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的「廣州十三行」是干什麼的有怎樣的地位
長期以來,中西方的交往僅僅局限於通商貿易,但是這種關系並非正式的外交關系,因此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時有時無的。
在公元1757年間,乾隆皇帝頒布“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的詔令,將清朝的對外貿易局限在了廣州一口,並設立“十三行”為貿易中介,負責管理外商、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辦理交涉事宜,以此來防止外國商人與國內民間或官方的直接接觸。
清朝滅亡之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活動來往日趨頻繁,也不僅僅局限於廣州一口,而那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十三行也已經隨著歷史的車輪漸行漸遠。
如今的十三行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是廣州的一個大型服裝批發中心,雖然名字和性質已經變了,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稱它為“十三行”。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每天進出貨物高達數千噸,人流量高達數十萬人次,服裝遠銷海內外。因此,這也算是原來的“十三行”經歷的一次轉型升級吧!
Ⅱ 廣州十三行對中國的影響
法律分析:1.歷史上廣州十三行是清代設立於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對中國的對外貿易有重要的影響。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這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球貿易航線。從世界商貿的角度看,一口通商是貿易上的一種束縛,但客觀上卻造就了一個時期里著名的中西貿易中心和廣州歷史上令世上矚目的經濟文化的輝煌時代。
2.現今的廣州十三行主要是從事女裝服務貿業,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國家支持和鼓勵對外貿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第五十一條 國家制定對外貿易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對外貿易促進機制。
第五十二條 國家根據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為對外貿易服務的金融機構,設立對外貿易發展基金、風險基金。
第五十三條 國家通過進出口信貸、出口信用保險、出口退稅及其他促進對外貿易的方式,發展對外貿易。
第五十四條 國家建立對外貿易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向對外貿易經營者和其他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第五十五條 國家採取措施鼓勵對外貿易經營者開拓國際市場,採取對外投資、對外工程承包和對外勞務合作等多種形式,發展對外貿易。
第五十八條 國家扶持和促進中小企業開展對外貿易。
Ⅲ 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是什麼,詳細描述一下
廣州十三行創立於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別名「洋貨行」、「洋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於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
這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商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千餘年來,長期管轄廣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設立的十三行,當時正是南海縣管轄。在清朝初年,隨著到廣州的外商不斷增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商館。而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些「公行」通稱「十三行」。
清乾隆年間,全國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市場一派繁榮。通過十三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源源不斷漂洋出海,而從外國進口的鍾表、玻璃鏡、琺琅器等「洋貨」讓人大開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館描繪成為「金山銀海,堆滿銀錢」的景象。從歷史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十三行的輝煌,畫面上十三行商館區各國商賈穿梭,江面上萬舸競舤的場面讓人嘆為觀止。
(3)廣州十三行有什麼論題擴展閱讀:
起始時間
自唐代以來,廣州一向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廣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葉這一段期間,又是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一種特殊的組織。十三行商館集中在廣州城郊西南角,緊靠珠江,那裡是一個繁忙的水碼頭。
1684年,廣東政府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1757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則是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
運行機制
廣州十三行受粵海關管轄,它的運行機制諸如承商制、保商制、總商制、攬商制、公行等在本質上是清政府確保實現以商制夷、確保稅收的方式。
承商制是指十三行商"承攬夷貨"制度;保商制規定行商首先要負責外商在華所有行為;總商一般是一到三名,由行商中資本最雄厚的行商擔任,負責率領眾商與夷人交易;攬商制是指行商包攬一筆交易的所有環節;公行的設立是為了規范對外貿易市場,把握議價權,實現行商利益最大化。
Ⅳ "十三行"是什麼
十三行
法帖名
晉王獻之所書《洛神賦》真跡,至南宋時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傳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兩種。參閱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中國商業歷史名詞
十三行是鴉片戰爭前廣州港口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之總稱。
行數並不固定。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交納外洋稅餉﹑規禮,傳達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務人員等義務;也享有對外貿易特權。1842年《南京條約》訂立後,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日趨沒落。相傳十三行名稱起於明代,意義不詳。俗亦稱"洋行"﹑"洋貨行"﹑"外洋行"。 3.清代天津腳夫﹑挑夫等苦工的組織。
鴉片戰爭前廣州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貨行、外洋行。相傳其名起於明代,號為「十三行」,卻非固定為13 家。清代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規定對外貿易僅限於廣州一口,十三行業務十分發達。為了壟斷對外貿易,廣州16 家洋行於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國商人反對。次年被兩廣總督廢止。1760 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粵海關請求成立公行,該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1770 年公行裁撤,眾商皆分行各辦。
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後確立下來。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在清政府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初為牙行性質,後也自營買賣。自1820 年(嘉慶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後,多數行家營業虧損,資金欠缺,負債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條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廢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對外貿易的特權。從此,十三行遂日趨沒落。
Ⅳ 清朝的「廣州十三行」到底是幹啥的如今怎麼樣了
清朝設立的“廣州十三行”,是我國清朝時期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主要功能是進行對外貿易,與外國友人進行貿易往來。當然“廣州十三行”有時也充當的一定的政治外交功能和文化交流的功能,但最主要的還是進行商貿往來。十三行也逐漸隨著歷史的潮流消失,如今的十三行原址,也演變成了廣州一個非常大的服飾批發市場,繼續發光發熱。
隨著時代的發展,閉關鎖國政策的消失,開放共贏逐漸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十三行也隨之消失。在服飾行業盛行的廣州,十三行逐漸成為了一個大型的服裝商貿市場,延續原先十三行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雖然如今的十三行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不知是出於習慣,還是一輩一輩的傳承,人們還是將那個服裝商貿市場親切的稱為“十三行”。
Ⅵ 什麼是十三行
十三行是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產物,而海上絲綢之路自由貿易則是十三行成就的關鍵。
十三行是一個全國性的外貿壟斷組織,是一個機構,也是一種制度。這種被學者們稱為「廣州制度」的十三行和制度是先進還是落後,是成功還是失敗,學術上尚有爭論。
十三行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需要開放,更多地開放,更主動地開放。十三行給我們留下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是寶貴的無形資產。
Ⅶ 歷史問題:指出廣州十三行的特殊性十三行制度所反映的統治政策是什麼有何消極影響 謝謝解答
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又叫"洋行"或"洋貨行"。明清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全屬官營,而以牙行經紀這些事情,所以開設牙行的多半都能獲厚利,賺大洋。清初的詩人屈大均在《廣州竹枝詞》中有雲:"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三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足見當年十三行的興隆旺景。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粵海關設立。它名義上專管對外貿易和徵收關稅事宜,實際上稅收營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攬的項目,其中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粵海關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開放海禁之處,並沒有設置專營外貿商行。次年四月間,兩廣總督吳興祚、廣東巡撫李士禎和粵海關監督宜爾格圖共同商議,將國內商稅和海關貿易貨稅分為住稅和行稅兩類。住稅徵收對象是本省內陸交易一切落地貨物,由稅課司徵收;行稅徵收對象是外洋販來貨物及出海貿易貨物,由粵海關徵收。為此,建立相應的兩類商行,以分別經理貿易稅餉。前者稱金絲行,後者稱洋貨行即十三行。名義上雖稱"十三", 其實並無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