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民黨時期「綏靖公署」到底是什麼機構
「綏靖」一詞中國自古有之,綏本意是古代登車時手挽的繩索,因為有了繩索,人才會安定下來。故以後衍生出安撫的含義。靖的意思是安定、穩定、和平。所以「綏靖」就是讓一個地區安定、穩定的意思。我們再來看看綏靖公署,很明顯這是一個安撫地方、保持地方穩定的機構。
『貳』 綏靖公署是什麼機構為什麼國民黨將各地方劃分為綏靖公署
蔣介石和國民黨自北伐勝利,掌握中央大權以來,國民政府的的組織機構及軍隊設置,就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過,始終處於變化之中。而為了對付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國民黨蔣介石的敵人,蔣介石也喜歡取一些頗有古意的名詞,例如戡亂、剿總、行轅或者行營等等,這其中也包括綏靖公署。
胡宗南
『叄』 民國時的綏靖城在哪
「楚乎楚」城建成後,乾隆皇帝親賜名為「綏靖城」(即現在的塔城市),屬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下轄縣級市,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塔城盆地,總面積4356.6平方公里。西北部與哈薩克共和國接壤,東與額敏縣毗連,南與裕民縣相鄰。東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530公里,西距國家一類口岸——巴克圖口岸直線距離僅12公里,是中國距離邊境最近的開放城市之一。
『肆』 民國綏靖公署,行營,行轅都是什麼機構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特別選擇了一個全部擔任過如題職務的三棲模特:桂系老大李宗仁,他先後出任過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漢中行營主任、北平行營主任和北平行轅主任,基本上也是唯一一個掛滿全職的民國高級將領,包括期間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是比較好的特例。
(西安、贛州行營主任顧祝同)比如胡宗南第一戰區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閻錫山第二戰區改編為「太原綏靖公署」(名字沒變,級別升格了)、顧祝同第三戰區改編為「徐州綏靖公署」、劉峙第五戰區改編為「鄭州綏靖公署」、余漢謀第七戰區改編為「衢州綏靖公署」、傅作義第十二戰區改編為「張垣綏靖公署」等等,但是職權與抗戰之前沒有區別,仍然是軍政一把抓的機構。
『伍』 民國時期的綏靖公暑是什麼機構
綏靖公署是民國時期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機構。綏靖公署是由抗戰時的各戰區改編而來,全面內戰爆發時僅剩第1、第2、第11和第12戰區,後來也分別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太原綏靖公署、保定綏靖公署、張垣綏靖公署。
『陸』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總共設有多少綏靖區各綏靖區長官各是誰最後各是什麼下場
綏靖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蔣介石劃分全國為若干綏靖區,在區中心城市設「綏靖公署」,負責指揮國民黨軍隊進攻人民軍隊。 國民黨統治時期,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區域,派軍隊去駐防,鎮壓革命活動,防止老百姓鬧事,或者剿滅土匪滋事。這樣的區域叫「綏靖區」,設置「綏靖公署」,其軍事長官稱「綏靖區司令」。 第一綏靖區司令官:周磊 副司令官:顧錫九、李天霞 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副司令官:牟中衍 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 副司令官:李文田、何基灃、張克俠 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 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鎮南 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張軫 副司令官:趙子立、朱其平 第九綏靖區司令官:李延年 副司令官:湯位東 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劉安琪 副司令官:施中誠 第十二綏靖區司令官:陳鼎勛 第十三綏靖區司令官:王凌雲 副司令官:萬式炯 第十六綏靖區司令官:霍珂章 副司令官:劉雨卿、李奇中、丁德隆 另有太原綏靖公署 主任:閻錫山 副主任:楊愛源、孫楚 參謀長:趙世玲 除太原綏靖公署外 其他綏靖區都分別隸屬於 東北「剿匪」 總司令:衛立煌 副總司令:鄭洞國、范漢傑、孫渡、馬佔山、萬福麟、梁華盛、陳鐵、張作相 參謀長:趙家驤 華北「剿匪」 總司令:傅作義 副總司令:陳繼承、劉多荃、宋肯堂、上官雲湘、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郭縱汾 參謀長:李世傑 徐州「剿匪」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李延年、馮治安、劉汝明、韓德勤、孫震 參謀長:李樹正 華中「剿匪」 總司令:白崇禧 副總司令: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 參謀長:李品仙
『柒』 民國綏靖公署,行營,行轅都究竟是什麼機構
民國綏靖公署是一個由抗戰各戰區改編組成一個國民革命軍指揮機構,綏靖是很早以前就有,意思是安撫,保護地方平安。
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指揮部分為七個級別,分別是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旅部,團。
後來把旅部直接拿掉,成為六個級別,國民黨後來又把這個六個級別改成八個級別,總部,行營,綏靖公署,綏靖區,整編軍,軍,師。
行營代表著軍師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而行轅是代表中央政府特派機構,就是行轅會比行營稍微低一級。
在國民黨內部行營都是蔣介石自己親自親臨指揮,而行轅就是蔣介石自己指派一個信任人去擔任主任,負責管理整個行轅。
『捌』 合浦縣的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合浦縣境屬象郡轄地。
漢初,今合浦縣境屬南越國轄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劃出南海、象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聞(今廣東省海康縣地域),同時設合浦縣。合浦縣轄地為今合浦、浦北、北海、靈山、欽州、博白、廉江、容縣、北流以及邕寧、橫縣的一部分,統屬交州。高涼縣、臨允縣隸合浦郡;統屬交州。在今新興縣地域設置臨允縣(縣治在今新興縣城,因縣治臨近允水即今回龍河而得名),屬合浦郡(郡治在今徐聞縣),此為新興縣置縣之始 。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設州(或部)以統郡,臨允縣屬交趾部合浦郡 。
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部改稱交州,治廣信(今封開縣)。赤壁大戰後,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遷到南海郡番禺縣(今廣州市),臨允縣屬交州合浦郡 。
漢末,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 。
三國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派步騭任交州刺史,合浦屬孫吳轄地。吳黃武五年(226年),分合浦以北歸廣州管轄,黃武七年(228年),合浦郡改稱珠官郡,同年劃分出合浦縣南境設置珠官縣,與合浦縣同屬珠官郡。
吳太元二年至太平三年(252年一258年)復稱合浦郡。吳永安三年(260年),劃出合浦縣西北部設置昌平縣(今橫縣),隸屬合浦郡。西晉太康元年(281年),撤珠崖郡並入合浦郡,同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設盪昌縣(今容縣),建武元年(317年)以後,又析合浦縣地置新安縣。合浦郡隸屬交州,郡址在合浦縣城(今浦北縣舊州)。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合浦郡屬交州。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432年--464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臨漳郡,屬廣州。泰始七年(471年),劃出廣州臨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壽二郡,同時增設百梁、龍蘇、安昌、南流、永寧、富昌六郡,統稱越州。越州和臨漳郡駐地在今浦北縣泉水鄉境內。合浦郡管轄合浦、徐聞、盪昌、朱官、朱盧、晉始、新安6縣。郡治在合浦縣城。初屬交州後改屬屬廣州。
齊建元元年(479年),合浦郡治遷徐聞縣。合浦郡轄徐聞、合浦、朱盧、新安、晉始、盪昌、朱豐、宋豐、宋廣等9縣。永明六年(488年),劃出合浦縣東北部置北流郡,屬越州。合浦郡駐地由徐聞遷合浦縣城。此時,越州管轄的郡增至20個。梁、陳,梁天監元年(502年)後,撤銷臨漳郡及其屬縣,並歸合浦縣。越州治所遷合浦縣城。
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合浦郡並入越州。大業元年(605年),越州改稱祿州。大業三年(607年),祿州與合州(今雷州半島)合並,稱合州。同年合州改稱合浦郡,隸屬揚州,轄11縣,其中,合浦、龍蘇、封山3縣在今合浦、浦北縣境內。郡址在合浦縣,隸屬揚州。
唐合浦郡屬嶺南道,唐武德五年(622年),合浦郡改稱越州。同年析合浦縣部份轄地設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4縣,與合浦縣同屬越州。貞觀六年(632年),在今營盤鄉境內設珠池縣。劃出大都縣隸屬白州(今博白縣)。唐貞觀八年(634年),越州改稱廉州。貞觀十二年(638年),撤銷安昌、珠池二縣並歸合浦縣。天寶元年(742年),廉州改稱合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廉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4縣。駐地在合浦縣城。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在今常樂圩附近設置常樂州,並劃出合浦縣部份轄地,新設博電、零綠、鹽場3縣為其轄地。是時,廉州轄合浦、封山、蔡龍、大廉4縣,廉州駐地在合浦縣城。南漢大寶五年(962年),後主劉在海門鎮(今廉州鎮)設置媚川都,專管採珠。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撤銷媚川都。開寶五年(972年)將封山、蔡龍、大廉3縣並入合浦縣。同年撤銷常樂州,將其所屬博電、零綠、鹽場3縣合並置石康縣(縣城在今石康鎮境內),隸屬廉州。同年廉州駐地遷長沙場(今石康鎮順塔村)。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撤銷廉州,改設太平軍,駐地海門鎮。同年撤銷合浦縣,並入石康縣。太平軍僅轄石康縣。咸平元年(998年),撤銷太平軍,復設廉州,稱廉州合浦郡。同時復設合浦縣。廉州合浦郡和合浦縣駐地均在海門鎮。廉州合浦郡轄合浦、石康二縣。
元十四年(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為廉州路安撫司。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為廉州總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廉州路轄合浦、石康2縣,駐地在合浦縣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廉州路為廉州府,轄合浦、石康2縣,屬廣東布政司。洪武七年(1374年)廉州府降為州,撤銷合浦縣,廉州轄石康一縣。洪武十四年(1381年),廉州升為府,復置合浦縣,欽縣復為州。合浦縣城為廉州府駐地。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石康3縣。明成化七年(1471年),將石康縣並入合浦縣。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3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廉州府轄欽州和合浦、靈山2縣,駐地合浦縣城,隸屬廣東行省。光緒十四年(1888年),欽州升為直隸州。廉州府轄合浦、靈山2縣。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後,劃出遂溪縣的涸洲島隸屬合浦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廉州府隸屬廉欽道。宣統三年(1911年)八月,將廉欽道改稱欽廉軍政府。廉州府屬欽廉軍政府,仍轄合浦、靈山2縣,駐地合浦縣城。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廉州府。合浦縣直屬欽廉軍政府轄。同年欽廉軍政府改稱欽廉綏靖處(駐地今欽州市)。合浦縣隸屬欽廉綏靖處。3年撤銷欽廉綏靖處,改設欽廉道。合浦縣隸屬欽廉道。9年撤銷欽廉道,合浦縣直屬廣東省。1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區綏靖公署(駐地在今茂名市)。25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在合浦縣。
解放後,1949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南路專區。1950年合浦縣改屬廣東省欽廉專區。1951年合浦縣隸屬廣東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10日將合浦縣轄的北海東鎮、西鎮、高德鄉、潿洲鄉設北海市。1952年合浦縣隸屬廣西省欽州專區。同年5月31日將合浦縣北部析置浦北縣。1953年欽州專署遷合浦縣廉州鎮。1955年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改稱合浦專區,合浦縣屬合浦專區。1958年撤合浦專區,將所屬縣市並入廣東省湛江專區。合浦縣屬湛江專區。同時將北海市和浦北縣並歸合浦縣。1959年6月份設北海鎮(縣級),1965年復設浦北縣,同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專區。1970年欽州專區改稱欽州地區,合浦縣屬欽州地區。1987年7月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開放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