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古代叫外國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烏海到天津經過哪些縣 2025-05-26 05:23:14
聯通深圳通sim卡如何退費 2025-05-26 05:22:32

廣州古代叫外國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7-09 21:52:54

1. 廣州古代曾經用名

一、廣州的歷史
廣州的別名:廣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仙城」等別名。
來源:五羊仙人的傳說 傳說周朝時,有一年廣州出現大旱災荒,五穀歉收。一天,忽然仙樂悠揚,天空出現五朵彩色祥雲,五位仙人,身穿五色綵衣,分別騎著不同毛色的仙羊,羊口銜稻穗,降臨楚庭。仙人把稻穗贈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一地區永無飢荒,然後騰空而去。五隻仙羊化為石羊留在廣州山坡。從此,廣州便成了嶺南最富庶的地方。為了紀念五位仙人,廣州人修建了五仙觀,大殿內還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
廣州的歷史來源:
秦朝時:秦統一嶺南後,推行郡縣制,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廣州所在地區,當時屬於屬南海郡的番禺縣。
南越國:公元前203年,已接任南海郡尉職務的趙佗,趁中原楚漢相爭之機,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是第一個在廣州地區建都的封建割據的小王朝。
南越國留下的遺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國宮苑
南越國是興於秦皇、忠於漢武的嶺南地方政權。南越國宮苑是南越國的「生地」,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的「死地」。這兩個地方集中反映了秦漢時期廣州地區文明發展的光輝。
西漢南越王墓在廣州越秀公園西側。該墓出土了許多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趙眜的王陵是目前廣州地區出土規模最大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古墓。
我國文物管理部門規定,在目前出土的有60多件頂級文物是不允許出國展出的。南越王墓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銜蛇越人」就是其中的兩件。
南越國宮苑在中山四路,南越國宮苑是保存較完好的年代最早的王家宮苑。遺址人工水景貫通全苑,別具一格的石木建築結構的工藝,精巧的控制渠水流速、波浪、水聲的設計,反映了當時先進的造園技術。由於內涵十分豐富,南越王宮苑被稱為嶺南文化藝術的奇跡。
南越國時期這兩個重大的考古發現,全面而立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社會風貌,同時也是嶺南地區歸入秦漢帝國的歷史見證。
二、廣州的對外貿易
廣州——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我國古代有一條著名的連接西亞、歐洲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其實我國還有一條從古代延續到今天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就是這條海上世界貿易通道的貿易大港。
廣州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是中國最早開展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
早在漢代,廣州(番禺)因其海內外貿易相當活躍,被稱為一大都會。
唐政府在廣州首設「市舶使」,北宋時政府設立「市舶司」,市舶司後來成為海關的雛形。
明清時期,中國閉關鎖國,在這一時期的很長時間里,廣州成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廣州得以更多地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廣州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商業性、開放性、海洋性、兼容性等多元特徵。
代表性建築: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
西漢時,船隊從番禺(今廣州)出發,沿著北部灣海岸航行,經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抵斯里蘭卡後返航。東漢時,航程更遠達波斯灣。這條航線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神廟位於黃埔區廟頭村。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 ,距今已有1400年多年歷史了。
南海神廟前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船出發的碼頭。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中外船舶出入廣州,船員按例要到神廟內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中小客商還可在廟旁的扶胥鎮內進行商品交易。
進入南海神廟,就會看到東部有一座穿著中國人衣裝的外國人泥塑像,他左手舉在額頭上遮眉,眺望遠方。他就是來自西域的朝貢使者達奚司空。當年,他隨商船沿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回程時經過南海神廟。他們把船停靠在神廟碼頭,祭祀完南海神後,達奚司空又種下了兩顆波羅樹種子。但是當他走回碼頭的時候,商船已經開走了,原來船上的人把他忘記了。他長久地站立在大海邊,遠望來時路,後來就立化在海邊。 人們為了感謝達奚司空帶來的波羅樹,就在南海神廟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紀念。因為他站立著好像在望著他手植的波羅樹,所以民間又有「番鬼望波羅」之說。從此以後,神廟被稱為是波羅廟,南海神誕也被稱為波羅誕,甚至連廟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稱為波羅江。
※※廣州十三行:廣州十三行: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廣東十三行等。
※※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舊址:廣州海關的舊稱,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鍾樓,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1916年,是中國首批海關口岸之一 。
※※琶洲塔、赤崗塔:兩座塔都建於明代,風格基本一致,而且兩座塔的塔基入分別有8個托塔力士,這些托塔力士都是大眼高鼻的外國人模樣。都是廣州對外貿易繁盛的一個見證,這兩座塔與番禺蓮花山的蓮花塔一起被稱為廣州的「三支桅桿」,成為廣州河道上來往航船的航標燈塔。
※※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西式建築群:沙面島上有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體。
※※鎮海樓:因為樓高五層和可以眺望珠江,因此又叫五層樓和望海樓。今天鎮海樓已經成為廣州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廣州兩千多年的城建歷史資料。
※※騎樓:近代騎樓是嶺南傳統民居與西方建築藝術相結合演變而成的一種商住建築形式。
※※陳家祠:中國清代宗祠建築。原稱陳氏書院。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葉以後,廣東各縣多在廣州建書院,以供同宗子弟讀書或參加科舉考試,又是祭祖的宗祠。該祠規模宏大,裝飾華麗,是廣東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間建築。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宗親合資興建的族祠。陳氏書院以其精湛的裝飾工藝著稱於世,在它的建築中廣泛採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彩繪和銅鐵鑄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雕刻技既有簡練粗放,又有精雕細琢、相互映托,使書院在莊重淡雅中透出富麗堂皇。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瘞發塔的東面是風幡閣,由原來的睡佛閣與風幡堂合為一體而得名。睡佛格為唐代建築,原樓上供奉睡佛,下藏梵經。風幡堂亦唐代所建,是為紀念六祖在光孝寺的"風幡論辯"事跡而建的。
嶺南最早的舶來物
南越王墓中出土有原支的非洲象牙5根,還有產自西亞的乳香,其中一個銀盒的造型、紋飾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與伊朗古蘇撤城出土的刻有波斯王名字的銀器類同。這批海外舶來品,是兩千多年前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大港的重要物證。
三、廣州的歷史名人
1、屈大均:清初「嶺南三大家」之首,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家。
2、倫文敘:是一位才思敏捷被稱為具有「鬼才」的傳奇人物,不僅自己高中狀元而且因為教子有方,三個兒子先後也考取了功名。
3、楊孚:早年對經史鑽研頗深,以直言敢諫而著稱。他的「以孝治天下」的主張被漢和帝採納,著作《異物志》為後人提供了漢代嶺南植物學、動物學和礦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四、廣州的民俗風情
1、古代廣州人住的是干欄式建築,還有用蚝殼建築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保留。
2、嶺南四大佳果為荔枝、木瓜、香蕉和菠蘿,其中荔枝最為著名。
3、廣州有堪稱嶺南絕活的工藝品有:廣綉、廣雕、廣彩。其中的廣綉同潮州刺綉合稱為粵綉,屬於中國四大名綉。廣雕是玉雕、木雕、磚雕、骨雕、欖核雕等傳統。
4、佛教禪宗始祖達摩於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他在珠江岸邊禪坐傳教,傳教之處被後人稱為「西來初地」。於是禪宗六祖正式在廣州誕生。禪宗也在後來成為影響中國最大的漢傳佛教分支

2. 請問誰知道廣州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廣州古稱番禺,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個郡,命任囂為南海尉。任囂在此築番禺城(俗稱任囂城),為廣州信史記載的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213年。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建南越國,定都番禺,奠定了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城市地位。漢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平定南越,把南越國土地劃分為9郡。從此,嶺南地區直接歸中央政府統一管轄。東漢時期,南海郡屬交州管轄。到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為了便於統治,劃合浦以北為廣州,合浦以南為交州,實行交廣分治。命呂岱為廣州剌史。不久交廣復合,至景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交廣再次分治,此後成為定製。交廣分治後,步騭報請孫權批准,於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廣信東遷於番禺。

3. 廣州在古代叫什麼

廣東古代叫百越、南越、南粵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

廣東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廣東歷史悠久,早在12.9萬年以前,嶺南就出現了早期的古人,馬壩人。秦統一六國後,今廣東省的絕大部分地區屬於南海郡,這是廣東史上第一次出現行政區劃。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

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劃分為9個郡。

東漢末年,交趾部改為交州。吳景帝永安七年,也就是264年,東吳把南海,蒼梧,鬱林,高粱4個郡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

(3)廣州古代叫外國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廣東的歷史:

廣東、廣西在秦朝統一中國之前,並不屬於中原政權,被稱為「百越」,但也沒有形成「國家」,全是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氏族部落。

因為有位於廣東與湖南交界處的「嶺南山脈」的阻隔,在戰國時期即使是離廣東最近的「楚國」(現湖南)也沒能統治百越。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誤判了形勢,認為中原已經永遠降服了。於是將軍隊分為兩大部分,一支北上抗擊匈奴,另一支號稱50萬人的大軍則在由後來自立為「南越王」的大將「趙佗」(現河北地區人)率領下,南下征服百越。

但這樣的舉措造成了中原地區的軍力空虛,以至於不久之後的「陳勝、吳廣起義」及後來形成的兩大起義軍「楚漢雙雄」可以橫掃中原,最終導致秦朝很快滅亡。

之後「楚漢雙雄」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秦朝本來命令趙佗帶大軍回中原平叛,但被趙佗拒絕且趁機在番禺自立為王,將其控制的兩廣地區及現越南北部稱為「南越國」。

趙佗征服百越後,將行政中心選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匯聚處、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現廣州越秀區),因此廣州的建城歷史已有兩千多年。

4. 廣州古代叫什麼名字

南越、南粵,粵。

南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南粵」一詞,始於《漢書》。秦漢文獻對廣東的稱謂有幾種,如:《史記》稱"南越",而《漢書》中又把南越稱為"南粵"。如今廣東的簡稱「粵」就是來源於此。

而南粵在先秦時期指南越部落。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是先秦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 。南粵(也稱南越)是百越部落中的一支,是廣東一帶部落的稱謂 。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4)廣州古代叫外國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古史

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馬壩人)。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公元前219年,秦軍佔有廣東地區 ,至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把嶺南地區設為「桂林、象、南海」3個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5. 廣州的別稱是什麼

廣州別稱羊城、穗城,亦別稱花城。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性門戶城市,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是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5)廣州古代叫外國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1、別稱羊城、穗城的傳說:

傳說廣州最早的地名為「楚庭」,當時有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色羊,拿著一莖六穗的優良稻穀種子,降臨「楚庭」,將稻穗贈給當地人民,並祝福這里永無飢荒。

說完後,五位仙人便騰空而去,五隻羊則變成了石頭。當地人民為紀念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觀,傳說五仙觀即為「楚庭」所在。由此,廣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別名。

2、別稱花城的由來: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徵。全年平均氣溫20-22為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氣溫達28.7℃。最冷月為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9~16℃。

平均相對濕度77%,市區年降雨量約為1720毫米。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7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月、11月、和3月氣溫適中,12至2月為陰涼的冬季。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於2001年被評為國際花園城市。

6. 現在的廣東省在古代叫什麼

粵,是廣東省的簡稱,「粵」通「越」,南粵一詞出自古南越國,又稱南越國。南粵,現指廣東省的全部。「粵北」指代廣東省北部、「粵西」指代廣東省西部、「粵東」廣東省東部,一般無「粵南」這一稱謂。

粵為舊地名,古稱百粵之地,即今廣東和廣西等地。南越國,又稱為南粵和南越,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禹﹙今廣東廣州﹚。兩廣,又稱南嶽,是中國地名合稱。﹙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即今日之廣東。

(6)廣州古代叫外國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廣東,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簡稱「粵」,省會廣州。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省總面積17.97萬平方公里,轄21個地級市,常住人口11169萬人(2017年)。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境內出現了早期古人。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唐初地方設州、縣。鴉片戰爭時期,境內多地淪為外國殖民地。1911年,廣東便實現「和平光復」。 1949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7. 廣州在古代叫什麼

廣州正式建城兩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城市中心始終沒有變遷過,這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極為罕見,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足夠的底氣。

前世之歷史
公元前214年,廣州建「任囂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又下決心將嶺南納入秦帝國的版圖,發動了統一嶺南的戰爭。《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桂林、象郡、南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尉屠雎率領50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軍,其中一路順北江而下占據了番禺。到後來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之後,解決了南下秦軍的後勤給養問題,又重新部署了平定嶺南的戰爭,最終由任囂帶領趙佗等人南攻南越,終於統一嶺南。
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大業完成,嶺南地區從此納入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今天廣東省大部分屬南海郡,郡治在番禺,這是廣州行政區劃建置之始。首任南海郡尉任囂在番禺築城(城址在今中山四路舊倉巷一帶),史稱番禺城,後人稱為「任囂城」,這是廣州建城之始。
「番禺」一詞,最早見於《淮南子·人間訓》和《史記·南越列傳》。《史記·南越列傳》載,任囂在臨終前對趙佗說:「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為了鞏固統一嶺南的成果,秦王朝除了在南海、番禺設置郡縣推行封建制外,又在嶺南實行了多項措施,以促進當地的發展,主要有「屯墾戍邊」、「築道設關」、「謫戍移民,與越雜處」等。
廣州又有「楚庭」之稱一說,越秀公園內正有其牌坊。
1959年製作的五羊雕像,已成了廣州的標志。
在越秀公園內的「古之楚庭」石碑。
遺址自然沒有,昔日文物卻倒真有,就在俗稱為「五層樓(鎮海樓)」的廣州博物館,該館藏有各朝代文物萬余件,可謂濃縮了廣州兩千多年歷史。1953年出土的「蕃禺」漆盒,是秦在廣州地區設置郡縣的歷史物證。
1962年區庄螺崗出土的秦戈,是秦統一嶺南的重要歷史物證。
變遷之路
三國時,得廣州之名
廣州建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難得的是,廣州城垣由小到大,但城區中心一直沒變,廣州位居「歷史文化名城」之列,並非浪得虛名。
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廣州地區范圍已有人類活動。廣州面臨南海,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氣候溫和,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很早就開始了漁獵和原始農業活動。在廣州的龍眼洞、飛鵝嶺等地發現的遠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斧、石鑿、石磨和陶器等生產工具。後來,隨著耕作和捕獵技術的提高,學會了各種手工藝技術,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工匠,他們不必從速耕種,也不需要住在分散的鄉村,而是集中居住,從而奠定了廣州城的基礎。
秦朝於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南海郡尉任囂始建番禺城(古廣州名)。西漢初趙佗建南越國,擴建此城為國都,人稱「趙佗城」,城區中心約在今越秀區東起新大新西至倉邊路、北起越華路南至中山路。從考古挖掘的成果來看,南越國宮署遺址中除了有南越國宮殿和南漢國宮殿遺跡外,還有從南越國以來各朝代的大型建築遺跡,這些都是廣州建城2000多年歷史的見證。
漢代時番禺已成為全國聞名都會。三國時,吳國的交州刺史步騭擴建「趙佗城」。到公元226年,吳國設廣州建置,治所在番禺,此乃廣州得名之始。漢晉之際,廣州漸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至唐代已成為世界著名大港,城西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帶)成為外國商人聚居的鬧市區。而城南的商鋪也越來越多,唐朝末年,嶺南最高執政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擴建南城,其弟劉岩接兄之位後建南漢國,經濟稱雄於五代十國時期,廣州城(時稱興王府)城南、城西郊外均建有供王族享樂的離宮,周邊地區漸有發展。至宋代,廣州周邊有8個衛星鎮,廣州新建三城,城區擴大。明代,廣州三城合一,城牆北至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東至今越秀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清代增建東西「雞翼城」,城牆建到江邊。

8. 廣州以前叫什麼名字

以前叫南越、南粵。南粵,是廣東省的簡稱。「南粵」一詞,始於《漢書》。秦漢文獻對廣東的稱謂種,如:《史記》稱「南越」,而《漢書》中又把南越稱為「南越」。如今廣東的簡稱「粵」就是來源於此。
而南粵在先秦時期指南越部落。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是先秦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南粵(也稱南越)是百越部落中的一支,是廣東一帶部落的稱謂。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