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廣州為什麼叫花城有什麼花可看
因為廣州有很多賞花的地方。比如現在全城都可以欣賞到整樹開花的木棉
Ⅱ 紅梅公園導游詞
紅梅公園,位於天寧寺北側,原為天寧寺林園舊址,後來逐步擴建而成。園內有紅梅春曉、曲池風荷、孤山松雪等八景。東南部的紅梅閣,始建於唐朝,現存建築為清代重建,文筆 塔建於南朝齊梁年間,是常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塔頂有一隻重達1500千克的銅葫蘆。
自然環境
從天寧寺出來,沿紅梅路步行往北幾分鍾就到了常州第二大的免費開放式的公園——紅梅公園。因園的著名古建築紅梅閣而得名的紅梅公園分為三區八景,「三區」即文物古跡區(在公園南部的紅梅閣和文筆塔)、娛樂活動區(在公園的西北部,有運動場、春暉茶室、青少年活動場所、遊艇、聽松樓和舞廳)和科普教育區(在公園的東部,有盆景園、月季園和屠一道根藝藏珍館);「八景」:是紅梅春曉、古剎鍾聲、曲池風荷、青巒倒影、鳳橋花徑、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筆夕照。
文筆塔位於紅梅公園南端,始建於南朝齊高祖蕭道成建元年間(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稱塔下寺,後改稱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筆,又稱文筆塔,被常州文人視為筆魂。塔寺歷經興廢,宋代詩人楊萬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陽惟照一塔孤」的詩句。現塔為美籍華人劉璧如等資助,於1982年11月修復對外開放。塔高48.38米,磚木結構,7級8面,中有旋梯,登塔遠眺,令人賞心悅目。塔區內另有文筆樓、塔影山房、筆架山等建築景物。
歷史簡史
紅梅閣始建於唐代昭宋年間,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的紅梅閣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層為祀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每到冬末春初之時,紅梅怒放,人們或游園賞梅,或登樓眺望雪景,自有樂趣。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遺跡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贊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早年經常到紅梅閣攻讀嬉戲。 紅梅閣位於紅梅公園南部,原稱飛霞樓,相傳元代龔子彬遇仙移植雲南紅梅於此而更名紅梅閣。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四周廣植紅梅,冬末春初,梅蕾獨放,萬象更新。"紅梅春曉"為紅梅公園八景之一。 紅梅閣位始建於唐代,原為薦福寺的一部分,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代曾作為貢士試院,後成為道院。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六年重建。閣高17米,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飛檐雙重,築於2米高的土台上,造型壯麗,斗拱翹角,別具風格。閣的上層祀玉皇、斗老,文昌;下層為祖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至今,閣內外還保存有紫陽真人刻像、著經處等石刻。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冰梅石柱。清代常州籍著名詩人趙翼曾稱贊紅梅閣 "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的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陳列著"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及惲代英的生平事跡。 紅梅公園2007年12月喜獲由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由此,繼天目湖風景區、茅山風景區、中華恐龍園、天寧寺、南山竹海之後,常州又新增了一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常州紅梅公園景區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Ⅲ 廣州市的香雪公園在哪裡
香雪公園位於廣州市蘿崗區蘿崗鎮內,距市區30公里,佔地80公頃,公園以擁有著名的舊羊城八景「蘿崗香雪」而得名。
蘿崗種梅始於宋代,因特殊的自然條件,常梅開二度,花有紅有白,梅萼有單托、雙托,農歷歲末,冬至前後,梅花盛開,繁花如雪,疏影橫斜,香風陣陣,尋雪踏梅的人紛至沓來,一時遊人如鯽,「蘿崗香雪」勝景由此而來。蘿崗香雪公園內最高峰為蘿峰,山石突兀,樹木蔥蘢,果樹滿山,美景眾多。山麓有玉岩書院,與玉岩書院一牆之隔的蘿峰寺,依山而建。寺內收集有歷代名人海瑞、朱熹、鄭板橋、文天祥等人的字畫,顯示了一般寺院所沒有的書香氣息。蘿崗香雪公園總體景觀布局劃分為「蘿崗香雪」主題區、宗教文化區、四季風景區、石榴香溪區、玉璽遠眺、叢林聽鸝等十個分區。建成之後這里將成為一個冬寒梅白、夏暑荔紅、四季皆宜、且有文化特色的旅遊勝地。
玉岩書院位於蘿崗香雪公園內。蘿峰寺原名蘿坑寺(或蘿坑精舍),南宋鍾啟初(字聖德,號玉岩)青少年時曾在庵西讀書應舉,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中進 紅梅鬧雪士,官至朝議大夫。南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告老還鄉,在昔日讀書處闢建蘿坑精舍,作為鄉親就讀的書塾。鍾玉岩親自講學,鄉人趨之若鶩,學風大盛。南宋定慶元年(1225年)鍾玉岩去世,皇帝派丞相前來主持葬禮,三太子深感當年相救之恩,按皇宮七檐滴水的建築格局重建蘿坑精舍,並更名為玉岩書院。由於明代不興書院,玉岩書院逐漸衰落,而作為佛教的殿堂——蘿峰寺卻悄然興起,形成一定規模。現在玉岩書院與蘿峰寺已合二為一,既合又分,佔地1348平方米。原書院的東側為蘿峰寺的大雄寶殿即觀音殿,和天尊殿、韋馱香座、側殿的僧寮、僧廚等屋檐相接。西側建有玉岩堂慶余樓,以石砌方池相隔,書院與寺院以一牆相隔,一門相通。整座建築倚山傍谷,一字排開,上下兩進,橫向分東西中三座,結構緊湊,裝飾古樸精巧,總體布局巧妙而富於變化,基本上保持清代重修時的式樣。寺院東側有山澗流水蜿蜒而下,縈繞於書院和寺廟之內外,流入方池,溪水叮咚,終年不歇,不盈不枯,是不可多得的勝景。
自南宋至清數百年來,文人墨客、官僚名流慕名而來者數不勝數,為書院與寺廟留下許多石刻和墨寶。其中著名的有朱熹、文天祥的詩詞,海瑞的聯句,鄭板橋的字畫等,甚至還有唐韓愈「鳶飛魚躍」匾額,不過大多是拓本。但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物。
Ⅳ 紅梅公園紅梅閣建於幾幾年
紅梅公園的紅梅閣始建於唐代昭宋年間,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的紅梅閣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層為祀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每到冬末春初之時,紅梅怒放,人們或游園賞梅,或登樓眺望雪景,自有樂趣。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遺跡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贊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早年經常到紅梅閣攻讀嬉戲。
Ⅳ 紅梅公園的歷史
紅梅閣始建於唐代昭宋年間,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的紅梅閣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層為祀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整個建築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每到冬末春初之時,紅梅怒放,人們或游園賞梅,或登樓眺望雪景,自有樂趣。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遺跡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贊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遊仙去,先向瑤台掃落花……」。紅梅閣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 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早年經常到紅梅閣攻讀嬉戲。
紅梅公園始建於1958年,1960年正式建成開放,因紅梅閣而定名紅梅公園。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厥文應邀為紅梅公園題寫園名。公園地形起伏,具有水鄉特點。園內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文筆塔(始建於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紅梅閣(始建於唐昭宗年間,距今已有1100多年),半山亭、袈裟塔、冰梅石、嘉賢坊、塔影山房、文筆樓等多處紀念地以及「屠一道根藝珍藏館」和「常州市梳篦博物館」、「紅梅奇石博物館」。幾十年來,公園已成為常州城區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約200萬人次,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紅梅公園位於城市繁華中心區,四周人口密集,南部緊靠常州著名寺廟游覽勝地天寧寺、文筆塔以及百米之隔的東坡公園——一處名勝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江南園林。關河、市河從紅梅公園東西兩旁穿流而過;公園南臨延陵東路歷史文化街區。
為了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對公共休閑遊憩場所的進一步需求,給周邊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帶來較大的提高,2005年,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對紅梅公園全面實施敞開擴建,這是市委、市政府更加註重以人為本執政理念、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具體舉措。
紅梅公園敞開擴建工程設計定位為大眾樂園、城市綠肺和園林典範的城市中央公園,是我市造園史上工程最大、工期最短、新材料、新工藝應用最廣、拆遷速度最快、參與人數最多的「民心」工程。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紅梅公園面積34.64公頃,新增公園綠地及游園面積9.3公頃。
Ⅵ 請問廣州蘿崗區香雪公園紅梅什麼時候才開
一月份去吧
Ⅶ 廣州有那些公園。那幾個公園最好
動物公園
天河公園
荔灣湖公園
流花湖公園
越秀公園
文化宮公園
Ⅷ 廣州有哪些公園
廣州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城市。這個城市裡面公園也非常的多。我知道的就有越秀公園、流花湖公園、文化公園、黃花崗公園、烈士陵園、珠江公園、雕塑公園、麓湖聚芳園、麓湖星海園、海洋公園、鱷魚公園、森林公園、大夫山森林公園、荔灣湖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風景秀麗的推薦大夫山、荔灣湖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等。
Ⅸ 紅梅公園的紅梅閣有什麼歷史
紅梅閣始建於唐昭宗年間(889-904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代曾作為貢士試院,後成為道院,傳說號稱紫陽真人的道教南派鼻祖張伯端曾在此聚徒修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時紅梅閣,香煙輕裊,竹梅成蔭,尤其是紅梅盛開季節,更是絢麗清艷,宛如一片霓雲,堪稱「擬仙都之彷彿」。
光緒二十六年《重建紅梅閣記》碑文雲:閣高六丈有奇, 其上金碧交輝。
(9)廣州哪個公園有紅梅擴展閱讀:
紅梅閣的傳說:
紅梅閣原名飛霞樓,元朝至正年間,有個叫龔子彬的縣吏在紅梅閣內,編造獄冊,每天由家中婢女送飯給他吃。
一天,他外出回來,已經十分飢餓,卻不見婢女送飯來,於是怒氣沖沖回家責打婢女,不料誤打在腦袋上,使其斃命。
第二天早上,他在案桌上方的遮塵板下,發現了昨日的飯菜,才省悟到自己冤枉了婢女,不由得悔恨萬分,一時感慨道:「此間積案如山,焉知無枉乎?」於是,一把大火燒掉了全部案卷,然後到常州府台自首,後被判充軍雲南。
恰巧府台是雲南人,就托龔子彬捎封信給家裡。
龔子彬被押解上路,剛出城門,迎面來了位鶴發老人願與他們同行。說著,順手將一根樹枝折成手杖,又解下腰間的絲帶,讓龔子彬跨上手杖拉著絲帶,閉上眼睛,霎時間只覺耳邊生風,腳底生雲。
不到半個時辰,便來到一座紅梅盛開的城市,原來已到雲南。龔子彬驚喜之餘,當即進城為府台投遞家書,府台父親見信函日期還是當天日期,問明原由後不由驚嘆,為感謝龔子彬及時送信,就請當地官府給假,讓龔子彬仍回常州。
龔子彬等人跨上手杖拉著絲帶又回到常州。
府台還以為他們尚未動身,待見到回信,驚疑不止。於是龔子彬拿出從雲南折回的紅梅作憑證,府台這才相信。
數年後,龔子彬再次遇到這位飄然若仙的老人,龔子彬願隨仙翁一起去學仙道,紅梅閣的一位道士也「隨之行」。
道士的徒弟追上去問:「師父何時歸來?」道士指著門前的一根石柱說:「此柱開花,吾歸期也。」三年後,那根石柱果然開花,「其紋奇巧,迸出穢石上分許」。
形似梅花,又為白色,其珍貴之處在於花形的多變。按科學的說法是石柱長期經歷日曬雨淋後而引起的化學反應所形成的變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