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編建議,福州遛娃不應該錯過這10個地方
天氣逐漸回暖,外出踏青成為許多家庭的選擇。本文為您精心挑選了福州10個遛娃好去處,讓親子時光更加充實有趣。
1. 溫泉公園彩虹樂園
地址:福州市鼓樓區溫泉公園路溫泉公園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地鐵1號線斗門地鐵站C口或公交177路「溫泉公園」公交站
推薦理由:
樂園以彩虹色系裝點,色彩鮮艷,拍照效果出色。樂園內設有攀爬、滑梯等適合大齡兒童的設施,以及蹺蹺板、搖搖樂、轉轉椅等適合小齡寶寶的游樂項目。樂園周邊綠化良好,提供家長休息的長椅。彩虹天橋連接金雞山公園,沿途風景優美,適合散步、遊船等。附近停車場充足,衛生條件良好。
2. 童夢園兒童主題樂園
地址:台江區工業路萬象商業廣場3層第12商場215號
開放時間:9:30-22:00
門票價格:128元
交通:建議打車前往
推薦理由:
全國連鎖的大型室內兒童主題樂園,提供超大空間和豐富游樂項目。樂園內的設施多樣,適合孩子盡情暢玩。位置靠近萬寶商圈萬象城,交通便利。
3. 黎明湖公園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烏山路福州市委旁邊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地鐵1、2號線南門兜D2出站口或公交烏山路口、福州市政府、道山路口
推薦理由:
公園內環境優美,景色宜人,是休閑、娛樂、放鬆的好去處。古香古色的迴廊和亭台適合拍照,被稱為烏山腳下的世外桃源。推薦在公園內的茶樓「悠茶小驛」休息,享受便宜的茶點。
4. 鎮海樓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福飛南路139號
開放時間:9:00-17:00(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地鐵1號線屏山地鐵站或公交屏山公園站
推薦理由:
鎮海樓是福州的標志性建築,展示了福州地區具有閩都文化特色的古厝建築。在樓內可以參觀七星井、負一層展廳等,了解福州歷史和文化。傍晚前往可欣賞夕陽美景。
5. 閩江公園繽紛園沙灘
地址:福州市江濱西大道189號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公交29路至二環西路(繽紛園)站
推薦理由:
沙灘寬闊,適合攜帶沙灘玩具。周圍有大片綠蔭,適合家長和小孩一起玩耍。沙灘附近有各國著名橋梁的模型,增加趣味性。傍晚時分,沙灘上的夕陽和海景非常迷人。
6. 茶亭公園
地址:福州市台江區廣達路166號
開放時間:05:30-22:30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地鐵1號線茶亭站
推薦理由:
江南園林風格的公園,適合老人和小孩散步。園內景色宜人,是拍照的好地點。夏天時,荷花盛開,是觀賞和拍攝的最佳時機。記得攜帶驅蚊產品。
7. 鐵軌營地
地址:導航「南江濱生態園福悅潮場園區停車點」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導航至停車點或魁浦大橋方向步行約6-7分鍾
推薦理由:
營地內設有籃球場、足球場等娛樂設施,適合攜帶各種玩具和活動用品。附近有洗手間和自動販賣機。夜晚的魁浦大橋、輪船和動車交互、鐵軌和童話般的樹林增添浪漫氛圍。推薦選擇晴朗的日子進行野營活動。
8. 青年廣場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蒼霞路13號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地鐵1號線斗門地鐵站C口或公交青年廣場站
推薦理由:
復古紅磚天橋適合拍照打卡,旁邊的大草坪適合野餐。傍晚時分,落日、閩江、解放大橋、中洲島的景色美不勝收。適合家庭聚會和朋友聚會。
9. 江濱公園
地址:福州市台江區西江濱大道1號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多條公交線路可到達
推薦理由:
公園內環境優美,植物豐富。設有科普畫廊,適合孩子學習。夜晚彩燈亮起,增添童話感。適合散步、拍照和放鬆。
10. 閩江公園北園
地址:福州市台江區西江濱大道181號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公交25、37、50、149路至尤溪洲(西)公交站
推薦理由:
公園內設有足球場、籃球場等設施,適合運動。北園內有長廊、草地、雕像、歷史文化浮雕等景點,可逐一參觀。明月溪游樂園是遛娃的熱門打卡地,米老鼠廣場、彩虹鋼琴長廊、天空步道等元素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東側和西側步道結合天空元素,營造出動漫般的趣味空間。
② 福州的海拔較高山峰有哪些
1,鼓山海拔969米、面積1890公頃,聳立於榕城東郊,閩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聞遐邇。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閩二絕"之贊。它因頂峰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盪之聲,故名鼓山。從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廨院東側的一條1954年修建的盤山公路約8.5公里,直達湧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廨院西側建了一條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區,長達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道長3.5公里,有2145多級台階,每隔500米左右就蓋有一亭,供遊人登山歇息時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七亭後進山門直達湧泉寺。鼓山勝跡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160多景。
2,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
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烏山 從山的東南麓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為沖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後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台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台"3字。"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岩石,岩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岩,這就是"天台橋"。此橋奇險,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順台階再行數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並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於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台。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躍於石上。過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岩」。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霹靂岩左面石崗上高矗著一座長方形亭子,是紀念明代抗倭名將黎鵬舉的黎公亭。離亭200多步,還有一塊形如襆頭巾的岩石,刻有「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俗稱黎公岩。黎鵬舉,字沖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揮僉事,時倭寇侵犯,閩江口五虎門陷落,福州形勢危急。黎鵬舉親率一支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閩安鎮一帶大殲頑敵,使福州轉危為安。後人建此亭,永紀他的功績。
霹靂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門,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的意思,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說歸說,做歸做,時常宴樂其間,早把清冷拋之九霄雲外。任職數月,他便身敗名裂,亭台也隨之倒塌。只有楷書鐫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確是極大的諷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級石階,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歸國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遷居福州。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當地發現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法將它引回福州,並在巡撫金學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飢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飢荒。金學曾還在總結陳振龍父子經驗的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岩側的李陽冰"般若台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岩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台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
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岩壁上顯現隱隱約約的現象。後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後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築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牆,有著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滲於附近岩石隙間,現在這兒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於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誇它:"不須陸羽茶經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岩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偉的大岩石構成。天秀岩的名字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於此處岩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後,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後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曆年間,福州詩人多借庄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後人邀請,在此唱和,並留下草書詩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台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於幻夢之間。兩石之後有凌霄台,凌霄台是烏石山的最高點,檯面寬廣,可容數百人。舊時重陽節,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台詩》,詩中有"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後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埃塵……",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台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台東,有三塊天然大岩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岩洞。洞內可坐數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佔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3,於山位於福州市區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於越族居此,故名。 相傳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煉丹,又名九仙山。最高處海 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後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 稱狀元峰.於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 代碑刻。
由五一廣場步上於山文化游覽區,上山以後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
定光塔在於山西麓,磚結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佑 元年(904年),系唐閩王王審知為向雙親報恩而建。辟基時發現一顆 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又因塔身為白色,故俗稱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創建。兩年後朱溫滅唐,建立後梁。為祝賀 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寺內法雨堂,系《天演論》譯 者、近代思想家嚴復讀書處。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 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戰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現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 袍盔甲,行軍干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 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卧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 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 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時,為革命軍前 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於 山最大的廟宇,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於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場演武廳銘》即在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遙拜皇帝地方,現為福州市博物館。大士殿東鄰「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於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八角型白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戚公祠位於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相傳戚繼光當年率兵在福建抗倭,連打了三次大勝仗,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4,屏山位於市區北端,其山加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積50公頃。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無諸曾於前麓建「冶城」故又稱「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內屏山之麓華大路一帶,遺留下越王時期的古跡甚多,雖時代滄桑,猶依稀可尋。山之北面亦名「龍腰山」。後梁開平二年(908),閩王王審知築南北「夾城」,將屏山南段圍人城內。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馬王恭重築福州府城,造樣樓於山巔,作為四城建樓樣板。後更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五虎山,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民國時,毀於火。1945年改建為林森紀念堂,「文化大革命」期間拆廢。山南麓是冶山,有歐冶池,唐刺史裴次元在山南辟球場,當時有望京山、觀海亭、玉泉池等29個勝跡。西麓叫馬牧山。南麓有越王飲馬池、琴石、金雞井。山顛有環峰亭、絕學寮、勝會亭、翠濤亭等。古時山麓遍種桃花,每當早春二月,一望如錦。今皆廢圮,僅存苔泉、華林寺大殿。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山上又遭破壞,屏山已成為荒山坡。1950年後,曾幾次在山上大修綠化,80年代後整個屏山已鬱郁蔥蔥,山的南麓是省府所在地。山上原有樓一座,屹立山頂,名「鎮海樓」。可望見閩江口浩瀚江水,惜毀於火。樓前有七星缸,用石雕琢而成,排列如北斗七星,據傳缸中積水,經年不涸。山的周圍有冶山、歐冶山、華林寺大殿等景觀。其中華林寺大殿創建於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是我國江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 福州的山
1,鼓山海拔969米、面積1890公頃,聳立於榕城東郊,閩江北岸。鼓山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聞遐邇。西晉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就有"左旗(山)右鼓(山),全閩二絕"之贊。它因頂峰有一巨石如鼓,每當風雨交加,便有簸盪之聲,故名鼓山。從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廨院東側的一條1954年修建的盤山公路約8.5公里,直達湧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廨院西側建了一條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區,長達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道長3.5公里,有2145多級台階,每隔500米左右就蓋有一亭,供遊人登山歇息時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七亭後進山門直達湧泉寺。鼓山勝跡以湧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160多景。
2,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
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烏山 從山的東南麓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為沖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後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台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台"3字。"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岩石,岩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岩,這就是"天台橋"。此橋奇險,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順台階再行數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並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於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台。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台」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躍於石上。過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岩」。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霹靂岩左面石崗上高矗著一座長方形亭子,是紀念明代抗倭名將黎鵬舉的黎公亭。離亭200多步,還有一塊形如襆頭巾的岩石,刻有「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俗稱黎公岩。黎鵬舉,字沖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揮僉事,時倭寇侵犯,閩江口五虎門陷落,福州形勢危急。黎鵬舉親率一支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閩安鎮一帶大殲頑敵,使福州轉危為安。後人建此亭,永紀他的功績。
霹靂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門,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的意思,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說歸說,做歸做,時常宴樂其間,早把清冷拋之九霄雲外。任職數月,他便身敗名裂,亭台也隨之倒塌。只有楷書鐫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確是極大的諷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級石階,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歸國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遷居福州。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當地發現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法將它引回福州,並在巡撫金學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飢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飢荒。金學曾還在總結陳振龍父子經驗的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岩側的李陽冰"般若台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岩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台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
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岩壁上顯現隱隱約約的現象。後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後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築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牆,有著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滲於附近岩石隙間,現在這兒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於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誇它:"不須陸羽茶經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岩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偉的大岩石構成。天秀岩的名字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於此處岩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後,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後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曆年間,福州詩人多借庄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後人邀請,在此唱和,並留下草書詩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台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於幻夢之間。兩石之後有凌霄台,凌霄台是烏石山的最高點,檯面寬廣,可容數百人。舊時重陽節,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台詩》,詩中有"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後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埃塵……",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台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台東,有三塊天然大岩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岩洞。洞內可坐數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佔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3,於山位於福州市區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國時期有於越族居此,故名。 相傳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煉丹,又名九仙山。最高處海 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後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 稱狀元峰.於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餘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 代碑刻。
由五一廣場步上於山文化游覽區,上山以後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
定光塔在於山西麓,磚結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於唐天佑 元年(904年),系唐閩王王審知為向雙親報恩而建。辟基時發現一顆 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又因塔身為白色,故俗稱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創建。兩年後朱溫滅唐,建立後梁。為祝賀 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寺內法雨堂,系《天演論》譯 者、近代思想家嚴復讀書處。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 十年(1561年)戚在台州九戰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現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 袍盔甲,行軍干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 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後步月到此醉卧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於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 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 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役時,為革命軍前 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於 山最大的廟宇,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於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場演武廳銘》即在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遙拜皇帝地方,現為福州市博物館。大士殿東鄰「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於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八角型白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戚公祠位於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相傳戚繼光當年率兵在福建抗倭,連打了三次大勝仗,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4,屏山位於市區北端,其山加屏,拱衛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積50公頃。又名平山,俗稱樣樓山。據史書載:漢代閩越王無諸曾於前麓建「冶城」故又稱「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內屏山之麓華大路一帶,遺留下越王時期的古跡甚多,雖時代滄桑,猶依稀可尋。山之北面亦名「龍腰山」。後梁開平二年(908),閩王王審知築南北「夾城」,將屏山南段圍人城內。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馬王恭重築福州府城,造樣樓於山巔,作為四城建樓樣板。後更名鎮海樓,登樓可遠瞰閩江口五虎山,與杭州吳山、廣州越秀山的鎮海樓齊名。民國時,毀於火。1945年改建為林森紀念堂,「文化大革命」期間拆廢。山南麓是冶山,有歐冶池,唐刺史裴次元在山南辟球場,當時有望京山、觀海亭、玉泉池等29個勝跡。西麓叫馬牧山。南麓有越王飲馬池、琴石、金雞井。山顛有環峰亭、絕學寮、勝會亭、翠濤亭等。古時山麓遍種桃花,每當早春二月,一望如錦。今皆廢圮,僅存苔泉、華林寺大殿。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山上又遭破壞,屏山已成為荒山坡。1950年後,曾幾次在山上大修綠化,80年代後整個屏山已鬱郁蔥蔥,山的南麓是省府所在地。山上原有樓一座,屹立山頂,名「鎮海樓」。可望見閩江口浩瀚江水,惜毀於火。樓前有七星缸,用石雕琢而成,排列如北斗七星,據傳缸中積水,經年不涸。山的周圍有冶山、歐冶山、華林寺大殿等景觀。其中華林寺大殿創建於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是我國江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④ 福州於山,烏山景區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福州於山 上有大士殿、定光塔、戚公祠以及摩崖石刻等諸景。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遙拜皇帝地方,現為福州市博物館。大士殿東鄰「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於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八角型白塔,遊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戚公祠位於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相傳戚繼光當年率兵在福建抗倭,連打了三次大勝仗,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戚繼光祠 位於福州於山白塔寺東,在補山精舍之側,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浙江參將戚繼光(1528一1587),明代傑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於山平遠台設宴接風,勒碑紀其功。後人在此建戚公祠,後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台,崗台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卧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岩、補山精舍諸勝。祠正廳塑戚公座像,廳兩側壁上懸掛「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平遠慶功」四幅歷史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功績。 福州烏山又稱烏石山,福州烏山海拔86米,福州烏山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福州烏山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從福州烏山的東南麓福州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為沖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後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台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台"3字。"沖天台"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岩石,岩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岩,這就是"天台橋"。此橋奇險,據說只有"肯捨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順台階再行數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並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於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台。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福州烏山,置酒天章台」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躍於石上。過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岩」。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霹靂岩左面石崗上高矗著一座長方形亭子,是紀念明代抗倭名將黎鵬舉的黎公亭。離亭200多步,還有一塊形如襆頭巾的岩石,刻有「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俗稱黎公岩。黎鵬舉,字沖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揮僉事,時倭寇侵犯,閩江口五虎門陷落,福州形勢危急。黎鵬舉親率一支水師,在馬尾羅星塔、閩安鎮一帶大殲頑敵,使福州轉危為安。後人建此亭,永紀他的功績。 霹靂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門,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清冷是靜肅的意思,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幹事。可是他說歸說,做歸做,時常宴樂其間,早把清冷拋之九霄雲外。任職數月,他便身敗名裂,亭台也隨之倒塌。只有楷書鐫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確是極大的諷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級石階,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為紀念明萬曆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歸國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遷居福州。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商,在當地發現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法將它引回福州,並在巡撫金學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飢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飢荒。金學曾還在總結陳振龍父子經驗的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華嚴岩側的李陽冰"般若台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雲城隍廟記、麗水忘歸台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岩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台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 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岩壁上顯現隱隱約約的現象。後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後人在此建大士閣。現存建築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牆,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滲於附近岩石隙間,現在這兒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於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誇它:"不須陸羽茶經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岩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偉的大岩石構成。天秀岩的名字原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於此處岩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後,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後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曆年間,福州詩人多借庄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後人邀請,在此唱和,並留下草書詩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台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於幻夢之間。兩石之後有凌霄台,凌霄台是烏石山的最高點,檯面寬廣,可容數百人。舊時重陽節,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台詩》,詩中有"締結青雲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後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塵……",描述福州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台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福州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台東,有三塊天然大岩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岩洞。洞內可坐數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主義霸佔該寺的斗爭遺跡之一。 九賢祠 福州烏山上有「九賢祠」,奉祀著福建省歷史上九位著名學者:游酢、楊時、胡安國、羅從彥、李侗、蔡元定、蔡沈、黃干、真德秀。現介紹九賢首位游酢先生的情況: 游酢,字定夫,號豕山,又稱廣平先生,謚文肅。生於1053年,卒於1123年。福建建陽禾平里長坪村人。宋元豐進士,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家。歷官太學博士、教授、監察御史、知府、知州、將軍等職。追封朝奉大夫、贈大中大夫。他理政有方,為官清廉。學術上師承二程,並將理學傳於
⑤ 福州丨有福之州,斯之謂也
【旅行碎碎念】
生活在一個城市久了,你反而不會發現這個城市的美, 福州 ,這個我待了8年的城市,從當初求學,到現在畢業。有福之州,別稱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閩都,簡稱「榕」,福建省省會,位於福建東部、 閩江 下游及沿海地區。福州具有典型的古城風貌,山在城中,城在山中,閩江穿市而過。兩千多年的福州,久被山間靈氣熏染,一派沉穩靈動的模樣,微笑之中顯出寧靜平和,青青石板的古調悠長,蒼翠的諸山群湖,古剎鍾聲,美食佐胃,這便是有福之州了。
在福州8年的時間,在這里求學,在這里歡聲笑語,在這里祈禱,在這里迷惘。在這里歡笑,在這里哭泣。福州人有一句話,七溜八溜,不離福州,福州就是一座慢節奏的城市,一個適合在午後慢慢行走的,在大街小巷慢慢閑逛的地方,我想這就是福州的魅力所在。雖然夏天有時候熱的要死,雖然是火爐之一,但我還是深深的愛著它。
鼓山 之巔,俯瞰福州。
福州海峽奧體中心,首屆青運會的主賽場。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上下杭
金牛山福道
三坊七巷 。
【旅行攻略】
(行前准備、交通、住宿、飲食、購物)
【行前准備】
1、攝影器材:佳能6d,24-105 50 f1.8
2、雖然已經春天了,不過福州好像還是沒有入春成功,溫度經常10幾度,還不算太冷,比較舒服,記得帶外套來。
【交通】
航空:
福州長樂機場 ,位於 長樂 市東面。 長樂機場 為福建省主要的國際機場, 福州機場 運營的國內航線50條,航班通達國內外47個重要城市。地區航線8條,國際航線9條。
國際港台航線包括吳哥、新加坡、吉隆坡、東京、大阪、首爾、濟州島、曼谷、雅加達、香港和台灣等, 廈航 剛剛開通了福州到洛杉磯的航線。每天進、出港航班總數200個左右,基本形成了由福州向全國輻射、向東亞及東南亞延伸的空中交通網路。
小貼士:
長樂機場離市區比較遠,有專門機場大巴直達市區各個酒店或者大型商場。
鐵路:
福州有 福州站 和 福州南站 兩個動車站,福州已有至溫福鐵路、至廈門福廈鐵路、至江西上饒橫峰峰福鐵路(外福鐵路)、 西接鷹廈鐵路,福馬鐵路線、經過福州的向莆高速鐵路、經過福州的杭深鐵路、至合肥的合福高鐵。還有正在建設中的還有福平鐵路(福州- 平潭 )。
【住宿】
福州的旅館酒店業十分發達,服務良好,設施齊全。市內有眾多不同檔次的賓館酒店、旅館招待所,可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不過最好還還是先網上預定,便宜又方便;推薦一個我住過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錯,房間也很好,具體預訂可以在攜程哈。
錦江都城福州倉山酒店地處浦上大道與金洲南路交匯處,毗鄰福州金山、橘園洲、福灣三大工業園區、及福州大學城。驅車前往海峽奧體會展中心約4.3公里;機場往返班車定點站距酒店約725米,數十條公交車線路途經酒店,交通便捷。
錦江都城福州倉山店作為錦江集團旗下的中高端酒店,坐落於福州倉山萬達廣場,這一地理位置簡直是黃金地段,附近還有愛琴海購物廣場和紅星美凱龍,吃喝玩樂應有盡有。
錦江都城酒店在福州總共有三家,還有兩家分別是錦江都城福州台江店,地理位置也是不錯,位於台江萬達廣場,還有就是錦江都城福州海峽會展中心店,位於福州海峽會展中心那邊,離福州火車南站很近,適合商務出行。
房間在中高端酒店看來還是不錯的,比較溫馨,房間燈光比較偏暗,適合商務出行,旅遊度假,給你一個安穩的睡眠。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酒店屬於上海錦江盧浮亞洲酒店旗下的中高端商務酒店,每個樓層都有梯控系統,確保住客的安全隱私。
酒店主樓高8層,擁有客房百餘間,緊跟時代的客房裝修和高端的設施配備,吸引著國內外各方的白領精英、時尚潮人、旅人背包客的青睞,是你商務出差、休閑旅行的理想下榻酒店。
舒適的睡眠、精緻的早餐、老友般的大堂大會使切身感受酒店「生活美學家,我的生活方式」的理念!
淋浴和衛生間分開,梳洗台另外獨立出來,即使兩個人入住也不會互相影響,考慮的周全。
來福州旅行,選擇入住這里可以說是吃喝玩樂都非常方便,三坊七巷,西湖, 左海公園 ,海峽奧體中心等等都在酒店附近,公共交通方便,計程車,機場巴士都為你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就這么簡單。
酒店坐落於倉山萬達商圈內,廣場內設大型購物商場萬千百貨、萬達百貨、沃爾瑪超市、大型娛樂場(大歌星KTV、大玩家游戲城、萬達國際影城)、大型美食街及大型停車場,周邊生活、娛樂設施齊全,多種美食餐飲等你發掘,盡享咫尺的購物、娛樂、休閑之便。
【飲食】
福州菜屬於閩菜的一個分支,以選料精細、色澤美觀、調味清鮮而聞名。烹調上擅長炒、熘、燉、蒸、煨;偏重於甜、酸、淡。各種民俗小吃也是當地一大特色,是老福州最市井的美味。
主要有:魚丸,肉燕,荔枝肉,佛跳牆,芋泥,鍋邊糊等等。
福州各種美食
福州地道的美食,破店蹄膀,來福州一定不可以錯過的。
福州一種用大米做的糕點
荔枝肉,可不是用荔枝做的肉哦,只有在福州才能吃到的,酸酸甜甜。
福州魚丸,如果想吃到正宗的魚丸可以去三坊七巷那一家哈。
可以自己動手包的春卷。
【關於行程】
DAY1 福州金牛山福道—海峽奧體中心—錦江都城福州倉山酒店
DAY2 鼓山—鼓嶺—錦江都城福州倉山酒店
DAY3 三坊七巷—上下杭
【福州最美福道,看一場恢宏的日落】
【福州金牛山福道】
中國最美福道,從左海公園到金牛山城市森林步道,全線主軸線長6.3公里,環線總長約19公里,東接左海公園環湖棧道,西連閩江國光公園,貫穿五大公園——左海公園、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體育公園、國光公園及 金牛山公園 ,登上福道,就可以俯瞰整個福州的美,非常適合散步呀。
福道,即福州城市森林步道,採用全國首創鋼架鏤空設計,主軸線長6.3公里,環線總長約19公里,福道東北接左海公園,西南連閩江廊線,中間沿著金牛山山脊線,貫穿左海公園、梅峰山地公園、金牛山體育公園、國光公園、金牛山公園,福道的入口位於金牛山公園附近,可以做123公交到終點站,往前走100米就到啦。
金牛山公園,取名源自於公園門前的一頭金牛哈,是不是很壯觀呀。
攝影/ 廈航 style
福道,全線長19公里,共10個入口,東北連接左海環湖棧道,西南連閩江,橫貫象山、後縣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山體脊,貫穿福州五大公園,是福州市首條城市山水生態休閑健身走廊。
從入口處登上福道,沒走一會,就可以望到對面的江景,傍晚是健身的好去處呢。
攝影/ 廈航 style
福道主體採用空心鋼管桁架組成,橋面採用格柵板,縫隙在1.5厘米以內。設計既可滿足輪椅通行,也給步道下方的植物最大限度的生長空間。在環線懸空棧道上,有增設景觀電梯進行接駁,以縮短繞行時間。不過最好不要穿高跟鞋去爬福道哈,不然可能會被卡在裡面啦。
彎彎曲曲的,從高空會顯得更美。
攝影/ 廈航 style
同時,為確保能快速便捷的往返,福道著重考慮將懸空棧道、登山步道和車行道三個對接形成環形系統。在設計上,步道珍珠般地串聯起十幾處自然人文景觀,如杜鵑谷、櫻花園、紫竹林、摩崖壁、蘭花溪等,除了滿足市民休閑健身的需求,也是覽城觀景的好去處。
傍晚這里可是賞日落的好地方,夕陽西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有福之州,綠色城市森林步道福州金牛山福道,由新加坡亞歷山大森林步道設計團隊打造的國內首創鋼架鏤空棧道,又是福州一大新亮點,給市民增加了一處游樂的好去處。
攝影/ 廈航 style
作為是福建省內最長的一條依山傍水、與生態景觀融為一體的城市休閑健身走廊,開創了中國鋼架懸空棧道的先河。福道作為一個城市連接網路,為市民前往閩江北港提供了可達性,也體現著通過引入自然景觀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超前意識。
遠看洪山橋,隨著汽車的增多,洪山橋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正在改造的洪山橋,將會給福州的市民出行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攝影/ 廈航 style
福州是福建省省會,也是中國綠色景觀最豐富的城市之一。福州因街道上整齊排列的榕樹而聞名,被稱為榕城。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風景如畫,擁有純天然無污染的自然景觀。然而,伴隨著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森林的覆蓋率逐漸下降。金牛山是福州市內最大的「綠肺」之一。
因為被軍事重地以及葬禮場地包圍,金牛山大部分區域未經開發,也不向市民開放。環境改造工程作為福道項目的一部分,包括為發掘出來的墳墓 建造一個現代骨灰安置所(安樂居),在被荒廢的采礦場建造一個新的遊客中心(壇口遊客中心)和把一個巴士停車場改造成主入口(西客站)。
一共有十個入口通往森林步道,每個入口都是對現有城市肌理強有力的介入。在西客站,現有的巴士停車場被改造成餐飲中心,它的景觀屋頂和旁邊的「懸崖步道」緊密相連。「懸崖步道」約 20 層樓高,懸挑的踏步嵌入現有的懸崖表面,遊客漫步在上面十分刺激。
攝影/ 廈航 style
另外一個主入口位於金牛山體育館的公共廣場,這里建有一個直徑 24 米的螺旋形坡道,預示著空間從城市平地到山地丘陵的轉換。在北端,梅峰山地公園的設計還包含一個 30000 平方米的商業中心規劃。
步道上有很多便利設施貫穿全程,例如休息亭,觀景平台,瞭望塔和配有衛生間的茶室,這些設施都位於坡度不超過 1:16 的緩坡上。作為一個配有 WIFI 連接,觸屏信息板和遊客交通監察器的智能步道,福道有潛力在全國范圍內成為生態步道的標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福道將會給福州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小貼士】
開放時間:
夏季 7:30—18:00
冬季 7:30—17:30
前往「福道」的遊客搭乘16路、112路、113路、322路公交車至洪山樑厝路站下車,再往北走150米即到。
【海峽奧體中心】
福州海峽奧體中心作為首屆全國青運會的主賽場,位於福州南台島倉山組團中部,北臨建新大道,南至東嶺路,東起福灣路,西至奧體路。
攝影/ 廈航 style
海峽奧體中心由「一場三館」(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網球館)、配套設施辦公用房及室外工程組成。體育場造型設計以「海螺」為主要元素,將其輕盈、優美的形態賦予建築的造型設計中。將海洋生物「海螺」的形象通過表皮的褶皺,充分體現並營造一個富有海洋氣息的靈動的體育空間,體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州城市精神。
如今的海峽奧體,經常會有明星來開演唱會。一個全新的海峽奧體片區已經成型,成為福州版圖上一個耀眼的新星。
還記得首屆全國青運會在福州海峽奧體中心盛大開幕嘛,規模宏大、美輪美奐的奧體中心以及開幕式精彩紛呈的節目,驚艷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如今的讓奧體片區實現了從舊屋區到生態宜居區的華麗蝶變,一個綠蔭滿城、自然和諧、健康活力的國家生態城區正在加速崛起。
攝影/ 廈航 style
從規劃發展到現在,經過整整5年的努力,一個全新的海峽奧體片區已經成型,成為福州版圖上的一顆耀眼「新星」。為什麼奧體中心這么火熱,緊緊是因為青運會的主賽場在這兒嗎?
主要是海峽奧體中心不僅是2015年全國首屆青運會的主賽場,在賽後定位為體育休閑公園,成為版塊大的體育配套設施。此外,奧體版塊內的高蓋山公園、飛鳳山公園也是風景極好的。
整個海峽奧體中心建築佔地面積73.3公頃,其中,主體育場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總座椅數為59562座;體育館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總座椅數為12980座;游泳館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總座椅數為3978座;網球館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總座椅數為3152座。
奧體片區內不僅有為青運會儲備的大體量自帶商業配套以及毗鄰奧體中心的利嘉國際商貿城,還建設由一所五星級酒店和一座四星級酒店。
【有福之州,尋找歷史的記憶】
入住錦江都城福州倉山店,酒店不僅地理位置優越,出行方便。房間也是很不錯的哈,裝修溫馨。早餐豐富,提供各種菜品,還有 福州特色小吃 魚丸,你還可以自己動手DIY煎蛋,是不是很棒呢
這是酒店的餐廳,免費提供早餐,還有傍晚的下午茶。
早餐提供各種各樣的菜系,還有福州特色小吃,魚丸等等。
⑥ 福州地理怎麼劃分
福州建城有兩千多年了,在有人類活動的大約五千年裡,福州先民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地理風水遺產,本著「溫故而知新」的心態,從福州的城市建設歷史中,可以管窺福州往昔的地理風水,對我們今日選擇居住之地,也許有點幫助。
福州地處太平洋西岸,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的變化,對福州的影響較大,所以在談地理風水前,要專門聊一下福州的海平面。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處;距今29000~28000年間,古海面在-110~-100米深處;距今28000~25000年間,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間,海面又下降至-100米處;距今23000~20500年間,古海面位於-130~-140米處;自18000年前開始,海平面又急劇下降,至15000年前達到最低點,為-150~-160米。中國東海大陸架大部分脫水露出海面,大陸向東延伸數百公里,台灣和本省島嶼均與大陸連成一片;從15000年以來,海面開始回升,在回升過程中曾有幾次停頓,形成數級水下階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海水已影響到閩江口地區,當時閩江河谷較現在低15~20米。
8000年前,海面為-5米左右;7000~6000年間,海面達到現在高度;6000~5000年間,海面升到最大高度,比現在海面高3~4米,福州盆地成為海灣;距今約2600年起海平面逐漸下降,直至今日的位置。這次海侵,稱為「長樂海侵」,盆地內沉積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淤泥層,福州盆地內許多以「嶼」命名的地名,如前嶼、後嶼、台嶼、橫嶼、南嶼、盤嶼、國嶼等,以及甘蔗曇石山的貝丘遺址也都證明這一史實。
而據考古學家的論證,商周至漢初時期,現在的福州市區還是一片內海和沼澤地,屏山、烏山、於山等還是島嶼,所謂於山,就是當初越國的一個分支於越移居在此而得名。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那時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灣」來形容,就像今日的湄洲灣、羅源灣一樣。西周晚期(約前770年間),閩族人已在福州中部丘陵壑地之間(今台江區吉祥山一帶)活動。可惜那時的吉祥山不過是福州灣內的一座小島,地方狹小,甚至可能常常被閩江的洪峰淹沒,所以成不了先民們的定居地。
倒是「福州灣」的北部、現新店一帶是平坦的高台地,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們落腳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塊基石。據查,閩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遺址位於新店蓮花峰下古城山南側至池邊村北側,由八一水庫畔的岩溪和半頂水庫畔的半頂溪夾峙,今天,比較靠近那裡的別墅有翠湖山莊及其水庫對岸的古城山莊。古城遺址東距福飛路150米,以今天的觀點,至多是山寨一類的規模,當然,不生產時下流行的「山寨機」。
位於福州市郊區新店鄉的古城村距福州市區約5公里,城址呈長方形,南向偏東10度,南北長而東西狹窄。東、西、北三面城牆殘存,南牆已盪平。城寬310米,長約600多米,可辨認的城牆殘段合計275米,殘牆厚10.5米,高1米左右。城牆為夯土建築,褐色粘質,質堅硬。50年代初,部分城牆還有一人多高,後逐漸毀於建房和平整土地。70年代在平整土地時,當地群眾還出土了一批布紋飾瓦片。當地人把城牆以內稱為「古城裡」,把西城址外稱為「古城外」,把城東南側一塊平地稱為「校場」。城址北側200多米有座高128.9米的山丘,名曰「古城山」。1988年1月,在古城山南麓靠古城一側的山坡上,出土一件漢代方格紋硬陶罐。該遺址於1986年列為福州市郊區文物保護單位。
新店遺址自1996年10月至今歷經多次考古發掘,發掘出的眾多文物都能證明該古城還是福建省迄今已發現的最早城池。這一帶可以看成是福州發展的龍頭。東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 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所敗,越國瓦解,其後裔臣民散居東南一帶,部分入閩,逐漸與土著閩族人融成閩越族。這次的人口遷移,對於福州古城的發展無疑是有推動作用的,比如冶煉技術,對農業發展自然利好多多。
滄海桑田,隨著地殼的變化、四周山體泥石與山洪的沖淤和閩江帶來沙土的沉積,現在市區的陸地漸漸形成。而越王無疆也七傳至無諸,無諸先是自立為閩越王,秦時被廢為君長,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反秦有功,無諸被漢高祖復封為閩越王。據推測,當時的古城舊址的發展極其緩慢,可能是因為肅殺的北風或是四周山體泥石與山洪的威脅。所謂「樹移死,人移活」,無諸也不例外,他在今屏山東南麓冶山一帶築城建都,稱冶城,為福州城垣之始。
冶城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風一樣擋住北面寒氣,又稱屏山。其東麓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該地山環水繞,百泉匯集於池,傳說歐冶子在此鑄劍,故稱歐冶池。池面十幾里,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澇,又可灌溉周圍田地。冶城具體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北至屏山,以歐冶池為中心,四面環山,東面今七星井一帶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種。冶城建立後,閩越國即禁止在屏山樵採,保持樹木水源,使屏山成為冶城風水寶地。以今天的觀點看,冶城大概與"水泊梁山"類似,無諸也算是「佔山為王」,同時也接受了漢高祖劉邦的「招安」,後來宋江給「盜版」了。
據《閩都記》載:「漢高祖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都冶。」。因地處冶山附近,故名冶城。由於西周以後封建諸侯王都的面積有所限制:「大者不過三百雉」(即周圍不過九百丈)。清郭柏蒼《葭桁草堂集》:「相傳漢時海航椗於還珠門外」,冶城之南是水漫地區,因而城池是座狹小的土城,城裡主要居聚王族官吏和士兵。這座古城,據《三山志》記載:「閩越故城,今府治北二百五步。」正德《福州府志》:「在今府治東北二百五步。」《閩都記》:「將軍山一名冶山,在貢院西南,閩越古城。」《榕城考古略》:「今合諸說考之,其地當在今諸古嶺以南,城隍廟以北等地也」,即今鼓屏路省財政廳、錢塘巷一帶。1989年在鼓樓區城直街21號、22號居民住宅廚房邊發現有「冶山古跡」摩崖石刻。1990年在鼓屏路發現有漢代的瓦當、瓦筒等物,在七星井一帶發現漢代遺址、遺物。綜上述,證實《榕城考古略》所記。
元代薩天錫有《越王山》詩為證:」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詩中雖然充滿懷古悲涼之情,卻客觀上記述了前人重視城市風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當然,此時的福州盆地也還沒形成,以現在眼光來看,福州只是一個漁村吧,這個「漁村」就是今天福州的雛形,正如當初的深圳漁村,只是深圳的建設速度使其少了一份歷史的沉澱與厚重。
從此以後,福州的城垣,自漢冶城起歷經五次移擴興廢,即漢冶城、晉子城、唐羅城、五代夾城和宋元外城。我們的先人在城市建設中自古就很重視規劃和風水。從漢無諸開始就把冶城建在屏山南麓,坐北朝南,食南方風水;背靠屏山,左倚鼓山,右傍旗山,有依有靠;面對三道橫案(吉祥山、高蓋山、五虎山),主理萬民生機。我們有理由說這就是歷代領導者、建設者精心設計的一條城市中軸線,也就是今天的八一七路,由此也可以看到福州的「來龍去脈」。
這條中軸線從屏山開始,經鼓屏路、東街口、南街、南門兜、茶亭街、洋頭口、中亭街,其實貫穿了整個福州城市發展的軌跡。這種形勝歷經2200多年不變,即使近代增闢了許多新線路,也離不開這樣的態勢
無諸在此風水寶地建城後,閩越國發展很快,到漢武帝時,閩越王郢仗著國力強盛舉兵圍東甌、攻南海,向東北、西南擴張,嚴重威脅漢朝的集權統治。20年後,東越王余善舉兵反漢。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平叛,滅閩越國,拆除冶城,把居民遷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廢。
沉寂了400年後,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在吳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設晉安郡,轄地相當於現在福建的東南沿海地區。太康三年,任命嚴高為晉安郡守。嚴高到任後見舊城狹小,不足以聚眾,即著手選擇新址。他原計劃將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坐北朝南,於是以地形圖向著名地理風水學家郭璞求教。郭璞指著舊城南面的小山阜說:「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
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晉太康三年(282年),既詔治郡,命嚴高治故城,招撫昔民子孫。高顧視險隘,不足以聚眾,將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圖咨以郭璞。蹼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於是遷焉。」又明王應山《閩都記》載:「閩自無諸開國,都冶為城,所從來久遠,晉太康三年,治郡樹牧,狹視冶城,太守嚴高詢於郭璞,乃經始於越王山之南。」再清林楓《榕城考古略》載:「晉武帝太康三年,始治郡。太守嚴高狹視冶城規制,將移白田渡嫌為南向(疑係」非南向「之誤)。乃為圖咨於著作郎郭璞。璞指一小山阜,使遷之,乃經始於越王山之南,是為子城,自晉迄六朝皆仍之。」以上都是說晉嚴高遷建子城時,都曾請教郭璞。
郭璞確有其人,且是歷史名人。在諸多有關郭璞的資料中,1989年版《辭海》所載較為扼要簡明,且具權威性。《辭海》載:「郭璞(276-324)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博學,好古文奇字,又喜陰陽卜筮之術。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王敦任為記室參軍。敦欲謀反,命其卜筮,璞謂其必敗,為敦所殺。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擅長詩賦。今傳《郭弘農集》系明人所輯。」根據這些記載,郭璞還是一條硬漢,人品可嘉。他直言王敦謀反必敗,引起王敦不滿。王敦問他:「卿壽幾何?」答曰:「命盡今日日中。」(這里為福州話說白天為「日中」找到了依據)他明知王敦立即要殺他,還是不改口,年僅48歲的生命。
高嘯雲的《八閩新記》中《嚴高與郭蹼》篇說得更具體:「郭璞好經術,博學有奇才,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期期艾艾,可是下筆千言,詞賦為東晉中興之冠,以江賦與南郊賦為最有名,在賦中極言江南風景之美……」由此可見郭璞很可能來過福建,對包括福州在內的八閩大地的山水頗為了解。因此他有資格為福州城看風水。
上文講到的白田渡究竟在哪裡呢?《長樂六里志》釋及,白田山在閩縣欽仁里,即晉郡守嚴高欲徙郡治處。地產蕉草,可以為布。坑曰蕉坑,溪曰蕉溪。另據《閩都記》載,白田渡在白田山下,有馬江之左次港,稱上桐江,潮通龍門、坑田、琅尾、東渡、白田,接蕉溪、大溪二水。白田山和白田渡之間,村莊鱗次櫛比,為白田村。白田村俗稱「白田」,至今仍在口頭流布,而書面寫的是「玉田」,顯然屬地名的雅稱。《長樂六里志》有「玉田即白田」記載,便為佐證。玉田村,又是今長樂玉田鎮所在地,為大福州平原的中心地帶。可惜雖然有山可靠,卻是朝北,冬天卻是擋不住北風的。
言歸正傳,據《福州府志·卷四·城池》記載,郭璞在《遷城記》中寫道:「桑田為海,人事更改……鳥出木空,千載不昧。前有雙眉,重施粉黛。溪澗水來,盡歸於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穩首東日,高山鎮寨……」。
在這里,郭璞對福州建城的選址作了風水理論的闡釋,大意是說:滄海變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可變荒蕪為繁榮。有樹才有鳥,有樹鳥才有優美的居住環境,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絕對不能毀壞林木花鳥。城前面有烏石山和於山兩座山,就像是雙眉,必須很好保護山上樹木。林木鬱郁蔥蔥,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澗里的水保持清澈,流歸大海。人類與環境,就像主人與客人一樣,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穩,主人就很自在。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著高山下的城鎮,這里是一片繁榮景象。
嚴高得郭璞指點後,即著手建晉安郡城。北起今鼓屏路小山阜,南至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起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雞口。設五座城門,城外均有護城河,規模較冶城為大,後代因城擴大,故稱為子城。
同時,嚴高疏導西北面山上的水流。他利用因築城取土而被掏深的城郊東北和西北的窪地,開鑿成東湖和西湖,繞湖一周各二十里。西湖東臨城牆,西南有大夢山、象山,西北有五鳳山環繞,農田間雜其中,既防澇又防旱。西北山上溪水匯集湖中,灌溉農田。東湖集東北山上流下之水,旱季灌溉,雨季儲水以防澇東湖在城東北,今新店、琴亭、斗門一帶,浮村山是東湖的中心,湖前、湖塍村是東湖留下地名,湖今已無存。兩湖以五鳳山的續脈龍腰山為界,如兩顆綠色明珠,調節氣候,綠化環境,生產食物。這是當時最大的水利工程,既使福州城西北面山峰成為風水寶地,龍脈所在,又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福州城從此成為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的安居福地。有鑒於此,福州目前計劃在琴亭一帶重新挖掘一個東湖,就不足為奇了,風水上應該有益(所以萬科金域榕郡也「不失時機」地加以利用了東湖)。
其實,真正使福州興旺的是築城後的永平至永嘉年間(291~313年) 為爭奪中央政權而持續16年的「八王之亂」,導致政權覆滅,戰禍連綿,驅使中原士族和民眾南逃避難,其中一部分輾轉入閩。這是北方漢人首次大批入閩,史載「自永嘉不竟,中原板盪,江左衣冠右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遷入閩中。」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北方漢人同時帶來了蠶絲業,從此,福建也有了彩緞生產。
此後,隨著城市的繁榮,福州城不斷擴大。特別是唐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出現「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慘狀,大批北方人經由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僅貞元十四年(788年)「奔閩之僧尼士庶」一次便達5000人。第二次的北方人南遷,給福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到唐中和年間(約882年)經濟繁榮,人口大增,福建觀察使鄭鎰再在東南隅進行拓修,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上的虎節路口,東至今湖東路麗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雞口。設6個城門,城門外均有護城河,南名虎節門,門外有大航橋,俗稱大橋,橋在今八一七北路虎節路口。東南名安定門,門外有仁愛橋,橋在今開元路南端與妙巷東端之間,即今衛前街。東名康泰門,上建有東山樓,門外有東康橋,橋在湖東路中山路口之間,即今麗文坊。西豐樂門,門內宜興門,門外有宜興橋,在今鼓西路渡雞口。西南名清泰門,上有清泰樓,門外有雅俗橋,俗稱楊橋,橋在今達明路雅亮里與葛厝弄附近。拓建後的子城,面積比舊城擴展,城內官衙鼎立,郡衙在北居中,北靠城邊,南設儀門,門在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同時,在烏石山西麓鑿南湖,後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
子城擴建期間,唐光啟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隨王緒農民軍入閩,有眾3萬餘人,此後陸續有中原人士南下歸屬,並就地娶閩越族遺民女子為妻,人口迅速繁衍,又一次實現大規模的民族融合。據《閩縣鄉土志》載:「及唐季王氏來閩,隨之者有36姓」。第三次的北方人南遷,更加開拓了福州的城建。
唐天復元年(約901年),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築羅城,故羅城又名「威武軍城」,把子城圍成內城。城呈不規則圓弧形,方圓約40里,城高20尺,厚17尺,把晉安郡城包在城內。北面將冶山圍入,成為全城制高點。南面以安泰河為限。羅城以大航橋河為分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經濟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北中軸大道兩側辟為衙署;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築高牆,這些居民區成為坊、巷之始,以後逐步形成「三坊七巷」的布局雛形。羅城城牆全部用磚砌築,城磚都印有「威武軍式樣製造」的字樣。磚的大小「以開元尺為准,長一尺八寸,厚三寸」。設8個城門,南利涉門,即今安泰橋北岸;東海晏門,即今東大路五一路口澳橋西端;東南通津門,即今津門路的高節路口;東北延遠門,即今中山路北端貢院前附近,俗呼北院後;北永安門,即今北門錢塘巷永安境;西善化門,即今西門兜善化坊口;西南清遠門,即今光祿坊澳門路澳門橋北;西北安善門。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閩錄》雲:二年,後諸郡志相沿),王審知把橢圓形的南北端加以擴大,把羅城夾在裡面,故稱「夾城」 ,名南北月城,方圓26里。南北夾城建成後,包括羅城略呈圓形,南端由利涉門擴展到今南門兜的寧越門,北端由永安門擴展到越王山(屏山)東麓的嚴勝門、遺愛門。夾城又叫做南月城、北月城,周圍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南月城大門2個:寧越門(今南門兜)、美化門(原闊埕街),並開浚護城濠和江湖相通。北月城也有2個大門:嚴勝門(今華林寺東段)和遺愛門(今北門兜)。當時城南還有1座內城門,名叫水步門,在原水部菜頭橋。北城還有2城門,一名井樓門,在今井大路七星井附近;一名迎仙門,在今西門兜。夾城建成後和羅城連成一起,把屏山、烏山、於山3個制高點都圍在城中,提高福州的防禦能力。當時還建築7座佛塔(現僅存定光塔和堅牢塔,即俗稱白塔和烏塔)和鼓山白雲峰湧泉院(明永樂年間改名湧泉寺)。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福州刺史錢昱出於加強防禦又增築的東南夾城。南自光順門(合沙門)而西,城329丈,門樓6間,敵樓30間;東自東武門(行春門,今稱東門)而北,有安道、臨江2門,樓3門,敵樓皆5間;便門2個(湯井門、船場門),敵樓9間,城274丈,開沿城河2900尺;自東武門而南,門樓3間,敵樓24間,城310丈,開沿城河3600尺,城高1.6丈,厚8尺,下用堅石為牆基,上壘以磚壁,復為屋蓋。在福州歷代城垣建設中第一次出現建敵樓。從當時外城的幾座城門的舊址,可以看出其擴展范圍。南面擴至合沙門,名遠南,後改光順,今洗馬橋北邊;東南擴到通仙門,今通仙境;東至春門(亦名東武門),今晉安橋西側;東北擴至湯井門,今湯井兜和船場門;西南擴至怡山門,在迎仙門外,今西門兜。
宋太平興國三年(987年) 宋太宗統一福建,宋王朝顧慮有反,下令廢毀城垣,僅余殘牆高數尺。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程師孟知福州,於次年動工修建福州城,在子城舊址加以修復。程師孟修復子城時,將西門擴展到今鼓西路元帥廟河沿,取名豐樂門,門外為定遠橋,並將都倉(今稱舊米倉),圍在城內,又在城上建樓閣9座,即:蕃宣樓、西湖樓、五雲樓、三山樓、清徽樓、泰山樓、堆玉樓、緩帶樓、坐雲樓。同時疏浚護城濠,架橋12座:虎節門大橋、清泰門雅俗橋、發苗橋、義和橋、宜秋橋、長利橋、仁愛橋、樂游橋、群樂橋、開通橋、便民橋、宜興門橋。元朝再次下令廢毀福州城牆。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南侵,北方人口紛紛南遷,形成福州歷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據宋《三山志》記載,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福州戶數已從太平興國年間的94475戶,增加到321284戶,200年內增加226809戶,增加2~3倍多,其中主戶211500戶,客戶109692戶,客戶也佔主戶的半數。人口增長壓力之下,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又於外城加以增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駙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舊城。王恭詳細考察福州風水(又一位風水先生),認為要使城內生態完好,必須把屏山、烏山、於山三山環於城內,於是以石砌牆,北跨屏山主峰,外城繞烏山、於山二山建城牆,廣袤方十里,基本上呈圓形,風水奇佳。重建時,先在屏山巔修建一座作為各城門樓樣本的譙樓,故名「樣樓」。從樓中可望大海,又名鎮海樓。城牆的東、西、南三面則按宋代的外城遺址修復。南面的城垣圍繞於山、烏石山麓,方圓10里,四周邊長3340丈。城牆高2.1丈多,厚1.7丈,城上有敵樓62座,警鋪98座,堞樓2164個,女牆4085個。
洪武六年(1373年)福州中衛指揮李惠等又加修建,在城中增建城櫓,環城俱加屋蓋。為防禦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城上增設敵台36個,環城3面,挖濠深7.5尺,寬10丈,長3300餘丈。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侵犯,因有城垣保護,曾殲滅倭寇於城下。市郊「八十一堆」,相傳就是當年倭寇葬身之地。萬曆十年(1582年)又重修,共有7大城門:南門(在九仙橋)、北門(即前夾城的嚴勝門,此門後塞,改仁愛門為北門)、東門(即前外城的行春門)、西門(即前夾城的迎仙門)、水部門(在東南面)、湯門(在東北面,即前湯井門)、井樓門(在湯門北面,即前船場門)。在石城之外的要沖地方,再加上一重半圓形的瓮城,亦有門,可關閉。還有水關4個,以溝通城內外的河道。
明代學者王世懋在《閩部疏》中寫道:「天下形勢,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諸山羅抱,龍從西稍衍處過行省,小山坐其中,烏石、九仙(於山)二山東西峙作雙闕。其外托東山高大,蔽虧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謂鼓山。西山迤邐稍卑,狀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則印山若屏,似人巧湊泊而成者,然猶未睹水所經宿也。登道山(烏石山)以望,則大小二水,歷歷在目。大江從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復從南稍折而東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彌漫,東下長樂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代學者王應山在《閩都記》中寫道:」三峰峙於域中,三絕標於戶外。甘果方幾,蓮花現瑞。襟江帶湖,東南並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靈秀所都耶。逢兵不亂,逢飢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濱鄒魯,而自古記之。」至此,學者認為明代福州城的選址得天時、地利、人和,為最佳風水。其關鍵在於避風藏水,城內有樹木茂盛的三山,可避風;城外有江河湖塘,可以藏水,福州成了天造地設的人間福地。
以後的清朝基本是照著明城府的布局加以完善,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總督李率泰因防火災,拆換城屋,增築垣牆,高2.4丈,厚1.9丈,計窩鋪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個,馬道5530丈。康熙三十年(1691年)總督郭世隆重建西南2城樓。雍正五年(1727年)、九年(1731年)相繼重修,增築女牆。乾隆十六年(1751年)總督喀爾吉善、巡撫潘思榘又重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福建督撫重修城垣,竣工後將其山川形勢以及壇廟、官署、坊鄉、衢路、橋梁地位繪圖注說。道光年間(1821~1850年)再次進行大修,但城的范圍都沒有拓展。
辛亥革命後,為了發展交通,城牆陸續拆毀。還珠門始建於五代龍德元年,初名鎮閩台,又名歸投門。清代經過改建,改名獅子樓,俗稱雙門樓,雙門中置有石鑿大獅3隻,面朝南方,用以壓五虎山,俗稱「三獅掣五虎」。民國時改建公路時拆毀,三獅移置鼓樓前「海天鰲柱」匾下面,1952年拆鼓樓城牆建鼓屏路時,把石獅移置南門兜環島,「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當然,從此以後,福州城的建設基本是限於停頓。
福州地理與風水有很大關系 以及相關的匪夷的事也發生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