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春夏秋冬廣州人都干什麼
擴展閱讀
駕車逛完上海市需要多久 2025-08-03 19:08:43

春夏秋冬廣州人都干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17 15:32:54

⑴ 廣東人的生活習慣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 「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掘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廣州之所以被稱為「花城」,不單是因為廣州氣侯溫和、四季如春、鮮花常開(昆明也四季鮮花常開),更由於廣州每年春節前都舉行迎春花市,這種傾城人民逛花市的習俗,全國唯廣州所獨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規模。

早在兩漢時,廣州人便有愛花的癖好。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已說嶺南人「彩縷穿花」。因廣州人愛花,也就出現了以種花、賣花為業的人。

南漢時,河南一帶被稱為「素馨斜」,就是專門藝植花木的地方。花農和賣花女就在現在的海珠橋南岸西側的「花洲方渡頭」劃艇過河北賣花。形成花市的,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一1630年)。但那時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碼頭,後陸續擴大到廣州九個城門。花的品種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則到19世紀清咸豐、同治年間始形成。

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前三天,即從年甘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時結束。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廣州迎春花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市內各區均有花市 :越秀區在教育路;東山區在濱江路;荔灣區在多寶路;海殊區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海幢公園、流花湖、荔灣湖等大小公園,無不在春節前後舉辦形式多樣的花展、花會,成為廣州花市的一個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則成為廣州花市的中心。每個花市搭起綵樓 ,張燈結綵,在馬路中央架起長長的花棚,一層一層擺滿各種花果。廣州人好講意頭,認為春節逛花街,買支靚花,來年便能行個「好運」。當然,逛花街不只是為了買花,更多的是為了賞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種花果。

每年陰歷(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陽。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處在正陽的位置,所以稱端陽,還叫天中節。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和賽龍舟、洗龍舟水等習俗。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干多年歷史。明代以來,人們多數在珠江河海珠島對開的海面進行。但那時的龍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樣式也復雜、美觀。有十幾丈長,六、七尺高的,龍船上還有台閣,一隻船上有近百人。實質是以藝術性為主。現在,賽龍舟已成了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運動了。龍舟的形狀也多製成狹而長,形如獨木舟,以利船速。龍舟的槳數不等,少則六對,多的有五十多對。大型龍舟一般都設旗手和鑼鼓手,鑼鼓手擊鑼打鼓統率全船,劃漿的隨鼓聲或快或慢。此外劃槳的只管劃漿,掌舵的把穩舵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罩住,以致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水霧在江面飛馳,甚是扣人心弦。賽龍舟奪標者可贏得整隻燒豬出回村裡分了吃。很可惜,廣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擠擁,已有好幾年沒能在這里舉辦賽龍舟了。92年曾有建議在白雲山腳的麓湖上舉行賽龍舟的,也未能實現。好在廣州番禹的市橋,近年每年都舉辦龍舟節,盛況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遊客前往觀看。

⑵ 廣州人的風俗習慣

1.春節期間的除夕迎春花市和元宵節,端午節, 番禺荷花節,從化、增城的荔枝節,重陽節,中國旅遊藝術節暨廣東歡樂節,廣州國際美食節等。

2.還有每年元旦均舉行的廣州風情賀年繽紛大巡遊,中秋節的中秋燈會,以及10月舉行的廣州旅遊文藝會演等,為廣州市這座"花城"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3.春節風俗,插桃花、擺年橘、團年飯、煮湯圓、逗利是(領紅包)、行花街、開年、人日、鬧元宵、游花地等;

4.其它歲時風俗,拜山(即掃墓),龍船景與斗龍船,七夕乞巧,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登高等;

5.審美風俗,舞獅子,鰲魚舞,飄色,花市與迎春花會,春秋菊展,花舫和素馨燈飾等;

6.信仰風俗,南海神誕,天後誕,鄭仙誕,金花誕,上元誕、中元誕和下元誕(合為"三元"),何仙姑誕,土地誕,觀音誕,盤古王誕,華光誕,生菜會和打華光等;

7.生活風俗,飲早茶、宵夜、飲糖水、喝涼茶、喝老火靚湯、打邊爐(火鍋)、冬令吃狗肉等,這是廣州特有的飲食文化。

(2)春夏秋冬廣州人都干什麼擴展閱讀

1.不可用筷子敲打碗盆,廣州人很忌諱吃飯時用筷子敲打碗盆。逢到家裡請客吃飯時,尤其不可將筷子胡亂地敲打碗盆。一種經常的說法是,只有乞丐討食時才會用筷子敲打碗盆。

還有一種說法與古代「蠱毒」傳說有關。相傳蠱是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人將百蟲放進壇里,經過多年後打開看時,必定有一個蟲子把其他的蟲子都吃光,這個勝利者就叫「蠱」。

用蠱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時,就要在下毒時邊念咒語邊敲打碗盆,以便使蠱起作用。所以,用筷子敲打碗盆就犯忌諱。

2.上整條魚時,應將魚腹朝向主賓,以示尊重。一般而論,把魚腹對著主客主要是因為魚腹刺少,腴嫩味美。不過,這其實也有個典故。

春秋時,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欲殺王僚自立,伍子胥把刺客專諸推薦給公子光,但專諸平時無機會接近吳王僚。得悉僚愛吃炙魚,專諸就去拜太和公為師。

炙魚手藝學成後,專諸乘公子光請吳王僚到家裡吃飯之機,做好一條整魚,藏匕首於魚腹,在上菜時,取出匕首,刺死了吳王僚,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殺死。自此,凡宴賓客,都需把魚腹對著主客,以示善意。

參考資料

⑶ 廣州人新年初一到十五都幹嘛

傳統方式:廣州人一般在年30晚上會在男方家吃團圓飯,然後去逛花市,初一去男方家拜年,初二去女方家拜年,初三到初七去走親戚朋友,初八上班,在單位互相拜年。初九到十五還是過年的樣子,元宵節晚上在男方家再吃一頓團圓飯,吃完年就過完了。

⑷ 廣州人在秋天干什麼

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

⑸ 廣東人一年四季的中一日三餐的食譜

廣東人喜歡喝湯,無湯不歡。夏季上火的話就煲涼瓜排骨湯,海帶骨頭攤,或者西洋菜骨頭湯。你可以去找一下廣東的湯譜。至於感冒的話,偏方有很多,我家裡常用的就是可樂煲姜,這個喝了很發汗,感冒的話出了一身汗,排毒了就輕鬆了。

⑹ 廣東人的風俗習慣

廣東人常見的風俗習慣有四種:

第一習俗:餐前先喝湯
餐前先喝湯是廣東飲食習慣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每天可以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用來煲湯,其味道鮮美可口,真不失一道美味。中醫認為空腹喝湯能驅趕寒氣、盪滌胃腸、疏通腸道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餐前先喝湯有利於保護胃黏膜,刺激胃液和胃酸分泌,有利於消化吸收,還可以減肥。但是,湯味雖好,也不要煲太久,那樣會破壞好多營養成分,損失一些微量元素,反倒對身體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習俗:喜好飲涼茶
飲涼茶是廣東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所以無論春夏秋冬在涼茶館內總有不少飲涼茶的人。所謂涼茶,其實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其主要成份有夏枯草、冬桑葉、野菊花、綿茵陳、崩大碗、崗梅、車前草、地膽頭、水翁花、金銀花、紫蘇、薄荷、布渣葉、半邊蓮等等。也有標榜「十八味涼茶」或「廿四味涼茶」的,五花八門,但是實際上多屬大同小異。廣東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繁多,其中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干涼茶等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東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在茶館里兜售。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東人所推崇。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金銀花茶、冬瓜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第三習俗:食米不食麵
南方人主要種植水稻,飲食習慣自然以米為主,因此從小就沒有吃麵食的習慣。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多多少少會吃一點麵食的。但是廣東人對米的青睞遠遠多於面。在廣東除了外地人來這里做麵食外,本地人幾乎沒有會經營麵食的,尤其是面條。所以就形成了「餐餐不離米,米飯才是飯」的生活習慣。如果午餐或者晚餐吃面條或者其他面製品,過後總覺得沒有吃飯似的。在廣東到處都可以吃到各種米製品。如大排擋里著名的河粉、米粉(米絲)、腸粉等等,可以是烹炒的、蒸煎的,也可以做成加湯的,外加一些肉丸或者排骨瘦肉豬腳等等。還有各式的粥湯,米糕等等,無論怎樣花樣如何翻新,但原料總離不開米。

第四習俗:無雞不成宴
粵菜廚壇有句行語,叫「無雞不成宴」或「無雞不成席」。廣東各地皆有好雞的習俗,如大名鼎鼎的清遠雞、胡須雞等等;擅烹雞的流派也不少,比如東江的鹽焗雞、麓湖的市師雞等等。而廣州也有上下九的清平雞、長壽路的同記雞、文明路的太爺雞、廣衛路的路邊雞均聞名遐邇。另外還有白切雞、香菇雞、蔥油雞、清蒸滑雞、栗子燜雞、干炸雞、烤雞、貴妃雞等等都是大眾化的食譜。在豐富多彩的雞案中,最為人常食不厭的當屬白切雞了,在各大小餐館里均可以吃到,如果不會做白切雞,這個餐館就有生存不下去可能。在廣東吃宴席,幾乎餐餐都有雞。沒有雞的宴席就如同北方沒有酒的宴席一樣,盪然無味.

⑺ 四季廣州人們都做什麼

做四季所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