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什麼戲
擴展閱讀
南寧到杭州東高鐵多少錢 2025-07-28 01:57:36
上海一共有多少個局 2025-07-28 01:49:07
上海賓館哪裡有 2025-07-28 01:38:25

廣州什麼戲

發布時間: 2023-02-21 07:31:50

1. 浙江上海廣州安徽主打戲曲是什麼

上海是滬劇。
安徽是黃梅戲。
浙江是越劇。

廣州是粵劇。

2. 廣州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曲

中國戲曲博大精深,京劇作為國家瑰寶自然無人不知,而粵曲也是著名的地方戲曲劇種,作為 廣州文化 中重要的藝術文化,就需要更多的人傳承和發揚,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更多的人自願發揚傳統文化。

粵曲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港澳及海外粵籍華僑聚居的地方。源於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娘」繼承發展趨於成熟。後由自彈自唱發展為用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吶等。

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粵曲演奏樂器揚琴 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辛亥革命後,又出現明眼女藝人(亦稱「女伶」)演唱粵曲。1918~1938年,是女伶演唱的全盛時期。

粵曲文字記載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補充,在群從中健康地流傳,同時,民間藝人還不斷創作出內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台,成為漢族民間文藝演出的一各形式。

弘揚民族文化,建設文化大省,必須振興粵劇粵曲藝術,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的青春和生命力,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載體,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精美食糧。

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粵劇的來源

粵劇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詩經》,但齊言體民歌也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詩贊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等的共同起源。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中古時代,即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峯,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這些講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齊言體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廟的俗講表演中,不但形成說故事的內容,也加入了節以木魚的節拍特色。

可是,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低層,加上受外來音樂影響的宴樂〔或稱燕樂〕,在唐代一直為統治階層所欣賞,所以並沒有很大的發展。而由宴樂發展出來的詞樂,歷經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宮調的戲曲。

(3)廣州什麼戲擴展閱讀:

戲劇內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

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凈」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4. 粵劇屬於戲曲里的一種嗎

是的,粵劇屬於戲曲的一種。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等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
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台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朴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稱身段,即身體表演。當中包括手勢、台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須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發、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5. 廣州傳統文化的粵劇

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美洲華僑聚居地區時有演出。於清雍正年間吸收各劇種特色,匯合南音、粵謳等形成粵劇。是廣州的主要劇種。

6. 廣州有哪些戲曲

廣東本地戲曲自然是粵劇。
當然也有外地人組織的各劇種聯誼會,看你喜歡什麼劇種了
如果是黃梅戲,倒可以幫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