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州野外釣魚點(免費的)
福州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鷲峰、戴雲兩山脈斜切南北,有山,有水,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造就了許多山澗、溪流。這也算得上是福州釣友的福氣,無需遠行,就可溪釣。現在就讓我將福州周邊溪釣的好場所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後磨溪,位於福州西郊,離福州市區約17公里。這里大部分溪段是完全免費的,是我的溪釣主場。溪里的主要魚種有溪哥、闊嘴郎、紅貓、羅非、蝦虎、溪黃顙、大目仔等,全系天然魚種,下游多羅非、大目仔。若想釣體型大的溪哥,你就必須付出點腳力,沿著溪旁步行約1小時,能見到一連串的坑、潭,最大的一處潭當地人稱之為圓潭,是塊藏龍卧虎的深潭,保證讓你大溪哥釣得過癮。
磨溪,原名龍溪,全長12.5公里,發源於鼓山,因水源豐富,清朝道光年間沿溪處處磨坊,故名「磨溪」。溪水時而曲折迂迴,時而直瀉而下。「人在石上走,水在石下流」。橫穿過磨溪,一條小路可上山坡,溪旁還保留一塊磨盤石,這是從前放水輪車的地方,後來這里修起了攔水壩,成為一個小水庫。如果不想爬山,在這小水庫里就可以釣溪魚了。如果是去專門釣魚的話,建議釣友坐鼓嶺專線車到終點站後過採石場沿溪下行,邊走邊釣,山上的水坑中魚多且大,人也沒那麼累。記住,千萬不要忽視磨溪里的小水坑,那裡常常有大溪哥藏身其中。磨溪釣溪魚用蠅蛆效果比較好。
鱔溪,位於福州東郊,鼓嶺腳下,蜿蜒數里,溪澗兩峰夾峙,溪水破峽而出。 溪中有一寬為21米的深潭,人稱龍潭。我曾在這個潭裡用肥肥的蠅蛆釣上過巴掌大的溪鯤。
十八重溪,位於福州閩候縣南通鎮西南部,曲折北流,沿途匯集的是同漲落的十八條支流,故名十八重溪。溪里有名貴的苦花、鱸鰻,溪鯉、闊嘴郎、光唇魚、溪哥等則是十八重溪里常見的魚種。許多在福州工作、學習的台灣同胞都喜歡在休息時去十八重溪釣苦花。
潘渡溪,位於離福州不遠的連江西北部山區潘渡鄉,距福州市區約28公里。此溪系敖江(岱江)的上流,溪里主要有白鰷、黃顙、河鯰、鯉魚等,屬於免費釣場。我和網友飛須鰻、盧寶寶就於國慶期間騎摩托到此游釣。我的同事在那裡用地龍餌釣過黃顙和河鯰。桂湖溪是潘渡溪的一條支流,位於福州晉安區宦溪鎮桂湖境內,距市區30公里。溪流全長5公里,山青水秀,這條溪里的魚種有鯉魚、鯽魚、紅貓、小船丁,其中以小船丁數量最多,用細小的紅蚯蚓段很容易釣上小船丁來,就象釣蝦虎魚一樣容易。
桃源溪位於福州市北郊日溪鄉,植被繁茂,溪水清澈,氣候宜人,是旅遊休閑的好去處。桃源溪全長11.6公里,去這里垂釣必須要自駕車。路途雖然不遠,但因是盤山公路,需要花費一個多小時,自駕車游釣路上應該注意安全。那裡的溪魚多且大,但是比較難釣。溪里的大目仔比其它溪里多。
莒溪位於福州永泰上縣塘前鎮的莒口,距福州市區約40公里。莒溪被譽為「小九寨溝」,溪水極清,藍天和樹影掩映下呈夢幻般的幽藍色;溪竹夾道,正午時分也難見日光,陰涼愜意。溪水深淺適中,抓魚、撐竹排、打水仗、游泳、學靜浮,是盛夏納涼避暑、玩水休閑的好去處。莒溪里的溪魚很多,主要的魚種有溪哥、闊嘴,就是個體偏小,建議用拉餌好釣。溪里還有天然的鯉魚、白鯽、草鱧。釣友董敬鋒在溪里釣上過兩條天然的大溪鯉,比人工養殖的漂亮多了。
除此之處,閩候縣的大穆溪、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晉安區的日溪、壽山溪,永泰縣的姬岩、青雲山等風景區皆有溪流可供溪釣,有興趣的釣友不妨來福州溪釣一回。
❷ 閩江里的魚,福州話(魚呆)和(魚田)學名分別是什麼
如上兩圖 , 均為鯔科魚類 (下轄20屬 約75種) 學名
鯔科 Mugilidae 鮻屬 Liza 廣鹽性魚類
下圖為 (龜)鮻 Liza haematocheila (曾用名 : 蘇伊鯔Mugil soiuy、 Chelon haematocheilus 、Planiliza haematocheila )
肉質厚,味鮮美,營養豐富,無細骨,魚肉香醇而不膩,而其魚卵可製做魚子醬,更是馳名中外的珍饈美味。 特別是冬至前的鯔魚,魚體最為豐滿,腹背皆腴,特別肥美,常被作為賓館酒樓的海鮮佳餚。一般人都可食用,尤適宜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脾胃氣虛,不思飲食、小兒疳積、貧血等病症人群食用。
❸ 這是什麼魚
中華胭脂魚鯉形目,亞口魚科,胭脂魚屬。
俗稱:火燒鯿、黃排、木葉盤、紅魚、一帆風順。
紫鯿、燕雀魚、血排、粉排。
拉文種名: 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
英文名:Chinesesucker
分布:長江、金沙江等地。
生境: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體與成體,形態各異,生境及生物學習性不盡相同,幼魚喜集群於水流較緩的礫石間,多活動於水體上層,亞成體則在 中下層,成體喜在江河的敞水區,其行動迅速敏捷。
捕食與食物:主食無脊椎動物和昆蟲幼蟲,也吃水底的有機物質,還常在水底礫石上吸食附著的硅藻及植物碎片。
識別特徵與習性:體高而側扁,呈斜方形,頭尖而短小,口小,唇肥厚向外翻呈吸盤狀,背鰭高而長,成魚體側中軸有1條胭脂紅色的寬縱紋,雄魚的顏色鮮艷,雌魚顏色暗淡。雌魚一般在水質清新,含氧量高,水位及水溫較穩定的急流淺灘中繁殖,3-4月產卵。卵淺黃色,粘性,粘附在水底礫石或水藻上,在16-18℃。的適宜水溫下7-8天可孵出幼魚。胭脂魚具有體型大,生長快,肉厚,味美等特點。該魚性情溫順,生命力強,食性廣泛是養殖業中的理想對象,幼體是很好的觀賞魚。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
胭脂魚體側扁,背部在背鰭起點處特別隆起。吻鈍圓。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厚,富肉質,上唇與吻皮形成一深溝;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許多細小的乳突。無須。下咽骨呈鐮刀狀,下咽齒單行,數目很多,排列呈梳妝,末端呈鉤狀。背鰭無硬刺,基部很長,延伸至臀鰭基部後上方。臀鰭短,尾柄細長,尾鰭叉形。鱗大,側線完全。在不同生長階段,體形變化較大。仔魚期當體長為1.6-2.2厘米時,體形特別細長,體長為體高的4.7倍;稍長大,在幼魚期體高增大,體長12-28厘米時,體長為體高的2.5倍;成魚期體長為58.4-98.0厘米時,體長約為體高的3.4倍,此時期體高增長反而減慢。其體色也隨個體大小而變化。仔魚階段體長2.7-8.2厘米,呈深褐色,體側各有3條黑色橫條紋,背鰭、臀鰭上葉灰白色,下葉下緣灰黑色。成熟個體體側為淡紅、黃褐或暗褐色,從吻端至尾基有一條胭脂紅色的寬縱帶,背鰭、尾鰭均呈淡紅色。胭脂魚從仔魚到成魚的發育過程,其外部形態及體色的這些變化,過去文獻記載相當混亂。一些學者根據大小不同的標本或另立新種,或記述新亞種,均欠穩妥。實際上我國的胭脂魚只有一種,其它的種和亞種名稱,均系此種的同物異名。
胭脂魚的幼、成魚不僅形態不同,生態習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魚苗和幼魚階段常喜群集於水流較緩的礫石之間生活,多在水體上層活動,游動緩慢,半長成的魚則習慣於棲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體中下層,活動遲緩,成魚多生活於江河上游,水體的中下層,行動矯健。每年2月中旬(雨水節前後),性腺接近成熟的親魚均要上溯到上游,於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長江的產卵場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親魚產卵後仍在產卵場附近逗留,直到秋後退水時期,才回歸到幹流深水處越冬。胭脂魚一般6齡可達性成熟,體重約10公斤左右。胭脂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
亞口魚科大多數屬種分布於北美洲,現存約14屬,近80種。本種是迄今所知的亞口魚科分布於我國唯一的種。在長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產,目前亦屬少見。
胭脂魚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可達200毫米左右,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30公斤,在長江上游是一種重要經濟魚類。目前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正逐年趨於下降。葛洲壩截流後,長江中下游親魚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產卵,宜昌江段的某些產卵場的環境也遭到破壞。雖然壩下江段仍發現有繁殖群體,但因捕撈過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
❹ 閩江里釣的魚,有誰知道這是什麼魚嗎
如圖 , 廣延性魚類 鯻(là) 可能是 突吻鯻 或者 四帶牙鯻 學名
鯻科 Terapontidae 突吻鯻屬 Rhynchopelates 魚類
下圖為 尖突吻鯻 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 ,俗稱 尖吻鯻、唱歌婆、斑豬、金蒼蠅、石或、丙豬哥
小至中型食用魚,清蒸、紅燒、煮湯皆適宜。屬於熱帶、亞熱帶暖水性近底層魚類。多棲息在沙底質海域,但是在河口汽水域甚少見到,岩礁區有時也可見其蹤跡。以甲殼類和小魚為食。
❺ 閩江釣的魚啊,誰知道是什麼魚
無圖 不宜分辨 ,根據網上搜索的圖片 應為
體側扁,呈圓盤狀,背部高聳隆起,口小。鱗片細小,魚體呈黃褐色,散布許多黑色圓斑,腹部銀白色,尾鰭截形,背鰭硬棘10至11枚;背鰭軟條 16至18枚;臀鰭硬棘4枚;臀鰭軟條13至15枚,體長可達38厘米。
❻ 福建淡水魚類
福建淡水魚類共有241種,佔全省魚類總數的29.5%。其中純淡水種類187種,回遊性魚類15種,河口性魚類39種。福建淡水魚類資源豐富,僅特有種類就佔14種之多。福建省的中華鱘和胭脂魚均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現就部分種類簡述如下:
1.中華鱘體呈梭形,為溯河產卵的回遊性魚類。平時棲於近海,春夏生活於河口,秋季生殖季節親魚成批上溯長江、西江上游產卵。該種為大型經濟魚類,系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動物,見於福建沿海。
2.胭脂魚俗稱雷公魚。體側扁,背部隆起,成熟個體呈胭脂紅色。為江河中下層魚類,攝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及藻類,大者重達30餘千克,系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動物。分布於閩江中上游。
3.鰣俗稱鰣刺。體呈長橢圓形,有回遊習性,生殖季節親魚入閩江口產卵。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素被譽為名貴的食用魚。分布於沿海及閩江口。
4.斑俗稱油。體呈長橢圓形。生殖期親魚進河口產卵,該魚含油脂較多,味鮮美。分布於閩江口、九龍江口。
5.風鱭俗稱黃刺。體側扁而長,為常見的小型魚類。棲息於港灣和河口附近,見於沿海、閩江口、九龍江、晉江、木蘭溪。閩江最多。
6.香魚俗稱溪鰮。體窄長。為溯河產卵的回遊性魚類,秋冬季於中下游淺灘產卵。肉細味美,具特殊香味。分布於沿海、閩江、九龍江、交溪。
7.花鰻鱺俗稱鱸鰻、溪滑。體重達30~50千克,為大型經濟魚類。棲於山澗、溪流和水庫的亂石洞穴中,主食動物性食料,營養豐富。各江河水域均有分布。
此外,福州鰻鱺、短頭鰻鱺和烏耳鰻鱺均為福建省特有種。
8.青魚俗稱烏溜草。棲於水體中下層,主食螺、蜆、蚌等。為國內傳統淡水養殖四大魚類之一。
9.草魚俗稱鯇、草鯇。生活於水體中上層。草食性魚類,生長快,為省主要的養殖魚類。
10.長江體長,側扁。溫水性魚類。分布於閩江上游山區的冷水澗中,是該魚分布緯度最低的記錄。
11.赤眼鱒俗稱紅目魨。形態與草魚相似。主要棲於靜水或流速較緩的水域,省內各水系均有分布。食物以藻類和水生植物為主。在福州地區,該魚為池塘混養對象。
本屬還有高體赤眼鱒,是福建省特有種,分布於九龍江和晉江水系。
12.鱤俗稱竿魚。一種生活於水體中上層、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因食其它魚類而被列為害魚。省內各水系均有分布。
13.鯮俗稱尖頭魚感。體形與魚感相似。性兇猛。主食魚類,吞食大量其它魚苗,對養魚業危害較大。分布於閩江水系。
14.鳤俗稱金刀。體細長,略呈圓筒狀。僅見於閩江水系。
15.銀飄魚俗稱更薄條。體長,極側扁。江河的上層魚類,喜成群在水面上飄游。分布於各水系。本屬還有寡鱗飄魚,見於福建省九龍江水系。
16.似鱎俗稱鋸齒鯿。體形頗似銀飄魚。分布於晉江水系。
17.餐俗稱苦條仔、青條。外形與銀飄魚相似。為江河常見的小型魚類,廣布於省內各水系。
18.紅鰭魚伯俗稱溪巴力。體側扁,棲於緩流或水草茂盛的靜水區,主食小型魚類、蝦及水生昆蟲。分布於各大水系。
19.翹嘴紅魚伯俗稱翹鼻巴力。為中上層魚。性兇猛,成魚完全以魚為食。是常見的經濟魚類。分布於閩江、汀江、木蘭溪水系。本屬還有蒙古紅魚伯和戴氏紅魚伯。
20.大眼華鯿俗稱大目眶。體側略呈長菱形。生活於水流較緩的溪河。喜食腐殖質藻類、小魚及蝦。為山地溪河中小型魚類。廣布各水系,以閩江上游為最多。本屬還有海南華鯿,見於汀江水系。
21.魴俗稱鯿。體側扁,呈菱形。喜生活於有水草的地方,食性雜。分布於閩江、木蘭溪水系。
22.團頭魴俗稱武昌魚。成魚草食,肉細嫩鮮美,名貴經濟魚類。已作飼養對象。見於閩江下游。
23.銀鯝俗稱厚鱗黃尾。為底棲性魚類,刮食哇藻、有機碎屑及污泥雜食。該魚為閩江上游產量最高的經濟魚類,現已成為池塘、水庫混養對象,廣布全省各水系。
24.細鱗斜頜鯝俗稱厚鱗黃尾。體形、習性酷似銀鯝。為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廣布全省各水系。
25.圓吻鯝俗稱溪勒。食性大,飼養簡易,閩西地區飼養該魚有悠久歷史。見於全省各水系。
26.刺䰾俗稱溪魚匡。體略呈圓筒形。食性頗雜,為山區溪河中重要的經濟魚類。分布全省各水系。
27.半刺厚唇魚俗稱石板魚。為山區常見的食用魚類。分布全省各水系。
相似種有北江厚唇魚。分布於汀江水系。
28.台灣鏟頜魚俗稱苦威。體呈紡錘形,稍側扁。為山區溪流性中小型魚類。主食附著性藻類及腐殖質。是較重要的經濟魚類,分布於全省各水系,閩江上游和九龍江尤多。
29.小口白甲魚俗稱石雷黃。體形與台灣鏟頜魚相似,棲息於水溫較高、水流湍急的溪河中,刮食底層藻類和腐殖質。分布於汀江和九龍江水系。
30.瓣結魚為中下層魚類。喜激流清水,常出沒於石隙間,主食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見於閩江水系。
31.魚麥俗稱雪魚。體長而側扁。底層魚類,喜清水激流,不耐低溫,水溫低於7℃左右難於生存。以附著性藻類和腐殖質為主食。個體較大、生長較快,在上杭、永定已成養殖對象。分布全省各水系。
32.東方墨頭魚俗稱雙鼻。體前部呈圓筒形,向後側扁。為溪河激流性魚類,過底棲生活。個體不大,但體肥味美。分布全省各水系。
33.唇鰁俗稱竹槁頭。棲息在水溫較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常見的食用魚類。分布全省各水系。
34.福建華鰁俗稱花石斑。為常見的小型魚類。分布閩江和九龍江水系。
35.銀色頜須鮈為常見的小型魚類,廣布全省各水系。同屬還有細紋頜須鮈和短須頜須鮈。
36.吻鮈俗稱沙條。體細長,吻部顯著突出,為常見的中小型食用魚類。分布於閩江、汀江水系。
37.似鮈俗稱沙鉛。體近圓筒形,為底層小型魚類。分布於閩江、汀江、晉江水系。
38.棒花魚俗稱沙糠。體形與似鮈相似,但較粗壯。分布於全省各水系。本屬還有長棒花魚和樂山棒花魚。
39.清徐胡鮈體形似棒花魚,見於閩江水系。
40.蛇鮈俗稱竹竿魚。體細長,圓筒形。為底層魚類,肉質肥美。廣布全省各水系。
41.鯉底棲魚類,棲息於底質松軟,水草茂盛的水域。食性雜,尤喜食螺、蚌及蜆等。為福建廣泛養殖的魚類。
42.鯽喜棲息於水草叢生的淺水區,食性雜,以水生植物、有機碎屑為主,肉嫩味鮮,為上等食品。廣布於全省各水系。為全省廣泛養殖的魚類。
43.鱅俗稱紅鰱。體側扁且高,頭肥大,體側密布黑色斑點。該魚為中上層魚類,主食浮游動物,生長快,個體大。是淡水養殖的主要魚類之一。
44.鰱俗稱白鰱。體形酷似鱅。體色銀白無黑斑。棲息於水體的上層,主食浮游植物,是養殖的重要魚類。青魚、草魚、鰱和鱅為我國著名的淡水養殖魚類,俗稱「四大家魚」。
45.廣西華平鰍俗稱爬石魚。為福建省新記錄種。見於汀江水系。
46.擬腹吸鰍俗稱壁虎。體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為溪流性小型魚類,是福建特有種。分布於閩江、晉江、木蘭溪水系。本屬還有長汀擬腹吸鰍、圓斑擬腹吸鰍和九龍江擬腹吸鰍,均屬本省特有種。
47.縱紋原纓口鰍為福建省特有種,僅見於閩江水系。還有裸腹原纓口鰍。亦屬福建省特有種。
48.纓口鰍俗稱石貼。產於閩江中上游,為福建省特有種。
本屬還有斑紋纓口鰍和花尾纓口鰍,也是福建省特有種。
49.長薄鰍俗稱沙泥鰍。體長,尾柄較高。底層魚類,是鰍科中最大的一種。分布於全省各水系。還有閩江扁尾薄鰍,為福建省特有種。
50.花斑副沙鰍分布於全省各水系。
51.美麗條鰍分布於汀江和漳江水系。同類還有橫紋條鰍和無斑條鰍。
52.泥鰍俗稱胡溜,為最常見的小型魚類,分布廣,產量高。
53.鬍子鯰體形長,向後側扁,頭平扁。為福建省常見的中小型魚類。生活於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或洞穴內。夜間出穴捕食各種小型動物。
54.南方大口鯰俗稱大喉鯰、大種鯰。體長,前部粗壯,後部側扁。頭寬扁。生活於江河、水庫的深水區。為大型經濟魚類,大者可達40千克。性兇猛,肉食。見於閩江水系。
55.黃顙魚俗稱黃鮟、草鮟。體前部寬扁,後部側扁。為常見的小型魚類,可食用、葯用。
56.鰻尾魚央俗稱黃鯰。體長,側扁。為山澗溪流性的小型魚類。分布於閩江上游。
57.叉尾鮠俗稱長魚安。體形與黃顙魚相似。為小型底棲魚類。常棲息於有泥沙的小溪河中。分布於閩江上游。茭溪等水系。
58.福建紋胸鮡俗稱菜骨。體前部平扁,後部側扁。為山澗急流中的小型魚類。貼背於石頭上,匍伏爬行。分布於九龍江、汀江、茭溪等水系。
59.黃鱔俗稱田鱔。體細長,呈鰻魚形。喜鑽洞穴居,晝伏夜出,攝食動物性食料,該魚為常見的經濟魚類,肉味鮮美。廣布各淡水水域。
60.鱖俗稱桂魚。吻尖,口大,肉嫩味美,是上等食用魚類。廣布於全省各水系。
61.鱸形態與鱖近似,為近岸淺海魚類,喜棲於河口,也能生活於淡水中。性兇猛,主食魚類和甲殼類。為大型經濟魚類,分布於沿海及閩江、九龍江、木蘭溪等水系。
62.攀鱸俗稱刺鯽。有輔助呼吸器,缺水或離水後不易死。見於九龍江、漳江等水系。產量較高。
63.尖頭塘鱧俗稱烏豬。棲於河川及河口附近。攝食小蝦、小魚等,體肥味美。
64.斑鱧俗稱草厲。棲息於水草叢生的淺水區。性兇猛,以魚、蝦為主要食料。因營養豐富而被視為補品。廣布於各水系。
65.大刺鰍俗稱鋸齒泥鰍。為中小型魚類。在汀江水系較為常見。
❼ 福建人喜歡吃什麼魚
最近川菜的水煮魚深受福建人的歡迎,當然客家菜也人氣很高,福州菜好像只有佛跳牆才出名。
七星魚丸
魚丸是福建著名的湯菜之一。它是用魚肉、瘦豬肉、蝦干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那一顆顆如核桃大小的雪白的魚丸,漂浮於熱氣騰騰的湯面,如滿天星斗布於空間。因此,海外華僑把它稱為「七星魚丸」。福州的「七星魚丸」具有色澤潔白,有彈性而不膩,餡香而松,口味清甜爽滑等特點,久負盛名。
七星魚丸有個傳說:古時候,閩江之畔有個魚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經商,船出閩江口,進了大海,正遇台風襲擊。船入港灣避風時,不幸觸礁損壞。修船拖誤了時間,糧斷了,天天以魚當飯。商人嘆道:「天天有魚,食之生厭。能不能換換別的口味?」船婦說:「船上糧已斷,唯有薯粉一包。」心靈手巧的船婦便把剛釣到的一條大慢魚,去皮除刺,把魚肉剁細,抹上薯粉,製成丸子,煮熟一嘗別有風味。
事後,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裡開設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這位船婦為廚師,獨家經營「魚丸湯」。開頭,生意並不興隆。一天,一位上京應考的舉子路過此店就餐。店主熱情款待,捧出魚丸。舉子食後,頗覺味道極美,便題贈一詩:
點點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遊客迷。
南疆雖有千秋飲,難得七星沁詩脾。
店主將詩掛在店堂上,賓客齊來觀賞。從此生意興隆,小店日日春風。「七星魚丸」也從此得名。
菊花釀魚肚
從1977年起,廈門人就一年一度舉行菊花展,現在他們把對菊花的情有獨鍾與吃魚肚的嗜好結合了起來,這就有了做成菊花型的菊花釀魚肚。在水煮活魚時興的同時,廈門人從尋肉煨魚肚、鍋仔青瓜魚肚、紅油魚肚絲一直吃到菊花釀魚肚。
水煮活魚
這道菜近年的走紅至少說明胃口一直非常挑剔甚至頑固的廈門人對川菜的認同,很多人把這歸結為這個城市外來人口的劇增所導致的外來菜式在廈門的大舉登陸。僅2000年一年,廈門這個人口僅60萬的小城稍上檔次的川菜館就新開了近30家。但水煮活魚的味道也的確不錯,雖用料簡單且大眾(草魚),烹制方法也未必奇特(水煮),但其辣與鮮的奇妙結合既滿足了廈門人對魚類海鮮持久不易的好味,同時也是其傳統「沙茶情結」在整個川菜流行大趨勢中的延伸。
酒醉河田雞
這稱得上是一道客家經典菜了,前些年曾在閩粵的一些城市(如福州、廈門、潮州等)流行,但是在龍岩,即便現在川、湘菜已席捲全國,這道酒醉河田雞仍然可稱上是長盛不衰。出自長汀的河田雞號稱世界五大名雞之一,據說以三黃(嘴、腳、毛)三黑(兩翅、內側、尾端)三叉(冠頂及兩爪)著稱,但這道菜最絕的卻是在酒上,只有用客家酒釀烹制才能做出集鮮、嫩、香於一雞的美味。
薑母鴨
泉州人嘴饞,古城美食街上,**薑母鴨大受歡迎。泉州人「補冬」買雞鴨蝦蟹,圖方便則買現成的薑母鴨。泉州的薑母鴨從廈門傳過來,是閩菜烹飪一絕。薑母鴨有咸、淡、辣三種口味製作,做法是猛火開、溫火燉、補葯下鍋翻三翻,起鍋油而不膩,口味獨特。
佛跳牆
「佛跳牆」即「滿壇香」,又名「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據說,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牆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牆而入一享「滿壇香」。「佛跳牆」即因此而得名。
佛跳牆菜的原料有18種之多:海參、鮑魚、魚翅、干貝、魚唇、花膠、蟶子、火腿、豬肚、羊肘、蹄尖、蹄筋、雞脯、鴨脯、雞肫、鴨肫、冬菇、冬筍等等。烹調工藝非常繁復:先把18種原料分別採用煎、炒、烹、炸多種方法,炮製成具有它本身特色的各種菜式,然後一層一層地碼放在一隻大紹興酒壇子里,注入適量的上湯和紹興酒,使湯、酒、菜充分融合,再把壇口用荷葉密封起來蓋嚴,放在火上加熱。用火也十分講究,需選用木質實沉又不冒煙的白炭,先在武火上燒沸,後在文火上慢慢煨燉五六個小時,這才大功告成。
❽ 請問這閩江捕到金黃色的魚是什麼魚
這個是黃金錦鯉
它全身只有單色金黃,魚鱗排列整齊,渾身發出如黃金般的燦燦晶光。在夏季水溫較高的時候,黃金的顏色會變成暗金黃色。
❾ 福州的閩江抓的這是什麼魚
如圖 , 應為 廣鹽性魚類 可進入淡水
分布於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沿海等,屬於暖溫性底層魚類。其主要生活於淺海或河口鹹淡水交匯處,屬雜食性,可做為食用魚。
❿ 我想問一下中華鱘這種魚生活在什麼地方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遠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鮑魚。它的嘴尖突,口小無牙,身體呈橢圓筒形。口前有四條觸須,用來搜尋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食物。
中華鱘魚是大型泅游性魚類。它們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裡,長在海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
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
目前,中華鱘魚有瀕臨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屬鱘形目,鱘科,鱘屬。俗稱:鰉魚、鱘魚、臘子、鱘鯊、鱣(《爾雅》)、鱣鮪(《詩經》)。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 , Green sturgeon 。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鱘所屬的鱘魚類都是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現在世界上的鱘魚類共有25種,它們集中分布於北半球。在我國有9種:黑龍江有鰉和施氏鱘,圖門江有庫頁島鱘,新疆額爾齊斯河有小體鱘和西伯利亞鱘,伊犁河有裸體鱘,而達氏鱘和白鱘定居在長江淡水中,中華鱘為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近代分布於近海及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黃河等大江河。目前黃河、錢塘江均已絕跡,閩江口偶爾可見,珠江數量極少,僅長江的現存量較大。國外朝鮮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記載。
中華鱘的形狀奇特,與一般魚類差異很大。體梭形,頭大呈長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幼魚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體側及腹側各2行,體側骨板數為24-37塊,背鰭位置很後,背鰭條54-66。尾巴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裡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這些特徵都表明鱘魚類屬於低等的硬骨魚類。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曾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中華鱘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產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裡,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幾天不動。據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魚就往上游;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中華鱘在長江里要溯游三千多公里,到達金沙江下段,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6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生殖季節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鱘魚卵受精後被江水沖散並粘附在江底的石頭上,一星期後孵出幼苗。幼魚隨江水漂游而下,第二年夏天7月份到達長江口,進入海洋生長發育,待長大後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後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鱘魚繁殖力很大,1尾雌中華鱘的懷卵量為30-130萬粒,但產出的卵有90%以上被銅魚、黃顙魚等魚類吃掉,能夠活下來的那一點點都是掉在石頭縫里的。不過小中華鱘生命力很強,一旦孵出小魚苗,就會趕緊往水面上漂,然後游到水很淺的地方,似乎知道產卵有危險,能夠長大成熟再回來繁殖的個體只佔出生總數的2-3%。
中華鱘為肉食性魚類,在長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魚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對象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遊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是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每年的捕撈量為50公斤以上個體約400-500尾,產量在6-8萬公斤之間。近幾十年來,由於多方面因素影響,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明顯減少,目前已處於易危狀況。同時,中華鱘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我國政府將中華鱘列入國家Ⅰ級野生保護動物。
20世紀80年代初期,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後,截斷了中華鱘由海入江繁殖的洄遊通道,對中華鱘的生存帶來嚴重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長江流域規劃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必須對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修建對魚類的洄遊及產卵場的影響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當時有一批科技人員和主管部門領導堅持要在大壩上開一個口子,增加一個12米寬的過魚設施――魚道。中科院院士伍獻文、曹文宣兩位科學家根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十多年來在長江進行魚類資源調查所積累的豐富科學資料和數年來水生所、水利電力大學等單位開展的「魚類克服流速能力」的實際數據,並查閱、考察了前蘇聯、歐美等鱘魚生產國家所採取的系列保護與增殖其資源的補償措施,頂住了來自社會個方面的輿論壓力,毅然提出「葛洲壩樞紐修建不會對家魚產卵場帶來明顯影響」,「葛洲壩樞紐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通路,對這一魚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必須加以救護」,「主要應採用人工繁殖放流措施而不應當修建過魚設備」。「中華鱘個體大,上溯時對水流條件要求十分苛刻,何況相對於寬闊的江面和湍急的江水,中華鱘是無法找到12米寬的魚道」。根據長江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水文資料,大膽推斷大壩修建後,中華鱘有可能在壩下形成新的產卵場,進行自然繁殖。這就是當時轟動全國的「葛洲壩魚道之爭」。伍獻文院士將這一觀點寫成建議書上報中央,得到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採納。這一建議為國家節約了5300萬元的投資,成為當時科學家、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特大新聞。事實證明,進江繁殖的中華鱘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在葛洲壩下江段形成了新的產卵場。
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後,雖然中華鱘有了新的產卵場所,但這個繁殖場所已今不如昔,從過去的600公里江段變成只有7公里的江段。而隨著三峽工程的啟動,一旦工程建成運行,10月份的三峽水庫的大量蓄水,水庫水位提高到175米,那麼下泄的水流量將減少41%,這么一來,中華鱘宜昌產卵場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產卵江段的面積也將再一次縮小。為了保護中華鱘這一珍稀動物永遠生存下去,自1980年以來,我國正在加速中華鱘人工繁育的研究,並每年向長江放流1-2萬尾人工繁殖的幼鱘;福州市政府也於2001年12月向閩江投放7000尾幼鱘。根據專家估計,要想達到恢復中華鱘的資源增殖效果,每年至少必須向長江放養中華鱘幼鱘10萬尾以上,並且輔以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全面禁止對中華鱘的捕撈,嚴格限制科研用魚,最大限度地保存產卵鱘魚群體。
中華鱘為高蛋白、多脂肪性魚類。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6.42-20.41%,脂肪為3.05-4.32%;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10.31-16.26%,脂肪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質的含量為24.90-29.70%,脂肪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測定的17種常見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除因酸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