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騎樓是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天津駕校有哪些考點 2024-03-29 19:18:30
天津麻花糖怎麼放 2024-03-29 18:52:34

廣州騎樓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2-07 14:00:14

㈠ 產生於清朝時期的廣州騎樓的歷史淵源

廣州 騎樓 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騎樓的設計建造者一般都不是職業建築師而只是普通的工匠而已,他們主要參考西方建築而進行改裝設計所形成的一種特別的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

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機關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

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
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

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本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騎樓:指樓房與樓房之間,跨人行道而建,在馬路邊相互聯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業建築,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騎樓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築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建築形式,可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其商業實用性更為突出。在兩廣、福建、海南有很多這樣的建築。

如廣州的上下九、廈門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廣東人聚居區)。這種建築適應南方天氣潮濕多雨,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築物之一
廣州騎樓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
仿哥特式
愛群大廈、北京路新華書店是仿哥特式騎樓,這種形式較為少見。
北京路新華書店以強烈的垂直線條和拱形窗體現出哥特式裝飾風格。愛群大廈的立面以垂直構圖為主,設哥特窗,底層騎樓廊也處理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覺到濃厚的哥特風格。

㈡ 廣州騎樓介紹 廣州騎樓文化

說到騎樓這個玩意如果沒有看到過,那一定是不知道它的好的,如果知道會發現這個東西是真的強,很有特色,也非常的有歷史,如果不是廣州人海口人,如果去了這兩個地方,被一種第一層只有幾根柱子的樓吸引住的話,那就要告訴你了,你看到了傳說的中的騎樓了,那麼這個騎樓到底是什麼呢?又有什麼文化呢?下面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廣州騎樓介紹

廣州騎樓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築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於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十八世紀後半期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騎樓成為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建築中普遍採用的形式。

十九世紀初,新加坡總督萊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設計中,規定臨街的店屋在臨街面要留出五英尺的公共空間,從此,新加坡出現了連接的外廊式建築,稱之為「店屋」或「五腳基」。這種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因此在東南亞十分風靡。而從南洋返鄉的華人,也在華南地區建起類似的騎樓。騎樓也逐漸流行於我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

1878年,香港殖民地政府頒布了《騎樓規則》,並開始建造騎樓。10年之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從香港得知騎樓的功用,便參考香港的經驗,建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1912年,廣東都督陳炯明將廣州城的騎樓正式列為城市管理條例之中。1918年,廣州開始拆除城牆和大量西關房子,同時鼓勵興建騎樓,取而代之。短短10年間,建成了近40公里長的騎樓街。而騎樓商業街過於密集的做法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批評,程天固在《廣州市工務之實施計劃》中說早期廣州城市建設是「畸形的設計」,「無一不以資產階級之利益為前提,而以平民生活之惡化供犧牲」。1932年,廣州公布了不準建騎樓之馬路名單。

廣州騎樓文化

百年騎樓所遺留下來的不單單只是這些形形色色的建築,更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變遷,曾經繁花似錦的騎樓街道如今多少成為了古老的街道,雖然時代變遷,但騎樓所留下的文化內涵卻是被人民傳承下來了。

騎樓

1、古老騎樓成迷人街景

據考證,20世紀初,形式多樣的騎樓開始在廣州出現。廣州騎樓的發展在於,它從一個外國房屋橋廊,變成一個公共設計:橋廊打通連成一條長廊,變成商業街——行人可以在走廊行走、遮陽避雨以及購物。

廣州騎樓受舶來品影響,但歸根結底是結合了本地情況去做的,而且,不留痕跡地把西方的東西與傳統結合起來,最後自成一體。它適應當地冬短夏長、夏季太陽超輻射力且多雨的氣候——嶺南亞熱帶氣候。

風行一時的騎樓建築,成了廣州城市街景的顯著特色。

翻開一張老廣州地圖,或許你難以想像,歷史上,在廣州老城區約15平方公里的范圍里,密密麻麻分布著59條騎樓街路段,總長達40多公里。它們大部分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為坐標軸,北至東風路,西至龍津路,南至同福路,東至東華路。

最密集的騎樓建在今天中山路以南、越秀路以西,以前被稱之為「老城」的地方。當時羊城街道兩旁,一幢幢「長了腳」的房子架在半空,這些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房子足以成為廣州建築的一大特色。

騎樓一般分樓頂、樓身和樓底三部分,樓頂有的是尖頂塔形,有的在正面牆挑出拱形雨篷,造型豐富。牆面裝飾亦豐富多彩,有浮雕圖案、窗洞形式、線腳、陽台鑄鐵欄桿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羅可可建築裝飾風格,

也有嶺南特色的佳果與吉祥紋飾以及具有中國古典卷草圖案。還有的把滿洲窗運用在騎樓的裝飾上。

2、騎樓文化驅動羊城經濟發展

騎樓,廣州人對它再熟悉不過了。舊時在騎樓底,孩子們彈棋、拍公仔紙、跳橡筋,成人嘆茶乘涼、開鋪做生意,過去翻風落雨,人們都站在騎樓下避雨……

廣州中山四、五、六路一帶,是廣州最早的商貿區。老一輩廣州市民回憶,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門口時,一眼望過去,騎樓密密麻麻,老字型大小店鋪鱗次櫛比,一派繁華商都的氣象,它不僅僅是當時廣州經濟的縮影,更是廣州騎樓文化的一顆明珠!

在毗鄰廣東的香港,特區政府宣布以48億港元保護坐落在灣仔、深水埗、旺角等地的48棟騎樓建築,香港人認為這些騎樓的設計始於廣州,故將它們叫做「廣州騎樓」。

近代廣州城市建設從珠江邊開始,倡導者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當時張之洞覺得廣州道路狹窄,交通閉塞,車來馬往不便,與「地勢增高、堤基鞏固、馬路寬廣」的租界沙面對比,相形見絀。

為了改善廣州的交通,振興商業,張之洞參考了西方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建議在天字碼頭一帶興築120丈的堤岸。沿堤多種樹木以蔭行人,馬路以內通修鋪廊,以便商民交易,鋪廊以內廣修行棧。

為了方便市民做生意,張之洞主張建騎樓那樣的連續公共空間。鋪廊既利行人,又便交易,這對當時落後的廣州經濟無疑起到了拉動作用。

3、給歷史留下有趣的回憶

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12年國民政府《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被稱作「有腳騎樓」。1920年《修正取締建築章程》中,將「有腳騎樓」簡稱為「騎樓」。騎樓對於廣州而言,是一種文化,是一份歷史,是廣州的風情,更是街坊們的良伴。

1921年,廣州市政府公布《廣州市促進馬路兩旁空地騎樓地建築規程》,進一步規定修築馬路時必須預留空地給兩旁興建騎樓時使用。1922年,兩廣總督陳炯明同意廣州市組織成立「建築審美會」,由市長擔任會長,會員由市長聘請建築、美術專家擔任。

日後廣州市政廳所屬各局之建築規劃,如公園、橋梁、校舍及其各種公共建築物在動工興建之前,都要將建築規劃圖案送交該會審定,檢驗其在美術上的價值,陳氏已將廣州的建築物看成是「美術的設備」。

廣州騎樓建築藝術最高,各種中西結合的裝飾風格百花齊放,你會發現每條馬路的每間騎樓的石雕、磚雕、灰塑、彩畫、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裝飾都不相同,而騎樓空間的整齊和騎樓屋頂上不規則突出的中式小涼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廣州城市天際線豐富多彩。

如今,一議到騎樓,廣州人都會對它發出感嘆:您默默為街坊奉獻,為行人遮烈日、擋風雨,曾為廣州帶來繁榮,廣州街坊將永遠銘刻在記憶中。

【結束語】騎樓文化所代表的內涵遠不止是形式上所看到的建築,更是留著每個廣州人心中永遠不變的那個時代的廣州,那個時代的文化產物,即使建築消逝,但它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卻是亘古不變。

㈢ 廣州騎樓的騎樓起源

雖然有著「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但由於騎樓作為民間商住功能的建築形式,商人們一方面為了迎合顧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為了標新立異,常常採用「洋式店面」。其設計建造者大都不是職業建築師,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對西方建築,除了吸收一些結構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們看到的更多是各種裝飾。工匠們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採取放任自由的「拿來主義」態度。這種對西方建築創造性的模仿和大膽的改良就形成了廣州騎樓活潑而有特色的建築風格
關於廣州騎樓的來源,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騎樓是越族先民「干欄」建築的遺韻,根據嶺南地區濕熱多雨的氣候,結合商業經營的需要發展而來。另一種說法認為騎樓是廣東人將西方建築和嶺南建築結合的產物。更有觀點認為,「廣州「十三行」的商業建築已經可以說是近代騎樓建築的雛型,廣州是中國近代騎樓街的發祥地」 騎樓被作為正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1912年國民政府為治理廣州市所頒布的「取締建築章程和施行細則」中細則的第十四、十五條款中。1918年,廣州設立市政公所。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的商業騎樓街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和特色,商業繁華地段逐步形成了騎樓街風貌,如永漢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愛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長堤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二十世紀70年代,廣州城市建設發展速度較慢,城市基本維持舊有格局,商業發展受到嚴重製約,騎樓建設大大減少。這一時期建設的騎樓街主要有越華路和豪賢路。這個時期的騎樓街建築在體量、風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與上世紀20至40年代的騎樓街有明顯差異:沿街建築多為住宅,首層為商店,商業功能較弱,服務范圍僅限於街坊;建築多為7—9層(22—30米),街道空間更為狹窄壓抑;建築保留了騎樓的形式,但以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取代了傳統騎樓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無裝飾,沿街建築整齊劃一,街道景觀比較單一。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廣州市經濟迅猛發展,城市不斷擴張,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區面臨著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這一時期廣州基本沒有興建新的完整的騎樓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騎樓街的更新改造過程中拆除舊騎樓,建設新騎樓。但由於不是整條街道實施整體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騎樓交錯並列的景象,如萬福路、大南路、龍津路、長堤大馬路等。此外,老城區道路的拓寬改造也對一些騎樓街造成了破壞,如人民路高架橋的建設對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騎樓街風貌的影響;解放路、中山路拓寬和人民橋、內環路的建設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傳統騎樓街。

㈣ 廣州騎樓的介紹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樓房,下面一邊向街敞開,另一邊是店面櫥窗,顧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選購商品,樓上一般住人。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特別適應嶺南亞熱帶氣候,騎樓內的店鋪可以借用柱廊空間,便於敞開鋪面、陳列商品以招徠顧客。廣州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最為壯觀。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代表。因此,廣州騎樓已是每個廣州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