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中秋賞月要准備哪些東西
擴展閱讀
杭州兒童補牙多少錢 2024-05-03 13:01:03
福州長樂漳港哪裡按摩好 2024-05-03 12:59:27

廣州中秋賞月要准備哪些東西

發布時間: 2022-08-04 20:45:43

⑴ 賞月都擺放什麼東西

中秋賞月風水禁忌,原來不是人人都可以賞
月圓人團圓,即將到來的中秋,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大家知道中秋節的習俗就是聚一起吃月餅賞圓月。可卻很少人知道中秋賞月風水禁忌這方面的學問,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賞月的。

中秋賞月風水禁忌,原來不是人人都可以賞月

男不拜月

中秋佳節,我們都有賞月拜月的風俗習慣,並且流行於全國各地。然而在拜月的環節,其實男人並不適合參與。「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因為男人身上的剛陽之氣較旺,與屬陰的月亮不搭。而且掌管月亮的神仙是嫦娥,所以拜月的習俗本來就只適合女性朋友參與。

中秋賞月風水禁忌,原來不是人人都可以賞月

失意倒霉者不賞月

對於近期運勢低迷,失意惆悵的人來說,中秋佳節當天就盡量不要參加賞月的環節。而運勢欠佳,霉運接踵而來的朋友,也不適合去賞月。或許可以選擇跟家人聚一聚,吃個團圓飯什麼的。

體虛身弱者不賞月

不少人賞月是去到空曠或者野外的地方,這種奔波勞碌的活並不適合身弱體虛的朋友參加,尤其是病人。就算是家中的賞月活動,也不應參與,因為月亮的陰氣較重,恐怕會給身體帶來負擔。

中秋賞月風水禁忌,原來不是人人都可以賞月

忌劉海遮額頭

很多女生都喜歡留劉海,把額頭藏起來。但本來這樣的做法就很不利於桃花,而在中秋節當天同樣不利於開運。因為額頭是我們的神燈所在,不管男生還是女生在節日當天最好就是把額頭露出來,不要讓頭發遮住額頭。

忌出門和進屋不燒香

在中秋節日的前後,最好是出門之前,在神明祖先那裡燒上一炷香,以祈求平安出行。而回家進屋後再點上一炷香,是答謝神明的一種禮貌。

中秋賞月風水禁忌,原來不是人人都可以賞月

忌果餅不圓

中秋節晚上,大多地方都有用水果月餅祭拜月亮的習慣。而在挑選水果和月餅的時候,一定要找圓個子的,寓意家人團團圓圓,和氣美滿。祭拜完之後,家人聚到一起分月餅吃,表示吃了家人不離散。而水果同樣如此,所以正合時宜的柚子就是最佳的搭配,切開的時候又是月牙般的蓮花狀。

有節日就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中秋賞月風水禁忌

⑵ 中秋節都要做什麼

傳統活動

祭月(拜月)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拜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賞月,托月追思,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祝願。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

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的文字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豎中秋

在廣東一些地方,中秋節有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所以也叫「豎中秋」。

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舉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節

⑶ 廣東人在中秋節有啥習俗呀、越詳細越好,

1、樹中秋:在廣州,有「樹中秋」的習俗,樹亦作樹,即將彩燈高掛起來。「樹中秋」離不開扎燈籠,孩子們在大人們的幫助下,用竹紙或水果皮扎燈籠,最簡單的是柚皮燈。

2、燒塔:在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中秋有燒塔祈福的民俗。它是稻穀節節飽滿,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的象徵。

3、舞火狗:在惠州龍門藍田瑤族鄉,每年中秋佳節都要舉行「舞火狗」活動,以感謝狗對瑤族人的貢獻。據說已有三百年歷史了,相傳瑤族峒主年幼喪母,他的父親是用狗奶將他喂大的。所以每逢農歷八月十五,村寨會舉行舞火狗活動來感謝狗的養育之恩。

4、照月:古時在東莞流傳「月老為媒」的說法,家中如有男未婚女未嫁,便會在中秋三更夜時,於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

5、舞火龍:在佛山南庄,流傳了上百年的舞火龍習俗,寓意年年都好,身體健康,這一夜比過年還要熱鬧。村民將近百米的龍身,高高舉起,金龍直欲騰雲沖天。而後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極具當地特色。出遊時,炮竹和鑼鼓為火龍開路,近百米的龍身被眾人舉起,翻騰起舞,場面熱鬧非凡。

⑷ 中秋節賞月要那些食物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⑸ 廣州的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樹中秋
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裡,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台、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拜月光:
拜月光,主要為南方民族習俗之一。儀式在中秋節月亮升起時進行。
古代的人民以務農為主,農事和季節變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而一年中的秋季,農歷八月中旬,又是豐收的黃金季節。「秋」字原本就有「禾穀熟」的意思。人民辛辛苦苦,終於等到收獲,於是家家戶戶都設酒備菜,祈求農耕順利,以及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了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古代稱為「秋報」。這就是拜月習俗的開始。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由周天子每年秋分祭月的習慣中繼承下來的。古人早已察覺到「月到中秋分外圓」的自然變化,所以很早在中秋前後已有「祭月」和「拜月」的活動。《禮記》:「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已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是拜月的意思。全句意思為周天子在春分之日祭太陽,秋分之日祭月,祭太陽的時分在清晨,而祭月的時分是在傍晚(夕月以夕)。 有詩去: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刻餅分瓜幾案陳,團團同拜月光神,歸寧阿姊夫家接,目送那知妹生嗔。」
拜月儀式是:對月當天,有天台的在天台,無天台的在門口豎起竹子,掛起燈飾。放置供桌,擺上月餅、茶水、糖果,芋頭、菱角、柚子、香蕉、楊桃、柿子、油甘子等(芋頭的擺法是,在盤的中央放芋也母,周圍擺芋仔),對月而祭。祭月時要焚香燃燭,虔誠的許願祈福。
紙扎燈籠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靚景,可對此大 家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得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得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得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色彩。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只,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今年中秋佳節,「提燈籠」得保守民俗還流行起來!在中山,過去專製做燈籠得民間老藝大 家,今年紛紛重操舊業,製做得燈籠供不應求,民俗生活得回歸熱潮,讓老藝大 家七天長假「人民幣包鼓鼓囊囊」,心裡更舒坦

中秋節,提燈籠、吃月餅都是必備得節目,「咱們微型時候,流行木瓜燈,利用木瓜皮製成得別致花燈,非常有意思,木瓜燈陪我度過整個童年。」 小時候,除了木瓜燈,還有香蕉燈。幾乎家家戶戶得小孩都能做,每逢中秋佳節,非常多小孩都能提著燈籠一塊兒遊玩,大家也提著燈籠到田野里賞月。提著燈籠賞月是一種傳統,保守手工燈籠有非常多文化要素,打個比方說燈籠上得畫,『仙女散花圖』、『嫦娥奔月圖』、『八仙過海圖』……都有著濃濃得文化味。而提著燈籠賞月,特多得是為了和親大 家交流,小微型燈籠給中秋增添了幾分溫馨和浪漫。」

⑹ 中秋節要干什麼,買什麼,做什麼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當然其他地方也有各自的習俗


拋帕招親

山東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於廣場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宮景狀,並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後,姑娘們將一些綉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領獎。有些未婚的小夥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後,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竊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於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於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於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後,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雲".在衡陽,凡是村裡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裡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區,也有以瓜送子的習俗,與衡陽類似、中秋節晚上,趁主人賞月不在屋時,要好的鄰居就秘密地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須是已經有兒女的人。他們先選中村裡最惡的一戶人家的瓜園,從園中偷一隻大冬瓜,在瓜上畫娃娃的面目,再用一節五寸長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內,順著竹管往裡灌水,直到灌滿為止。送子人將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窩中,等主人回房睡覺時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動,水便順著竹管流了出來,就像小孩尿床一樣。而丟瓜的人家一早起來便罵,據說,罵得越凶,將來生的娃娃越健壯。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兒女,便要兒女拜送子的人"乾爹"、"干媽"。

在貴州也有偷瓜送子的習俗。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後,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一頓月餅,然後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

安徽歙縣一帶,中秋節時,大人們讓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連娘帶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極臟。用這種方式表示送子。有詩說:「送子中秋記美談,瓜丁芋子總宜男。無辜最惜紅綾被,帶水拖泥那可堪。」


參考 :網路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zhongqiu/3.htm



相關鏈接:http://www.xingzuo360.cn/jr/zhongqiujie/xisu/1.html

http://www.hua.com/theme/zhongqiu/custom.htm

⑺ 中秋祭月需要准備什麼供品

祭品使用簡單的月餅和水果即可,這些祭品是奉獻給月神享用的祭品。主要的祭品有:月餅、獵取節日野味、糯米圓餅、飲酒、瓜果、毛豆、雞冠花等。

此外,祭月的瓜果一般為蘋果、梨、紅棗、葡萄、石榴、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新熟的毛豆也是常備的祭品。

中秋月餅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餅以自製為佳,並且宜做成較大的形狀以方便眾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餅時,應准備足夠數量,以便祭後之「餕」。 西瓜一盤,切成蓮花狀,秋季時令水果若干盤,依各地情況酌定。

(7)廣州中秋賞月要准備哪些東西擴展閱讀:

中秋祭月拜月的原因:

中國的祭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祭月時間是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於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壯族人民也十分看重這個節日。在壯族地區,中秋節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⑻ 廣東有哪些中秋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如:拜月娘、盪鞦韆、游「月娘」、燃煙堆、燒瓦塔、觀神、剝鬼皮。

盪鞦韆,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鞦韆和「十」字鞦韆。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綵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鞦韆前。按這里的風俗,女的不能盪鞦韆隻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盪鞦韆,比賽誰盪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鞦韆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鞦韆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盪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紮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里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遊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紮上綉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凈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朥餅以潮州市郊意溪鎮烤制的為上乘。意溪鎮又以「范合盛」號的朥餅為

最著名。范合盛號的綠豆沙,據說要盛於陶制大水缸埋於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餡。意溪朥餅皮薄而脆,餡滑膩清涼;包裝也很有特色,用陶缽盛 裝,上面用印有金字商號的大紅紙封口,顯得格外古樸,人人喜歡把意溪朥餅當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處擺攤設點賣朥餅,街上的行人,無論籃里盛的、袋裡裝的差不多都有朥餅。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除了拜月娘,有的農村還要燒瓦塔、燃煙堆。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谷場上集中,由富有經驗的大人把這些瓦片、磚頭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戶派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里。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一位長輩就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鹽,爆發出一陣辟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沖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里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這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作元番或胡人。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準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意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凌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朥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餅底下墊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消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朥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台、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農村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裡,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台、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