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與東南亞哪個國家的文化交流底蘊最豐富
中國與新加坡的文化交流底蘊最豐富,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漢族)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的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97/平方公里,人類發展指數為0.901。
B. 台灣本土人和外省人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台灣有4大族群 台灣的人口組成,主要是從四大族群所組成的,主要是:原住民、鶴佬人(河洛人)、客家人與外省人,而其四種人的比例,因為通婚的關系,所以越來越模糊了,若要很講究的話,有一個1989年時所做的統計,當時的外省人佔台灣人口13%,鶴佬人佔73.3%,客家人佔12%,原住民1.7%。
而這四大族群中,除了原住民外,都屬於漢人,只是他們來台灣的時間不同以及從那個地方來的差異罷了。 因為原住民所佔的比例極少(只有1.7%),甚至有幾個族群只剩下幾百個人(如鄒族),所以,在百分比例上很難被詳記出來,所以他們被統稱在一個原住民的類別當中,但你要細找,還是可以找得到的。
坊間有很多在討論族群差異的書藉,如果你需要,可以去圖書館里找找,相信可以找到很詳細的回答的。
人口構成
台灣也是個多民族地區,主要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苗族、 高山族等民族。其中97%以上是漢族。漢族人口中,以閩南人和客家人為兩大分支。閩南人原籍以福建泉州和漳州人最多,客家人原籍以廣東的梅州和潮州人最多。
高山族是台灣的主要少數民族。對於台灣的高山族起源說法不一,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台灣高山族的祖先是從祖國大陸遷到台灣的。台灣高山族包括平地高山族與山地高山族兩部分。高山族人口總量一直呈增加趨勢,但所佔人口比重卻不斷下降。依人口普查資料,1905年,高山族人口為11.3萬人,佔台灣總人口的3.6%;1945年,高山族人口為16.7萬人,占總人口的2.5%;1998年,高山族人口為39.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降至1.4%。到2001年,台灣高山族人口突破40萬人(41.5萬人)。
台灣高山族主要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雅美族、賽夏族與邵族(原稱曹族)。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現有人口約15.4萬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島東部,即花蓮縣與台東縣山區,多數已登記為平地山胞。
泰雅族,現有人口約8.4萬人,為高山族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台灣北部及中央山脈北部,集中在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宜蘭與花蓮等縣山區,約有200多個村落。
排灣族,現有人口約7萬人,是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群,布分在台灣南部的屏東縣與台東縣山區。
布農族,現有人口約3.5萬人,主要分布在台灣中部的南投、高雄、花蓮、屏東與台東縣山區。
卑南族,現有人口約9000人,由八個社組成,主要分布在台東縱谷山區。
魯凱族,現有人口約1.5人,分布在台灣南部的的高雄、屏東與台東山區。
曹族(1998年台灣當局改為鄒族),現有人口約8000人,分布在台灣南部的南投、嘉義及高雄縣山區,現主要居住在日月潭附近。
雅美族,現有人口約4000多人,屬父系社會,有六個部落,分布在台灣島東部的蘭嶼島上,是台灣惟一居住在海洋島嶼上的原住民。
賽夏族,現有人口約3000人,分布在台灣北部的新竹及苗栗縣山區。
邵族,現有人口僅數百人,是高山族人口最少的一支,分布在台灣中部的南投縣東南湖畔的德化社。
參考資料:google
C. 新加坡福建人中數量最多的是泉州人嗎
泉州人就是牛逼
D. 閩南人的民系語言
閩南語是閩南人的母語,主要分布在福建閩南地區,南宋以來,隨著閩籍先祖的幾次大規模對外遷徙,逐漸分布於台灣、浙江、廣東、海南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閩南語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原稱「河洛語」,閩南語曾是中國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由於為了躲避中原的內亂戰亂,中原人分別在唐朝中期及以後和北宋末年大規模南遷至福建南部,這樣也就把河洛語帶到福建,河洛話也因此俗稱閩南話,閩南以外的閩南語則是後來閩南人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到了近代閩南語早已跨省跨國使用范圍遠遠超過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國國內,成片的較大的通行區域,就包括傳統上的福建閩南地區泉州、漳州大部分、廈門、龍岩市新羅區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區、尤溪縣小部分地方和大田縣部分等地,以及台灣島大部分。 還有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四川、江蘇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閩南方言島。包含被閩南化的人。 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等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台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台灣定居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台灣,尤其荷蘭人統治台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福建沿海人前開墾台灣。來台漢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台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福建南安,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台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征台,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台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從三個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從泉州港 渡台,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渡台,福州人從馬尾渡台,還有大量人從福建沿海直接到台灣,有登記的人數只佔福建人渡台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在漳州莆田泉州廈門等地的自渡台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台,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台灣,台灣的開發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台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優勢。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年間 ,閩人來台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台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先後來台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口音逐漸融合成一種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間將其稱之為「漳泉濫」(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話和台灣話不可以互通。 台灣的閩南語特色是多種不同閩南地方口音融合,總而言之,台灣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占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台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由於日本語是在中國南北朝時到清朝前期從中國帶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地區;戰後國民黨再次發動內戰,在經過共產黨人和正義人士的艱苦努力, 國民黨政府戰敗,帶著幾十萬軍隊和人民從大陸「轉進」台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 由於古代越南、福建、廣東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漢族遷徙南下後使用的古漢語受到了很多越語的影響,古代越南從中國的西漢到唐朝是中國的領土,即使從中國分離出去後,還是和中國南方保持密切關系,越南還是中國的五代到清朝藩屬國,古代越南使用古漢語和古越語的融合的古越語時間有1000多年。近代現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系 。侗台語系和閩南話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語,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所以東南亞人有學習閩南語的優勢。更由於閩南人的遷徙傳統,閩南人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的交流極為密切。相應的,閩南語中自然有相當多的東南亞借詞。從元朝開始,泉州成為為東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西亞、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閩南,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閩南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剎)、chi- ku-la?t(巧克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鐵板手)、ba?k-thâu(商標)、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計程車,台灣地區現多以閩南語發音稱「計程車」)、pa-sū(bus,巴士車,台灣地區對於日常代步的公用巴士有念「公共汽車」的趨勢)、má-tih(死亡)、gō?-kha-kī(騎樓過廊)、ka-po?k/ka-pò?-mî(木棉)、ko-pi(咖啡)。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
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這是因為最早在晉朝時有中原一帶人避戰亂南下,在無名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並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但是漢人大規模遷徙到閩南則在唐朝五代時期,帶來了8世紀到10世紀中原的語言口音。在閩南人從明朝後期至清朝移民時台灣後,把閩南話帶到台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大部分。
龍岩話區:龍岩市新羅區部分、漳平市部分。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海陸豐區:廣東海陸豐(汕尾市、 陸豐市 、海豐縣)
潮州話區:廣東潮汕(揭陽市、潮州市、汕頭市、豐順縣的湯南鎮、湯坑鎮、留隍鎮)
雷州話區:廣東雷州半島(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等)
海南話區:海南島東北沿海、東南沿海、西南沿海一帶。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大規模遷移是在1 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灣省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共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E. 福建的海外華僑有多少
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1088萬人。其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這三地的閩籍華人華僑最多。比較著名的有李陸大,泉州安溪人,據說捐了有幾個億了,主要在教育方面,建校舍,資助學生等,福清有個融僑工業區,主要就是歸國華僑辦的,具體資料網上應該有
新加坡前5富豪
邱 德 拔 祖籍泉州人
郭 令 明 祖籍福建同安人
黃 廷 芳 祖籍泉州人
李 成 偉 祖籍泉州南安人
黃 祖 耀 祖籍泉州人
馬來西亞華人前7富豪
郭 鶴 年 祖籍福建福州人
郭 令 燦 祖籍福建同安人
林 梧 桐 祖籍泉州安溪人
鄭 鴻 標 祖籍廣東潮州人
張 曉 卿 祖籍福建閩清人
林 國 泰 祖籍泉州安溪人
李 深 靜 祖籍泉州永春人
印尼前5富豪
林 紹 良 祖籍泉州永春人
黃 奕 聰 祖籍泉州人
彭 雲 鵬 祖籍廣東陸豐人
蔡 道 行 祖籍福建福清人
林 天 寶 祖籍泉州人
台灣前5富豪
蔡 萬 霖 祖籍泉州人
王 永 慶 祖籍泉州安溪人
郭 台 銘 祖籍山西澤州縣
蔡 萬 才 祖籍泉州人
辜 振 甫 祖籍泉州惠安人
菲律賓前6富豪
陳 永 栽 祖籍泉州晉江人
鄭 周 敏 祖籍泉州石獅人
許 寰 哥 祖籍福建廈門人
吳 奕 輝 祖籍祖籍泉州晉江人
鄭 少 堅 祖籍泉州永春人
施 至 成 祖籍泉州晉江人
F. 世界哪個城市華人最多
第一名:印度尼西亞——767萬
在全世界所有國家中,擁有華人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據統計,印度尼西亞擁有華人的數量在770萬以上。即便這個國家,曾經發生過一段讓華人恐慌的歷史,但是這個國家,依然成為了眾多華人的首選。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767萬華人。
第二名:泰國——706萬
亞洲周邊國家,是華人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拿泰國拿說,雖然泰國的經濟不怎麼樣,但是泰國這個國家擁有的華人數量也達到了700多萬。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706萬
第三名:馬來西亞——639萬
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的還不錯,然後治安方面還算穩定,環境也特別的好,所以馬來西亞這個國家,也有很多華人,據統計,目前的馬來西亞擁有華人的數量大概在630萬以上。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639萬。
第四名:美國——346萬
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教育還有醫療設備,都是位於世界一流水準,在美國擁有唐人街,美國的華人數量在340萬左右,未來這個數值還會繼續上升,因為隨著國內人們生活水平及經濟條件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移民到美國。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346萬。
第五名:新加坡——279萬
在新加坡說普通話,有很多人都聽得懂,然後在新加坡的街上,也能聽到很多說普通話的華人。新加坡是一個人口並不多的國家,就是這樣一個人口不是很多的國家,華人就佔了280萬左右。新加坡2011年人口普查華人人口279萬
第六名:加拿大——136.4萬
加拿大的房價是越來越高了,很多加拿大當地人認為,房價上漲的原因是,因為華人在加拿大拚命的買房,所以才造成了房價的上升,加拿大目前擁有華人130多萬,雖然造成了房價的上升,但是也對加拿大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加拿大2011年人口普查,華人人口:136.4萬。
第七名:秘魯——130萬
秘魯是南美洲國家,緊挨著阿根廷,巴西這些國家。進入21世紀以來,去往秘魯的華人越來越多,秘魯人口為30,946,000人(2013年),民族包括印第安原住民、歐洲人、非洲人和亞洲人。
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一些地區通用克丘亞語和其他方言。各民族文化傳統的融合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創造了多元的表達方式。2013年當地華裔人口:130萬人。這在南美洲的國家中是華人人口是最多的。
第八名:越南——126萬
越南,一個亞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接壤。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因為和中國西南接壤,因為當年的戰爭以及其他原因,不少中國人都從邊境到越南生活,並形成自己的華人幫派。越南 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126萬。
第九名:菲律賓——115萬
菲律賓,位於中國的海南島南部,與中國的南海一直有著領土之爭,前幾個月甚至因為南海事件劍拔弩張,這也不妨礙菲律賓有著眾多的華人。菲律賓 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115萬。總人口:1億100萬(2015年7月)。
第十名:緬甸——110萬
緬甸,被稱為大象背上的國家。緬甸有約5141.9萬(2014年人口普查),68%為緬族。
主要的法定少數民族為撣族(9%)、克倫族(7%)、孟族(2%)、克欽族、克倫尼族(1%)、欽族(2%)、若開族以及華人(3%)、印度人、孟加拉人,但緬甸官方不承認華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為法定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緬甸語,也有為數不多的人懂英語和漢語。緬甸 2011年當地華裔人口:110萬。
(6)海外閩南人和福州人多少擴展閱讀:
一、分布范圍
從大洲分布來看,亞洲為3627萬人,佔78%;美洲890萬人,佔15%;歐洲170萬人,佔5%;大洋洲100萬人,佔1.7%;非洲10萬人,佔0.3%。
按國家和地區劃分,華僑華人的73%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僅印度尼西亞(1200萬)、泰國(850萬)、馬來西亞(640萬)三國,佔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60%左右。
世界上居住華僑華人100萬以上的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緬甸、秘魯、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美國等10國。居住華僑華人10-100萬人的有柬埔寨、印度、日本、西班牙、英國、法國、俄羅斯、紐西蘭、巴西、荷蘭、德國、澳大利亞等國。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
第十二條
歸僑、僑眷在國內興辦公益事業,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支持,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歸僑、僑眷境外親友捐贈的物資用於國內公益事業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減征或者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
第十三條
國家依法保護歸僑、僑眷在國內私有房屋的所有權。依法徵收、徵用、拆遷歸僑、僑眷私有房屋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合理補償和妥善安置。
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歸僑、僑眷就業給予照顧,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歸僑學生、歸僑子女和華僑在國內的子女升學,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照顧。
網路-華僑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
G. 東南亞哪個國家分別中華文化濃厚、華人人數最多、華語流利、與我們最親近認同感
東南亞華僑華人是中國的海外移民,基於共同的血緣與文化,部分東南亞華僑華人程度不等地參與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而中國對其海外生存與發展也曾予以特別關注。在東南亞華僑華人中,華僑雖為中國公民但常居海外,而華人則已然是外國公民,因而他們只要與中國發生關系,就必然跨越國界並受到一系列國際因素的影響。在影響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關系的所有國際因素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互動而成的國際體系至為重要,因為它對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影響最深遠、作用最持久。 從國際體系的角度看,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屬於體系內的單位互動,是體系內單位行為的結果。根據結構主義理論,結構是體系制約單位行為的關鍵性因素,因而,國際體系對單位互動的影響是通過結構對單位行為的塑造來完成的。由此可見,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不僅要受到中國與華僑華人居住國共同建構的國際體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還不是由體系本身直接施加的,而是通過體系結構對中國、東南亞華僑華人及其居住國三者行為的塑造來最終完成的。至於體系結構對這三者行為的制約,則都表現為理性基礎上的「結構選擇」。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從根本上講就是中國、東南亞華僑華人及其居住國三者基於自身利益根據國際體系的結構邏輯而展開的理性互動結果。
H. 台灣有多少福建人
最多的應該是粵語和閩南語系(包括台語)
這些地方是往外移民最多的
講福州話的應該不多
畢竟福州話只在福州一帶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