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怎麼吸引ai人才
擴展閱讀
閩南語說廈門大學怎麼說 2024-04-19 11:25:32

廣州怎麼吸引ai人才

發布時間: 2022-07-06 11:45:00

1. 城市如何才能吸引人才

首先,要優化政府人才管理和服務職能體系。目前,我國人才管理和服務職能分散於組織、公安、財政、稅務、教育、科技等黨政部門,人才政策體系碎片化嚴重。由於多頭管理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在「搶人大戰」上容易出現無序競爭的現象。其次,要提升人才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注重吸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探索人才分類評價制度,逐步建立以能力、實績、薪酬、貢獻度為主要標準的評價方式,打破以往人才評價中的「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傾向。第三,要構建「培養為主、引進為輔」的人才政策體系。第四,要為專業人才幹事創業「松綁」和「加油」。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的基礎。

2. 中國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全球第二距美國尚有差距

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道港媒稱,中國近年著力發展人工智慧(AI),已成為AI大國,無論在人才數量、企業數量均在全球均占第二位,唯美國在各領域均大幅領先中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研究AI的高等院校中,美國佔了45.7%,中國要追趕美國,一定要加緊在高等院校中開始培養人才。

據《香港經濟日報》網站12月7日報道,《財富》全球論壇昨在廣州開幕,今年論壇以「開放與創新 構建經濟新格局」為主題。中央近年推動科技創新,以帶動經濟轉型,人工智慧是關鍵一環。中國龍頭科技近年也投放大量資源在AI領域上,目前已見到成績。

報道稱,發展AI產業最重人才,《全球人工智慧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人才總數約30萬,而目前市場的需求則在百萬量級,AI人才供應存在很大缺口。

截至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共計2617家。美國占據1078家居首,亦即美國企業佔全球總數逾40%,中國以592家企業排名第二,其後分別是英國,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其中,美國1078家人工智慧初創企業約有78700名員工,中國592家公司中約有39200位員工。

具體來看,全球30萬AI人才中,高校領域約有10萬人,產業界約20萬人。目前,全球共有367所具有AI研究方向的高校,但每年AI相關領域的碩博畢業生只有約2萬名。在這367所高校中,美國擁有168所,占據全球的45.7%,反觀中國只有20所。

報道稱,中美兩國AI人才聚集的產業並不相同。在美國,投資者對於基礎層面更為看重,而中國投資者對應用層的關注更多。

事實上,近年中國在AI領域發展的確在全球前列,成績比不少發達國家更佳,但相比於美國,基礎仍相對薄弱,要追趕美國仍有一大段距離。特別是美國高等院校研究AI佔了全球近半壁江山,每年有大量人才補充,這點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難以冀及。

報道稱,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投資者及企業,更注重基礎技術研究,這些成果未必能即時商業化,但對未來科技的影響深遠;而中國投資者更著重應用,這在起步之初無可厚非,但切忌急功近利。


鮑達民。

【延伸閱讀】美媒文章:下一場科技競賽將聚焦人工智慧

參考消息網11月9日報道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11月3日刊發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前駐阿富汗美軍司令約翰·艾倫以及美國人工智慧專家阿米爾·海珊的文章《下一場太空競賽目標是人工智慧》稱,雖然美國歷史上是人工智慧領域大部分最重要的創新和研究機構的所在地,但國際競爭對手正緊隨其後。

人工智慧成必爭之地

文章稱,約60年前,時任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林登·約翰遜預測說,誰贏得太空競賽,誰就將「控制、徹底控制地球」。美國最終贏得了那場競賽,不僅登上了月球,而且還激發了下一代的科學家、技術人員和樂觀主義者。

最近,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預測下一場偉大的科技競賽——人工智慧時,重復了約翰遜的這種表述。

文章認為,約翰遜和普京對技術力量的理解中,存在一條跨越時代和地緣政治的真理。不過,現在美國擔心的是,它正面臨在這場關鍵競賽中落後的風險。

文章稱,很快,在包括工作和娛樂在內的大多數社會經濟領域,人工智慧將成為給我們帶來競爭優勢的最具潛力的改變者,其影響將遠遠超過人們通常有關自動化取代製造業工作崗位的辯論。

文章認為,雖然美國是人工智慧的誕生地,也是歷史上這一領域大部分最重要的創新和研究機構的所在地,但國際競爭對手正緊隨其後。

文章稱,中國最近宣布了一項斥資數十億美元的人工智慧發展計劃,到2030年要在這一技術領域領先世界。俄羅斯正在開發具有人工智慧的下一代米格-41戰機,能夠在高達6馬赫的極超音速下控制戰機。

美國或被中俄趕超

文章稱,美國用肉眼就能看到自己的弱點:高層國家計劃中人工智慧項目的缺乏、科技經費縮減、限制移民等,這一切都在損害其競爭力。問題在於,美國能否在為時已晚之前糾正錯誤。

文章對美國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進行了大量思考:

首先,鼓勵美國研究人員引領世界創新的開放性,同樣也在促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得到保護前迅速地進入公眾視野。雖然美國珍視學術開放文化,但美國企業需要更快的專利程序和政府支持,這樣在與海外侵權者發生知識產權糾紛時,它們才能擁有一些優勢。

其次,監管部門使得在美國生產商品並銷往別國變得非常困難,從而為外國競爭者創造了一個他們本來毫無機會的市場。多年來,美國一直禁止出口加密技術和基礎處理器。這種做法所帶來的僅僅是國際競爭者滿足了需求,為它們自己創造出了一個市場。

第三,中國在深度學習方面發表的論文數超過了美國,超級計算機數量也超過了美國。美國需要在人工智慧方面進行更多的公共投資。

第四,中國正吸引更好的人工智慧人才,收購美國技術公司。解決辦法很簡單:為這一領域的專家提供更多綠卡;為公立大學的研究實驗室提供更多的聯邦資助;向羅茲獎學金這樣的教育項目提供更多投資,以吸引未來的博士。

文章稱,美國永遠不能忘記,人工智慧代表了人類創造能力的一個突破。人工智慧是人類下一個偉大的躍進。最先登上月球的國家現在必須正確地邁出走向明天的那一步。

3. 廣州針對於人才入戶,有哪些舉措

人才成為了多個城市爭搶的標准,就連北上廣這樣經濟發達的地區,依然擺脫不了人才之戰。因為現在大城市的生活節奏比較快,生活壓力比較大,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回鄉創業,這就給現代化大都市帶來了人才的競爭。針對不同的人才競爭,為了留住人才,廣州也出台了很多的吸引人才政策,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看一下都有哪些政策。

三、技能入戶政策。

這種政策對於個人社保和學歷的要求都是很低的,但是需要有一個用於入戶的技能證,當然這也是入戶的敲門磚之一。

但是現在廣州的入戶政策又實施了新規,具體政策還沒有下來,我們可以等待官方的消息,估計為了人才,廣州也會放寬入戶政策,畢竟人才才是硬道理。

4. 三四線城市怎麼吸引人才

當前,一二線城市在人才爭奪上趨於白熱化,紛紛出台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比如西安給人才提供了寬松的落戶政策:全國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即可在線落戶西安;在成都,大學生憑畢業證即可落戶,在人才公寓租滿五年後,還可按低於入住時的市場價格購買該公寓;在武漢,畢業生落戶後租購房即可「打八折」;在南京,外地高校畢業生來寧面試,可報銷相關費用,標准為生均1000元;杭州推出「全球聚才十條」,重點支持外國人才招引、創業創新,外國人才在杭創業資助最高可達1億元。可見,各地在人才爭奪上都各出奇招,竭盡全力,人才爭奪戰日趨激烈。

二線城市在爭奪人才的同時,一線城市也坐不住了。3月21日,北京提出要建立優秀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3月26日,上海提出要打造「人才高峰」,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廣州、深圳,此前也紛紛拿出了各自的人才新政。隨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加入,把這波人才爭奪推向高潮。

面對一二線城市優厚人才政策的強勢進攻,三四線城市怎麼辦?決不能甘拜下風、「坐以待斃」,只有主動出擊,才能突破重圍。那麼三四線城市靠什麼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這就需要當地的領導幹部多想辦法、多出實招,結合實際提出差異化的引才政策,打好事業、待遇、感情三張牌。

第一,打好事業牌。事業是引才聚才的定心丸。三四線城市要圍繞經濟發展方向、城市產業布局引進人才,給人才提供幹事創業的平台,築巢才能引鳳。一些行業領域在一二線城市可能趨於飽和、供過於求,但三四線城市卻有足夠的成長空間,這也正是三四線城市吸引人才的地方。三四線城市在資金支持上拼不過一二線城市,但可以在優化創新創業軟環境上下功夫,為人才從事科學研究、創新創造創意提供便利,讓優秀人才為開創事業而來,因事業發展而留。人才因事業而來,事業因人才而興,從而實現人才引進與事業發展的同頻共振、互促共進。良禽擇木而棲,良禽好比人才,木好比環境,三四線城市要在營造創新創業環境上不遺餘力,才能把人才吸引來、留得住。

第二,打好待遇牌。待遇是人才價值的體現。在重金引才上,三四線城市、拼不過一二線城市,這也是三四線城市的短板。但待遇問題又是不容迴避的。俗話說,談錢不傷感情。人才引進也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要讓人才的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三四線城市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科技成果入股、股權激勵等方式增加人才的收入,在提高經濟待遇的同時,注重政治上的激勵,比如推薦優秀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打破體制壁壘,讓優秀人才在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自由流動。

第三,打好感情牌。感情是最好的穩定劑。三四線城市與一二線城市相比,生活節奏相對較慢,競爭相對較小,房價底、生活和創業成本底,這也是三四線城市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不是有一些人因競爭壓力大,而逃離「北上廣」嗎?那麼,來三四線城市吧,它會給你一個寬松的創業環境,讓你既有事業上的成功,又能享受「慢下來」的安逸生活,體悟人生的真諦。三四線城市就要抓住人才的這種現實需求,在住房、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為人才開辟綠色通道,讓他們無後顧之憂,安下心來創新創業。

區域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誰抓住了人才,誰就掌握了競爭的主動權、佔領了競爭的制高點。三四線城市必須順勢而為、主動出擊,百倍努力、久久為功,才能在新一輪人才爭奪中成功突圍、後來居上。

5.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培養AI人才

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信息學部主任喬俊飛提出,人工智慧是一個領域,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本科專業。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可能需要多個本科專業去支撐,這些專業可以形成一個人工智慧類專業群。比如,可以設立「智能計算與感知」「智能裝置與系統」「生物智能」等專業。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專業擁有足夠的專業課程,保證所培養的人才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

6. 如何進入人工智慧行業

要進入人工智慧行業,首先要有一定的數學功底,因為人工智慧不同於app開發,網頁開發、游戲開發等傳統的互聯網職位,每天查看api調用函數或者是美化界面。

1. 人工智慧是從數學中的「逼近理論」逐步演化而來的,當今人工智慧所使用的方法,最開始的時候大部分是數學家為了逼近某些比較難表示的非線性函數而使用的。後來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計算機工作者,統計學家,開始嘗試用這套「逼近理論」解決一些分類問題。逐步發展成為現在的人工智慧局面。

2. 現在屬於人工智慧行業發展初期,各種可用的api函數都比較少,所以自己編寫演算法是必須要會的。對於要深入掌握人工智慧知識的工程人員來說,數學是繞不開的坎。

3. 人工智慧是一個很大的概念,現在很多的公司所謂的AI應用還是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進行一些信息(數據)的分類,篩選,模式識別之類,許多語言都有成型的代碼包,開源代碼之類,用起來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要想達到實際的應用效果,更多的是需要大數據的支持,不斷在演算法上進行優化。

4. 現在比較火的一些智能設備,智能家居,我並不覺得算是人工智慧,更多的是各類感測器加上程序規則的應用,可能這類行業會更貼近生活更有市場一些吧,前景倒是非常看好的。不過和做軟體一樣,並不是技術有多牛就一定能做出好的軟體產品,一定要深入了解用戶需求,注重用戶體驗,以你的背景來說,我覺得可能往這個方向發展會有更好的效果。



7. 廣州如何吸引AI人才落戶

那廣州應該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工智慧企業和人才落戶呢?張晉認為,當前的廣州對已經有了非常具有優勢的政策配套,吸引了很多的高端人才落戶,「包括在子女的教育、醫療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完備的政策。」張晉說道。
廣州人工智慧產業應該如何發展?張晉認為,廣州經濟和產業發展基礎雄厚,這對發展人工智慧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人工智慧不是空的東西,它需要落地。在廣州,人工智慧可以和和當地的製造業相結合,促進傳統製造業的升級,給傳統產業賦能,使人工智慧真正變成變成樹上開的花和結的果。」

8. 廣州和深圳成了2021最吸引人口城市,這座城市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廣州和深圳成了2021年最吸引人口的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更多的工作機會、舒適的氣溫等等都很吸引人。對於一些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廣州和深圳就是他們追夢的地方,可以在這里發揮才能。就算是再普通的人,沒有一技之長,到該城市也可以在工廠流水線上獲得不錯工資,家鄉都不能賦予。有很鄉鎮地方的普通人,即使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拿兩、三千塊錢工資,那麼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對於成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生存。廣州和深圳這樣的地方,有著很好的工作機會,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9. 怎麼才能找到人工智慧的工作

這個問題我通過對身邊做人工智慧的人的了解簡單說一下
1.市場:人工智慧是一個很大的范圍同時也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低於我們這些工人階級來說更重的是
人工智慧的相關人才非常稀缺,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80多萬年薪招聘應屆人工智慧博士了,這個
薪資哪怕是博士也是非常高了,更何況是應屆
2.要求:人工智慧需要會很多東西,必不可少的是演算法和數據結構同時需要掌握一門響應的編程語言
這門語言現階段來說python是最好的.
3.行動:如果之前不是做人工智慧相關的工作的話
第一需要先要學習python這門編程語言(可以直接培訓很容易堅持下來,培訓完了可能直接就找到工作了)
第二需要自學一些基本的演算法和數據結構這個晚上很多(建議看黑馬程序員視頻庫的教程)
第三就是放低要求先去一些一般的互聯網公司工作,最好是和人工智慧相關的工作(我現在就是)

10. 全國首個AI警員在廣州上線,AI虛擬人的意義是什麼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朝著AI智能的方向發展,希望通過AI虛擬人物,幫助大眾解決更多問題。人民警察也不例外,廣州南沙地區就出現了首個AI警員,她可以幫助當地群眾解決一些戶政的業務。一方面方便了當地的住戶,另一方面減少了相關人員的工作量,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3、互聯網和AI趨勢

現在社會的發展趨勢就是互聯網和AI化,無論是公司還是政府業務,都能夠通過網路進行辦理。而在一些服務大廳,還會專門放置機器人,不僅能夠辦理業務,還能夠和人們進行正常的對話。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以後的生活會越來越方便,足不出戶解決日常所需,已經不再是幻想。最關鍵的是,互聯網真正興起並沒有多少年,難以想像以後會發展到什麼地步,會帶來怎樣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