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廣州訊息 » 廣州都有哪些傳統劇目
擴展閱讀
九亭是上海哪個區 2025-07-13 03:30:45
北京昆侖聯通怎麼樣 2025-07-13 03:17:19
北京印刷學院怎麼樣啊 2025-07-13 03:16:47

廣州都有哪些傳統劇目

發布時間: 2023-05-14 22:28:36

❶ 廣州傳統文化的文化起源

廣州傳統文化有:廣東木偶戲,粵劇,南音主要三種構成。以下分別介紹一下他們的起源:

  1. 廣東木偶戲

    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傳入。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作出富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精雕細刻,神采各異,傳神逼真,栩栩如生。劇目有:《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等。廣東木偶劇團的木偶藝術在國內、國際上享有盛名,曾獲羅馬尼亞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銀質獎章,深得各國藝術界的贊賞。

    嶺南木偶表演藝術是通過富有嶺南特色的木偶製作技巧、木偶的操縱技藝,結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演唱和舞美設計,演繹嶺南傳統民間傳說及各地的民間傳說。木偶製作在清末就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依附地方戲曲表演所製作的生旦凈末丑木偶極具嶺南人物的面部特徵及行當特色,成為最具嶺南地方特色藝術珍品。傳統的嶺南杖頭木偶戲,各個行當的表演都具戲曲程式化的特徵,操縱藝人用自身的動作和身段與木偶角色相一致,表演坐立、踱步、關目等小動作細致入微、形神具備;武打功架老練,拳打刀劈都迅猛逼真、剛勁有力。歷史上民間木偶藝人都是自演自唱,音樂唱腔多採用山歌曲調、廣東的粵劇曲牌、粵曲小調、漢劇等。著名傳統木偶劇目《芙蓉仙子》、《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張羽煮海》被公認為「三件寶」。八音班—鑼鼓櫃 粵曲產生、衍變和發展的150年,大體上經過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為「八音班時期」。八音班演唱粵曲始於道光初葉。當時的粵劇未能滿足廣大農村觀眾要求,便出現了以粵曲清唱為主,人數不多的八音班。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八音班十分盛行。據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不完全統計,從業人員達500多人。除為民間的喜慶、迎神等活動演唱外,還常到農村或小城鎮演出,有些較小型和業余性質的八音班,將樂器放置在一個如花轎模樣的大櫃里,演奏時抬著櫃「遊行」,只奏不唱,人稱鑼鼓櫃。

  2. 南音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它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在舞台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著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范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其中以《客途秋恨》、《嘆五更》等最為流行,迄今傳唱不衰。解放後則產生了《沙田夜活》等優秀作品。

  3. 粵劇是廣東藝人吸納外省入粵戲班的戲曲聲腔,加以易語而歌並融進本地的歌謠、小曲而形成的劇種。明中時期,粵中各地已有鄉俗子弟以戲劇為生。明嘉靖開始,出現弋陽腔、崑腔。清雍正年間,廣州有「土優」演戲時唱「廣腔」。及至乾隆年間,本地班藝人在佛山鎮大基尾建立了同業組織瓊花會館。乾隆至道光年間,來自外省的成百個外江戲班入粵,並在廣州成立粵省外江梨園會館。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聲腔和表演的藝術養料,逐漸形成演唱梆子腔為主的演出風格。咸豐四年(1854),本地班藝人李文茂以梨園子弟為骨幹,組織紅巾軍起義反清,清政府嚴禁本地班演出,藝人只得轉投外江班或冒稱京戲登場。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興起,於光緒十五年(1889)在廣州成立八和會館。本地班在這時又吸收了二簧聲腔,能以梆子、二簧腔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陽腔、崑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等眾多劇目。表演角色分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總生、公腳、正旦、花旦、凈、丑十大行當,武打技藝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獨創的《六國大封相》時,登場百餘人,花團錦簇,土音啁雜,與其他劇種迥異。早期的粵劇戲班,乘坐專門租用的「紅船」沿珠江內河穿梭往返於各埠演出,故又稱粵劇藝人為「紅船弟子」。清末民初,廣州和港澳等地陸續修建戲院,新稱粵劇的本地班逐漸由農村的土舞台轉到城市戲院演出,此後出現流動於大中城市之間的省港大班。為了適應城市觀眾和劇場演出的需要,出現了以編撰劇本為業的開戲師爺,他們新編的劇目多為華麗奇巧的生旦戲。而演出於粵西地區的下四府班,仍擅長表演武生、小武擔綱的正本戲,保持著粗獷質朴的藝術特色。光緒年間陸續離鄉過埠的州府班,這時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國家演出。

    辛亥革命(1911)前後,一些粵劇藝人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參加了孫中山倡建的同盟會的活動。社會上有人組織志士班,通過推行粵劇改良的活動,藉以宣傳民主革命的主張。之後受到粵劇改良風氣的影響,加之需以變革求新的精神與方興未艾的電影進行競爭,粵劇綜合藝術的各種因素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劇目內容包括了古今中外的題材,新編劇數以千計。小生、小武行當從唱假嗓改唱真嗓。梆子、二簧、弋陽腔、崑腔等聲腔已大異於原本的腔調,梆子、二簧腔創造了新的板式和句式,將民間流行的木魚、南音、粵謳、板眼等歌謠曲調運用於唱腔音樂,能把多種聲腔利用曲調連綴結合板式變化的方法去綜合運用,還在原有的民族伴奏樂器之外增加小提琴、薩克管、吉他等西洋樂器,粵劇唱腔音樂更加變化靈活,旋律優美。表演藝術吸收了京劇的做功和北派武打,借鑒電影、話劇講究真實和接近生活的表演方法,形成以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為台柱的表演體制,在生、旦、醜行產生了多種流派的唱腔。二十世紀30~40年代間,粵劇舞台上群星璀璨,涌現出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桂名揚的五大流派,主導著粵劇改革方向,並創作出眾多的優秀曲目。舞檯布景由一桌二椅到平面、立體景片以至機關布景,燈光從火水燈、大光燈發展為電燈、彩色旋轉燈。

    關於粵劇的產生和形成,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普遍認為,粵劇於明朝中葉開始萌芽,孕育於本地班。關於本地班來源一般來說,是引用麥嘯霞所撰《廣東戲劇史略》的說法,按《史略》所說:「雍正繼位……,時北京名伶張五號攤手五……逃亡來粵,寄居於佛山鎮大基尾……以京戲崑曲授諸紅船子弟,變其組織,張其規模。創立的瓊花會館「,作為記載粵劇本地班始源,其實這是大大縮短了粵劇本地班的歷史,瓊花會館也非是在雍正年間才創建[3],據史載,早在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在佛山、廣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瓊花會館這一行業組織。經過不斷發展,由弋陽腔和崑腔與廣東本地流行的南音、龍舟、木魚、粵謳、鹹水歌等民間曲調以及廣東器樂樂曲結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漸演變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樂,以白話演唱,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粵劇。粵劇有別於外省戲曲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既屬於中國寫意派戲劇范疇,又具有輕快流暢、新款善變的個性,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

    粵劇源自南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5]。早在漢代,佛山的表演藝術已十分盛行。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出現,粵劇是揉合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19世紀40年代中,粵劇已從開埠後的香港,傳到東南亞的星馬(新加坡、馬來西亞)了。以後,星馬的粵劇也頗興盛,故新加坡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粵劇到了外國,西人稱之為Cantonese Opera[6]。[7]粵劇的名稱[8],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或稱「落鄉班」)兩大派系。

    明代,南戲——弋陽腔已在廣東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戲班常入粵演出。受外來的薰陶,粵人亦習演戲,繼而組成本地人為主體的戲班,並過渡到本地人為全體的戲班。」為區別兩者,前者被稱為「外江班」,後者被稱為「本地班」。清道光時,楊掌生先生認為:「廣東樂部分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其情形局面,判然迥殊」。盡管如此,但本地班建立的初期(明代),它與外江班的區別,主要非是指聲腔的迥異,而主要是指該班是由本地人組成。狹義來說,它是指本地藝人組成的專業戲班;廣義來說,也可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在進行季節性演出活動而臨時組成的演出團體。

    究竟粵人(本地人)參加戲劇演出活動是何時開始呢?郭秉箴先生在《粵劇古今談》一文中認為:最早見於明朝歸有光編寫的《庄渠遺書》,其中記錄了明代正德十六年欽差魏校的諭民文告,內有「倡優隸卒之家,子弟不許妄送杜學。」「不許造唱淫曲,搬演歷代帝王,訕謗古今,違者拿問」等語。郭秉箴先生認為這是廣東有戲劇演出活動的最早記載,認為通過諭民文示可以反證,說明在明正德年間便有本地人參加演劇,即在距今四百多年前,廣東就有演劇活動。這無疑是一個超前的發現,可是,在佛山石灣《太原霍氏族譜》內發現了比上述更超前的一個反證。即在正德年間再上溯兩個皇帝的成化年間,便有佛山本地人參加戲劇演出。該族譜有如下的記載:「一年之景,元宵之燈酒,三月三之扮飾,五月五之龍舟,七月七之演戲,世俗相尚,難於禁革。……三月三扮飾,好事者,大眾賃人衣服,借人首飾,或雨致濕,或造成損破,用價賠償,此事何益。……七月七之演戲,良家子弟不宜學習其事。雖學會唱曲,與人觀看,便是小輩之流,失之大體……後之子孫,遵吾明囑。」這段霍氏仲房七世祖晚節翁家箴是寫於明成化十七年(即公元一四八一年),比正德十六年(在《粵劇古今談》一文內誤為公元一五一二年,正確應為一五二一年)應提早四十年。況且,從該族譜所載:「七月七之演戲,世俗相尚」之言來分析,可以說,早在公元一四八一年前,即距今五百多年前,佛山人早就「世俗相尚」參加戲劇演出活動 。

    「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

    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於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並提。

    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

    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的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

❷ 廣東的京劇叫什麼

廣州京劇團

廣州京劇團前身是1949年7月在湖北省宜昌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政治部長江京劇團。長江京劇團是隨軍劇團,1950年隨部隊赴湘西剿匪,一度改稱47軍政治部湘西京劇團。廣州京劇團撤銷後,在則源廣州市沙河頂的團址改作廣州市文化藝術學孫指態校校址。

中文名

廣州京劇團

主要演員

麒派老生傅祥麟、旦角李均秋

傳統劇目

《徐策跑城》

始建於

1949年7月

歷史演員

廣州京劇團

    • 中逗鎮文名

      廣州京劇團

    • 主要演員

      麒派老生傅祥麟、旦角李均秋

    • 傳統劇目

      《徐策跑城》

    • 始建於

      1949年7月

    ❸ 粵劇名曲有哪些

    1、《牡丹亭驚夢》

    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傳唱了數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詞句更是膾炙人口。

    在江南蘇杭一帶,崑曲是當年頗為流行的一種戲曲,而《牡丹亭》則擾氏一直是崑曲的保留劇目。《牡丹亭》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

    2、《帝女花》

    《帝女花》是1957年首演的一場粵劇的名稱。作者是唐滌生。本劇背景是明末崇禎六年,國勢積弱多年,崇禎帝雖欲勵精圖治,但因飽受沉重壓力,用人不當,國勢日益衰弱。戲曲講述長平公主與周世顯的悲情愛情故事。

    3、《紫釵記》

    粵劇《紫釵記》由唐滌生於1956年改編自碼餘明代湯顯祖所著《紫釵記》,共八出,1957年8月30日在香港利舞台首演。湯顯祖版本的《紫釵記》,據唐人小說《霍小玉傳》及其本身作品《紫簫記》所改編,並改變其原來的悲劇結局為才子佳人故事。

    4、《蝶影紅梨記》

    《蝶影紅梨記》,香港劇作家家唐滌生據元朝張壽卿原著《紅梨記》改編的不朽之作,遲李滾1957年香港仙鳳鳴劇團搬上舞台,由已故任劍輝和白雪仙領銜演出。

    5、《柳毅傳書》

    柳毅傳書又稱柳毅奇緣,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依據李朝威《柳毅傳》改編的戲劇經典劇目。

    ❹ 廣東音樂是我國傳統絲竹樂的一種,其代表性劇目有哪些

    序言:絲竹樂是我國的傳統樂器,作為廣東音樂的一種,又稱粵樂,也有很多代表性的劇目。像《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禪院鍾聲》、《賽龍奪錦》、《寒鴉戲水》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用這種樂器吹出來的歌曲都非常的好聽。絲竹樂是指用竹子製作出來的樂器和弦樂器一起合奏而來的。

    三、相互配合

    廣東的音樂主要是以粵胡和楊琴一起演奏的,還有其他樂器作為輔助,在基礎上又增加了其他的絲竹樂器,所以演奏一首曲目也是比較復雜的。一定要有最基本的音樂基礎,才能學習好這個傳統的樂器。如果你非常喜歡這個樂器,也平時可以去多學習一下。因為絲竹樂視很多樂器組合在一起的,所以他的聲音有分有和主次分明,而且非常的需要有經驗才能相互配合。

    ❺ 粵劇經典曲目有哪些

    粵劇經典曲目有:

    1、《帝女花》

    2、《紫釵記》

    3、《西樓錯夢》

    4、《白隱檔燕迎春》

    5、《牡丹亭驚夢》

    6、《三笑姻緣》

    7、《李後主》

    8、《昭君公主》

    9、《雷鳴金鼓戰笳聲》

    10、《夢斷香銷四十年》

    11、《柳毅傳書》

    12、《樓台會》

    13、《九天玄女》

    14、《山伯臨終》

    15、《客途秋恨》

    16、《三看御妹》

    17、《醉打金枝》

    18、《昭君出塞》

    19、《蝶影紅梨記》

    20、《血濺烏紗》

    粵劇的特點:

    粵劇的唱詞通俗易懂,音樂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調,唱法上改「假聲」為「平喉」(真聲),並經反復實踐,全部改用廣州方言演唱。

    在農村活動的「過山班」保留著早期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

    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櫻拆頸有力的靶子、手撟、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場後,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頗罕見。

    舞台美術風格近乎寫意。布景簡單,劇中規定情境,主要靠虛擬的表演程式來顯示,程式不能表明時,就用牌子寫上「河邊」、「高山」等文字說明。

    粵劇的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話劇、歌劇和脊攜棗電影的部分藝術營養,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於生活氣息等方面都頗有改進。

    劇目以生旦戲為多,重唱輕做,文戲多於武戲,但也從生活中提煉、創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並從電影、話劇中借鑒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靈活、通俗而細膩、偏重寫實的表演風格。

    男的唱得比較平穩、低沉,有時略帶沙啞;女的唱得非常細膩而又圓潤。

    粵劇的表演藝術保持了早期「過山班」粗獷、質朴的特點。不少名演員都具有單腳、筋斗、滑索、踩躋、運眼、甩發、髯口等方面的絕招。

    武打以「南派武功」為基礎,包括剛勁有力的靶子、手橋、少林拳以及高難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著名演員早期有參加太平天國起義,後建立「大成國」自稱平靖王的二花臉李文茂,創建粵劇同業行會「八和會館」的老生鄺新華等。

    ❻ 粵劇資料

    粵劇是一種唱腔多樣化的劇種。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善於吸取其它劇種的長處,她的唱腔有著極為豐富的表現能力。
    粵劇是嶺南劇派的主要品種,流行於廣東、廣西的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在東南亞和歐美等華僑聚居的地區經常有演出。明代弋陽腔、崑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本地班絕型」,匯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溶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帆宏攜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一大劇種。
    粵劇腔調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陽腔和江蘇省的崑山腔,相當於京劇的西皮)、二黃(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撥子)、西皮(源自陝西省的秦腔,相當於京劇的西平調)、南音、粵謳、龍舟、木魚、鹹水歌、梵曲等。伴奏樂器多樣,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邊鑼等民族樂器外,現代還運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等西洋樂器。表演藝術和舞台美術、燈光方面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的特長,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粵劇角色分類原在末、凈、生、旦、丑、外、小、貼、夫、雜十大行當,後來演變為生、旦、文武、武生(須生)、公腳、小武、六分、拉扯等行當。清末民初,新編劇本層出不窮,劇目總數累計約有五至六千個。
    近百年來,粵劇界人才輩出,曾涌現出薛(覺先)、馬(師曾)、廖(俠懷)、桂(名揚)、白(駒榮)等流派及一大批才華出眾的演員。
    廣州是粵劇的發源地和活動中心,幾百年來人才輩出,影響遍及全球粵語華人地區。1949年後,粵劇藝術在廣州更有了顯著的發展和提高,享有「南國紅豆」的盛譽。名伶馬師曾、薛覺先、白駒榮、紅線女等雲集廣州,在50年代使廣州的粵劇藝術大放異彩,涌現出《搜書院》《山鄉風雲》等經典性劇目。紅線女的態伏《昭君出塞》、《荔枝頌》、《羊城八景》等粵曲更是歷唱不衰,聲名遠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來粵劇受娛樂風尚變化的影響活力銳減,但由於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提倡,以及編劇人員素質的提高,粵劇演出的劇目在藝術質量上日臻完美。《三脫狀元袍》、《南唐李後主》、《金陵殘夢》、《睿王與庄妃》,現代題材粵劇《土緣》等,都曾獲國家和省市獎。近年經過體制改革後,粵劇演出顯示出新的活力,有影響力的演員也相繼脫穎而出。

    ❼ 各地方戲的劇種分別是什麼

    分別有:崑曲、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粵劇、柳琴戲、藏戲等。

    1、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三省交界一帶,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

    清道光前後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區,形成以演唱「兩大戲」、「三小戲」為主的民間小戲。後吸收青陽腔和徽劇的音樂和表演藝術以及民間音樂,演出了大戲。

    黃梅戲的主要唱腔,大戲有平詞、火工、二行、三行、彩腔等;小戲多用各自獨立的唱腔。由於在以懷寧為中心的安慶地區長期流行,用當地方言講唱,形成了獨特風格,所以曾被稱為「懷腔」。

    2、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戲曲之一。粵劇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

    粵劇是融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據說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俗稱:白話),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

    3、柳琴戲

    柳琴戲是江蘇省和山東省主要劇種之一,分布蘇魯豫皖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因其唱腔有拉魂動魄的魅力,故民間一直稱其為「拉魂腔」。50年代初,就其主要伴奏樂器「柳葉琴」,始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柳琴戲在發展過程中,融匯了當地的民間音樂及毗鄰地區的劇種音樂,逐步形成了自己完備唱腔體系,內容豐富多姿,腔調高亢華麗為觀眾鍾愛,百聽不厭。

    4、越劇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越劇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等江南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據初步統計,約有280多個,業余劇團更有成千上萬,不勝統計。

    越劇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

    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