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荔灣區祠堂青磚哪裡有
擴展閱讀
深圳最近疫情有多少例 2025-07-21 17:59:08
廣州在哪裡進貨羊 2025-07-21 17:48:50

廣州荔灣區祠堂青磚哪裡有

發布時間: 2022-12-10 16:25:16

㈠ 請問廣州哪裡有舊的青磚和瓦賣啊價格如何

曲阜市至聖琉璃瓦廠本著「客戶第一,誠信至上」的原則。熱誠歡迎您的參觀與考察。
1、方磚(金磚):二尺四、二尺、尺七、尺二、尺四等
2、青磚(青條磚):24×12×6cm、29×14×6cm、28.5×14.5×5cm等
3、仿古青磚:24×12×1cm、29×14×1cm、28.5×14.5×1cm
4、青瓦、琉璃瓦:板瓦、筒瓦、勾頭、滴水、瓦臉、花邊等。型號(2號、3號、4號)二至九樣瓦件。
5、配件:正吻、博古、垂獸、角尖、探海、脊瓦、羅鍋、折腰、跑獸等。
6、磚雕:百福圖、百壽圖、梅花、蘭花、竹子、菊花、麒麟、龍、透窗等定製各種磚雕。

PS:
網路一下:山東省曲阜市至聖琉璃瓦廠 為您解答

㈡ 廣州的西關大屋在哪裡

為何有此一問?

《外來媳婦本地郎》是一部好劇,演員傑出的演技,故事取材真實,反映出廣州西關人家的生活寫照,其拍攝背景和地方也是取材於荔灣區古老的西關大屋。

廣州西關如此多驕;西關風情,西關 美食 ,西關小姐,西關大屋……。其中之一西關大屋有三大特點,一,房屋是磚木結構必須是青磚的。二,門前可移動的木製趟櫳,三,頻有特式的各款色彩燦爛花紋的滿州窗。

幾十年來,城建中的廣州雖然經過多次遷拆,但仍保留相當的西關古老大屋,主要集中荔灣區龍津路,恩寧路……及其它路段與內街。

近些年來,廣州市政府重視 歷史 遺產和文物保護,因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資金對西關古老街道和西關大屋進行翻修或重建,使到西關大屋這一古老建築得到更好的存承和保護。

(圖片出自網路)

庭院深深深幾許,經過腳門、趟櫳、正門,從兩側繞過前天井和中天井,在層疊的木屏風後,是清末民初西關大戶的生活場景。西關文化,是廣州文化的縮影,而西關大屋,則體現出西關建築文化的精髓。記者近日走訪鴻昌大街、多寶路、龍津西路、三連直街、逢源大街及西關民俗館,尋訪鬧市中的西關大屋,中西結合的藝術特色、建築結構的精妙設計,訴說著 歷史 往事,呈現出古韻濃厚的廣府文化。

西關民俗館

青磚大屋藏巷內濃濃傳統西關風

從荔灣博物館東側拐入,一座青磚大屋靜靜佇立在窄小的巷子內。這座西關民俗館以重建的西關大屋為主體建築,坐落於原館址東側,建築面積278平方米,整座大屋結構基本完整體現出傳統西關大屋的主要風貌。屋外的小巷叫「青雲巷」,承載了多種功能,因此別稱頗多,叫「水巷」是因為它能排水,叫「火巷」則因它能隔火,叫「冷巷」是它能向室內輸入冷空氣通風透氣。

跨入矮腳門,推開趟櫳與硬木大門,低頭可見地面的紅泥大階塊,抬頭則是木板拉花秀雕而成的天彎罩,將大廳與天井分隔開。民俗館採用三開間布局,正對門口的是正廳,映入眼簾的桌椅傢具由酸枝製成,呈對稱擺設。「舊時大戶人家接待賓客時,主人及接待人員坐左側,客人及隨從坐右側,你們看這個桌子,這是用來飲茶吃點心的。」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指著大廳中間的圓桌說。大門的正上方還有一排「水窗」,通過繩子輪滑開窗進行通風。

西關民俗館復原的西關大屋裡的正廳。

再往內走,正廳後用屏門圍隔成的小房間叫頭房,是家中最年長的長輩居所,頭房後是二廳,是家人用膳之處。民俗館在此陳列出多種舊時的常用品,如柚木榨汁機、銅水煲、擂漿盆、搓衣板等,最有趣的是一個大號混水爐,它由全銅製成,在一側燒柴加熱時,另外兩側通過傳熱亦可加熱、保暖,構思之妙令人稱奇。

而書廳是家中晚輩讀書的場所,書房前設有一個小庭院,「書偏的小庭園一般不對外開窗,會被整個封住,讓孩子能安心讀書免受叨擾。」

鴻昌大街22號

中西結合匠心顯一磚一木皆有情

鴻昌大街22號是廣州僅存的一間結構保存完整的西關大屋,曾由木雕、灰塑、鐵柱、彩色玻璃窗等組成,帶有濃厚的中西結合藝術特色。整棟建築坐北向南,樓高兩層,趟櫳半開,佔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多平方米。整座大屋為三開間,縱牆承重為主,凡通天的天井和和平天窗的開口都設鐵枝防盜格柵。

鴻昌大街22號西關大屋現在被改造成一所幼兒園。

據介紹,鴻昌大街22號的構造為:正間(也稱「中路」)沿中軸線從南往北順序為門廊、入口、前天井、轎廳、中天井、正廳、主人房、後天井。

入門第一進是「門廳」,東側牆上曾設有「門官」神龕,正中的「擋中」由木屏門組成,擋中後是通天的前天井。正門地面的白泥大階磚如今已十分罕見,春天時可吸潮。天井稍低於地面的部分鋪有花崗石板,使落入室內的雨水可由金錢眼排水孔排入下水道。

第二進是轎廳,是接待一般客人的茶廳,達官貴人進入大門後經過擋中和前天井之後落驕的地方。木屏風遮擋著後面的中天井,客人須從兩側進入,經過中天井後,就進入第三進的「正廳」了。

正廳是主要招待貴客,也是主人用膳的飯廳,正廳向中天井敞開以採光換氣。主人房上面為神樓,後面用磚牆與後天井隔開,牆上離地面1.5米開窗,改變了舊傳統房後牆不開窗的迷信習慣。

後天井地下開有水井,後牆與鄰屋之間的一條窄巷就是「青雲巷」了。後牆左右各開有一扇門,巷內的冷風就能進入室內,加入「後天井-室內冷巷-中天井-前天井-室外街道」的通風系統中。

專家:狹義與廣義的西關大屋

廣義上的西關大屋則指所有在西關一帶建造的大型西關民居。多寶路、龍津西路、逢源北街一帶,有不少西關的西式洋樓,房屋仍保留趟櫳門等西關大屋元素,整體以西式元素為主,但房屋已超過傳統西關大屋的兩層層高,建築材料除青磚外也有紅磚,還常見西式石柱。

有沒有神樓,可以說是狹義的西關大屋與廣義的西關大屋最大區別,趟櫳則是中、西式。湯國華教授認為,狹義的西關大屋建於清末民初,原型是農村的祠堂。當時祠堂的中路後進用於拜祖先,兩邊路可以住人,西關大屋借鑒了這種格局,但中路主要用於接待客人,大屋內設有神樓祭祖。

大屋通常佔地面積大,富有西關特色,建築樣式多為中式,基本構造包括磚木結構,三進、三個坡頂,正立面三個開間,大門前有明顯的青磚石腳和趟櫳、石門套大門。最輝煌的西關大屋有七進深,裡面客廳、小廳、書軒,還有花園,主要由買辦和商人建造。

記者走訪多寶路、龍津西路、逢源北街一帶,發現不少西關的西式洋樓,房屋仍保留趟櫳門等西關大屋元素,整體以西式元素為主,房屋高度已超過傳統西關大屋的兩層樓高,建築材料除青磚外,還有有紅磚、鋼筋混凝土梁板,還常見西式石柱。

龍津中路上的西關大宅門是中西結合的西關大屋。

多寶路24號大屋為中國致公黨中央黨部舊址。湯國華告訴記者,這座大屋的布局結構和廣義西關大屋差不多,加入了鋼筋混凝土,門口有西式石柱,三角形山花屋頂以及鐵藝裝飾,室內沒有西關大屋特有的祭祖神樓。

「你們看這個石柱,石墩上有竹節紋路,屬於中式,柱身和柱頭又是西式的,牆體正立面用青磚砌築,而建築的後半部分又是紅磚砌成,它的屋頂也是西式的。」站在龍津西路55號的「西關大宅」前,湯國華向記者進行講解,「像陳廉伯故居和蔣光鼐故居也都是這類廣義的西關大屋。」

逢源大街8號大屋位於西關大屋建築保護區內,屬於三開間,坐北向南,正立面均用水磨青磚砌築,正間為凹肚門,石門框刻有幾道細致的邊線,趟櫳、腳門有木刻的圖案,封檐板木雕鏤刻精細,正立面石牆腳有22厘米高的基座,刻有幾道腳線。「現在它的左右偏間被分隔開並新開門,作為居民住房,已不再是完整的布局。」湯國華說。

延伸:關於西關大屋的小知識

基本結構:

西關大屋典型平面為「三邊過」(即三開間),正間以廳堂為主,從台階踏上凹入門廊-門口三件(腳門、趟櫳、大門)-門官廳-擋中門-天井-轎廳-天井-正廳-頭房(長輩房)-二廳-尾房,形成一條縱深很長的中軸線,兩側開間叫書偏和客廳,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

青雲巷:

具有交通、通風、採光等多種功能。如巷子較長,常在中段處加設門洞牆分隔,以牆加層次感。有些青雲巷有水井,舊時認為井水通大海,井泉龍神即海上之龍王,這神以保家人平安。這是一口水井,水井上邊有井泉龍神。

青雲巷

天井:

過去天井多為方形,特別是門官廳、轎廳和正廳之間的天井更強調要方正。天井裡的去水孔,常雕成金錢形狀,這與過去相信「水為財」有關,同時兼有隔柵的功能。

天井裡的去水孔

神樓:

是一個像古典戲曲舞台樣子的鏡框式神龕,旁有小門可供人出入,以方便早晚點香燭及神燈。

頭房:

家中最老的長輩居住的房間。

倒朝房(客房):

賓客的臨時用房。傢具陳列較為簡單、隨意。西關大屋的各路之間,用橫門相通。橫門上往往有橫匾或磚雕之類的裝飾,也有些是做成半圓形帶蝴蝶圖案窗欞的彩色玻璃窗,俗稱「蝴蝶窗」,窗頂有半圓弧形的灰塑模線,很明顯是受了西洋的影響。

門頭上部具有西洋特色的「蝴蝶窗」。

偏廳:

家屬生活休息、兒女讀書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牆壁上往往掛有或刻有書畫對聯,體現主人的文化品位和修養。如「滿懷明月,兩袖清風」。「縱有良田萬萬千,有錢難買子孫賢」等。

正廳:

是全屋的「心臟」,是主要的一個廳堂。這個廳屋脊最高,面積最大,建築裝飾工藝最為講究,氣氛也最為庄嚴。是大家庭聚集、拜祭祖先、決議家庭大事和接待特別重要賓客的地方。

西關大屋,顧名思義當然在西關!那麼西關在那裡?當然在城西!怎樣劃分城西?以廣州舊城牆劃分!廣州舊城牆西面在人民路與中山六路交界(那裡有西門遺址)。

以人民路為界,往西的民國大屋都可以叫西關大屋!而現存最集中的西關大屋群在恩寧路,逢源路,華貴路周邊!可以先荔枝灣涌風景區逛,再延多寶路,轉入恩寧路,最後走到沙面,一路都是喜歡大屋,還有李小龍故居,西關大屋博物館,粵劇博物館等!

廣州有西關這個地方,應該是拍這部片的原型,反應老廣州人的生活習慣

在廣州西關騎樓,就是廣州圖書館那邊

在荔灣區荔枝灣景區內。廣州西關是以前的富人區,目前規模較大較完整的西關大屋設成了展覽館。附近就是荔枝湖,現在有個粵劇戲台,每天下午都有演出,粵風粵韻,可以去好好感受一下。

主要集中在荔灣區龍津路一帶。

廣州以前有西關區和東山區現在西關歸荔灣區,東山歸越秀區。西關大屋是廣州很有特色的建築主要分布在現在荔灣區荔枝灣涌附近逢源街也是老字型大小( 美食 )一條街。歡迎大家來廣州了解廣州深厚的 歷史 。東山也有小洋樓也很有特色,沙面也有歐式建築。

首先要糾正一下很多外地朋友可能望文生義而造成的認識上的誤區:以為西關大屋是一棟房屋!西關是指廣州市老城區西部的荔灣區,而大屋則是廣州荔灣區一帶特色的民居建築,習慣上窗戶用滿州窗,大門是趟籠門。荔灣區西關大屋最集中的地方在多寶路、龍津路、長壽路、寶華路、恩寧路、上下九路一帶。

廣州的西關大屋在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路一帶,另外,在逢源北有一座嶺南大屋建於清代的遊人可以入去參觀。

㈢ 廣州西關名人故居有哪裡

1.廣州詹天佑故居

詹天佑的出生地和故居紀念館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

門票:免費參觀

開放時間:10:00-17:30星期一閉館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附近地鐵:地鐵一號線黃沙站B出入口

圖為陳家祠

㈣ 廣州有哪些為人熟知的名人故居

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名人有很多,其中為大家所熟知的廣州歷史名人有詹天佑、鄧世昌、紅線女、康有為等等,而在廣州居住過的歷史名人有孫中山、魯迅、毛澤東等等。以下是廣州最著名的歷史名人故居。
(一)中山紀念堂
於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築,外形庄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99號
(二)洪秀全故居紀念館
故居始建於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間泥磚、瓦頂木結構平房,石砌牆基,總面闊16.5米,進深5.5米。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單間小屋,泥牆,無間隔。洪秀全在故居生活了三十餘年,青少年時期在此度過。故居的附近還有洪秀全讀書和教書的私塾、洪氏宗祠等。現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洪氏宗祠辟為紀念館輔助陳列室。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大布鄉官祿布村
(三)鄧世昌紀念館
落址於廣州市海珠區鄧氏宗祠內。軒昂氣派的嶺南祠堂建築,佔地4700平方米,碧牆灰瓦,掩映在尋常巷陌的榕蔭中。庭院呈船台狀,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風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換景。花園存有鄧世昌手植蘋婆樹一株,枯木逢春的靈芝兩枚,古樹婆娑數棵。「雲台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養育著中華民族無數風流人物之人格襟懷,激濁揚清,重塑民族大義。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鄧氏宗祠內
(四)詹天佑故居紀念館
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傑作——京張鐵路的紀念。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五)紅線女廣州舊居
位於享有「中國華僑第一村」之稱的廣州華橋新村。從1957年始直至她晚年離世,紅線女一直居住於此,是紅線女生前居住時間最長的住所。紅線女生前曾在該住所接待周恩來、鄧穎超夫婦以及一大批文化人。紅色的裙褂是紅線女在2013年11月13日參加首屆廣府人懇親大會,登台演唱《荔枝頌》時所穿著的服裝。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華僑新村友愛路19號
(六)康有為萬木草堂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著名學堂。1891年,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為了宣傳其維新變法思想和培養變法人才,租借廣東省邱氏子弟到省城應試的居住處的邱氏書室部分房舍作為講學堂(長興學舍),聚徒講學,宣傳改良主義思想,成為戊戌變法策源地。
地址:廣州市中山四路長興里3號
(七)星海紀念館
坐落於番禺博物館內,是國內擁有現代化設施的大型博物館,番禺是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故鄉。2005年,冼星海紀念館在番禺博物館落成,是國內唯一全面反映中華民族傑出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
地址:廣州市大羅塘銀平路121號番禺博物館一樓
(八)陳寅恪故居
此樓樓高兩層,坐北朝南,為美國麻金墨夫人1911年所捐建。原是嶺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理佩住宅,其後王季思、楊國榮、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陳寅恪教授一直居於此樓的二樓。《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著作就是在此寫就。現裡面陳設為陳寅恪居住時的擺設以及所使用的書籍等。
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學校區內東北區309號2樓

㈤ 廣州八大古鎮村落,歷史沉澱的韻味有多迷人

廣東,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

這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的發祥地,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也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在廣州,還深藏著許多古樸靜美的村落,推薦10處,你去過幾個呢?

1 小洲古村

村落至今仍保留著嶺南水鄉的特色,小橋流水人家,它的民居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隨處可見的百年古榕濃蔭蔽日,五六百年高齡的蚝殼屋見證著嶺南的曾經滄海。



務本堂,又稱聚堂家塾,是新圍村的古建築之一,其木雕、壁畫精緻,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㈥ 廣東一座清代古村,是廣州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堪稱清代的別墅區

廣州荔灣區沖口街的聚龍村是一個有著一百四十多年 歷史 的古村落,聚龍村建造於清代光緒五年,是由廣東台山人鄺氏族人建造的,是廣州現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村中保留有19棟民居,是都是兩層的青磚樓房,這里的青磚大屋都是用整塊的麻石堆砌而成,窗楣的灰雕刻有美好寓意的圖案,整個大屋從內到外依次是角門,趟攏門和大門,建築規模宏大,堪稱清代的別墅區

古村中的建築是按照井字形的平面布,建有七條街巷,井井有條,建築排列鱗次櫛比,每一個民居的佔地面積大概是兩百平方米,坐北朝南,在剛建成的時候有20座,其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嶺南特色和很高 歷史 研究和觀賞價值,被列為廣州的 歷史 文化保護區,聚龍村中的樓房內部的設計具有相似性,大廳中有三道屏風門的裝飾,很多屏風上的木雕以因為歲月變遷而失去色彩,但更多了一絲古樸的韻味,大廳的左右兩側各排列著四間房屋,二樓有五間房,有些彩色的窗戶上還有詩詞佳句。

聚龍村也叫「鄺家村」,它地處沖口街隴西河招村之間,村口有一條河水,整修之後的河岸兩側古樹參天,有濃郁的田園風光,整個村子佔地5200平方米,古屋有前後三排;走在村裡的古巷,還能看到幾間「耗殼屋」,通過青磚作為支柱,然後再用耗殼砌牆,規模比學校附近的「耗殼屋」更宏偉,牆體更高,大約有兩層樓高,但學校附近的耗殼屋的柱子也是耗殼砌成的。

這里古韻十足的房屋與西關大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里人傑地靈,是有名的風水寶地,傳聞中古村下面有一條龍脈,古村因此得名,當時在村中還出了很多名人,像是廣州報刊先驅,清朝教育部的官員鄺其照,港澳著名的「黃金巨子」鄺衡石是,著名商人鄺明覺,鄺伍臣等等,他們的舊居如今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古村中。

在聚龍和招村之間有一座書院,名叫棉州書院,是崇文二十四鄉最大的書院,棉州書院是三進祠堂式的建築,書院周圍布滿了木棉花,每逢春季,紅棉盛開,書院就會被紅色的花海所圍繞,遠遠望去好似一片火燒雲,場面宏大而壯觀,村中建築在經過修繕之後也變得煥然一新,大家感興趣的可以來此參觀一下。

大家對這里感受如何,歡迎積極留言評論

㈦ 新羊城八景的荔灣勝景具體位置是在哪裡

羊城新八景"荔灣勝景" 相對而言,集中在龍津西路的荔枝灣涌(泮溪酒家和荔灣湖公園旁邊),由7個景點組成。詳細看下面資料。

荔枝灣景點大全:

梁家祠

梁家祠佔地面積700多平方米,為三進深的大祠堂,祠內石刻記載始建於明代。2002年經市政府批准為登記保護文物單位,現在是荔枝灣文化休閑區旅遊咨詢服務中心,內有荔枝灣歷史變遷展覽。

廣州文津古玩城

廣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廣州市供銷社日雜倉改建而成,容納400多戶商鋪。

文塔

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大青磚所砌,屬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築,其整體風格與廣州琶洲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樓相似。文塔旁邊有一棵參天細葉榕古樹,樹齡157年。

龍津橋

荔枝灣湧上的車行橋為龍津橋。荔枝灣涌共有5座橋:龍津橋、德興橋、大觀橋、至善橋、永寧橋,其中龍津橋為三拱橋,中間過水,兩邊行人,長57米。龍津橋與文塔相呼應,「一橋一塔」符合中國傳統習慣,為荔枝灣重要景觀。

西關大屋

龍津橋橋頭有一座具有嶺南風格的西關大屋,佔地面積150多平方米,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華銀行現任董事長。

陳廉伯公館

陳廉伯公館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約400平方米,主人陳廉伯(1884~1945)是中國繅絲工業第一人陳啟沅的後人。陳廉伯公館曾是「荔灣俱樂部」,為結交粵系、桂系軍閥高官的場所,1946年曾作兩廣監務公署辦公。1993年被定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蔣光鼐故居

蔣光鼐故居為三層磚木結構建築,面積766平方米,建築風格兼具西關大屋及西式樓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嶺南大宅民居。蔣光鼐故居建於民國初年,民國期間曾用作莞旅中學,1993年被市政府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蔣家後人將其捐贈給荔灣區。

㈧ 【廣東】有沒有【林氏祠堂】詳細地址....

林氏大宗祠(廣州大學城穗石大道)地址:穗石大道52號附:(廣州大學城,屬番禺區管轄,其舊名小谷圍島。島上保留了四條自然村,其一有穗石村,全村村民皆姓林,是九牧公之後。穗石是一條有800餘年的古村,村中的大街小巷曲折回環,有許多青磚古屋,很有古意。最有特色的是,村中的大街小巷的坊名都是以林氏典故來命名的。如:長林厚道,雙桂大街,九龍坊,雙桂家塾,十德里等。該村以林氏大宗祠為中心,兩側為林氏子孫所居。林氏大宗祠面闊三間,進深三進,兩側有闊一間的廡舍。)。

㈨ 廣州荔灣最近很火,有人說它是貧民窟,其實過去是富貴人家聚居地

荔灣區是廣州市的老城區,最近突然爆火,雖然起因並不是好事,但也讓世人成功關注到這里 美食 文化的優秀和人文底蘊的深厚。

前幾天有網友在網上口出狂言說荔灣區是廣州的貧民窟,想必這個網友並非本地人,要知道在清末到民初期間,荔灣區和越秀區很大一片區域被稱為西關,是有錢人聚居之地,著名的西關小姐就居住在這里,各種青磚大屋則彰顯富貴人家的實力,連李小龍的父親都曾經在永慶坊置業。

作為老城區,荔灣擁有優秀的醫療資源、 美食 資源、教育資源和 旅遊 資源,永慶坊、荔灣湖公園、沙面島、上下九步行街、華林寺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旅遊 勝地。

永慶坊位於恩寧路 歷史 街區,幾年前毫無名氣,近幾年經過改造之後成為網紅打卡地,網上有很多攻略教遊客找最佳拍照點,用「火出圈」來形容這里一點也不為過。

永慶坊外面的恩寧路主要保留上個世紀初建造的騎樓,永慶坊則以傳統西關大屋為主,除了李小龍祖居,旁邊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粵劇藝術博物館,說是博物館,實際上是一座水陸風光完美搭配的古典園林。

改造後的永慶坊兼顧文化特色和商業氣息,嶺南風情是這里最大的賣點。

仁威廟位於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緊鄰荔灣湖公園。這里供奉的是道教真武帝,建廟至今將近1000年。

對於遊客來說,仁威廟最大的特色並不是 歷史 ,而是廟內的石雕、木雕、灰塑等工藝。

仁威廟的金漆木雕主要出現在大門兩側的橫樑上,於方寸間表現復雜的故事,各種人物、動物、花草等形象層次感豐富、細節栩栩如生且沒有重復之處,令人嘆為觀止。

灰塑主要出現在古廟的屋頂,內容以神話傳說、 歷史 典故為主,每幅作品層次分明,細節頗為復雜,色彩艷而不俗。

灰塑如今是國家級非遺,主要分布在廣州市和佛山市,明清時期曾頻繁出現在各種廟宇、祠堂等建築上。

荔園就在荔灣湖公園內,很多人並沒有留意這個地方。

這是一座典型嶺南風格的古典園林,面積雖然不大,但精雕巧琢,方寸之間的設計很花心思,尤其是戲台、迴廊和假山的布局相得益彰,隨意游園,彷彿穿越到古代。

在正常開放期間,遊客可以登上荔園的二樓欣賞園林全景。這里四季常青,冬天也能看到花卉,其他季節更是一派生機勃勃。

荔園背靠美麗的荔枝灣涌,園內築有三級水池,中間壘石隔開。

這座園林是免費開放的,希望早日可以再去暢快一游。

㈩ 佛山或廣州市哪裡有賣仿古建築材料的市場比如灰瓦、青磚、石凳、木屏風、雕梁花格等!

現在沒人做仿古的磚瓦,因主這個市場需求很小,不過你可以到一些舊村落里去逛逛看看有沒有人拆舊房子拆下來的材料,我曾經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