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純陽觀殿堂的特點是什麼
純陽觀的主體殿堂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南往北依次是靈祖魁星殿、三豐呂祖殿、文昌武聖殿、關岳孔子殿,每殿其實都是二殿合一,主需要看殿名就能知道殿堂之上供奉的是哪位仙尊。
純陽觀內有一座仙露池,池北是靈祖魁星殿,南麵塑魁星像,北面正中塑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左右則塑佛教護法神四大金剛。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魁星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因為魁星主宰文運,因此在儒士學子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靈祖魁星殿後,是三豐呂祖殿,南面供奉呂祖,北面供奉張三豐。
呂祖一副帝王相,而張三豐則是布衣像。呂祖原名呂岩,字洞賓,號純陽子,是「八仙」中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元代時被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後世又稱「呂純陽」。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又被奉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稱他為「呂祖」。
張三豐本名通,字君寶,元季儒者、道士,是武當派的開山祖師。明英宗時賜號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文昌武聖殿內,南面供奉武聖關羽,北面供奉文昌帝君。三豐呂祖殿與文昌武聖殿之間,兩側均有廊房相連,廊房裡塑有六位道教神像,東廊是統轄三曹大元帥、修圓通使、人天法主,西廊是威靈主尊、玄玄上人、昊天元佛真。
忠孝堂,居中,是座關岳孔子殿。孔子殿居中供奉孔子,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歷代尊稱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左側是亞聖孟子、宗聖曾子,右側是復聖顏子和述聖子思。
關岳殿主塑關羽、岳飛二聖騎馬像,高3.8米。關羽跨赤兔馬,左挽韁繩,右提青龍偃月刀,斜首回盼,作「勒馬望荊州」狀。岳飛騎白馬,面容悲壯而恭謹,拱手作迎接十二道金牌狀。關岳孔子殿東西兩面,各有一座高亭,東為大忠亭、西為至孝亭。
大忠、至孝二亭,是純陽觀內的主要建築,兩亭高均為33.8米,磚木結構,建築面積各為800多平方米。建築格調為三重檐八角攢尖盔頂式,三層頂面系筒瓦鋪成,最上一層寶頂為青花碎瓷嵌成。
亭內正中,有4根楠木柱,長20米、直徑50公分,支撐穿斗和抬梁相結合的架梁,架梁無釘無鉚,是整個亭宇的主體骨架和乘力。亭子的四周分別是12根直徑50公分的石柱,支撐屋面。亭檐下雕有鎏金木刻吊瓜20個,刻工精湛。亭外四周各有44間廂房,廂房的門窗上,配有幾何形和卷草花卉的紋飾,有鏤空雕花、穿斗式仿清小品建築的特色。
大忠、至孝二亭,造型別致,巍峨壯觀,各式設計都有特別寓意,高33米,代表三十三重天。中間四根楠木大柱,喻意一年四季。廊道十二根石柱,是一年的十二個月。檐牙鰲角層層起伏二十四個,為二十四節氣。四周輔以四十四間廊房,諧事事如意。兩亭一陰一陽,左右相對,陽亭終年乾燥,陰亭則常年潮濕。
據說如果從空中俯瞰,剛好是太極圖上那兩個圓點的位置,暗含太極八卦。這種建築風格,其體量、規模、形制、內涵普天下絕無僅有,被認為是建築典範,被我國的古建築學家贊為「樓、台、亭、閣相結合的典型古建築」。亭頂圖案,有些像太極圖,但又不完全一樣,它就是太極圖的前身雙魚圖。
大忠、至孝二亭及四周88間廊房內,原有歷代忠孝人物塑像2000多尊,大忠亭內,正中四方各塑有忠臣一人,分別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蜀漢丞相諸葛亮、唐代的郭子儀和李泌。
四周還塑有夏代至清代的忠臣精英20名,分別是夏商時代的關龍逢、比干,春秋時期的伯夷,漢代蘇武,唐代的魏徵、張巡、顏杲卿、韓愈,宋代的包拯、范仲淹、宗澤、陸游、文天祥、陸秀夫,明代的於謙、戚繼光、史可法,清代的鄭成功、林則徐、關天培等。每尊塑像都有生平事跡介紹,造像或慷慨激昂,或剛直不阿,神韻畢肖,令人敬仰。
至孝亭內則塑有歷代著名孝子塑像,布局與大忠亭相同,這些孝子或是皇帝,或為官臣,也有平民百姓,他們的至孝故事感天動地。正中四方的四個人物和故事分別是文帝嘗葯、孝行感君、打柴供親、李密陳情。
文帝嘗葯說的是,漢文帝劉恆從小就對母後薄氏非常孝順,即帝位後,薄太後身患重病,卧病三年不起。漢文帝雖日理朝廷大事,但對母後十分關心,不僅經常侍奉母後,而且親自嘗葯喂母,從未間斷。他每天一面侍奉母親,一面批覽奏章,治理國家大事,因此,漢文帝的孝名流傳至今。
孝行感君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鄭國大臣潁考叔以他對母親的孝行感動國君鄭庄公的故事,鄭庄公曾對其母親武姜發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來,潁考叔挖了一個隧道,取名「黃泉」,安排鄭庄公與武姜在「黃泉」見面,這就是後世聞名的「黃泉相會」。
「打柴供親」則說的是宗聖曾子的孝行。曾參家境貧寒,小時候常一邊讀書,一邊上山打柴買米供養雙親。拜孔子為師後,他專心學習,頗得孔子真傳,並著有《孝經》。
至孝亭四周,塑有董永賣身、龐氏孝姑、江革負母、緹縈救父、代父從軍、晉人王祥卧冰求鯉、三國東吳孟宗哭竹、陸績座間懷橘、南朝齊人庾黔婁嘗糞憂心、北宋朱壽昌棄官尋母、黃庭堅為母親洗滌溺器等,大都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和故事,這些人物故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啟人深思。
除了忠孝亭獨樹一幟外,純陽觀內還有詩碑40多通,行、楷、隸、草、篆幾種字體俱備,且都出自四川書法名家之手。
內容以宣揚儒家的忠、孝、禮、義思想為主體,兼容佛教和道教勸人行善的內容,其中不乏人生哲理。在這些詩碑之中,位於文昌武聖殿東西兩廊出山牆上的六塊詩碑最為令人稱奇的。
龍麟碑是一塊石刻有「龍」字和「麟」字的碑,是近代蜀中著名書法家醉道人所書,結構嚴謹,蒼勁有力,飄灑自若,一氣呵成。且「龍」字碑之中含「龍虎當秋日月明」七字、「麟」字碑內也含「麒麟得鹿星光舞」七字。遊人觀之,莫不稱絕。
此外,還有四塊碑上,刻有卷簾體七言詩8首,分別由宜賓、高縣、慶符、隆昌縣的善堂所題,內容清新、格調高雅,極富生活情趣。
卷簾體詩每首隻有10個字,但通過順讀、倒讀的變換可變為4句,組成一首美妙無比的七言詩篇。具體讀法是:順讀一至七字為首句,四至末字為第二句,倒讀一至七字為第三句,倒讀四至首字為第四句。
第一塊碑是卷簾體七言詩兩首,每首十字,第一首是「春園滿霧近空亭報好音」,第二首是「春江半釣樂魚人慾渡津」。按照上述讀法,第一首占讀即成七言詩:
春園滿霧近空亭,霧近空亭報好音。
音好報亭空近霧,亭空近霧滿園春。
第二塊碑也是兩首卷簾體七言詩,其一是:炎炎夏日映人眠卧幾檐,其二是:涼風秋月戲花香樓外牆。第三塊碑上的兩首詩分別是:楓江半釣樂魚蓬慶歲豐,升堂卧客醉高吟一曲熏。第四塊碑的則是:春江半艇夜燈煜映蝶城,殘春送舫映梅壇壯大觀。
呂祖殿右前方,有一口萬緣救苦鍾。這口重達7000斤的大鍾,鍾面分別用隸書、篆書鐫有「玉清道院萬緣救苦鍾」字樣,鍾身遍鑄雲紋、雷紋、水波紋,鍾鈕為蒲牢,鼓眼暴睛,栩栩如生。
鍾高2.2米,直徑1.2米,鍾壁厚12公分。由於該鍾是金銀銅鐵錫五金合鑄,所以又稱「五金鍾」。又由於輕敲重擊或敲擊的部位不同,金聲玉震發音迥然不同,或為宮商之調,庄嚴肅穆,或發大呂之聲,深雄渾厚,忽而嘹亮清越,餘音裊裊,偶亦低啞郁沉,似存怨艾,於是人們又把它稱為「五音鍾」。
呂祖殿右牆角邊,有口涼水井。整個觀內有三口這樣的水井,掘於清代中期,深10米,冬不枯,夏不溢。據說,這三口涼水井皆得呂洞賓的仙氣,以水釀酒,甘甜醇美,以泉泡茶,回味悠長,飲之還可以消災避難。十分神奇。
每年春節正月初一到初三,新津純陽觀都會舉行文化廟會。每逢廟會期間,純陽觀內外觀者如潮,有川劇壩壩戲、老年演出隊表演文藝節目、民間燈隊的傳統技藝比賽、燈謎競猜、書法美術展覽,有賣民間雜耍小玩具的、現場作糖畫的,賣民間風味小吃的等,民風十足。
Ⅱ 純陽觀的景區概況
據《昭萍志略》載:純陽觀始稱庵,宋時依岩結茅,及明復以瓦。天順年間(1457~1464),知縣王施率邑人王廷蘭在此建純陽殿。武宗正德九年(1514)知縣胡佩又增建鍾鼓樓。萬曆二十四年(1596)知縣增建避塵軒、濯纓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縣王鑒信佛,並將純陽殿改稱橫龍寺。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縣胥繩武於此建四奇亭、沈流橋於寺後。至道光(1821-1850)重修,咸豐(1851~1861)又補葺,成前後兩棟(即兩庵),布局統一,結構精巧,中間建有別具一格的18拱長廊,連接上下兩庵,其建築形式精細獨特。內供佛像,香火不斷。歷代文人學士,多有題詠。 解放前夕,橫龍寺衰敗,混亂雜駁。至1947年,橫龍寺僅有一個和尚,無法管理,便將寺院及其附屬田地、山林全部出賣給道教徒李天泰、劉陽映等18名道人。從此,便由道人管理,並改寺廟為道觀,即今純陽觀。解放後,純陽觀一度衰落,道人寥寥無幾,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神像被毀,道人都被逐出,純陽觀先後被市郊區農業中學、市商業局療養院、萍鄉鐵路部門所佔。直至1984年,萍鄉市人民政府協同各方落實宗教政策,才又把純陽觀交由道人管理,並確立為萍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老主持李天泰仙逝,其徒劉陽映嗣其業。幾年來,劉陽映率領全觀道眾,募捐集資,節衣省食,加之自己那獨特的醫術,特別是治小兒麻痹等,有獨到之處,遠近聞名求醫者絡繹不絕。其為當地鄉鄰父老行醫看病不辭辛苦的無量功德,感動了地方父老,共同為純陽觀恢復集資。同時,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協助,歷經3載,將純陽觀修葺一新,已於1989年正式對外開放。
Ⅲ 廣東省內有哪些道觀
1、五仙觀
五仙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233號。現寺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穀神廟。該觀屬道教,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
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後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 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後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岩,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 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2、西樵山雲泉仙館
西樵山雲泉仙館,位於廣東南海市西樵山。該館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其前身為書院。該館經多次重修,於1992年重新恢復宗教活動。該館中著名景觀有贊化宮與帝親殿、祖堂與墨庄、邯鄲別邸、自在樓、倚虹閣與小桃源等多處。
3、三元宮
廣州三元宮 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
4、沖虛古觀
沖虛觀位於羅浮山朱明洞景區麻姑峰下,南臨白蓮湖。為東晉葛洪創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後,晉安帝在此建「葛洪祠」,唐玄宗天寶年擴為「葛仙祠」、宋元祜二年哲宗賜額改為「沖虛觀」。
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道教宮觀之一,杭州黃龍觀、香港黃大仙、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黃龍廟等,均認它為「祖庭」。
5、圓玄道觀
圓玄道觀,花都區新八景之一,位於廣東省新華鎮西面的畢村附近,是廣東道教活動的中心和遊客游覽觀光的勝地。
其最初是由香港圓玄學院出資興建,為非牟利慈善福利機構,以「發展道教學術研究,方便信徒拜祀神祇,發揚孝親敬祖,慎宗追遠的美德;興扶老攜幼,興學育才」為宗旨,1998年首期工程落成開放,後多次擴建,目前佔地近百畝。
Ⅳ 廣州‖純陽觀:曾經有個道士在這里仰望星空
明清之期,廣州道教最盛時。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宮、荔灣花地村的黃大仙祠、龍津西路的仁威廟、中山四路的城隍廟等,都重修或新建於這一時期。
本文的主角純陽觀,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是後起之秀,現為廣州城中最大的道觀。它所在的漱珠崗,為海珠區西部的最高點,海拔約20米。這座崗丘原是廣闊珠江中的孤島,後島周因河流淤積,連片而成陸地,周圍形成村落——五鳳村等。這座丘崗是距今7000多萬年前的早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留下的火山岩殘丘,呈赤紅色,石質疏鬆,中多空洞。
漱珠崗原稱「豬鬣崗」,宋時稱「萬松山」。1819年,道士李明徹受兩廣總督阮元之託修省志繪圖,尋萬松山至此,見這個小山崗「山環水曲,松石清奇」,就將它改稱「漱珠崗」。不但如此,李道士還在這里結茅定居。或許,此崗多石少土、大樹參天的環境,以及前臨珠海(當時珠江廣闊,人稱「珠海」),後枕白雲山的地理格局,深深打動了這位精通天文地理的道人。以至他認為,這里有「仙山洞府之規模,海島蓬萊之恍樣」,於是有了後來的建觀舉措。
只是,歷史總是錯綜復雜的。就漱珠崗的名稱而言,它的來由就有另說。據考證,崗西不遠處的同福路少年宮內的小丘,曾名為「漱珠崗」,與北岸的海珠石遙遙相對。附近一帶的漱珠涌、漱珠橋的命名,皆因此得名。李道士是否盜用了它的名字?
另外,也有人說這「漱珠」是當時富商潘仕成所命名,他當時為阻新任的總督阮元到另一富商伍家賞月,遂買通李道士,整修此崗,並在崗上石頭刻「漱珠」字樣,還種植梅花。賞月起興後,阮元遂表示要助道士建造道觀,並手書「純陽觀」(即山門的門額篆書"純陽觀")相贈。後來,潘仕成也為純陽觀留有手書,即山門的對聯「雲山松徑古,道岸石門高」。
因有阮元的背書,純陽觀的建造不但得到崗地所有者林氏、陳氏的支持,各府縣的士紳及當時廣州十三行中有九行都有捐款贊助。1829年竣工後,香火日盛,遂成河南名勝。
最具特色的是,道觀中包括朝斗台在內的所有的建築均築於火山石上,是名副其實的火山岩上的道觀。
主持修建純陽觀的李道士,號青來,道號明徹,多才多藝,不但精於道學,而且對天文學、數學、測繪學、丹青等均有造詣。用現在的話講,他就是清代廣州的超級大牛、斜杠老人(修建道觀時,他已經70多歲了)。
年青時,他曾學於京師的欽天監,又到澳門向歐洲人學習天文、地理,可謂學貫東西,是個睜眼看世界的人。他主持修建的純陽觀,較之國內的其他道觀,也是見格局的,呈現多元的色彩:不僅有供奉呂洞賓等神仙的純陽觀,還建有紀念嶺南大儒楊孚(東漢人,著有《南裔異物志》)和詩人崔與之(宋人,曾任宰相)的楊孚祠、崔清獻祠,仙、俗皆有。最特別的是,這里還有一座問天的朝斗台,這在其他道觀中鮮見。
可惜的是,這個道場落成後,屢遭破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觀內建築,大多是新建的,按崗丘地勢逐級而列,集中於山崗的南側。所供奉的神祇,較先前也有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廣州道教信眾所需的信仰神靈,都在這里可尋。
端坐崗頂中央的純陽寶殿,坐北朝南,為傳統嶺南建築形式,青磚牆,麻石腳,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師呂洞賓(道號純陽子,純陽觀名即用其道號命名)以及全真派開宗之祖王重陽、全真龍門派立派之祖邱處機;純陽寶殿下,則有慈航殿和文昌殿左右並列。慈航殿為硬山頂建築,以琉璃瓦飾,心間神台供奉的是慈航道人(也稱「觀音大士」「」」慈航普度天尊」等),兩側為關聖帝君和趙公明元帥(財神)——體現出為現世人救苦救難的原初觀念;文昌殿建築與慈航殿相似,同為面闊三間,心間神台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次間神台則供奉媽祖和葯王孫思邈。文昌帝君和葯王分司功名與健康,與現代人的生活可謂息息相關;媽祖則與廣州人多與水打交道有關,是傳統的崇拜;山門處的靈官殿,供奉的是護法神王靈官。此殿在李道士始建道觀時即有。山門左側全石構造的華光亭,則為紀念火神華光大帝而建。
崗北面的元辰殿,建築呈八角形,形似八卦,供奉的是斗姆元君(主天地萬物之生)和六十太歲(太歲也稱「太歲神」,計有六十位,依六十甲子輪流掌管人間一年的禍福,當年值管者稱「值年太歲」。民間本命年不可犯太歲的說法即源於此),是廣州最大的拜太歲場所。此殿也是為順應廣州人喜拜太歲的習俗而建。此前,廣州城區供奉「太歲神」最全的是仁威廟。太歲誕辰為農歷正月初八,但廣州人拜太歲一般都選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某日。
漱珠一崗,存在已久。雖然它的面積有限,但卻獲得時間的青睞,小小的崗丘間,既有人文與宗教的積淀,又見科學曾經的閃光,給道觀增添了許多可資品讀的內容。這即使放眼全國,也是極少有的。
漱珠崗為世人所知,始於東漢。當年,在洛陽任議郎的楊孚告老還鄉,居於離崗不遠的珠江南岸的下渡頭村(今海珠下渡村),並將從河南帶回的松籽分發給附近的人們種下,今萬松園的得名便與此有關。他見附近的山崗(即後來的漱珠崗)上林木茂盛,環境清幽,於是結廬其間,曰「石邊祠」,在此著書和講學。漱珠崗從此留下了嶺南文化的早期印記。在他之後,增城人崔與之(字正子,號菊坡,謚「清獻」)也曾在漱珠崗的西邊設帳講學。當時,他已退官,定居廣州城西(今朝天路西側的崔府街)。
或許正是源於此以及兩人的道德文章,純陽觀中留下了紀念他們的祠堂。
在純陽觀建成後,來訪漱珠崗的文人更為頻仍。同治年間,名畫家蘇六朋曾約文人雅士多人,在漱珠崗建松枝仙館;「隔山畫派」畫家居巢、居廉常來此登高作畫。及後,「二居」的弟子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在此雅集,栽下梅樹數百株,並與一並騷人墨客結成「梅社」,還將社名刻於漱石上。1950年1月,嶺南大學的學者陳寅恪夫婦及冼玉清亦到這里賞梅,並留下詩篇……
他們的到來,厚積了漱珠崗的人文底蘊。
漱珠崗上的科學與宗教的氣息,則是李道士帶來的。在中國,很多有名的道士都有兩重身分,即是道人,又是科學家,比如東晉的煉丹家葛洪,唐代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李淳風,唐代的醫葯學家孫思邈等。
但奇怪的是,人們往往忘記了廣東的李明徹。要知道,在道觀中建有天文台者,古代或許就只有李道士辦成了。況且,這個掌握了天文、地理和三角幾何學知識的道士還寫有古代廣東唯一的天文學著作《寰天圖說》,全文收入《藏外道書》及《四庫未收書輯刊》。
李道士出自羅浮山沖虛觀,此觀一直是全真龍門派靈寶法壇。他主持的純陽觀,是全真龍門派子孫廟,以師徒相承,區別於凡是道士都可居住的十方叢林道觀,如三元宮。在純陽觀建成後,他也在山頂的位置,建設了專用於與天對話的朝斗台——這是嶺南第一座天文台,比香港皇家天文台建立還早幾十年。留連此台上的李道士,成為廣州城內離星空最近的人,而廣州城市的天空,從此迎來了專職的仰望者。
朝斗台高8米,為四方形碉樓式建築,由花崗岩砌成,門楣上刻有「朝斗台」三個紅色大字,兩邊鑲有一副白底灰字的對聯:「天垂象見吉凶亦須近察民情,道啟人知興廢何止遙觀眾星」。他曾利用此觀象台,成功預測到廣東將有大旱,並提醒當時的主官提前准備好糧食,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嚴重飢荒。
但一切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
今天的純陽觀,仍然延續著人文傳統。這里修建了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大型碑刻和故事牆,比如《道德經》、《八仙過海》、《三國演義》、《說岳全傳》等;不定期開展傳統文化的講座。觀中每年定期舉行的祈福儀式,也讓宗教的教化力量充盈每一位信善的心靈……
Ⅳ 廣州純陽觀很邪為什麼
廣州純陽觀不邪的。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有許多道長在此修煉。裡面的元辰殿,有60太歲,在傳統廣州人心中是靈性十足之地,每年都要來祈福還願。另外有求子的慈航,求財的財神,求義的關帝,求學的文昌,求平安的媽祖,求健康的葯王,求仙問道的純陽祖師據說都很靈。又怎麼會邪呢。本回答僅供參考,切勿盲目迷信。
Ⅵ 廣東道教宮觀有哪些,知道的來這里發表一下
廣東的道教宮觀太多了這只是一部分希望能幫到你宗教 派別 場所名稱 地址 負責人姓名
道教 全真 東岳宮 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東岳路101號 張錦成
道教 全真 東莞市大嶺山馬山廟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馬山風景區內 湯信靈
道教 全真 東莞市海月岩古廟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涌口村 方沖天
道教 全真 郭都真人古觀 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白沙村 張錦成
道教 全真 東莞市新田崗玉皇觀 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西湖村新田崗 鄒信妹
道教 全真 東莞市純陽古觀 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曦龍廣場 王曉剛
道教 全真 沙富道觀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鎮龍沖路富裕西村 方沖天
道教 全真 北帝廟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石井街夏茅村廣場 吳信達
道教 全真 純陽觀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漱珠崗 潘志賢
道教 全真 黃大仙祠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百花路1號 行信明
道教 全真 仁威祖廟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前直街22號 黃學良
道教 全真 都城隍廟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忠佑大街32號 車志榮
道教 全真 三元宮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應元路11號 吳信達
道教 全真 何仙姑廟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小樓鎮仙源路8號 潘志賢
道教 全真 黃村靈應宮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黃村鎮梅隴村 張水清
道教 全真 黃村龍興廟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黃村鎮萬禾村 梁漢添
道教 全真 黃村天崇觀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黃村鎮街鎮 張煥林
道教 全真 駱湖水口神公廟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駱湖鎮下歐村 歐少輝道教 全真 仙塘大帝宮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北冷水坑村 潘中武
道教 全真 崖婆石張公廟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黃村鎮祝崗村 張洪亮
道教 全真 葉潭五顯宮 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葉潭鎮吉布村 劉春林
道教 全真 北樓關帝廟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城北樓崗 池錦章
道教 正一 高溪廟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合水鎮興徑村牛崗坪 王勝健
道教 全真 林寨天後宮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新興村 陳優英
道教 全真 下車紫微宮 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下車鎮雲豐村 徐永安
道教 全真 天後宮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南湖村 廖嘉烈
道教 全真 烏仙宮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元善鎮石龍村 劉添
道教 全真 石坑華公廟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鐵場鎮橋頭村 黃東星
道教 全真 佗城城隍廟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中山街 沙如娣
道教 全真 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關帝廟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埔前圩鎮老圩街21號 張其祥
道教 全真 河源市源城區天後宮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源南鎮雙下村 李來盛
道教 全真 源城區東江和福礤七聖宮 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西山 王錦泉
道教 全真 東岳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城鎮黃金嶺打磚窩 藍仕娣
道教 全真 古竹北帝廟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古竹鎮沿江路 黎晉強
道教 全真 金山北帝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城鎮金山街 何源泉
道教 全真 九和天後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九和鎮市圍村 陳夢忠宗教 派別 場所名稱 地址 負責人姓名
道教 全真 三聖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鳳安鎮下石村 陳春南
道教 全真 慎田北帝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龍窩鎮慎田村 鍾乃蔭
道教 全真 書田天後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烏石鎮書田村 江乃增
道教 全真 天崇道觀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烏石鎮張公廟 張百堅
道教 全真 天師觀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城鎮昇平村官山嶂 葉坤華
道教 全真 紫金觀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城鎮安良片 藍佛望
道教 全真 廣東省羅浮山沖虛古觀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風景名勝區內 賴保榮
道教 全真 博羅縣柏塘鎮協天宮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柏塘鎮柑里嶂 梁伯祥
道教 全真 博羅縣公庄鎮天後宮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公庄鎮窩遼下村 張滿英
道教 全真 博羅縣觀音閣鎮觀音廟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觀音閣鎮圩鎮 鄧鏡聯
道教 全真 博羅縣龍華鎮陳孝女祠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龍華鎮圩鎮 陳智明
道教 全真 博羅縣龍溪鎮協天宮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龍溪鎮宮庭村 蔡喜
道教 全真 博羅縣羅浮山茶山觀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 梁潤笙
道教 全真 博羅縣羅浮山何仙觀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 廖輝
道教 全真 博羅縣羅浮山黃龍宮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 曾祥發
道教 全真 博羅縣羅浮山黃龍古觀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 黃健虹
道教 全真 博羅縣羅浮山九天觀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蘭石村 黃其光
道教 全真 博羅縣羅浮山酥醪觀
Ⅶ 純陽觀有『靈山松徑古,道岸石門高』是什麼意思有知道的學者😊能講一講嘛!學生請教了!感謝
『靈山松徑古,道岸石門高』描述的就是純陽觀當年的山川形勝,意思是指靈山這里(純陽觀所在)山路松樹古木蒼翠,道路的盡頭怪石嶙峋,也隱喻此處為有靈應的山,道法大有成就。
這是廣州純陽觀的對聯當年廣州「海山仙官」主人潘仕成所題的對聯:「靈山松徑古,道岸石門高」。道家宣揚的是隱世思想,因此道觀通常建於深山密林或峰巒之巔,遠比佛家寺廟更遠離人寰,隔絕塵世。純陽觀選擇在漱珠崗上,雖然不是什麼絕壁懸崖,但這里是火山岩,怪石嶙峋,古木蒼翠。
Ⅷ 純陽觀的道觀歷史
民國初年,成都一家慈善團體——成都正心堂以呂純陽系忠孝神仙為由,計劃將純陽觀建成規模較大的「古今第一忠孝儒林」,以正人心,揚忠孝。隨後,成都正心堂聯絡四川軍政要員和巨商,在國內各地募資,並征地120畝,於民國八年(1919)開始了純陽觀的擴建。 擴建工程先是在原純陽觀的基礎上增修了山門、靈祖魁星殿、文昌武聖殿、列聖關岳殿、大忠亭、至孝亭、靈祖樓、四周廊坊等建築,後又在大忠亭內塑造了從夏代關龍逢到清代林則徐的二十四尊歷代忠臣像,在至孝亭內塑了二十四尊歷代孝子的塑像。
除大忠亭、至孝亭外,擴建工程原來還規劃建設節樓、義樓、玉皇樓和大成殿,可惜因為抗日戰爭爆發,節、義、玉皇三樓和大成殿未及建成。因此,純陽觀的擴建從民國八年開始,到民國二十五年中途中止,歷時十七年。
雖然擴建沒能按原計劃完成,但擴建之後的純陽觀,仍然由一個小小的道觀變成了別具一格的道儒廟觀,成為四川西南重要的現代建築。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於1939年—1945年間曾經在這里設立「中國婦女慰勞抗戰將士總會」、「戰時兒童保育會成都分會第四保育院」(簡稱「蓉四院」)。 文昌武聖殿,南面供奉武聖關羽,北面供奉文昌帝君。
三豐呂祖殿與文昌武聖殿之間,兩側均有廊房相連,廊房裡塑有六位道教神像:東廊是統轄三曹大元帥、修圓通使、人天法主;西廊是威靈主尊、玄玄上人、昊天元佛真。
Ⅸ 廣州哪些道觀住有道士
按照2019年行情,三元宮、白雲觀、五仙觀、黃大仙祠、純陽觀
1、廣州的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於海珠區漱珠崗,純陽觀為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純陽觀一直致力於道教文化事業的推廣,經純陽觀道長校對,由善信自發捐資,印刷的各類道教經典、道教知識普及讀本,各方善信可以在純陽觀內自由索閱,使信眾了解更多宗教知識,正信正教。所以純陽觀是有道士的。
2、廣州三元宮,道教著名宮觀。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是嶺南現存歷史較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
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於東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初名越崗院,為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鮑姑修道行醫之所,因地處市北,後人又稱「北廟」,明代崇禎十六年(1643)改建後更名三元宮,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時任主持杜陽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資助下,先後擴建山門靈官殿、三元殿、鍾鼓樓、呂祖殿、鮑姑殿、老君殿、玉皇殿、斗姥及道舍等建築,使三元宮規模宏偉,殿宇巍峨,遂成為嶺南著名道教宮觀。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9)廣州純陽觀都有哪些神像擴展閱讀:
道觀種類
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
長期在叢林廟居住的道人叫常住道人,一般給安排有職務,為其他道人服務。叢林廟分工明確,俗稱「三都五主十八頭」,分管講經、化緣、安全、齋醮、人員安置、自養、做飯等等事宜。
一般,新出家的弟子先在子孫廟學習這些知識,三年後得到冠巾,經師父允許後,才可以去叢林廟掛單居住,深入學習。學習後,再歸來。
Ⅹ 廣州純陽觀怎麼去,廣州純陽觀開放時間
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於海珠區漱珠崗,始建於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
純陽觀位於海珠區五鳳村漱珠崗上。清道光四年(1824年),道士、天文學家李明徹為祀呂純陽而倡建純陽觀,佔地1萬余平方米。現僅存山門、靈官殿、大殿、拜亭、朝斗台及李明徹墓。其中朝斗台為李明徹觀測天象之地,是廣州現僅存的古觀象台。純陽殿是觀中的主殿,供奉「純陽子」呂洞賓。靈宮殿是供奉主宰人靈魂天宮的殿堂。楊罕祠和清獻祠,供奉的是嶺南古代兩個著名學者楊罕和崔與之。朝斗台在純陽殿後面,是李明徹編纂《廣東通志?輿地略》時,為觀察氣象和星辰變化而建築的現象台。
人文環境
據地質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出的熔岩堆積而成。漢代楊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嶺南畫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這里設帳講學。純陽觀為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在道光四年所建。自從1987年歸還道教管理後,我們在2003年重新對純陽觀進行修復,工程歷時7年,至今還在完善之中。
文化建設
純陽觀的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其藝術風格也各臻其妙。它將文化、建築、雕塑、石刻、書法等各種藝術溶鑄造於一爐,生動地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以及中華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一直以來,純陽觀全體道眾團結廣大信徒,弘揚道教優秀文化,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保護生態環境,積極開展對外交流,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2005年和2009年純陽觀分別被評為「省、市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10年被評為「全國和諧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11年被評為海珠區十大文化名片之「漱珠朝斗」。
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純陽觀雖位居商業鬧市之中,山門內卻別有洞天,清寂寧靜,純陽觀無論在建築風格,還是供奉的道教其他神仙人物,或是其儒雅韻味積淀的人文氛圍,無不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然而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秉持,正是由於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道教也被譽為中國的活文化,道教的生命力也紮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
純陽觀所在的漱珠崗環境清雅幽靜,古松怪石,鬱郁蔥蔥,清幽宜人,一直為避暑游覽勝地,自漢代以來,曾為楊孚、崔與之等名仕雅聚之所,清道光年間,得兩廣總督阮元資助,天文學家李明徹祖師開山建純陽觀。由於李明徹的博學多才,知古通今,精通詩文書畫及天文之學,純陽觀在嶺南藝術界更是名聲鵲起,蘇六朋、居巢、居廉及其弟子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文人墨客在此創作、交流,並結成「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