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重慶超越廣州哪個發達
擴展閱讀
廈門警察怎麼發現勞榮枝 2025-07-27 17:55:11
上海有哪些室外cs的地方 2025-07-27 17:54:15

重慶超越廣州哪個發達

發布時間: 2023-02-23 15:53:34

1. 廣州和重慶那個經濟更發達。未來那個更有挺力。

重慶太大了,其實就相當於一個省,不應該和市相比。

2. 2020年GDP十強城市:廣州險勝重慶,南京首次入榜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經濟數據後,各地也於近期陸續公布了經濟年報。

第一 財經 梳理統計了各地數據,2020年GDP總量前十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

其中,廣州險勝重慶,守住第四位置;「最牛地級市」蘇州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成為第六個GDP突破2萬億的城市;杭州超過武漢升至第8,南京則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前十。

廣州守住第四位置

2020年GDP總量超過3萬億元的城市仍只有上海和北京這兩大強一線城市。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700.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0個百分點。GDP總量繼續穩居全國城市第一。

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13930.66億元,比上年增長8.9%,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0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 汽車 增長1.7倍,新材料增長10.8%,新能源增長8.5%。

2020年,北京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10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比去年一至三季度提高1.1個百分點。

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5.6%和24.8%(二者有交叉),均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高技術領域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8.9%、13.4%、9.7%。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在醫葯、電子行業項目帶動下增長87.7%, 科技 服務業投資增長57.0%。

排名第3的仍是深圳。需要說明的是,當前深圳尚未發布2020年的具體經濟數據,但根據去年底當地媒體披露的深圳市委六屆十七次全會對深圳「十三五」期間經濟 社會 發展成就的總結概述,預計2020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8萬億元,居亞洲城市前五位,進出口總額突破萬億元,其中出口額實現內地城市「二十八連冠」;地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內地城市前列。總體來看,深圳第三名的位置十分穩固。

GDP第四城的競爭十分激烈。去年前三季度,重慶超過廣州231.24億元,位居第四;2020年全年下來,兩市GDP均超過2.5萬億元,其中廣州險勝重慶16.32億元,守住第四位置。

從短期來看,近一兩年內,廣州仍有希望守住GDP總量第四的位置。一方面,廣州GDP素有「上小下大」的傳統。廣州人口凈流入規模很大,往年受外來務工人員返崗開工的時間差,以及訂單、消費等因素影響,一季度乃至上半年GDP佔比較小,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佔比較大。

但今年因疫情反復,各地都提倡就地過年,在此情況下,廣州乃至珠三角地區返鄉過年的人數將大幅減少,在某種程度上對節後廣州工業經濟發展以及一季度的消費都有提升作用。「預計今年開工的時間要比往年早,對工業生產絕對有利。」彭澎說。

另一方面,疫情背景下,互聯網、新能源 汽車 等新經濟表現更加突出,廣州的新能源 汽車 、生物制葯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都比較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廣州的優勢。

廣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由前三季度的負增長轉為穩健增長,比一季度提高22.1個百分點;「十三五」時期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4.6%。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全年同比增長3.7%,其中 汽車 製造業表現出色,全年有7個月的當月增速達到兩位數;全年 汽車 產量突破295萬輛,居全國城市首位。

杭州、南京名次抬升

排名第6的蘇州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170.5億,成為江蘇第一個、全國第六個GDP突破兩萬億元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個晉升兩萬億俱樂部的普通地級市,被外界譽為「最強地級市」。

成都繼續位居第七,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0%,增速較前三季度提高1.4個百分點,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增速分別為-3.0%、3.9%、6.3%、7.8%。

成都之後是近年來新經濟發展十分迅猛的杭州,2020年GDP達到了16106億元,超越武漢,升至第八。牛鳳瑞說,從杭州自身來說,近年來該市數字經濟、新經濟發展的勢頭很好,受疫情影響小,而且疫情之後新經濟表現更加突出,因此杭州的發展後勁很足。

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4290億元,增長13.3%,高於GDP增速9.4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26.6%,較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數字內容、軟體與信息服務、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113億元、3441億元和1090億元,增長12.7%、12.9%和14.7%。人工智慧產業持續壯大,實現增加值340億元,增長8.2%。

牛鳳瑞說,相比之下,武漢2020年受疫情影響非常大,因此能夠位列第9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成績。

今年的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作為封控時間最長、重啟時間最晚、疫情影響最大的城市,在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斷崖式下跌的情況下,搏殺二季度,沖刺三季度,決戰四季度,全年好於預期,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城市前十,達到15616.1億元,同比下降4.7%,穩住了經濟基本盤。

另一個長江流域的特大城市南京也實現了新突破。2019年位居第11位的南京,2020年實現GDP14817.95億元,經濟總量繼2016年首次進入全國GDP萬億元俱樂部城市後,又首次躋身全國十強之列。

另外,南京的高教基礎雄厚,名牌大學、院所、 科技 力量在空間上的集聚,能形成新的創新力量。作為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南京的科教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3位,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一眾實力雄厚的高校。同時,南京從2017年開始推動「創新名城」建設,不斷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十三五」期間,南京全 社會 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從2.95%提升至3.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4.1倍。

3. 廣州和重慶哪個發達

綜合實力還是廣州好。
重慶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未來一兩年gdp會超過廣州,但很多方面還是比廣州差了點。而且重慶很大的,就如一個省的體量,而且還是直轄市,受中央關注多。廣州只是一個省會

4. 廣州和重慶哪個繁華

重慶。
1、首先重慶超越北京、上海、廣州,甚至中國香港,成為全國高樓密度第一的城市。
2、其次重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旅遊業發達,文化底蘊豐厚,每年都有很多人到重慶遊玩。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哪個更勝一籌

重慶是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8年,重慶常住人口3101.79萬,地區生產總值20363.19億元。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743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49.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490.44萬人。所以不管是從人口還是面積重慶都要佔優,雖然廣州也不錯,但從現在和未來來看,重慶的發展潛力更足,所以重慶,略勝一籌

6. 在未來城市發展之中,你更看好廣州還是重慶呢

中國各大城市的GDP已經相繼出爐,但是有兩座城市卻格外引人注意,它們就是重慶和廣州,本是兩座毫不相關的城市,在近幾年卻一直被拿來對比。

對於未來的廣州和重慶,你更看好誰呢?

7. 重慶超越廣州,東莞連掉5名!你所在的城市GDP「成績單」有哪些新變化

2020年塵埃落定,但對於各大城市來說,才剛剛到了比拼「成績單」的時刻。

相比較2019年來說,城市之間排名變化較大:「上北深廣」首次變為「上北深重」,西南重鎮重慶超越了老牌一線城市廣州,晉升第4名;蘇州、成都位置不變,仍保持在第6、7名;值得注意的事,由於原本第8名的武漢「成績單」尚未出來,還不能確定其具體位置,不過,從2020年前三季度看來,杭州、南京分別向前邁進1-2名,分別為8、9名,但首次進入前10的南京,前三季度GDP僅僅超過武漢81.91億元,優勢不明顯,第9名寶座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11名之後,是排名驟降的天津和穩如泰山的寧波;無錫和青島、鄭州和長沙的排名此前曾有所撕扯,2020年三季度,青島曾以42.1億元的優勢,短暫地超越無錫,成為榜單第13名,長沙也以283.79億的優勢,趕超鄭州,位列15,但從全年來看,青島、長沙、鄭州的「成績單」詳細結果均未出爐,從大方向1.2萬億來看,未來仍可能有所變化。

不過,競爭最激烈的,還是第17名佛山之後的名次。2019年,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依次排開,但7個城市中,忽然有6個躋身「萬億俱樂部」,原本排名全部被打亂。其中,泉州以1.016萬億元排名18,濟南以1.014萬億元的成績排名19,合肥緊隨其後,排名20,南通和西安則分別向前2名,拿下第21與22名;福州則以0.37億的微弱差距,將至23名。前24名中,僅有東莞尚未破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GDP僅僅是城市之間排名的一個參考,更多的細節則隱藏在深處。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未來將重點發力都市圈、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形成聯系緊密的區域經濟。在行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在其所處城市群中發揮的作用,處於成熟城市群中的城市,發展更快,後勁更持久。也因此,榜單中,成熟都市圈內的城市,或將在未來加速超車。

誰會「逆襲」?

城市間競爭,總是充斥著焦慮與亢奮。

此次榜單中,廣州在排名中被重慶超越,引發了新一輪「廣州被踢出一線城市」的猜想。

事實上,近年來,廣州發展十分「佛系」,在其它一線城市房價輪番上漲的時候,廣州樓市卻始終不溫不火;在網路上,「北上深杭」的說法從多年前一直延續至今。但這並沒有動搖廣州的地位。

從具體經濟數據表現來看,2020年上半年,廣州第二產業同比下降7.0%,這是拉低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外貿進出口比2019年同期下降7.1%。

相比之下,重慶的第二產業恢復增長,同比增長0.9%,八大支柱產業逐步復甦,電子、醫葯、材料和消費品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6%、2.1%、1.3%和0.9%;其他支柱產業降幅收窄。6月份,全市八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均實現增長,其中 汽車 、電子產業同比分別增長25.0%和12.1%,增長明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出口的回暖和廣州第二產業的復甦,未來重慶和廣州之間的排位賽,或將有新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近年來GDP增速長期「墊底」,在今年更是跌出前10。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分析,天津的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這些年受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的影響,經濟增速下降較快。再加上天津受爆炸案的影響,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

天津曾是龍頭企業聚集地,不過,「一隻機」摩托羅拉和「一碗面」康師傅,早已今時不如往日,更別提曾經輝煌的 汽車 品牌夏利,早已連年虧損;沿海城市一大依託天津港則面臨競爭壓力大,進出口總額下降的現狀,在疫情影響下,近況更加堪憂。

但在陳耀看來,天津正在慢慢恢復元氣,經過調整以後,經濟結構會更加優化,改革會向深度推進。

按照天津2021年增長目標,GDP目標增長6.5%。為了實現目標,天津將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提升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進「中國信創谷」「細胞谷」建設,放大智能 科技 產業優勢;同時,加快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實施工業污染排放雙控,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此外,天津要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朝內服務輻射「三北」地區、朝外直面東北亞、面向太平洋的「兩個扇面」獨特作用,深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從供給、需求雙側發力,促進人才、資源、信息、技術、資金等要素匯聚,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商貿中心城市。

和天津相比,逆襲的南京則更加有活力。近年來,南京引進了台積電、LG化學、清華紫光等一系列大項目,集聚了一批以智能製造、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為代表的高 科技 產業。同時,南京歷來也是我國重要的人才聚集區和製造業基地,具有人才優勢、產業優勢,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南京將有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南京的目標,2021年GDP將增長7%,這意味著如果兩個城市均完成增長目標,則南京繼續保持前十的地位不動搖,天津想重回寶座,還需要加大增長力度。

未來的方向

經過2020年的疫情,新動能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新經濟被列為未來更重要的方向。事實上,這也是各地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多個城市總量邁上新台階的原因之一。

被稱為「科創之城」的合肥,盡管在城市排名中,上升幅度有限,但其競爭力,已經逐漸在各城市中嶄露頭角。在合肥,「科大系」企業多達幾十家,涉及人工智慧、高溫超導、納米材料、新能源等多個領域;被稱為「量子大道」的合肥雲飛路,聚集了20多家量子 科技 企業,孕育了我國首家量子上市企業,正在啟動的「量子鑄盾行動」,將為100個城市提供量子安全組網方案,堪稱「量子策源地」。

從2009年到2019年,合肥GDP增幅達到347.61%,超過成都、重慶等城市,是主要省會城市中上升幅度最大的,並在今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按照計劃,2021年,合肥GDP增長8%,建成中科大高新園區、北航創新院、合肥先進計算中心一期,開工建設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中科院創新院二期、清華公共安全院二期,推動北師大合肥研究院項目盡快落地,繼續發力科創。

不僅是合肥,事實上,排名前列的城市中,大部分也在 科技 創新發展中名列前茅。

按照近日發布的《中國城市 科技 創新發展報告2020》,在「2020年中國城市 科技 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廣州、蘇州、武漢、西安、天津。

在國際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 科技 就是生產力。

武漢則正在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 科技 創新中心。在2020年疫後重振中,武漢市依靠 科技 創新育先機、開新局,全年凈增高企1842家,總量達到6259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並出台配套政策,領跑了新一輪 科技 創新的新賽道;實施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行動計劃,在鞏固已有光電子等優勢主導產業的同時,謀劃布局量子、氫能、電磁能等未來新興產業,進一步激發 科技 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巨大潛力。

而伴隨著城市群的建設,科創之間還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合肥藉助「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以科創聯動為契機,全面融入區域創新體系;以創新產學研用機制,整合長三角 科技 資源;以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為抓手,推動重大產業項目協同布局,打造產業聯動合作示範園區,促進產業鏈的新平台發展。

武漢都市圈也覆蓋了孝感、鄂州、黃石、荊州等城市。按照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2021年,將全力推進武漢創建全國 科技 創新中心,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標准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 科技 創新大走廊。支持襄陽、宜昌打造區域創新中心。

「當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的過程,也是中心城市輻射周邊地區的過程。區域中心城市規模的擴大,可以擴大對周邊地區的需求,周邊地區很多產業就有發展的機會。這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表示。

8. 廣州和重慶哪個發達

重慶。
重慶和廣州都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GDP數據,其中,重慶以領先231.24億元的成績超越了廣州,進入了中國GDP第四城的位置。從目前的兩地增速來看,重慶2020年全年的GDP超過廣東。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廣州開始全面崛起,成為了我國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北上廣的叫法,也就從那時候開始逐漸流行起來,成為了中國一線城市的代表。

9. 重慶和廣州的GDP第四城之爭,你是怎麼看待的

重慶和廣州的GDP第四城之爭,由來已久。

前些年,得益於西部大開發政策,西部中心城市重慶經濟高速增長,增長幅度在全國一枝獨秀,最高的時候,年度增幅達20%左右。由於增長幅度高,重慶GDP不斷追趕廣州,甚至在前幾年,重慶的GDP一度逼近廣州。

城市經濟產值的增長和趨勢,並不是靠主觀判斷,需要實地考察了解,我們更應該回歸到兩城市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基本面活力,人口人才吸引力,招商引資,產業落地等。

10. 廣州和重慶gdp排名

第四,第五重慶GDP排名第四。2022年,重慶GDP達29129.03億元,超過了廣州的28839億元,領先幅度為29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