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州建築介紹
一說到廣州 建築,最為有名建築有六榕寺、五仙觀、羊城古城門、粵海關大樓等廣州標志性建築。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廣州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廣州 建築——羊城古城門
羊城古城門簡介:
羊城古城門即廣州城門,廣州城門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現存廣州最早的地圖出現在明代,但關於廣州城門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早在2000多年前,南海郡尉任囂就在廣州修築城池。趙佗於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國,他建築了具有王國都城氣派的城池,史稱「趙佗城」。
廣州 建築——羊城古城門
羊城古城門建築:
北門
廣州城牆從秦代開始,有秦城牆、唐城牆、宋城牆、明城牆和清城牆等,但最北一直未超越明城牆。廣州東北面是山,從白雲山開始,向飛鵝嶺、越秀山直到番山、禺山,山脈一氣呵成,形成「龍探頭」來喝水的形狀,據說從中國古代風水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很好的城市形狀。
廣州 建築——羊城古城門
南門
明嘉靖後,隨著珠江北岸南移,城牆不斷向南伸張。據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工程師袁奇峰介紹說,原來在北京路、西湖路口,有一個南門,後來拓至大德路—帶,清初,廣州城牆繼續南拓到一德路和珠江邊,廣州城的規模至此完備。廣州南門不斷南拓的過程,正是江退人進的過程,可以想見,宋明兩代的珠江要比現在的水位高,江面更加寬闊,當年天朝大國的南疆軍事重地,依山傍水而建,想來倒也頗有氣勢。
五仙門是嘉靖時所築成的,為「新城」的南門之一但如今除了名字,南門的蹤跡幾不可尋。
廣州 建築——羊城古城門
東門
從光緒五年版的《廣州府志》中廣州城圖可以看出,當年的東門城外,也就是今天的較場東路以及東山一帶原本比較荒涼,而當年的廣州城中建築,更多的是與政治、文化和軍事有關。當年的廣州城內,不但有廣州府、布政司、都統府等軍政要地,連番禺縣、南海縣的行政機構也設在廣州城內。和中國古代其他城市一樣,政治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後來的農民運動講習所附近,是當年的孔廟,其他大小書院、學府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大馬站和小馬站一帶,是科舉考生住宿的地方,來自各地的考生會聚於此,因此這一帶有比如潮州書院等各地書院和大小客棧,至今仍有遺跡。當年的廣州,清晰可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與政治密不可分,共同牢牢把持著城市的核心。20世紀初期廣州拆城牆修路,這才將政治中心向今天的東山一帶東移。
西門
從光緒五年版的廣州城圖可以看出,今天的西關、上下九、十三行一帶似乎並不在廣州城內,清朝末年,人民路以南、人民公園直到十三行,是廣州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基地。又是天朝大國的思想作怪,「洋人」已經到了家門口,卻仍要攔在城牆之外,當年的西門,對於西方文化來說,至少是象徵意義的阻隔。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貳』 廣州的建築物介紹
一說到廣州的建築物,最為有名建築有咨議局舊址、五羊石像、廣州雙子塔、四牌樓等廣州標志性建築。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廣州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廣州的建築物——咨議局舊址
咨議局舊址建築概況:
廣東咨議局舊址位於中山三路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內。現僅存主樓及石橋、荷花池。
廣州的建築物——五羊石像
五羊石像建築概況:
廣州是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傳說、人文景觀和城市雕塑眾多,若論及影響和意義,五羊石像堪稱廣州城市的第一標志。五羊石像由嶺南著名雕塑藝術家尹積昌、陳本宗、孔繁緯創作,始建於1960年04月,位於越秀山木殼崗,如今已成為海內外賓客到廣州必前往懷古憑吊的著名景點。
相傳,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人民辛勞終日、難得溫飽,有一天,天空中仙樂繚繞,五位仙人身穿五綵衣,騎著五頭山羊降臨廣州,體察民間疾苦後,駕祥雲而去,口銜「一莖六齣」谷穗的五羊遂化身巨石,永留廣州。五羊仙子下凡間,給廣州人民帶來幸福吉祥,從此,廣州成為了南國富饒之地,人民豐衣足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世代相傳,千百年來,廣州因此在海內外人們心目中贏得「羊城」、「穗城」的美譽。
廣州的建築物——廣州雙子塔
廣州雙子塔建築概況:
據了解,這對超高雙子塔將矗立在珠江北岸,居廣州歌劇院、廣州圖書館、廣東博物館和廣州市少年宮等公共建築之後,從而使人們從珠江南岸往北望就能看到一幅代表廣州現代化、國際化形象的建築群。
與國內外其它城市的標志性建築群,如紐約曼哈頓面向哈得遜河的世貿中心遺址、香港面向維多利亞港的中環建築群、上海面向黃浦江的浦東陸家嘴建築群等相比,廣州除了中信及旁邊的幾幢高樓外,沒有能真正代表廣州形象的理想建築群。一旦雙子塔建成,將與目前已正式列入文化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的廣州歌劇院、廣州圖書館,以及其它高層建築等連成一線,形成錯落有致、各有特色的高層建築群,並與北面80層、樓高391米的中信廣場共同形成有節奏、有韻律的波浪形天際輪廓線,突出城市景觀的視覺焦點。
廣州的建築物——四牌樓
四牌樓建築概況:
四牌樓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因明代時建有惠愛坊、孝友坊、忠賢坊、貞烈坊四座牌坊而名。1954年改名為解放中路,但不少廣州人仍習慣稱之為四牌樓。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叄』 廣州標志建築有哪些
1.廣州塔:廣州塔總高600米。是廣州著名的旅遊景點,其獨特的設計和造型已成為新中軸線上線上的一道美麗風景。地理位置位於閱江西路, 海珠區。廣州鐵塔有外部平台、游樂項目、懸掛走廊、梯子、中西美食餐廳等。
2.雙子塔: 雙子塔, 廣州是兩座高樓:東塔和西塔。東塔高530米,是廣州的標志性建築,也是廣州十大地標之一
3.廣州大劇院:廣州大劇院是一個文化地標,現代時尚。由英國伊拉克設計師扎哈·哈迪德設計,位於 天河區西路1號大劇院,建築高度43.1米,建築面積7.3萬平方米。節假日和周末開放。
4.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位於天河區, 廣州這個體育中心是為迎接1987年舉行的第六屆全運會而建的,建於1987年8月30日,主要由體育場、游泳池和體育館組成。
雙子塔.png
5.中山紀念館:其建築設計為八角宮式建築。外觀看起來非常庄嚴宏偉,富有民族特色。有孫山師銅像,古樹名木,山碑,古鼎避雨。
6.廣州市長大廈:市長大廈總建築面積23000平方米,是一座功能齊全的建築,採用最新的金色玻璃幕牆。看起來非常壯觀。大門前有一個廣場,很寬。
7.琶洲館:琶洲館是位於海珠區, 廣州市琶洲島,十大標志性建築之一。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中,琶洲館室內展廳面積33.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是亞洲最大的展覽中心。
8.鎮海樓:鎮海樓位於越秀公園小盤龍崗,鎮海大廈共有五層,所以也叫五層。現在是廣州博物館。它是廣州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在這座建築的頂層,你可以看到廣州的全景。
9.廣州中信廣場:廣州中信廣場位於新城中心,佔地3.8萬平方米,由一棟80層的主樓和兩棟38層的副樓組成,相對靠近廣州東站。這座摩天大樓建於1997年6月。
10.五羊石像:五羊石像是廣州市的第一個標志,位置位於越秀公園。它是由尹積昌,陳本宗和孔繁緯創作的花崗岩城市雕塑,這意味著羊城人民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
『肆』 廣州特色建築介紹
一說到廣州特色建築,最為有名建築有六榕寺、五仙觀、波羅誕廟會、粵海關大樓等廣州標志性建築。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廣州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廣州特色建築——六榕寺
六榕寺簡介: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六榕寺因蘇東坡當年為寺廟題字而得名。它與光孝、華林、海幢寺並稱廣州佛教四大叢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凈慧(六榕寺的別稱)以塔顯」之稱。
廣州特色建築——六榕寺
六榕寺建築概況: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該寺離光孝寺不遠,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
六榕寺始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後北宋初毀於火災,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為凈慧寺。後蘇東坡來寺游覽,見寺內有老榕六株,欣然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為「六榕寺」。同時,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樣,歷來為人們所稱頌,加之歷史地位與光孝寺齊名,素有「光孝以樹傳,凈慧以塔顯」之稱。凈慧是六榕寺的別稱。
寺內有名塔為千佛,因其塔身斑斕,又稱「花塔」。花塔高57米,11角形,外9層,內17層,是廣州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築。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天王殿和韋馱殿。塔西為庄嚴華麗的大雄寶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像高6米,重10噸,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
寺內還有榕蔭園。其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等。六祖堂內還供有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的銅像,高1.8米,重約1噸,法貌庄嚴,垂目坐禪,栩栩如生。
廣州特色建築——六榕寺
六榕寺建築特色: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塔頂好似長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這是「花塔」的第二重涵義。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大銅柱,連上面的九霄盤、寶珠及下垂的鐵練總重達5000公斤。
花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和天王殿、韋馱殿,還有蘇東坡畫像和有"六榕"的石刻等古碑10餘方。塔西為大雄寶殿,高14米,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內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噸,儀態慈祥,它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大殿南側現重建了說法堂,榕蔭園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藏經閣等。
廣州特色建築——六榕寺
六榕寺建築規模:
南朝始創之大殿位於今倉前街以北數十米處。梁朝曇裕法師在大殿前(南)贈築舍利塔。唐初重修寶庄嚴寺舍利塔時,「光合玉廡、棟宇綿邈」。寺院規模由此可見。宋、元以至明初,凈慧寺「橫直綿亘實逾二里」,其時寺址:東麵包括廣東迎賓館之地和將軍東、將軍西、六榕路,北面擁有倉前街、稻穀倉、石馬槽,西至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凈慧街,南達中山六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凈慧寺院大半改為永豐谷倉,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堅和尚於塔東改建覺皇殿,自此,山門東向,一塔兩殿的基本格局維持到清初。乾隆五年(1740年),寺僧「廣購近地」、建造禪堂、齋堂、僧寮、客舍、倉廚、園圃,是謂「中興」。鴉片戰爭後,寺院東部原平南王府之部分舊址被占為英國領事館(今廣東迎賓館南)。民國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部先後闢建花塔街(今六榕路)和凈慧公園(今廣東迎賓館),以致山門再往後退與天王殿相連,寺院范圍再次縮小,而今佔地面積不足八千平方米。塔、殿、堂、樓、閣、廊、舍等建築總面積4350平方米。此外,東北距寺院三公里處之白雲山柯子嶺,尚有一片面積為4315平方米的祖師墓塔碑,1996年闢建為墓園。宋代廣州凈慧寺山門在今中山六路,明初割寺之半為永豐倉,山門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年)在千佛東重建覺皇殿,改後山門東向。民國十年(1921年)起,廣州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辟花塔街(今六榕路),明初所設山門又退縮與天王殿相連。花塔是一座四角形的六層木塔。
南朝始創建的大雄寶殿坐北朝南,塔在殿前。此殿保存到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為永豐倉時被割去。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堅建覺皇殿(在今塔東),六榕寺即以此殿為大殿,正中門額掛著長形木刻匾「覺皇寶殿」,明清年間數次重修,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獲皇帝賞賜匾額「清修忠悃」,懸在殿樑上。
明初凈慧寺僅存千佛塔與觀音殿,昔日殿址在今之說法堂。重建的觀音殿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蔭園之東,建築面積220平方米,高11米,以清代風格為基調,並糅合南方殿宇特色。
藏經閣在寺內解行精舍舊址東面。明代中葉凈慧寺分為八房,此處是北堂所在地。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伍』 廣州代表建築介紹
一說到廣州代表建築,最為有名建築有光孝寺、南海神廟、廬江書院、石室聖心大教堂等廣州標志性建築。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廣州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廣州代表建築——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簡介: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祭海的場所,坐落在廣州黃埔區廟頭村,是中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建築遺物,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的一處重要史跡。它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建築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廣州代表建築——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建築規模:
南海神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深五進,中軸線上由南而北分別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後殿,兩側有廊廡、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廟宇建築布局具有早期建築特色,如儀門的復廊形制、頭門的墊台等,據專家考證,尚存周代建築遺風。中軸兩旁為廊廡、碑亭等。牌坊為三間四進柱沖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海不揚波」四字。頭門建於清代,面闊為三間,進深二間,分心牆用兩柱,梁加雕刻鰲魚等紋飾,前後兩側均設墊台,硬山頂,二龍爭珠陶塑瓦脊。門前置一對紅砂岩石獅,兩側為八字牆影壁。儀門面寬三間、進深四間,硬山頂、兩側與復廊相通。禮亭,原建於明代,1990年仿明代風格重建。大殿原為明代建築,單檐歇山頂,寬五間深三間,「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9年重建。後殿是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主粵期間改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1991年修建時,後殿重新安裝了陶塑瓦脊。該廟因珍藏歷代皇帝御祭碑甚多,及存韓愈、蘇軾等名人碑刻而被譽為「南方碑林」。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廟西側有古名章丘的小山丘,昔為觀海上日出之地,建有浴日亭,單檐歇山頂,梁架簡潔。亭內有重刻嘉定年間廣州知府留病摹勒蘇軾詩碑一方,緊跟其後,有明代陳白沙步蘇軾韻詩碑一方。「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林則徐在銷鴉片前曾到廟祭海,孫中山與同僚亦曾來此參觀。
廣州代表建築——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建築結構:
當您來到廣州東面黃埔的廟頭村時,一座古老而宏偉的廟宇聳立在您的視野中,它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古代廣州對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南海神廟。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唯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建築群。該廟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15年的歷史。以後歷代有重修擴建。現存的是清代建築,但仍保留隋唐時代的規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對南海神廟作過三次較大的修復,現已基本恢復了廟宇的古貌。
修復前大殿僅存殿堂,如今廟宇規模宏大,佔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築是一座五進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為頭門、儀門及復廊、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南海神廟門前有石牌坊,額題「海不揚波」。廟中保存有歷代的許多石刻。還有華表、石獅、韓愈碑亭、開寶碑亭、洪武碑亭、康熙萬里彼澄碑亭等附屬建築,構成一組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廟中還保存漢代和明代的銅鼓和制鍾,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還有木棉樹、相思樹等古樹名木。這里存放的漢代銅鼓是中國現存三大銅鼓之一。廟西一小山崗上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
廣州代表建築——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建築歷史:
從唐代開始,南海神廟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廟事。事實上它已成為四海神廟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個,這主要是由廣州海上貿易日益發達的地位決定的。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西漢時就已經開始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唐代,從廣州出發的貿易船隊,經過南亞各國,越印度洋,抵達西亞及波斯灣,最西可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明清之後更遠至歐美了。這條航線長達1萬多公里,溝通了東、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處於這條航線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廟,在古代有碼頭,碼頭外面又是茫茫的大海——南海,南海實際是太平洋靠近東南亞大陸部分,大海又緊連著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來自遠方的航船,都須經過坐落在南海神廟的這個古碼頭。於是眾多的商船順路經過這里均停下來上廟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順利。於是,神廟附近的扶胥鎮便商旅雲集,民間廟會交易頻繁。南海神廟之興旺,成為廣州海上貿易繁榮的歷史見證,遺留下許許多多珍貴歷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賜的碑文、題字等,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然百姓們更多的還是感恩於庇佑他們一帆風順、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
南海神廟坐北向南,佔地3萬平方米,是明代建築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
廟外有「海不揚波」的石牌坊。廟宇的主體建築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共五進,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陸』 廣州古老建築介紹
一說到廣州古老建築,最為有名建築有懷聖寺、黃埔古港、五仙觀、廣州公社舊址等廣州標志性建築。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兩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廣州是嶺南文化分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之一。以下是中達咨詢為建築人士整理相關廣州建築資料,具體內容如下:
廣州古老建築——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建築概況:
廣州公社舊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起義路廣州市公安局大院內,亦即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起義路廣州市公安局大院內,亦即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舊址現存大門,還有南、中、北三座辦公樓和拘留所。南樓為辦公室、警衛連連部和發放武器、宣傳品、袖章的地方;中樓為蘇維埃政府會議室、辦公室和工人赤衛隊總部;北樓為軍事指揮部。舊址內設有廣州起義史料陳列室。
廣州古老建築——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建築背景:
1927年12月11日,共產黨人張太雷、蘇兆征、葉挺、葉劍英、聶榮臻等領導發起了廣州起義,這次起義以工人赤衛隊和教導團為主力,起義軍攻克了公安局大院,在這里宣告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建立了人民政權,後來因力量懸殊,起義軍在國民黨三個師以及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軍艦和陸戰隊的反撲下損失慘重,余部撤出廣州。起義建立的政權維持了三天後失敗。
廣州古老建築——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建築用途:
大門正對的房子是廣州蘇維埃政府辦公樓。坐東向西,房子呈凹字形,為混合結構的兩層建築,面積約910平方米。樓下為起義總指揮張太雷的辦公室、蘇維埃政府會議室,以及臨時救護處。二樓南面有兩個辦公室,是蘇維埃政府委員和工人赤衛隊負責人周文雍、楊殷、陳郁等的辦公室。北面是大會議室,周文雍曾在這里召開工人赤衛隊骨幹會議,指揮工人赤衛隊戰斗。
蘇維埃政府辦公樓北面,有幢坐北向南,混合結構的兩層樓房,是工農紅軍指揮部。面積約400平方米。樓下為會議室,二樓為工農紅軍總指揮葉挺、副總指揮葉劍英、參謀長徐光英以及省委軍委負責人聶榮臻等人的作戰指揮室。秘書長惲代英亦在此西邊的一小房間辦公,起草蘇維埃政府文件。辦公樓南側,有幢坐南向北、混合結構的三層樓房,面積約207平方米,是警衛連的連部和軍械雜物倉庫。辦公樓東北角有幢兩層混合結構建築,面積824平方米,為蘇維埃政府扣押反動政權人員的拘留所。
建國後,除工農紅軍指揮部及拘留所為市公安局使用外,其餘建築於1987年由政府撥款進行維修,並按原貌復原,辟為廣州起義紀念館。
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古老建築——廣州公社舊址
廣州公社舊址旅遊攻略:
1、從五羊新村站坐204路(坐11站)到康王北路站轉乘527路(坐3站)到中山六路站下,走約370米到達;
2、從天河城站走約50米到地鐵體育西路站坐地鐵一號線(坐5站)到地鐵公園前站C出入口下,走約100米到達;
3、從沙面新城站坐205路(坐15站)到站南路總站走到地鐵廣州火車站D4出入口轉乘地鐵二號線(坐3站)到地鐵公園前站C出入口下,走約100米到達;
4、從錦綉香江站坐309路(坐12站)到下芳村站轉乘64路(坐8站)到起義路站下.走約210米到達。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