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擂茶是哪裡的特產
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這一習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待缽中的東西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流傳於閩、粵、贛客家居住區。
⑵ 擂茶三寶是哪三寶
「擂茶三寶」:擂缽、擂棍和撈子。
擂缽就是盛擂茶原料的容器,直徑一尺見方的陶制敞口罐,溝壑呈輻射狀爬滿了陶罐內壁,客家人管這些溝紋叫「小牙」,有了這些小牙,才能把各種原料「咬」得碎碎的。
擂棍的一根一米長左右的木杖,一端繫上繩子,在閑置的時候掛起,一端有一個圓疙瘩,使擂棍與擂缽契合得更緊密,把原料擂得更細,更均勻。被選用做擂棍的木材必須是可食用木,因為擂的過程中,擂棍的末端不斷磨損,不知不覺就變短了,都融入了每一道擂茶當中。
正宗的撈子應該是竹蔑製成的,但是考慮到耐用和空眼均勻細密,金屬絲網也用得比較多,撈子是最好沖泡好擂茶後,把其中的渣滓撈出,用做過濾之用。
⑶ 客家擂茶在哪裡
揭西.客家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系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葯。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葯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凈、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制備,常年取用。加用葯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
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葯擂爛沖服的「葯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葯制葯飲,江南可供採用的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稱賈,《本草經集注》謂主好眠,兼有清熱、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種功效,所以成了葯飲必不可少的用料。後又有人在葯飲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鄉土味極濃的家常食飲。勞動歸來,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來淘飯,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飯,一把炒豆,攪入茶中,便可以招待。
令人稱絕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饗料」,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葷可素,可粗可精。農家取材,極為方便。豆米花生、粉條乾果之類應先煮熟,連水沖入;菇筍香料和肉類應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則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攪勻,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飢,用以待客,經濟實惠。客家人熱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見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滿這碗舀那碗,歡聲笑語,彼此間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⑷ 擂茶的來源
客家擂茶的來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處,一直有喝擂茶的習慣。擂茶又名「三生湯」,我們在前面介紹宋代的茶館時提到它,當時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賣擂茶。據傳,它是東漢大將馬援征五溪蠻時發明的。土家族則稱擂茶偉「三生湯」,有兩個出典。一是因為它是用生茶葉、生薑、生米加水研搗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種,所以叫「三生湯」。還有一種說法稱「三生湯」的得名和三國時蜀國的張飛(而不是東漢的馬援)有關,說張飛有次率士卒過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因瘴氣太盛,許多士卒都生了病。當地一位民間老醫生獻秘方擂茶給眾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張飛說,真是三生有幸。擂茶因此叫「三生湯」。明代朱權著《瞿仙神隱》,具體記載了擂茶的製法:先將芽茶用湯浸軟,加熟芝麻擂細,再加川椒末、鹽酥油餅,入鍋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現在的做法要復雜些。相傳明代劉基寫的《多能鄙事》一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都比現在的做法復雜。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濕發汗、合胃止熱的多種好處,因此,它成為土家人世代相傳的一種習俗。一天不喝,全身不爽。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親友,又是「點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點」的雙重含義。
--------摘自《中國古代生活叢書•中國古代的飲茶和茶館•古代茶俗與茶藝之少數民族的茶俗》由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於1995年出版
我們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產,還是源於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結合,看來是會是個不解之謎?
擂茶的由來
.
擂茶為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多種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熱開水沖泡調勻後飲用.擂茶能充飢解渴,也能當保健飲料飲用.
擂茶工具
一,擂缽:以陶土拉胚製成.
二,擂捧:以芭樂,油茶樹干為主要取材,選大小適中,長約 40 cm 鋸切後陰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傳統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綠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葉3,芝麻3,其餘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經過浸,蒸,曬,炒過程,變成易貯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製作
(一) 傳統作法:將傳統材料放入特製的擂缽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間過程並不斷加開水,使材料娭成漿狀,極為費工費時,有食用擂茶的家庭,連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現代作法:1. 茶葉,芝麻以乾果機打碎備用.
2. 其餘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後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進擂缽加入適當開水,用擂擂勻,並加入香菜或九層塔及適量的鹽.
4. 沖入沸開水即可與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點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餅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二) 正餐用:傳統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飯亦可.當正餐時可炒一些萵苣,椰菜等綠色蔬菜,豆乾,花生,蘿卜乾,四季豆至蝦仁等都可當配菜.
擂茶養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來以已久,據指導老師葉老師的母親口述,( 葉彭效女士,民國三十七年自廣東陸豐縣來台 ) ,在大陸客家地區,擂茶是極為普遍的傳統飲食,每天早午約十點,三點,客家人都會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來訪而沒有請吃擂茶的,會被恥笑待客不周.而過去許多客家民來台都帶著擂缽,擂棍,可見從前吃擂茶風氣之盛.
吃擂茶成習的老人大多很長壽,活到八,九十歲以上,這是因為他們將綠茶研成末,富含維他命 C,又將花生,芝麻等高營養單位的乾果研末並食,容易吸收,就現代觀點而言是相當健康,有機的飲食. 北埔農會推廣擂茶,用意在推廣多食用綠茶,米食及客家傳統飲食.
⑸ 馬跡塘的馬跡塘擂茶
馬跡塘是桃江擂茶的發源地。相傳,馬跡塘擂茶起源於三國時期:孔明帶領蜀軍攻打曹操,路過馬跡塘時,正值酷暑季節,有許多將士中暑了,村民聞之,紛紛給他們送來擂茶,使蜀軍很快恢復了戰鬥力。從此,馬跡塘擂茶便四處傳播。
擂茶是用生芝麻、花生、綠豆和當地綠茶作原料,放在一個有內齒的陶制缽內,用一根長約七尺、直徑有茶杯口粗的油茶木棒擂成粉狀,再加入適量白糖,然後用開水調和而成,其色澤潔白如奶,味道清香可口,有清涼解暑、促進消化、提神醒腦的功能。
馬跡塘擂茶味道好,但最具情趣的還是新婚夫婦鬧抬茶。這一帶的青年男女結婚,有新娘和新郎雙抬擂茶招待客人的習俗,也是鬧新房的主要內容之一。招待客人的新婚晚宴過後,夜幕降臨,鬧新婚抬茶的儀式也就開始了。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雙雙抬茶敬客!」站在新婚新郎旁邊的司儀喊得頸脖上的青筋凸起,將新娘新郎推到堂屋中間。司儀的喊聲一落,打扮一新的年輕少女們腳步輕盈地手托六邊形紅漆木盤,放在堂屋裡的八仙桌上,紅漆木盤里放著六隻精細的花邊瓷碟,瓷碟里分別堆滿了香噴噴的熟花生、蹦脆的南瓜子、黃白色的鹽姜、色紅的辣椒蘿卜條、香脆的油炸紅薯條和酸辣味的刀豆。這時候,客人們就可以八人一桌,自動組合坐下,等待新婚夫婦抬擂茶。
新婚夫婦從熱氣騰騰的茶房裡雙雙抬著一個長方形的紅漆茶盤慢慢地來到了茶桌前,茶盤內放著八碗擂茶,依次送到每個客人面前。
「恭喜賀喜,粑粑砣起。」第一個客人從茶盤內端走了一碗擂茶。全場為這位客人風趣幽默的話語報以熱烈的呵伙聲。
「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缽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崽生姑娘。」第二個滑稽的小夥子一邊數著快板,一邊向新婚夫婦擠眉弄眼,逗得全場哈哈大笑。
「一男一女一枝花,利民利已利國家。」
「兩山中間一眼塘,哥在塘里放魚秧;鯉魚長大跳龍門,來日金榜題大名。」
……
這是新婚夫婦抬茶時,每位客人都必須送的吉祥「贊花詞」。按當地的習俗,客人沒有「贊花詞」,新婚夫婦就可以不給擂茶喝;相反,誰的「贊花詞」多,誰就能多喝擂茶,有些會說「贊花詞」的最多能喝十幾碗昵。膽小的新婚夫婦往往在客人面前會羞得滿面通紅,而膽大的新婚夫婦則反過來刁難客人,鬧抬茶的氣氛非常熱烈,不時高潮迭起,笑語滿堂……
馬跡塘人喝茶很講究茶道,一般客人進屋,主人獻上來的是一碗自己炒制的「家園茶」。這種綠茶條索緊直,白毫畢現,茶香湯青,品質可與君山毛尖媲美。被稱為「稀客」的人上了門,待茶的規格要高一些,一般上兩道茶,一道清茶,一道擂茶。清茶為客人洗塵接風,擂茶添了一碗又一碗,直到你無法喝下為止。
接待嘉賓貴客,熱情好客的馬跡塘人飲茶又提高了規格,那就是用清茶、蛋茶、擂茶、麵茶、姜鹽茶五道茶來招待。
貴客臨門,主人最先獻上一小杯清茶,它是用優質的沂溪水沖泡的綠茶,其意在請貴客漱口洗塵准備吃蛋茶。
蛋茶是用荔枝、桂圓煮土雞蛋,這三樣食品都是圓的,寓意客人「三元及第」、「連中三元」。雞蛋一般是兩個,荔枝桂圓一般是四或八粒,寓意「成雙成對,好事成雙」。
獻給貴客的第三道茶是擂茶,而且喝這種擂茶還要配9個小圓碟,碟中盛有紅薯片、山棗糕、黃瓜條等別有風味的民間食品,其鄉情鄉味令人頓生醉意。
喝過擂茶便是麵茶,面條配上美味的農家風味菜,每個客人都忍不住一嘗為快。
麵茶之後,主人最後獻上來一道姜鹽茶,姜鹽茶是在清茶中加泡鹽漬的乾薑絲,喝了可解麵茶的油膩,又可除腥爽口。
清茶、蛋茶、擂茶、麵茶、姜鹽茶,一道茶湯一個韻味,一道茶水一個文化內涵。
⑹ 擂茶有哪些種類種類,各自的做法又是什麼
擂茶流行於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的傳統的飲茶習俗。依據所處地域不同,主要有桃江擂茶、桃花源擂茶、安化擂茶、臨川擂茶、將樂擂茶等幾個比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種類。擂茶又名「三生湯」,即主要以茶葉、生薑、生米仁為主要原料,依不同地域習俗和不同時令輔以其他作料,也可根據自身口味酌情增補。擂茶主要用具有:擂缽、擂棍、撈子,樣式叫法不同地區有差異。擂茶功效依配料而定,主要包括:提神去膩、清心明目、健胃養脾、滋補益壽等~~
⑺ 廣州哪裡有擂茶吃
我也好想知道哦!可是找不到啊!只能自己動手了。最好是從家裡帶擂茶缽、擂茶棍,沒有就用豆漿機。配菜就容易啦。想起那嫩綠的擂茶湯就流口水了。怪不得揭西的女孩子皮膚好呢!唉!本人6年沒吃過擂茶啦!
⑻ 擂茶是哪裡的特產
擂茶主要流傳於廣東汕尾市、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制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地給擂缽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葯(香草、黃花、香樹葉、牽藤草等)。
待缽中的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用一把撈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濃郁、綿長……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飢。又一說,擂茶源於中原,盛於長江中下游。
(8)廣州哪裡擂茶缽的擴展閱讀
各地擂茶製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選擇差別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兩大類。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間的擂茶是用茶葉和適量的芝麻置於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細末後加滾開水而成。
廣東的清遠、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寧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葉放進牙缽(內壁有紋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後,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後旋轉研搗,再加上一點鹽和香菜,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帶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習俗。是把茶葉、生薑、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缽里擂碎,然後沖上沸水飲用。若能再放點芝麻、細鹽進去則滋味更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熱,二要慢咽,只有這樣才會有「九曲回腸,心曠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為主,放入碾缽里擂碎,後用白開水沖泡,再放點白糖。擂茶製成後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氣撲鼻,入口滑溜柔潤、甜爽。
製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為「甜飲」。而桃源擂茶則放鹽,大多為「鹹食」。桃江的婦女懷孕後,有特別要喝擂茶的習俗,說喝擂茶越多,養出的嬰兒越白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