩菜尤為特色,享有盛名至今百年之久,而且它還是聞名中外的閩菜「佛跳牆」的發源地,這品鈷名菜初名為「福壽全」,由聚春園的開山祖師鄭春發經幾十年的官廚生涯研究而成,典故多,原料更是多得不得了,擱在一個紹興酒壇里,上下分層,主次分置還頗有講究,最底下的是粘汁,以紹酒雞湯為主,然後逐層向上是雞鴨羊肘豬肚,魚翅火腿干貝鮑魚,這第三層還得用凈紗布包在一起,以上是花冬茹冬筍白蘿卜球,最上一層是刺參、蹄筋、魚唇、爾後用荷葉覆住壇口,扣上一隻碗,放在炭火上燜,火候未到就不能開壇,講究得很呢!菜餚上席時撲鼻芬香,大為宴客所贊賞。後因福州名儒會飲品嘗此菜曾賦詩其中有「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道菜就因此更名為「佛跳牆」。至今還是福州人大宴賓朋時的「壓軸戲」。吃正宗「佛跳牆」自是非聚春園莫屬,而要品嘗正宗且全面的閩菜還是去地處八一七路上的美食園和安泰樓,在那兒,各式各樣的地地道道閩菜應有盡有,比如尤值一嘗的荔枝肉,精肉要切成花才似荔枝,還要加些紅粬粉來潤色,蔥、蒜、糖、醋、醬、芝麻油、濕澱粉更是一個都不能少,炒出來才能形似荔枝,質地脆嫩,酸中帶甜。還有醉排骨、梅開二度、芙蓉響螺片、八寶蟲尋飯等,都是閩菜家族裡的佼佼者。

閩菜內外兼修、大小皆宜,既有上得廳堂,入得檯面的名菜,也有琳琅滿目的小吃名點,老字型大小的便是同利肉燕、沙縣扁肉、永和魚丸、依土撈化、阿煥鴨面、龍嶺五炒粉、唯我鼎邊、三成炳稃油、肉夾餅、辣菜餅、苔菜餅。它們各具特色,肉燕與魚丸的製作工藝尤為獨特,前者的皮與餡都是豬肉做的,同一塊豬肉經過打制的成了皮,發過酵的成了餡,便是神奇的「肉包肉」;後者雖稱魚丸,可是食者是根本看不見魚的樣子的,魚肉早被研磨成薄而有彈性的殼了,個中的餡卻是普通的肉。這些原本分散於城區各處的老字型大小如今都在台江區的美食街落了戶,遊客們只需走一條美食街便可以嘗遍福州小吃,價廉物美也能大快朵頤。

無論您來自全國的哪一個地方,在福州,您都可以嘗到地地道道的家鄉菜。福州的四川人比較多,川菜火鍋館也多,大多集中在井大路上,比較著名是重慶火鍋城、老唐姐火鍋城、蜀香園、麻辣燙川菜館,雖說四川的辣味是大多數食慣了甜味的閩人受不了的,可是人們仍然對半辣半淡的「鴛鴦鍋」樂此不疲,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呼朋引伴地出去嗟一頓是年輕人們的一大樂事。一鍋美味「濃淡適度,辣咸相宜,快慢有節」,大菜之間,隔以小菜,疏密有度,繁簡相宜——這便是福州人眼裡的川菜之美了。其次就要說到粵菜了,首推津泰路上的粵式明記茶餐廳,晶瑩剔透的叉燒肉,嬌艷欲滴的玫瑰燒雞,外焦內嫩的明爐燒鵝,就連白花花的大米飯,配上各式燒烤鹵味,幾根青菜,五顏六色看著就已是種享受,再澆上各式調味汁——叉燒汁、蜜汁、薑汁、鹵汁,真真饞壞了福州人。再有就是江浙菜,在湖東路上有一家「江南小菜」堪為表率,東坡肉、醉雞、西施舌,清而不淡、甜而不膩,與相鄰的福建相比,自有另一種風味。還有江西老表們的「大魚頭」、省府路上的支雲南「過橋米線」等等,都是難得的美味。

上面說的都是南方菜,北方菜在福州也是俯首皆是。其中首推東北菜,它們大多都集中於溫泉支路,我家餃子館、東北餃子館,整個兒一個餃子趕集,除了家常的筍肉餃、豬肉白菜餃、還有牛肉餃、羊肉餃、茴香餃、素餃、魚餃、三鮮餃、鮮蝦餃,餡是五花八門的,而皮也是極考究的,絕不同於那些用機器壓出的一排一個樣的模子,全是用手工和面擀皮,然後擱上餡,包得漂漂亮亮的,完成得好壞與否全憑一雙巧手,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仔仔細細,餃皮軟硬適中,不粘不滑,薄卻不漏,有筋道、有韌性、呈半透明狀。除了餃子,東北的各種菜在這條街上也是應有盡有,哈爾濱飯庄就以經營各種麵食為主,燴面、手擀麵、刀削麵還有許多叫不上名的面,看看就足以目瞪口呆,吃起來更是住不了口了。而清真名小吃在這兒也能找得著,「好口福」以皮薄如紙,餡嫩含湯,調料香濃的灌湯包而著名,它的外衣是用精白麵粉而制,而肉餡是由精選的秦川黃牛肉製成,那最特別的肉汁則是牛骨髓熬出的原湯原汁,再加上小籠強火的「冶煉」,這才是這「清真第一籠」的灌湯包。南街上福州城內唯一的一家清真寺前也開了一家穆斯林飯庄,蘭州拉麵是這兒的招牌菜,有清真師傅親自在門前手工做拉麵,讓榕城人不但開了口福,也飽了眼福。位於銅盤路上的蒙古人食府,也迎合了福州人好稀奇的特點,烤羊腿、烤羊背、烤羊排、烤全羊、手抓羊肉,素以精細聞名的福州人也「膘悍」了一回。

福州地處沿海,海外貿易相當發達,海外遊客也很多,所以西餐就成為這個城市美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最為地道的要數交通路上的澳伊斯,女老闆是華裔澳洲人,餐館里進出的也都是福州各個高校的外籍教師,偶爾也有本地人去那兒嘗嘗鮮,極重細節的澳洲菜樸素得叫人驚訝。不多的幾件稱手的刀叉,簡簡單單地擱在面前,安安靜靜地,沒有一絲一毫的張揚。細細咀嚼中,彷彿又回到十七世紀,上流社會的貴族們就是這樣優雅地吃著晚餐,伴著鐳絲花邊的袖口,考究的領結,極紳士的燕尾服,無一不在述說那個久遠年代獨有的雅緻。象這樣極盡風雅的西餐館在福州並不太多,更多的是牛排館,比較讓人稱道的是南街上的新星牛排館,牛排口味地道、量足,是上了年紀的人通常想「嘗個牛排味」的好去處。而慶城路上的「無國籍」以及在五一廣場和溫泉路上均有分店的「石山水」,是年輕人們喜歡的去處,環境典雅別致、琴聲餘音繞梁、燭光搖曳生姿,品嘗各式牛排和美酒,是何等的愜意。談西餐就不能不說說咖啡,有情調的咖啡館是榕城的一大風景線,公認最為地道的就是真鍋咖啡館、埃菲爾咖啡館和哥尼咖啡館,無論牙買加極品藍山咖啡或是燒炭咖啡,無一不讓人領略到經過法式咖啡文化浸潤的新概念。坐在沿街的大玻璃幕牆後,看衣香鬢影,暗香浮動,耳畔是細細的音符在低低地絮語,這,便是咖啡的味道了。

日本料理是福州洋文化的另一個重頭戲,來自一衣帶水的鄰邦的友人為我們帶來了他們的美食,比如位於華林路上的千葉日本料理頗具代表性,用料妗貴,精雕細琢,配上精緻器皿,從來都是日本料理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日本人嗜魚,而日本料理以魚作材料的菜式中,刺身和壽司又是極品。那兒出品的刺身做工細巧,把玩不已,放入口中,一陣涼意直達胸腹,輕輕一咬,鮮嫩的肉汁順喉而下,舒暢無比。輪到壽司上場了,同樣用上等海魚作材料,配上略帶粘性的日本珍珠米,與刺身是完全不同的口味,它既有刺身的鮮嫩,也有米飯的溫和,把所有的食慾都刺激出來了,讓你欲罷不能。此外,還有一些並不太引人注目的日式烤鰻站、壽司站,同樣深得年輕人的歡心,花點小錢怡情,還能品嘗一點日本的味道,何樂不為呢?

福州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天南海北,兼容並蓄,國門內外的美味佳餚在此都可窺一斑。

C. 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給你些資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編輯本段]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擬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擬選址二梅書屋。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如果你的老師看到了我寫的,肯定會說你抄的。。
所以還是給你些資料吧
希望給我加分啊
先謝謝啦~ ~

D. 福州的風俗

福州風俗主要為節俗、婚俗、食俗、傳統技藝,具體如下:

1、節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緻,刀工嚴密謹慎;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著名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牆,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美譽。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是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麵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湧泉三絲」等30多種。

3、婚俗

福州結婚習俗分為訂婚儀式、男方下聘禮、女方回禮、女方置辦嫁妝、接親、吃太平面、鋪床、見長輩、酒店設酒宴、回門。「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

4、傳統技藝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民國十三年(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

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

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4)福州哪裡有賣一打三響鑼鼓架擴展閱讀:

福州城市標志

1、市標——三山一水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2、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宋時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許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園。它象徵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茉莉花為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