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番禺哪裡有名人故居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好看的花 2025-08-18 20:13:46
曼谷至杭州飛機多少時間 2025-08-18 20:08:43
福州哪裡有水磨店 2025-08-18 20:04:17

廣州番禺哪裡有名人故居

發布時間: 2022-07-09 01:36:14

1. 歷史上有那些名人生活在番禺

古應芬,字勷勤,亦作湘芹,廣東省番禺市人(祖籍廣東省梅縣)。國民黨元老。自小人私塾讀書,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他與朱執信、汪精衛、杜之林、胡漢民同時考赴日本留學,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升入專門部。1907年畢業歸國後,歷任廣東法政學堂編纂、廣東咨議局秘書等職。1931年11月18日因牙疾重症,不治逝世。
陳樹人:(1884~1948), 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名韶、哲,別號葭外漁子、二山山樵、得安老人。廣東省番禺縣人,生於1884年2月9日,卒於1948年10月4日。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1905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出版《廣東日報》、《有所謂報》,宣傳革命主張是一位積極獻身於民主革命的志士和愛國主義者。 早年師事廣東花鳥畫家居廉,與高劍父同窗,並結識其弟高奇峰,3人對於中國畫的革新志同道合,被稱為嶺南三傑。
鄧世昌(1849~1894.9.17)晚清北洋海軍愛國將領。字正卿。廣東番禺人。少年時目睹西方列強軍艦在中國海區橫行,立志獻身保衛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後學堂學習艦船駕駛。1871年,登「建威」練習艦練習航海,遠至渤海灣和南洋新加坡、檳榔嶼各口岸。後歷任「海東雲」、「振威」和「飛霆」等艦船管帶。1879年(清光緒五年),調北洋水師任職。1881年1月,赴英國接收訂購的軍艦,駕駛「揚威」巡洋艦經地中海、印度洋回國,遂任該艦管帶。1887年,以參將管帶職銜再次赴英國,駕駛「致遠」巡洋艦回國。
高奇峰:(1889~1933), 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字奇峰,後以字行,廣東省番禺縣圓崗鄉人。幼時喪父母,在四兄高劍父的指導下研習繪畫。早年在廣州繪制玻璃品。1907年隨高劍父赴日本,從學於日本畫家田中賴璋。同年加入同盟會,從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翌年歸國,繼續做同盟會的秘密工作。1910年在中學任教,並在廣州舉辦畫展。翌年同高劍父等在上海創辦《真相畫報》和審美書館,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後被袁世凱通緝,再次東渡日本。1918年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美術及製版科主任。1925年任嶺南大學名譽教授,並在廣州開設美學館。

2. 廣州市番禺歷史故事

番禺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置的古縣,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秦以前,對番禺及嶺南一帶,有多種稱謂。《元和郡縣志》]]「嶺南道」下記:「廣州,春秋百越之地。」春秋時泛稱百越,戰國時稱「揚越」,《史記·南越列傳》載:「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揚越,置桂林、南海、象郡。」張晏「揚越」下注雲:「揚州之南越也。」又「索隱」引《戰國策》雲:「吳起為楚收揚越」。戰國時的「揚越」,大致包括今兩廣及兩湖、江西部分地方。而嶺南交通不便,地廣人稀,並未成為楚國的勢力范圍。秦時又稱嶺南「陸梁」,《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正義」註:「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稱陸梁」。「揚越」為較古之名,地域較廣;「陸梁」之名後起,專指嶺南。
「番禺」之名,戰國時已有。《水經注·泿水篇》:「泿水東別經番禺,《山海經》謂之賁禺者也。」《山海經》載「桂林八樹在賁禺東」,郭璞註:「今番禺。」漢初的史料亦多處提到「番禺」,或亦書作「蕃禺(隅)」,即指今廣州番禺一帶,是當時嶺南最為重要的聚落,已形成地區性的政治、經濟中心,亦是廣東境內最早見於古史的地名。
「番禺」之得名,歷來說法不一。主要有三:
一是「二山」說。《後漢書·地理志》、唐《元和郡縣志》及《初學記》等,均認為縣治有番山、禺山,因以為名。明朝黃佐《廣東通志》載:「番禺縣治東南一里曰番山,其山多木棉,其下為泮宮;自南聯屬而北一里曰禺山,其上多松柏。」又黃佐《番禺二山記》雲:「二山相連如城,南漢時劉�鑿平。」番禺因二山而得名之說,相沿已久。
二是「一山」說,即番山之隅說。酈道元《水經注》載:「今入城東南偏,有水坑陵,城倚其上,聞此縣人名之為番山;縣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
三是「蠻夷之地」說。1953年在廣州西村石頭崗一號西漢前期墓中出土有烙印「蕃禺」二字的漆盒,1983年在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有鑄上「蕃禺」二字的漢式銅鼎。考古學家麥英豪在**《廣州城始建年代考》中據出土文物認為,秦至漢初,番禺的「番」,寫作「蕃」,與「藩」通。即番蠻、蠻夷之意。《周禮·秋官》雲:「九州之外謂之蕃國」。禺,猶隅,指區域、邊遠之地。秦漢之前,番禺一帶僻處一隅,中原漢人視之為邊遠的蠻夷之地,因以為名。
以上三說,未有定論。歷代省志、府志、縣志,多持「二山」說。中國不少地方有因山川而命地名的慣例,多數人相承古說,認為番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
古番禺(廣州老城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將南越地重新劃為9郡,番禺仍為南海郡治。其後,漢朝廷為了監督各郡官吏,設了13個常駐監察機構,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縣)的交趾部負責糾核嶺南9郡。後來,交趾部改為交州,兼擁有軍政大權,地方政權由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番禺為交州南海郡。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東吳孫權占據長江中下游後,向南擴張略取交州,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步騭東下番禺城考察,《水經注》對此記載說:「騭到南海,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遷州番禺,築立城廓。」州治從廣信遷到番禺後,平整番山北部,修復並擴建「佗城」。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廣州由此得名,州治即設番禺。此後1700多年間,番禺大都是地方一、二、三級政權所在地。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撤銷南海郡,改番禺縣為南海縣,隸屬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改廣州為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置郡,恢復南海郡,隸屬揚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南海郡,復置廣州,再置番禺縣(一說在長安三年即公元703年復置番禺縣),縣治設江南洲(今廣州河南)。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廣州屬嶺南道。長安三年(703年),置嶺南五府經略使,總管嶺南五府,復置南海郡。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嶺南劃分東、西二道,嶺南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寧)。兩廣分東、西,自此始。
唐朝末,農民起義,群雄割據。公元917年8月,劉龑(yǎn)稱帝於番禺(廣州),國號大越,後改稱漢,史稱南漢,設興王府。番禺隸興王府。
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滅南漢,廢興王府,改為廣南東區,置廣州都督府。翌年,撤銷番禺縣,並入南海縣。至道三年(997年)改廣南東區為廣南東路。皇礻右三年(1051年)恢復番禺縣,縣治設城東紫泥港(巷)。幹道六年(1170年)改為廣東路廣州府。祥興元年(1278年)廣州改為翔龍府。番禺沿為府治。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翔龍府為廣東道廣州路。上隸江西行省。至元三十年改為廣東道上路。皇慶元年(1312年)復稱廣東道廣州路。番禺沿為道治、路治。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為廣東道廣州府。二年改為廣東行省廣州府。九年改為廣東布政司廣州府。番禺沿為府治,隸廣州府。
清朝順治四年(1647年),設兩廣總督。地方政權分省、道、府、縣四級。番禺屬廣東省廣南韶道廣州府,沿為省、道、府治。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廣州府,番禺屬廣東省粵海道。
中華民國7年,廣州設市政公所。
中華民國10年(公元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廣州正式設市。
故古時所稱的「番禺」城通常是指今天的廣州中心老城區,而非現在的廣州市番禺區。
今番禺(廣州番禺區)
中華民國10年(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成立,廣州正式設市。番禺縣府仍居於廣州市內。
中華民國22年(1933年,番禺縣府從廣州老城區移至新造。
抗日戰爭期間番禺淪陷後,原國民黨縣政府流亡三水、沙坪、威井等地(汪精衛偽番禺縣府駐廣州市東山區)。
1945年抗戰勝利後,番禺縣政府移治市橋,初在先鋒巷謝氏祠堂。
1949年10月番禺解放,隸屬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方軍事管制委員會。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隸屬珠江地區專員公署。
1952年12月至1956年1月,隸屬粵中行政公署。
1956年2月起,隸屬佛山地區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15日至1959年6月10日,番禺、順德合並為番順縣,縣治設大良鎮,其間一度改隸廣州。
1959年6月10日恢復兩縣建置,並將中山縣屬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等地劃屬番禺,縣府沿設市橋。
1975年1月,改隸廣州市。
1992年5月2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2]49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6月18日,番禺舉行撤縣設市掛牌儀式。
2000年5月21日,國務院同意廣東省撤銷番禺市設立廣州市番禺區,7月10日,番禺區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
番禺轄區變化
番禺建縣之初,境域廣闊。北隔洌江與中宿(今清遠)相鄰,東與博羅(今博羅、惠陽一帶)相接,西與四會(今四會、鶴山一帶)相連,南止於濱海之地,相當於現縣境的十多倍。
自漢朝建安六年(201年)至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近1500年間,先後析出增城、東官(東莞)、懷化、熙安、南海、從化、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等,並由這些縣再析出龍門、香山(中山)、新安(寶安)、順德、三水等縣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在歷史上番禺兩度並入南海計有110年,三度成為南越、南漢、南明的小國之都,共148年。自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析地建花縣後,至1921年廣州建市的235年間境域基本沒有變動。以當時縣學宮(今廣州農講所)為中心,正北48里(華里)至花縣界,正南35里至順德縣界,正東51.5里至增城縣界,正西1.5里至南海縣界,東北70.5里至從化縣界,東南75里至東莞縣界,西北2里及西南3.5里至南海縣界。
1921年(民國10年)廣州正式建市,捕屬(廣州市東半部)及河南街區劃為市區。其後數年,近郊鄉村相繼劃屬廣州市區。
1949年建國後,分數次將禺北、禺東(現白雲區、天河區、黃埔區、蘿崗區)一帶劃入廣州市區。
1959年,原屬中山縣的大崗、萬頃沙、南沙、黃閣、珠江農場劃歸番禺。
2005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5]35號)同意設立廣州市南沙區:將番禺區的南沙街道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靈山鎮部分區域,東涌鎮部分區域共544.12平方公里劃歸南沙區管轄。
現番禺區為海珠區以南,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786.15平方公里。

3. 廣州有哪些為人熟知的名人故居

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名人有很多,其中為大家所熟知的廣州歷史名人有詹天佑、鄧世昌、紅線女、康有為等等,而在廣州居住過的歷史名人有孫中山、魯迅、毛澤東等等。以下是廣州最著名的歷史名人故居。
(一)中山紀念堂
於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築,外形庄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99號
(二)洪秀全故居紀念館
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間泥磚、瓦頂木結構平房,石砌牆基,總面闊16.5米,進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單間小屋,泥牆,無間隔。洪秀全在故居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現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
(三)鄧世昌紀念館
落址於廣州市海珠區鄧氏宗祠內。軒昂氣派的嶺南祠堂建築,佔地4700平方米,碧牆灰瓦,掩映在尋常巷陌的榕蔭中。庭院呈船台狀,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風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換景。花園存有鄧世昌手植蘋婆樹一株,枯木逢春的靈芝兩枚,古樹婆娑數棵。「雲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養育著中華民族無數風流人物之人格襟懷,激濁揚清,重塑民族大義。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鄧氏宗祠內
(四)詹天佑故居紀念館
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傑作——京張鐵路的紀念。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五)紅線女廣州舊居
位於享有「中國華僑第一村」之稱的廣州華橋新村。從1957年始直至她晚年離世,紅線女一直居住於此,是紅線女生前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所。紅線女生前曾在該住所接待周恩來、鄧穎超夫婦以及一大批文化人。紅色的裙褂是紅線女在2013年11月13日參加首屆廣府人懇親大會,登台演唱《荔枝頌》時所穿著的服裝。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華僑新村友愛路19號
(六)康有為萬木草堂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著名學堂。1891年,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為了宣傳其維新變法思想和培養變法人才,租借廣東省邱氏子弟到省城應試的居住處的邱氏書室部分房舍作為講學堂(長興學舍),聚徒講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成為戊戌變法策源地。
地址:廣州市中山四路長興里3號
(七)星海紀念館
坐落於番禺博物館內,是國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博物館,番禺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鄉。2005年,冼星海紀念館在番禺博物館落成,是國內唯一全面反映中華民族傑出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
地址:廣州市大羅塘銀平路121號番禺博物館一樓
(八)陳寅恪故居
此樓樓高兩層,坐北朝南,為美國麻金墨夫人1911年所捐建。原是嶺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理佩住宅,其後王季思、楊國榮、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陳寅恪教授一直居於此樓的二樓。《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著作就是在此寫就。現裡面陳設為陳寅恪居住時的擺設以及所使用的書籍等。
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學校區內東北區309號2樓

4. 廣州最出名的名勝古跡是什麼

[七星崗古海岸遺址]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石榴崗
【南越國宮署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忠? 【南越王陵墓】位於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
【鎮海樓】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佛寺】位於廣州市惠福東路。 【洪秀全故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州花都市官祿村
【虎門要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獅子洋虎門水道主航道兩側,
【中國國民黨"一大"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州市文明路215號廣東省博物館大院內。
【黃埔軍校舊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紀念堂】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山風景區】位於廣州市北面,因峰頂常有白雲飄繞而得名。

5. 番禺的祠堂有哪些

番禺的祠堂:東環龍美張氏宗祠,石碁大龍孔尚書祠,石碁沙涌廣琚江公祠,化龍柏堂東野李公祠,石壁屏山郭氏大宗祠,小谷圍北亭村崔氏宗祠,沙灣何氏大宗祠,東環東沙村黃氏大宗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