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州春節初一到十五有什麼習俗
過年前
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將家裡的衛生都搞好
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話就從廿八開始,無就從廿七開始)就有花市了!這幾天都可以去逛.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州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廣州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最早廣州的春節習俗逛花街是從明朝就流傳下來。也有來歷,在當時海珠區的南部,芳村區的花地灣,盛產各式各樣的鮮花,漸漸地把鮮花在春節時在市場上大量買賣,後來就流傳了逛花街。
舞龍舞獅又是怎樣來歷?傳說在古時候,在廣州有一頭兇殘的大獅子,常常竄到人家裡吃人,有一位大英雄聽說了這件事後,決定要殺了那頭獅子,他帶了兩把刀,一刀就把獅子的頭砍了下來,為了紀念殺掉獅子的大英雄,就產生了舞隆舞獅。
廣州的春節習俗和外地有許多不同,例如:外地只給小朋友紅包,廣州既給小朋友紅包,也給未婚的人紅包。廣州有逛花街,外地就沒有。
❷ 廣州春節風俗有哪些
廣州春節風俗有哪些
年三十:團年飯,行花街
除夕 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這一天,廣州准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使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 「行花街」(廣東方言:逛花市)是最為人熟知的廣州過年傳統,是縈繞在廣州人心裡的情結。
年初一:拜年送大桔
廣州俗稱的「拜神」不但是到寺廟里拜神,還特指在家參拜神靈和祖先。不少廣州人在初一的中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一年該吃的素菜在這天吃完,往後可以大魚大肉;而派利市紅包傳達吉祥意,「利事」,常說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年初二:開年打牙祭、回娘家
廣州人時興初二、十六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搶頭牙。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反映的情意卻甚濃。
年初三:赤口
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會選擇足不出戶。
年初五:接財神
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舊年發達的要用雞鴨魚肉祭拜。
年初七:人日
據《占書》記載,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過去,這天早飯時,家家戶戶要吃七樣菜,又名七寶羹,包括芹菜、蒜、蔥、芫荽、韭菜等。一鍋煮,然後全家人一起吃。
❸ 廣州春節習俗是什麼。
1、迎春花市。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春節禁忌:
1、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2、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來彌補。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時。
3、其他方面
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
潮汕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忌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後,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後祭拜井神。
❹ 廣東春節習俗有哪些
廣東春節習俗
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3、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東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廣東人對花情有獨鍾,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4、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這時出現了一隻神獸,神獸走過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為了報答神獸的恩情,鄉民們便用竹篾和紙,紮成神獸的樣子,配合鼓樂舞動,以表示禮祀之心。
因為神獸的模樣酷似傳說中的獅子,因此又被鄉民們稱為「瑞獅」,而「瑞」在粵語中和「睡」是諧音,叫「睡獅」不吉利,為了避諱,加上「瑞獅」也暗喻著驅邪鎮妖的寓意,便將「瑞獅」改為了「醒獅」。
5、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❺ 廣州人過春節的習俗
1、行花街
廣州人在年廿七至除夕之間,前往指定馬路或廣場臨時集市,賞花買花的慢行鍛煉,講究「跟貼粘隨扯拉抱」。「行花街」,以前是鮮花盆花盆果互砍價格的現場買賣,現在是創意工藝品的行情試水。「行花街」的動機,源於男女「行桃花運」、「行好運,甩衰運」的良好願望。
2、紅紙
廣府人家裡布置年桔桃花或盆花時,吊掛內藏低值現鈔的利市封或沒有現鈔的吉封,並且用吉祥賀詞的紅紙包裏桔盆,用紅紗或紅紙捆綁水仙腳,所使用的紅色紙品或紅色紗布,統稱為「紅紙」。
它代表著喜慶吉祥、承載福報的寓意。有時,派發利市謙虛和低調講:「利利市市,紅紙一張!」
3、頭尾
年前籌備的蔬果菜餚,十分講究其形態的原整性,叫做「有頭有尾,開枝散葉」,做事有始有終,比喻「齊齊整整合家歡」。
為了順應這一種廣府過年的風俗,農民特別擺賣:有根須的生菜(生財)、有葉子的桔子(吉祥)、有蔗葉的甘蔗(甜蜜)。後來拜神也講靈活變通,燒豬太大,帶皮的燒肉頂上。
4、食齋
正月初一,食齋日,是廣府地區百姓的一種春節食俗,既有拜神祈福、齋戒上香的動機,也有除夕團年飯大魚大肉後的葷素的養生調節之需,以前是全天素齋,現在是早餐午餐的半日彈性素食。
初一食齋,從早餐開始:步步高升的年糕、馬到功成的馬蹄糕、富貴臨門的桂花糕、發財利市的大發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