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邵姓是皇室血統嗎
邵姓按照姓氏起源來看是由皇室血統。
邵姓原作召姓,源出姬姓,始祖為姬奭。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姬奭被封於燕,由其子就國,自己則另封於召(今陝西岐山西南),稱為召公,歷代相沿。還有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
邵姓的分布
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布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台灣,後來有的又 移居海外,邵家人走出國門發展。如今,邵姓在全國分布較廣,中國內地都有分布,港澳台地區亦有分布。尤以江蘇、山東、甘肅、安 徽、湖北等省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約佔到全國漢族邵姓人口的56%。
邵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的漢姓。明清時雲南定邊有土把事漢姓為邵; 清代滿洲八旗有烏雅氏漢姓為邵姓者;此外,瑤、彝、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民族也有邵姓。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約二百九十萬余,佔全國人口的 0.24%。
B. 姓邵的人口數量
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約三百八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24%。
C. 邵姓的介紹
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約3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4%左右。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逸夫、邵長華1、邵飄萍等。
D. 邵氏的人口有多少
以前邵姓統計383萬人,為第83位。2007年4元24日公布為當代中國第90姓,在2008年統計公布列為第84姓,共有270多萬人。在文登2007年底統計7127人,為第23姓。
E. 邵姓是不是稀有姓氏
邵氏,一支源於姬姓,為黃帝姬軒轅之後;一支源於羋姓,是楚昭王之後。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3位,人口約30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25%左右。
邵氏名人有邵雍、邵逸夫、邵飄萍、邵長華等。
姓氏起源
漢語拼音:shào 漢語注音符號:ㄕㄠ
邵姓史書
帝舜之後,出於召(shào)方。召,商朝時活動在今河南鄢城東召陵一帶的黃帝部落的一支,史稱召方。大約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時代,召方屢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涇水之間,今陝西鳳翔東南的召陳。商末周國興起,周文王封其姬奭於召,史稱召公奭,召方族人歸順於周。召、邵原為一姓,後分兩姓。這支邵姓的歷史已經至少有3200多年。
出自漢化
如清滿洲八旗烏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時雲南定邊土把事有邵姓;今瑤、彝、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邵姓。另外朝鮮半島亦有邵姓的分布,多是古代從中國內地遷徙過去。
F. 邵姓在百家姓理排第幾
邵姓是當今中國百家姓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約三百八十四萬余,佔全國人口的0.24%。
G. 關於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先秦時期,邵姓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清初邵姓進入台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邵姓大約22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八位。邵姓第一大省是江蘇省,約佔全國邵姓總人口的24%,占江蘇總人口的1.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河北、浙江,這三個省的邵姓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52%;其次分布於湖南、廣東、山西、河南、安徽,這五個省的邵姓大約又集中了35%。全國的邵姓分布形成了東南江浙、北方晉豫兩塊邵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邵姓大約2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1%,排七十三位。宋、元、明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邵姓人口純增長達28%,人口凈增加了6萬邵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浙江為邵姓第一大省,約占邵姓人口的46%。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6%),這兩個省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安徽(6.5%)、貴州(5.1%)、江西(4.1%),這三個省的邵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600餘年,邵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同時也向西南遷移。邵姓的重心在江浙地區
當代邵姓人口293萬,排在全國八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多年中邵姓人口由29萬激增到290餘萬,約10倍之多。明至今,全國人口增長了13倍。邵姓人口的增長速度,宋以降的1000多年中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型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甘肅、湖北四省,大約占邵姓總人口的48%;其次安徽、遼寧、浙江,這三個省又佔了23%。江蘇居住了邵姓總人口的15.2%,為邵姓第一大省,占江蘇總人口的0.6%。全國形成了東部魯蘇皖、東北遼寧、西北甘肅三塊邵姓聚居區。在明至今600餘年間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和北方強勁回遷。邵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華東、東北、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區,每平方公里的邵姓人口達到0.35人以上,中心地區達到2.1人以上。邵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0.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9.9%,邵姓人口大約227.4萬;不足0.3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0.1%,邵姓人口大約65.6萬。
邵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河西走廊、江蘇南部、膠東東部、遼東半島、內蒙古東北角、黑龍江西北角地區,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0.6%以上,其中中心地區的頻率在1.2%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6%;在蘇皖浙大部、贛東北、鄂東、豫東南、魯東南、桂南、粵西南、海南、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東北大部、內蒙古東北地區,邵姓頻率在0.2%-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3.5%;其他地區的邵姓分布頻率不足0.2%,其覆蓋面積點了全國總面積的70。9%,其中分布頻率在0.1以下的地區佔了42%。
H. 姓邵的全國有多少人
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四。[邵氏屬地]博陵郡,今河北定縣。 [邵氏來歷]邵姓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奭的後代。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時被封於燕國,後又封於召地(今陝西岐山縣西南),史稱召公,其後代子孫以召為姓,稱為召氏。到戰國時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於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邊加了一個邑旁,變為「邵」姓,也就是說,「召」、「邵」實為一姓。 [邵氏名望]歷史上的邵姓名人主要有下列一些: 秦代東陵侯邵平,宋代書畫家邵誼、哲學家邵雍、抗金義軍首領邵興,明代畫家邵彌,清代詩人邵長蘅、書法家邵泰、學者邵晉涵、文學家邵齊燾、經學家邵懿辰、畫家邵雲,近現代政治家邵力子、作家邵荃麟等。 今天的邵姓,人口較多,是中國第八十三大姓。
I. 邵姓由來是什麼
邵氏的姓源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通摯氏族略以邑為氏》、《萬姓統譜》等史料所記載,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於召,被稱位召公或召伯。他後來還被封於燕國,他派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亂,「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勞。他的子孫襲召公一直是周朝的執政大臣之一。周室東遷後,召公的采邑也隨之東移,遷徙地在今陝西省境內。後來,燕國被秦國所亡,召公的子孫以原封地「召」為姓,稱召氏。據《氏族博考》所載:「召與邵,春秋本一姓,後分為二。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邑。」由此可見,召氏和邵氏其實同出一姓,只是寫法不同而已。至於召姓改邵姓的原因,歷史上沒有留下史料記載,改姓的時間說法不一。據有關學者考證,是在秦朝建立前後,同時,又據有關資料可知,至漢乃有以召為姓的,此後,召姓因多改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見了。
二、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籍記載,燕國滅亡後,其王族子孫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區,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兩漢時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國王族子孫,多改為邵姓,經繁衍發展,在安陽、汝南、南陽等地形成望族。三國魏晉時,邵姓主要聚居於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陽、汝南一帶,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為堂號。西晉末年,這一支邵姓開始南遷,後輾轉到達福建、廣東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於此期大舉南遷。據有關資料所載,唐代有籍貫為廣東翁源的邵謁,宋代有籍貫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見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該地。北宋時,有著名哲學家邵雍隨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陽徙居河南共城(今輝縣),後子孫昌盛,族大人眾,發展成為洛陽望族。宋代時,浙江、安徽、江蘇、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襲擾,邵姓為避禍已廣布於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後為避禍,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區。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為邵雍的後代。邵雍的十六世孫邵重英,元代任戶部給事中,其子邵質明初為華蓋殿大學士,邵質子邵仲美任清江知縣,仲美子邵讓於明初自山西舉家遷到河南新安縣克昌村,為邵雍十九世孫。他的後代發展成為大族,分居在嵩縣、澠池、伊川、宜陽、洛陽、洛寧、汝州、郟縣、內鄉等地。除這一支外,邵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等地。歷清朝至現在,邵姓的分布更為廣泛。從清朝開始,有邵姓遷至台灣,後來有的又移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