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肇慶市廣寧縣為什麼說廣州話
擴展閱讀
深圳冬天有小蚊子怎麼破 2025-05-19 23:21:10

肇慶市廣寧縣為什麼說廣州話

發布時間: 2022-06-13 07:11:42

⑴ 廣寧說什麼話

廣寧話,,(有點像白話)

⑵ 肇慶市管轄的縣、區、市有那些

截至2016年,肇慶市管轄3個區、4個縣、1個縣級市,分別為:

1、3個區: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

2、4個縣: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

3、1個縣級市:四會市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肇慶市全境處於北緯22°47′~24°24′和東經111°21′~112°52′之間。全市土地總面積1.49萬平方公里,中低山丘陵約佔全市土地面積的81%,平原和河川水域占總面積的19%。

(2)肇慶市廣寧縣為什麼說廣州話擴展閱讀

肇慶的歷史文化

肇慶市主要流行粵方言和客家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廣府話(俗稱白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廣府片,分布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市;第二部分是羅廣片(又稱勾漏片),分布四會市、廣寧縣、德慶縣、封開縣、懷集縣和肇慶高新區。

全市總人口90%以上使用粵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語意、詞彙等方面存在差異,如懷集縣就有「上坊話」與「下坊話」之分。客家方言,全市約35萬多人使用,以四會市最多,約有15萬多人。懷集、封開2縣部分人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壯語及標語

飲食

肇慶的的餐飲主要以粵菜為主,兼有糅合南北風味,中西風格,集菜餚、點心,小食於一身的地方風味。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鮮、廣寧筍宴、高要市大灣鎮麥溪鯉(鯇)、文慶鯉、鼎湖上素、肇慶裹蒸、封開杏花雞、四會仙螺、四會茶油雞、德慶竹篙粉等。

⑶ 廣寧縣的經濟

1978年,廣寧縣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對外經濟交往甚少,還沒有直接的外貿出口。是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為1.51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750萬元、農業總產值為8323萬元,分別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78%和55.22%;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8055萬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要解決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問題,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方針。從此,全縣國民經濟進入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新時期。
1979~1980年是「五五」計劃最後兩年。從1979年開始,全縣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改革開放方針、政策,排除「左」的干擾,發展生產力,結合廣寧實際,制訂具體的改革和發展計劃和措施,全縣經濟步入健康、協調發展的軌道。1980年秋,農村按照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精神,進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試點。工業貫徹中共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開始對部分國有企業進行改革探索。商業、服務業也隨之開展一系列改革。是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63億元(按80年不變價),其中農業產值8428萬元、工業總產值786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1.39億元(按當年價,下同),第一、二、三產業所佔比重為47.68︰25.52︰26.7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8735萬元。外貿出口總額279萬美元。 1981~1985年「六五」計劃時期。全縣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198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3億元(按80年價計2.19億元),比1980年增長74%;工農業總產值2.21億元(80年價),比1980年增長35.58%;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60.60︰19.21︰20.19;外貿出口總額為14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2萬美元。
1982年,農村落實中共中央1月1日批轉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即1982年1號文件),全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27億元(80年價),比1980年增長50.79%。
工業方面,立足當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設備,促進國營工業發展。1981年起,利用瓷土資源,相繼辦起廣寧陶瓷一、二廠,發展陶瓷工業。利用當地產「廣東綠」玉石資源,辦起廣寧玉雕工藝廠等。1984年,全縣國有企業進行擴大經營自主權和實行企業經濟承包責任制、廠長負責制、計件工資等改革。1985年全縣工業產值9425萬元(80年價),比1980年增長19.86%。
35家國有商業批發、零售企業,陸續實行「承包經營,定額上繳,自負盈虧」;集體商業全面推行「分細核算,職工集體承包,自負盈虧」的經營承包形式。隨著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個體私營商業迅速發展,個體商業由1980年50戶發展到1985年4123戶。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28億元,比1980年增長45.99%。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所發展。全縣電話用戶數1985年為1645戶,比1980年增加100戶,年均增加20戶。 1986~1990年「七五」計劃時期。堅持改革開放,把「開發山區、建設山區、振興山區」作為全縣的戰略重點,全縣經濟持續穩定發展。199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6.09億元(按80年價計3.63億元),比1985年增長150.62%;工農業總產值5.63億元(80年不變價),比1985年增長154.75%;第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的60.60︰19.21︰20.19轉變為57.77︰21.81︰20.42;外貿出口總額為37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58.30萬美元,分別比1985年增長1.48倍、28.15倍。
農業方面,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推廣良種良法,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促進全縣農村商品經濟發展。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億元(80年不變價),比1985年增長63.34%。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0年,全縣鄉鎮企業發展到1.05萬家,全年總產值1.53億元,比1985年增長3.90倍。
工業走培育、引進、開發相結合發展路子,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開發山區資源,推動山區經濟發展。5年間,先後建成利用木薯生產的縣葡萄糖廠,利用松脂生產的彩色油墨生產線,利用枝丫材生產的微粒板生產線,利用瓷土資源的馬賽克、無釉磚陶瓷生產線,利用竹子資源的銅版紙生產線等企業,把山區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發揮較好效益。1987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4.18%,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56億元(80年不變價),比1985年增長277.06%。
商業方面,改革行政管理,轉換經營機制,開展流通領域改革。商貿系統實行「三多一少」,即允許多種經濟成份,運用多種經營方式,拓寬多種流通渠道,減少貨物流轉環節,逐步形成多渠道、開放式、網路型的流通體系,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和市場購銷兩旺。1990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3.14億元,比1985年增長146.14%。
「七五」期間,完成石澗110千伏輸電工程;動工建設花山水電站;春水至南街、春水至古水路段柏油路工程竣工;投資近300萬元,鋪設中華東、中華西、南東一路等混凝土路面;縣城2000門自動電話和古水鎮自動電話開通,全縣電話用戶3668戶。 1991~1995年「八五」計劃時期。1991年起,全縣經濟保持快速發展,經濟質量和效益逐步提高。199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0.12億元(按90年價計16.60億元),比1991年增長188.67%;工農業總產值29.12億元(90年價,下同),比1991年增長172.15%;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0年57.77︰21.81︰20.42轉變為38.37︰35.30︰26.33;外貿出口總額306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3009萬美元,分別比1990年增長7.29倍和50.61倍。
農業方面,「三高」農業逐步向基地化、企業化、規模化發展,建立起竹子、水果、茶葉、葯材、松脂、蔬菜、禽畜水產等十大農業基地,「三高」農林業面積達133.50萬畝,1995年,農業總產值7.01億元,比1991年增長35.85%。鄉鎮企業實現產值15.87億元,比1990年增長4.83倍。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葡萄糖、機制紙、水泥、油墨、陶瓷等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支柱產業初具規模,初步建立起具有廣寧特色的工業基礎。採取股份制、注資經營、抵押承包、租賃、產權轉讓等各種形式,推進國企和鎮級企業改革,1995年底,全縣20家國有企業有12家實施轉制,全縣248家鎮級企業有102家實施轉制。1995年工業總產值22.12億元,比1991年增長297.84%。
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全縣587間國合商業門店,有528間實施以風險抵押承包為主要形式的改革,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1995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8.25億元,比1990年增長162.84%。
「八五」時期,廣寧縣以高投入、高起點大力發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70億元建成四連線縣城至四會交界路段二級水泥公路;投資450萬元新建和改造地方公路180公里,實現全縣范圍內區區通公路;投入1.30億元,開通國內、國際程式控制電話,發展行動電話和無線尋呼業務,實現區區通電話;投資3.50億元先後建成花山水電站、古水河梯級電站及其他河流水電站共14座。 1996~2000年「九五」計劃時期。這時期頭兩年經濟保持健康穩步增長,後三年由於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市場持續疲軟,經濟發展遇到困難,連續三年處於經濟發展低迷徘徊狀態。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30.69億元,比1995年增長52.69%;工農業總產值45.98億元,比1995年增長57.90%;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從1995年的30.37︰35.30︰26.33轉變為35.94︰35.71︰28.35;外貿出口總額155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3300萬美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0.49倍和0.09倍。
以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中心,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縣初步形成「三帶」、「兩廊」(特優稀蔬菜發展帶、蠶桑發展帶、中葯材發展帶、水果發展走廊、竹子發展走廊)的農業發展格局。2000年,全縣新發展種植業、漁業、畜牧業等「三高」農業4.50萬畝。農業總產值9.71億元,比1995年增長38.52%。
1997年,省「八五」計劃重點項目廣寧紙漿廠建成投產,為廣寧發展造紙工業奠定堅實基礎。「九五」時期工業改革以國有企業為重點、產權改革為核心,實施抓大放小和各項配套改革同步推進,深化企業改革。至2000年底止,實行產權改革的國有企業有73家,佔全縣國企的70%。廣寧紙漿廠、廣寧制葯廠、牛岐電站等企業成功轉讓;縣陶瓷一、二、三廠等17家企業依法破產;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全縣有338家國有及部門工業企業分別實施各種不同形式改革。2000年,工業總產值36.27億元,比1995年增長63.97%。
「九五」期間,國有商業和集體商業全方位實施以產權改革為核心、轉換經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全縣52家國有和供銷商業實施產權改革。扶持發展個體商業,2000年底,全縣有個體商業戶9000戶。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80億元,比1995年增長91.51%。
「九五」期間,交通條件大為改善。累計投資1.35億元,完善省道四連線廣寧路段二級水泥路建設59.50公里,完成縣城通鄉鎮公路改造92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級公路190公里;投資1100萬元建成石澗綏江大橋。電信事業日益發展, 2000年底,全縣電話用戶3.82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50萬戶,無線尋呼用戶1.56萬戶,分別是1995年的2.34倍、14.12倍、1.55倍。
1979~2000年,廣寧縣國民經濟保持穩步增長,經濟總量和質量逐步提高。然而也存在經濟總量增長不快,質量不高;個體私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例偏低;國企負債率高,企業改革困難重重;農村產業化調整實質性突破不明顯等問題。 武術是廣寧人民十分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素有「武術之鄉」之稱,在全省享有較高的榮譽,在全國也有一定的位置。廣寧武術的歷史在文字史料上極少記載,就算有些記載,也是非常零散的。但是,廣寧武術歷史悠久,乃是客觀上存在的事實。從一九七七年七月在綏江河畔的新樓區銅鼓崗挖掘的出土文物來看,廣寧的武術在戰國時期便已開始萌芽。這次清理出來的古墓坑二十二個,發現了大批隨葬器物,以青銅器為最多,計有二百九十五件,這些青銅器中屬劍、矛、戟之類的兵器就有六十五件之多。據省考古專家鑒定,這批出土文物是戰國時期的,墓葬者生前是武士,以持矛佩劍。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廣寧這個地方已經有了劍戟之類的武器,有了這類武器,就要訓練一批人員來使用,訓練的過程也就是練習武術的過程。
到了明、清朝時期,廣寧練習武術的人就更多了。據舊縣志記載,考取武舉人的竟達十人,考取武秀才的更是不可勝數,這些武舉人、武秀才遍及全縣各區鄉,可見當時練習武術的風氣是相當普遍的。在民間也涌現了一批武術高手,他們的高超武藝,至今尚為人們所傳誦。 廣寧話,即粵語-羅廣片-廣寧話,為廣寧當地居民使用的地方語言。該方言語言系統與標准粵語相近,屬於粵語語言系統的一個分支。除了在廣寧范圍內使用外,在四會市的多數地區也使用並通用廣寧話。廣寧話只是一種語,卻並不存在相對應的文字,即「有語無文」。故而,除了在口頭上表達使用、口述傳播外,還要涉及到書面使用情況。為此,新興的一些年輕群體,就運用諧音以及音近的方式,用國語文字來書寫方言書面語。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交流群體,在選擇諧音字句、近音詞語的時候,難免有著一定的出入,但是大同小異,它們都是相通的。
廣寧境內流行的方言有廣寧白話和廣寧客家話,但主要是廣寧白話。1989年在本縣487177人中,說廣寧白話的438689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0.05%;說廣寧客家話的46038人,佔9.45%;說其他話的(含廣州話、普通話等)2450人,佔0.5%。
說廣寧白話的人絕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鎮及縣城周圍的廣大地區,這些人多是最早到廣寧境內定居者的後代。他們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內中部及綏江沿岸一帶地方,其原來方音如何,現已無法考究;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經商做工。據清道光四年(1824)《廣寧縣志》雲:「商多南海、順德、三水、高要人。」又雲:「木匠、泥水諸工,多來自外縣,燒磚則江西客,織布三水居多。」可見,他們多來自珠江三角洲。這些說廣州話的外地人多活動於縣城及綏江沿岸一帶,當地人與之交往,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本地土話與廣州話互相融合,演變成與廣州話十分相似的廣寧白話。廣寧白話屬於粵方言中的一種次方言,其語音體系與廣州話幾乎完全一樣,同樣有9個聲調,詞彙與廣州話絕大部分相同,語法則完全一致,故兩種語言十分近似。
廣寧客家話在聲、韻、調諸方面都與梅州的興寧、梅州市梅縣區客家話相仿,但在詞彙的用法方面則略有差異。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則多居住在較邊遠、偏僻的山區。廣東的客家人多源於中國中原一帶,廣寧客家人大部分直接或間接由興梅、粵東一帶遷來,說的自然是客家話。他們來到時,地理環境優越,生產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別人所有,只好到邊遠山區安家落戶,開荒墾殖,經過世代繁衍,長期與白話區的接觸交往,逐漸形成今天的廣寧客家話。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廣寧方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最明顯的特點是:說廣寧客家話的人在不斷減少,說廣寧白話的人在不斷增多。建國後至今的40餘年,全縣就有500多個原來說客家話的自然村逐步改為說廣寧白話。另一特點是:由於廣寧白話與廣州話十分近似,廣州話又一向是境內的「官方」語言,結果許多廣州話里的音、詞還不斷「入侵」廣寧白話,形成一種廣寧白話與廣州話混同而用的語言,本地人稱之為「寧省話」。這種說法在年輕一代流傳較盛。
由於廣寧白話是廣寧境內流行的主要語言,我們在研究廣寧方言的時候,採用國際音標的記音法,僅就廣寧白話加以論述說明。

⑷ 廣寧人算是客家人嗎

廣寧話是粵方言(舊稱廣府話)的一個分支,又叫次方言,廣州話也是粵方言的一個分支(只不過後來成了官方語言),主發源地都是西江流域集中在封開一帶。西江上溯至梧州、賀州、玉林、貴港,下游至肇慶、雲浮、三水、佛山、廣州、中山、珠海的本地語言都出自同一語系。之後經過遷移變動互相影響,又自成一系,現在統一以廣州話為上述地區通用語言。顧名思義,客家人多數是千多年前由中原避戰亂大舉南遷到嶺南和江西等地的,在當地「反客為主」後語言上融合侵雜才逐漸形成今天富有特色的客家話。我不認為說廣州話或是廣寧話或是其他粵語分支方言的當時就是「土著」,相當大量的族群還是從北方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遷移過來的,所以說黃河是母親河就是這個道理。只是在語言的融合侵集上與客家話不同,為什麼出現樣的情況,我就沒有這個能力去探究了。

⑸ 廣寧人在四會人的眼裡是怎樣的

廣寧人誠信,務實
廣寧是屬於肇慶市,狹義上的肇慶就是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這幾個地方。就像狹義上的廣州就是天河,海珠那幾個地方。廣寧縣里廣府人還是占絕對多數的。其實珠三角及其附近的廣府客家沒必要分的那麼清,互相間通婚都兩百年了,除了母語差異和某些習俗差異兩者並沒有什麼不同。
廣寧人比較顧家,負責任,但沒有出去闖的想法,認為在廣東是最好的。

⑹ 肇慶市屬於哪個市管轄 它的上級城市是

隸屬高要。

⑺ 粵語是哪些地方的語言都有哪些地方說粵語

粵語(粵語拼音:jyut6 jyu5;Cantonese),又作廣東話、廣府話,俗稱白話,海外稱唐話, 是一種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中國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漢族廣府民系的母語。
分布
粵語流通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西部、廣西中南部及東南部地區、海南省西部地區(說儋州話、邁話的村落)、香港、澳門等地區和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
粵語在兩廣地區分布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布:以廣州、香港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即包括廣西梧州、賀州和廣東肇慶、封開、德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江門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廣東省境內純粵語或以粵語為主的副省級市或地級市包括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茂名、陽江、雲浮和清遠;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包括:
廣州市轄區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番禺區、南沙區、蘿崗區、花都區及增城區、從化區;
廣東省
佛山市轄區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高明區、三水區;
深圳市轄區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寶安區、鹽田區、龍崗區;
汕尾市轄區深汕區
東莞市;
惠州市的龍門縣;
中山市;
珠海市轄區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
江門市轄區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及縣級市台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
肇慶市轄區端州區、鼎湖區、大旺區和縣級市高要市、四會市以及廣寧縣、懷集縣、封開縣、德慶縣;
陽江市轄區江城區和縣級市陽春市以及陽東縣、陽西縣;
雲浮市轄區雲城區和縣級市羅定市以及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
清遠市轄區清城區、清新區和縣級市連州市以及佛岡縣、陽山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韶關市轄區湞江區;
茂名市轄區茂南區和縣級市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
湛江市轄區赤坎區(老城區)、霞山區(老城區)、坡頭區和縣級市吳川市。
懂得粵語的優勢
此外,廣東省以下地區的部分區域也通行粵語:
韶關市轄區武江區、曲江區以及縣級市樂昌市、南雄市;
清遠市代管的縣級市英德市;
惠州市的博羅縣、惠城區;
深圳市轄區寶安區、龍崗區、鹽田區;
汕尾市;
湛江市轄區麻章區(少數)和廉江市、雷州市(零星分布)以及遂溪縣(小部分)、徐聞縣(零星分布);
茂名市的電白區;
港澳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使用粵語。
廣西:廣西通行的粵語縣市有30多個,即南寧、邕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
廣西區
、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東興、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鍾山、百色、崇左、扶綏、寧明、憑祥及龍州。
此外,廣西其它不通行粵語的城市中也有粵語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於民國時期的新桂系移民開發,因提升農業技術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東南地區人口,有為數不少的粵語村莊。
海南省:儋州、東方、樂東、瓊中、三亞、昌江及文昌市鋪前鎮浦漁村。
海外:海外華人中以粵語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華人社區等,不少華人華僑社群均使用粵語作為共同語言。他們主要分布在英、美、加、澳、紐西蘭、東南亞等多個國家或地區。北美洲、中美洲、大洋洲、英國、北歐等往日絕大部份華人使用粵語溝通,不過由於中國大陸移民稍有增多,粵語使用者比例稍微下降,但粵語仍然是大部分海外華人華僑日常用語。
因美國舊金山一帶廣東移民人口眾多,或其他粵語地區(即兩廣地區人士,如:廣西不少人會粵語),舊金山的舊金山城市鐵路在巴士也提供粵語廣播,是少數美國公交系統中,提供中文廣播的美國政府機構。

⑻ 廣寧縣的介紹

廣寧縣(Guangning County),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縣,位於廣東省中西部,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北與清遠市清新區交界,東南與四會市相連,西南與德慶縣、高要區接壤,西北毗鄰懷集縣,北面與陽山縣相交。距離廣州市約122.7公里,境內二廣高速、貴廣高鐵貫穿而過,前往廣州市區僅48分鍾。處於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內,是廣東省離珠三角核心區域最近的山區縣以及廣西、湖南等省陸路來往珠三角地區的主要通道之一。1廣寧縣現轄15鎮,其中政府駐地位於南街鎮1,最大城鎮為江屯鎮(全國重點鎮2)。

⑼ 廣寧話是白話嗎

樓豬真系豬腦 問咁嘅問題 有邊個省講同一種話的? 廣寧當然有自己的文化 不是完全的白話(粵語 廣東話廣州話) 所謂廣東話 唔系全省人都講的話 系指廣東人能溝通的話 真正以白話為母語的占廣東四成幾 全球大概8千萬人 客家三成幾 潮汕二成幾 但全省人大都能講粵語 粵語在中國除普通話排第二 粵語很偉大 所以廣東人要保衛粵語!

⑽ 關於廣寧的風俗習慣!!

1、舞獅。

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於海外華人社區,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2、飲食習俗。

廣寧縣以大米飯為主。上世紀80年代前因水稻產量不高,大多數雜以木薯、蕃薯、芋頭。1981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正餐不用主雜混食。早餐有吃飯、粥、粉、面、蕃薯、芋頭。到90年代以後,全縣外出務工人多,糧食有餘。

3、衣著習慣。

布料是「四藍三烏」(藍斜、藍士林、北京藍、大成藍、烏鈄布、烏士林、北口烏)和花布等。農村上了年紀的男女穿唐裝,布料是北口烏、大成藍;男青年穿軍干裝(四個挖袋)、青年裝、文裝、布料是藍斜、灰斜、烏斜布。

年青婦女多是唐裝衫褲或唐裝衫襯西裝褲、布料多是藍士林布、烏士林布、烏斜布、格仔布、花布。幹部、職工穿中山裝、軍干裝、青年裝、文裝、工作服、熱天長短袖恤衫,布料是藍斜布、灰斜布、白布、堅固尼。

廣寧

位於肇慶市中西部,地處北江支流綏江中游,東鄰四會市、清遠市清新區,南與高要區、德慶縣接壤,西與懷集縣交界,北靠清遠市陽山縣,是重點老區縣,也是西江地區建立最早、時間最長的革命老區,是全國「竹子之鄉」 「武術之鄉」、全國最佳綠色生態縣。

綠化模範縣、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文化先進縣、新農村建設示範縣、林漿紙產業示範縣,是廣東省重點林區、首批林業生態縣和珠三角現代林業發展示範縣,擁有省級造紙產業基地和一個國家級竹海森林公園。

全縣行政區域面積2455平方公里,轄15個鎮178個村(居)委會4379個村民小組。2019年,全縣戶籍人口58.74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7.8751萬人、鄉村人口40.865萬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