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福州資訊 » 福州一小時雷電多少次
擴展閱讀
深圳哪個商場做導購 2025-05-15 21:11:24
廈門旅行一般帶什麼 2025-05-15 21:09:43

福州一小時雷電多少次

發布時間: 2022-05-20 18:11:48

1. 雷電有多少度

閃電的常識 -- 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
閃電的平均電流: 30,000A (目前記錄的最大值:300,000A)
閃電中心的空氣溫度: 攝氏3000度
90%以上的閃電是雲層對雲層放電過程
雲層對地面的閃電次數:每秒種100次 (全球范圍)
閃電的強度可達 1000000000 伏
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有 10000000 瓦(相當於一個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
每年因雷擊造成的直接損失超過1000000000 美元(全球不含中國的統計)

2. 雷電小常識

雷電

1、自然現象

【雷電是什麼?】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閃電是什麼?】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涌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百千米,但最長可達數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錶,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閃電的類型】

曲折開叉的普通閃電稱為枝狀閃電。枝狀閃電的通道如被風吹向兩邊,以致看來有幾條平行的閃電時,則稱為帶狀閃電。閃電的兩枝如果看來同時到達地面,則稱為叉狀閃電。

閃電在雲中陰陽電荷之間閃爍,而使全地區的天空一片光亮時,那便稱為片狀閃電。

未達到地面的閃電,也就是同一雲層之中或兩個雲層之間的閃電,稱為雲間閃電。有時候這種橫行的閃電會行走一段距離,在風暴的許多公里外降落地面,這就叫做「晴天霹靂」。

閃電的電力作用有時會在又高又尖的物體周圍形成一道光環似的紅光。通常在暴風雨中的海上,船隻的桅桿周圍可以看見一道火紅的光,人們便借用海員守護神的名字,把這種閃電稱為「聖艾爾摩之火」。

超級閃電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閃電大100多倍的稀有閃電。普通閃電產生的電力約為10億瓦特,而超級閃電產生的電力則至少有1000億瓦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至100000億瓦特。

紐芬蘭的鍾島在1978年顯然曾受到一次超級閃電的襲擊,連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響,整個鄉村的門窗都噴出藍色火焰。

【襲擊的時間】

就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它們每秒鍾約發出600次閃電,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

閃電可將空氣中的一部分氮變成氮化合物,借雨水沖下地面。一年當中,地球上每一公頃土地都可獲得幾公斤這種從高空來的免費肥料。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島,是最易受到閃電襲擊的地方。據統計,爪哇島有一年竟有300天發生閃電。而歷史上最猛烈的閃電,則是1975年襲擊辛巴威鄉村烏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當時死了21個人。

【雷電的危害】

閃電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他們每3個人中有兩個倖存。在閃電擊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齡大都在10歲至35歲之間。死者以在樹下避雷雨的最多。

蘇利文也許是遭閃電襲擊的冠軍。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員,曾被閃電擊中7次。閃電曾經燙焦他的眉毛,燒著他的頭發,灼傷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拋到汽車外面。他輕描淡寫地說:「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臟破裂等。

【防雷擊須知】

雷電發生時產生的雷電流是主要的破壞源,其危害有直接雷擊、感應雷擊和由架空線引導的侵入雷。如各種照明、電訊等設施使用的架空線都可能把雷電引入室內,所以應嚴加防範。

一、雷擊易發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設備或避雷設備不合格的高大建築物、儲罐等;
2.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
3.潮濕或空曠地區的建築物、樹本等;
4.由於煙氣的導電性,煙囪特別易遭雷擊;
5.建築物上有無線電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預防雷電的方法

1.建築物上裝設避雷裝置。即利用避雷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室、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在大樹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4.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5.雷雨天氣時在高山頂上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
6.雷雨天不要觸摸和接近避雷裝置的接地導線。
7.雷雨天,在戶內應離開照明線、電話線、電視線等線路,以防雷電侵人被其傷害。
8.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窪處,或盡可能找房層或乾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10.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
11.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遊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牆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當發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局部,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乾燥或包紮即可。

雷雨天氣發生時,即使在安裝了避雷針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拔掉室內電視、電冰箱以及天線電源的插頭,防止空間電磁波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從電閃雷鳴的形成和發生過程來看,空曠場地上、建築物頂上、高大樹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濕地區是雷擊事故多發區。

全國建築物電氣裝置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宏民: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並攏。

專家最後強調,如遇雷雨天氣,市民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築物內。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築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導入地下。

【雷電統計的概念】

雷電次數——當雷暴進行時,隆隆的雷聲持續不斷,若其間雷聲的時間間隔小於15分鍾時,不論雷聲斷續傳播的時間有多長,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間雷聲的停息時間在15分鍾以上時,就把前後分作是兩次雷暴。

雷電小時——就是說在該天文小時內發生過雷暴,更通俗些說是在這個時間里曾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持續時間的長短如何。某一地區的"年雷電小時數"也就是說該地區一年中有多少個天文小時發生過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時內雷暴是足足繼續了一小時之久,還是只延續了數分鍾。

雷暴日數——也叫做雷電日數。這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只要在這一天內曾經發生過雷暴,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延續了多長時間,都算作一個雷電日。"年雷電日數"等於全年雷電日數的總和。

雷暴月數——也叫做雷電月數,即指在這一個月內曾發生過雷暴。"年雷暴月數"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個月發生過雷暴。

3. 福州下冰雹了!車友們的車還好嗎

今天不少人還在感嘆福州這是要「入夏」了?簡直快要熱瘋!

?

然而到了下午,天氣說變就變!福州大雨傾盆!

受降雨影響,我省路段能見度較差,特別是途經南平、三明、寧德、福州路段的高速、國道、省道,會有明顯的大霧天氣,能見度低,請司機朋友密切關注路況,謹慎駕駛,減速慢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福州突降冰雹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福州突降冰雹是強對流天氣引起。

2020年5月16日午後,福州市遭遇今年來最強一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短短2小時里城區多處道路積水,市民行車如行船;部分地區還落下「乒乓球」大小的冰雹。

福州市氣象台短短一小時內連發雷電黃色、暴雨藍色和冰雹橙色三條預警。據氣象部門監測,福州市區部分路段一小時降水量突破了50毫米,市區多條道路被淹。

據福建省氣象台通報,受西南氣流影響,16日到18日福建省有明顯強對流天氣,局部有8級到10級雷雨大風、短時強降水和冰雹,最大小時雨強可達60毫米。此輪降水結束之後,21日到22日福建省還將再迎來一次強降雨天氣過程。

(4)福州一小時雷電多少次擴展閱讀

應對冰雹的措施:

1、密切關注最新氣象預報和冰雹預警信息;

2、避免戶外活動,戶外人員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暫避並迅速利用手中物品遮擋頭部;

3、驅趕家禽、牲畜進入有頂棚的場所,妥善保護易受冰雹襲擊的汽車等室外物品或者設備;

4、注意防禦冰雹天氣伴隨的雷電災害;

5、駕駛人員注意減速慢行,找安全地方暫避;

6、氣象部門適時開展人工防雹作業。

5. 關於雷電

坐在車里,停在郊外或是山上的空曠地,會被雷擊嗎?---有可能會被擊中,但不會發生二樓說的油箱裡面的油會燃燒爆炸,因為電流會隨著金屬的車身穿入地下不會在油箱里產成火花,

-----------------------------------

雷電是自然界的放電現象。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由於雷雲電壓高電量多,並且放電時間很短,放電電流大,因而雷擊電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氣加熱至2000℃以上。空氣受熱急劇膨脹,產生爆炸沖擊波並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氣中傳播,最後衰減為音波。在雷電放電地點要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雷電所產生的聲和光對人與建築物並無破壞作用,而伴隨其同時出現的強大的雷電流是主要的破壞源。這種雷電流的破壞效應有兩種,即熱的破壞與機械的破壞。在熱的破壞方面,由於雷電流產生大量熱的過程時間很短,熱量不易散失,因此,如遭雷擊,附近有易著火的物件時,就往往造成火災,危害極大。在機械的破壞方面,受雷擊物件的導電能力愈小,所受的機械破壞作用愈大;當雷電擊中樹木、木電桿時,其機械的破壞作用尤為顯著。這是由於雷電通路的高溫引起木材纖維內濕氣的爆發性蒸發而造成劈裂。比較而言,熱的破壞比機械的破壞危害結果更為嚴重。

雷擊對生命和財產的危害大致有下面三種情況:

1.直接雷擊。是雷電直接擊中人、畜或建築物產生熱的或機械的破壞,造成人身傷亡,建築物劈裂和引起火災等的危害事故。直接雷擊還會在無避雷設備或避雷設備裝置不完善時,發生危險的高電壓、跨步電壓(當雷電流經過接地裝置向地面流散時,接地裝置附近引起的電位分布不均勻,如有人、畜在這里走動,前後腳所受的電壓相差很大,兩腳之間的電壓差就叫做跨步電壓)、接觸電壓(人接觸到雷電流經過的地方,或接觸到因雷電流引起電感應的金屬物所受到的電壓)而可能引起人身傷亡。

2.感應雷擊。當附近地區發生雷擊時,由電磁場作用而引起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這兩種感應雷的破壞作用雖次於直接雷擊,但仍會造成火災和傷亡事故。

3.由架空線傳來的危險電壓。各種電力、照明、電訊等使用的架空線都可能把高壓引入室內,這些高電壓或由於感應而產生或由於附近有落雷而引起。上海受到這種破壞的為數較多,如電車遭受雷擊,許多室內電表被擊毀,都是由於架空線引入的高電壓所引起的。因此,如何防止從架空線上引入危險電壓和防止雷擊以避免雷害,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可見,雷電引發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當嚴重的,要採取預防措施,首先應了解易遭雷擊的建築物和部位:

高聳或孤立的建築物,或雖有避雷設備但裝備不善的房屋;

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

潮濕地區的建築物、樹木等;

由於煙氣的導電性,使煙囪特別易遭雷擊;

建築物上有無線電天線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內部潮濕的建築物;

沒有裝設避雷設備或接地不良的易揮發性的地上貯油罐;

郊區雷擊比市區多;

平屋面雷擊部位往往發生在四角上,對有坡度的屋面一般打在屋脊山牆上。

1.人避免雷擊的方法

(1)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間、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大樹下躲雨。

(2)不能撐用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能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3)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2.建築物上裝設避雷裝置

它主要是將雷電流引入大地而消失,有時由它自身來接受雷的放電,有時它承受了雷擊而保護了建築物。避雷裝置根據建築物的要求不同,分別有獨立裝置和裝在建築物頂上的兩種形式。它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

(1)接受電的導體,簡稱為雷電接受器,是雷電裝置的最高部分。目前採用的有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網,以及避雷帶和避雷短針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避雷針的保護范圍,一般其外側保護角不應大於45度。

避雷針一般不超過1.5m。獨立避雷擊高度可達20—30m。木製的獨立避雷針也可達15—25m高。

(2)引導線,是避雷保安裝置的中段部分,上連接雷電接受器,下連接地裝置。其材料可採用扁鐵。為了防銹,焊接後立即刷漆,一殷引導線裝接在室外,一個建築物不少於兩根。如鋼鐵製作的獨立避雷針可省去引導線。木製獨立避雷針須沿木桿裝設引導線。鋼筋混凝土建築物內的鋼筋也可利用作為引導線,效果較好,既可靠又經濟。引導線避免用絞線,因時間長久後,絞線容易造成空隙而在雷擊時產生跳隙火花。安裝時最好用直線,如必要有彎頭時,須大於90度,這樣可以防止雷擊產生火花。

(3)接地裝置,即接地極,是避雷保安裝置最底下的部分。必須根據建築物的性質,決定其接地電阻值。在選擇接地裝置地點時,應首先考慮跨步電壓對人身反擊,最好選擇人少偏僻之處。不可能時,可做均壓網或用環狀接地。所謂均壓網,是在接地極上面加一鋼筋網。所謂環狀接地,是把接地極用三組以上連接起來,也可利用自來水管和樁基基礎作天然接地線,但必須符合電阻值等的要求。

雷電發生時應注意的人身安全

1.留在室內,並好門窗;在室外工作的人應躲入建築物內。

2.雷電期間在室內者,不要靠近窗戶、盡可能遠離電燈、電話、室外天線的引線等;在沒有避雷裝置的建築物內,應避免接觸煙囪、自來水管、暖氣管道、鋼柱等。
雷電時在室外的人,為防雷擊,應當遵從四條原則。
第一是人體應盡量降低自己,以免作為凸出尖端而被閃電直接擊中。
第二是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要盡量縮小以防止因"跨步電壓"造成傷害。所謂跨步電壓是雷擊點附近,兩點間很大的電位差,若人的兩腳分得很開,分別接觸相距遠的兩點,則兩腳間便形成較大的電位差,有強電流通過人體使人受傷害。 第三是不可到孤立大樹下和無避雷裝置的高大建築體附近,不可手持金屬體高舉頭頂。第四是不要進水中,因水體導電好,易遭雷擊。總之,應當到較低處,雙腳合攏地站立或蹲下,以減少遭遇雷的機會。

七、雷電對人類的貢獻
夏季里,雷電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強烈的雷電常給人類帶來災害,但您是否知道雷電對人類的貢獻呢?世界上每秒鍾大約會發生上百次閃電,在雷電發生的一瞬間,除了產生極強的電流和高溫外,還會產生大量的臭氧,大氣中的臭氧層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保護傘,能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線的危害。雷電也是一種巨大的聲波,可使空氣中的細菌和微生物喪生。所以雷雨後的空氣特別潔凈而清新。
雷電又是一種高效的天然肥料,雷電發生時,空氣中的氮和氧會經電離和化合而形成易被植物吸收的氮肥。很早就有人做過利用閃電製造化肥,肥沃土地的實驗。我們知道,氮和氧是空氣的主要成分。氮在平常的條件下不易與氧化合,但是當溫度很高時,它們就能化合成二氧化氮。
自然界的閃電火花有幾公里長,溫度很高,所以有不少氮和氧化合生成二氧化氮。閃電時生成的二氧化氮溶解在雨水裡變成濃度很低的硝酸。它一落到土壤中,馬上和其它物質化合,變成硝石。硝石是很好的化肥。有人計算過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00克到l000克閃電形成的化肥進入土壤。
人工閃電制肥實驗的作法有很多,這里只舉一個例子。有人在田野里豎立三根桿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桿,桿高約20米,桿距120米,桿子頂部裝有金屬接閃器,用金屬導線從接閃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建立後,曾進行了兩次雷擊實驗。在每次雷擊後對實驗地段附近地區的雨水及土壤進行化學分析,測量其中硝酸態氮含量的增減。第一次雷擊強度較小,比較明顯的范圍半徑約15米,有效面積約1畝左右。經過土壤分析。結果是約增氮1.88斤至2斤,相當於硫酸銨9.4斤/畝至10斤/畝。第二次雷雨強度較大,以實驗 地點為中心50米半徑范圍內,平均每畝增加2.7公斤,相當於硫酸銨13.55公斤。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到,雷電確實起到了把空氣里的氮"固定"到土壤里去的作用

6. 雷電能打多低

別怕,不開電腦就行了!幾率很少,除非你太幸運了,不過還是不開好些! 人遭閃電擊中的幾率最多也就是1∶60萬。閃電本身次數並不增多,一天是800萬次。美國有人數過,根據保險公司統計,每年有600人左右遭雷擊,現在已增至1500人。有一些科學家將這歸咎於男性的性激素——睾丸激素。因為遭雷擊的86%都是男人。他們強調一點:在一組人中,那些睾丸激素多的人遭雷擊的幾率大。 遭受雷擊的人為什麼居然還能活命?應該說,幾千萬伏特的電荷和幾十萬安培的電流瞬間就能讓人斃命,可有些人卻活了下來。有人認為閃電和裸露的電線不是一回事。有時閃電甚至都不會在身體上留下任何痕跡,但是穿透了內臟。或者恰恰相反,只從外面一過,燎著了衣服,燒著了皮鞋。強大的電流有時是在幾百萬分之一秒的瞬間「擊透」全身,所以未能總是燒成灰燼。關鍵是要看體內器官和組織平均值為700歐姆的抵抗力,這個抵抗力越大,後果便越嚴重。人遭雷擊時首先是作為體內電路的神經纖維「起火」,不過最多是其保護膜受損,這種保護膜就其實質很像電線中的絕緣體。人遭雷擊恢復常態後,甚至都沒能感覺到有什麼變化。有時得幾個月後才有所感覺,到那時神經纖維開始「變短」,在一些不該有的地方有了接觸。 安全守則 總的原則:一是人體的位置盡量降低,以減少直接雷擊的危險;二是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部分如雙腳要盡量靠近,與地面接觸越小愈好,以減少「跨步電壓」。 1.在雷電交加時,感到皮膚刺痛或頭發豎起,是雷電將至的先兆,應立即躲避。躲避不及,要立即貼近地面。受到雷擊的人可能被燒傷或嚴重休克,但身上並不帶電,可以安全地加以處理。 2.如果身處樹木、樓房等高大物體,就應該馬上離開。如果來不及離開高大的物體,應該找些乾燥的絕緣物放在地下,坐在上面,採用下蹲的避雷姿勢,注意雙腳並攏。雙手合攏切勿放在地面上。千萬不可躺下,這時雖然高度降低了,卻增大了「跨步電壓」的危險。水能導電,所以潮濕的物體並不絕緣。 3.不要在山洞口、大石下或懸岩下躲避雷雨,因為這些地方會成為火花隙,電流從中通過時產生電弧可以傷人。但深邃的山洞很安全,應盡量往裡面走。盡量躲到山洞深處,你的兩腳也要並攏,身體也不可接觸洞壁,同時也要把身上的帶金屬的物件,如手錶、戒指、耳環、項鏈等物品摘下來,還有金屬工具也要離開身體,把它們放到一邊。 4.遠離鐵欄及其他金屬物體。並非直接的電擊才足以致命。閃電擊中導電體後,電能是在瞬間釋放出來的,向兩旁射出的電弧遠達好幾米。此外,熾熱的電光使四周空氣急劇膨脹,產生沖擊波。這些沖擊波發出的聲音,就是雷聲。若在近處聽到,強大的聲波可能震傷肺部,嚴重時可把人震死。 5.雷雨時如果身在空曠的地方,應該馬上蹲在地上,這樣可減少遭雷擊的危險。不要用手撐地,這樣會擴大身體與地面接觸的范圍,增加遭雷擊的危險。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頭,因為頭部最易遭雷擊。 6.空曠地帶和山頂上的孤樹和孤立草棚等應該迴避,因為它們易遭雷擊。這時如在其中避雨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站在向兩旁伸展很遠的低枝下面。但是,事物是一分為二的,如果野外有片密林,一時又找不到其它避雷場所,那麼也可以利用密林來避雷,因為密林各處遭受雷擊的機會差不多。這時只要不站在樹林邊緣,最好選擇林中空地,雙腳合攏,與四周各樹保持差不多的距離就行了。 7.原則上說,雷電期間應盡量迴避未安裝避雷設備的高大物體,如高塔、大吊車、開闊地的乾草堆和帳蓬等,也不要到山頂或山樑等制高點去。不要靠近避雷設備的任何部分。鐵路、延伸很長的金屬欄桿和其他龐大的金屬物體等也應迴避。 8.如果你在江、河、湖泊或游泳池中游泳時,遇上雷雨則要趕快上岸離開。因為水面易遭雷擊,況且在水中若受到雷擊傷害,還增加溺水的危險。另外,盡可能不要呆在沒有避雷設備的船隻上,特別是高桅桿的木帆船。 9.如正在駕車,應留在車內。車殼是金屬的,因屏蔽作用,就算閃電擊中汽車,也不會傷人,因此,車廂是躲避雷擊的理想地方。但是雷電期間最好不要騎馬、騎自行車、騎摩托車和開敝蓬拖拉機。

7. 雷電的統計

雷電次數——當雷暴進行時,隆隆的雷聲持續不斷,若其間雷聲的時間間隔小於15分鍾時,不論雷聲斷續傳播的時間有多長,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間雷聲的停息時間在15分鍾以上時,就把前後分作是兩次雷暴。
雷電小時——就是說在該天文小時內發生過雷暴,更通俗些說是在這個時間里曾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持續時間的長短如何。某一地區的年雷電小時數也就是說該地區一年中有多少個天文小時發生過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時內雷暴是足足繼續了一小時之久,還是只延續了數分鍾。
雷暴日數——也叫做雷電日數。這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只要在這一天內曾經發生過雷暴,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延續了多長時間,都算作一個雷電日。年雷電日數等於全年雷電日數的總和。
雷暴月數——也叫做雷電月數,即指在這一個月內曾發生過雷暴。年雷暴月數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個月發生過雷暴。

8. 關於雷電之謎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自然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閃電是什麼?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涌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百千米,但最長可達數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錶,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閃電的類型

曲折開叉的普通閃電稱為枝狀閃電。枝狀閃電的通道如被風吹向兩邊,以致看來有幾條平行的閃電時,則稱為帶狀閃電。閃電的兩枝如果看來同時到達地面,則稱為叉狀閃電。

閃電在雲中陰陽電荷之間閃爍,而使全地區的天空一片光亮時,那便稱為片狀閃電。

未達到地面的閃電,也就是同一雲層之中或兩個雲層之間的閃電,稱為雲間閃電。有時候這種橫行的閃電會行走一段距離,在風暴的許多公里外降落地面,這就叫做「晴天霹靂」。

閃電的電力作用有時會在又高又尖的物體周圍形成一道光環似的紅光。通常在暴風雨中的海上,船隻的桅桿周圍可以看見一道火紅的光,人們便借用海員守護神的名字,把這種閃電稱為「聖艾爾摩之火」。

超級閃電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閃電大100多倍的稀有閃電。普通閃電產生的電力約為10億瓦特,而超級閃電產生的電力則至少有1000億瓦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至100000億瓦特。

紐芬蘭的鍾島在1978年顯然曾受到一次超級閃電的襲擊,連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響,整個鄉村的門窗都噴出藍色火焰。

襲擊的時間

就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它們每秒鍾約發出600次閃電,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

閃電可將空氣中的一部分氮變成氮化合物,借雨水沖下地面。一年當中,地球上每一公頃土地都可獲得幾公斤這種從高空來的免費肥料。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島,是最易受到閃電襲擊的地方。據統計,爪哇島有一年竟有300天發生閃電。而歷史上最猛烈的閃電,則是1975年襲擊辛巴威鄉村烏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當時死了21個人。

誰受到襲擊

閃電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他們每3個人中有兩個倖存。在閃電擊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齡大都在10歲至35歲之間。死者以在樹下避雷雨的最多。

蘇利文也許是遭閃電襲擊的冠軍。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員,曾被閃電擊中7次。閃電曾經燙焦他的眉毛,燒著他的頭發,灼傷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拋到汽車外面。他輕描淡寫地說:「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臟破裂等。

防雷擊須知:

①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窪處,或盡可能找房層或乾燥的洞穴躲避。

②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③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

④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遊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牆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當發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 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局部,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乾燥或包紮即可。

雷雨天氣發生時,即使在安裝了避雷針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拔掉室內電視、電冰箱以及天線電源的插頭,防止空間電磁波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從電閃雷鳴的形成和發生過程來看,空曠場地上、建築物頂上、高大樹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濕地區是雷擊事故多發區。

全國建築物電氣裝置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宏民: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並攏。

專家最後強調,如遇雷雨天氣,市民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築物內。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築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導入地下。

有關雷電統計的一些概念

雷電次數--當雷暴進行時,隆隆的雷聲持續不斷,若其間雷聲的時間間隔小於15分鍾時,不論雷聲斷續傳播的時間有多長,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間雷聲的停息時間在15分鍾以上時,就把前後分作是兩次雷暴。

雷電小時--就是說在該天文小時內發生過雷暴,更通俗些說是在這個時間里曾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持續時間的長短如何。某一地區的"年雷電小時數"也就是說該地區一年中有多少個天文小時發生過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時內雷暴是足足繼續了一小時之久,還是只延續了數分鍾。

雷暴日數--也叫做雷電日數。這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只要在這一天內曾經發生過雷暴,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延續了多長時間,都算作一個雷電日。"年雷電日數"等於全年雷電日數的總和。

雷暴月數--也叫做雷電月數,即指在這一個月內曾發生過雷暴。"年雷暴月數"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個月發生過雷暴。

9. 雷電造成了多少損失

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據氣象部門觀測統計,地球上每秒鍾就有15次雷電發生,即平均每天約發生800萬次閃電。雷電和台風、洪水等氣象災害一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因雷擊造成的損失約合10億美元以上,人員傷亡達5萬之眾。我國每年因雷擊傷亡的人數在1萬人以上。僅2007年8月份,我國就有17個省市因雷電災害導致109人死亡,43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