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東潮陽司馬浦的歐陽姓氏分布在何處
華里西
B. 百家姓之歐陽姓氏
歐陽姓,中華姓氏之一,為漢姓復姓之首。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余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陽」。以下是我整理的百家姓之歐陽姓氏,一起來看看吧。
歐陽氏
1、分布地區
渤海郡:歷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兩個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接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余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2、歷史來源
歐陽(ōu yáng )姓源出
①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為氏。
②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句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得姓始祖
歐陽無疆。歐陽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勾踐的後裔。歐陽氏與歐(區)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歐陽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陽為氏。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由此可見,歐陽氏和歐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陽氏和歐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陽氏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歐陽氏復姓或是古老的漢族姓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九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一百零八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7%左右,望族出渤海郡。歐陽姓(歐姓、區姓、陽姓)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據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資料庫數據,歐陽姓氏排名為60—70位,為200萬人—300萬人。其發祥地為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據《姓譜》載,越王勾踐之後,支孫封於烏程歐陽亭(浙江湖州),其子孫以此地名為姓。歐陽偉 在(公元前313—)稱帝,歐陽搖 在(公元前232—)稱帝,歐陽建 在(前176—前163 )(—稱帝)。
今湖南省的長沙市、瀏陽市、隆回縣、東安縣、寧鄉市、衡陽市、攸縣、常寧縣、寧遠縣、永州市新田縣,江蘇省的淮安市金湖縣、宿遷縣,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晉江市,江西省的江門市、萍鄉市、新余市、星子縣、宜春市、贛州市、吉安市、永新縣龍源口鎮、永豐縣、萬載縣,四川省的綿陽市、遂寧市、什邡縣,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山東省的招遠市、棗庄市薛城區,廣東省的廣州市、從化市、江門市、河源縣、揭陽市惠來縣,安徽省的阜陽市、滁州市,湖北省的荊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潛江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東縣、柳州市融水縣、滕縣,河南省的新鄭市,等地,均有歐陽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歐陽氏族為歐陽修長子歐陽發的後裔,而江蘇省歐陽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紀初,全市在籍的歐陽氏族人有一千五百餘人。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字輩排行
歐陽氏家族字輩:「蹄恆朝完東謨搖朱鄅行馮惠茱仲士蕖翹綱舉跡純基質成晉啟乾煥景僧頠詢通幼昶琮晤徹弦(鉉)邈規緒萬和雅效(楚)謨(托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儀伾信偃佺仿)觀修(昞)發(奕棐辨)憲(恩願)世(弼能保安)惠(利慶)鳳日德(儀崇)勛法(濟)重萬祥(緣善)日(彬春暉旭昂升昱禮政英顒宣)通(勝春惠先網洪泰行嶶)光(清亮顯通明煜臨表緣憲福秀濟)憲(璽)祥(林珍瑞禧昂禮宗夔軫畢鶚勺)鳳(魁新珊略韜策)木(桁堯舜禹左右)達(運還桂芳芬葵苗積善)源(泛淑賓寶昭仁義聖賢書皓白達遜道通述邇)位(佐禎祥福佑祉祝嗣)偹(僅任位佩傅倫隹偉)承基紹祖世家長作述維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啟)國禮(良)義(忠)安(永)邦(叔)傳(際)家(時)永(名)守(彥)長(振)發(朝)配(邦)祥(平)安守本親情聚孝義爭先脈運揚」。
江西安福歐陽氏字輩:「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余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余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為博士至歙伏法子復殤惟有渤海流慶遠曰舉跡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為著石崇亡質與崇文奔長沙伯仲卜居在臨湘又傳六世景達著文忠譜揭大宗坊達生寶頗頗生紇率更令詢譽望張唐主寵遇弘文館敕修宗譜名益揚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譜稱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萬兄弟彪徙廣州系久亡彤分常溪與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詳萬公乾符令安福詞譜尊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謨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產名賢與忠良從今再修支譜後遞傳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歐陽氏字輩:「德立世隆昌寺書」。
江西星子歐陽氏字輩:「懷祖志學……」
江西贛州歐陽氏字輩:「振聲芳自忠」。
湖南東安歐陽氏字輩:「道德本先聖」。
湖南寧遠歐陽氏字輩:「震家運逢華群植之芳育」。
廣西、廣東從化、河源歐陽氏字輩:「仲國淑景高先以民永廣時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倫攸敘壽爾載嘗保佑盛鼎厥後定昌」。
湖北荊州歐陽氏字輩:「尚元吉欲長作述啟書香德澤流芳遠聲名振玉章文徑必聖道武服定國邦清曉朝君殿華豐永世昌」。
貴州台江歐陽氏字輩:「再朝啟大德光明承天習倫常永百世立正科已畢」。
家族名人
歐陽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書法家。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更號六一居士。江西永豐縣沙溪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經學家,尤以文學成就最高,是繼承唐代古文運動而有所創新的北宋文壇盟主。
歐陽玄(公元1283——1357年)字原功,別號圭齋,元瀏陽人,歐陽萬公後裔。官翰林學士,國子祭酒(主管教育的長官),以文章著名。修《宋史》、《遼史》、《金史》,有《圭齋文集》十六卷。《元史》有傳。
【拓展】
研究考證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歐陽氏花廳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C. 歐陽是哪個村姓的
有很多喔
我村也是姓歐陽的
我是廣東省惠來縣
不過福建
湖南
湖北
江西
也有
福建是歐陽的始祖
我們是從那裡遷移過來的
D. 歐陽姓氏的來源/
歐陽姓出自姒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
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歐陽姓以海鳥為圖騰,郡望為渤海。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人口總數居復姓首位。
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四十九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陽姓人口增長率呈下降的態勢,這可能與歐陽復姓改單姓陽有關。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省廣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澤縣(彭澤縣歐陽為歐陽「懿」後代,生七子,遂為彭澤縣歐陽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這三省大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80%。
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湖南為當代歐陽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陽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了以江西、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
現在,廣東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廣州(從化),湛江(鴉翠)清遠(連州),順德均安。江蘇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金壇市直溪鎮巨村村。
(4)廣州從化姓歐陽是哪個村擴展閱讀:
歐陽姓歷史名人:
1、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
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
2、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
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歐陽建
歐陽建,字堅石,冀州人,石崇之甥。西晉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詳(據《魯西南歐陽氏宗譜》載歐陽建生於二六九年),卒於晉永康元年,年三十餘歲。
著有《臨終詩》以及《言盡意論》,提出了古代唯物辯證觀點。歷任尚書郎、馮翊(今陝西大荔)太守,到趙王司馬倫專權時,歐陽建想有所作為,欲立楚王,由是與司馬倫有隙。
於是他與潘岳偷偷勸淮南王司馬允誅殺司馬倫,事泄,歐陽建全家不論老少都被斬首。臨刑時,作詩文《臨終詩》,甚哀楚。他曾提出「言盡意」的思想,否定語言不能表達事物的說法。
4、歐陽珣
歐陽珣(1081年——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號歐山,學籍吉州廬陵,鄉籍福建泉州晉江潘湖,歐陽詹之十世孫。他少聰而敏慧,稍長,就學於仁穎書院。
崇寧五年(1106年)丙戌與本邑儲敦敘同登蔡凝榜進士,調崇安尉,有主簿者貧不妄取卒於官,歐陽珣傾囊以賑其行,人皆義之終。
丁父憂,珣立於靈堂前,其葉累百,人謂其忠孝兩全。
5、歐陽瑾
歐陽瑾(1706~1780) 號予石,江西分宜松山防里人。少聰穎,出語驚人。清雍正十年(1732)鄉試第二,次年中進士,任兵部主事,時年26歲。
以後40餘年,一直在外做官,歷任兵、刑、工、吏各部主事、郎中,太僕事、大理寺少卿,奉天府尹,順天府尹,戶部侍郎(正二品),倉場總督等職。
辦事認真周密,清正廉潔,政績卓著,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曾為之立傳,稱「中朝人士,莫不仰其清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陽瑾
E. 有歐陽姓的嗎,分布在那個地區
歐陽姓氏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省廣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澤縣(彭澤縣歐陽為歐陽「懿」後代,生七子,遂為彭澤縣歐陽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這三省大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湖南為當代歐陽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陽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了以江西、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現在,廣東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廣州(從化),湛江(鴉翠)清遠(連州)。江蘇省歐陽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金壇市直溪鎮巨村村。
F. 從化鳳院古村之歷史典故(一)
四祖落籍典故,說的是鳳院古村四世祖歐陽夢雷,字應祥(1227—1297),從廣州雙井街(今越秀區盤福路一帶)遷居從化,約在1245年落籍從化,建立鳳院村的典故。歐陽夢雷,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鳳院村開村鼻祖、建村始祖。
六祖遷居典故,說的是鳳院古村六世祖歐陽澤,字布心(1284—1359),聽從堪輿學家、風水先生的指點,從鳳院古村風水魚塘南岸搬遷至北岸定居,遂使家族開始人丁興旺之典故。鳳院古村在建村100周年左右,開始人丁興旺起來。
金雞哺竇典故:說的是鳳院五世祖歐陽漢卿,字復亨(1255—1326),安葬於土名叫「金雞哺竇」山(此山與麻村高祖李安政安葬的海螺山齊名,都是旺丁風水寶地)。鳳院歐陽氏,從此開始扭轉人丁不旺之局面。因此,從化民間有流傳數百年的一句諺語:鳳院歐陽高祖四座向山,不敵麻村李氏高祖一座海螺山。意思是,鳳院高祖最開始安葬的四座山,其風水不及麻村李氏高祖李安政1201年安葬的那座海螺山。
歐陽「旺」李典故:鳳院開村鼻祖——歐陽夢雷(1227年—1297年)的女兒、孫女、侄女、玄孫女都嫁給了麻村。孫女嫁麻村李伯華,女兒嫁麻村六世祖李天舉,玄孫女嫁麻村八世祖廣大公。其中,侄女嫁麻村七世祖李若金,並生下五子,為李氏一族立下大功,直系後裔數萬人,成為麻村歷史上最著名的太婆。 而鳳院八世祖之一的歐陽璟光(號月松,1368年—1449年)、歐陽瑀光(號月竹,1372年—1427年)均把女兒嫁麻村李氏一族。歷朝歷代,鳳院女兒為麻村李氏開枝散葉數不勝數,當然鳳院歐陽氏迎娶麻村李氏也不少。而鳳院五世祖之一的歐陽元孫(千祿)膝下無兒,最後把田產田契盡數贈給麻村之外孫,助外孫家族興旺發達起來,他本人的神主牌也被供奉在麻村李氏祠堂,後世遂有「鳳院外公入祀麻村李氏祠堂」的歷史典故。
此一典故具體如下:
鳳院五世祖之一歐陽元孫(1261年—1307年),乃是鳳院建村始祖歐陽夢雷之侄。歐陽元孫(號千祿),他本有一子二女。但兒子外出失蹤,只剩兩個女兒,長女嫁鄧村,次女嫁麻村七世祖李若金(1269—1343年)。幺女歐陽氏(1301年—1382年)為李家誕下五子,直系後裔數萬人,成為麻村歷史上最著名的太婆(麻村族譜古書記載:七世祖若金公,配歐陽氏,生子五人,仁發、仁遂、仁廣、仁卿、仁壽)。
作為外公,歐陽元孫(千祿)膝下無兒,最後把田產盡數分給麻村之外孫,助外孫家族興旺發達起來。他本人的神主牌也被外孫供奉在麻村李氏祠堂(仁卿李公祠),後世遂有「鳳院外公入祀麻村李氏祠堂」的歷史典故,同時衍生出「麻村賢孫尊老敬老盡得外公田」這樣行孝積福的故事(故事有多個版本,大多記述了當年鄧村外孫不如麻村外孫孝順,失去繼承外公大量田產的機會),堪稱從化縣人文歷史之千古趣聞、奇聞。
G. 福清知縣——從化歐陽勁
2020年12月8日,福建省福清市的天寶陂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七批)。2021年2月27日,《人民日報》整版圖文並茂點贊了福清天寶陂千年治水智慧。2021年4月27日,我下定決心要寫寫家鄉從化與福清天寶陂那段奇緣。
福清與從化相隔何止千里,既談不上山水相連,更談不上人文遠親,又怎麼會跟從化扯上關系呢?這段奇緣還得從那位福清知縣——從化歐陽勁說起。
歐陽勁, 字懋節(也有一種說法是:字梅州,號懋節),明朝從化人,乃鳳院村第八世祖月竹公(歐陽瑀光,字仲輝,號月竹)之後,生卒年不詳。准確來說,他是月竹公長子祖煚(石田) 之玄孫,輩分屬於鳳院古村第十三世。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賜同進士出身,據《明代進士登科錄》記載他的成績為第三甲第118名(當年一甲二甲一共有70名,三甲有281名)。
鳳院月竹公祠內至今仍有歐陽勁功名牌坊一座、簡介銘文石碑一塊。碑文上記載他:「初任福建莆田縣縣長、後任大理寺評事,曾陪同皇後前往南海神廟祭神,被封欽差。」《從化縣志》則記載他為萬曆乙卯舉人(1579年)、萬曆丙戌進士,官大理寺評事。事實上,這兩種記載得有錯或有漏。《福州府志》、《福清縣志》之中的《官政志》均有明確記載,提及從化人歐陽勁曾為福清知縣。也有文獻記錄他為:「己卯鄉試八名,萬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一百十四名,登三甲第一百十八名進士。授福清縣知縣。」總之,歷代文獻,均沒有他在莆田任職的記載,許是後世族人錯把福清縣當成莆田縣了。因為福清毗鄰莆田,兩縣山水相連,距離非常近。
從化邑人歐陽勁,既然曾任福清知縣,那就必然與當地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天寶陂結緣。明朝大臣葉向高(1559年~1627年),字進卿,號台山,福建福清港頭後葉村人。他曾兩入中樞,獨相七載,首輔四載,是福清歷史上職務最高的官員。他不但參與天寶陂修復工作,還撰寫過一篇載入《福清縣志》的名篇《重修天寶陂記》。文中明確提及,明萬曆年間,周大勛、周文遴父子分別奉知縣歐陽勁、王命卿之命,先後重修天寶陂(王命卿,萬曆葵丑進士,即1613年進士,今廣州花都區花東鎮九湖村人)。其中,提及歐陽勁的部分,詳細內容如下:「吾邑濱海,土田瘠薄,又鮮泉源灌溉之利,雨晹一不時,苗立槁矣。惟西南有陂,名天寶,水自仙游而來,歷清源、善福,達新豐、仁壽二里,沃田數千頃。宋元符間,郎公簡修之,故又名元符陂。其後屢圮屢築。萬曆己丑,則耆民周大勛奉邑令歐陽侯之命,甃西陳石圳堤二百餘丈,農民賴之。抵今將三十載。」
那麼他提及的「邑令歐陽侯」是否就是指從化歐陽勁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多個方面求證。
首先,《重修天寶陂記》文中說「萬曆己丑」,即1589年,當時的福清知縣姓歐陽。這一點正是與歐陽勁1586年高中進士相吻合。據《明史·選舉志三》載:「京官六部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外官知州、推官、知縣出進土選。外官推官、知縣及學官,出舉人、貢生選。」可見知縣的出身主要有進士、舉貢兩種。「萬曆時又有定例,州縣正印官,上、中為進士缺,中、下為舉人之缺,最下為貢生之缺」。「這樣說來,「邑令歐陽侯」,很有可能就是指歐陽勁。
其次,在福清縣瑞岩山風景區瑞岩寺左側石磴路邊,幅寬約120厘米,高約136厘米,有縱向九行文字的明朝石刻行書,每字寬約12厘米,高約12厘米(見載於林秋明編著出版的《福清題刻》一書)。那段行書為一首七言律詩,詩曰:「境入招提勝事多,前身或恐是維摩。慈雲絕岳寒初斂,慧雨疏林存並過。歲暮衣裳虛薜荔,天空霜雪點松蘿。平疇極目俱沾足,田畯耕夫盡醉歌。」署名為「嶺南歐陽勁和葉太史次韻」。署名提及的葉太史,即葉向高。而「嶺南歐陽勁」,自然百分之九十九是指從化歐陽勁矣。
再次,我們還可以從明朝詩詞文獻之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明代文學家劉克治創作過一首七言律詩——《守歲明府舅懋節福清署中賦贈》。標題直指「舅懋節」、「」明府」、「福清署」等字眼,數百年來幾乎無人破解舅舅「懋節」是誰。其實指的就是劉克治的舅舅——歐陽勁,字懋節。這一點,我們也在從化員村劉氏族譜之中找到了印證(員村,古稱圓村,隸屬今從化區街口街赤草行政村)。族譜記載:劉克治,圓村劉格之子,明神宗萬曆間貢生。又記載「劉格配鳳院歐陽勁之姐,勅封安人,生五子:克正、克修、克齊、克治、克平。」
其實,數百年來幾乎無人破解該詩句之中舅舅「懋節」是誰,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歷朝歷代的一些文獻,誤導了一大批文史研究者。不少文獻,甚至福清當地的文獻,都只寫歐陽勁字梅州,或梅洲。哪怕是編著出版《福清題刻》的林秋明先生,,也沒有考證過歐陽勁的字,把他寫成了「字梅洲」。其實,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歐陽勁的哥哥——歐陽勛來破解難題。史書記載:歐陽勛,字懋忠。補邑諸生、恩選入太學,明隆慶己巳年(1569年)貢舉,光澤主簿、南昌府經歷(掌管文書)。《從化縣志》也記載有這樣的事跡:康熙年間的從化縣令郭遇熙,就曾高度贊揚從化鄉賢歐陽勛為官廉潔正直,堪稱楷模。
最後,我們還可以從一個關於福清市新厝鎮「過橋山」的傳說故事中得到啟發。這個民間傳說極富傳奇色彩,在歷朝歷代均有記載,因此流傳極為廣泛。其中提到:福清籍官員蔡學仁有個同窗進士叫歐陽勁,當時為官福清縣令,育有一兒子叫歐陽仁,文采兼備,於是蔡家與歐陽家決定結成聯姻之盟。蔡家千金給歐陽家生了兩個兒子,歐陽家遂將其中一個男孩兒過繼給了蔡家,以延續蔡氏香火。
至此,真相大白,證據充分。歐陽勁,廣東從化人,任福清知縣期間,曾主持修復福清天寶陂水利工程,並與福清籍京官葉向高頗有私交。同時,他曾游覽當地著名景點並題刻七言律詩一首。更有趣的是,外甥劉克治曾在除夕來到他在福清的府衙(公署)拜年呢!
綜上所述,公元1589年,在從化建縣一百周年之際,邑人歐陽勁,正在閩東北的福清縣擔任地方官,他勵精圖治,勤政愛民,興修水利,為人民服務、更為當地的大好河山和田間農夫寫詩題字,充分展現著從化仕子的風采和魅力。縱觀整個大明王朝,正是有了歐陽勁這樣的一批鄉賢人物,才使得遠離京師的、偏安嶺南一隅的小小從化,不斷聞名於天下。
當然,歐陽勁也許不會想到,他在1589年主持修復的福清天寶陂水利工程,竟能在數百年之後,入選為有「灌溉工程界諾貝爾獎」之稱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是他與福清的奇緣,也是從化與福清這兩座城的奇緣,最後演變成從化與全中國、全世界的奇緣。
福清知縣——從化歐陽勁,值得所有人紀念。
H. 麻村(暢讀版)
小馬兒考上了廣州的重點高中,我到廣州的機會多了起來。
他的學校就在楊箕村旁邊。說是村,但這里高樓林立,與花城廣場、天河CBD連成一片。小蠻腰,東、西塔等廣州地標遠遠就能望見。說它還是村,這里坐落姚、李、梁、秦氏大宗祠和玉虛宮,三座出入口石牌坊。李氏大宗祠坐西向東,規模最大。祠堂前立八塊功名碑,其中一塊刻有「元大德六年壬寅科進士」「李天澤立」等字樣。夜幕如海,樓體的LED燈漸次亮起,如透明的閃爍的長著長長觸須的水母緩緩降下。楊箕村,這個廣州國際大都市的繁華之心,竟與百里之外的從化的一個寧靜小村有淵源!
這個小村叫麻村,距城北7公里。村北2公里高山聳立,由東到西老鴉山、烏石冚、獅形、大窩、磨盤、蛇形一字排開,如雙掌合攏拱衛村北。村東有防洪堤,堤外有流溪河,河對岸有雲台山;村西有田疇,縱貫八鄉水利灌渠。兩水之間為麻村平原,一條街麻公路從中間穿過。麻村臨河,苦水患久矣。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民國三十七年(1948)大水毀祠舍無數。解放前,村民自發在村東擔土築石建土壆,又種上荔枝樹。村民約定擔泥可入股、荔枝有分紅,謂「鎮康約」。解放後,軍民多次合力修築麻村堤。直到2006年,政府大規模建設公路堤,才讓麻村永絕水患。麻村東望雲星,南鄰塘下;西接光聯,北連烏石。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6千皆姓李。麻村由三個行政村組成,由北向南依次為麻三、麻二、麻一村。三個村的古村落保存完好,居民樓環村分布,7個風水塘如長鏈形成東西向自然分隔帶。
麻村東北角去年新建了一座「麻村」石牌坊,鐫刻了一副對聯:系出隴西九里鄉風尊祖訓,宗開從化萬家事業譜華章。對聯中的「九里鄉」是麻村古時的別稱,九里分別是分布在如今麻一村的新池裡;麻二村的華翰里、樓鎮里、余慶里;麻三村的蓮塘里、常興里、竹院里、新田裡、盤陸里。麻村最早因馬而名。村子的左前方有兩座小山如駿馬相向跑來,寓意「雙馬歸欄」,因此稱作「馬村」。後「馬」和「蔴」同音,改稱蔴村。再後來「蔴」簡為「麻」,稱作麻村。
金秋十月,又到了豐收的季節。麻村「村膽」李振民領著我走進麻村。民叔錐子臉、招風耳,身材精瘦。雖年近七十,但感覺小十歲。民叔說:我8歲就在村裡做生意。我覺得很好奇;他接著說:我熟悉村裡每寸土地。我開始對他「村膽」的地位深信不疑。我們穿過麻三村常興里門樓,首先見到孟翔李公祠。祠堂前村民攤曬濕谷,空氣彌漫著熱氣蒸騰的稻香。孟翔李公祠素瓦頂凹斗門,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緊挨的是立昌李公祠,門承兩根四面石柱,麻石大門。石門匾的大字已被鑿去,隱約覆蓋「公共食堂」四個斗大的紅漆宋體大字。門匾題頭刻「光緒丁酉仲春」,落款刻「前任從化城守三水劉騰祥書」。一百多年前這位外地籍將官大筆一揮,不曾想祠堂名沒了,自己的名字卻保留下來。
離開麻三抄近道到麻二,要經過一片荒地。趟過半人高的赭紅色枯草,讓人感到蕭殺。眼前忽見一株挺拔的大樹,樹冠翠綠,樹圍有兩三人合抱,像一支巨大的綠色雪批。走近一看,樹干炭跡斑斑,早已枯死。原來這是一棵命運多舛的秋楓樹:20多年前被雷劈斷一半樹干,幾年前小孩在樹洞玩火又燒了一次,來了兩台消防車救火。秋楓沒有倒下,是因為樹頂長了一棵飛來榕,樹根已沿樹干長到地上,兩樹合二為一形同一樹。榕樹是植物界的「八爪魚」,一旦被它纏上,原樹難有自我。榕樹借秋楓活成了它想要的高大的樣子,枯死的秋楓卻又借榕樹屹立不倒彷彿又「活」過一回。民叔說,當年秋楓樹頂常有白鶴築巢盤旋。這不正是徽宗筆下的意境嗎?
離開秋楓樹南行,我們來到麻二的新巷古村落。村尾有大榕樹,村頭有廣卿李公祠,俗稱「余慶堂」,這里為余慶里。祠堂本也平常,但在東西牆角各鑲嵌一柱「泰山石敢當」擋煞石就顯得不平常了;在拐角處設置擋煞石本也平常,但這石首刻上虎臉圖案就又顯得不平常了。西牆角虎臉圓眼圓臉,東牆角虎臉杏眼錐臉。雖瞪眼呲嘴露出獠牙,但感覺像笑臉喜感十足,讓人覺得這擋煞的威力打了折。
離開擋煞石繼續南行,我們來到麻二的大房以及相連的麻一新池裡古村落。大房坐落必取李公祠和必遂李公祠兩座清代老祠堂。必遂李公祠坐北向南,三間三進。大門牆上壁畫還是咸豐年原作。有《三友圖》《四相圖》《群仙醉酒》,還畫有鳳凰、喜鵲、牡丹之類;還題有詩作:大夫君子共同林,翠影交加壓地陰,或:山色經年傑陵青,江流畫日聽無聲。進門有一扇「福」字木屏風,再進有一座三拱門青磚牌坊。祠堂二進上世紀五十年代倒塌毀壞,去年麻二村用鋼筋水泥重建,覆蓋綠色琉璃瓦,刷上雪白的灰,與一、三進連接,感覺像古人穿上了西裝,光鮮亮麗。
民叔領著我走過一座座古建築。麻村古村落就像一塊寧靜的璞玉,任憑外界如何的紛擾,它仍保持一百多年前的樣子;它又像一張層層罩染的油畫,新痕覆蓋舊痕,舊痕卻又隱現。不同年代都在麻村身上「咬上一口」,留下印痕;它更像一本厚厚的族譜,翻動之間,古今人物紛紛跳了出來.....
要尋找麻村的源頭,先要從麻村渡說起。因為先有麻村渡,後有九里鄉。而800年前一位官家子弟的登岸,掀開了麻村繁衍的厚重帷幕。
尋找麻村渡,領著我的是麻村「老村膽」李桂祥。祥伯獅鼻圓臉,膀闊腰圓。雖年近八十,卻有小十歲的體格。他熱心村史,曾是麻村老支書。祥伯手上有麻村唯一一本「搶救」過來的老族譜復印件。牛皮紙封面,書「李氏族譜」「萬世長存」斗大墨字,有磚頭厚。它的母本是族人攀叔手上的清同治年手抄本《李氏族譜》。麻村從明朝到清朝歷經八次修譜,幾經迭代丟失,到攀叔手上的是麻村最後一本老族譜。上世紀九十年代,老族譜已破爛不堪。祥伯費盡唇舌才從攀叔手中借出復印。最後老族譜也難逃消亡宿命,被後來神志不清的攀叔撕成碎片。2018年,同宗人、原環城中學老校長李榕煊在老族譜的基礎上,修編印刷麻村新族譜,讓麻村歷史永無丟失之虞。
麻村渡在麻村東南邊土名「鵝泰廠」的流溪河西岸。從化古縣志記載,麻村渡是從化11個官渡之一。官渡,又叫直渡,「揚帆而至省城也」。過去流溪河河闊水深,人員貨物可從水路直達廣州。麻村渡當年舟楫往來繁盛一時。上游良口的竹木柴炭經此中轉,麻村當地的米糧農產也由此始發。解放前,麻村「齊眉米」享譽省城。米販高佬堂專事收谷,然後雇請木船運落省城。上世紀五十年代,蛇形挖出螢石礦,也是由水路運到廣州鋼鐵廠作煉鋼拋雜之用。為求行船平安,清道光十一年(1831),麻村渡旁建觀音廟,後來演變成村民祈福許願的場所。逢大年初一、端午節、觀音誕,香火絡繹不絕。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觀音廟旁建麻村社學。正門有邑人、執信中學老教師李竹侯撰寫的對聯:社會啟文明團聯一脈,學堂宏教育陶鑄群材。民國年間麻村子弟都在此啟蒙。由於鋪砌水泥路地台抬高,「團聯」「陶鑄」以下皆不見影。
麻村渡的繁盛促進商貿,催生了麻村墟。從化古縣志記載,麻村墟是從化13個墟之一。「以一六為期,麻村一村人赴之。」麻村墟在觀音廟旁,解放前後達到繁盛的頂峰。每逢墟日,不光麻村一村人赴之,光聯、陂下、街口、雲星等周邊村民也前來趁墟。墟上只有一條小街,有小販用小籮挑著農產品席地擺賣,也有飲食檔就地打灶支鍋炒粉賣。街道兩旁有葯材鋪、打鐵鋪、豬肉鋪、雜貨鋪、供銷社。還有一間兩層的福津茶樓,二層是木閣樓,為小販墟客提供茶點飯食。「打槍鋒」經營打鐵鋪。爐膛火紅,叮當作響,打制鋤鏟鐮耙各式農具。他手藝好,居然能造出槍,還能婁出火。熙熙攘攘的地攤中夾雜著一個不顯眼的書攤,擺放二三十本四大名著之類的小人書,常有小孩圍觀閱讀。擺攤的也是一個小孩,攤主是8歲的李振民。他一分錢從圖書館借出,2分錢租出閱讀。有小孩常常「劉備借荊州」,李振民交不了差,後來也常常做了「劉備」。當年擺攤的熊孩子,長大後與農機打了一輩子交道。七十年代,李振民進入公社農械廠當技術員,專修手扶拖拉機。當年耙田運輸手拖能代替大部分人力,機子壞了農民傷不起,還急。哪家的手拖壞了,老李就跨上自行車上門修理。後來脫產學習農機改裝,研製半機械化插秧機、切苗機、打漿機,解決農民「三彎腰」問題;八十年代,老李自辦工廠改裝自卸手扶拖拉機,一台能賺1200塊;九十年代,老李轉型做農村建築包工頭。上世紀七十年代,麻村墟遷到麻村社學旁的街麻公路兩旁,墟期改為三八,稱「三八墟」。
如今,麻村渡已成為流溪河防洪堤的一部分。麻村墟也早已人去樓空一片頹垣敗瓦。當年留下麻村始祖足跡的小石級,也埋在了水泥路面下。
南宋末年,麻村始祖李兌(1185——1258)始臨麻村。兌公家世顯赫,他的曾祖父不是別人,正是省城「一把手」、南宋紹興年間的知廣州府李安政;他的祖父,是安政公長子、官至朝奉大夫的李明;他的父親,是明公的次子、授㧙教擢知制誥的李萼。兌公字子陽,號為澤,居廣州。兌公將母親陳氏歸葬後,乘船從廣州逆流而上來到麻村渡。登岸後發覺此地土地平坦水源充足,就不想回廣州了。老族譜記載:「(兌公)見世播棄遷流,遂不回廣州,構居麻村。」兌公在麻村的生活,「閑則數青山而荷鳩杖葵笠,樂則對琴樽而挹清風明月。」儼然一派樂土隱士的形象。兌公生必成、必取、必泰;其弟益公生必先、必大、必遂。後人稱「麻村六大必」。其中必泰公生天舉;天舉生若濟、若金;若金生仁發、仁遂、仁廣、仁卿、仁壽,後人稱「麻村五大仁」。麻村成為從化李姓的「總發源地」。「六大必」後人除了主要在麻村,還分支到城內、門口江、大夫田、荷村、象新、水西、官莊、石南、雲星、木棉、磻溪等從化各地;遠則至廣州、深圳、惠州、清遠等省內各地。其中楊箕村的李氏,就是必大後人。
要尋找兌公「構居麻村」的痕跡,先要從「門樓筒」說起。「走,我帶你去看看必泰公的出生地。」祥伯說。必泰公生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如此說來,麻村最早的村落痕跡可追溯到南宋末年。
「門樓筒」坐落在麻一新池裡古村落。整個新池裡坐北向南,青磚素瓦,為九縱十一橫梳式布局。民居大的一座五間,小的一座三間。房間分大小,大的叫房,小的叫廊。住房分等級,有句順口溜「大仔住房,細仔住廊。」古村落前有不規則長方形風水塘,池塘築起一米高圍牆。牆沿砌築人字形麻石,牆身有射擊孔,是為首道防線;首列民居為南牆,無窗。巷門一旦關閉,就如同一列城牆,構成二重防線。古代盜賊橫行,倒逼出先民高超的生存智慧。
70年前的1949年10月12日夜,新池裡河對岸遠處的雲台山槍聲大作,子彈吐著火舌劃破夜空。突然,一發子彈打在池塘中,發出沉悶的響聲,把躲在池塘圍牆後看熱鬧的幾個年輕人嚇得四散逃跑。李泳堅那年18歲,他見證的是解放廣州的最後一役。當晚9時,從良口方向過來的解放軍第44軍132師395團在雲台山與國民黨軍兩個營正面遭遇。國民黨軍佔領雲台山主峰向解放軍佛仔坳陣地攻擊,並用機槍封鎖山下公路。雙方激戰至黎明,國民黨軍敗退下山。次日早上,李泳堅見到了20多名取道麻村潰退的國民黨士兵。雲台山戰役解放軍犧牲50人,殲敵519人。南下大軍13日解放從化,14日解放廣州。李泳堅16歲高小畢業,母親早亡。解放那年,父親重病無錢醫治也亡,他與15歲的弟弟成了孤兒。幸好那年李泳堅娶上媳婦,老婆16歲。兩公婆耕田維持生計,還要供弟弟讀書。五十年代,政府搞廣播網,李泳堅成了電話外線工。後來進入郵電局工作直至退休。
新池裡東端坐落仁卿李公祠。祠堂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坐北向南,三間兩進。龍船脊硬山頂,門承兩根四面石柱。石門匾上鐫刻「仁卿李公祠」五個端莊的黑色楷體大字,為安政公二十四世孫李仲良書。仁卿公是元朝人,字淑德,號九四。老族譜記載,他自幼聰穎,長相不凡。仁卿公人如其名仁且淑。村民誰有困難,「推所有以濟之」,大家都心悅誠服。仁卿公為人仁孝,皆因母親歐陽萬二教導有方。在李氏祠堂的神樓內,供奉著一塊「歐陽千六公」神主牌。這位歐陽千六公,正是歐陽萬二的父親、李仁卿的外公。李姓人的祠堂居然供奉著一位外姓人?原來有個「外公田」的故事。千六公是鳳院人,手握大把田地,卻苦於膝下無兒,只有兩個出嫁女。有一日,千六公揣上田契到大女家串門,將田契贈與外孫。午飯時,外孫高喊:「阿公,吃飯了!」千六公聞聲欲起,不料外孫卻說:「我不是叫你,我是叫自己阿公!」千六公心生難過,欲取回田契,於是詐稱肚痛,需要用田契捂住肚子方能止痛。大女不知是計悉數給回。千六公取回田契直奔二女家,離遠就聽到外孫仁卿高喊:「阿公來了,殺雞啦!」原來仁卿想吃雞,母親就教導他,雞要留著孝敬外公。千六公滿心歡喜,認為仁卿日後必有出色,於是將田契悉數贈予麻村外孫。解放前,麻村「外公田」遠在朱山下,朱氏把李氏奉作上賓。
古代麻村仁孝不止仁卿一家。後生對老人仁孝,村中老人多長壽。古代生活條件低下,七十古來稀,何況百歲。從化古縣志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整個縣城只有一個93歲的老人禤仲恩。長壽者難得,可領官府的賞米賞銀賞綿。當年春天,縣令郭遇熙在麻村遇到安政公18世孫、從明朝萬曆年活到清朝康熙年的百歲老人李心存。他在侄兒李日奇的攙扶下前來見郭。郭問:為何不去領賞?李曰:我只是一介山野村夫,年輕時只會耕田打井,年老時只會砍柴割草,怕辱沒聖恩啊!郭感嘆道:你真是個有德行的人!郭遇熙回去後想賜匾旌表,不料牌匾做好了老人卻去世了。
古代麻村還出了不少以仁孝著稱的官員。元大德六年(1302),必遂公的獨子李天澤考取進士,成為從化科舉史上唯一一位元朝進士。李天澤先後任新州總管府通判、潞州刺史。古志記載李天澤「性至孝」。在新州為官6年,盜賊聞其名不敢入新州界滋事。明正德八年(1513),必成公後人李日芳中舉,授南平教諭。李日芳是個大孝子,傾出薪俸令二弟侍奉雙親。南平的羅豫章祠遭人遺忘,他捐錢為其樹碑。任長汀縣令期間,為文丞相勤王之地督建祠堂以資紀念。清道光十七年(1837),邑人李仲良拔貢,任主事員外郎。他善長楷書,曾以蠅頭小楷把《大學》抄於白扇上,無一字錯漏。後母喪父歿,李仲良兩度回家奔喪,痛不欲生。清咸豐年間,李仲良捐俸銀一萬兩作軍餉,為從化增加兩名文武生永遠學額。李仲良先後在蘷州、鎮江為官。在鎮江府卸任時,民眾十里夾道相送,贈「民望重來」牌匾。
離開仁卿李公祠,我一腳高一腳低踩著光亮鑒人的青磚路往西行。偶見有老人或坐在巷門口酣睡,或坐在水井旁發呆。老人老村在時光中封存,慢慢老去。村落正中有一間有門有窗的青磚瓦房,叫「眾人屋」,又叫「丁寮」,意思是大家都有份。解放前,麻村成立豬屎會,收入歸眾人屋。以前豬只放養,到處拉屎拉尿。豬歸各家各戶,但豬屎卻歸眾人。豬屎是培田好料,但誰來撿卻由不得誰,要開會競投;投得名額也不一定能撿到,還要拼手快,像雙11。於是村中常出現「守豬待糞」奇景。撿糞人一手挎篸,一手持夾,眼睛直盯豬屁股,彷彿裡面拉出的不是豬糞,而是金蛋。逢年過節,眾人屋用豬屎會收入請來戲班做大戲。在眾人屋前搭起高台,一直延到魚塘中。廖少坤、扁洪領銜的戲班賣力演出,出場首演《六國大封相》,從年十六演到年二十,演足五日五夜。麻村的南獅和洪拳也來助興。麻村南獅有南武堂、鎮武堂兩個堂號。村民一直有練習洪拳的傳統,尤以南武堂最為出名。解放前教頭李傑良、李英泰等收徒者眾,練拳舞獅,盛極一時。
離開眾人屋我走到村落最西端,在一個拱形門樓前停下腳步。門樓前種有黃皮芭蕉,還有一個小菜園。門樓前有井,已封埋。祥伯說,以前井口有鎖鏈,是為鎖住井中的龍。門樓口僅一人高,牆磚半米厚。穿過門樓,是幾座青磚危房,雜草已湮沒巷道。祥伯說,這就是必泰公的出生地「門樓筒」,又叫「西園」、「內圍」,以前有村牆將整個圍子圍起。在我眼中,門樓筒低矮又毫不起眼,但卻彷彿是一個「秘洞」,藏著麻村800年的秘密。
必泰公的出生地在西南角的麻一新池裡,紀念他的祠堂卻遠在東北角的麻三蓮塘里,跨越了整個麻村。必泰李公祠是整個麻村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它的命運一直與教育緊緊相連,抗戰期間做過從化中學臨時校舍,五十年代改建為麻村小學,八十年代改建為麻村幼兒園。祠堂坐北向南,五間三進。鍋耳牆龍船脊,門承四根八面石柱。正門兩扇大木門刷上藍漆,門匾位置寫有「麻村幼兒園」五字。穿斗梁下的承子雕刻華美:有竹下麒麟對哮,林中雙鹿回頭,海里蛟龍翻波,牡丹白鶴呈祥。一、二進天井之間原有一座四柱三孔青磚牌坊,現址為幼兒園活動場所。走進二進,是八柱十七架的抬梁式宏偉大殿。鼓形紅砂岩柱礎,一人合抱大柱,均被刷上藍漆沒了本來面目。第三進在1968年擴建麻村小學時拆毀,祠堂木料賣給廣州造船廠,原址為學校操場的一部分。操場上有一棵三百年朴樹,樹頂有一棵寄生榕。想必祠堂的後院也曾是綠樹成蔭、鳥雀和鳴的勝景。但此情此景已不復再,校舍環繞的是孤獨的老樹。
黃昏時分,我的麻村之旅也行將結束。夕陽西下,霧靄升起,必泰李公祠若隱若現。我忽然覺得它像端坐高處俯視麻村的必泰公。默默注視,一眼千年。
2019.11.19
I. 歐陽姓氏的分布在中國的什麼地方
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省廣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澤縣、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這三省大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
歐陽姓,中華姓氏之一,為今天漢族人口最多的復姓。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歐陽姓人口為90.1萬。在中國排188位。
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余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歐陽姓以海鳥為圖騰,郡望為渤海。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人口總數居復姓首位。
(9)廣州從化姓歐陽是哪個村擴展閱讀
歐陽姓起源:
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勾踐後裔子蹄的封地,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屬於以封爵名稱為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說,歐陽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封於會稽,這便是早期的越國。越國傳至無疆時被楚國所滅。
無疆的兒子名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今浙江省吳興縣),封為歐陽亭侯,於是他們便以歐陽為氏,其後代則稱歐陽氏或歐氏。
據歷史文獻《寧遠縣志》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
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圖招安歐陽氏義軍。而歐陽氏全軍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家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
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復姓。歐陽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無余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