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毓靈橋效果怎麼樣
擴展閱讀
核酸多久有效進北京 2025-05-10 12:39:11

廣州毓靈橋效果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2-10-08 01:50:07

A. 芳村區的文化

古代芳村比較荒蕪,自漢代以來,芳村地區已有人群活動和居住,歷史文物較多。可惜,有的毀於戰亂,有的年久失修,多數成為遺址。
一、漢代墓葬
1989年12月,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在白鶴洞山頂建宿舍時,發現一座漢代木槨墓,墓距地表約2米。古墓周圍由於多處澆灌混凝土而破壞殆盡。在墓坑一側,發現一塊長約2米、寬40厘米、厚6厘米的殘破槨板,原為套棺之用,置於棺與槨之間,另一槨板,仍留在2米深的坑底,屍骨全朽。因古墓周圍打了水泥基礎,墓坑范圍已無法測量,其形狀大小皆不詳,只在四邊可見墓坑的邊壁。在墓坑的填土中發現一些軟質紋陶器殘片,共有陶器8件,其中陶壺2件,陶罐1件,壺蓋1件,紅陶小釜1件,陶狗、陶羊、陶雞各1件。據專家對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鑒定後確認,此墓為中小型木槨墓,東漢前期人葬,距今已有1 900餘年。
二、五眼橋
五眼橋位於石圍塘街,坐落在秀水湧上,橋長42.8米,寬2.8米,為五孔古橋廣東人稱孔為眼,故稱五眼橋。五孔中中間一孔最寬,其餘四孔稍窄,兩邊對稱。橋兩頭為台階式,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五眼橋用紅色砂岩砌成,低欄及橋孔邊緣,則用白色花崗岩鑲嵌,色彩協調,造型古樸美觀。
五眼橋是歷史上省佛大道的第一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南海縣志》(刻本)卷二橋梁一目載:「李公橋在厚水(秀水)村,邑人戶部尚書李待問建。五眼橋原名「通福橋」。人們為了紀念建橋者李待問,習稱李公橋。清嘉慶年間重修。整座石橋至今保存完好(已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毓靈橋
毓靈橋位於沖口街,橫跨於大沖口湧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石橋。由於建橋的碑記散失,建橋時間難以查考,傳說為清道光年間所建,橋名「毓靈」,是這里歷史上屬鍾秀鄉,取其「鍾靈毓秀」之意。橋長25米,寬2.04米,全橋共分3段,中間1段主橋長7.6米,其餘2段各為6.25米,兩端有引橋(石級)。橋面部分由15節寬厚均為40厘米的完整石條組成,2個橋墩寬厚各為2米,接近水面部分成船形以減少水的沖力。橋欄每邊是7塊厚20厘米、高72厘米的石板,間以8條高90厘米的石柱鑲嵌而成。整座石橋結構緊密,造型古樸,沒有雕刻任何花紋圖案。橋的石料質地堅硬,為青花崗石。
毓靈橋在過去是芳村的要道,北接古道連省佛通衢,南連石道經西塱、赤崗可達南海縣平洲。60年代中期,毓靈橋還是沖口輪渡碼頭的唯一要道。隨著芳村大道的建成,毓靈橋才失去昔日交通樞紐的作用。由於年久失修,毓靈橋曾損壞嚴重。1990年3月,區政府對該橋進行了維修,使這座古石橋恢復了原貌(已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國前,芳村地區極少固定文娛場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粵劇粵曲,多要臨時請戲班搭台演出,也沒有電影院,甚至沒有一家書店。建國後,先後興建了一批文化娛樂設施,有文化館、文化宮、影劇院等。
一、芳村工人文化宮
1954年,廣州市總工會在陸居路建成工人俱樂部,建築面積0.8萬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人俱樂部被改為倉庫和豬場。1975年,市總工會收回工人俱樂部,改名為廣州市芳村工人文化宮並重新開放。宮內設電影院,有655個座位,還先後開設了撞球廳、舞廳、卡拉OK廳、籃球場、兒童游樂場、錄像投影室、電子游戲室、圖書室、閱覽室和退休工人之家。此外,還有1個學習室,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業技術短期培訓班,如音樂、舞蹈、裁剪、會計、電工、文化補習班等。
二、芳村影劇院
1959年在陸居路建成芳村大戲院,佔地面積3 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 300平方米,有座位1 237個。「文化大革命」時期改為朝陽劇場,1978年更名為芳村影劇院。院內設有鐳射卡拉OK歌廳、撞球廳、咖啡廳、錄像投影室等。
三、廣州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俱樂部
1963年,廣州鋼鐵廠在白鶴洞廠區建成廣鋼俱樂部,時場地狹小,設施簡陋。1988年重建,改為現名,佔地面積2 700平方米,有座位1 600個。俱樂部既可用於放電影,又可舉辦大型文藝演出,放映設備先進,音響配套。俱樂部還附設有舞廳、電子游戲室、撞球室、健身房等。服務對象以廣鋼職工及其家屬為主,兼顧白鶴洞街一帶居民。
四、花地之夜娛樂城
1990年,區文化館與海珠區台誼科技開發公司在陸居路建花地之夜娛樂城,建築面積3 000平方米。娛樂城內設卡拉OK鐳射歌舞廳、撞球廳、投影廳、電子游戲室等,是當前芳村區較為豪華的大型綜合性娛樂場所。
五、書店書攤
1990年,廣州市新華書店在芳村區明心路建芳村第一家新華書店,建築面積430平方米。
1989年以前,有個體書攤近30個。1989年整頓文化市場,對不法經營者分別給以取締、查禁、收繳、罰款等處理,整頓後保留合法經營的書攤16個。

B. 廣東旅遊必去十大景點古鎮

廣東省內十大最值得去的古鎮推薦1:朗頭村

紅棉古樹青雲橋,小巷深處人家繞。書室櫛比入塘影,漁樵耕讀一夢遙。這古意粵韻之地,正是位於花都區炭步鎮西南面的朗頭村。朗頭有800多年歷史,古建築保留完整,祠堂、書室、古廟、古巷、古炮樓和居民住宅古屋群,多達388座,規模很宏大的一個古村。

來到朗頭村,貞節牌坊不可不看。牌坊高約3米,正面門額陰刻著「昇平人瑞」四個字,意為「太平盛世人壽極高」,這座牌坊是為朗頭村十一世祖黃宗善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當年南海縣令黃禎在30歲時染病身亡,而崔氏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皇帝親自下旨立碑來紀念這位夫人。

玩點:黃氏祖祠、荷塘、炭步芋頭、貞節牌坊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朗頭

交通:花都長途汽車站坐花都5路或花都5B。

廣東省內十大最值得去的古鎮推薦2:溪頭村

春天的溪頭村,李花是最大的看頭。進村前,在村頭便有一大片的李樹林,李花漫山遍野隨處綻放,美得壯觀!但真正的精華應該是在後村,順著溪頭石巷走到底,會有到一條左拐的小路,走下去便可以看到一大片李樹林,這里李樹、桔子樹、油菜花地、田園農庄以及遠處山坡上的竹林連成一片,白、黃、綠各種顏色的搭配融合,很美!

玩點:大片的李花花田、農庄、果樹

地址:廣州從化市良口鎮溪頭村。

交通:從化汽車站轉從化街口-呂田線

廣東省內十大最值得去的古鎮推薦3:黃埔古村

黃埔古村內古建築林立,觀賞價值極高。游黃埔古村最好就是在珠江泳場坐雙層巴士過來,從起點到終點黃埔古村只用不到20分鍾,古村裡的北帝廟。一大把香才2塊錢,可以將廟里的菩薩拜個遍。

門口有許願樹,一個紅絲帶的許願繩6塊錢。古村裡有不少祠堂。走完古村就來到了渡口。1元一人的船費,不到1分鍾就去到了對岸,有很多大排檔,走地雞,和草莓楊桃園。

玩點:北帝廟、姜撞奶、許願樹、黃埔軍校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海珠區黃埔村黃埔涌石基河邊。

交通:229路公交車(萬勝圍/琶洲地鐵站出口有車站)

廣東省內十大最值得去的古鎮推薦4:聚龍村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佔地5200多平方米,坐落著成片整齊劃一、外觀設計一致的青磚大屋。這些古老的屋宇,其建築特色頗有些像西關大屋,古色古香,不失昨日的光華。

廣東省內十大最值得去的古鎮推薦4:聚龍村

聚龍村前的沖口涌串聯芳村其他風景。從沖口涌到珠江口沿途,有梁式石橋毓靈橋,鄉人龍船競渡也以此為終點,認為此橋有靈氣。毓靈橋畔還有清末民初英國人興建的大沖口油庫、中國最早的機械廠「協同和機械廠」。

沖口涌兩岸,承接珠江邊、芳村酒吧街、明輝園。一路游過去,便是一次盡覽嶺南民俗的文化之旅。

玩點:老西關建築,籃球場,羽毛球場,還有幼兒園圖書館。

地址:廣州荔灣區芳村大沖口

交通:公交181、217路公交車大沖口站下,地鐵芳村站B2出口。

廣東省內十大最值得去的古鎮推薦5:大穩村

大穩村農產品很地道很豐富,生態環境也很好,其中,瓜果長廊、水上綠道最受遊客歡迎。瓜果長廊長1.5公里,每50米左右種上不同的瓜,有水瓜、葫蘆瓜、蛇瓜等十幾種,你可以租自行車沿著長廊一路流連。

水上綠道有各式農用小水車,很多小朋友上去玩得不亦樂乎,租條小艇,溯游而下,可愜意的欣賞田園美景。遊玩長廊,騎著單車,沿途可以見到好多甘蔗地,玉米地、香蕉地、人參果林,成千的小鴨池塘,和靜好的河邊風光。

玩點:農耕體驗園、1.5公里瓜果長廊甘蔗地、人參果林

地址:廣州番禺東涌鎮的北面

公交:南沙客運站有專線車,番禺廣場地鐵站A出口轉乘番11路也能到。

C. 荔灣區的名勝古跡

區內有具有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廣州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上下九商業步行街;有嶺南建築之精華,集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等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有充滿歐洲風情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沙面建築群,150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還有亞洲最大的、被譽為「中國阿姆斯特丹」的廣州花卉博覽園、獨具風情的白鵝潭風情酒吧街、荔枝灣、西關大屋等等。
荔灣區大力整治珠江沿岸白鵝潭風情酒吧街周邊,還計劃引資建設「珠江魅力項目」,其中高達150米的摩天觀光輪「巨眼」將成為嫵媚的珠江夜色中的一顆耀眼的明星,其高度超過「倫敦眼」,成為世界第一摩天輪。
荔灣景點
陳家祠、荔灣博物館、荔灣湖公園、清代十三行遺址、八和會館、華林寺、仁威祖廟、文化公園、步行街、沙面、著名西關大屋之三:梁資政第、廣州傳統民居代表作——西關大屋、著名西關大屋群——鍾家花園、著名西關大屋之一:鄧華熙故居(鄧宮保第)、著名西關大屋之二:李文田探花第、著名西關大屋之四:小畫舫齋、荔灣湖公園、廣雅書院、清代十三行遺址、龍津西西關大屋區
芳村景點
芳村區有毓靈橋、車歪炮台、真光書院、聚龍村等8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有小蓬仙館、黃大仙祠、聽松園石額等4處已在廣州市登記保護的文物單位;有廣州市的第一批l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的聚龍村民居,以及白鵝潭風情酒吧街、中市謝家祠(南便祠)、德國教堂、毓靈橋、五眼橋、醉觀公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陳家祠堂 2 廣州沙面建築群 3 粵海關舊址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廣雅書院舊址 2 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 3 粵海關舊址 4 通福橋 5 錦綸會館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華林寺羅漢堂 2 沙基慘案紀念碑 3 仁威廟 4 舊當鋪 5 泰華樓 6 西關大屋 7 黃氏宗祠 8 西門瓮城遺址 9 南方大廈 10 中山七路舊當鋪 11 舊民居建築 12 黃寶堅石屋 13 五眼井 14 毓靈橋 15 車歪炮台 16 聚龍村16—19號 17 惠愛顛(癲)醫院舊址 18 真光書院 19 明心書院 20 廣州市界碑 21 銀行會館 22 僑批局 23 廣安錢庄 24 黃冠章別墅 25 廣東飲料廠舊址 26 廣州市郊一區農會舊址 27 大通煙雨井遺址 28 協同和機器廠舊址 29 同盛機器廠舊址 30 亞細亞龍嘜倉舊址 31 亞細亞花地倉舊址 32 渣甸倉舊址 33 德士古油庫舊址 34 日清倉舊址 35 美孚倉舊址

D. 2019-03-23協同和動力機博物館

好不容易到周末,怎能不找個借口出去浪一下?但是哪個地方既能滿足家裡大小理工男的好奇心,又能滿足為娘裝逼文藝范的少女心呢?嗯,應該是非協同和動力機博物館莫屬了。這里不僅有沾滿靈氣的百年古橋「毓靈橋」,有廣州保存最好的早期民族工業廠房「協同和機器廠」,還有一條記載著青磚、滿洲窗、趟櫳等民國文化的街道;博物館里陳放的每一台「超齡」機器,是歷史「活著」的證明。這里記載著中國第一台船用柴油機如何被研發出的故事:當時的船廠老闆陳沛霖、陳拔廷等人,利用為英國其中一艘火輪檢修之機,將該輪的柴油機拆卸後重裝,畫成草圖進行研究,幾經努力才終於仿製成中國第一台船用柴油機。博物館內還介紹了動力的發展歷史,從「前動力機時代」、「動力機時代」、到「後動力機時代」,將各時代動力機應用和發展進行介紹。小小理工男看得目不暇接:柴油機,內燃機,風能發電機,太陽能發電機,還有斯特林發電機等等~~~從博物館出來,漫步922創意園,走到毓靈橋感受當年中舉的士子衣錦還鄉,乘船通過毓靈橋下,喻意「鯉躍龍門」,咱當然也要去沾沾光。走在記載著青磚、滿洲窗、趟櫳等民國文化的街道,讓人彷彿穿梭時空回到民國時代。難怪會有不少婚紗攝影工作室也選擇入駐這里。

E. 廣州芳村區有什麼河涌名走向歷史越詳細越好

萬里書卷
芳村現存的水利設施——水閘(160張多圖版)
@小街大巷廣州仔·2016-09-06 12:27

漫步廣州
第四回
芳村現存的水利設施——水閘

原芳村區2005年與荔灣區合並為新荔灣區,但是平時依然會將原芳村區稱作芳村,而不是講荔灣區,畢竟「芳村」二字已經稱呼習慣了,難免會有感情。所以,本人講芳村的事,一般都是講原芳村區范圍內的事。
上面一段話不過是我吐槽一下而已,各位不要太介意。
芳村至2004年底,擁有38條河涌,總長50.8公里,縱橫交錯,彼此相通。而解放初期,芳村臨江的地區多以水田或圍田為主。解放後頭一年夏季遭遇洪水,許多堤圍漫頂崩塌,淹沒農田,甚至遠離珠江的居民住宅區都受到洪患影響。
所以從1950年開始,逐步修建堤圍,並在河湧入江口出修建排澇水閘,使芳村地區免於洪患影響。
60餘年過去了,芳村的排澇水閘越來越多,有些已經重建了,有些已經變成現代化設施,有些還保留著5、60年代時的外觀。
下面,請各位看一下芳村地區現存的水閘設施。

鶴洞涌(攝於2016.07.08)
鶴洞水閘(暫無法拍照)
鶴洞涌東出口
接入珠江

廣州市郊區鶴洞公社東塱電排站(攝於2016.01.07)
雖然如今已翻新
但還是可以從一些地方可以看出原貌
那十幾個字反映出當初芳村地區的沿革

東塱水閘(攝於2016.01.07)
可以看出右邊的水閘是後來增建的

50年代東塱水閘完工慶典舊照(翻拍自《芳村文史)》

東裕圍水閘(攝於2016.01.07)
當地居民舊稱為蔗基水閘
這一帶原為蔗基村,今蔗基不用,改為東裕圍
這個水閘也是沙洛涌的北出口閘門

(攝於2013.04.08)
水閘前都會建有簡易水泥橋
方便河涌兩岸居民往返

沙洛水閘(攝於2016.01.07)

位於沙洛涌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三支香水道
臨近江邊的沙洛碼頭

廣州市郊鶴洞沙洛電排站(攝於2016.01.07)
位於沙洛水閘北面
外觀基本保持當年外貌

水閘背面

沙洛泵站(2016.01.07)
近幾年才興建

(攝於2016.07.08)

南漖水閘(新、舊攝於2012.12.27)
位於南漖涌南出口
接入三支香水道
臨近江邊為南漖碼頭(已停運)
附近還有廣州市登記文物保護單位
(南漖門樓、武帝古廟、風雨亭)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界碑),古炮

舊水閘已於近年被拆除

新水閘仍然用於調節河涌的排澇(攝於2016.01.07)

南漖泵站(攝於2016.07.08)

東沙水閘(攝於2016.01.07)
位於東沙涌南出口
接入三支香水道

東沙泵站(攝於2016.01.07)

沙涌水閘(攝於2013.04.08)
位於沙涌東出口
接入珠江

舊水閘周圍加建的建築已拆除(攝於2016.01.04)

沙涌泵站(攝於2016.01.04)

大涌口水閘(攝於2016.01.04)
位於大涌口東出口
接入珠江
河涌南岸曾建有大涌口碼頭
往返於河南、河北

廣州市郊區鶴洞公社涌口電排站
(攝於2015.06.28)
位於毓靈橋東面,沖口涌南岸
現已升級為荔灣區文保單位

舊照(翻拍自《文普增編》)

下市水閘(2016.05.31)
位於下市涌東出口
接入珠江

不遠處曾為下芳村碼頭
後在堤岸整治時停航

下市舊水閘(已拆)(攝於2016.5.31)

聯合圍水閘(已拆)(攝於2013.04.08)
河涌改為暗渠,與信聯路平行
後因修建洲頭咀隧道出口被拆除

西塱水閘(攝於2016.01.07)
位於西塱涌西出口
接入花地河

西塱泵站(攝於2016.01.07)

裕安圍南水閘(2016.01.11)
位於裕安圍東面

裕安圍北水閘(2016.01.11)
位於裕安圍涌北出口,接入劍沙涌

劍沙水閘(攝於2016.01.11)
位於劍沙涌西出口
接入花地河

白鶴沙南水閘(攝於2016.01.11)
位於珠江水產研究所西北面
接入花地河

白鶴沙北水閘(攝於2016.01.11)
位於白鶴沙涌西出口
接入花地河

這里江邊的灘塗舊時有大量白鶴棲息
後於50年代修建芳村堤圍被破壞

東漖泵站(攝於2016.01.12)
位於東漖涌西出口
接入花地河
水閘北面舊時有一座魁星閣(文昌塔)
後被拆

茶滘泵站(攝於2016.01.12)
位於茶滘涌西出口
接入花地河

茶滘電排站(攝於2016.01.12)

葵蓬一隊水閘(2014.11.27)
位於葵蓬一隊北面
接入葵蓬涌

葵蓬一隊電排站(攝於2016.06.27)

葵蓬水閘(攝於2012.01.12)
位於葵蓬涌西面

南塘泵站(攝於2016.06.27)
位於南塘涌南出口
接入葵蓬涌

煤場水閘(攝於2016.06.27)
位於廣州市葵蓬與佛山市大瀝鎮交界
牛肚灣涌北出口
接入葵蓬涌

煤場舊水閘(已拆)(攝於2016.06.27)

西滘水閘(攝於2016.6.27)
位於西滘涌東出口
接入花地河

西滘泵站(攝於2016.06.27)

聯桂水閘(攝於2014.2.12)
暫不知水閘名稱,暫定聯桂
河涌已改暗渠

(攝於2016.01.12)

滘口水閘(攝於2016.04.23)
位於滘口涌北出口,接入珠江

滘口水閘(攝於2016.04.23)
位於滘口村牌坊

郭村水閘(攝於2016.04.23)
位於郭村東面芳信路

郭村泵站(攝於2016.04.23)
位於郭村東面芳信路

漖表水閘(佛山市)(攝於2016.04.23)
位於廣州市郭村與佛山市漖表村交界

五眼橋水閘(攝於2012.09.16)
位於五眼橋南面,接入五眼橋涌

(攝於2016.07.25)

五眼橋西約水閘(攝於2015.05.14)
位於五眼橋西約北面
接入五眼橋涌

山村橋泵站(攝於2014.02.12)
位於山村橋西南面

步漖水閘(攝於2014.11.20)
位於增漖涌東出口
接入花地河

步漖電排站(攝於2014.11.20)

步漖泵站(攝於2016.06.24)

西滘水閘(攝於2016.06.24)
位於西滘南面廣佛河道

大和泵站(攝於2016.06.24)
位於大和涌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江尾泵站(攝於2016.06.24)
位於江尾涌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江尾電排站(攝於2016.06.24)

江尾水閘(攝於2016.06.24)

西三水閘(攝於2016.06.24)
位於西三涌西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西三拍門(攝於2016.06.24)

西浦水閘(2013.10.08)
位於西浦涌西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附近有芙蓉三約舊埗頭遺址

(攝於2016.06.24)

西浦水閘(攝於2016.06.24)

西浦泵站(攝於2016.06.24)

蟠龍水閘(2013.09.12)
位於蟠龍村東面
接入大沙涌

龍溪水閘(攝於2016.5.30)
位於大沙涌西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龍溪舊水閘(已拆)(攝於2016.5.30)

龍溪泵站(攝於2016.5.30)

龍溪水閘(2016.5.30)

水口電排站(攝於2016.06.24)
位於水口涌東出口
接入花地河

菊樹泵站(攝於2016.06.24)
位於菊樹涌東出口
接入花地河

棉村水閘(攝於2016.06.24)
位於棉竹涌東出口
接入花地河

赤崗泵站(攝於2016.02.18)
位於赤崗涌東出口
接入花地河

赤崗舊水閘(已拆)(攝於2016.02.18)

赤崗拍門(攝於2016.02.18)

赤崗電排站(攝於2016.02.18)

生北涌北水閘(攝於2016.02.18)
位於生北涌北出口
接入赤崗涌

生北涌拍門(攝於2016.02.18)

生北涌泵站(攝於2016.02.18)
位於生北涌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三支香水道)

生北涌電排站(攝於2016.02.18)

生北涌水閘(攝於2014.10.07)

(攝於2016.02.18)

生南涌水閘(攝於2016.02.18)
位於生南涌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三支香水道)

生南涌泵站(攝於2016.02.18)

沙尾泵站(攝於2016.03.14)
位於大沙涌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三興圍水閘(攝於2016.03.14)
位於三興圍東面
接入大沙涌

獵口涌泵站(攝於2015.05.30)
位於獵口涌南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海中水閘(2015.03.18)
位於海中小學外

竹腳水閘(攝於2015.05.30)
位於博覽園C涌西出口
接入廣佛河道
萬里書卷(gzwh-wlsj)

F. 芳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大王滘
(大黃滘)大黃滘是指東塱至南?amp;#93;的一條人工河。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進軍廣州時,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於一夜之間開築成一條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繞到唐軍背後,攻下了廣州。其後還利用此處附近荒洲做刑場,把一批唐朝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押到此處處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煙雨」
宋代廣州八大鎮之一的大通鎮,位於芳村花地,鎮內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據《南漢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僧達岸條載:「僧達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風,登南岸,愛其地僻,奏請移居。後主為發帑藏,建寶光寺,使駐錫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廣州經略使覺民題「大通慈應禪院」額後,「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內有一井,同治《番禺縣志》卷五記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裊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大通煙雨」從宋代開始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廣州果子食品廠內。
白鵝潭與「鵝潭夜月」
白鵝潭宋代時稱為鵝湖。而白鵝潭之名則始自明代,《廣東新語》卷四中載:「珠江上流二里,有白鵝潭,水大而深。每大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船楫壞。丙申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艇,隨波下上,時無風雨,舟經此者皆見。……相傳黃蕭養作亂,船經此潭,白鵝為之先導」。「鵝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黃大仙祠
花地黃大仙祠位於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於清咸豐六至八年間,初時只是一連三搭的平房,對人贈醫施葯。光緒甲辰年(1904)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倡議重修該祠。重修後的黃大仙祠是一間極為壯觀的廟宇。該祠所供神佛為儒、道、釋三教合一,故各種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達微先生在此辦幼兒院,後日軍侵佔,將其作為憲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兒院,1952年改為兒童教養院,後為廣州包裝製品廠,已復建。
車歪炮台
正名大黃滘炮台,坐落芳材東塱大黃滘口,現廣州造船廠對出江面,鶴洞大橋的西側的珠江河畔。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廣總督阮元籌建。該炮台工程浩大,建築堅固,炮台基礎厚約3米,炮位通道牆厚2.1米,垛口高約1.2米,厚0.9米。葯局建在海心洲龜崗北岩石下,是貯存彈葯倉庫,高約5米,直徑為8米,牆厚達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該炮台曾先後有過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光榮歷史,是個有紀念意義的古跡,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國教堂
位於沖口街的下芳村。德國教堂是1902~1903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准備在廣州起義的秘密據點,該據點是用以秘密籌劃軍事行動及儲藏軍用物資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義計劃暴露後,被兩廣總督會同德國公使進行調查,抄沒了全部軍用物資,秘密機關被破壞,且有10多個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殺害。這次起義是興中會組織的最後一次武裝起義,其功雖不成,其事已轟動全國,震懾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鬥志。
中市謝家祠(南便祠)
這是一間古老祠堂(深三進)。1924年秋天,市郊一區農會在這里成立。該農會是廣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區一級的農民協會。在農協會成立的同時,農民自衛軍也組織起來,大隊部設在附近的「北便祠」,成了教工幼兒院;北便祠毀後,已建成民居。
花地羅家祠
東漖北路附近花地中學南校所在的大策直街一直行車,或步行到大策五巷一直走。這里就是近三百多年歷史的羅氏宗祠,南宋初廣東人從北方南遷首領羅貴後人分支移居所建。近年發現的清代碑文中提到的羅家人,從南宋末年便遷居花地,長期從事花卉培育。歷經數百年發展,逐漸成為這里的「花壇盟主」,他們很可能是有據可查的廣州最早從事花卉貿易的人。清代晚期祠內有當時芳村地區4所小學堂之一,養正小學堂。古時祠前有旗桿夾,旗桿夾可惜已在破四舊運動時被破壞。從歷史照片看,當時很有水鄉特色。有河沖一直通向珠江和茶窖,附近老人講當年可行小船和龍舟。80年代未河沖已被改造成內街道路。
羅家的宗祠,這里卻曾是廣州園藝業的搖籃,在1958年8月成立了「廣州市園藝學校」,成為培養廣州園林人才的基地,一直持續到上世紀60年代初才停辦。現在宗祠尚存三間兩進。
羅家祠是花地現存的三座老祠堂之一(招氏、謝氏、羅氏三大宗祠)。重開後村將祠堂修繕一番,現在基本是恢復原貌,目前是村裡的民兵團辦公之地。現在祠堂前還有百年大榕樹,大榕樹下建了街心公園。
毓靈橋
該橋橫跨芳村大沖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橋,建於清代中葉(一說建於明代)。橋名「毓靈」,是取「鍾靈毓秀」之意,歷史上這里屬鍾秀鄉。橋長25米,寬2.04米,全橋分三段,中間一段主橋長7.06米,其餘兩段各為6.25米,兩頭有引橋。整座石橋全由青油麻石構成,石料質地堅硬,結構緊密,造型古樸。80年代區政府曾重修。
聚龍村
聚龍村位於芳村沖口街招村的東北面,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是廣州目前發現保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築群。聚龍村別墅群以水而建,西側的沖口涌全長約1100米。逢端午節,這里都有熱鬧的起龍船、扒龍船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爭相一睹。且沖口湧上有三座石橋:毓靈橋、聚龍橋和躍龍橋。
五眼橋
該橋坐落在石圍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橋河)上,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捐資籌建,是芳村區現存古老石橋之一,原名「通福橋」,因其有五道橋孔,俗稱「五眼橋」。歷史上,五眼橋是廣佛大道第一橋,以紅米石建造,結構堅固,造型優美,橋石級坡度小,便於轎馬上落。該橋現保存完好,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觀公園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帶,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為起點,分布著留芳園、醉觀園等八大名園,既經營花木,又供人觀賞。民國27年(1938),這些名園遭戰火摧殘。抗戰勝利後,雖有恢復,但園林面貌大不如前。
真光中學舊教學樓建築群
真光中學舊教學樓建築群位於廣州市真光中學校內,共5座,始建於1918年,主體建築為「真光堂」(即先在的真光中學圖書館)。

G. 廣州清明去哪裡玩

1.華南植物園賞花

如今華南植物園中正是禾雀花、杜鵑花盛開之時,她們如同墜落凡間的精靈,每個都攜帶著小小的翅膀,爭奇斗艷,帶來滿園春色,不得不感嘆,這才是春天該有的樣子!

【地址】廣州市白雲區杏花村

【公交線路】乘坐64路車到大沖口站下車,前行幾步就見到杏花村入口,即有聚龍村指示牌

【地鐵線路】坐地鐵一號線到花地灣站(B口出),步行約1公里

H. 廣州聚龍村在哪裡裡面有什麼好玩的

問題:我很喜歡古村落,聽說廣州有個聚龍村,裡面的建築很有特色,具體地址在哪裡?裡面有什麼好玩的呢?回答: 聚龍村屬於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廣清高速、西二環、北二環交匯之外,形成四面被高速公路環繞之勢,全村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你在芳村的大沖口公交站下車,然後走進杏花社區,走到河涌邊,沿著河涌一直走就到了。 遊玩貼士一:觀景 聚龍村保留下來的19幢民居中,16、17、18、19號房屋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部結構保存得最為完整。這幾幢建築都是青磚、石、木結構, 入口設腰門、趟櫳和厚木板大門,與西關大屋相當類似。屋檐上有精緻的灰塑裝飾,圖案中隨著主人的喜好摻雜進西方雕塑的風致。屋內鏤空雕花花罩和彩色西洋玻 璃熠熠生輝。 遊玩貼士二: 聚龍村前的沖口涌串聯芳村其他風景。從沖口涌到珠江口沿途,有梁式石橋毓靈橋,相傳過去凡中舉人、進士的士子,都乘船經過這里,鄉人龍船競渡也以此為終點,認為此橋有靈氣。毓靈橋畔還有清末民初英國人興建的大沖口油庫、中國最早的機械廠「協同和機械廠」。沖口涌兩岸,承接珠江邊、芳村酒吧街、明輝園。一路游過去,便是一次盡覽嶺南民俗的文化之旅。 遊玩貼士三:美食 聚龍村附近有很多飯店,單是芳村大道東就有粥旺庄、華苑飯店、金浚園食府等,便宜抵吃。在永紅土家菜農庄能吃上美味的大頭魚和草魚,據聞是老闆每天從閘坡新鮮運來的,魚肉特別鮮甜爽口!一條魚能做四五個菜式:豉汁蒸魚骨腩、魚片炒青菜、美極魚塊、魚茸粥、魚腸煎蛋、啫啫魚頭煲等。粥旺庄人氣也很旺,推薦灌湯鯪魚球和抵食大包,小店臨江而建,能邊吃邊感受江邊細風,相當「寫意」。

I. 中國最早柴油機

辛亥革命後,當時提出「實業救國」的號召下,廣州的近代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1911年,陳拔廷、陳沛霖、何渭文等多人的廣州創辦了協同和機器廠,1915年,廣州協同和機器廠製造出中國第一台柴油機,扛起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大旗,這也是我國製造的第一台柴油機,當時報紙就曾報道過:協同和的柴油機性能良好,適宜用於淺水客輪。

再到了 1918年,協同和機器廠又研製出160匹馬力船用四缸內燃機,是當時非常轟動的的事情,這也讓協同和機器廠成了當時華南地區生產動力機最早、最大的工廠。

宏信922後工業創意社區,位於廣州荔灣區芳村大道東146號,平時過來玩可以坐地鐵到廣佛線「沙涌」站,C出口出來後走路約10分鍾即可到達。因為珊珊三丫頭是在聚龍古村遊玩後再到宏信922後工業創意社區,在聚龍古村村口走到對面馬路,看到一個充滿了「工業建築」設計感的大門,往內走,再經過一座名為「毓靈橋」的古橋,協同和機器廠的舊的主廠房就在古橋的斜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