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梁園在那裡
一處:故址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東,梁園,又名梁苑、兔園、睢園、修竹園,俗名竹園,河南商丘梁園,為西漢梁孝王劉武所營建的游賞廷賓之所,另外商丘市還有市轄區梁園區。
第二處:梁園位於廣東佛山松風路先鋒古道。
B. 請問『梁園』是什麼意思
全面解答:)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liánɡ yuán suī hǎo ,bù shì jiǔ liàn zhī jiā
1、成語釋義:謂他鄉雖好,不宜久居。亦謂眼下雖然順心,卻非長久之計。
2、字面上有多種寫法:梁園雖好,不是(非)久戀之家(鄉、地)。
3、成語出典:
梁園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梁園曾是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封地,梁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文帝之子,因他仁慈孝順,死後被追封為孝王,後人稱之為梁孝王。因他功勞顯赫,再加之竇太後的寵愛,所受賞賜無數,封疆於大梁(今梁園),並且得賜天子旗。他出入時隨從護衛千乘萬騎,與皇帝一樣,出殿言「蹈」,入宮稱「警」。到了京城,常與皇帝同乘帝輦出入宮門。梁國當時富足強盛,為諸侯國之首,府庫的金錢、珠玉、寶器比京師還多。梁孝王死後所有寶物都埋入了墓內,史書記載,曹操盜掘此墓時,「得金寶十萬余斤,運七十二船」。
西漢是封建專制的王朝,它在政治機構和政區體制方面實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存。漢高祖劉邦晚年,在消滅異姓王後又大建同姓王國,「子弟同姓為王者九國」,九國是:燕、代、齊、趙、梁、楚、淮南、淮陽、荊。公元前202年,彭越與韓信等合並擊滅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因功始封梁王。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劉武在位35年卒,葬在芒碭山。今芒碭山保安峰有梁孝王墓。梁國疆域,前後不一,梁國初建時期其疆土為魏故地、秦碭郡,僅有20餘城(縣),只相當於東起今山東東平,西至河南開封,南達河南商丘,北到山東平陰一代地區。梁孝王劉武時梁國擁有40多個大縣,其疆界南起今安徽太和北,北至古黃河與趙國為鄰,西到高陽(今杞縣西南),東與泰山郡、魯國接壤。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梁孝王劉武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為保衛皇室立下了大功,於是「得賜天子旌旗,出入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梁孝王入朝,景帝派使節迎梁王於關下。「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與游獵」。梁孝王不僅享受了天子的待遇,而且在經濟軍事實力上,「多作兵器駑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寶玉器多於京師」(《史記·梁孝王世家》)。梁王享樂奢靡之心膨脹,再加上當時天下一統,社會安定,國庫充盈,百姓殷實,從而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統治階級和王侯們為潤色鴻業,滿足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紛紛大興土木。在此情況下,梁王在睢陽城東北建了離宮、別館(梁園),耗資甚巨。
梁園的規模
梁園的位置,西起睢陽城東北(今商丘古城東南),東至今商丘古城東北7.5公里的平台集(今平台鎮治所)。今平台鎮西北角有梁苑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史記·梁孝王世家》言梁苑「方三百餘里」,這里的「方」為「方圓」的意思,但方圓三百里並非實指,所以《索引》說「蓋言其奢,非實辭」。《漢書》說睢陽城「城方十三里」,《水經註疏》曰「築城三十里」。可以看出,梁園的面積方圓40公里至50 公里。梁苑規模宏大,集離宮、亭台、山水、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陵園為一體,是供帝王游獵、出獵、娛樂等多功能的苑囿。據載,梁苑內「作耀華之宮,築菟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岩,起龍囿,又有雁池,池間有鶴州,鳧渚。其諸宮觀相連,綿延數十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晉葛洪《西京雜記》卷2)。《太平御覽》卷159中引《圖經》雲:「梁孝王有修竹園,園中竹木天下之選集。諸方游士各為賦,故館有皺枚之號……又有雁鶩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鑿。又有清冷池,有鉤台,謂之清冷台。」
漢代以前,大梁名勝古跡已是小有名氣了,「吹台」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春秋時期,晉國的大音樂家師曠就曾在這里鼓吹奏樂,因此有「吹台」古跡留存後世。梁孝王喜好同墨客吟詩吹彈游樂,為此專門修復「吹台」,並以「吹台」為軸心,在這里大興土木,「築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平台三十里」。修建亭台樓閣,鑄造猿岩龍觸,豢養珍禽異獸,種植松柏桐竹,修建成一座豪華的園林,「宮觀相連,奇果佳樹,珍禽異獸,靡不畢至」。此處就稱為梁園,又稱菟園。在劉武手裡,「三百里梁園」成為名滿天下、只有漢景帝的上林苑可與之媲美的大型王室園林。枚乘在《梁王菟園賦》中記錄了當時天下人爭相游覽的盛況:「於是晚春早夏,邯鄲、襄國,易、涿容麗人及燕汾之遊子,相予雜還而往焉。」遊人徘徊在奇花異卉、茂林修竹之間,但見重樓起霧,飛閣生,離宮、別館中看不完的霓裳翠袖,聽不盡的夜夜笙歌。或艷陽高照,或月白風清,孝王與文士們因物起興,酬唱應答……
梁園文化的繁盛
梁孝王愛才,喜風雅,重金高位招攬天下人才,不僅對早有才名者如此,對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一旦聽說有才志,也必定慷慨相助。一時間,「豪俊之士靡集」。許多人甚至辭去朝廷及其他諸侯國的官職到梁園「從梁王游」。這其中最有名氣的,當數枚乘、鄒陽、庄忌和司馬相如等。
枚乘、鄒陽、庄忌原為吳王劉濞的門下,力勸吳王不要謀反,吳王不聽,他們怕報復,又久慕梁孝王及梁園之名,遂奔梁國。吳王發動「七國之亂」,枚乘再諫吳王,力阻謀反,雖沒起什麼作用,枚乘卻因此名震天下。「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把枚乘招至朝中,拜為弘農都尉。而枚乘不願在朝為官,懷念梁園中的優游生活,遂託病辭官,仍回梁國做梁孝王的文學侍從。漢景帝中元六年,梁孝王病逝,枚乘返回故鄉淮陰。漢武帝即位不久,因早年就聞枚乘大名,遂征枚乘,枚乘因年事已高,病死在入京途中。漢武帝意猶未盡,直至後來徵到枚乘在梁國所生的兒子枚皋,才算心滿意足。同時從梁國徵招的,還有庄忌的子侄庄助、庄蔥奇等。枚乘為辭賦大家,引《諫吳王書》、《七發》、《梁王菟園賦》等成為梁園及整個西漢文壇的領軍人物之一。寫於梁園的《七發》更是漢賦由楚辭演變而來至成熟期的代表之作,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體制的最後形成,其開創的設客問答的形式、鋪陳誇飾的特點,均為其後的漢賦作者所繼承。後人仿《七發》形制,有《七厲》、《七辯》等問世,足見枚乘辭賦影響之深遠。與枚乘殊途同歸的還有司馬相如,他先在朝中任漢景帝的武騎常侍,景帝文治武功皆留心,獨不喜辭賦。司馬相如頗不如意,見孝王惜士愛才,遂稱病辭官,也到梁國追隨孝王來了。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決心以趙國著名政治家藺相如為榜樣,成就一番大事業。司馬相如客居梁國數年,給梁園留下了《子虛賦》,後作《上林賦》呈獻武帝。武帝嘉許,拜為郎,不久又遷為孝文園令。司馬相如是西漢中期最有成就的辭賦家,除以上作品外,尚有《長門賦》、《美人賦》等數十篇佳作傳世。鄒陽誠實坦盪,遇事不肯與人苟合。到梁國後,因力阻梁孝王謀「漢嗣」之位,遭羊勝、公孫詭讒言,被孝王下獄,准備處死。鄒陽獄中上書,文辭言婉雄辯,盪氣回腸。孝王讀後,立即釋放鄒陽,並拜為上賓。正因為有枚乘、鄒陽、司馬相如等的加盟,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梁園作家群,也成就了梁園文化,使梁園辭賦開漢代大賦之先聲,並為西漢文壇輸送了大批人才。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稱:「天下文學之盛,當時蓋未有如梁者也。」指的就是這一時期。這其中,梁孝王劉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個身體力行的組織者和倡導者。「三百里梁園」則為這些文化人提供了理想的馳墨騁懷的園地。
在梁園文化中,劉武和梁園,二者不可缺一。後世許多文人每逢到此仍都感慨不已。「驅車荒城隅,昔是梁王園。當日賓客館,離離百草蕃。」(侯方域《梁園懷古》)大詩人李白更是在梁園留住10年不忍離去。李白有《梁園吟》一詩:「我浮黃河去京闕,掛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仿古始及平台間。平台為客憂思多,對酒遂作《梁園歌》……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舞影歌聲散綠池,空餘汴水東流海。」歲月輪回,昔日盛都早已遍歷人間盛衰榮辱,閱盡滄海桑田巨變。多少繁華憶舊夢,「三百里梁園」早已掩映於歷史的深處。今日的梁園區作為西漢梁國都城的所在地,正在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上,激情四射,豪情滿懷,正以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度笑迎八方賓朋!(http://www.ha.chinanews.com.cn/hgzhss/testnews/news/379/2006-09-12 /2006-09-12-379-20640.shtml)
成語來歷
司馬相如是漢初的一位作家,他的詞賦寫得很出色。可是當時的漢景帝(劉啟)不喜歡詞賦,卻愛打獵。司馬相如當過陪景帝打獵的官(武騎常侍),不感興趣,就到梁孝王(即景帝之弟劉武)那裡住了幾年。當時的所謂梁,在今河南的開封、商丘一帶。梁孝王在那裡修建了梁園,招納了不少文士。 當食客不愁吃喝,但是對於有抱負的司馬相如則不是那麼美好了,於是就有了這句發自內心的「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http://..com/question/1873203.html)
(居牖客註:以上之「3」,均為網上搜集,並無文獻確證,留待日後考證,或希其他網友補正為盼)
釋義
梁園:漢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名園。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指一切繁華快樂的場所,都不如自己的家鄉那樣值得留戀。
後來也用作形容一個地方雖然舒適,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要盡快離開。
C. 嶺南四大園林分別是什麼在哪裡
嶺南四大園林,指佛山市順德區的清暉園、和佛山市禪城區的梁園,番禺的余蔭山房和東莞的可園四座古典園林。
1、清暉園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清暉路, 地處市中心。中國十大名園,位居廣東四大名園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暉園始建於嘉慶五年(1800),1996年擴建成二萬二千多平方米,盡顯了嶺南庭院的精髓與江南園林之特色。清暉園內水木清華,景緻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饋交互融合。匯集了我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築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 主要景點船廳、碧溪草堂、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讀雲軒、沐英澗、留芬饋等。造型構築別具匠心,各具情態,靈巧雅緻,門窗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樹木繁茂,品種豐富,多姿多彩,與古色古香的樓饋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
2、梁園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的精華部分組成,規模宏大,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地詩書畫名家梁藹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於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依文物修復「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名園的精髓。
3、余蔭山房 ,又名余蔭園,位於廣東番禺南村鎮東南角。始建於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同治十年竣工,距今133年,以「小巧玲瓏」的獨特風格著稱於世,贏得園林藝術的極高榮譽。余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
4、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城區博廈,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它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後竣工。可園最早的前身是冒氏宅,可惜由於年代久遠,現已無任何記載。1850年,清代的武將張敬修完成了可園的建築,園子修好後,張敬修邀請各方名士前來助興,席畢,張敬修帶著大家參觀家宅,評點一番。張詢問大家的意見,不知是來的人水平太低,講不出什麼道道呢,還是不敢亂講話怕萬一講得不好惹惱了張,只是點頭稱許「可以,可以」,於是張敬修將此園就名為「可園」,可字還包含了「合適、稱心如意」的意思。
D. 梁園的簡介
梁園,又名梁苑、兔園、睢園、修竹園,俗名竹園,為西漢梁孝王劉武在都城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城內所營建的游賞廷賓之所,故址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東。古代有眾多詩品名篇詠頌梁園,如偉大詩人、詩仙李白的《梁園吟》等等。「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2200年前,司馬相如客居梁園(今商丘市睢陽區)數年,臨別時不經意的一句話,竟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惜別喜好之地時的一句經典。
西漢初年,漢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劉武於都城睢陽,建立梁國,在睢陽東南平台一帶大興土木,建造了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梁園(「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築兔園。」-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又在園內建造了許多亭台樓閣以及百靈山、落猿岩、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等景觀,種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樹。建成後的梁園周圍三百多里,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使這里成了景色秀麗的人間天堂,梁園七台八景之一的「梁園雪霽」即是此所指。 梁園的位置,西起睢陽城東北(今商丘古城東南),東至今商丘古城東北7.5公里的平台集(今商丘經濟開發區平台街道治所)。今平台街道西北角有梁苑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史記·梁孝王世家》言梁苑「方三百餘里」,這里的「方」為「方圓」的意思,但方圓三百里並非實指,所以《索引》說「蓋言其奢,非實辭」。《漢書》說睢陽城「城方十三里」,《水經註疏》曰「築城三十里」。可以看出,梁園的面積方圓40公里至50公里。梁苑規模宏大,集離宮、亭台、山水、奇花異草、珍禽異獸、陵園為一體,是供帝王游獵、出獵、娛樂等多功能的苑囿。據載,梁苑內「作耀華之宮,築菟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岩,起龍囿,又有雁池,池間有鶴州,鳧渚。其諸宮觀相連,綿延數十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晉葛洪《西京雜記》卷2)。《太平御覽》卷159中引《圖經》雲:「梁孝王有修竹園,園中竹木天下之選集。諸方游士各為賦,故館有皺枚之號……又有雁鶩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鑿。又有清冷池,有鉤台,謂之清冷台。」
另外商丘市有下轄區梁園區。之所以命名為梁園區,與西漢梁國劉武所建的大型園林「梁園」有關,古梁園遺址大都在今梁園區內,故名梁園區。
E. 佛山四大圓的資料
應該是「廣東四大名園」,只有梁園和清暉園是位於廣東,沒有「佛山四大園」這個講法。
1.余蔭山房
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的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建成於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了。她與佛山樑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廣東四大名園。余蔭園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縮龍成寸」。園內的建築布局卻非常精巧、藏而不露,區區彈丸之地已把中國園林建築中的亭、台、樓、閣、堂、軒、橋梁、廊堤、石碧水全部都包含在裡面。而且迴廊、花窗、影壁巧妙借景,使得小小園林顯得園中有園,景外有景,曲徑幽深。二是「書香文雅」。余蔭山房從入門開始,每處景物的設計都匠心獨運,寓意深長,簡直是步步一景,景景相扣,景色無限,而且居室不離文化,滿園的詩聯佳作文采繽紛,書香濃郁。因此,余蔭山房是嶺南園林建築藝術中的精品,是因地製作宜、巧妙設計園林建築的傑作。
主頁:http://www.6088.com/yysf/index.htm
2.梁園
佛山樑園(圖)是佛山樑氏宅園的總稱,1984年重修後改稱梁園。梁園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其中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其他則位於松風路西賢里及昇平路松桂里。
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8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於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梁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及東莞可園並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園中亭台樓閣、石山小徑、小橋流水、奇花異草布局巧妙,盡顯嶺南建築特色。梁園素以湖水縈回、奇石巧布著稱嶺南;園內建築玲瓏典雅,綠樹成蔭,點綴有形態各異的石質裝飾;不僅如此,梁園還珍藏著歷代書家法貼。秀水、奇石、名貼堪稱梁園「三寶」。
簡介:http://ke..com/view/396519.htm
3.可園
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區西博廈村,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樑園、番禺余蔭山房合稱清代粵中四大名園。始建於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三年後竣工,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面積2204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繞以青磚圍牆。園內有一樓、六閣、五亭、六台、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等等,其建築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構。最高建築可樓,高15.6米,沿樓側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
關於可園的名字,有不同解釋,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這個庭園「可堪游賞」。可園的特點是面積小、設計精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藝術地揉合在一起。在三畝三的土地上,亭台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並俱全。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築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布局高低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
可園創建人張敬修投筆從戎,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廣東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園十年創造沒骨法、撞粉法畫花鳥畫,並予傳授,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
今天,可園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在東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可園景區從原來的5.5畝(3630平方米)擴大到30畝(20000平方米),經過不斷完善,更加可人。
簡介:http://ke..com/view/104184.htm
4.清暉園
清暉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順德市大良鎮清暉路,地處市中心。
清暉園,原為明朝萬曆丁末狀元黃士俊的府邸。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復經龍家一門數代精心營建,格局始臻定型。1959年,廣東省省委書記陶鑄批專款修復予以重點保護。九十年代,順德市委市政府對清暉園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擴復舊制,重現古名園的風采。
清暉園的建築藝術頗高,蔚為壯觀。庭園曲徑迴廊,景趣盎然。園內幽深清空,布局緊湊,步移景換;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園內有大量裝飾性和欣賞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園內妙聯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韻尚存,藝術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連忘返。園林藝術處理,頗具匠心。園內疊石假山,曲水流觴。銀杏千秋,百齡龍眼,玉棠春瑞,沙柳飄揚。閑步曲橋喜看金鯉碧波嬉戲;徐行花徑,好賞綠樹時花撲面。時而庭園內傳出裊裊弦歌,聽一粵曲,令你心清耳悅,如醉如痴。
現有的清暉園,集明清文化、嶺南古園林建築、江南園林藝術、珠江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是一個如詩如畫,如夢幻似仙境的迷人勝地。
主頁:http://www.qinghuiyuan.com/
F. 佛山樑園緯度、經度
梁園始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由梁氏叔侄四人出資建造,1984年重修後改稱梁園。園區主要景點有「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等。梁園為廣東四大名園之一,1990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代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園林著作《嶺南畫舫錄》中,對佛山樑園有詳盡描繪。
經度:113.11236915077212
緯度:23.03773632125182
G. 電腦課的調查作業...關於梁園的調查,梁園有什麼歷史有什麼變化
梁園有兩處,河南商丘一處,廣東佛山一處
河南梁園
西漢初年,漢文帝封其子劉武於大梁(今商丘),梁孝王在汴梁東南古吹台一帶大興土木,建造了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梁園(「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築兔園。」-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三》)。又在園內建造了許多河南商丘梁園圖集(15張)亭台樓閣以及百靈山、落猿岩、棲龍岫、雁池、鶴洲、鳧渚等景觀,種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樹。建成後的梁園周圍三百多里,宮觀相連,奇果佳樹,錯雜其間,珍禽異獸,出沒其中,使這里成了景色秀麗的人間天堂,汴京八景之一 梁園的「梁園雪霽」即是此所指。
梁孝王劉武喜好招攬文人謀士,西漢時期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辭賦家枚乘等都經常跟梁孝王一起吟詩作賦,吹彈歌舞。劉武曾在園中設宴,司馬相如、枚乘等都應召而至,成為竹蔭蔽日的梁園賓客,並為之吟詠。
此外,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蹭蹬未仕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杜、高適三人會於梁園(商丘),並同游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在梁園時,李白曾題寫過一首著名的《梁園吟》。
佛山樑園是佛山樑氏宅園佛山樑園的總稱,1984年重修後改稱梁園。梁園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蘆」、「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組成,規模宏大。其中主體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其他則位於松風路西賢里及昇平路松桂里。
梁園由當地詩書名家梁藹如、梁九章及梁九圖叔侄四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建成,歷時四十餘年。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於湮沒。鑒於其歷史、藝術和觀賞價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於1994年開始大規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使名園重光成為現實。
梁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及東莞可園並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園中亭台樓閣、石山小徑、小橋流水、奇花異草布局巧妙,盡顯嶺南建築特色。梁園素以湖水縈回、奇石巧布著稱嶺南;園內建築玲瓏典雅,綠樹成蔭,點綴有形態各異的石質裝飾;不僅如此,梁園還珍藏著歷代書家法貼。秀水、奇石、名貼堪稱梁園「三寶」。
〖總體布局〗
梁園總體布局以住宅、祠堂、園林三者渾然一體最具當地大型庄宅園林特色, 廣東佛山樑園]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其中的四組園林群體因各自構思取向不同而風格各異,各種「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嶺南特有的組景手段式式具備,變化迭出。與各建築物和景區主題緊密結合的詩書畫文化內涵豐富多彩,詩情畫意比比皆是,園內精心構思的「草廬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異其趣;展示文人園林特質的「石齋寄情」、「硯磨言志」、「幽居香蘭」、「庄宅遺風」四景,將嶺南古園林的多種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讀書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賦閑等多種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
〖山石藝術〗
相傳梁園奇石達四百多塊,有「積石比書多」的美譽。其中,群星草堂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石庭」。它講究一石成形、獨石成景,在嶺南私園中獨樹一幟。梁園的主人通過對獨石、孤石的整理,突顯個體特性,在壺中天地中表達了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格的追求。梁園園內巧布太湖、靈璧、英德等地奇石,大者高逾丈,闊逾仞,小者不過百斤。在庭園之中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極具情趣,其中的名石有「蘇武牧羊」、「童子拜觀音」、「美人照鏡」、「宮舞」、「追月」、「倚雲」等。景石大都修台飾欄,間以竹木、繞以池沼。
梁園的山都不是「疊」出來的,而是與整個造園質朴的風格是相統一的,不求恢宏的氣勢而求石的神態韻味,以小代大,表現山川之奇。梁九圖在詩中描述到,「衡岳歸來意未闌,壺中蓄石當煙鬟。」這種以石代山取代「疊山」的方法,摒棄了石塊的積壓堆砌,省卻了石頭紋理及形狀的比照磨合,可以更靈活自由地表達不同思想情感。
〖人文特色〗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於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築式式俱備、輕盈通透;園內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設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是聞名遐邇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
梁園是研究嶺南古代文人園林地方特色、構思布局、造園組景、文化內涵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典型範例,展現了古代佛山文人對遠離大都會凡囂、享受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境的嚮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
現存建築
由松風路先鋒古道進入梁園,映入眼簾的是部曹第、佛堂、梁氏宅等和刺史家廟等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全為磚木結構,飾以木雕、磚雕,高雅精緻。造園者巧妙地將住宅、祠堂、園林和諧地連結在一起。群星草堂為梁九華所建,位於松風路先鋒古道,佔地數千平方米。建築群體由草堂、客堂、秋爽軒、船廳和迴廊組成。建築精巧別致,引人入勝。雖體量不大,但卻小巧精緻。「半邊亭」結構奇特,首層六角半邊,二層四方完整,屋頂平緩,飛檐斗拱,可稱是「求拙」之作。「船廳」三面為大型滿洲窗,四周景物盡收眼底,真是斗室容環宇。更為突出的是「荷香小榭」,精美纖巧、四周通透、里外交匯,把天、地、人完全融為一體。這些建築物以石庭、山庭、水庭為基調,建築寬敞通透,四周迴廊穿引,採用移步換景之法引人入勝。如荷香小榭位於湖岸邊,站立於小榭屋檐下,面對鋪滿荷葉和荷花的湖水,一片碧綠中的點點粉紅,令人心醉。小榭高四米余,木結構,門楣及窗都飾以木雕,門窗縷空,圖案則是荷葉、荷花,既優雅,又與湖中的荷葉、荷香真假互相呼應,令人對設計者的用心良苦贊嘆不已。走過一座設計精巧的小石拱橋,就到達汾江草廬群體。這里的水石運用可說是別出心裁:既有一般的疊石置景,又有獨石成景;既有潺潺流水,又有一泓湖水,碧水中,成群的金魚、錦鯉時浮時沉,湖面漣漪連綿,這靜中有動的景觀,令人贊嘆。岸邊有一座造型優美的石舫。遙望湖面,則見一塊形態奇特高約三米的石塊屹立於湖中,此石名叫「湖心石」。湖心石周圍有白鵝及鴛鴦在戲水,「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之意境畢現。 群星草堂群體和汾江草廬群體都用松、竹、柳和盆景於以點綴。園中除有十餘株古樹外,還種有富嶺南風韻的玉棠春、鷹爪蘭、雞旦花等。正是:「兩處園林都入畫,滿庭蘭玉盡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