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僧侶學院在哪裡
擴展閱讀
天津濱海新區有哪些山 2024-05-18 20:27:51
北京環保電廠有哪些 2024-05-18 20:27:48

福州僧侶學院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4-05-04 22:09:10

Ⅰ 本人寒假想到寺廟結緣請一些經書,福州哪裡寺廟能請到

師兄,每一座寺廟都有流通處,這個裡面都有結緣書的,跟高僧有沒有,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書是全國流通的。所以你在長樂市就可以找到寺廟去結緣的。譬如:
推薦寺廟一:顯應宮。機場附近。顯應宮又稱大王宮、媽祖廟。位於長樂市漳港鎮仙岐村。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距今已有860多年歷史。幾百年間,顯應宮數度重修。據出土的碑文記載,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大約在清光緒年間也就是100多年前,由於一場風暴海嘯之類的特大天災襲擊,顯應宮隨同鄰近的村舍,一夜之間被風沙掩埋在地州慧鎮下了。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若干年後,人們在這里又建起了村莊,村的名字叫「仙岐」,卻沒人知道顯應宮及其「仙人」詳細介紹們就在村莊的地下呢。
推薦寺廟二:長樂天王寺。位於長樂市區之北,首石山之南坡,一條清溪穿澗而過,山鳴谷應,雲霧蒸騰,其山水風光為歷代文人墨客所厚。先人在下建剎組成禪林,歷史上曾稱寒岩寺。據《長樂縣志》載:始建於唐大中七年(853年),傳說,初有檀木溯江而上,牧童取之,夜半發光,里人林舒夢其木謂:「我北方毗沙門天王」,遂舍宅為寺,康帥楊公請賜額碧乎曰「靈感天王寺」。

宋代(960-1276年)寺院有很大發展,佛事活動興躍,僧侶很多,影響很大。宋朝宰相李綱曾來到天王寺竭拜、游覽,留下踏跡,天王寺溪旁巨岩上有其題刻「荔支岡」三字,極為珍貴。元代(1277-1368年)幾十年沒有修茸,寺院頹壞,佛事活動將臨停息,僧眾也很少。明代,天王寺有很大發展,阮山寺洪武25年並入天王寺;明成化中新成寺並入天王寺。(新成寺是在唐大中十四年建的)禪寺開始修復,僧眾較多,佛事活動也較活躍,對外界很有影響。隆慶四年(1570年)僧重建經堂,小軒二堂。清初(1644年)募義伯王延、順治已丑年僧道機法師進天王寺共同籌建天王殿;順治辛卯年興建大殿、已亥年重建法堂,天王寺又進入發達興旺時期;龍泉寺遭兵變,部分僧侶遁至天王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邑紳柯瓊重修額曰「寒岩」。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人陳聲琚、鄭向奎倡修,天王寺鼎盛時期有僧眾千人,寺廟方圓幾十畝。

從道光至民國,一百多年間少有修復,又經「文革」期間沖擊,寺廟幾乎圮廢,僧眾離走。1993年冬本法大師率僧眾20多人來復興天王寺,並募捐30多萬元,宿志重建古宇樓房,得到各級政府及十方善士關懷和支持,岐後村樂壽園理事會通力合作,籌集資金150多萬元,三年內共完成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寶殿、圓通閣、地藏殿、念佛堂、鍾鼓樓、伽藍殿、長生祠、齋堂及樓房等設施,現寺宇佔地面積40多畝,已形成園林式寺院。

古代王天寺擁有景點:煙蘿亭、望江亭、清心亭、樂壽台、松石峰、枕流軒等。其中寒岩晚鍾是吳航十二景之一。古物有青石觀世音菩薩1尊、石槽大小各一口。

傳奇:在大冊粗響里響石山、山中有谷、谷口可蹲數人、中莫測其所。明隆慶間(1567-1572年)海寇犯邑、鄉民避焉,見神顯靈禦寇、寇退。於洞口建石室,題曰「響石洞」,洞前建靈感天王寺,為本寺下院。

對了,若你要請教學法,那才跟高僧有關系。

Ⅱ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年代特色

法海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山。
法海寺創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來,該寺歷經滄桑,代有興廢。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觀,稱「神霄宮」。此後不久,又恢復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至萬曆年間,才復舊觀。此後又久為俗家所侵佔。直至1928年,圓瑛法師主持雪峰崇聖寺時,才將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創辦「法海中學」,招收貧寒失學青少年,為社會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文革」中,除殿堂建築外,佛像等一切陳設悉遭破壞,房屋被工廠、機關等佔用。1976年後落實宗教政策,寺院交還佛教界,並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弘化樓、客房等。

湧泉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
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
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西禪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門外的怡山。
西禪寺建於隋以前,原名清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名長慶寺,後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東禪、南禪、北禪、西禪),將長慶寺稱為西禪寺。宋代兩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統二年(1437)、崇禎十年(1637)又兩次重修。清代幾度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時格局重建,並在法堂後新建一藏經閣。1928年又重建明遠閣一座,辟寄園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禪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炸毀。後修復。1956年又進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壞,後由愛國僑僧、居士和華僑等捐款修復。1983年,西禪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西禪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鐵塔天燈」、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方丈室、念佛堂、明遠閣、鍾樓、鼓樓、玉佛樓、報恩塔等。

林陽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該寺創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明初寺廢。萬曆四十年(1612)重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宇建築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格局。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
林陽寺主要建築有鍾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
地藏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崇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為「祝聖道場」,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後毀。明末清初重興。後復廢。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並擴建,至此乃具叢林規模。該寺為曹洞宗法脈。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市佛教協會於1957年在寺內創辦佛教安養院,並改為女眾道場。1981年,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首創當代中國尼眾學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文獻記載,日本長崎縣建有聖壽山崇福寺,俗稱福州寺,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開放後,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來此尋根認祖。
崇福寺主要建築為鍾鼓樓、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觀堂、觀音閣、庫房、香積廚、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聖寺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雪峰。
崇聖寺簡稱雪峰寺,創建於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即今址)。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雪峰崇聖寺,當時即有「南方叢林第一」之美稱。明代,該寺列為中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慶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象峰崇福寺並列為福州五大叢林。1928年圓瑛法師任住持。此外,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台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崇聖寺為佛教禪宗雲門、法眼二宗派的發源地,在佛教史上頗有影響。
崇聖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禪堂、法堂、祖師紀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萬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
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一,史乘乏載,難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亂,又遭焚毀。萬曆二十九年(1601)復興。萬曆四十二年(1614)賜「萬福禪寺」額。崇禎十年(1637),隱元禪師歸任主持,萬福寺成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剎。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近年來,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有計劃地對萬福寺進行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三十人離黃櫱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訪。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為紀念。
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廣化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鳳凰山。鳳凰山一名南山,故廣化寺又稱南山寺。
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賜額「靈岩」,並命書法家柳公權題寫,改為「靈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名為「廣化寺」。其後代有興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進行了全面修建,並將小南山和法海寺並入該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撥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眾捐資重加修建。
廣化寺建築規模宏偉,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是藏經樓)、祖堂(上是卧佛殿)、羅漢堂、戒堂、方丈室、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樓、溪聲閣等。
廣化寺有史以來,道風素著,國內外緇素莫不稱譽。寺內現設有福建省佛學院。
1983年,廣化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俗稱囊山寺。
慈壽寺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啟二年(886)擴建,賜額「慈壽禪寺」。宋代進行了全面擴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毀於火災。後重修。元末又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遭到三次破壞。清代一直衰敗。清末民初,陸續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建。1981年後,進行了全面修復。
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鍾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禪堂、藏經閣、功德堂、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
一名紫雲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據傳開元寺建於唐代,初建大悲閣及正殿,名「白蓮道場」,後易名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始名開元寺。歷五代兩宋,開元寺發展支院一百餘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將支院合成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彈寺」。元末被焚毀。明洪武、永樂年間次第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葺。
開元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拜亭、石經幢、鎮國塔、仁壽塔、大雄寶殿、藏經閣、五觀堂、功德堂、「弘一法師紀念館」(原為尊勝院)等。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蜚譽梵林。如唐代匡護、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覺、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靜,元代大圭等。民國以來有轉道、圓瑛、轉物、轉逢等。高僧弘一法師曾住錫弘法,寺內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
1983年,開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龍山寺
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的龍山之麓。
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五年又重建。千百年來,幾經興廢,屢次修葺,現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築。
龍山寺主要建築有放生池外山門、華表、照牆、鍾鼓樓、金剛殿、天壇、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等。
唐宋以來,「海上絲路」的興旺。龍山寺的香火也隨著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龍山寺、菲律賓龍山寺等。在台灣省,據傳就有龍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龍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普陀寺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7)寺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擴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因寺地處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稱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興建恢復七堂。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其後,相繼重建、增建了許多殿堂。1924年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1 937年停辦。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師又於該寺創辦了佛教養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經閣、禪堂、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普通塔、海會樓、普照樓、方丈樓、教學樓、師生宿舍等。還設有閩南佛學院和養正院。此外,在後山還新建了轉逢、會泉兩法師紀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華藏寺
華藏寺又名支提寺,位於福建省寧德縣支提山西面。
該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賜額華嚴重寺。雍熙二年(985)敕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毀,次年修復。明永樂五年(1407)賜額華藏寺。明萬曆元年(1573)敕令中興,賜額華藏萬壽禪寺。近代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大寺以外在山中還有那羅岩、甘露寺諸岩洞小寺二十多處。
1983年,華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山寺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壽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近年來又進行了全面維修。
南山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石佛閣、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