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74軍在哪個地方
擴展閱讀
滴滴深圳到太原多少錢 2025-09-21 02:53:51
去廈門市民中心怎麼走 2025-09-21 02:47:03
從杭州到香港坐飛機多久 2025-09-21 02:29:40

廣州74軍在哪個地方

發布時間: 2022-12-31 15:36:20

Ⅰ 五大主力究竟哪個戰鬥力最強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十一師,還是整編七十四師

太多了。簡介一下新一軍、整編七十四師
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蔣介石五大主力興亡實錄

淞滬戰場來了一支生力軍
一夜戰斗下來,51師以傷亡百餘人的代價取得殲敵500多人的重大勝利!
次日,《申報》的頭版頭條報導了這一消息。其內文章贊道:「此次51師夜襲大捷,其勇敢機智,實令國人內心振奮。此非僅前方軍人之光榮,亦是全體國民之光榮,其赫赫戰績必將鼓盪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敵鬥志。」王耀武的戎裝巨照同時附在新聞稿的右邊。
這場戰斗下來,除100多鬼子逃脫之外,第3師團的騎兵聯隊損兵200多名,折馬300多匹。師團長藤田進緊急從國內調來一批人馬之後,其騎兵聯隊才慢慢恢復戰鬥力。
火線上組成了一支鋼鐵之師
在國民革命軍序列中,雖然有一些軍級建制,如第1軍、第18軍、第39軍等,但大多數單位仍為師級。抗戰爆發,特別是淞滬會戰打響之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除投入幾乎所有的中央軍參戰之外,鄂、川、黔、粵、桂等地的地方軍也紛紛被調來輪番上陣,一時聚集在上海一地的中國軍隊有71個師之多,佔全國軍隊220個師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何快速、方便地調動這些部隊呢?9月初,軍委會決定增設軍級建制,以簡化指揮系統。王敬久升任71軍軍長,指揮87師(王敬之兼任師長)、孫元良升任72軍軍長,指揮88師(孫元良兼任師長);俞濟時則升任74軍軍長,指揮51師(師長王耀武)、58師(師長馮聖法)。
51師和58師組建成74軍之後,兩支原先獨立作戰的軍隊互為犄角,戰鬥力因此大為增強。當然,即便如此,這也難以扭轉整個戰局的變化。
隨後幾天,由於日軍增兵上海,我左翼防衛形勢更加嚴峻,74軍的陣地先是退到劉行——嘉定——施相公廟一線,後又轉守溫藻浜南岸地區。
馮聖法得報後不僅沒有先前的焦慮,反而哈哈一笑,「不是有克虜伯大炮嗎?」這句話如醒醐灌頂,一下子提醒了炮兵營長趙子剛。原來,58師在屯溪休整期間,軍政部將剛剛從廣州運來的一批德國造克虜伯平射炮劃撥了6門給他們,這6門大炮在昨晚戰斗中因天黑一直未發揮作用,趙子剛正愁沒有立功的機會。現在天亮了,平射炮能派上用場了,趙子剛當然十分高興。
測距、瞄準、上彈、發射,隨著一連串地動山搖般的轟擊,一堵堵泥巴牆訇然倒塌,一個個築在巷道里的堡壘傾刻間化作了煙塵,房梁屋脊上的鬼子全都埋進了磚石瓦礫之中!
最後,除聯隊長橫山靜夫率1000多部下逃到賀村之外,野雞崗其餘的2000多敵人悉數被殲!
與此同時,攻擊楚庄寨的51師也大獲全勝,74軍上下都沉浸在一片喜悅聲中。
西諺雲: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戰土肥原就取得如此戰果,這對薛岳來說,無疑增添了更多全殲日寇的勝算。
薛岳的神機妙算被「德國將軍」攪得稀亂,土肥原乘機逃出了中國人的包圍圈,蔣介石只好掘開黃河大堤阻滯日本人的攻勢
不知從哪一天開始,薛岳喜歡上了抽水煙,閑時他抽,戰時他更抽,那把長長的銅嘴煙桿就像他腰上的那根軍用皮帶一樣,已經成了他須臾不離的隨身物。他的孤寂、紛亂、焦慮常常在煙絲散發出的清香中得到滿足,得到鎮靜、清醒,那一道道冉冉而飄的煙圈像一個個成熟、圓滿的運籌噴薄而出!
獲悉74軍、64軍克復野雞崗、楚庄寨的消息後,薛岳當然忘不了掏出水煙,搛上一撮,按進煙嘴,吞雲吐霧起來,——藉此飄緲空靈之際,他在盤算著如何縮小包圍圈,最終壓迫土肥原於內黃、儀封、三義寨,聚而殲之。
智取張古山,田漢把張靈甫寫進了劇本
「你如兒戲命令,我就兒戲汝命!」薛岳給俞濟時拍了一封中外戰史上恐怕都少有的「奇電」。
南京失守之前,國民政府雖宣布遷都重慶,但實際上,除國府主席林森率領一部分工作
1938年7月初,大本營變更華中派遣軍的戰斗序列,決定調集40萬兵力,各型飛機300餘架,艦艇20餘艘,迅速攻取武漢,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面對日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7月,國民政府軍委會授任蔣介石為武漢保衛戰總指揮,重新將全國劃定為九個戰區,並向各戰區下達了《武漢會戰方針及指導要領》。該《作戰方針》明確指出:以李宗仁第五戰區和陳誠第九戰區的部隊為主力,動員總計約100萬兵力,承擔保衛大武漢的作戰任務。其中,第五戰區的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南北兩麓的豫、皖、鄂三省,下轄孫連仲為總司令的第3兵團和李品仙為總司令的第4兵團;第九戰區的作戰區域在鄂、皖兩省的江南地區及贛、湘兩省的全部,其下轄薛岳為總司令的第1兵團和以張發奎為總司令的第2兵團。
第1兵團的防區是長江南岸的江西和湖北地區,74軍隸屬第1兵團指揮,這樣,薛岳把俞濟時從豫東平原又帶到了贛北的崇山峻嶺。
武漢保衛戰從安慶打響了。
6月12日,皖省省會安慶失陷,日軍溯江而上,40天內連陷馬壋,彭澤、九江、姑塘,一下子將戰線推到了廬山腳下。
根據日軍的進攻態勢,薛岳將所部之第4軍、8軍、70軍部署於南潯線正面的金官橋一帶;將第25軍、66軍布陣於星子、東西孤嶺一帶;將第29軍、74軍設防於德安一線。
金官橋是日軍攻打廬山,阻斷南潯鐵路的正面突破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薛岳令64軍軍長李漢魂率其統轄的粵軍兩個師和第10軍部隊防守右翼;以第4軍、第73軍、第74軍等部隊防守左翼,第70軍為預備隊,准備迎擊來犯之敵。
7月31日,日軍第106師團主力在10餘架飛機的掩護之下,分兩路沿南潯鐵路、公路南下,集中炮火,猛轟粵軍陣地。
74軍正在德安一線警戒著日軍101師團的佐枝支隊,突然接到這份軍令,俞濟時很是不快,況從德安到金官橋有300多里的路程,加上啟運裝備,全軍1萬多人,1日之內不吃不喝不睡也未必能按時趕到。上次蘭封之戰中74軍本是攻打野雞崗的主力,但最後的主要戰功卻算在64軍的身上,李漢魂獲得了青天白日勛章,而俞濟時只得了次一等的雲麾勛章。在俞濟時的眼裡,這是薛岳他們廣東人相互捧場擠兌外省人的表現,我俞濟時豈是吃這一套的?憑我與蔣委員長的表舅關系,憑我曾任過委員長的侍衛官的淵源關系,憑我在委員長心目中的分量,你薛岳未免太看輕了我俞某人了。揩屁股的事盡讓我74軍去做,我今天偏偏耍你一耍,看你能把我俞某人怎麼樣?

9月3日,106師攻佔馬回嶺後,中國軍隊已經識破了日本人的陰謀,薛岳於9月5日即將金官橋一線的守軍撤下來,以第4、第74、第27軍佔領左起白雲山,中經烏石門、戴家山,東至廬山西麓的反八字形陣地(簡稱烏石門線);以第64軍控制德安西南地區,將第70軍調至靖安補訓。
106師團是3個月前才在日本熊本編練成軍的,總兵力不足1萬1千人,主要由青年學生組

成。這批受軍國主義熏陶出來的年青人,以武士為榜樣,以「殺伐」為滿足,以戰死為榮光,打起仗來很少有退縮的。師團長松浦淳六郞,日本士官學校的「優等生」,一副矮短身材,健壯結實,他極崇拜條東條英機。所以,他蓄起的鬍子也同東條英機一樣,濃而黑硬。
對106師團薛岳自然不敢稍存輕心,他除了將手下精兵部署在反八字這種收合自如的陣地之外,還將重機槍架設在馬回嶺的盆沿上,炮兵集中於烏石白線之後,以使重型火力能組成嚴密火網罩住整個馬回嶺地區。
但106師團進入馬回嶺地區後不久,101師團在東面受到我軍重創,日軍原先的戰略部署難以實施,這樣,106師團只好獃在原地,坐等觀望,徘徊不前。為防止我軍狙擊,他們白天總是躲在工事內不大出來,就連糧彈物資,他們多是利用裝甲車從黃老門等處運來,南潯線戰況一度沉寂。
9月中旬,蔣介石來電,要調74軍到長沙休整。
大敵當前,蔣介石不是不清楚一兵一卒的重要,但他的私心也太明顯,在這節骨眼上抽走精幹部隊豈不是要下掉薛岳的臂膀?白崇禧說薛岳作戰「果敢決斷」,但薛岳對蔣介石的這道命令卻是思忖再三的。最後,他決定來一個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復電蔣說:「調不下來」。蔣暗自吃驚,自已的愛將竟會給他難堪!所以再來電說:「第74軍傷亡甚大,應予調下整補」。薛岳到底就是薛岳,他寸步不讓地發電給蔣說:「贛北各軍作戰時間都比74軍長,傷亡都比74軍大,各軍都未調下整補,對74軍也請緩予調下整補!」蔣介石沒法,其命令只得讓薛岳給「修正」了!這時,廣東方面情況吃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來電調64軍赴粵作戰,薛岳這次真的難辦。64軍是一支廣東部隊,現在家鄉危急,調他們回去保衛家園,名正言順,況且俗話說,事不過三,倘使薛岳一再堅持已見,只怕蔣介石對他就有看法了,所以權衡之後,薛岳放走了64軍,卻將187師強留了下來!
戰爭的勝敗往往存乎一念之間。歷史有時是在看似偶然中寫下的。倘使薛岳完全聽從了蔣介石和軍委會的意見,下面的萬家嶺之戰恐怕就很難說是中國人的勝利了。
正當薛岳布重兵於馬回嶺一帶,准備張網羅雀之時,瑞武線外日軍第27師團卻在師團長本間稚清的指揮下,由瑞昌向武寧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欲藉此沖破中國人的防線,實現與106師團會合,以將廬山地區中國人的軍事部署全盤打亂,再逐一加以消滅。
9月23日,日軍27師團與張發奎的第2兵團激戰於小坳地區,戰罷一天,第2兵團漸感不支。次日,軍委會急電薛岳,令其率一切機動部隊趕赴武寧,替代張發奎指揮瑞武路作戰。
形勢如此急迫,讓一向沉穩的薛岳也急得抓耳搔腮:馬回嶺周圍的部隊是不可調動的,他能抽出來作機動的隊伍少之又少。不得已,薛岳再一次「修改」了軍委會的命令:對來勢迅猛的27師團,與其迎頭拒止,不如拊背側攻,擾其小坳後方,圍魏以救趙。軍委會一看薛岳此招合乎情理,立即來電同意了他的作戰方案。

智取張古山(4)

159師從北,51師和58師從南,90師從東、61師從西,把106師團的殘部里外外圍了三層,昔日驕狂無比的106師團至此真正成了「瓮中之鱉」。
張靈甫奇襲張古山,田漢將其事跡編成話劇在長沙演出,劇中人的名字就叫張靈甫
張古山之北的鷹絕嶺是山地旅團把守的要地,此據點山勢陡峭,工事堅固,易守難攻,51師兩次攻山,兩次失利,且損失不小。這時,305團團長張靈甫向師長王耀武建議說:《三國演義》中有鄧等偷渡陰平攻西蜀的戰例,可以仿效。王耀武認為有理,不妨「古為今用」,遂命張靈甫率兩支突擊隊於8日晚上,沿南面無人防守的陡峰攀藤附葛而上。日軍根本沒料到中國人會在這黑燈瞎火的黑夜爬上鳥獸絕跡的鷹絕嶺,所以當中國人的大刀砍到他們頭上的時候,他們中的許多人還在睡夢之中打著呼嚕,說著夢話,這次奇襲使陣前日軍遺屍七八百具之多。而張靈甫從此聲名大噪,旋即被提升為旅長。1939年冬,劇作家田漢將張古山之戰編成話劇《德安大捷》在長沙演出,張靈甫自然就成了劇中的主角。
田漢還揮筆作詞,與著名作曲家任光一起創作了74軍軍歌: 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占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我們在戰斗中成長,我們在炮火里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州,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國家的武力,我們是民族的先鋒!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跟著先烈的血跡,瞄準敵人的心胸,我們愈戰愈能,愈殺愈能。抗戰必定勝利!殺!建國必定成功!殺!

智取張古山(6)

106師團曾在萬家嶺一役中被74軍等部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此番交手,自然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到高安城外,師團長松浦就讓6架飛機來回反復轟炸74軍的工事。說是工事,其實就是一些簡單挖成的土掩體,74軍剛到高安,立足未穩,哪有工夫修工事?因此日軍的飛機在高空丟炸彈,在低處追著我士兵打機關槍,光禿禿的樹枝上到處掛著斷肢殘臂,草叢里,泥地上滿是散落的人皮、碎肉。

3月23日,大賀茂以步兵第216聯隊牽制雲頭山中國守軍,而以騎兵第34聯隊,炮兵34聯隊及第217、第218兩個步兵聯隊全力向下坡橋、白茅山等中方第58師殺奔而來。
雙方尚未接陣,日本人的飛機就像野蜂似的首先在58師的陣地來來回回地進行了一番掃射、投彈,但見火光閃處,山石成了齏粉,壕塹成了平地,光禿禿的樹干像是蠟燭似的噝噝燃燒著,冒著陣陣青煙。
58師已沒有一處完整的工事,但轟炸過後,那些士兵像是從土裡鑽出來似的,眨巴眨巴眼睛,撣掉滿身的灰土,整一整軍衣軍帽,又一個個握槍瞄準著前方的敵人。
172團防守的下坡橋是大賀茂進攻的重點,大賀茂的如意算盤是:從下坡橋繞到白茅山的後方,以從正面、側翼夾攻白茅山。拿下白茅山後,直取上高城,或直接從西面打開缺口,再與從武寧南下的33師團會合北返。
這樣,下坡橋一帶戰斗尤為激烈。
三次拼殺之後,172團團長明燦的手下連輕傷員在一起也不足200人,他給師部打電話請求退守二線陣地。
電話是副師長張靈甫接的,張靈甫最見不得打仗後退的事,一聽明燦提這種懦弱的要求,他心頭「騰」地升起一股無名之火,厲聲罵道:「明燦,你摸摸你的褲襠,看你的卵子還在不在?你是74軍的團長,你知道嗎?人在陣地在,就是打到最後只剩你一個人,你也要給我打下去!」
張靈甫還想說點什麼,忽然電話那端「轟」地傳來一聲巨響,便再也聽不到一點聲音。
明燦犧牲之後,下坡橋當即失守,白茅山陣地也隨之陷落。

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5)
月24日,一大早,張靈甫便帶著敢死隊,提著清一色的美式湯姆輕機槍,直奔白茅山而來。

19集團軍總部也派出特務營前來助戰。
炮火打擊過後,張靈甫的敢死隊齊聲吶喊著沖向敵人的陣前,前者撲地,後者繼起,這種陣勢,就連大賀茂這個老武士見了也油然生出幾分敬意。近了,近了,眼看就要跨上白茅山的前沿陣地了,敢死隊員的喊聲更響,槍彈更為猛烈,卻不料日軍陣前忽然冒出幾十股乳白色的霧氣,順風飄進了我敢死隊的隊列里。
這是一種霉爛性的芥子氣,人體接觸後,皮脫肉掉,幾個小時之後即會變成一副骨架。張靈甫跟在隊伍的後面,見有些戰士已倒了下去,他本想下令撤兵,不曾想這時候,風向突變,日軍放出的毒氣竟一古腦地吹進了他們自己的陣地。
日本人陣腳大亂,想抵抗已無還手之力,張靈甫的敢死隊意外地奪回了白茅山陣地。
3月5日,遠在漢口的11軍司令官圓部和一郎得知第34師團被困的消息後,既恨大賀茂不聽勸止,草率行動,又擔心第34師團被殲後自己無法交待,遂一邊電告大賀茂尋機突圍,一邊指令第33師團施手援救,並從九江調兵2000人南下解危。
按照陳毅的預想,機械化裝備的整編74師是應該從宿遷東進,沿運河東面平原南下,然後攻取兩淮的,這樣,「山野」以第8、9、第2縱隊共5個縱隊的力量圍打這個宿敵,攻其不備,取勝是有較大把握的。
9月12日,第7軍猛攻泗陽。而整編74師則越過泗陽,直接向淮陰發起進攻。時「華野」主力遠在時堰、四灶一帶,守衛兩淮的任務自然地落在了淮陰游擊總隊和各縣、區游擊大隊身上。這些地方部隊約有6000餘人,所持的武器也多為根據地兵工廠所造,盡管如此,他們保衛家園,保衛根據地的決心和鬥志卻令整編74師得手不易。
9月17日,51旅在李口遭伏,傷亡近百人。
57旅在攻打淮陰時也遭到沉重打擊。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吳運鐸此時正擔任淮南兵工廠的廠長,在他的帶領下,淮南兵工廠造出了威力極大的槍榴彈。這是一種利用步槍槍身,安裝榴彈筒,遠距離發射類似手榴彈一般威力的新式武器。
9月18日,當57旅向淮陰城發起攻擊時,淮陰游擊總隊即以逸待勞,多次用槍榴彈打退了他們的進攻。57旅的旅指揮部設在一座小山的背後,一顆槍榴彈打來,正好打在指揮部的屋頂上,兩個作戰參謀命喪當場,旅長陳噓雲也受了輕傷。
久經沙場的整編74師竟被共產黨的地方部隊打得遍體鱗傷,停滯不前,這令張靈甫暴跳如雷。

攻佔兩淮(4)

9月19日,整編74師藉助空軍的支援,出動坦克猛轟淮陰,但游擊部隊退守城內後,仍逐屋逐巷地與他們展開拼殺,直到次日早晨才撤出城外。
兩天後,淮安亦告不守。
攻下了蘇北根據地的首府,連日來陰沉著臉的張靈甫終於綻開了笑容,又露出了張狂的

本色。
他對報界吹噓說:「陳毅、粟裕受到致命的打擊,平定蘇北,掃盪山東,指日可待!」
他向蔣介石拍著胸脯道:「校長,有74師就有國民黨,74師不僅能將共產黨趕出蘇北,趕進山東,而且能將他們趕到大海喝海水!」
作為攻打兩淮的最高指揮官,整編74師攻下淮陰、淮安後,李延年也樂不可支,他對國民黨的中央社說:「有10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
而一封封祝捷電報更像一枚枚閃光的獎章碼在張靈甫的辦公桌上,讓他整天沉浸在勝利的雲霧之中。


沈陽是東北「剿總」的所在地,衛立煌手上控制著的新1軍、新3軍、新6軍、71軍、53軍及青年軍207師都集中於此,人多地狹,吃糧一直是個大問題,全靠空運又不現實。於是,遵照蔣介石的指示,衛立煌令各部努力擴大佔領范圍,不斷搶購貯備草料糧秣。
1948年6月已是麥黃糧熟季節,東北「剿總」發起「搶奪小麥之戰」,令新1軍向遼中以南盛產小麥的地區大肆擴張,搶奪糧食,其軍、師、團分別成立搶糧工作組,設卡堵截,破村入戶,強購強買百姓口糧。廣大的遼中、遼南一帶只有解放軍第4縱隊在活動,力量不敷,新1軍的騎兵部隊遂四下搜索,前鋒到達牛庄附近。這次搶糧行動,新1軍收獲170餘萬斤小麥、高梁,而不少軍官則借機強搶民物,大飽私囊,僅第50師副師長羅錫疇一人就搶得財物價值100餘兩黃金。
這時的新1軍除了原第50師、新編30師之外,另補充了一個暫編第53師和1個騎兵團。這些補充而來的隊伍多為游雜武器,人員素質差,也沒有經過正規作戰的訓練,因而軍長潘裕昆上台之後即著手整訓工作。他首先開辦了一個培訓排長和師長的軍官訓練班,接著,驅走了中四方台地區的農民,強占其地開辟了幾個步、炮演習場,以提高士兵的實戰水平。為平整土地,他又強征民夫終日服役,這些勞役不僅不給工資,連干糧飲水都由民夫自帶,當地的人私下罵道:「盼中央。迎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盡管如此,潘裕昆還是裝聾作啞,一心整軍備戰,他夢想著有朝一日,新1軍會恢復到孫立人時期的軍力。「新1軍不能敗在我的手裡!」他常對部屬說。
可時移世易,軍心不振,軍力能振?困守沈陽期間,他的政工處長湯道福為振作士氣,打破沉悶,特地從沈陽搜羅、欺騙來一批女「政工隊員」,作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這些人日行「政工」,夜則賣淫,主官多睜眼閉眼,不聞不問。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以11個縱隊,4個獨立師的兵力,按照中央軍委部署,南下北寧線,合力圍攻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重鎮――錦州,遼沈戰役全面展開。
在援錦問題上,蔣介石與衛立煌相持不下
時錦州方面國民黨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所部僅8個師(內有4個師為雲南地方部隊),實力明顯不濟,因而在發覺東北野戰軍的戰略意圖之後,蔣介石一方面從華北、山東調集第39軍2個師、第62軍、獨立第95師,會同第54軍及暫編第62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闕漢騫率領,自錦西向錦州進軍;一方面令衛立煌從守沈陽部隊中抽出兵力,組成以廖耀湘為首的西進兵團,救援錦州,以期實現東西對進,合殲東北野戰軍。
錦州被圍之初,衛立煌曾調沈陽的第49軍空運錦州,後因東北野戰軍炮擊而只運去不到1個師便停了下來。現在蔣介石要他抽出守沈陽的精銳而去援錦,這與其戰略意圖是大相徑庭的。衛堅持認為,西進兵團攜帶著大量的重武器,行動不快,而林彪是運動專家,一旦兵團行動,必將被林彪截擊,分段殲滅,因而應俟關內增援部隊解錦州之圍後,渡大凌河,出溝幫子,沈陽主力才可與之合擊。

灰飛煙滅新1軍(2)

蔣介石見衛立煌不同意他的作戰方針,便把衛立煌找到南京,面授意旨。衛當面沒有反抗,回來後和守沈陽的大將——第九兵團司令長官廖耀湘一商議,認為廖率兵西進,不僅難救錦州,自己也可能搭上,沈陽還可能丟失。於是仍敷衍、拖延時日。蔣介石十分惱火,派參謀總長顧祝同來沈陽監督執行他的命令,衛還是那副態度,抗令不遵。對此,蔣介石氣急交加,於10月2日乾脆駕臨沈陽,大罵一通之後迫使沈陽方面組織了西進兵團。
解放軍士兵或聽到解放軍的喊話,少則三五成群,多則一二百人,便自動向解放軍投降。蔣軍官兵十分清楚,到了這種境地,只有老老實實地投降,才能活命,才有出路。
截至28日,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及特種部隊共10萬餘人全部被解放軍殲滅。
30日,衛立煌與潘裕昆、龍天武等乘飛機逃離沈陽。
31日,據守沈陽的新1軍之「王牌中的雜牌」、暫53師在師長許賡揚的帶領下宣布起義。
至此,第1軍被徹底消滅。

Ⅱ 74師(張靈甫的) 組建地在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74軍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1946年5月之後,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副美械裝備,師長張靈甫兼任南京警備司令,下轄整編51旅(陳傳鈞)、57旅(陳噓雲)、58旅(盧醒)。駐扎在南京孝陵衛,拱衛首都,被譽為天下第一師。
由此可見整編第74師組建地應該是在南京。
另外74軍於1937年5月組建於武漢。

Ⅲ 抗戰時期國軍精銳有哪些

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第5軍、第74軍(即整編74師),第18軍。

新1軍、新6軍和第5軍都入緬同日軍作戰的中國遠征軍;

第74軍、第18軍在國內戰場同日軍作戰。

Ⅳ 亮劍:74軍那麼的出名,楚雲飛卻說是豬一樣的部隊,這是為何

在《亮劍》里,楚雲飛一直有一個非常敬佩的人,但是卻又非除掉的人,而這個人就是李雲龍。要說這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已經糾纏了很久,因為抗戰期間的各種限制,所以兩人還只能按捺住脾氣,最多也只是一點小摩擦,因為雙方都怕沾上破壞和平的罪名。不過當抗戰結束以後,老蔣背信棄義,選擇了對我軍開戰,於是雙方的大戰一觸而發。而在這個時候,李雲龍跟楚雲飛也都是選擇了搞起了摩擦,而且想不給對方留一絲的機會。

不僅是如此,當時的74軍,連常乃超那樣的暫七師都比不上,好歹人家常乃超還有骨氣和敵人來干一仗,而這個74軍,敵人都沒遇到,自己卻撒丫子先跑了。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狀況,楚雲飛才直言74軍是5萬多頭豬了。

Ⅳ 求圖:抗戰時期中國各大戰區分布圖

一、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二、1938年2月,隨著戰事的進展,蔣介石重新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在平漢路作戰,程潛擔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在山西作戰,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在蘇浙作戰,顧祝同擔任司令長官為。

4、第四戰區,在粵桂作戰,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為。

5、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作戰,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6、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守備甘寧青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7、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蔣介石再次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

2、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3、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4、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5、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6、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

7、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8、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

(5)廣州74軍在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全面抗戰開始時,實力最強的當屬於第三戰區。這里集結了國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

因此,當淞滬會戰打響後,第三戰區頑強堅守三個月之久,讓日軍損傷慘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妄語。

1938年3月—4月,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率領下,奮起作戰,取得了台兒庄大捷,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取得了是抗日戰爭以來最大勝利。

1938年的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

1938年11月後這八大戰區中,第九戰區實力最強。著名的長沙會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持續近一年。

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60多萬(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率部斃傷日軍56000餘人,俘虜139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Ⅵ 國民黨里七十四師是最精銳的部隊嗎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國民革命軍五大主力之一,由七十四軍整編而成,實際兵力仍為三萬多人。七十四軍於抗戰開始後由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及五十八師(師長俞濟時)組建,軍長俞濟時.曾有「抗日鐵軍」的稱號。當時有一個說法:「有10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蔣家王朝的「御林軍」。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由王耀武第51師和俞濟時第58師合編而成,全軍共8個團,2.1萬人,抗戰第一年內已顯露其慓悍本色。這支由浙江保安團隊,原山東北洋省軍與中央軍第1師旁枝部隊合編而成的奇異組合,是抗戰八年之間戰功最為輝煌的部隊,精彩戰例不勝枚舉:38年萬家嶺戰役,作為核心主力,給日軍重大殺傷,次役首創殲滅日軍幾乎一個完整師團的佳績,此戰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昆侖關國軍火力之優,全靠將士浴血苦戰,74軍攻得上守得住,居功至偉。(305團團長張靈甫率一支部隊奇襲張古山,又堅守數晝夜,為最終的勝利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41年參加上高會戰,殲敵16000,繳獲駿馬2800匹,擊斃日軍中將、少將各一名,74軍在戰役中「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被羅卓英評價為「戰鬥力量堅強」!(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鐵軍。何應欽稱之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常德會戰中74軍57師8000之眾面對日11軍數萬人馬,死守常德16天,頑強抗擊了日軍陸、空、坦的協同攻擊,在日軍猛烈炮火甚至釋放毒氣情況下仍死戰不退,傷亡殆盡(時值開羅會議期間,57師的英勇奮戰極大的提高了國威、軍威,給羅斯福總統的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還專門在備忘錄上記下余成萬師長的名字。著名作家張恨水就根據常德之戰寫出一部名叫《虎賁英雄》的小說。為紀念74軍為國捐軀的犧牲將士,常德人民自發募捐,於1944年3月在市青年路東側修建佔地達30000平方米的陣亡將士墓地,作為永遠的紀念)。湘西雪峰山會戰(幾乎全殲日軍116師團,消滅日軍3萬左右)。第51師的師歌唱道「我們在戰斗中成長,我們在炮火中相從。我們死守過羅店,保衛過首都,馳援過徐海,大戰過蘭封。南潯路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國家的武力,民族的先鋒!」這支抗戰時期最偉大的部隊,在武漢會戰後由蔣中正親定為軍委會總預備軍,為華中三大戰區之前衛。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也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皆以5開頭)。在南昌會戰中,即使兵敗如倒,該軍仍不改其英勇豪邁之**鐵軍本色。曾兩次榮獲軍委會最高榮譽——飛虎旗,一次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連美軍顧問團曾有過「中國只有74軍能打」的贊譽。國軍中無人出其右者。

1946年改編為整編74師,全師3萬餘人,全副美械,師長張靈甫(1923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四期)兼任南京警備司令,拱衛首都,號稱「御林軍」。進攻蘇北解放區,連克兩淮(淮安、淮陰均為解放軍在蘇北戰略要地淮陰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採取積極防禦,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於不到萬不得以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兩淮和華中解放區基本喪失,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華東局勢日趨嚴重,造成了很大困難),二戰漣水(第一次是搭檔整28師太不經打,未能攻佔,國軍方面損失7000其中74軍2000多,解放軍6963,10縱司令謝祥軍也在戰斗中陣亡,這是華東解放軍在解放戰爭中陣亡的職務最高的將領。第二次對王必成6縱戰術成功,順利成功),攻佔宿遷,立下頭功。47年5月13日在孟良崮被圍,力抗華野五個主力縱隊(1、4、6、8、9,不計打援),也全力支撐了三天。(本人認為,此戰主要在於湯恩伯判斷失誤,急功近利,友軍不全力增援解圍,張靈甫又過於狂妄自大,孟良崮是石頭山,既無法構築工事,又沒有水源,是標準的絕地,重炮也無法帶上山,炮彈落下,碎石飛濺,殺傷力倍增,失敗再所難免,即使換了美軍陸戰1師,同樣條件,3天也掛了)。重建之後的74軍,保衛阜陽(對陣中原野戰軍第1、2、3、6和11縱隊以及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成功堅守6天),濟南戰役死守商埠(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王耀武飛赴南京求援,蔣介石命令74師空運濟南。但一天後解放軍就以炮火封鎖了飛機場,僅空運了7個連,這7個連後來被王耀武派往商埠,擔任第2綏靖區司令部的守衛。9月20日,解放軍猛攻商埠,22日開始攻擊第2綏靖區司令部,74師憑借司令部堅固的鋼筋水泥大樓和四周明碉暗堡組成的工事,負隅頑抗。此出的戰斗相當激烈,被譽為濟南戰役中的「絞肉機」,解放軍集中炮火猛轟,整幢大樓被炸得千創百孔,滿目瘡痍,幾乎被炸成個軀殼架子,但74軍的這7個連仍然拚死抵抗,子彈和手榴彈不斷從窗口和彈孔里飛出,即便在解放軍攻入樓內後仍與解放軍逐樓、逐屋、逐層爭奪,力戰不降,解放軍稱之為「打死不繳槍」,這7個連即使在軍官大半死傷的情況下,士兵也極少投降,秉承了老74軍的頑強戰斗意志,最後全部戰死。 戰術上,74軍愛出險招、奇招,出其不意(在張靈甫任軍長期間尤其突出),可謂藝高人膽大,多採取正面佯攻,側後迂迴,或超越攻擊(在第二次漣水之戰中,6縱就中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之計,和整28師、整7師在城外猛干,最後被74軍強渡黃河迂迴偷襲漣水成功)。「部隊驕橫,攻擊精神較頑強。善於集中使用兵力,先以集中炮火打我陣地一點,掩護步兵攻擊,且善於使用小部隊,以錐形滲入我側背,錯亂我部署,但不善於近戰。官兵素質在蔣軍中算是比較好的,**占很多,軍官、士兵甚至馬夫都經過嚴格標准訓練,戰術指揮及技術動作均較正規熟練。裝備精良,補給充足,兩淮戰後,該敵傷亡慘重,敢於大膽縮編建制,也不顧兵員缺額。其官兵對蔣甚為信仰,且驕橫自大。」(解放軍評語,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比較正面了)當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終74軍也就栽在了險招上,如果不冒險前進,被圍不堅持「中心開花」,也不會翻船。(但另一方面,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若真放棄了「中心開花」,不敢鋌而走險,那也就不是74軍了)74軍的戰斗意志、戰鬥力、紀律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的,(孟良崮戰後,華野監聽還有國軍電台活動,立即判斷74師還有殘部沒有解決,果然在孟良崮、雕窩之間的山谷中發現約7000多人,這些官兵不開槍不走動,靜靜等待解放軍撤走後與增援部隊會合,解放軍先前曾發現過,但見其既沒有開火也沒有奔跑,以為是友軍而未注意。大敗之後還能如此,其戰力之強軍紀之嚴可見一斑!),待遇也是最好(該軍發雙餉,薪水是國軍其他部隊是兩倍。老蔣寧可餓著其他人,也不能委屈74軍)。同樣,也擁有各國王牌軍的共同特點:傲、狠、悍,全軍自軍長以下普遍瞧不起其他部隊,不僅是雜牌,甚至也包括中央軍,這也是孟良崮戰役時83師見死不救的主要原因。
1947年5月13日,我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孟良崮一舉殲滅國民黨王牌軍整編74師,擊斃蔣介石的愛將————中將師長張靈甫。七十四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七十四師編制隨即取消。

Ⅶ 鵝嶺南路74軍42旅有這個地方嗎

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條等有關法律法規,惠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對鵝嶺南路及周邊路段交通組織進行調整(試行)。現通告如下:

一、調整試行時間:2020年11月23日(星期一)開始試行。

二、交通組織調整

(一)鵝嶺南路/鵝嶺東路路口由北往南方向(中心醫院往仲愷)禁止掉頭,掉頭車輛可繞行鵝嶺東路至老汽車站原有掉頭口進行掉頭。


(二)鵝嶺南路/大嶺路路口由北往南(中心醫院往仲愷)掉頭口封閉,掉頭車輛可通過鵝嶺西路-黃屋路-大嶺路繞行。


(三)鵝嶺南路/黨校路口由北往南(中心醫院往仲愷)掉頭口封閉、禁止左轉,掉頭、左轉車輛通過汽車客運站天橋立交進行掉頭、繞行。


三、交警部門根據試行效果,將試行調整為正式實施

Ⅷ 國民黨五大王牌軍都是什麼

國民黨五大王牌軍

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曾有五支能征慣戰的抗日「王牌軍」(也是國民黨引以為豪的五大主力)。他們作戰頑強,屢屢挫敗日軍的瘋狂進攻,打得日軍聞風喪膽,為抗戰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也令盟國刮目相看,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這五支抗日王牌軍就是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第5軍、第74軍(即整編74師),第18軍。他們中,建軍最早的是第18軍,建軍最晚的是新1軍和新6軍。然而抗戰勝利後,他們被蔣介石當作發動內戰的本錢,再也沒能續寫輝煌,先後被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殲滅。其中,被殲滅最早的是整編74師,最晚的是第5軍和第18軍。

「種子軍」——第18軍

第18軍之所以叫做「種子軍」,是因為該軍建制最早且多變,許多師、旅進出該軍。
該軍是陳誠一手栽培起來的。1930年中原大戰後,陳誠因作戰有功升為第18軍軍長。但當時,第18軍實際上只有第11師。到1931年,第18軍才初具規模,轄第11師和第14師。後陳減以種種借口不斷收編雜牌軍,故第18軍規模最大時曾轄有8個師。陳誠之後,繼任軍長先後有羅卓英、黃維、彭善、方天、羅廣文、胡璉、楊伯濤。
由於陳誠深得蔣介石的寵愛,第18軍也就備受青睞,其裝備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是最先進的。
這支軍隊訓練有素,以能征善戰著稱。全面抗戰爆發前,第18軍駐守廣州。1937年8月,軍長羅卓英率部由廣州開赴上海參加淞滬會戰。為不辱使命,陳誠嚴令部隊,只要完成任務,第18軍打光打盡也在所不惜。會戰初期,第18軍曾四次血戰羅店,雙方傷亡慘重,羅店也因此戰而聞名天下。
第18軍最著名的戰績是石牌保衛戰。1943年4月下旬,日軍調集7個精銳師團10萬兵力、上百架飛機,發動鄂西會戰,意在打通長江上游航線,搶奪洞庭湖畔之糧食,並擊破陪都重慶的門戶。會戰中,第18軍第11師堅守「曾被重慶統帥部比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的石牌要塞。在戰斗緊張進行之際,陳誠電話詢問師長胡璉有無把握守住陣地,胡璉回答:「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第11師官兵英勇作戰,死守要塞,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馬功勞。
除淞滬會戰、鄂西會戰外,第18軍還參加了武漢會戰、南昌會戰、棗宜會戰、常德會戰、雪峰山會戰等許多重大戰役,戰功顯赫。
1944年冬,第18軍換成美式裝備,並有美國聯絡官擔任教練,實施美式兵器教育和訓練方法,戰鬥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抗戰勝利後,第18軍於1946年5月年改整11師,1948年9月恢復第18軍番號。內戰中,該軍為蔣介石沖鋒陷陣,最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11月8日,以第18軍為主力的黃維12兵團軍(兩月前組建,由武漢馳援徐州)解救被圍於隴東的黃百韜第7兵團。第12兵團在遭到我軍的不斷騷擾、截擊下,只能走走停停,直到14日才到達阜陽(輜重還在後面)。18日,其主力進抵蒙城以西地區。到11月22日,黃百韜第7兵團被殲滅時,第12兵團仍被我中原野戰軍困於澮河南岸地區。後被我軍誘至宿縣西南東西不到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雙堆集地區內團團包圍。雖幾度突圍,但是沒能成功,黃維只得死守待援。到29日黃維兵團被進一步壓縮至東西15華里、南北4.5華里的窄小地區。時值冬日,糧彈俱缺,外援又被我死死盯住,致使士氣低落,無心戀戰,軍隊減員嚴重。12月5日,我軍發動最後總攻。12月14日,黃維兵團被壓縮在縱橫不足1.5公里的地域內,第18軍一部被殲。15日,黃維見末日來到,只得招來第10軍軍長覃道善和第18軍軍長楊伯濤,決定孤注一擲,拚死突圍。然而我軍早已有所防範,趁敵不備直接搗毀了黃維的兵團指揮中心,殘敵只得分散突圍。當晚12時,黃維兵團4個軍11個整師10萬人,除兵團副司令官胡璉、14軍副軍長谷炳奎等少數人逃脫外,其餘全部被消滅。至此,第18軍大部被殲(它的一個騎兵團和第49師在包圍圈外而得以逃脫)。雖然1949年該軍重建,但已風光不再。

重創「鋼軍」——第5軍

第5軍是國民黨最早的機械化兵團,其前身為陸軍裝甲兵團。1936年3月,蔣介石接受徐庭瑤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所提出的建議,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1937年,在交輜學校基礎上又擴編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全面抗戰爆發後,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裝甲兵團撤至湖南湘潭整訓,後擴編為第200師。同年冬該師又擴編為新編第11軍。1939年1月,番號改為第5軍,杜聿明任軍長,轄第200師,榮譽1師和新22師,至此第5軍正式成軍。在杜聿明統率下,該軍注重訓練,士氣旺盛,號稱新軍,一時蜚聲全國。
該軍最出色的戰績是昆侖關大捷。1939年11月,為打通西南的交通線,第5軍向駐守在昆侖關的日軍發動攻擊,戰斗中全軍將士奮勇搏殺,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坂垣征四郎所部的第5師團第12旅團,殲敵4千餘人,取得重大勝利,是抗戰中一次影響極大的戰役,也是該軍最耀眼、最輝煌的戰績。戰後榮譽1師師長鄭洞國調升並帶走該師。後來,第5軍由廣西移駐雲南,調第96師歸其建制。
1942年3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及英方請求,國民政府令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赴緬甸對日作戰。3月上旬,第200師到達同古,接著便在此與日軍發生第一次惡戰,殲敵5000餘人,在中國遠征軍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由於孤軍深入,日軍兇悍,第200師被迫撤退。新22師繼而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4月中下旬,第96師又在平滿納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的猛烈攻擊,雖傷亡甚重,但陣地始終未被敵人突破。
盡管遠征軍作戰英勇,但因中美英三方在戰略上的矛盾及指揮上的混亂,導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失利,於4月底開始撤退,並招致慘重的損失。第5軍的第200師、第96師歷盡磨難撤回國內;第5軍軍部、新22師及第66軍的新38師則撤退至印度。這次撤退損失慘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指揮部隊撤退中不幸中彈,壯烈殉國;第5軍在出國作戰前共有42000人,戰斗中死傷7300人,而在撤退中死傷竟達14700人,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在穿越緬北野人山中丟掉性命的,當時情景慘不忍睹。
第5軍的第200師和第96師撤回國後進行了大休整,並補充了大批兵源。1943年初,第5軍擴編成第5集團軍,邱清泉接任軍長,轄第45師、第96師、第200師,駐防昆明城郊。同年10月,該軍開始接受美式裝備。1944年5月,為打通滇緬公路,邱清泉奉命率第200師赴滇西作 戰,並於次年元月配合友軍攻克畹町城,打通了滇緬公路。
抗戰勝利後,該軍進駐華中。1947年改整5師,1948年擴編,後恢復5軍,1949年1月在淮海戰役中被殲滅。
1948年9月,第5軍擴編為第2兵團,邱清泉任兵團司令,熊笑山接任軍長。
11月6日,淮海戰役開始。第2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企圖堅守。11日,黃百韜兵團危急,向徐州求救。邱清泉遂指揮第2兵團的第5軍、第70軍和李彌的第8、9軍組成「東進兵團」,向碾庄攻擊前進,企圖解黃百韜兵團之圍。在遇到我軍堅決阻擊下,17日前進到大許家一線後就再難突進。
11月22日,黃百韜兵團全軍覆滅,邱、李兵團已經失去東援意義,遂於23、24日以攻勢手段掩護本部向徐州撤退。11月25日,徐州陷入我戰略包圍,固守徐州更加困難。杜聿明集團決定放棄徐州。11月30日,杜聿明集團開始撤離徐州城。倉促撤退中,殿後的第5軍第45師被圍。在主力解救下,該師死戰兩天才得以突圍。然而就在這兩天里,我軍於12月4日在永城西南堵住了邱清泉、李彌、孫元良3個兵團,並於5日完成了戰役合圍。至12月6日,杜聿明集團完全被堵截在永城東北的陳官莊、青龍集地區。杜聿明妄圖率部突圍,然雖各級嚴厲督戰,仍屢攻屢挫。第5軍第45師與第4引幣先後繳械投降,熊笑山只能指揮第200師負隅頑抗。
12月16日,我軍停止攻擊,在對杜聿明勸降無效後,於1月6日發動總攻。此時,杜聿明集團處境困難。因為自12月20日始,淮海戰場雨雪交加,氣溫驟降。國民黨軍二十萬人補給中斷,飢寒交迫、宰馬為食,掘棺為薪,軍心渙散,相繼投降。所以,總攻開始後僅兩三天,國民黨3個兵團就被全殲。第200師在毒氣、戰車配合下企圖強行突圍,被全殲。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熊笑山化裝成傷兵逃脫。蔣介石最後一支「王牌軍」覆滅了。

「抗日鐵軍」——第74軍

第74軍是1937年9月1日在浙江組建的,由第51師和第58師合編而成,俞濟時任軍長(繼任者有王耀武、施中城、張靈甫)。該軍在抗戰中幾乎參加了所有正面戰場的重大戰役,並取得許多重大勝利,戰績極佳。其中最突出的是德安戰役(又稱萬家嶺戰役)、上高戰役、常德戰役。
74軍組建後不久就參加了凇滬戰役。第51師在羅店,第58師在蘊藻濱(這兩處都是戰線的關鍵之所在),浴血奮戰,尤其是第51師無論在陣地防禦還是在撤退中,均表現出色,首戰便名震凇滬。
在1938年7月的德安戰役中,第74軍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17000餘人,戰果輝煌。戰斗中,第58U幣付出了巨大代價,全師經過兩天激戰,僅存500餘人。最讓人感佩的是,萬家嶺戰役既無平型關八路軍奇襲之利,又無昆侖關火力之優,全靠將士奮勇拼殺。
1940年,俞濟時升職,王耀武接任軍長。王耀武感謝蔣介石的提拔,立誓要將第74軍訓練成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服從指揮的軍隊。1941年5月,王耀武指揮第74軍作為「決戰兵團」參加江西上高會戰,惡戰25天,擊斃日軍第34師團岩永少將指揮官,重創日軍第33師團,使第34師團及第20混成旅團傷亡高達70%以上,共斃傷日軍15000人,並擊落敵機一架,取得抗戰以來空前大捷,被譽為「開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國民政府特頒第74軍以軍中最高獎旗——飛虎旗一面,以彰其功。第74軍從此獲得「抗日鐵軍」美譽。
在1943年11月12日的常德會戰中,該軍表現也極為英勇。當時,第57師固守常德,與日軍3個主力師團二萬人血戰16晝夜。日軍先後使用飛機、大炮、毒氣輪番進攻,第57師官兵傷亡殆盡,最後該師所有勤雜政工人員全部上陣,師長余程萬親率衛隊參戰。戰至彈盡後,官兵只好肉搏,但仍誓死拼殺,戰況慘烈空前。此役僅第57師就斃傷日軍萬人以上,但自己也傷亡慘重,全師八千多人只有師長率180人突圍生還,再次打出了「抗日鐵軍」的聲威。
1945年8月,第74軍空運到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後改編為整編74師。蔣介石挑起內戰後,該師成為內戰急先鋒。在華東戰場上,該師憑借其強大兵力、火力、機動性,為蔣介石集團立下很多戰功,師長張靈甫因此多次受到蔣介石、宋美齡的接見。
1947年,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該師打頭陣,企圖對我實施中央突破,將我軍壓入魯南地區進行決戰。5月11日,急功近利的74師急切地脫離了其左鄰右舍,由垛庄經孟良崮西麓氣勢洶洶地向坦阜撲來,企圖一舉擊潰華野指揮中心。我華野部隊抓住戰機,於5月14日將74師團團包圍在孟良崮,經過激烈的戰斗,最後殲滅該師近3萬人,師長張靈甫被擊斃。後74軍重建,但再次被殲滅。

揚威海外——新1軍和新6軍

這兩支軍隊是在異國他鄉建立起來的,並在海外奮勇殺敵,名震中外。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失利後,一部分部隊輾轉撤至印度。1942年6月,蔣介石批准史迪威關於在印度訓練10萬中國軍隊、在滇西裝備訓練30個師及反攻緬甸的計劃。新38師和第22師奉命於6月底和8月開赴蘭姆伽軍營,改換美式裝備,實施美式訓練,於是蘭姆伽軍營成了新1軍的搖籃。1942年10月,蔣介石下令在印度部隊改編為中國駐印軍。1943年初,中國駐印軍改編為新1軍,鄭洞國任新1軍軍長,轄新38師和新22師。
1943年3月,新38師開出蘭姆伽軍營,重返前線。是年秋,該師被調往中印緬邊境的列多地區駐防,並於12月打通了入緬的門戶。駐印軍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隨即向緬北推進,新38、新22師分別擔任左右冀,進軍胡康河谷(在當地被稱為死亡地帶)。1944年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主力,繼而兩師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此前,由國內於1944年春先後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式裝備和訓練的新30師(歸新1軍建制)、第14師、第50師,先後轉運至緬甸密支那,隨即對其發動進攻。第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自從我駐印軍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1944年8月,入緬作戰的中國軍隊休整擴編,成立兩個軍:新1軍(軍長孫立人、潘裕昆繼任)——轄第38師、新30師和新6軍(軍長廖耀湘、李濤繼任)——轄新22師、14師、第50師。至此國民黨五大主力前身全部誕生。
蜜支那攻克後,中國軍隊休整了約兩個月,隨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的日寇發動最後攻擊,勢如猛虎下山,一路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1944年11月,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蔣介石匆忙把新6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後新6軍空運至湖南芷江,參加雪峰山戰役)。剩下的第50師仍與新1軍配合作戰。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駐印軍和遠征軍會師後,在畹町城舉行了中印公路通車典禮。
不久,為配合英軍攻佔曼德勒,新1軍又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攻佔了緬甸。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1945年春,新1軍在臘戌附近准備回國,第50師正式編人新1軍。
新1軍和新6軍這兩支在國外戰場上誕生的「新生兒」,經過兩年的輾轉奮戰,已變成一支能征善戰的生力軍,並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抗戰勝利後,他們被蔣介石雙雙運到東北戰場,就再也沒有什麼「光輝的傳奇」了。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我東北野戰軍直取錦州。錦州危急,蔣介石急令沈陽的廖耀湘組成「西進兵團」(由新1軍、新6軍等5個軍組成)援馳錦州。10月15,「西進兵團」被東北野戰軍圍困於黑山、大虎山至溝子幫之間。西進不成,南撤受阻,只好北返沈陽。當廖耀湘兵團抑留在大虎山、黑山進退維谷之際,我錦州東北野戰軍主力9個縱隊迅速北上,晝夜兼程,通過黑山、大虎山,於26日完成了對廖兵團的包圍。新1軍、新6軍等其它5個軍被圍在黑山、大虎山附近約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經過激烈戰斗,至28日拂曉,戰斗結束。包括新1軍(缺暫編53師)、新6軍在內的廖兵團5個軍12個師共10萬人全部被殲。幾天後暫編53師在東北野戰軍3個縱隊、6個獨立師進攻沈陽時開出城外投降。至此曾經戰功卓著的新1軍和新6軍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